荀彧史書評價那麼高,是否沾了兒子是晉朝開國元勛的光?

類似日本戰國時代那個竹中半兵衛?


謝邀。

荀彧的歷史評價居然得靠荀顗?

這個提問的格局太小了。

長篇敘述如下:

張佳瑋:如何評價荀彧其人其事?

揀要緊的說。

荀彧自己是曹操文臣第一人。辭讓三公不做的男子,格調遠在王朗鍾繇華歆之上。謀主荀攸、太尉賈詡,猶瞠乎其後。

實際上有生之年,荀彧非只曹操麾下一人,更像曹操的合伙人。曹操出征則主持日常工作。平時還要舉賢進士。

荀攸、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都是他舉薦。

鍾繇的兒子鍾會滅了季漢,陳群的兒子陳泰對抗姜維,杜畿的孫子杜預滅了吳國,司馬懿的兒子孫子幹了什麼我就不提了。陳群自己還是荀彧的女婿呢。

荀彧簡直是公元206年之前曹操集團半壁江山,實際上的二號股東。曹操打下2/3天下,真有一半是荀彧及其派系的功勞。他舉薦的人的門下,流澤無窮,直到魏晉。

他還需要靠區區一個荀顗揚名?

實際上,《三國志》將荀彧歸為魏臣,已經算委屈他了。

他也實在不要魏臣這個地位。

正始四年即公元243年,魏國將一堆人放進曹操的太祖廟庭祭祀,包括:曹真、曹休、夏侯尚、陳群、鍾繇、張郃、徐晃、張遼、樂進、華歆、王朗、曹洪、夏侯淵、李典、典韋等,甚至還包括龐德。次年,這個享祭名單里,又加上了荀攸。

然而:終於沒有荀彧的名字。

范曄寫《後漢書》,將荀彧與鄭泰、孔融並立一傳,終視其為漢臣

三國魏蜀吳那麼多人,只有荀彧一人入《後漢書》。這跟他兒子一毛錢關係也沒有,跟司馬懿也毫無瓜葛,甚至跟曹操都劃清了界限。

趙翼說:

惟荀彧一傳,陳壽以其為操謀主,已列魏臣傳內。蔚宗以其乃心王室,特編入漢臣,此則其主持公道處。

所以,因為他為魏國與晉國所做的貢獻,寫入《三國志》的魏臣傳,其實已經算低估他了。他的兒子當晉臣,簡直對他沒啥意義。

荀彧終究知道漢朝不可復興,只是與曹操合夥,為漢朝延了二十幾年命,解決了一些軍閥,最後,到終於無法再撐持下去了,便以身殉了漢朝。

將他寫入《後漢書》,以漢臣告終,才算是對他真實的歷史評價——跟他那晉朝的兒子,壓根沒關係。


這個提問下很多人都已經詳細地列舉了有關荀彧的品行和能力的記載,然後順便嘲諷一下荀顗(哭笑不得),事實大體如此,卻也不盡然。

首先考察史書對荀彧的評價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要有史家為荀彧作傳,不過比較尷尬的是在漢、魏、西晉,除《三國志》以外,較少有史家為荀彧作傳。

先荀彧的身份是比較尷尬的,荀彧有大功於曹魏王朝,說是魏之元勛也不為過,然而荀彧在曹操封公建國之前意外去世。既是前朝的殉葬之臣,又是後朝的開國功臣,這種情況十分罕見。

惟荀彧一傳,陳壽以其為操謀主,已列魏臣傳內。蔚宗以其乃心王室,特編入漢臣,此則其主持公道處。壽志雖列之於魏臣,而傳末雲「彧死之明年,曹公遂加九錫。」可見彧不死,操尚不得僭竊也。則蔚宗之編入漢臣,自是公論也。

曹魏將荀彧排除出魏臣之行列,魏晉禪代前夕卻又追贈荀彧為魏太尉。陳壽的三國志又追認荀彧為魏臣,晉宋之時又被裴松之和范曄認為是漢臣。正如郭碩教授所說「荀彧在魏晉以來的史書中被置於曹魏開國功臣和東漢殉國忠臣之列進行評價,體現出史家對荀彧是魏臣還是漢臣的不同認識取向及其變化過程。」

在陳壽《三國志》完成之前,魏國有兩部比較重要的史書---------王沈《魏書》、魚豢《魏略》。其中王沈《魏書》是曹魏的官修史書,代表著官方意志,荀彧兒子荀顗也曾經參與修撰。《魏略》是魏中郎將魚豢私人撰寫的史書。有趣的是兩部記載魏國歷史的史書都沒有給荀彧立傳。

「周國林《裴松之〈三國志〉引書考》曾以裴注對魚豢《魏略》《典略》的230多處引用進行歸類統計,指出「從《魏略》的一些合傳看,除極個別外,全是臣於魏者」,而「《典略》所載者,未臣於魏者也」。具體到《三國志·荀彧傳》,可以發現,裴注引有《典略》3條,《魏略》則一條也沒有。」

現在研究基本認為《魏略》是記載魏國歷史的一部史書,《典略》則是「專引漢末及三國事」。魚豢沒有把荀彧放入魏臣之列,而是將其作為漢臣。

王沈等人修《魏書》之時,已是魏正元年間,荀顗已經是司馬氏的心腹,也參與史書的撰寫,顯然他也沒有把父親列入魏臣之列。不知道荀顗在修魏史時,內心又是怎樣的波瀾。曹魏政權對父親及其家族的排斥,荀顗想必是歷歷在目。青龍年間明帝詔有功之臣配祀,名單上沒有荀彧。正始年間又議功臣配祀,荀攸入選,荀彧落選。荀顗身為功臣子,年過四十仍擔任冗官——中郎。直到曹爽司馬懿執政,荀顗、荀勖等人才相繼被起用。魏咸熙年間,已經是距離魏晉禪代不遠,司馬昭大肆修律制禮,《晉書》記載「時荀顗定禮儀,賈充正法律,而秀改官制焉。」荀顗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禮樂、官制、法律是王朝統治的基石,荀顗之才能有目共睹,很多人只見荀顗為孝子而大肆攻擊其虛偽,而不見其修禮制樂之功這是不客觀的。

景倩,文若之子,踐隆堂而高視,齊逸軌而長騖。孝敬足以承親,周慎足以事主,刊姬公之舊典,采蕭相之遺法。

直到魏晉禪代前,荀彧卻被朝廷追贈為太尉,其中到底是司馬昭對荀顗的拉攏示好還是荀顗自己擅作主張為自己父親爭來所謂的「榮耀」,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荀彧自此從漢臣為了魏臣。陳壽修史,將荀彧列入魏臣之列。不管怎麼樣,如果不是荀顗,後世史家或許就此將荀彧遺忘,他不是魏臣,漢書中也沒有他的記載,他的功業或許將隱沒無聞。畢竟現存裴注所引諸東漢三國史書,或許也就《典略》有荀彧之傳。

「對於陳壽來說,對荀彧在曹操創業過程中的地位應當給予盡量客觀的評價。荀彧對曹操創業的歷史作用毋庸置疑,是不應該闕疑於史家的品評的。這是陳壽作為史官的職責所在,也是其史著作為後出者而能夠超越魚豢和王沈的價值所在。」

就漢晉而言,荀彧的史書評價並不高,即使肯定了他的功業,也不忘了順便嘲諷幾句。


荀彧,字文若,潁川穎陰人。荀彧同志的一生,是高雅的一生,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一生。可惜很不幸,更是悲劇的一生,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最終沒有能背叛他的信念,或者說他沒能跟著他的主公曹操一起背叛他們曾經共同的信念。曹丞相拋棄了他,最終,荀彧的人生,悲劇了。
荀彧家是東漢末年大族,他的祖父荀淑,是當地有名的高才之士,所謂「博學有高行」。更是育兒能手,有子八人!其中一子荀爽,也就是荀彧的叔父,「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官拜司空。漢末著名評論家許子將先生,也就是許劭,也就是那位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說荀爽和他哥哥荀靖——「二人皆玉也」。以許子將的名氣,荀彧擱今天,恐怕就能立刻成為網紅了。
荀彧這輩子,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孟德之賢臂助;第二階段,系阿瞞之眼中釘。所以荀彧的人生,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分裂的人生。
第一階段,是自永漢元年至建安十七年(189——212),在這二十餘年裡,荀彧的人生逐漸走向巔峰。先是非常明智的拋棄了袁紹,選擇了曹操。陳壽說他「度紹終不能成大事……「,選擇很重要,而荀彧選對了。很快荀彧就表現出了自己的果決,興平元年(194),豫州刺史郭貢兵臨曹操大本營兗州城下,當時滿城風雨,曹操東征陶謙去了,荀彧留守大本營,而城中都傳郭貢是來造反的。郭貢請見荀彧,夏侯惇勸阻荀彧,荀彧非常明確的分析了郭貢的情況,說他」今來速,計必未定「,果斷出城遊說郭貢,郭貢果然不敢造反,引兵而去,保住了大本營,贏得了曹操的信任。後來荀彧又為曹操多次提出重大戰略謀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奉迎漢獻帝了。當時曹操決心未定,荀彧完美的說服了曹操,他的理由是「順民望」、「服雄傑」、「致英俊」,即可以同時贏得民心,懾服諸侯,招攬人才。曹操被說服了,這就有了後來小說家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從此以後,荀彧的地位日漸重要,逐漸成為了曹操的主要謀士。
就在荀彧走向人生巔峰的時候,他的主公曹操也漸漸的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巔峰。然而荀彧的悲劇也逐漸開始了,他的人生也走向了第二階段,即分裂與悲劇的階段。
何以說分裂呢,荀彧與其他謀士不同,他並沒有拋棄他心中的「大節「,即匡扶漢室,在他心中,投奔曹丞相也是希望輔助曹操成為」治世之能臣「。然而,只有背叛的個人,沒有背叛的階級,曹操極其集團的利益與匡扶漢室完全是背道而馳的,所以,當事業與人生理想分裂的時候,荀彧的悲劇也就來了。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要進爵國公,備九錫。什麼是九錫呢,九錫者,車馬、衣服、樂懸、朱戶、納陛、武賁、 鉞、弓矢、秬鬯也。一大堆雜七雜八的東西別的意義沒有,最大的意義就是天子對大臣的最高禮遇,高到什麼程度呢?高到人們通常認為只有謀朝篡位者才能用上。荀彧立刻提出反對,這就引發了曹操的不滿。荀彧依然不改其志,不願意將自己依附於曹操的功業之上,依舊秉持「匡扶漢室「之心。最終曹操下定了決心,征孫權時,荀彧因病留在壽春,曹操派人送去一個空盒子慰勞荀彧。荀彧睿智如此,自然明白曹操的心思,於是非常坦然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結束了自己分裂的一生。
荀彧死了,他的傳記流傳於後世。與眾不同的是,荀彧的傳記既能在《三國志》中找到,也能在《後漢書》中找到,這既證明了荀彧一生的成功,更在某種程度上向讀者們昭示了這麼一個分裂的人生。


平心而論,荀彧的史書評價很高嗎?
應該考慮荀彧本人人品和作為是否能與對其的評價相匹配。
我個人認為,史書對於荀彧的評價比不上荀彧自身的人品和所作所為。(我看的書少,這兒的史書單指《三國志》)
荀彧做了什麼?
荀彧少年時就被評價為「王佐之才」。且不說含金量,但我個人是十分看中的。(關你屁事哈哈哈)
之後荀彧有和袁紹有一些交集,有人說荀彧算是從了二主,雖然我對於什麼只從一主是不屑的,因為我一直相信擇主而侍,但說荀彧從二主我是不承認的,荀彧沒有成為過袁紹的幕僚,只是袁紹看中荀彧,想要拉荀彧進入他的團伙,荀彧覺得袁紹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主公,荀彧轉而投奔曹操,這兒的「轉而投奔」還是不怎麼恰當,荀彧沒有投奔過袁紹,荀彧一生唯一的主公就是曹操,只有曹操一個而已。
投奔曹操之後的荀彧承擔著曹操「吾之子房」的稱讚為曹操儘力謀劃。我十分佩服曹操這種籠絡人心的做法,見人就誇,誇的有文化,誇的令人心花怒放。
荀彧在曹操麾下的時候做過的事大概有如下幾件:
舉薦了很多人,很多都很有才華,如戲志才,郭嘉,鍾繇,可以說這和當時的集團什麼的也有關係,但是因為我對於這個沒什麼研究,抱歉無法細說。到可以肯定的是,荀彧身後的家族集團勢力也是不容忽視的。
制訂了曹操之後一直遵循的大方向,前期荀彧可能做了一些軍師小戰略,更重要的是制訂了大方向,其實之後荀彧都是留守後方,供應糧草,做著和蕭何差不多的工作,其實不怎麼像張良啊。荀彧讓出征在外的曹操不用擔心老巢被偷襲,每當曹老闆在外征戰時一想到荀彧在後方一定會有一種很安心的感覺。
(手邊上沒有《三國志》,想不出來了,想出來的部分也可能有所缺漏,非常抱歉。)
在荀彧和曹操一起度過了幾年的和睦時光之後,他們因為理想信念的不同而漸行漸遠。我對於這段故事思索了很久,其實還沒有一個結果,但姑且聽一聽我不成熟的見解。
不知道荀彧和曹操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和的,但他們確實是有了分歧,具體原因具體時間都不明。
接下來講的兩個可能原因參照《易中天品三國》中易老師講述的原因。
我傾向於荀彧突然發現曹操已經在自己鋪就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了,在我心中荀彧是一個標準的理想主義者,曹操想稱魏王,這觸犯了荀彧的底線,他們正式決裂了。
對於荀彧的死,空食盒的故事確實有趣,但我傾向於荀彧是絕望而亡,他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與自己的初心背道而馳的,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絕望是很可怕的。
其實我看過相關的考據說荀彧死後陳群(荀彧女婿)對此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評論,貌似荀彧死後荀家地位並沒有影響。其實荀彧可能就是染病而亡,但曹操的做法確實有意架空他,可能車馬顛簸吧畢竟荀彧以前一直留守都城。
說一些荀彧的故事吧。
荀彧曾出現在曹丕的典論自序中,阿丕向荀彧炫耀自己的射箭技巧,荀彧笑著說這樣啊。
曾有人因和荀彧有些親戚關係而想要讓荀彧推舉他做官,荀彧笑著說那推舉你做官豈不是很多人都能夠做官了嗎。
這兩個故事都是荀彧笑著說的,在我腦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
總體來說,荀彧在我心中是溫柔智慧,果敢堅定……反正是一個十分完美的人,看來我荀彧小迷妹的身份已經隱藏不住了。
最最最關鍵的問題前面我都沒有提到,荀彧帥啊!!!《三國志》對比隻字不提,姑且當作陳壽的妒忌。

反觀陳壽對於荀彧的評價「清秀通雅」。
綜上所述,我認為荀彧的史書評價是不能很好的匹配上荀彧本身的所作所為。
說了這麼多,引用《三國演義》中評價曹操的一句話結尾吧。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
重新看了一下問題,再看一遍我的回答,這是一個學生應有的基本素質,我發現題目我不懂,我不知道荀彧的兒子是晉朝開國元勛,我慚愧。一個原因是我讀書少,但我想另一個原因也是可以說明荀彧的史書評價高沒有沾兒子的光,因為我相信有那麼一部分不敢說大部分人知道荀彧,知道潁川八龍,卻不知道荀彧兒子,不知道怎麼讀那幾個字。(令君兒子的字確實不好讀啊)其實我還是懶得去了解荀彧的兒子,畢竟我寫這麼多字只是想表達一下我對荀彧的喜愛。

――――――――――――――――――――
在聽取了許多朋友的意見之後三修了回答,謝謝各位中肯的評論,我對這個回答還是很認真的,之後會不定期修改的。


荀彧現在我能看到的歷史很陽光很偉大
陽謀猛,政治專精,軸,忠漢,okok…

他根本不需要沾誰的光…

但是能讓我們看到這麼正面的,
不都看杆子怎麼寫么…

舉個例子,
郭mr現在罵聲一片,這才幾年啊…
他要是培養幾個打call的,能是這樣么…

你可以很牛逼,但如果後面沒人,
白的也能弄成黑的,
就看需要個什麼形象了…

我從來不嚴肅臉談歷史…

這些談法,都是你必須假設所記載的都是客觀的情況下談,可內心也明明知道他不可能客觀,所以很矛盾…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你們黑荀彧也就算了,什麼叫沾了晉朝開國元勛的光?

晉朝開國元勛,很驕傲啊????


稍微偏個題,作為現代人,就我個人而言很難理解古代儒家的忠君到底遵循著怎樣的標準? 所謂儒者的忠君 ;有時父子對立,違反了孝道;有時甚至連華夷大防都不顧。其中有些人,尤其是南北朝到元的這段時間,漢人弱勢,很多人忠的君能一眼分辨出來其實就是為了榮華。但是也有許多人忠到死而後已了。
就好比荀彧這家子,老子是漢朝的尚書令,死在了曹魏建立的前夕,主流仍然認為他是為漢盡忠的。再看他的那些子侄孫輩,有娶曹操女兒搭上曹植被曹丕記恨的,有跟司馬兩兄弟交好的,比如題主提到做了晉朝開國功勛的,還有印象中還有個伐蜀戰爭中單騎奪關的也是姓荀。這種擺雞蛋的手法簡直讓人嘆為觀止。
還有一個幾乎同時期的嵇康父子。老子是曹魏的忠臣,頭斷菜市口,遂廣陵散絕。兒子更是不輸老子,為了保司馬愣子的皇位,血灑龍袍。還有「此嵇侍中血,勿去」這種正氣歌級別的典型。都不知這倆父子黃泉相會是怎麼個場景。
讀史至此,髮際線蹭蹭往上長


嗯,肯定的,一般來說,爸爸都長得像兒子!


OMG 荀彧還需要沾別人的光 看看他爹是誰 再看看他本人盤踞許都的輝煌歷史 沒這樣的爹能有下面的厲害兒子嗎

順便 陳群絕對是牛人 華歆 桓階 陳矯 等等一群人都是他的好朋友 大牛。。樓上說的很對 可惜後來沒人吹陳群 你們這些延續了兩千年的一品大員二品大員都沒有一個記得誰是爹


沾光了。

和荀彧齊名的鐘繇和陳群就不行了。沒有和司馬氏乘同一條船。特別是陳泰單扛司馬昭,把陳家徹底搞沒落了,在晉朝都歇菜了。誰還要吹你陳群。


難道不是反過來嗎?荀彧兒子能當晉朝開國元勛,完全是沾了老子是荀彧的光。


要沒有這個問題,我這個對歷史一知半解的小白根本不知道荀彧兒子是晉朝開國元勛


第一。題主所說的,不是荀彧的歷史評價,而是荀彧的史書評價。所謂的荀彧的史書評價,單單是指陳壽如何評價荀彧而已。

第二。陳壽是西晉的官員,並且在唐朝編修的《晉書》中,明確的提到了陳壽修三國志,會受到古人的後人的影響。且連丁儀、丁廙這樣的曹植一黨的重要人物都可以因為索賄未遂就直接不修傳記。

或雲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晉書》

第三。西晉再怎麼不堪,陳壽也是西晉時人。長久的看來,那些荀彧的後人都遠沒有荀彧本人來得重要、有名氣。但對於編修《三國志》的陳壽而言,荀的荀顗是太尉、侍中;荀勖是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守尚書令、追贈司徒。這對於陳壽修荀彧傳會有怎樣的影響,不言自明。陳壽可不是司馬遷那樣自己悶頭修私史的,他是張華欽定來修官史的。

第四。所謂「沾光」,也未必就是把平庸無奇的人吹成國士無雙了。把A級的人寫成S級,把S級的人寫成SSS級,同樣是「沾光」。

第五。陳壽最終對於荀彧的評價是「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其中「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這段,明顯是貶損荀彧的「機鑒先識」不夠用。這可能是專指荀彧熱望復興漢室,卻反使天下落入曹家之手;也可能兼批荀彧理政期間,曹操勢力內亂不斷、還有衣帶詔這種大新聞。但不論是哪種可能,都不是高評價。

第六。那麼剩下的需要推敲的就只有「清秀通雅」和「王佐之風」。前者過於主觀略去不提,後者的話曹操確實當上了魏王,陳壽寫的又不是帝佐之風,說魏王的頭號左右手有「王佐之風」,這簡直正確的就像是廢話一樣了。

第七。在陳壽傳里,對於陳壽修完三國志後的遭遇是這樣描述的——

張華將舉壽為中書郎,荀勖忌華而疾壽,遂諷吏部,遷壽為長廣太守。

倘若荀彧的評價沾了荀顗、荀勖的光的話,荀勖幹嘛阻攔陳壽的升遷啊?拍馬屁不小心拍馬蹄子上了?

第八。但是,張華是寒族,荀勖是士族,荀勖阻攔陳壽的原因是「忌華而疾壽」,很可能是恨屋及烏。張華舉薦陳壽本身也是他培植自己的黨羽的行為,這點不可忽略。

第九。我就不列我自己的結論,氣死你。

第十。「清秀通雅」的話,清秀姑且不提,通雅——荀彧既無文名(這不是由於他著作失傳,有他寫的文章流傳下來),也未聞其擅長詩律、音樂、書法、繪畫,更不是經學家。僅憑他喜歡帶個小香囊把自己的皮肉都熏入了味兒就給一個「通雅」的評價……嗯。如果一定要說有過譽的話,可能過譽就過譽在這兒了吧。


如果說曹魏的武將體系是靠魏武帝的宗族鄉黨+發掘行伍和降將,那也可以說文官系統是由荀令君為首的潁川士族為構架組建的。

先別說什麼開過元勛荀顗了,晉奠基人司馬宣王本身就是由潁川體系的後輩,他是這樣評價令君的。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按現在話翻譯就是——不是我薄古厚今,我沒見過貝利和馬拉多納踢球,老子就是覺得C羅和梅西是當世球王。所以基調定了,管你陳壽服不服,下筆列傳就要考慮歷史進程。

荀令君大家都說了很多,談談他的兒子荀顗,他是荀彧第六子,《晉書》記載宣帝輔政,見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拜散騎侍郎,累遷侍中。這明顯就是二代沾老子光的典型套路。而且這位在史書中評價真的不高,雖說《晉書》為唐代所做,普遍對司馬氏及其集團評價不高。這位是魏晉時期典型的高門名士,清談水平很高,玄學愛好者,難鍾會《易》無互體,又與扶風王駿論仁孝孰先,見稱於世。通曉禮,法,又以孝道聞名顗明《三禮》,知朝廷大儀,而無質直之操,唯阿意苟合於荀勖、賈充之間。後面這句基本就定性了,尤其和西晉賈家這種史書上名聲較爛的家族沾邊的。要說晉朝開國元勛這種說法本身就有一定諷刺,比起荀令君至死都儘力維護漢室最後的尊嚴,兒輩們在政治投機站隊上顯得太過諂媚。所以根本就無從沾光一說,反而有給荀家掉價的感覺。


腦殘嗎?


恕我無知,我只聽過荀彧沒聽過荀顗。


這個類似有點弱爆了吧。
你說的史書是什麼史?
竹中半兵衛是典型的出口轉內銷型的一個歷史人物,
你說的日本戰國史,人家心裡承認的是戰國三巨頭,再不濟也是龍與虎,島津,真田這些大名(地方割據勢力),把一個武士搬出來,還不如說明智光秀呢。
就說荀彧,
荀彧真正能比的,可比的是蕭何,
運籌帷幄的人,荀彧和曹操的合作模式是曹操做主席,解決實際問題,荀彧做總理,處理行政方針。
解決實際問題,曹操跟荀彧商量過么?荀彧給曹操獻計獻策了么?
所以說不要把演義的思路拿過來,狀諸葛多智而近妖,新文化運動都批評過了。
荀彧史書的地位是高,為什麼?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是一個革命理想主義者。他認為最後取得政權,應該還政於漢,這也是他最後丟了性命的源。
如果還不明白,
有部動漫,反叛的魯路修,裡面的世界線是曹操統一。
你可以看到,日本人就會拿「正統」來咽人,漢被視為正統,那唐宋呢?明清還要不要?
這種把歷史視為宗教的看法,很對神道教的思維嘛~
所以荀彧會被如此捧殺,
實際上,荀彧也許會掙扎,但更多就像崔琰一樣,「不知明公還有這個意思」,然後慷慨就義。
多思考思考什麼是唯物主義史觀和大歷史吧。
荀彧個人和曹操,諸葛亮一樣,都是魏晉南北朝這個插曲里,三國的插曲中的幾個插曲,評價可以高,但有什麼用?最好還是讓他們活在歷史裡吧。


你可以試試看
看知道荀彧的人多
還是知道他兒子的人多
知道他兒子的人
可以再問一句:
是因為這是荀彧兒子而知道 還是因為這是晉朝開國元勛而知道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迎天子也是他的政策。
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郭嘉人才 ,特別是郭嘉,有那麼一句話 「郭嘉不死,卧龍不出」。最重要的還是潁川人。背後有著一大批潁川人士
最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猜忌,鬱鬱而終


你可以看看荀彧為曹操做了什麼。
首先,他是曹操前期主要謀士,為曹操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次,他舉薦的人才,像戲志才、郭嘉、荀攸、程昱,都是曹魏的頂樑柱。
最後,他是荀家人,世家大族,本身實力過硬


推薦閱讀:

如果諸葛亮看電視劇《琅琊榜》會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
為什麼讓關羽守荊州?
董卓到底有多胖?
基於易中天老師的解析,如果當時沒有像劉備這樣,缺乏頭號軍師的集團,諸葛亮是不是會隱居山林一輩子?

TAG:三國 | 曹操 | 三國志書籍 | 荀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