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哪些重要的人沒有列傳?

比如廖化、孟達
這裡不算司馬懿家族,畢竟屬於晉書里的人物


重要人物沒有列傳的很多,但第一個要提的必然當屬韓馥的上將潘鳳!!

潘鳳將軍經天緯地之才,無奈造化弄人,只有剎那間的綻放也足以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國志》中雖然沒有單獨列傳,但後人有感於上將神威,做傳云:

「潘鳳,字無雙。青州泰安人,高九尺,腰大十二圍,使一百八十斤開山大斧。

自幼熟讀詩書,暢嘵兵法。有經天緯地之才,包藏宇宙之志。每自比於姜尚張良,許邵評價為:「亂世之能臣,治世之英雄」,眾人莫能解。

時黃巾暴亂,御史中丞韓馥受任招兵平叛,知其大名七顧其宅,欲聘為軍師。途中為賊所劫,鄉人報之潘鳳,頃之鳳至,大喝一聲,賊皆逃散。馥大奇異之,言:」此吾樊噲也。」乃拜為上將。

鳳於敵百萬軍中自來自去,取敵頭目首級如探囊取物。馥屢立大功,為冀州牧,此皆潘鳳之力也。

馥與鳳食則同器,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韓馥帳下謀士皆不悅,深妒之。鳳感大恩,為馥謀劃大事。冀州民人殷盛,兵糧優足。

袁紹有意取之,鳳常勸韓馥戒防。紹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馥亦願助之,鳳曰:「不可,廢帝非可行之事,袁紹非共謀之人。」

謀士劉三私下進言:"俗語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潘將軍既勇武無敵,奇謀必短,不可盡賴之。"馥信,不納鳳之智謀。袁紹嘗請韓馥至大營,命顏良文丑宴前舞劍,欲殺馥。鳳怒,奪顏良劍,一拳打翻在地,一把抓文丑在手,如提童稚。

袁紹兵將皆驚,無敢前,紹告饒,痛哭流涕。後馥與袁術等共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顏良文丑深懼潘鳳,不敢同行。

鳳見紹等各懷異心,料終不能成事,數勸韓馥早回冀州,以謀大計。馥曰:「吾欲賴君於十八路諸侯之中樹立威望,今寸功未立,怎好回師?」鳳答曰:「來日某必斬將立功,主公須依吾言,早做良圖。」馥應之。

袁紹欲除韓馥以奪其地,終不死心,謀士逢紀曰:「韓馥所可畏者,唯潘鳳耳,可設計除之。」許攸獻計:「主公可選病馬一匹,贈於潘鳳,令其出戰,鳳必被敵將所殺。」田豐曰:「此意雖妙,尚未足致潘鳳死,鳳為人謹慎多謀,主公贈馬,必不會輕易騎之,可委韓馥換之。」

紹從其計,連夜奔往韓馥營,泣曰:「前日之事,實為誤會,絕非鴻門,奈何潘將軍不諒?今大敵當前,眾公須上下一心。紹願獻千里馬一匹,贈於潘將軍,權當賠罪。」馥曰:「善。」紹又曰:「潘將軍知吾所贈,恐不接受,願韓公私為之換,待其乘吾寶馬,立了大功,再告之,使其驚喜。」馥復稱:「善。」

次日,董卓都督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堅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紹曰:「誰敢出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出營,手下牽來昨日袁紹所送灰毛病馬,鳳心中納悶,卻顧不得許多,飛身上馬出戰。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韓馥聞之大哭曰:「無雙死,乃天喪吾也!」唯袁紹竊喜。

關羽騎馬出戰,見潘鳳將軍卧於地上,身中數箭,面含微笑。再看華雄,已死於馬上,口流鮮血不止,狼狽不堪。乃暗自嘆道:「潘將軍真大力神人,華雄與其過招,五臟震碎,吾不及也。」便割華雄之首,還於帳內,曹操所贈之酒尚溫,眾皆傳言關公"溫酒斬華雄"。

後人有詩嘆曰:「轅門畫鼓響冬冬,墜馬無雙斬華雄。敵將若能下馬死,何來美髯建奇功?」

聯盟即散。次年,袁紹奪取冀州,韓馥曰:「若潘無雙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捶胸大哭:「哀哉,潘鳳! 痛哉,潘鳳!惜哉,潘鳳!悔哉,潘鳳!」遂自殺而亡。」

======我是弱弱的分割線,以上潘鳳傳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刪除======

主角們的故事大家早已聽的太多,三國裡面還有一些偏將的名字反覆多次出現在書里,彷彿一個露了好幾臉的龍套,他們肯定不會有自己的傳,但還是讓我印象深刻。

龍套第一名:
曹仁的偏將牛金

印象中第一次登場露臉是曹操赤壁退兵後,周瑜攻打南郡,與守將曹仁交戰。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周瑜率軍數萬,其前鋒數千人已至,曹仁登城遠望,募得三百人,便令牛金迎軍挑戰。但吳軍甚多,牛金眾少,於是被圍。曹仁與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牛金等三百人垂危頻沒,左右之眾皆失色驚懼。惟曹仁意氣奮怒,呼左右取馬來,陳矯等知曹仁欲下城救牛金,於是一起拉著曹仁說:「賊眾強盛,勢不可當。何不放棄這數百眾人,而將軍卻要以身相赴!」曹仁不應,披甲上馬,帶領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與吳軍距百餘步之遙,迫近城溝,陳矯等以為曹仁只是在溝上當住,為牛金支持作勢,誰知曹仁竟渡溝直前,沖入敵圍,牛金等乃得解救。但敵圍之中有餘眾尚未盡出,曹仁復又直還突入,將余兵從圍中拔出,又殺吳軍數人,把吳軍擊退。」

多麼重要的一個偏將,值得曹仁親自殺入重圍營救。就是這麼一個牛金,曹魏建立後成為了司馬懿的部將。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命牛金輕騎餌誘蜀軍,剛交戰諸葛亮就退兵,追至祁山。

公元235年(青龍三年),蜀漢將領馬岱入寇,司馬懿命牛金擊破蜀軍,斬首千餘級。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遼東公孫淵反叛曹魏,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自洛陽,後平定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魏將相大臣年表》認為是這一年遷後將軍,其後則再沒有後將軍為牛金的記錄,但牛金往後幾年還應該還沒死,此處存疑)。」

不八不知道,居然還有關於牛金之死的野史。

「當時有一本流傳很廣的讖書叫《玄石圖》,上面記有「牛繼馬後」的預言,司馬懿又請星象家管輅占卜子孫運勢,管輅占卜的結果與《玄石圖》不差毫釐。司馬懿不解何意。後來他位居太傅之職,權傾天下。

司馬懿忽有所觸,想起「牛繼馬後」的預言,心裡十分忌諱,怕牛金將來會對子孫不利,就派人請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為人坦蕩,沒有提防之心,「飲之即斃」,就這樣稀里糊塗地送了命。
司馬懿自此以為,牛金已死,子孫便可高枕無憂坐享福貴了,殊不知世事難以預料。司馬懿的孫子司馬覲襲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為妃子。夏侯氏人很風流,沒多久就與王府也叫牛金的一個小吏勾搭成奸,後生下了司馬睿。
此即史書所言,司馬睿並非皇族血脈,而是琅琊王府小吏牛金的兒子。只是因為有「牛繼馬後」的傳言,導致了戰將牛金被冤殺。後人遂戲謔地稱司馬睿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贄,就直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而不稱司馬氏。
「牛繼馬後」,即是指司馬睿為牛氏之子,牛姓代司馬氏繼承帝位。歷史文獻有多記載,除了《晉書》和《魏書》兩大正史外,《鶴林玉露》《容齋隨筆》《賓退錄》等書也有相關描述。」

也就是說,晉朝是老牛家的!

除了牛金之外,經常露臉的龍套還有史渙

我靠,這是真的假的?搜圖片時發現了韓浩和史渙居然還有一張三國殺的武將牌...知名度很高嘛!

多次在演義里看見他的名字,印象中他參與了很多戰役,經常跟徐晃搭檔,還以為是徐晃的偏將,一查才知道,史渙也是很有來頭的。

「史渙(?-209年),字公劉,沛國人,東漢末年在曹操帳下先後任中軍校尉、監軍、中領軍,最終被封為列侯。史渙年少時已是遊俠,有雄氣。曹操起兵後以客軍身份加入。」

「史渙一直隨著曹操東征西討,多立戰功。曹操任丞相時,置領軍一職,由史渙擔任,後更名為中領軍。史渙的地位約與韓浩相當,二人均為曹操的親信隨從,以忠勇聞名,共同掌管禁兵,被封為列侯。」

主要事迹「公元199年,曹仁、史渙、徐晃等人攻眭固於犬城;200年,曹操派徐晃與史渙燒掉韓猛護送的糧車。207年,以忠誠勇敢著稱的史渙被拜做中領軍;209年,史渙去世,其子史靜繼承其爵位。」

曹操的嫡系,這位配角也沒有單獨的傳記,《三國志》中對他的主要描寫附在了夏侯惇傳的後面:「沛國史渙與浩(指韓浩)俱以忠勇顯。浩至中護軍,渙至中領軍,皆掌禁兵,封列侯。」

不算對韓浩描寫的話,我數了一下,一共19個字。剛才特意打開了《三國11》,在官渡之戰這一章節中曹操帳下沒有史渙。

相比之下與他齊名的韓浩可是至少從《三國7》開始就出現了,而且各項數值還不低(文治有共同發起屯田制,武功有掌管禁軍,也算比較合理),為什麼光榮對史渙不屑一顧呢。

再補充一個

牛輔

董卓女婿,都說姑娘隨爹,請大家腦補一下董卓女兒的美麗。

「追隨董卓征戰多年,深受董卓信賴。董卓入京後,拜為中郎將。189年10月,被董卓派去討伐河東地區的白波賊郭太,但沒有成功。後來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牛輔典兵別防守於陝地,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掠陳留、潁川諸郡,並擊破河南尹朱儁於中牟。卓死後,呂布使李肅防守於陝地,欲以詔命誅殺牛輔。輔等逆與肅戰,肅兵敗逃去弘農,因此布就殺死肅。其後牛輔軍營有一些士兵半夜出逃,軍營中造成內亂,輔以為全部人都背叛,速速拿取金寶,與親信逃跑。」此處正史寫的是因內亂而套,演義裡面是打不過呂布就卷錢要跑。


「與親信攴胡赤兒(攴念鋪,陰聲或陽聲,普木切(陰聲)或匹角切(陽聲),取自《康熙字典》)等五六人相隨,逾城北渡河,赤兒等人以繩索系在牛輔腰間將其從城頭放下,但攴胡赤兒等因為謀財而在離地面數丈高的地方就鬆開了繩子使得牛輔重重摔在地上腰部受傷,而後赤兒與諸胡人斬牛輔首,將其首送去長安」此處的「攴胡赤兒」被誤寫為「胡赤兒」,此為「攴胡赤兒」的誤讀。而「攴胡赤兒」指為一個叫「赤兒」的月攴胡人(「攴胡」為「月支胡」簡寫,一種種族,《三國志》所敘述的意思為攴胡人赤兒),從《三國志》後文「赤兒等利其金寶,斬首送長安」可為證。正史寫牛輔之首是送去長安;反而演義更寫為呂布,再敘述呂布看到,問此事由來,反而有者說是赤兒所為,布聽到大怒,把赤兒給斬除。


多次露臉的牛輔沒有傳,與這段故事相關的:參與刺殺董卓、沒打過牛輔、據說是呂布同鄉的李肅;作為牛輔的心腹卻最終見錢眼開殺了牛輔的赤兒這兩位龍套故事裡的龍套自然也沒有傳。順帶提一句,與攴胡赤兒名字容易搞混的張綉部將胡車兒也是沒有傳的。


有名有姓多次露臉的龍套還有幾個,有機會再補充。


如能過10贊,我再更新一個去...好心酸的感覺


===20150430 21:21已10個贊了(好心酸),謝謝各位關照。我是再更新的分割線===

乍一看題目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那幾個人其實已經說完了,三國時代有很多能臣、戰將、名士只因為跟錯了老大或者戰敗後沒有投降魏蜀吳,雖有光輝綻放,確也無法在三國志裡面有自己的傳記,他們的過人之處只能在別人的傳裡面有那麼隻言片語。群雄割據後被滅掉的各路諸侯和他們的手下,大部分都沒有自己的傳,很多牛人都沒有,我們挑著說一個吧,沮授

央視老三國里王志強老師飾演的沮授形象,跟我自己看書時候想像的他完全一致,睿智、沉穩、正直、有原則,一看就是忠臣。


「史載他「少有大志,擅於謀略」。曾當冀州別駕,舉茂才,併當過兩次縣令。後來又當韓馥別駕,被韓馥表為騎都尉。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奪取冀州,沮授歸袁紹,並進獻大計:佔領冀、青、幽、並四州,集合英雄豪傑的才能和大批軍隊,並且迎接在長安的漢獻帝至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只需數年就能平定天下。袁紹聽後大為歡喜,立刻表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袁紹是喜歡高談闊論的,但是執行起來猶猶豫豫沒有決斷,如果他能能堅決貫徹沮授的戰略,曹操的崛起將受到極大的阻礙,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我們現在站在上帝視角數一數,僅就書里的記錄而言,袁紹成功避開了多少次沮授的正確建議


「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輾轉流亡到河東等地,沮授進諫建議袁紹迎獻帝,遷都至鄴城,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聽後打算聽從沮授的建議,但郭圖等人認為要復興漢室太難,而且迎立漢帝會削弱自己的權力,勸袁紹不要用此計策,袁紹於是放棄。次年曹操卻在荀彧的支持下迎獻帝遷都許縣,成功挾天子以令諸侯。」第一次成功避開


「其後,袁紹命長子袁譚為青州都督,沮授反對,認為是禍胎,但袁紹堅持是要令三子各據一州,以觀察其能力。後來袁紹死後,三子因爭位而大戰。」第二次成功避開


「後來,袁紹有意向南方用兵,沮授和田豐勸袁紹勿過分用兵,但郭圖等人反對,袁紹亦因而不採納沮授及田豐之計,沮授就開始漸漸被袁紹疏遠。袁紹於是準備南攻曹操,發動官渡之戰。」這是第三次成功避開


「在官渡之戰前夕,沮授就集合宗族,大散其財並說:「夫(袁紹)勢在則威無不加,勢亡則不保一身,哀哉!」沮授的弟弟沮宗不認同說:「曹公士馬不敵,君何懼焉!」[6]但沮授看得出曹操的雄才說:「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公孫,觿實疲弊,而將驕主橫,軍之破敗,在此舉也。揚雄有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今之謂也。」

官渡之戰戰時,袁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沮授勸說:「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反對以顏良獨自領軍,但袁紹不聽。後曹操救劉延,斬殺顏良。」第四次


「在袁紹將渡河之前,沮授又認為袁軍應該留守延津,分兵進攻官渡,若然戰勝,再增兵官渡也不遲;否則,兵眾也可以安全撤離。但袁紹不聽。沮授嘆息,稱病不見,袁紹因此憎恨他,將沮授分屬的軍隊都給了郭圖統領。」第五次成功避開

「袁紹渡河後,駐屯延津南,遣劉備、文丑向曹軍挑戰,曹操領軍擊破,文丑更被曹軍擊殺,震撼袁紹軍。後袁紹回到官渡,沮授向袁紹說:「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直徐持久,曠以日月。」建議以持久戰消耗曹軍,但袁紹又不聽從。後袁紹攻曹操,初戰勝,起高樓射箭入曹營,但後為曹軍發石車擊破。」第六次了


「後來曹軍擊破袁紹運輸隊,袁紹於是命淳于瓊領軍帶領運輸車,據守烏巢。沮授又建議派遣蔣奇護送,以防止曹軍攻擊,但袁紹又不從。後烏巢被曹軍擊破,袁紹將領高覽及張郃又降曹,令袁軍大亂,潰不成軍,袁紹於是撤退。」第七次!


整整七次,這是什麼概念啊同志們,將近一百次啊! 袁紹也挺不容易的,做判斷題就算全瞎蒙理論上來說也有50%的正確率啊,他成功的避開了每一個正確答案。


沮授其人,戰略大局觀出色,戰術細節考慮也很周全,但他是可悲的,非常可悲,因為他不懂得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選錯了主公。在他從韓馥處投向袁紹的時候,我猜他是躊躇滿志的,但是他無法投降曹操而選擇逃跑的時候,內心一定是絕望的,他早已看透了一切、知道了結局。

說起沮授想起了他的老領導韓馥

燕趙多豪傑。荀諶、辛評、郭圖、田豐、沮授、審配、張郃都是韓馥的人,而後「無私」的奉獻給了袁紹,袁紹戰敗後,荀諶、辛評、張郃更是歸降了曹操(雖然書里對荀諶在官渡之後的去向沒有介紹了,但是根據家族背景,我覺得他應該是歸順曹操了)。嗯,沒錯,大將潘鳳就是他的人。


這個袁紹的人才庫,沒有列傳。

先到這兒,有人看再更。


姑且認為題主問的是《三國志》中未有單獨立傳的人物。

以勢力來分吧!


群:
馬騰韓遂同亂西涼,為一鎮諸侯,未曾有傳。韓馥、孔伷、劉岱、王匡、橋瑁、袁遺、鮑信同時等討伐董卓的諸侯未曾有傳,另外還有冤枉的幽州牧劉虞
陳登小傳附在呂布傳之後,陳宮高順未曾有傳。
還有我大張角!!!

魏:
兮嘉所言說的孔融、楊修、禰衡三人未有單獨立傳。與孔融同為建安七子的六人中只有王粲有傳,另五人的小傳只是簡略附在其後,即陳琳、阮瑀、徐幹、應瑒、劉楨五人。
韓浩史渙為曹魏中護軍中領軍,只是簡單附在夏侯惇傳之後;高覽與張郃同為降將,之後無考。議屯田的棗祗未有傳。
在蜀國吳國防禦戰中有出色表現的郝昭、牛金,另參與多次蜀漢攻防的戴陵與費曜,防守新城大敗諸葛恪的張特也沒有傳記。
受曹吉利器重的王必死於韋晃耿紀之亂,未有傳;魏諷案如此重大,魏諷卻未曾有傳。
徐庶轉投魏國,未有傳記;許攸計劫烏巢,冒犯曹操,未有傳記;
方技傳里未收入左慈(裴注中有出現)、劉徽

蜀:
馬謖小傳附在其兄馬良之後,孟達投魏未有傳記,斬了魏延的馬岱未有傳記,從魏國歸來的夏侯霸也未曾有傳,坑了姜維一筆的胡濟居然也沒有傳。
與趙雲齊名的陳到未有傳記,與張翼齊名的廖化小傳附在宗預傳之後,與王平齊名的句扶未有傳記。
蠻王孟獲沙摩柯未曾有傳。
季漢後期人才如柳隱、羅憲未有傳記。

吳:
孫卲作為東吳首任丞相,未曾有傳;萬彧謀立孫皓,亦未有傳。
早年即為孫策從騎的宋謙未有傳記,未有列入十二虎臣之傳。
陶璜開交州平三郡,未有傳記。
暨艷案如此之大,暨艷也只是附小傳於張溫傳之中。


孔融、楊修、禰衡應該併入逗比列傳_(:з」∠)_
好歹是在那個年代活得如此狂拽酷炫吊炸天的三人組,沒有傳太可惜了……
若有的話可以知道更多八卦猛料╮(╯▽╰)╭
孔融傳里大概會講很多文舉兄如何多次諷刺曹總,曹總機智應對的故事(⊙_⊙)
楊修傳里估計會多多提到丕植兩兄弟的JQ(⊙_⊙)
至於禰衡傳嘛_(:з」∠)_裴松之一定會引用365條史料全方位論證荀令君究竟帥在哪裡?怎麼帥?以及為什麼帥?(⊙_⊙)

順便吐槽,題主問題不明,你是想問三國志里有哪些重要人物沒有傳?還是說三國時期的各類史書中有哪些重要的人沒有列傳?_(:з」∠)_像孔融在後漢書里是有傳的喵嘰(⊙_⊙)


銀河射手—曹性,無雙上將—潘鳳。絕代智將—將干,鐵嘴神仙—王朗。


曹教主座下:左護法:劍神—夏侯恩 右使者:龍膽—夏侯傑。
奪靈者—馬忠,無疤者—周泰,撼地者—武安國,氏族之王—劉三刀,先鋒戰神—廖化
長坂坡之鬼—劉阿斗,定軍山之神—夏侯淵,華容道屠宰者—雲長,太多了……


三國無雙里所有長得一樣的武將,大部分在這道題躺槍。


該有傳而無傳的實在太多,像朱靈、郝昭這樣有附傳的已經算很榮幸了。
不如討論下,如果有外星人好心用科技給我們提供9個人物傳的話,大家分別最想看誰的,我個人偏重將領傳記,想要的是:
顏良(有他的應該就能推出點文丑、麴義、高覽事迹)、高順(最好附魏越、成廉、侯成等人)、關平(補充關羽事迹)、句扶(太神秘)、馮習(應該能推出張南)、李異(東州軍的歷史)、陳到(衝鋒陷陣的內容多點吧)、夏侯霸(補充武侯事迹和姜維北伐事迹)、張特(傳裡帶出點淮南三叛前後的故事)


徐庶好像沒有,我印象中。


談一點關於陳壽這個人的:
索米作傳:陳壽嘗為諸葛武侯書佐,受撻百下;其父亦為武侯,所髡,故《蜀志》多誣罔。又丁廙、丁儀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一佳傳。」丁不與,竟不為立傳。
——《夜航船·卷八》(也見於《晉書·陳壽傳》)

陳壽年輕時給諸葛瞻當過文案,犯了錯誤被一頓鞭打。
——其實他爸爸當年也因為犯了錯誤被諸葛亮剃成了個光頭。
於是這廝寫的《蜀志》就開始胡說八道了。

丁廙和丁儀哥倆在魏國名氣非常大,後來他們由於跟著曹植混被曹丕派人砍了。
陳壽就跑到魏國對他們子嗣說:
「給我一千石米,就給兩位丁先生寫一篇好傳記。」
然後人家不同意。
陳先生堅守了承諾,沒有立傳。


陳登基本可以算是在三國志里沒傳,三國志中關於他的內容非常少


只看過《三國演義》,不知道張飛的兒子張翼有沒有傳。

「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推薦閱讀:

三國時期主要用什麼來書寫?紙、竹簡還是絹?
頂得過諸葛亮的三個臭皮匠(裨將)是哪三個???
三國英雄踢世界盃:這個陣容世界盃能奪冠么?
怎麼評價《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說死王朗時的那段對話?
三國志里的甘寧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TAG:歷史 | 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