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學數學競賽的現在都過得如何呢?

姊妹問題:
曾經學物理競賽的現在都過得如何呢?
曾經學化學競賽的現在都過的如何?


剛剛看到了@ 劉尚 的回答,突發奇想查了查wikipedia,結果果然發現了一個很酷的list

List 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participants

這裡頭有一個 Notable participants 的表格,裡面收錄了曾經獲得以下獎之一的參加過IMO的數學家:Fields獎、Wolf獎、歐洲數學會的大獎、美國數學會的大獎、Clay研究獎;以及獲得了以下獎之一的參加過IMO的計算機學家:Nevanlinna Prize、Knuth Prize、 G?del Prize

總的來說確實是充滿了big name的名單。


這是一本1984年出版的小冊子,講的是1972至1982年獲得美國數學競賽優勝的參賽者的近況(現在來看已經不近了,84年已是33年前)

裡面有人已成為學術大牛,例如下面兩位是我知道的。(我是學物理的,所以這兩人都與物理相關,應該有更多我不認識的做純數學的教授)

Peter Shor,量子計算機Shor演算法的發明人,現在是MIT數學系的教授。

Washington Taylor,現在是MIT物理系做弦論的教授。

除此之外也有比較遺憾的:

這個小天才從後山的樹上掉下來不幸英年早逝。


X 大附中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中一個實驗班教室,裡面預備著競賽黨,可以隨時課都不上。搞競賽的人,傍午傍晚帶著書單,每每花四十幾塊錢,買一本競賽書,——這是十多年前的事,現在因為不保送,每本便宜了不少,——帶回教室看著,趁熱邊做題邊休息;倘肯多花幾塊,便可以買一個好本子,或者一根好中性筆,幫助做題了,如果出到十幾塊,那就能買一個皮質封皮的筆記本了,但這些學生,多是好好學習的窮鬼,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沒想著保送只想混自主的,才踱進學校隔壁的麥當勞里,要酒要菜,隨意看幾頁書。

我從十四歲起,便在 X 大附中的實驗班裡搞競賽,數學老師說,樣子太傻,怕是拿不了國一,就隨便搞搞混個省隊吧。教室里目標 IMO 的,雖然十分聰明,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手證明已經寫在書上的定理,看過證明過程有沒有紕漏,又親看將定理套在習題里,然後放心:在這奇怪氛圍下,划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老師又說我搞不了競賽。幸虧我其他課成績比數學還爛,沒得辦法,便改為混個保送就行的一種無聊模式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坐在競賽黨專門的教室里,隨便做幾道題。因為沒有什麼會的,所以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數學老師是一副凶臉孔,競賽大神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只有孔乙己進來,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沒什麼能力混保送但成天去競賽專用教室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眉宇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頭亂蓬蓬的花白的頭髮。穿的雖然是阿迪,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換,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定理,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競賽書封底的「數學達人孔乙己」這半炫耀半嘲諷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教室,所有做題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上周模考是倒一了!」他不回答,自言自語說,「今天搞組合數學,不搞數論。」便排出書和皮質本來。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看了學霸的草稿紙!」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能力……」「什麼能力?我前天親眼見你偷看學霸草稿紙,還看不懂。」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參考不算偷看……參考!……競賽人的事,能算抄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無窮遞降」,什麼「夾逼」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教室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高二就搞過一年競賽,但終於只拿了省三,又不會其他科;於是模考越考越差,弄到將要留級了。幸而高三還能再戰,便學人家鈔鈔書,假裝競賽黨。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競賽題也是再不會做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裝逼的事。但他在我們教室里,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吵鬧,雖然間或沒有忍住,暫時被數學老師警告,但不出一天,定然道歉,從老師心中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做了半道題,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懂數學么?」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去年就拿了個省三?」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軌道雜化之類化學競賽的東西,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教室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老師是決不責備的。而且老師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只好向高一高二黨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也搞競賽么?」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搞競賽,……我便考你一考。三角形角平分線分兩個小三角形,這兩個小三角形的外心距大三角形外心距離相等,怎樣證的?」我想,省三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證罷?……我教給你,記著!這道題應該記著。將來考 CMO 的時候,題目類似。」我暗想我和 CMO 等級還很遠呢,而且 CMO 也從不考這麼簡單的平幾;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連接角平分線到外接圓的點,證明三個等腰三角形相似後證四點共圓么?」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四點共圓有四樣證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筆蘸了墨水,想在他的皮質本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高一高二黨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出不等式做,一人一道。學弟們做完題,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孔乙己。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書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會做的題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書,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一群學弟都在笑聲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有一天,大約是初試前的兩三天,老師正在慢慢的總結,取下粉筆,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作業題呢!」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競賽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沒臉來了。」老師說,「哦!」「他總仍舊是抄。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抄到張學霸那裡去了。他做的東西,抄得對么?」「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檢討,後來是罵,罵了大半節課,丟光了人。」「後來呢?」「後來丟人。」「丟人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放棄競賽了。」老師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講他的題。

初試之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做著題,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學生,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做個圖論。」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教室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雙破鴻星爾克,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書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做個圖論。」老師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題沒做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再做罷。這一回是原題,要搞懂。」老師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抄了別人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抄,怎麼會丟人不來教室?」孔乙己低聲說道,「意外,意,意……」他的眼色,很像懇求老師,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老師都笑了。我帶了幾張草紙,送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書包里摸出一支中性筆,見他滿臉漲紅,原來他真的是丟人了。不一會,他說他不會做,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偷偷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老師取下粉筆對省隊的學生說,「孔乙己還欠十九道題呢!」到第二年冬令營完了,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道題呢!」到來年聯賽可是沒有說,再到冬令營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放棄競賽了。


小萌霜心看到這個問題,就excited的喵~!占坑晚上來回♂答的喵~!
……………………這裡素萌萌噠分割線醬的喵…………………………
米娜桑對不起的說~小萌現在才想到這個問題&>.&<好桑心的說&>&<
霜心呢,曾經兩次參加CMO,也就是數學冬令營,保送P大~O(∩_∩)O~
並且參加了一次IMO獲得了萌萌噠IMO金獎的喵~
我萌身邊呢,也有很多CMO、JXD、IMO的大神的說,其實說實話嘛,集訓隊的孩紙萌和我們國家隊的,並沒有神馬本質差別的說~
我萌今年是大四,現在正是offer季的說&>&<出國的競賽黨們都陸陸續續的收到了各種offer啦,集訓隊的那些學霸們都收到了各種牛校的offer、霜心好羨慕好羨慕的喵~!~O(∩_∩)O~
當然像包括霜心在內的一部分學渣呢&>&<都選擇了保研,保研以後的大四生活各種輕鬆各種有愛嗯~各種活♂動各種游♂戲玩的不亦樂乎233333^.^在這中間就有擇了自己的二次元圈子有一番成就的知乎大v @舒自均↖(^ω^)↗
對於專業呢,我學的是基礎數學,這一屆的話、基礎數學和概率統計方向的學競賽的比較多的呢~
總之學競賽的孩紙萌目前都還算不錯,還沒有聽到神馬失學的消息的說~wwwwwww
みんな、一緒に頑張りましょう~ !=3=


過得……怎麼說呢?一言難盡,即便依舊被初戀數學虐。

生活里,已不止「工作」那一欄里,有數學的印記。競賽時的數學,像高濃度的酒,像聚光燈,霸道地佔有一段時間內,思維的全部。過後,便安然退去幕後;如今的數學卻像空氣,像背景音樂,存在感不是那麼激烈,卻源遠流長,無時無處不在。

還是要感謝年少時那段曾經激昂的歲月。屬於青春的專註。原始的好奇心之下,對數學結構的欣賞已經悄然萌芽。與一生的長度更相配的,還是這些更宏大,更莊嚴,更雋永而不變的真實吧。思維的畫筆,塗抹在名為「和數學在一起的日子」的備忘錄上。同一個地方,已經有不同層次的色彩,不同時期的筆觸。逐漸也能看出更豐富的細節了。

也有生活里不順的時節,便禁不住回憶起少年時代。懷念一些輝煌,實際上更是懷念那個成敗分明,目標清晰的季節。而如今,秋水已容入大海。自由度多了,也容易失了方向。

就在這麼一個前路尚不明晰的夜晚,記錄下此刻所思所念。希望將來這段記憶再被拾起的時候,時間已經讓我知道這段isotropy可被賦予的意義。


我貌似是我們高中整個年級數學競賽的人中,唯一一個在純數學方面繼續工作讀博的人了。

曾經身邊有很多有天賦的人,但是他們要麼自我墮落,要麼環境所迫,要麼被父母老師所逼選了不喜歡的專業,要麼人各有志不想學數學了,總之都已經遠離數學很久很久了。每每想到此,我就特別感傷。

===========2015年3月9日9:31:57(赫爾辛基時間)更新============

19世紀德國數學家Carl Gustav Jacobi,在純數學某些領域有所貢獻。Fourier建議,這麼聰明的頭腦,研究點兒應用數學比如heat flow如何?這引起了Jacobi的不滿。他在給Legendre信里,以教訓人的口氣說,像Fourier那樣的人,「應該懂得,」研究數學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追求人類心智的榮耀。

謝謝大家的點贊了。其實很多人研究數學,僅僅是因為自己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近乎戀情似地解決問題的渴望。這也沒什麼高尚或者高端的。我只是喜歡並且繼續做了下去而已。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做數學的人也沒有什麼厲害不厲害的。做數學也好,轉金融也罷,只要能夠快樂地活下去,那就是很好的~~


現在在拍電影,寂寞無聊的時候就在片場拿個八十塊的照度計測光,然後口算開平方接著一除,得出光圈值和別人用三千多的世光(Sekonic)測光表測得一樣,深藏功與名。

---------
小學希望杯
中學CMO三等獎
後來去新加坡 SMO(Singapore Math Olympiad) senior Bronze和 Open Bronze基本上就是對圈外人聽上去很屌,但圈內人都覺得渣渣的獎


看著好多國一國二省前幾名的同學在回答,我就補上一個正常人的數競的回憶吧。
【前方回憶殺預警】
這是我競賽完寫的一篇懷念性的文章:

---------------------------------------------------------------------------------------------------------------

想要磨篇文章來懷念懷念數競的過往,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起初仍在初中,正是中考備考最熱鬧的時候。氣氛所染,自己也覺得有必要去做做卷子,便買了套中考數學的真題(不過後來也就刷了兩三張)。一見到外省的題目,與安徽難易懸殊;於是便淡定不能,去找老師問個所以。她笑著說:「安徽中考不會那樣難的。如果有興趣,高中是可以參加競賽的。」

因此餘下的初中的日子,仍以一種輕鬆的節奏,在燈影的恍惚中流過。

……

堪堪已是半載光陰,初中於我,成了公交路過的一站。那時剛剛進入高中的心情,很少有人理解,以至於連我自己也開始忘卻。無聊的思索究竟被打破,我開始面對更直接的問題——如何處理掉每天的作業。印象里當時的作業怎麼寫也寫不完,尤其是數學。除了同步作業,還有年級里老師編的小卷子和集體定的《實驗班》。我向來討厭超綱的習題,卻不排斥超前的學習;也許實在不耐煩那些考求單調性的技巧,我開始自學導數。

很快迎來了第一次月考。考完不久,老師找到我,跟我說了數學競賽的事。他陳述了得獎的情況,意思大致是,做對幾題,會有怎樣相應的榮譽。當我聽說二試一共四題的時候,便有些躍躍欲試,想看看這些能讓人困擾一小時之久的問題,究竟長成何樣。於是在他的建議下,我買來一本浙大的《培優教程》來看。然而當時的興趣在高數上,也未花太多功夫於競賽中。

第一個轉折點是競賽輔導的正式開始。我選擇了數學。最開始,是隔壁班老師上的集合。這是國內競賽書的通病,喜歡把最難的集合放在第一章,以和高考同步;然而這就導致許多人在一開始都是在浪費時間。很快輪到我們老師上函數,總算是把難度降到了高考的水平。那時只上課,不留題,沒有人知道自己會在這條路上走多久。

下半學期我認識了L同學,跟他一起去參加了一個化學知識競賽。後來搞大合唱,台下休息時,實在無聊,他便掏出一本《實戰演練》跟我一起做。口算函數,口算解三角形,累了就下五子棋。由此頗受激勵,回到家也忍不住去刷幾題。這個解悶之法,到後來改成了成語接龍和做俯卧撐。

寒假裡,L自學了遞推數列的求法。但我如釋重負,冬眠去了。第一次月考後,我突然對排列組合產生了興趣,便從高考入手,買了本高考的資料來看。之後,又入手了一套華師大的《奧賽教程》,開始知道了柯西、琴生,也了解了單墫、熊斌這一干人的存在。

第二個轉折點是2012年的暑假。我約L去爬山,他便把他最近看的平面幾何展示出來,告訴我世界上有叫做梅涅勞斯和塞瓦的定理。口說何以盡興,我們於是就地開始證明蝴蝶定理。他使用了幾何變換法,而我使用了全等和相似,並揚言以後要用複數去證明。

幾天後,我和L還有Q同學三人去杭州參加夏令營。那是段快意的時光,無憂無慮,每天只需要去和數學打交道。一坐下來刷幾個小時的題,對著一家書店逛個七八遍,洗著衣服感受光、流水和風,不著邊際地吹牛,在校門口止步看看老奶奶的推車裡多了什麼書,把食堂打的飯吃到一粒不剩…在那裡,我們接觸到了正規的代數和組合理論,遇上貼吧的吧主陳計教授來上課。還有靈機十動的幾何大王葉中豪,證明金根大定理的斯里炯…純粹的日子過的太快。

回來後,我開始主攻組合,L開始刷《代數分冊》。我始終沒有買沈文選編的《分冊》,以為它紙張不好,圖又難看。高二開始後,競賽輔導開始變得正規,有了專門的競賽教室,數學這邊也開始布置作業。老師的意思是,高一解決知識問題,高二加大難度;只不過,知識學到高三也不夠,至於難度也始終上不去。我們還是相信自己的路。整個高二上學期,我都在看組合,從計數,到組合極值,到存在性問題;幾乎消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課。這使得後來去南京聽課輕鬆不少。在南京,遇到了李偉固,任韓和沈文選。人們好像只會以自己認識的人為大神,我們老師跟我們說沈文選有多厲害,其實沈不過也只是個見多識廣的人(但編的《奧賽經典》確實名副其實)。寒假裡,我開始看圖論;以至於大年三十的晚上,仍在尋找歐拉的跡。格尼斯堡的七座橋,哈密頓迴路,拉姆塞數,星羅的點間連出紛繁的線,留下不盡的回憶。圖論看完,已是雪化之時。至此,組合算是告一段落,我開始主攻幾何,度過了一個春天。

……

前一段暑假開始了。L忽然感嘆,覺得時至今日,心態已經變了;以往,什麼都不會,看到什麼都想去學,都願意去掌握,而現在只能習慣於用已知去解決已知了。我有同感,但也無可奈何。補課之前,我們再一次去了杭州,參加二試的夏令營,順便作幽夢重溫,感受當日的氛圍。在那裡,還買了幾把扇子,在上面用毛筆畫上競賽的圖案,以為祝福之意。

回到滁州,便開始補課。公共的補課中止後,便是競賽的補課。接連不斷的做題講題的日子便到來了。期間,我請了一天假,跟家鄉的小夥伴他們玩去了;也許是酒未清醒,結果第二天騎車摔了一下,在家躺了一星期。回校時恰巧遇上別的年級的老師來上數論。

……

預賽結束後,老師說我考的還不錯,希望我繼續衝擊省一。但是我心裡一點底都沒有。前面的幾屆,既有二試里做出兩題的成功例子,也有困於難題一題做不出的例子。然而我清楚,這種結果,很大程度上是受年份影響的。難易的差別,命題的範圍,可能就直接註定了命運的軌道。

夏季輕輕流逝。中秋抽空回到了家鄉。從家鄉回來後,便開始了競賽的複習。我開始刷那本《考前輔導》,還買了本《中等數學》的合刊。許多人除了《中等數學》,還買了浙大出的模擬題,難度頗大,但我想買卻不得,所以只好專心刷手頭的資料,有空就複習或補缺二試的知識。我向來憑感覺使用時間,這次卻制定了詳細的日程表。尤其對之前不熟的複數、解幾、多項式等模塊,下了狠功夫。

物競的結果出來後,我們的壓力更大了,心裡也一度慌亂;好在很快平息,沉於做題之中。

眼看倒數日的數字逐漸減少。炮姐第二季完結。最後的最後,輪到我們上場。我第一次跟這麼多人一起來合肥。我沒有考過合肥一中,也沒來過這裡的夏令營。我始終在忙自己的,然而這次,必須是集體行動。那天我心情還是相當放鬆的。晚上,我們去吃了無國界的拉麵,買了彩蝶酥,繞著科大的邊上邊走邊吹牛。

聯賽考完後,我雖說做出兩題,心裡還是不舒服,因為畢竟不知正誤。我也沒去對答案,我不習慣考後對照。

當成績初稿出來之後,得知我是二等獎,我彷彿大腦被抽空一般,不知道說些什麼。問題出在組合題上。我使用了調整法,而答案是不等式估計法。但我堅信解法沒有問題。後來我們年級主任託人讓這方面的權威蘇淳教授幫忙看看,他也認為沒有問題,甚至比標答的要簡單。這更堅定了我的信心,決意去合肥討分。又一次踏上去合肥的旅程,只不過這次只有我一個學生。在合肥,一切彷彿都十分順利,遇到的人都樂意幫忙;我也一度相信,我的四十分是加定了。

但是回到滁州,第二天晚上,老師就喊我去辦公室。這時我已經知道結果了。老師說明原委,說專家們就我這個解法討論了不少,認為交去中國數學會複審時,未必能通過,於是就不給加分了。我很不解,至今不知道解法有何種問題。老師講,也許是我不能去努力調整自己以適應考試的要求。

去合肥的時候,他們都勸我,如果加不了分,一定要調整好心態,畢竟題目都「調整」出來了。我感到有些好笑,他們應該不知道調整法是個什麼意思。

之後,我雖然仍舊去學校,但內心裡就跟死了差不多。周圍人也很憤慨,紛紛譴責那些教授。我們班主任宣布我們班級競賽的最終成績時,我感到一陣血液倒流,感到世界已然坍塌。

競賽後,我一直狀態不好,到現在也沒恢復完全。我學會了苟且度日,我學會了忘卻夢想。我學會了去做我以前所鄙視的人。

去年的今天,我尚是一腔熱血。今年的今天,已在為取得以前能使自己沮喪幾天的名次感到慶幸。

但現在一想,這樣的結果,不能全怪那些教授,我自己責任也很大。

事關信仰,不能如此。

前兩天,還和 @barries cran 躺在實驗的教學樓,吐槽競賽里的舊事。想來真是一場夢幻。這就是年輕的夢。

會實現的。

趁我對這些夢還有念想的時候。

---------------------------------------------------------------------------------------------------------------

後來呢,我高中的末尾基本上是這樣了,平時的學業成績,始終沒有恢復到聯賽前的水準。受到這些壓力的影響,高考時心態又慌張,又把最擅長的數學考砸了,弄了個不及格。


之後的暑假,很難熬。


但是這又如何呢?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


回到原題:


我現在大一,數學系在讀,很快樂。


p大保送生面試的時候被調劑到了信科。他們只要進省隊的。【上海隊太兇殘了
大一靠著數分高代的好成績得了很高的績點,誤以為自己很適合現在的專業,於是打消了轉去數院的念頭。後來才發現並不是這樣,悔之晚矣。
現在真心有點後悔。看到當初一起做競賽,現在還在數學系的好朋友們紛紛成了大牛,自己卻渾渾噩噩一事無成,挺失落的。
能學自己喜歡的專業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已補充修正)
其實你看一下另外兩個姐妹問題的回答。。就知道學數學和其他的人數差距了。。然後。。堅持下來的更是寥寥無幾。。
——————————————分割線——————————————————————————
言歸正傳,現在還在學純數學,高中時候在高二高三兩年都是浙江省一等獎,但是沒有進省隊,現在在zju學數學。
怎麼說呢,其實我覺得競賽和大學沒有必然聯繫,我在大學裡學習了這麼久,其實發現高中那點東西在大學看來很簡單,而且我到現在用的也很少。不過競賽對思維的訓練我還是蠻喜歡的,競賽成就高低和你最後能不能在數學上取得成功沒有必然聯繫,而且我覺得數學是屬於那部分有天賦有毅力有興趣的人的。
拿我們班來說吧,我們班的最初宗旨是希望這個班級的人在數學領域裡能夠做出一些貢獻的。但是後來呢?很多人都開始輔修金融,統計了。不過其實也不奇怪,就像評論裡面說的一樣,你學了數學要出來直接找工作其實基本不現實,要接著讀研,然後有輔修其他的,比如說計算機,金融,統計什麼的,可以找個一個好的工作,拿一份好的工資。如果真的是純理論走下去,本來這種東西就很難,要求你需要捨棄掉很多其他時間不停的來閱讀一些數學資料,做一些比較難的定理證明,而且我學到現在最希望的是有人能陪我討論討論那些難的數學題(最好還是面對面的討論,這樣我覺得有一種氛圍,可能我也懶得去交流,其實也有幾個高中同學還在讀數學,不過都沒怎麼聯繫過。),本來我們班人數就很少,更不用說每個人方向和興趣不同。然後跟同班同學討論~有些人就是僅僅跟著進度在上,沒有拓展,另外一些人跟自己提前學的方向不一樣,只能跟他說,但是他沒辦法跟你討論~然後問助教,問老師,其實他們也都很忙,兩三個星期才能回你這個問題一下,但是這兩三個星期你又有很多問題了。。。。所以我感覺越學越孤獨= =特別在夜晚,總會有種幹嘛死抱不放的傻逼一樣的感覺= =
想想未來,我對未來也想過好多,有點迷茫,我堅持到現在希望能再堅持下去,但是現實還有太多事需要考慮。一直學下去,靠打工,獎學金,父母贊助來度過這些年?然後呢?去教學?還是在大學裡面當個教授?如果僅僅是當個教授,總感覺有那麼點不甘心呢,呵。所以說~越長大越想多。
好懷念那時候數學還是初戀的感覺,黯淡的燈下,數學教室里一群人爭論飛揚的雜音環繞在靜謐的學校四周;悠閑的午後,背靠柳樹曬著陽光看著不等式一個人坐在早已放假的校園;繁鬧的屋裡,盯著那道難題懷著一種至死不休的氣魄。PS:是不是應該引用一下老舍的話,不說了,都要落淚了:(
最後感慨一句,微斯人,吾誰與歸?


翻了一下六年前的CMO名單。一等獎42個,至少有13個現在還在做純數,至少有5個現在還在做統計、計算。當然也有廢了的。二等獎認識的不多,不過也看到了六七個現在還在做純數的。
高中里十幾個數學競賽黨,沒一個進省隊的。現在還有七八個在做數學相關,其中三個在做純數。我還在一個奇怪的地方搞概率,也算混的不壞吧。


(隨便寫寫以紀念聯賽失敗一周年)
又是一年聯賽時,這麼快一年就過去了。

還記得去年9月11號中午,復旦附中門口,天灰濛濛的,下著小雨,我面無表情的走了出去,內心在顫抖,想哭卻哭不出來。

一試交卷時,小題只做了四道,大題只做了第一道;二試交卷時,最終只完整做出了第一道最簡單的不等式,第二道幾何被卡住了,只寫了一半。真的這樣就結束了么?我內心不甘,可沒辦法,還是得回高三。

然而,高一高二兩年幾乎沒學學校的東西,語文英語基本都處於掛科狀態。一晃一個學期過去了,然而一模的結果是英語試了各種辦法卻始終沒有任何提高,數學反而因為一個學期沒怎麼碰從穩定130以上的水平掉到了120以下,成績只能勉強上個一本,之後的春考結束後,我整個人都崩潰了,因為連春考那些我曾經看不起的大學我都考不上。

記得當時班主任是這樣挖苦我的:「你不是應該已經不用來學校讀書了么?」呵呵。但是還不到放棄的時候,我沒多想,又繼續刷題。

然而成績又打了我的臉,二模考下來還不如一模,事實是可能最後只能上個二本。沒辦法,家裡人只能開始想退路了,先幫我報了澳門科大,又幫我聯繫了留學中介,看看有沒有什麼好一點的預科項目。

高考加三成績出來後,我知道自己鐵定不可能上985了,但是還是不甘心,想沖一把考個外地985的分校或者好一點的211。

但是我又一次天真了,最後的高考當中,數學小題雖然做的不錯,但是大題卻被莫名其妙扣了分,最後只得了123,英語也沒考到理想的分數。當然我最後的高考成績上個外地普通211卻也足夠了,和家裡人討論了一下,決定先在國內讀,準備一年雅思,然後申請加拿大的幾所大學。

後來的七月份我花了20多天準備了一下雅思,考了個夠去國外讀預科的分數,之後月底又收到了某北方沿海城市一所墊底211的錄取通知。結果只能說很一般,我沒有像那些什麼雞湯故事裡面一樣逆襲考上什麼名校,事實證明了我只是個普通人,和大多數人一樣高考,錄取了個普通大學,僅此而已。

故事講完了,再扯點別的。

從功利角度來說,在取消保送和加分以後,對於絕大多數人,競賽並不是進好大學的好辦法,相反,可能還會讓人走彎路。 或許,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好好高考才是最好的,而高考所有科目裡面,對大學學習有幫助的只有英語,高中好好學英語,就算到了大學也是不會吃虧的,高中有個好的英語基礎,四六級和考研都會比較輕鬆。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高中考出雅思/托福,申請一個學風不錯的北美大學也是一個不錯的出路。

競賽,或許只是一些天才高中生的玩物,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時間終究會把你過去那些經歷沖淡,年少時想拿什麼獎或者成為科學家的夢想與情懷,最終還是敵不過一份穩定工作和安逸生活的吸引。平凡其實並不是你的錯,選擇適合自己的路走下去就行了。

我想引用《瘋狂動物城》里一句話來結尾:「生活可不是什麼卡通音樂劇,只要唱支小曲你那無聊的夢想就會奇蹟般實現,你就面對現實吧!」

最後,向死而生,擁抱失敗。

(結尾放一張夢校的圖自勉)

——分割線——

明年這個時候我再來更。


數學競賽兩次省一,在這裡不算很出眾。10年過去了,在現在這麼一個時間節點和時代背景下,我對此又有了一點新的認識。在我看來,學習數學競賽,讓我建立了嚴謹的邏輯思維,讓我體會了勤奮鑽研的思想,讓我接觸了更加優秀的資源和平台。但是這對於現代數學研究本身,沒有必然的推動作用。現在雖然在讀數學專業的研究生,但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我並不屬於科研領域裡卓越的那個群體。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我勤奮,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多下了點功夫,才擁有了更多的機遇和選擇。

當初我進入高中的時候,中考成績還是墊底的。那個時候最痛恨的就是語文,曾經以為自己不能逾越這一關了,然而數學競賽帶給了我一線希望。那是高一的一次數學競賽摸底考試,題目有一定難度,我一下子考了整個競賽班第一名。老師響亮地喊出了我的名字,所有人都看著我。從那時起,我就很享受在一群人中展示精巧的解題過程的那種快感。我經常光顧書店裡競賽那個書架,一有新書就自己買來看。高二那次數學省賽,我出乎意料拿到了全省第12名。當時我才高二,憑自學能有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簡單了,接下來的目標就是高三能進省隊。我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在了競賽上,每周末我都會拿出一整天時間來學習競賽。那是專屬於我的時光,別人不能打擾,我也不用關心別人在做什麼。我拿著厚厚的競賽材料,很幸福地在紙上寫下一行行的公式。高三前那個暑假,為了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學習,我在一間大學的辦公室裡面呆了整整一個月,從早看到晚。當時學校里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和我一起討論的同學了,很多時候就是自己與書本孤獨地對話,教練也只能給我很有限的輔導。他經常幫我找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料,當然,最後還得靠自己慢慢消化。到了高三,我又轉移到了學校里的教研組教室,每天一個人在寬敞的會議室裡面思考各種題目的解法,反覆聽著MP3里的那些輕音樂,感覺屋子外面的世界已經離我遠去了。然而,高三這次省賽,也許是期望值太高了,我的心裡負擔很重。到了比賽那天,加試只寫出了平面幾何那道題。看到另外兩題時,我的大腦忽然一片空白,手一直在顫抖,完全寫不出字。於是我的夢想就這麼破滅了。雖然後來教練努力幫我爭取複議的機會,然而最終名次和高二差不多。這一年,我自己感覺已經相當投入了。然而,這就是結局。人生沒有悔棋。

好在後來數學競賽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高中我的文化課成績不算很突出,但是藉助競賽保送的機會,我去了一所曾經遙不可及的學校。在那裡,我接觸到了更高的平台,接觸到了更優秀的群體,領略到了奇妙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本科期間我讀的是工科,但是內心一直喜歡探索數學領域新知識的感覺,還修了數學雙學位。由於自己的情懷驅使,我畢業後直接轉到了數學專業讀博,期待能夠離自己喜歡的應用數學更近一步。這個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幾年時間下來,我逐漸意識到了一件事情:愛好數學和將數學作為事業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當初對於數學競賽的追求,是出於個人的喜好。當然也夾雜著一點功利色彩,為了能走捷徑爭取到更好的資源,避開高考的洪流。而今後從事數學研究工作,更多需要的是機遇和情懷。現在,我依舊懷念高中時待數學如初戀的那種感覺。夜間,黯淡的燈下,一個人坐在窗前思考問題,忘記時光的流逝。午後,一個人在波光粼粼的湖邊散步,想像著眼前有一座沒有人能超越的巔峰,而自己卻能夠順利越過。如今,我接觸了許多更為寬廣的領域,思維也不像原來那麼局限。我想,不論今後從事什麼工作,我會一直享受抽象符號和具體現實中的那種美妙的對應關係。


風生水起,令人膽寒。


我雖然憑著我的不滅「弱智」智商硬撐到了現在的phd student。但是也真心明白了我和大神之間的差距:智商。。。

智商低,是硬傷。。。

讓我哭一會去。。。


幾年前認識了一個同樣做量化策略師的老大哥,他人很謙和,雖在一個業內有名的量化組做領頭人,但為人低調,衣著樸素,甚至有些不修邊幅,乍一看跟滿身名牌衣著光鮮的年輕一代金融從業者完全搭不上關係。

大哥曾經有機會去一個很小的買方公司,但因為簽證原因,害怕小公司不穩定就沒去。後來那個公司的幾個人的凈值應該都過了億美元。

認識他幾年後,大哥供職的部門大頭因為政治鬥爭被一個銷售幹掉,從此這個部門被銷售把持。因為新頭不懂市場競爭背後需要的技術支撐,部門業務迅速萎縮。那段時間每每在樓下遇到聊起來,都說自己多年經營的業務被一幫bullshiter搞糟,唏噓不已。

大哥最後也決定離開,去了一家自營交易公司,這兩年我們各自忙碌,也少了聯繫。

最近我們組想招一個有經驗的策略師,獵頭遞上來的簡歷居然有他的。

某一屆國際奧數的金牌。

忽然有「人間五十年如夢亦如幻」的感覺。

最終還是沒敢面試這位大哥,感覺需要更好的機會才對得起他的才能。

---------------

對於有想做「包打聽」的朋友,我說一下:我覺得指名道姓地去講別人的故事是不禮貌的。我把他的事寫出來,是希望給大家分享一個我看到世界,希望讀到的同學能從中得到他們自己的感悟。我第一版敘述事實過於細緻,導致有朋友瞬間認出主角,之後我一再刪節,就是為了保留主人公的隱私,對主人公的尊重。猜出來是誰的也請考慮到這一點,不要在留言區指名道姓,這樣很不禮貌。沒猜出來的,我也不會告訴你我的這位朋友的名字,因為這對我要表達的東西沒有任何關係。


更新:學猹,快退學了

【原答案】
數學系睇我唔起唔要我,入了工科的坑,忙忙碌碌又一無所成。對於數學本身的使用手法,在數學的人看來我不夠嚴謹,在工科的人看來我「過分在意細節」,從此淪為一枚學渣。


在發現其實自己並沒有諸如「想像四維流形」之類的天賦後,悲傷的轉行做金融了。

說起來慚愧,就我個人而言,最能從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一段時光竟然要回溯到高中學習數學競賽的時期。那時也沒有什麼別的想法,不是為了拿獎保送,也不是為了加分,就是單純的覺得有意思,所以學起來也不需要什麼動力,因為本身就能從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

那麼三,四個月的時光,完全翹掉學校的課,每天睡到8點然後背書包晃晃悠悠去學校專門給數學競賽學生開的教室自習,後來乾脆連學校也不去直接去家旁邊的大學自習室。那時候看著周圍高三的同學每天6點多就要起床,而自己能睡到8點感覺學競賽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了——而現在8點之前起床的日子寥寥無己,常常睡到9點還不夠。

當然也有可能是那個時候如果不學習數學競賽就要學我厭惡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所以相比之下會給我一種我特喜歡數學的錯覺。


但是自從大學進入數學系之後,貌似學習數學的樂趣一去不復返。

個人感覺數學系本科生的課程更傾向於培養對抽象思維和新概念的接受速度和應用,缺少了與實際的聯繫,大一剛上來的數學分析完全不知所云,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些,高等代數也只是一味的刷習題,更別提後來的抽象代數了,至今我仍沒有想明白為什麼要把這門課做為必修課。

這種情況直到大三修了概率論和統計推斷兩門課才稍稍有點改善,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選擇現在的導師的原因。我覺得理想的順序應該先修些實際應用的課程再去修基礎課,帶著目的的主動學習和被動式的接受知識,無論是從動力還是記憶的深度來說真的完全不一樣——至今我仍能記得統計里的區間估計假設檢驗,但是抽象代數里的群環域什麼亂起八糟打的完全忘得一乾二淨。

大一最開始的時候還能興緻勃勃的討論數學分析書後習題,到後來就漸漸失去了興緻。大一結束時四個室友有兩個轉去了電子系。從內心深處而言自己很羨慕那些發自內心喜歡數學並且有天賦的人,因為能找到一件喜歡的事做一輩子。我自嘆不如,只能默默地轉行做應用,也不算是完全背叛了最初的夢想吧。

不過我始終認為數學是最具廣度深度的一個學科,如果現在強制要求我未來五十年只能做一件事,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做數學方面的研究——因為我實在想不出能有其他什麼事業能讓我持續性的從事五十年而仍舊不是特別厭惡,仍舊能從中得到微薄的成就感。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可惜的是現在社會變化太快,我的慾望又太多,想做的事太多,真的沉不下心幾十年只做一件事,人生苦短,想要多做幾件事。


讀博之後情況倒是有很大改善,導師雖然有時push的狠,但是卻不會限制自己的小方向,所以現在的方向完全是自己選擇的,是自己比較喜歡的東西。

學習的過程,看書的過程是比較喜歡的,因為接受新知識得到的樂趣總是要比自己模仿別人得到的樂趣多——我始終堅信人生來就是有著對新事物的好奇的。人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得到快樂,從這一點來說,科研本身正是對科研最大的獎勵,正如教育本身正是對教育最大的獎勵一樣。

現在我對科研工作的理解是如果只是想做一名合格科研工作者,在大學裡混個教授每年發2篇SCI,這似乎並不是什麼難事,不需要什麼天賦,掌握了方法再加上一點點勤奮就夠了——確實有很多人就是這麼做的,而且這種生活也比公司清閑。但是如果想做出很牛逼的成果,要麼需要很好的機遇,要麼需要很高的天賦。

從古到今很厲害的數學家不僅有驚人的天賦,而且他們勤奮的程度也是無與倫比的,就是我的導師也經常下班之後仍然在辦公室呆到7,8點。可惜人們往往過於關注他們的天賦而忽略了他們的勤奮。

所以我通常不願意用天才這樣的字眼來讚美別人——這會下意識的讓人忽略對方的勤奮——我覺得這是很不公平的。

數學界的個人英雄主義也一去不返,一個年輕的數學家僅憑靈感做出跨時代的偉大的數學成果再也不可能,不僅是數學界,現在社會的趨勢都是如此。個人的俠客主義早已被團隊合作的力量所取代;當年那種求知的感情,似乎再也不屬於我們這個時代。

但我還是願意相信對於有些東西而言,弄清這個東西也許沒有用,但是如果我們能弄清,那麼肯定不能容忍不設法弄清。

「美麗有兩種,一是深刻又動人的方程,一是你泛著倦意淡淡的笑容」

美麗是我們的數學家英雄們永恆的追求。


謝邀。我目前還不是「曾經」所以暫時不能回答QAQ不過據個人知道的一些學長而言其實學競賽的人發展都是很好的喵~


長文預警!真人真事,不喜勿噴,謝謝!

我與數學競賽---不得不說的故事: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特別喜歡數學,說起來不怕大家笑話,原因居然是我父親巧妙地運用了小孩子的逆反心理。

小學五年級之前,我的成績一直不太好,包括數學。更小的時候,甚至,有的親朋好友為我的智商擔心,因為說話和走路都比別的孩子晚,不愛說話,總之,很明顯不是那種機靈的小孩。好在父母一直堅信自己孩子沒問題,雖然心裡其實也很擔心。
四年級結束的時候,他們總算鬆了一口氣,我的成績達到中上水平,雖然不拔尖,但也馬馬虎虎過得去。

父親是老師,當時在一個小鎮教初中,雖然是鄉村,家裡的書其實也不少。我記得有一次,父親指著幾本初中數學書對我說: 別的書你可以看,唯獨這幾本書,千萬不要看!
父親不僅對他的學生很嚴厲,對子女尤其如此,從小我其實有很強的逆反心理。聽他那麼一說,我就偏要看,看個夠。什麼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平面幾何之類的挨個學,興趣之濃厚,令人髮指,甚至可以用喪心病狂來形容:) 連上個廁所都拿著數學書看。剛開始可能是因為逆反心理,後來就成了我那個時候唯一的興趣。

一個小插曲: 記得初中的時候,無意中在家裡翻到一本【教育心理學】,裡面有個折頁,很顯眼,翻開一看,裡面的章節講的居然是逆反心理,有的地方畫了重點符號,還配了幾個字: "這個很重要!"。

小學五年級很快過去,我似懂非懂地把初中數學學了一大半。那一年,感覺自己似乎懂事了不少。也是那一年,班主任因為婚外戀(我那個時候應該不怎麼懂),他老婆幾乎天天來學校哭鬧,最後被學校開除了。因為我家就在學校,所以幾乎天天能看到吵鬧,慢慢就懂了。現在的人可能很難理解,但那是80年代,作為老師,這個問題不小。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班裡轉學過來一個非常漂亮的女生,一下子把我驚呆了,突然覺得自己更加懂事了,呵呵。不知道算不算初戀,畢竟只是單戀,我喜歡她,而她喜歡另一個男生。剛開始我挺難過的,不過後來,我也不記得什麼時候,想通了以後,要"化悲痛為力量"
,瘋狂地學數學!!!六年級快結束的時候,整個中學數學也學得差不多了。

小學畢業我以全鎮第一的成績考入縣一中,在這裡遇到了我的恩師,我的數學老師同時也是班主任,對我非常器重,發現我在數學方面確實很有天賦,於是決心重點培養。
一個小插曲,當時縣城的新華書店裡經常會看到一個小孩,抱著本微積分的書看,就是不買,"有的書都讓他快翻爛了",那個小孩就是當時的我,縣城很小,故事傳得快,或許當時恩師也知道吧。
恩師在大學裡學的就是數學,所以連數論這樣的數學專業才會涉及的課程,也會在課外開小灶給我講,而且建議我參加數學競賽!

初中一年級快結束的時候,恩師讓我參加初中三年級的數學競賽,我居然拿了全縣第一名!而且遙遙領先,比第二名多二十多分!

那段時間,縣城大街小巷和部分鄉村都流傳著數學小王子的故事。

在強大的鼓勵推動下,我越發喜歡學習數學,初中二年級開始,已經感覺微積分之類的弱爆了,開始學習伽羅華的群論,射影幾何等。也是這個時候,父親覺得我嚴重偏科,因為幾乎除了數學,其他課程,尤其是需要死記硬背的那些課程,都學得一塌糊塗,於是開始糾偏。"按你這個成績考高中都懸"。迫於壓力,加上當時已經不那麼逆反了,初二下學期的時候,我逐漸暫停了大學數學的學習。
父親的本意是想通過逆反心理促進我的學習,沒想到我居然徹底走了個極端,估計是他始料未及的。

因為數學特長,我被保送到市裡最好的中學讀高中,那幾年努力均衡各科學習,但還是不能完全擺脫偏科的結局,尤其是語文很糟糕。後來從那裡考入北京一所211,也就是號稱全亞洲校門最高,離天安門最近的一本院校。別的科目記不清了,但數學和語文分數記得很清楚,數學149分,語文82分(總分都是150,湖南省很早就實行3+2),我都懷疑作文完全沒給分,可能也因為,我的字看了就讓人狂吐不止的緣故吧。
我也不知道當時為什麼不參加高中的數學競賽,這樣也許有機會保送,但其實也有很大風險,家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具備冒險的條件,只能按常規走。走出湘西的十萬大山,考大學或許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由於大學裡學的不是數學專業,所以高數之類的課程,我基本上只當重新複習了一下初中時的內容,學得很輕鬆,大一快結束的時候(或者大二剛開始?記不清了),參加大學生數學競賽,雖然獲得二等獎,但已經找不回初中時期的那種感覺了。

父親雖然好不容易培養了一個大學生,世間卻從此少了一個"數學天才"。

本以為數學作用不大,直到從事於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研發,尤其是最近給人培訓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才發現以前打的基礎真的很有用。
最後來一句雞湯:"每一份努力最終都會有收穫"。


推薦閱讀:

有沒有盡顯 學術、學習氛圍 的圖片?
一個人獨自堅持的意義是什麼?
我有一副完整的塔羅牌(包括大塔羅和小塔羅),我應該怎樣用他來占卜呢?最專業的方法是什麼?有教學嗎?
我想學AE和C4D,拜託各位該如何入手!?
為什麼 Dribbble 上那麼多好看的 UI,真正用到軟體上的很少?

TAG:學習 | 數學 | 大學 | 高等教育 | 數學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