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畢業就出國讀研好,還是工作一下再出國讀研好?

我現在大二,學英語經貿,即將面臨大三對未來的抉擇和準備,父母一直希望我到英國或香港讀研,把讀書一氣呵成。但我不確定自己要學什麼專業,只知道往經濟,市場類的走。出國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既然我不清楚自己希望學什麼,怕學了回來又沒用上就浪費了錢,還有就是我性格很外向,感覺不大適合沉下心做學問。所以想著先工作兩三年看看再決定是否出去。現在很矛盾。


更新下狀態:目前在UCSD的Rady School of Management讀金融碩士,目標是利用OPT的三年在北美積攢工作經驗,然後回上海發展。項目的課程設置偏重數理,每天都在學習Matlab, R, Python和投遞西海岸的實習中度過,每天都在strench myself out of the comfort zone,這可能也是出國留學的理想狀態之一吧。

同一學校同一專業的朋友也分別有了不同的出路:有人留在了四大做audit或者consulting,有人保研到了安泰高金、復旦或者清華的商學院,有人考研讀了法律專業,出國的同學中大半去了香港的港大、港中和港科以及英國的LBS, LSE等等,小半去了北美的MIT, WUSTL, Rochester, Brandeis, UIUC讀金融,以及去CMU, BU, GIT讀金工或者金數,還有個別去了新加坡,澳洲和加拿大繼續深造。

迷茫也許是人生的常態吧,好在有迷茫就會有答案,有掙扎就會有成長,我享受hard模式帶來的成就感,不管結果如何,I"m here for it.

--------------------------------------------------------------------------------------------------------------------------

時隔一年,偶爾上上知乎,都能看見有新的贊同和感謝,受寵若驚。

一年前的我還在安永做audit intern,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往往容易反思人生,展望未來。在這一年裡,我完成了許多事情,自己的想法也多了許多改變,但是回頭來看,我仍然認為採取一年前的策略是個正確的決定。

目前的硬性指標如下:GPA 3.4左右(硬傷),TOEFL 111,GMAT 770,ACCA全科通過,證券和銀行從業證書到手,水水的銀行和保險實習各一個,四大audit實習一個,私募基金實習一個。

現狀:目前在一家信託公司的固定收益部實習,做著性質偏消防員,哪裡需要哪裡搬,但卻豐富而有益的工作,和一群非常優秀的前輩一起,每天都能學到不同的知識,面對不同的挑戰,整個人都是從容而鮮活的。

與此同時,我還在準備北美、新加坡和香港三個地方的商學院MSF申請,目前各種文書材料都已經準備完畢,只需要按著規定的步驟按時投遞即可。

個人在選校方面的策略是北美&>新加坡&>香港,亞洲兩地用於保底,但諮詢了幾位教授,都認為最近的香港形勢並不適合潛心研究,人才外流、經濟下行、人心不穩,而且根據官網的資料,香港三所學校(港大、港中、港科)的金融碩士學費已經漲得比新加坡兩所(國立、南洋)都要貴,所以個人認為性價比並不是非常高,畢業留在當地工作的可能性也比較渺茫,所以就放在了最後一位。北美的學校主要看的是專業排名+地域(東北角及西海岸)+career service,打算畢業盡量利用OPT的時間找個含金量高的實習,如果能留當然最好(不過基本可能性不大),即使不能留也要積累點經驗,最好實習半年,然後趕在當年的12月左右回上海,跟進校招進程。主要是考慮到如果按照正常時間在6、7月份回國,基本公司該招人的都已經簽三方了,再擠進去難度太大,所以想趁著畢業一年之內還有應屆生的身份,趕秋招的最後一班列車,還能蹭蹭母校的宣講會。也不至於浪費一整個暑假迷茫地四處投簡歷,結果HR一看,簡歷上除了一個MSF學歷之外空空如也。
--------------------------------------------------------------------------------------------------------------------------
認真地看完了樓上各位的觀點,很有啟發。

本人是上海交大會計專業,在申請國外研究生的這個問題上,也面臨著和題主一樣的困惑。誠然,畢業直接出國會有許多限制因素。首先是學費和保證金對於家庭的負擔,尤其是難以獲得獎學金的商科,父母可能要花掉很大一筆積蓄才能為你提供這個出國讀研的機會,而這筆錢的投資收益率是難以保證的。有一種觀點叫「出國讀研是為了回國能找到更好待遇的工作」,對於正在考慮是否應該在畢業時出國讀研的同學們而言,這種觀點起到了非常大的誤導作用。如果父母花了大筆血汗錢送你出去,結果你回來還是要和一群本科生競爭工作機會,而且工資待遇還不一定能讓你出國讀研的學費回本,你的心理壓力和落差就會大大打擊就業的信心。其次,全職工作經驗的缺乏對於申請也是不利因素(特指商科),沒有實戰經驗作為基礎,即使能夠申請到好的學校和專業,所講授的知識也未必能夠充分理解,不少中國學生在國外讀研仍然沿襲應試教育的模板,不求融會貫通,那麼出國讀研就沒有達到其最理想的效果。

這樣看來,工作幾年之後再出國,對於商科學生而言貌似是一個更理智的選擇。然而,我所知道的更多情況是,本來抱定決心要出國讀研的學長姐們在自己的職位上站穩了腳跟,薪酬待遇都達到了比較滿意的程度之後,就慢慢磨滅了出國讀研的執念。人的年紀越往上走,金錢投資回報率的問題就越發尖銳,許多在職人員都會懷疑出國讀研的必要性,再加上可能的結婚生子,贍養老人等因素,最後真正能做到排除萬難,決定出國的人寥寥無幾。如果你是一個不太有決心的人,除了在考慮出國讀研的時機,還在懷疑出國讀研的必要性的話,建議你不要選擇工作後再出國,因為這麼一來基本上就再也出不了國了。

既然兩種方法各有利弊,那麼我還是簡單說說自己目前的打算:出國讀研的時機並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你所獲得的學校Offer質量有高下之分,而後申請季還會有許許多多的工作機會,那麼為何不做兩手準備,最後加以對比呢?我目前的硬性指標基本都已經準備充分,GT都取得了相當滿意的成績,雖然GPA不高,但是實習經歷,ACCA證書等軟性指標應該也能為我挽回一些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拿到好的學校Offer就要看我個人的造化了,但是不管怎麼說,我不需要再為出國讀研投入什麼額外的成本,所以我可以放開手腳找全職實習,為以後可能的工作機遇奠定基礎,同時靜待Offer的到來。如果到時候沒有滿意的學校和專業,而在實習過程中又發現了適合自己的職位,那麼不妨把出國讀研的事情放一放,先工作兩年,用高含金量的工作內容為申請材料添磚加瓦,同時也可以伺機磨礪一下自己的GT成績,等待合適的時機再重新申請。如果這時還沒有好的Offer,那就說明我確實沒有出國讀研的資質和必要性,沉沒成本僅為準備GT考試的精力和費用,也能省下一筆「為了出國而出國」而支付的高昂學費。當然,如果我幸運地拿到了心儀學府的Offer,那麼我還是打算一鼓作氣把研究生讀完,不僅是因為趁著大學的學習勁頭,學習考試都更有慣性;也是因為希望拿到了國外的研究生文憑後,能有更廣闊的眼界和更大的職業發展。

所以說,出國讀研的時機不是一個絕對主觀的問題,它還取決於你到時候申請和工作這兩方面能達到的滿意程度。花少量成本,做兩手準備,可以給你更大的選擇空間,也能避免因作出盲目選擇而白白浪費的時間和機遇。

--------------------------------------------------------------------------------------------------------------------------------------------

謝謝各位的贊同,目前正在一家買方機構實習,同時做出國申請的最後準備,GMAT還需要再刷高以彌補GPA的不足,開學之後需要找一份有留用機會的長期實習,初步打算是去券商或諮詢。目前的想法是北美和新加坡一起申,北美的school list上沒有保底,決定落榜就工作。

等我的好消息吧,也祝回復和贊同的各位都能收穫好的前程!


以下為個人經驗,

我認為越是寬泛的專業,如管理類和部分商科,工作幾年再讀研是比較合適的。我自己的經歷也是這個感受,也是出國讀的碩士,讀的是就較寬泛的專業,供應鏈,項目管理,運營管理都有課程,但當時對那些學問的感受是不切實的,因為沒有實際的經歷,仍然是以「讀書」的方式去學習。現在回想,當初很多門課程如果以現在的經歷重新學習,學到的會比當年深刻很多。我覺得管理類尤其如此,這些學問不僅基於知識,很多還是經驗的科學化總結,一定的工作實踐能更好的體會這些經驗。

相對,更為專精的專業,如理工科,技術類,或是特定學問類的專業,直接讀研影響不大,因為本身這類專業就更偏向需要學習型的心態。

我不知道具體題主學習的專業偏向,但經貿類應該是偏寬泛些的,同時題主也說對專業方向不明確。我較傾向於先工作後留學,工作多少會幫助你更看清方向。並且,工作經驗能讓你從更高的角度理解你所學習的內容,更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根據最近現實里朋友的經歷,補充一下早年的答案--

這裡討論的,是單純從專業學習角度上談,出國時機的選擇。
但每個人往往有各自的狀況,有各自需要考量的因素或阻礙。這些因素可能會隨著生活的繼續有著不同的變化,也影響著時機的選擇。比如有時你想先工作幾年,結果生活安逸了,有了孩子,或者工作無法割捨,反而喪失了出去的衝動。
留學的收穫的不止是學業,在年輕的時候獨自走天涯的經歷,帶來的自信,世面,思維,觀念的擴展,有時是比學業珍貴,過了年輕的時間也更換不來的。


就個人來說,去英國讀研究生,最大的優勢就是節約時間,用一年時間迅速獲得碩士學位。不要小看這一年的時間。你比同齡人少在學校呆了一年到一年半時間,先發優勢肯定是巨大的。

但是去國外讀金融、市場,是屬於相對比較難找工作的一類,一是內容比較寬泛,二是壁壘較低,三是人員眾多。金融市場類的研究生,一個班80%中國人。反而不建議去國外讀這種專業。

進入金融行業,考證尤其重要,各種資格證,從業證是找工作的敲門磚。出國時間緊一年要完成8門課甚至更多。時間緊任務重。我認識不少從英國回來的研究生,缺少實習經驗,缺少證件支持,找工作相對比較難。

其實題主還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是家裡對你將來工作的支持,說白了就是拼爹這一換節,雖然說起來不太光彩,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如果家裡面能夠為你提供一個體制內的平台。那麼學歷對於你來說是頭等重要,出國迅速獲取學位,回國就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家裡背景不行,建議在國內讀研,利用比較寬鬆的時間,考證,實習。畢業時候有工作經驗,證書在手,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就輕鬆不少。

最後如果家裡錢不是問題,能夠拿出30w左右。去國外見識一下,練習英語,獲得學位,旅遊對你是很有意義的。

至於做學問的問題,英國研究生是授課類型的,上課,寫論文,考試是主要的學習方式。在壓力之下可以感受一下一個月住圖書館複習,寫畢業論文三個月每天睡四個小時不到,拚命學習的充實感。


是這樣的,我們平台接收的學生大多還是應屆生,商科申請佔了很大一部分,其實從錄取上看,商科裡面只有MBA明確規定是要工作經驗的,但是咱們做申請的實際情況是,金融相關、市場相關的申請者們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實習工作經歷。學校沒說一定要,但你有實習和工作經歷肯定是要比沒有的同學是有優勢的。所以,從申請的角度來看,你如果有兩年的相關工作經歷對於申請而言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從你個人的角度來講,不確定自己要讀什麼專業的情況下,建議不要著急。商科裡面每個專業區別還是蠻大的,申請的難度,學習的內容,就業的去向不盡相同,貿然選擇一個並不適合你的專業才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況且,在美國,工作幾年後再回去讀書其實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尤其是商科領域。這和國內的情況不太一樣,國內的普遍概念就是一口氣把書讀完再找工作。對於某些偏理論研究的專業,一口氣讀完可以保證知識的連貫性。但商科本身就是比較注重實踐的學科,工作幾年再回頭學習,會比直接學能夠更深刻的理解所學的知識。

小A的建議是,先工作,再留學。當然,工作幾年變數太大,也許到那個時候,你已經不想留學了。不過留學又並非必選項,只要滿足自己的要求就行。


讀碩士的話,能工作一到兩年出去最好
為什麼呢?
1,能幫助你申請更好的學校
2,將來在國外找實習和工作的時候更有利


畢業直接出國和工作幾年後出國各有利弊。 畢業直接出國最大的好處是英文可以練的比較好,人可以變得很美國;但缺點是找工作困難,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回國,基本和本科畢業的學生一樣。但是畢業幾年後出國可以讀MBA, 前30的MBA在美國的就業前景很好,薪水也很高,但缺點是英文和美國化的工作、生活方式基本就學不來了。


文科類很多專業都是與社會密不可分的學科,一些專業對工作經驗的要求很高,比如新聞、社工、藝術管理等等專業。這成了很多國內申請者留學路上的一隻攔路虎。中國學生不怕考試,但動手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相對較弱。


首先要強調的是,一些暑期工作經驗、畢業實習或者社會活動經歷與一份正式的工作有本質區別。就像一個模擬股市中的遊戲者與真正股民,之間存在著很大不同。在正式工作中,你才會認真去判斷自己煩惱的根源,對工作內容、興趣志向、工作氛圍等方面才有真正的認識,經歷過這些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才有真正的意義。所以在工作經驗的判別方面,學校肯定會將其與普通的實習經歷區別對待。


文科申請者一般都在上大學期間準備申請,畢業後遞交材料,工作經驗就出現了空當。於是很多學生產生了疑問,是否應該在畢業後停下來認認真真積累一年工作經驗呢?整體來看,有工作經驗肯定是利好因素,但其中的輕重也要按具體專業而定,至於是否應該畢業之後先積累一年的工作經驗然後再申請,也要因人而定。對於某些申請人,工作經驗甚至已經成了決定性的參考因素。尤其是一些與管理類交叉的學科如媒體管理、藝術管理、教育管理等等,如果能有全職工作經驗,對申請是非常有利的。

我去年有過一個湖南大學新聞專業的學生,他的目標是申請美國最好的幾個新聞學院。他的GT成績和GPA成績都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工作經驗方面有欠缺。他認為自己是有一段實習工作經歷的,應該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但我認為在錄取委員會看來,這樣的實習背景顯然太過單薄。而他的申請目標又非常高,這幾個新聞學院又非常看重學生的工作經歷和學術背景,而他在這方面一無所有。

在我的建議下,他放棄了立刻申請的想法,在傳媒一線積累經驗,蓄勢待發。


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一旦做了停下來積累工作經驗的打算,就要準備一年的苦行僧生活。一年的工作經驗不等於一年工作時間,工作期滿後要拿貨真價實的成果去打動學校,妄圖用流水賬式的經歷逃過錄取委員會的眼睛,無異於掩耳盜鈴。比如法學專業,對工作經驗的含金量有著嚴格的要求。每個錄取委員會的人對遞交上來的工作經驗的解讀能力都非常強。他們會輕易判斷出,哪個是親手辦過案子的久經沙場的律師,哪個是在律師事務所搜集了幾年材料的助理。


在競爭力提升環節,我指導學生時會反覆強調,如果自己所做的都是碎催一類的工作,完全可以放棄這樣的機會,這樣的工作機會更像是陷阱。學校提出工作經驗的要求,是需要你有豐富的專業實戰積累,能夠讓你在進入學校後找到所學知識的實踐來源。如果你的工作經驗都是行政類的工作,可以說這樣的經驗能捏出水來,它和專業性是沒有任何關係的。有些人想用實習單位的名頭來掩蓋工作內容的含金量,比如會計類學生強調自己在德勤的工作經歷,這樣的工作單位固然好,但你的工作內容才是第一位的。文字遊戲終究是遊戲,在火眼金睛的錄取委員會專家的眼中,這是小兒科的把戲,會被輕易戳破。如果實在沒有特別好的工作機會,與其浪費時間和經歷,還不如集中精力通過其他方面進行彌補。


對那些沒有明確的方向的申請者,積累一年工作經驗對整個人生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學以致用,國外學成歸來也要尋找一個合適的職業,有的人也可能在工作過程中找到了新的方向,改變了出國的計劃。我曾經有個學生畢業後在中央某報工作,非常受領導賞識,後來又考取了該部委的公務員,最終他放棄了出國申請,並向我表示了歉意。我倒是很為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通道而高興,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選擇都稱不上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


有含金量的工作經驗也可以在下一年的申請中讓申請的層次更上一個台階。我曾經有個法律專業的學生,最初的目標是申請TOP30,第一年申請失利後,他找到了一個在國內某律師事務所工作的機會。他運氣不錯,有幸參與了幾個資產併購的案子,這些讓他在來年的申請中獲益匪淺,最終順利進入Cornell法學院繼續深造。


在沒有硬性要求的情況下,沒有工作經驗的劣勢可以考慮其他渠道去彌補。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Nelly的目標是美國TOP50的MPA/MPP。她最終拿到了CMU、Georgetown的結果,但過程幾經波折。MPA最近幾年的申請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TOP50的學校,申請者人數屢創新高。由於一般MPA或MPP專業的平均入學年齡會在26-32歲,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是有相當長時間的工作經驗後在學習這個學位的。相比而言,中國學生一般都是本科畢業直接就讀,所以在學習中會存在一些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方面的差距,那麼申請的時候也就顯得有些劣勢了。


Nelly雖然作為本科在讀的一名學生,但對於申請學校的目標期望較高。因此,我根據她的背景,盡量選擇一些不硬性要求申請者有全職工作經歷的學校。為了彌補劣勢,我們重點突出了學生在社會實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在PS裡面,我們重點對學生的社會活動經歷進行了深入的展開,通過其在活動的表現來展現出色的領導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其在一些小項目比如慈善項目等的策劃,充分的組織和策劃能力。雖然學生沒有全職工作經歷,但我們強調了她在工作中具備豐富的知識面和視野,這仍然對學習MPA/MPP提供很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關於工作經驗的積累應該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對一些理論性、研究傾向性很強的專業,工作經驗對整個申請的幫助並不是很大,重要性要差很多。而且將來在研究領域,這一年工作經驗也不一定能有效支持未來工作的開展。比如經濟學專業,進入學校都要從頭開始學習一些理論基礎知識,人家對工作經驗並不是很感興趣。即使在公司積累了一年工作經驗,這些實踐性的經驗也不能讓你在所有學生中顯得與眾不同,你還是要和每個人一樣,從入門知識開始這段學業,而且在未來的學習中,你的經驗也可能會鮮有閃光的機會。所以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一定要認真研究申請學校和專業對工作經驗的要求,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白白浪費了精力和時間。


其實開始我跟你一樣有些糾結的
但是 後來我想,與其一畢業花那麼一大筆錢出去為了留學而留學,倒不如工作上一兩年,找找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給家裡減少一些經濟負擔 這樣之後再出去留學,看東西的角度不一樣了,學習能力和目的不一樣了 結果當然也就不一樣了
所以, 還是先工作吧 之後再出國


---------------------------------------------------------------------------------

大四過來人經歷。。。大三大四時候跟題主有同樣的困惑(性格也是外向型),問了n個人,n個人都讓我一畢業就出國。原因有:第一,以後出國機會成本會很高。第二,以後出國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阻力。像你家裡突然有什麼人逝世(無惡意)或者家裡突然因投資虧了很多錢(高中臨出國前經歷過),或者遇到你另一半。但最後我排除所有阻力都沒選擇大四上學期申請學校,因為覺得自己沒選好方向,還有覺得自己如果讀國貿研究生好沒用,因為感覺國貿注重的是實踐而非理論,還有就是自己gmat沒考好。。但經過實習和投簡歷經歷,真感覺要刷文憑啊,找工作不難,找好工作真要好的文憑。。就算我自己是打算以後自己創業的,我也覺得需要刷文憑。如果你想做得大,圈子是必須的。但圈子的前提是你自己要厲害。。反正一年或一年半時間姐姐耗得起,即使沒大作用,好歹刷了個文憑。。所以在打算邊工作,邊努力把雅思刷下來再說。。。至於你擔心投資回報比的話,那真的沒啥好說的,要出國切忌不要考慮這個,如果不是你壓力大得要死,回來找不到好工作真的會想死。so,家裡如果有閑錢就出去吧,以後真心很難再能下定決心出國了。。Ps:當然你如果是名校出生就可以忽略我說的~感覺名校機會,圈子啥的還不錯的。


從太傻論壇上轉來的,樓主可以參考一下:

-------------------------------------------------------------------------------

我本科讀的國內前十的985高校,研究生讀的是世界排名前20的大學,研究生畢業回國後在帝都一家國內頂尖律所工作,目前已經是執業三年多的律師。據我觀察及周圍同學、同事的反饋,學霸(至少是我本人就讀專業的學霸)基本都是本科畢業就直接在國內名校讀研或去國外名校讀研。工作幾年再辭職去讀全日制研究生的,有相當一部分是本科時期成績不夠優秀,沒有保研資格;自己考研又覺得實力不夠,畢竟大學四年沒好好學,很多名校又將大量的招生名額預留給了保研生,使得考研競爭更加激烈,有些懶惰了四年的學生此時根本不想吃苦受累去複習、去考場拼殺;出國吧,因為本科成績不好也不可能申請到國外好大學,更不可能申到獎學金,加之很多人英語荒廢,四六級都是勉強通過,托福雅思達不到名校要求的最低分數線。這部分人很多本科畢業後就先找份差不多的工作做著,工作幾年後發覺學歷對自己職業發展的局限,此時有些人選擇讀個門檻低一些的在職研,也有人選擇用工作經驗來彌補本科成績的不足,申請到原先申不上的外國大學,也有些辭職在家全力複習考上了國內名校全日制研究生。工作後再回學校重造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求學期間失去工作和收入來源,不光自己日子過得緊巴,家人也可能不理解,有些女生已為人母,更是要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求學,挺不容易的,學成畢業發現自己又在跟一群應屆生一起競爭工作崗位,還未必比年輕人好用,而原來的同事,已經升為中層領導了。

我老闆在面試的時候問了我一句你是本科一畢業就出國去讀書的嗎。看似不經意的一問,我猜測老闆可能也是在考慮候選人是否足夠優秀,畢竟法律這一行跟金融一樣,看重學歷和快速學習的能力,對人的時間管理能力和自制力要求較高,而如前述分析,本研連讀的人一般都屬於在校期間表現優秀、不荒廢學業的學生,因此這些人有更大幾率在腦力勞動中勝出。所以,至少在律師這一行里,頂尖律所的老大們還是更青睞本研連讀的人,這至少證明了該候選人具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並且,本研連讀的人一般不會在工作幾年後又計划去讀書(想讀博士走學術路線的除外),可以保證團隊的穩定性和低離職率,我要是老闆我也會有這方面考慮的。

當然是規律總有例外,不排除有些人本科清華北大之流,即使不讀研也能找到好工作,乾脆先出來工作。但總的來講,本科表現優秀的學生一般都會連著讀研,畢竟在當今這個大學生滿天飛的年代,研究生出來找工作肯定比本科更有優勢,選擇範圍更廣、起薪也高,能早讀為什麼不早讀?除非本科剛畢業的時候讀不到心儀的學校。〔類似於財務管理上講的「時間價值」,遲到的美味就不值錢了〕

另外,不要迷信所謂的工作幾年之後再回爐讀書你會更加知道想學什麼之類的鬼話,從實用主義和性價比的角度看,得不償失。如果你工作中遇到疑惑,請詢問比你更資深的老員工或同行,請查找專業書籍或者利用網路資源,請參加行業內的論壇、峰會或公司內部培訓等持續充電,為了解決一個工作中的難題要重新回學校學幾年這代價有點大,更何況學校老師教的和實踐中你想解決的可能完全不搭,工作經驗不是靠讀書教學積累出來的。並且,本科畢業直接讀研的同學在讀書期間可以利用寒暑假實習,畢業的時候不但文憑在手,也具備對職場的基本了解和一定的工作經驗,只要自己勤快用心點別把一手好牌打糊,職業前途可以說非常光明。

以上觀點僅是我根據自己經歷和身邊所處環境總結的一些看法,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比較功利化的,適合像我一樣追求世俗意義的成功的人。當然人各有志,也可能會有很優秀的學霸就是本著生命在於過程/體驗/折騰的理念想先工作再讀書,人家也不在意地位、權力、晉陞、工資、獎金這類東西。每個人的選擇都值得尊重,但如果有明確讀研意向而且本科成績不差的同學來諮詢我,我肯定是建議直接讀研的,不管是國內大學還是外國大學。


題主和我當年的情況是類似的,這也是年復一年困擾千萬大學生們的歷史難題。作為一個差點去了四大做審計的英碩在讀學生,我想根據自己一年前的想法和這一年讀書的經歷,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先說結論:從理性上說,在已經有了比較滿意的工作offer前提下,先工作再出國讀研好。

為什麼要加上「理性上」的前提?因為人往往是不理性的,而生活總是充滿意外的,這些使我們做決策的時候往往沒法向理想狀態靠攏。而換句話說,我並不後悔我當初本科畢業直接讀研的選擇,但如果讓現在的我再回到大四時再選擇一次,我會選擇先工作。(注意粗體部分,文末會有解釋)

看起來很糾結,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讀研這一年來經常問自己的問題,最後有了這個答案是經歷詳盡的思考的,其過程且聽我慢慢道來。

我們先在完全理性的角度分析這兩個選擇。我認為先工作再出國的好處有二:

第一,這段出國的經歷給我帶來的增值並不大。不管你承不承認,我們心中都有個offer鄙視鏈,以我們財務金融領域為例,小公司財務可能是鄙視鏈的最底端,往上看可能是審計,這往細了說還要分內資和外資,再往上在我眼裡是稅務、諮詢等,然後大公司財務管培,券商,以及頂級投行,等等,具體因人而異。在我現在的英國學校,很多和我一樣本科畢業就出來的中國學生,他們出國讀碩士是因為本科學校不好想提升背景,或者錯過考研or校招黃金期想給自己找個相對好的出路等等。但如果你並不打算繼續在學術上有什麼成就例如讀博,同時本科畢業時已經找到一個令你比較滿意的工作了,而碩士畢業回國後也能接受同樣level的工作,那麼留學這筆投資的性價比就不高了。

第二,工作後再讀研能更有針對性。這裡的針對性指兩方面:一是專業選擇上,我們中國的孩子高考填志願隨大流的很多,很多人即使到本科畢業也並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為此貿然讀研,花費時間精力金錢還學得很痛苦,最後還是忍不住轉行了去了「內心在召喚」的行業。雖然我周圍轉專業讀研的比比皆是,但大多是文科或工科轉商科,少有商科轉人文社科的,更少有會計、金融這種商科中的理科專業轉讀其他的。(沒辦法,經濟發展決定商科就是會很熱,且會一直熱下去)我的本科會計專業里,讀研究生的無論是國內還是出國,大多還是讀了本專業(包括accounting and finance),也有轉專業的但都沒跳出金融這個大圈子。換了其他專業也一樣,如果你其實並不是這塊料兒,但你卻繼續不敢轉行,不願意跳出自己的舒適區,那麼這段留學時間對你職業技能上的提升就作用甚微了。二是人脈上,平行時空里,我一些本科畢業直接去做四大或外企管培的師兄師姐,工作幾年後離職再去讀個碩,當然他們可以選擇普通碩或MBA。除了更貴,MBA接觸的人更牛B更大佬,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人說「讀MBA最大的收穫並不是學了什麼知識,而是人脈」。而即使是國外的普通碩,我身邊有工作經驗的研究生同學往並不太愛和我們這些比他們小几歲的本科畢業生玩兒,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圈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我這一年認識的也大多是背景與我類似的本科畢業生。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就打算趕緊放棄留學、準備投奔校招大軍了呢?且慢,前面的道理都是客觀的、即使你不看我這篇答案你也能從其他途徑了解到的,但後面的解釋更重要。但之所以我說不後悔留學,這是我自己思考的結果,也是我獨家的結論。

我們認為先出國再工作的好處,主要就是:讀書最好要一氣呵成,本碩讀下來再工作,尤其是女孩子,工作穩定了之後相親結婚生娃帶娃啥的,再想脫產讀個書,還要出國讀,到時候你身上的羈絆就更多,可不是你想讀就能讀的了。當然這一點都不女權,肯定不是我說的,這樣的說法往往來自於父母輩。這裡我想說的是,所謂「身上的羈絆」其實就是與我開頭說的「理性上」「理想狀態下」相對立的因素了。完善的資本市場是不存在於現實中的,你總是會生活在有摩擦的市場中。身邊是有各種大神左手帶娃右手寫著cover letter去讀MBA了,但我是我,我不是大神,我也沒那麼幸運。假設出國留學這段經歷在人生中是必不可少的,我問了問自己幾個能不能:如果先工作1-2年,能不能保證申到現在手裡offer的學校?能不能邊工作邊考雅思/托福/GMAT/GRE?再問幾個會不會:當時會不會當時有一個很應該馬上結婚的男朋友?會不會需要帶娃?會不會當時有個極佳的工作or晉陞機會,為了把握它就一拖再拖,再也沒機會出國讀書了?(前面2個是瞎說的,單身狗汪汪抹淚。。。。)

咳咳嚴肅起來。。。。。上面的問題都是我一年前天馬行空考慮到的,我的回答你也知道了,不能,可能會。其實「能不能」的問題更重要,這是基於客觀現實的、一旦選擇先工作就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會不會」的問題完全是意淫的,你可以取笑我想太多八字沒一撇的事兒,但我在YY出這些問題的一剎那我就突然明白了,我的內心是很想出國的,在我的潛意識裡,出國讀書這件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體驗一番在資本主義世界的象牙塔里吹著資本主義的風讀著資本主義的書這件事兒,尤其在我最喜歡的擁有我中二童年記憶的英國(嗯,我是哈利波特迷、簡奧斯汀迷、福爾摩斯迷)。這件事重要到我的潛意識已經給自己找借口不去工作了,好吧,我還是尊重我的內心,去讀書吧。

對於我而言還有一個比較個人的原因:我知道,如果我選擇了工作,我一定會後悔沒有出來讀書。一定。

有時候人就是這麼短視,我知道四大的審計是賺血汗錢的苦差事,一想到我一邊加班熬夜,一邊刷到大洋彼岸的留學生到處旅遊的美好風光圖片,這麼一個愛玩愛攝影的我一定會瘋的……就好像知道了平行時空下做出另一個選擇的自己,比現在的自己過得好,這最能激起人後悔和抑鬱了……

寫了這麼多,回答問題的部分該接近尾聲了。重複並擴展一下結論:從理性上說,在已經有了比較滿意的工作offer前提下,先工作再出國讀研好。但這只是理想狀態下的選擇,現實中會遇到種種阻礙,種種不測之風雲,所以我不後悔來英國讀研。如果讓現在的我,一個已經經歷過留學的我,穿過時光隧道回到大四時再選擇一次,我會選擇先工作。但如果不能帶著現在的記憶和經驗回到大四,我還是會選擇留學。因為我相信自己內心,相信潛意識的選擇;因為出國這件事對我的人生來說真的很重要,而工作是未來超過40年里都會做的事,我不怕「耽誤」這一年時光,這段人生中可能只有一次的體驗異國他鄉的求學時光。

如果題主還在猶豫,請記住我說的給你的一點靈感——多問自己「能不能」,看看選擇哪個後你更不容易後悔。


國內的研究生培養水平遠不如國外!不承認差距就不會進步。不差錢就國外讀碩。


講道理,有同感。我現在是大四下,快畢業了。上的是國內本三。本科四年什麼都不會。家裡讓我去澳洲讀研究生。offer來了,但是我現在還是很猶豫要不要去。畢竟不是一筆小數目,。因為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方向。但是我知道我比較浮躁,沉不住心去學習。但是又不知道去幹什麼工作。很是頭疼。


你說性格外向,不適合沉下心來做學問,那麼我推斷你今後要從事專業性、理論性沒有那麼強的工作。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建議你先工作再出國,因為工作會讓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專長是什麼,適合做什麼,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經過工作的洗禮之後,你會比現在要成熟很多,做決定也會考慮得更加全面。那時候再讀研,目的就是為了回來更好地進行自己現在的工作,你在專業選擇上就不會這麼迷茫了。當然,如果你工作之後發展的好,或者有了不可割捨的伴侶,你可能就不想出國了。

歡迎到值乎和分答向我提問。


推薦閱讀:

為什麼普遍認為低調是美德,高調就不是?
如何匹配职业和兴趣?
在機關工作,有哪些必須知道的禮節?
實習期間你都學到了什麼?

TAG:出國 | 大學 | 工作 | 出國讀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