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的帝王中,誰配稱得起 「千古第一帝」?
毫無疑問,秦始皇
秦始皇。原因如下:
書同文,車同軌;
廢封建,開郡縣。
至此,百代皆行秦政制,其影響力是其他任何一位皇帝都達不到的。
引:我本來想把治貪第一的稱號給朱元璋的,因為朱元璋剝貪官的皮的做法的確夠激烈。但當我看到這個帖子後,我決定把治貪第一的稱號給雍正帝,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雍正在野史傳說中似乎有很多「惡名」,但在正史中又很難找到他造惡的痕迹。越來越多的史料證實,雍正不但繼位合法,而且是位勤政愛民,貪官惱恨的好皇帝。但為何他在野史中有那麼多的惡名,這篇轉貼就可以很好地做解釋。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清聖祖康熙皇帝第四個兒子,大清王朝入關後的第三任統治者。雍正夾在功業顯赫的康熙和乾隆之間,一般都認為他只是承先啟後的過渡皇帝,但我個人認為其在康乾盛世中處於不可或缺的位置。歷史選擇了他,他也交給了歷史一份滿意的答卷。日本史學研究者佐伯治曾評價雍正皇帝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若無雍正整飭,滿清恐早衰亡。」
雍正在位十三年,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耗羨銀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立軍機處,創立秘密建儲制等。正是他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這樣一位勵精圖治、致力於富國強民的皇帝,應該擔得上「好人」的評語。
可就是這樣一個「好人」,卻只得到一世惡名,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民間傳說,最集中的是他「改詔奪位」、「骨肉相殘」、「不得善終」三大惡名。從登上皇位,就傳聞不斷,說他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懷疑誅忠、好諛任佞。民間流傳關於雍正的死因有很多,有說是被呂四娘(呂留良遺孤)謀刺死的;有說被宮女縊死的;有說服丹藥中毒而死或中風而亡;更有甚者說其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謀毒死。眾說紛紜的死因,其實正反映出雍正登基後面臨的現狀。
可一個公認的事實卻是:雍正是封建王朝中最為勤政的皇帝之一,在位13年國庫從接手時的所剩無幾到卸任時的國富民強,老百姓的安居樂業(雍正在位期間沒有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極力整治吏治建立了健全的領導和監督體制。以後人的眼光來看,愚以為雍正的「惡名」正是來於自己的功績。
雍正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欠,也因此得了貪財的惡名。
在康熙統治期間,解決了長達八年的吳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戰爭,收復了被鄭經割據多年的台灣,驅逐了佔據我國黑龍江地區的沙俄勢力,又出征蒙藏平定準噶爾部蒙古貴族分裂勢力的動亂,這一通仗打下來得需要多少銀子?清朝經濟面臨著崩潰的危險:一方面叛亂此起彼伏,剿而不滅,用去大部分財政收入;另一方面朝廷內貪污成風,大小官員多以「借款」為由,私自動用國庫銀兩竟高達上千萬之巨!借了錢,又不還回來,這就造成了國庫的「虧空」。國庫里沒有銀子,就得增加賦稅向老百姓要,要到後來康熙都覺得老百姓太苦了,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旨「永不加賦」。國庫只存銀七八百萬兩,而又不能「加賦」,這就是雍正接手時的財政現狀。
如果說,打江山要靠槍杆子,那麼,治江山就得抓錢袋子,所以虧空不能不補。雍正為了維持大清帝國的運轉,把眼睛盯在了「虧空」上,要把官員們欠國家的錢收回來。雍正決定從整頓吏制開始,錢糧虧空主要出在官吏貪污上。雍正說:「歷年戶部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說,「近日道府州縣虧空錢糧者正復不少」,「藩庫錢糧虧空,近來或多至數十萬」。於是雍正下第一個法令,就是下達全面清查積空錢糧,要求各地嚴格執行,並責令所有虧空三年內全部補齊,不許派於民間。康熙皇帝去世剛好一個月時,雍正便下令全面清查虧空錢糧。雍正不顧其父「屍骨未寒」,就要對康熙留下的積弊大動干戈,可見事情之緊迫。
在清欠執行上,雍正的做法很值得稱道。
雍正從中央直屬機關內選派欽差大臣,同時又從各地抽調一大批候補州縣隨行。這個人選搭配很有意思。首先欽差大臣與地方的聯繫不是特別密切,而且就在皇帝身邊,肯定對雍正清欠的決心和信心十分了解,即便是有些孝敬及往來,在這事關自己腦袋的問題上,他不會冒那麼大的風險給別人擔事。而同時又有一批候選官員隨行,對欽差大臣本身就是一種監督。要知道雍正給出的政策是:查出一個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職,從調查團里選一個同級官員接任。這些候補們,眼睛都望穿了,好不容易盼到這麼一個出頭的機會,因此眼睛現在都泛著藍光,死盯著欽差大臣和受查官員,誰「和稀泥」誰就是動了他的「頂戴」,這樣就避免了官官相護。同時,在古代官場有一個循環:上一任虧空,繼任者填補,離任的時候再虧空給下一任,所以虧空總是補不上。可這回繼任者就是來查賬的,還不趁機把前任的虧空賬抹平?再者,如果他查不出虧空也就沒有自己的繼任。因此,從哪方面講,去查賬的人都會「光膀子賣力氣」地徹查到底。
雍正這一出手,動靜可真不小,雍正用兩計「殺威棒」徹底粉碎了下面官員「走過場」的希望。首先查處主管財政的戶部有虧空,而且虧空達二百五十萬兩,雍正責令戶部歷任尚書、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共同賠償。另外雍正自己的十二弟履郡王曾做過內務府主管,結果內務府也有虧空。當時全國上下都看著這件事情,如果這筆錢追不回來,那清欠將就此不了了之。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雍正向這位十二弟下了手,最後為了還錢履郡王只好將家中器物當街變賣。雖然履郡王此舉有給雍正難堪的意思,但不管怎麼說你還是要把錢還了,皇上至親尚且如此,還有哪個官員能夠賴賬。但雍正也因此落了個刻薄的惡名。
從履郡王的事件中,雍正看到了一個問題:官員虧空國庫不是一時虧空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債一時還清有困難。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採納了通政司官員錢以塏的建議:抄家。虧空官員一經查出,將其家產查封,家人監控,追索已變賣的財物,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的可能。贓官們的罪一經核實,就把他的家底抄個乾淨,連他們的親戚、子弟的家也不放過。雍正下令:「絲毫看不得往日情面、眾從請託,務必嚴加議處。追到水盡山窮處,畢竟叫他子孫做個窮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國一片抄家聲,雍正也得了個「抄家皇帝」的封號,甚至連牌桌上都有了一種新打法:抄家和。
雍正四年,廣東道員李濱、福建道員陶范,均因虧空案而畏罪自殺。想一死了之?沒那麼容易!雍正指出:「官職家財既不能保,不若以一死抵賴,留貲財產子孫之計。」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雍正下令,找他們的子弟、家人算賬!與此相同,廣東巡撫楊文乾、閩浙總督高其倬、福建巡撫毛文銓等,雍正都對犯官「嫡親子弟並家人等」嚴加審訊,最終「所有贓款著落追賠」。個中詳情,《紅樓夢》背景中的江寧織造曹家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這才有後來雍正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謀毒死之說。在一場暴風驟雨般的專項整治中,虧空沒了,國庫也殷實了,但雍正也因此落了個好殺的惡名。
在解決了「眼前這點事」的同時,雍正於1723年成立了獨立的核查審計機關「會考府」,這為後來的整治吏治、反腐懲奸做好了準備。同時暗中安插密探,四處巡訪,即使是巷尾街頭的民間瑣事,他都能馬上知道。滿朝文武官員都擔心禍及自身,為人處事都格外小心謹慎。另外雍正還建立密折專奏制度,奏摺由一種專用的特製皮匣傳遞。皮匣的鑰匙備有兩份,一把交給奏摺人,一把由皇帝親自掌握,任何人都不得開啟,也不敢開啟,具有高度的私密性,故稱「密折」。這一下官員之間互相監督,並可直達聖聽,官員們更是如履薄冰。吏治由此得以清明,但雍正因此落下個懷疑誅忠的惡名,甚至民間流傳出雍正親自設計的殺人工具--血滴子的傳說。
在這之後雍正又實行了攤丁入畝、耗羨歸公等政策。所謂攤丁入畝,就是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這項措施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官紳地主。耗羨歸公,更是把以前各級官員的以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為由,故徵稅時有一定附加費的「小金庫」收歸中央財政。動了這些官員的錢袋。
清欠一事可以講「事關根本」,成功與否決定了清朝能否安定、安全,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才大動干戈。但是由於他近乎「不近人情」的高壓政策,深深得罪了各級官員。應該講這件事情是影響到雍正整體評價的關鍵因素,他犯的非「民怨」而是「官怒」。
雍正不僅僅得罪了當官的,更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文字獄在雍正朝尤其嚴重,他因此落了個好諛任佞的惡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靜案。雍正六年,儒生曾靜因受到明朝遺臣呂留良詩文的影響,銳意反清。讓他的徒弟張熙去找時任川陝總督的岳鍾琪,勸岳反清,結果被岳鍾琪給舉報了,曾靜因此入獄。
這種謀反的罪名,在當時凌遲或者滅九族都是有可能的。但雍正只是下令將審訊曾靜的記錄整理成冊,在其中對民間不利於自己的謠言進行駁斥,起名為《大義覺迷錄》。殺一個曾靜對雍正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雍正要借這個機會重塑自己的形象。而曾靜也很配合,不僅自願到各地宣講雍正皇帝的「聖德」,而且還寫了一篇《歸仁說》,表達自己誠心懺悔之意。
曾靜案實際上仍然是在給雍正潑髒水,在查抄出來的物品中,大部分都是宣傳雍正爭奪皇位的內容,說他如何謀父、逼母、弒兄、屠弟,以及貪財、好殺、淫色等。可見,此次不是真的要謀反,而是針對雍正個人。而且從曾靜選擇的策反對象來看,他根本就沒期望會策反成功,岳鍾琪擊敗準噶爾兵、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當時聖眷正隆,試想,這樣一個人怎麼會跟著曾靜造反?曾靜為什麼偏偏就閉著眼找上了他?愚下認為,曾靜就希望此事敗露,造成轟動效應,以使得他的那些資料能夠更廣泛地宣傳。雖然曾靜策反沒能成功,但他已經成功了,他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筆,而且更讓雍正著實加了一條罪狀,也使雍正得罪了天下讀書人。這是一個倒槍刺,扎進去見紅,出來時還得多加個血槽子。
雍正得罪的這兩批人,官員和文人,實際上是老百姓的眼睛和舌頭,他們「看到的」和「所說的」,很快就被老百姓複製、傳播。因此,當有「政治目的」的人散播謠言的時候,這些做官的不會加以制止,甚至希望這些謠言傳得越廣越好,把雍正趕下台最好,甚至有些人還會主動地去編造謠言。很多事情,不是壞在最上面,也不是壞在最下面,而是壞在中間。雍正的醜惡形象在這些官員的「口誅筆伐」中,進入了老百姓的意識中。
老百姓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民間流傳著雍正將康熙遺詔由原來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說遺詔至少有滿漢兩種文字,改了漢文改不了滿文,無論傳給誰總要寫個人的名字,例如,傳位於四子愛新覺羅·胤禎,「十字」能改,那名字怎麼改?還有的說雍正是其母親和年羹堯私生的,改「康熙遺詔」之事是年羹堯乾的。這事情就更搞笑了,年羹堯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中的進士進而走上仕途,而這年胤禎已經二十一歲了。與合法性相關的還有很多傳說,例如,雍正逼康熙傳位給自己,說雍正逼死了自己的母親,殘害自己的親兄弟撫遠大將軍老十四愛新覺羅·胤禵。可以看出,雍正就是一個靶子,所有的髒水都在往他身上潑。
說實話,我並不關心雍正是否具有合法性,作為歷史來看,我只關心他對歷史有什麼貢獻。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封建社會,老百姓居然如此關心政治嗎?封建中國江山易主不是什麼新鮮事,老百姓管他誰當皇帝,誰當皇帝都是一樣過日子。那麼,為什麼當時傳聞這麼多呢?
很顯然,當時雖然雍正已經做了皇帝,但自己的位置並不穩當,尤其爭奪皇位的人都還沒有死心。仔細分析這些傳聞都是有政治目的的。修改遺詔,只是為了宣傳雍正不具有「合法性」;「謀父、逼母、弒兄、屠弟」只是為了宣傳雍正「非君子」,這樣的人不配當皇帝。而且這些宮廷秘聞,老百姓就是想編都不可能說得跟真事似的,這隻能說明這些事情不是始於民間。如果老百姓是聽來的,而且是聽雍正的政敵說來的,這事情可信嗎?
雍正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僅以硃批奏摺而言,雍正朝現存漢文奏摺35000餘件、滿文奏摺6600餘件,共有41600餘件,平均每天批閱奏摺約10件。而且批複都以紅砂硃批,這說明不是找人代筆,有的奏摺上的批語竟有1000多字。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如此評價雍正:「康熙、唐太宗,還有秦始皇這些勤政君主,沒一個比得上他的。」可這樣一個「一心為公以天下計」的皇帝,無論是在位的時候,還是身後都留下了惡名。
雍正曾在年羹堯的奏摺上批了一段流傳後世的君臣說:「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為君者施恩易,當恩難;當恩易,保恩難;保恩易,全恩難。若倚功造過,必至返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實際上這對雍正又何嘗不是呢?他一心想造福於民,卻層層受阻,雖然取得了不少功績,卻免不了為當世和後世所惡。套用他自己的話講,正所謂「做事易、成事難;成事易、守事難;得名易、保名難;保名易、全名難」。
雍正在位僅十三年,個人認為卻是對整個大清王朝作出貢獻最大的一位皇帝。但這樣一個兢兢業業,一個一心為公的好皇帝,在位時以及身後若干年之內卻備受爭議,實在令人惋惜。但歷史是公正的,近年隨著關於其相關史料的逐步公開,大眾逐漸開始接受了這位好皇帝,甚至開始為其「平反」,這很值得欣慰。
雍正的成功,首先在於他摒棄了人情的束縛。在封建官場,所謂的處世哲學,其實就是一部人情學。這類學問雖然讓一部分人在複雜的鬥爭之中得以明哲保身,卻讓很多人失去了在歷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機會。以結果看行為,雍正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為了整個國家社稷,為了黎民百姓。雖然在世時已經背負罵名,雖然他知道自己無力將自己的形象在百姓的口中和文人的筆下更改,但他依然努力地工作著,依然奮力地為了天下而不斷得罪那些不得不得罪的人。可喜的是,近些年對雍正的評價正在發生改變,人們正逐步開始轉變對他的認識,甚至有很多人已經喜歡上他,例如我自己。雍正在後世所得到的認同向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為什麼雍正一心為天下卻不能得到當時人們的認同和理解?為什麼最為勤懇的皇帝在民眾的眼中是個不仁不孝的人?為什麼雍正做了那麼多實事、好事不被民眾所銘,而那些「花花新聞」卻總是讓人津津樂道?原來,為了國家,雍正得罪了當時那個國家的大腦和口舌——官員和文人,正是他們能夠決定雍正將以什麼樣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雍正的好心沒有好形象,為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你的形象取決於評價者如何評價!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要是比最不謙虛的千古第一帝,只能是這位。
秦始皇,農耕時代的開拓者,奠定了我國2000年的基業
毛澤東,工業時代的開拓者,從亡國滅種的邊緣到世界頭號工業國
共同點:收拾了文化人,所以現在很多文化人以批這兩位為榮.
ps:作為一個吃得飽飯的文化人,我表示,很明顯我的同行們並不知道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
評價千古一帝有多種維度,豐功偉業自然值得讚頌,如果從價值觀的普世性里看,漢太宗文帝劉恆是我的首選。
劉恆是個人所知帝王中最符合中國普世價值的一位皇帝,太史公對其評價極高,他為人厚德持重,躬身勤儉,腳踏實地的實踐民本思想,輕刑賦,修法度,少兵戎,禮賢下士,廣開言路。對宗室以情理束之,對政敵理智寬容,眾多漢代史家都對他讚譽有加,特別提到對了他的「仁」是真正接近了孔子所倡導的那個境界。連東漢赤眉軍起義攻入長安盡毀漢帝陵寢,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也足見他在底層人民心中的地位。
當然最打動我的是他對死亡和生命的見解,史記記載,他在遺詔中說:「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當今之時,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離寒暑之數,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
體認生命,踐行仁義,千古一帝我覺得劉恆是當得起的。
千古一帝,只能是始皇帝啊!這裡不比智商不比武力不必創業情商,只比對中國的影響,誰能超過始皇帝陛下?
地中海文化圈和華夏文化圈,為什麼他們自從羅馬帝國衰敗後始終四分五裂無法統一起來,而我中華縱有外族入侵,亂世紛爭,統一卻是主旋律?沒有始皇帝陛下的書同文政策,我中華怎能客服地理,語言,習俗,甚至人種的多樣性,保持統一的文化傳統千年不斷呢?
縱觀世界,其他各國多是封建諸侯,只有我華夏能延續2000多年的官僚制度,這不都是始皇帝陛下的功勞啊。我覺得漢光武帝劉秀至少是排名前五的。
與先祖劉邦,後代(?)劉備一樣布衣出身,起兵反抗王莽篡政,與昆陽一萬綠林軍大破王莽42萬之眾。劉秀先後蕩平赤眉、張步、隗囂盧等割據勢力,統一中國。
文治方面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間,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裁併郡縣,精簡官員。結果,裁併四百餘縣,官員十置其一。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而且與劉邦 朱元璋等人相比,他為人寬厚 善待功臣。
之所以他聲名比不過劉邦 李世民 趙匡胤 朱元璋等人 真是因為曝光度不夠啊。作為皇帝他真的是做到很好了。。。。西漢:文、景、武。 連續三代的文治武功,建立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漢族」。「千古一帝」這個概念太廣,人無完人,再牛文治武功也各有所長。
有句話叫千年尤行秦法政。
朱元璋 吧!
真正從屌絲逆襲當上皇帝的人。
第一個完美證明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牛人。
和他比起來,秦始皇不過是王N代;
漢高祖,算是體制底層人員造反;
唐太宗,是官N代;
宋太祖,是兵N代;
本朝太祖,也是知識分子富農出身……
簡直不要太勵志!
個人認為隋文帝
綜合上來說選唐太宗,不過個人傾向隋文帝,雖然在位時間甚短,但是為後面朝代的政治構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千古一帝,最初是對秦朝始皇帝的稱呼。首次統一中國,建議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確立的規章制度影響了後世兩千年,秦始皇當然無愧這個稱號。其後漢武可以稱得上,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再其後,要說千古一帝,唐太宗可以稱得上,貞觀之治,文治武功,大概是達到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最高的水平;他的華夷一家的思想仍為當世所用,對於如何鞏固一個多民族的強大政權,他留下了非常有價值的經驗。再其後,我想,如果唐庄宗李存勖不沉迷於伶人之中,統一天下;或者周世宗柴榮不英年早逝,這兩位都很有可能成為繼唐太宗之後的又一位千古一帝,因為從後世看來,北方游牧民族的相繼強大使得中原政權必須具備足夠的軍事力量給以威懾和反擊,趙宋三百年,除了太祖之外沒有一個能辦到這一點的,事實上,太祖也不曾有機會對北方的契丹用兵奪回失地。如果撇開治理國家上表現極差的元王朝,那後面就該提到明朝的皇帝了,明高皇帝朱元璋是近世700年來唯一可稱千古一帝的皇帝。他的注重民生、體恤百姓的思想使他可與另一位布衣皇帝劉邦及其子劉恆媲美,而其統治三十年間的赫赫武功,尤其是對北元政權用兵的大獲全勝,又足以與漢武相當。至於清初的幾位皇帝,皇太極、順治兩位皇帝的開拓精神很令人欽佩,聖祖皇帝之所以不被我入選,原因只有一條,不啟民智,視華夷大防為生命線,氣度有所缺欠,而因循守舊、不與西洋相通的保守做法,正是致使中國近代二百年步步淪落的根源所在。
毛澤東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萬古長存!
先是武裝鬥爭二十八年,實現了徹底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中國基本實現了大一統。
危機關頭果斷決策,與世界頭號強國在藩屬之地兵戎相見,最終逼美帝簽字,搞了個棒
子國的劃江而治,消除了為禍中國千年的高句麗之患。
乘勝大舉忽悠毛子,快速奠定了中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軍工基業,中國從此有了獨立自
主的本錢。
再藉機擺脫毛子控制,事實上遠離了耗時幾十年,特別耗內力的冷戰,置身事外,大搞
原子彈導彈,基本消除了被外族軍事征服的可能性。併到處煽風點火,輸出革命,搞出
了當代新三國,最後被小兄弟們抬進聯合國,摘了校長僅存的最大的桃子。
抓住美帝氣短的緊要關頭,忽悠美帝喝了雞血酒,為中國融入西方經濟陣營打開了大門。
毛澤東的一生,是把各路洋人搞得焦頭爛額,恨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的一生。他
準確預見了國際風雲的變化趨勢,敏銳地抓住了幾乎所有機會,運用其超凡的手段和敢
打敢斗的意志,為中國贏得了尊嚴,贏得了遠超當時中國實力的國際地位和影響。
毛澤東為中華民族復興所創下的豐功偉績,必將被後世永遠緬懷。
--
米帝現在牛逼哄哄,全是打的順風仗,本土遠隔海外,趁火打劫。米帝當年立國幾場仗
,先後抱大腿,見人就叫爹,打的就跟翔一樣臭。
主席領導區區幾萬人長征,硬是夾縫中殺出一個祖國
朝鮮戰爭,血肉之軀硬是抗住了鋼鐵到牙齒的米帝
中印戰爭,長途奔襲,翻過喜馬拉雅把3鍋在丫家門口胖扁了一頓
珍寶島,硬是敢頂著蘇聯的百萬雄兵,無數的核彈把老毛子日了
現在國內的和平,都是當年在邊界上草鞋步槍刺刀一槍一刀拼出來的,都是當年全國屁
民勒緊褲腰帶省出來的。
忘本,有奶便是娘,有嘴沒腦子,就是畜生。
我傾向於秦始皇,但我覺得原始社會裡,黃帝,炎帝,堯舜禹這些人比秦始皇更有功績。
再往下排座次的話,漢武帝,唐太宗和本朝太祖應該能排的上了。
再往下,鄧貓起碼可以擠進去。
反對康熙乾隆雍正這幾個,因為他們只是技術上的成功,沒有在戰略層面上影響到之後的王朝。
宋高宗趙構,這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一個真正的政治家。
一個弱智的老爹和一個敗家的哥哥把天下玩丟了,千辛萬苦逃到南方,周圍的情況一團糟。
外有強敵臨境,內有農民暴亂,同時還有偽逆政權不斷干擾,在一群軍閥的擁立之下登上的帝位,在這種情況下,過於軟弱,他就會成為漢獻帝,變成軍閥的傀儡,過於強硬,他就成為崇禎,打著正義的旗號使國家滅亡。
而趙構充分發揮了政治家的才能,軟硬兼施,對內剪除了軍閥,將軍權收歸中央集權,
對外達成議和,穩定了南方的國土,建立了穩定,富裕的國家政權,為後世的反攻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這樣一位堪稱千古明君的皇帝一直以來卻廣受非議,如果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順境的明君的話,那宋高宗就是逆境的明君。
Dota屆有句名言:能打順風局的只能算是高手,能打逆風局的才算是大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漢光武帝劉秀差遠了。
1、光武帝劉秀加強帝權,廢秦漢時的丞相,把權力盡歸尚書台,至後世,權遂入於閹宦之手。劉秀為外戚和宦官專權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
2、
沛太后郭氏薨,因詔郡縣捕王侯賓客,坐死者數千人。 外加「五人斬一人」。
劉秀的兩個手下將軍喜歡屠城,不見他阻止。
劉秀苛待馬援,逼死功臣韓歆。
馬援。
在大多數功臣交出兵權後,還有一位老將軍仍常年領兵在外,他就是名將馬援,東漢時可以與光武帝齊名的人物,而他的悲劇結局,也實現了自己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豪言。在馬援征戰武陵時,馬援因年老病重為國捐軀,但是今人震驚的是,馬援死後,光武帝廢除了他的爵位,而他的家人在驚恐中,不敢把他的靈柩送歸舊塋而是買下城西荒地草草安葬,賓客故人莫敢吊會,而導致馬援聲敗名裂的原因竟然是梁、竇集團誣告馬援貪污,光武帝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在光武帝在位期間,馬援的冤情並未被平反,直到漢章帝才明了,謚馬援為忠成侯。
韓歆。
韓歆出自南陽貴族,歸降光武后,因戰功而封侯,他是一位經學大師,重視古文經學的發展,但韓歆敢於直言。建武十五年,他聽說光武帝在翻閱已故對手傀囂,公孫述遺留書信,說,亡國之君皆有才,傑,紂亦有才,光武認為他弦外有音,不由發怒,韓歆又預言這年有飢凶之災,言辭激烈,光武一氣之下罷黜他的相位,但光武還沒解氣,有派使者宣讀詔書,韓歆無奈之下,和兒子一同自殺。
3、劉秀的胸襟問題,
歆好直言,無隱諱,【帝每不能容】。嘗因朝會,聞帝讀隗囂、公孫述相與書,歆曰:「亡國之君皆有才,桀、紂 亦有才。」帝大怒,以為激發。歆又證歲將飢凶,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坐免歸 田裡。帝猶不釋,復遣使宣詔責之。司隸校尉鮑永固請不能得,歆及子嬰竟自殺。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眾多不厭,後千乘歐陽歙、清河戴涉相代為大司徒,坐事下獄死,自是大臣難居相任。
後大司徒韓歆坐事,永固請之不得,【以此忤帝意】,出為東海相。
時(建武)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 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於 前,【群臣莫敢正言】」。
馬援南征遇到地形不利以及酷暑,耿弇上書攻擊馬援,劉秀使梁松乘驛責問馬援,因代監軍。馬援在南征中病死,梁松陷害馬援,劉秀大怒,追繳了馬援的印綬。有人誣陷馬援曾經帶回一車珍寶,光武帝聽信讒言,更加憤怒。馬援的家人非常恐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而是買城西的地槁葬。賓客故人不敢吊會。馬援的家人草索相連,詣闕請罪,還六次上書訴冤,辭甚哀切,馬援才得以下葬。
馬援死後,劉秀依舊沒放過他,還要追回他的印綬,剝奪他的官爵,這實在是刻薄寡恩無恥之極之事,劉秀小肚雞腸、耿耿於懷、氣度狹小。
晉武帝問劉毅曰:「卿以吾可方漢何主也?」對曰:「桓靈之主。」帝曰:「吾雖德不及古人,猶克己為理,南平吳會,一同天下。方之桓靈,不亦甚乎?」對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乃不如也。」 帝大笑曰:「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劉秀胸襟遠不如晉武帝
4、劉秀處政外加連殺3重臣:
「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
時(建武)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於 前,群臣莫敢正言」。
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課核三公,【其人或失而其禮稍薄,至有誅斥詰辱之累。任職責過,一至於此】。
帝以二千石長吏多不勝任,時有纖微之過者,【必見斥罷,交易紛擾,百姓不寧】。
而間者守宰數見換易,迎新相代,疲勞道路。有司或因睚眥以騁私怨,苟求長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長吏迫於舉劾,懼於刺譏,【故爭飾詐偽,以希虛譽】。
歙在郡,教授數百人,視事九歲,征為大司徒。坐在汝南臧罪千餘萬發覺下 獄。【諸生守闕為歙求哀者千餘人】,至有自髡剔者。平原禮震,年十七,聞獄當斷, 馳之京師,行到河內獲嘉縣,自系,【上書求代歙死】。書奏,而歙已死獄中。【歙掾陳元上書追訟之,言甚切至】,帝乃賜棺木。
大司徒戴涉坐所舉人盜金下獄死。
【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亮的刺眼。
5、布圖讖於天下」,作為法定的思想工具。劉秀太過迷信,不要跟我說那時候都迷信,因為劉秀是超越常人的迷信。
又見法令決事,輕重不齊,或一事殊法,【同罪異論】,奸吏得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出生議,所欲陷則與死比,是為刑開二門也。今可令通義理明習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國,蠲除故條。如此,天下知方,而獄無怨濫矣。
【書奏,不省】。
【帝省奏,愈不悅】。
其後,有詔會議靈台所處,帝謂譚曰:「吾欲以讖決之,何如?」譚默然良久,曰:「臣不讀讖。」帝問其故,譚復極言讖之非經。帝大怒曰:「桓譚非聖無法,將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樂,道病卒】,時年七十餘。
帝嘗問興郊祀事,曰:「吾欲以讖斷之,何如?」興對曰:「臣不為讖。」帝怒曰:「卿之不為讖,非之邪?」興【惶恐】曰:「臣於書有所未學,而無所非也。」帝意乃解。【興數言政事,依經守義,文章溫雅,然以不善讖故不能任】。
馮衍:
帝【怨衍等不時至】,永以立功得贖罪,遂任用之,【而衍獨見黜】。
論功當封,【以讒毀,故賞不行】。
護等懼之,【即共排間,衍遂不得入】。
西歸故郡,閉門自保,不也復與親故通。
【書奏,猶以前過不用】。
6、對匈奴、烏桓:
而單于驕踞,自比冒頓,【對使者辭語悖慢】,帝待之如初。九年,遣大司馬吳漢等擊之。【經歲無功,而匈奴轉盛,抄暴日增】。十三年,遂寇河東,【州郡不能禁】。於是漸徙幽、並邊人於常山關、居庸關已東,匈奴左部遂復轉居塞內。【朝廷患之】,增緣邊兵郡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匈奴大恨,入寇尤深。二十年,遂至上黨、扶風、天水。二十一年冬,復寇上谷、中山,【殺略抄掠甚眾,北邊無復寧歲】。
光武初,烏桓與匈奴連兵為寇,代郡以東尤被其害。居止近塞,朝發穹廬,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於郡縣損壞,百姓流亡】。二十二年,【匈奴國亂,烏桓乘弱擊破之】,匈奴轉北徙數千里,漠南地空,【帝乃以幣帛賂烏桓】。
匈奴公然指著劉秀叫板起臉,劉秀對匈奴政策都是消極的被動挨打,劉秀時代的漢朝北部邊境至少比漢武帝時期收縮了幾百公里。對匈奴毫無辦法。
劉秀甚至放棄了朔方,代郡大片領土,到20多年後,靠匈奴自己分裂和遭遇大天災才勉強收回,嚴格的算劉秀統一天下花了20多年的時間,是開國皇帝集團中比較慢的。
東漢曾經數度放棄西域,原因之一是擺不平河西的羌人。東漢時期,胡人甚至已經佔有了河套。
7、劉秀殺降過多:
樊崇:其夏,樊崇、逄安謀反,誅死。
王元:元字惠孟,初拜上蔡令,遷東平相,【坐墾田不實,下獄死。】
隗純:十八年,純與賓客數十騎亡入胡,至武威,捕得,誅之。
延岑:明旦,岑降吳漢。乃夷述妻子,盡滅公孫氏,並族延岑。
張步:八年夏,步將妻子逃奔臨淮,與弟弘、藍欲招其故眾,乘船入海,琅邪太守陳俊追擊斬之。
後大司徒韓歆坐事,永固請之不得,以此忤帝意,出為東海相。【坐度田事不實,被征,諸郡守多下獄。永至成皋,詔書逆拜為兗州牧】,便道之官。
你要是進行了一定的抵抗再投降,敗後而降,恭喜你,劉秀給你預定好死期了,不要相信他一開始說的不殺你。劉秀會讓你死的其所,以各種罪名被搞死。
大家可以看看王元和鮑永的結局就知道了,同罪異罰,王元被處死,而鮑永當起了州牧。
8、厚顏封禪:
劉秀明知其功績遠在秦皇漢武之下,依舊堅決千方百計厚顏無恥要封禪。封禪之費非古也,徒以誇天下,其秦漢之侈心乎?
9、劉秀縱容部下燒殺搶掠:
吳漢軍對鄧奉的家鄉進行劫掠,最終使得鄧奉忿而反叛。吳漢大掠錦官城,屠萬計。劉秀
這才肯斥責他們,詔書雖寫得文情並茂,惺惺作態,但吳漢的官爵卻絲毫並未受到影響。
10、埋下百年羌亂的根源:
東漢時期世家大族掌握著國家絕大多數的土地甚至人口,所以,朝廷沒有足夠的糧食供給邊鎮的需求,只能推行屯田政策。北邊匈奴人惹不起,中原士族又不敢得罪,只好搶羌人的了。大量到羌地屯田生產,擠占羌人田,生活也面臨威脅,羌人才起義。貫穿東漢始終的羌亂,根源在東漢的建立過程中,就已經註定了。東漢的建立過程,沒有能夠通過戰爭,來實現土地的解放。所以,東漢的皇帝從劉秀開始,就是個窮皇帝、小皇帝,這就註定了他們要不擇手段的爭奪可奪之地的命運,也就註定了羌人的不幸,和東漢的不幸。
11、
明斷千里?要是明斷千里,馬援就不會死,王元決圍他也不會不提醒,鄧禹也不會敗得這麼慘,上隴大敗他也不會不知道,二次上隴也不會疑慮重重頓兵不前。
12、
戰略:鄧禹就食隴上的戰略是正確的,至於鄧禹從百萬之眾到最後24騎,根源完全是劉秀胡亂干涉瞎指揮的緣故。拋去鄧禹耿弇等人的戰略,劉秀的大局觀到底幾許?
13、 廢除更戍役制度:
過分強調「居重馭輕」,廢除更戍役制,造成了東漢兵源減少,戰略後備力量薄弱;罷都試之役,使漢軍缺乏定期的訓練、考核,以致於「每戰常負,王旅不振』』,戰鬥力有所削弱。
14、劉秀放棄對西域的控制也不得不說是劉秀的短視,自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一直很謹慎的對待與匈奴的關係,與西域友好往來,體現了漢名族在周邊少數名族心中的崇高地位,更形成了西域歸心,匈奴畏威的良好局面,而光武帝劉秀對內附已久的西域諸國棄之不顧,嚴重傷害了漢朝的威望,也不利於西域的穩定,這是外交上光武帝的一大失策。
15、軍事,有昆陽之戰的大勝,也有被流賊大敗於順水:
又戰於順水北,乘勝輕進,反為所敗。弇頻射灠賊,得免。士卒死者數千人。
戰王朗部將不利:
王郎遣將倪宏、劉奉率數萬人救巨鹿,秀逆戰於南 ,【不利】。景丹縱突騎擊之,宏等大敗。
16、立郭聖通為後,利用完了就廢后,改立陰麗華為後。
「劉秀的胸懷和對天下的構想其實只能算中上,他學會了該討好誰,他的天下,只是豪強們以他的名義完成一次利益再分配罷了,東漢甫一建立,就已經呈現末世的徵兆,我們來看一個熟悉的故事,強項令董宣,秉公執法居然被賢明的皇帝勒令低下頭顱,東漢的墮落可見一斑,這是前無古人也是 後無來者的。
不過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建武十五年,光武皇帝終於意識到不改革還是不行的,下詔度田,企圖從曾經擁戴他的豪強們手中分一杯羹,結果在他賴以平定天下的根據地河北,「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論知名度就是唐太宗或者康熙,但隋文帝楊堅是個被低估的帝王。魏晉南北朝到唐以後的政治文化制度變化很大,而隋文帝就是改變的推動者,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這些深刻影響後世的制度都是經由隋文帝之手推動,所以對後世影響之大不言而喻。
劉邦,廟號高祖,1,通過兩次吃飯搞定了人生中的轉折點,2擊敗了同樣天賦高的項羽,3,完成了大一統打下了漢家四百年江山只姓一個劉字,4,不但自己牛,還老婆牛,還後代牛,文景武昭宣都很牛,5,創立了前所未有的體系,用了張良蕭何韓信陳平四個人在軍事政治外交參謀都有自己獨擋一面的人物,6,中國封建文化的創立者,真正的成了大一統的時代,就是靠土地經濟說話,就一個草寇當了皇帝,全靠自己的聰明才智,不簡單啊。
推薦閱讀:
※最不像皇帝的皇帝有哪些?
※孫權這個君主到底如何?
※這樣的君主專制是否優於民主共和制?
※張姓是不是沒有當皇帝的?是因為怕死不出頭?還是沒有承受出頭的後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