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秋刀魚之味」,看完有什麼感受呢?

之前曾一度向朋友推薦日本電影「東京家族」,認為這是一部可以看到那個人影子的電影,今天看完「秋刀魚之味」,才發現前者是翻拍「秋」導演小津安二郎作品「東京物語」。這類型的家庭倫理片沒有看很多,但總是被片中平凡樸實的人物,安靜無華的劇情所觸動。想聽聽大家對於這類電影的觀影感受,也可以推薦類似的經典電影。


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櫻花開得如此燦爛,一個人留在這裡,我只感到茫然。想起秋刀魚之味,殘落的櫻花有如布碎,清酒帶著黃蓮的苦味——小津安二郎

在世界電影的版圖上,日本電影始終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始終有著一群堅定的粉絲。雖然多年來日本電影一直沒能擺脫日漸式微的趨勢,然而卻顯得異常頑強執拗。這種執拗既是導致它綿軟的原因,但又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方,或許世界上再沒有一個國家的電影能像日本這樣如此牢固地紮根在本土文化之中。

如果要問哪個日本導演可以代表日本的文化,答案一定十分多元化,所謂見仁見智。我覺得這個問題也許應該這麼來看,每個導演都有自己擅長表現的領域,比如黑澤明代表了武士文化,溝口健二代表了歌舞伎文化,今村昌平代表了農民文化,而小津安二郎則代表了平民文化,這些大導演都不能涵蓋日本文化的全部,卻各有特色與魅力。不過,若要說誰的風格最接近日本傳統美學或者說最具日本風味,那麼這個名字就只能是「小津安二郎」。

以如今大多數在好萊塢大片洗禮下成長起來的觀眾看來,小津的電影似乎頗為無聊,節奏緩慢且毫無起伏。然而在欣賞者眼中,這種淡而有味的風格正是與日本的傳統美學一脈相承的。

小津影像的魅力一方面表現在攝影風格上,永遠的低角度機位和固定鏡頭。前者和日本人用傳統坐姿坐在房間里的高度相吻合,同時也滿足了小津對構圖平衡感以及意境上的追求;而後者不僅能以長久的靜止反襯出突然的移動,完成敘事上的對比表達,更能使觀眾在靜止的場景中感受到時間的流逝,甚至是日本傳統的物哀思想。著名的小津研究學者唐納德·里奇將小津的電影視角歸納為一種靜觀的視角,呈現的是一個頗受限定的視域,是一種適於聆聽和注視的態度。這和一個人觀賞能劇、觀察月上東山、品鑒茶道或是啜飲清酒時採用的姿勢如出一轍。這是一種被動的審美態度,它可能比較缺乏詩意,卻也代表了當時多數日本人的視點。

另一方面表現在內容上,小津最喜歡講述的話題便是日常生活,而手法也是極為生活化的。於是,在他的電影中,故事往往是被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命題所推動的,矛盾衝突並不劇烈,但卻十分深刻,因為這些矛盾都植根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中,無人可以倖免。而日常況味,無非就像是朋友間的幾杯清酒,或者是午後的一碟秋刀魚,悲中有喜、五味雜陳。

在小津的所有作品中,《東京物語》是最為人熟知的,在國際上的聲望也最大。但作為其遺作,或許《秋刀魚之味》反而更能體現在他晚年臻至成熟的美學。與小津眾多其他電影相似,《秋刀魚之味》的主題仍然是老生常談的「嫁女」。不過有趣的是,無論是片名中的「秋刀魚」,還是主題中的那場「婚禮」都是缺席的,小津的葫蘆里究竟賣的什麼葯呢?

先來看「秋刀魚」。在小津的電影里,飲食佔據了相當大的篇幅,《秋刀魚之味》也不例外。主角平山周平與同學和老師的數次聚會、周平和大兒子宏一商量女兒道子的婚事、宏一向同事三浦試探口風等情節都發生在餐桌旁,然而在那麼多吃飯的場景中,「秋刀魚」居然從頭至尾壓根就沒有出現過,甚至不但是秋刀魚,就連別的食物也基本被省略。事實上,對於小津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飲食或者食物本身,而是它們內化後成為的那個符號及其象徵意義。眾所周知,在傳統日料中,鹽烤秋刀魚入口略帶苦澀,需配以檸檬、白蘿蔔泥和酸甜的蘸料才能解腥去苦。這種苦中帶甜的味道正反映了女兒出嫁前後周平的心境,往大了說,有苦亦有甜,大抵也就是我們所有的人生況味吧。

再來看「嫁女」。《秋刀魚之味》幾乎是圍繞著周平女兒道子的婚事這一主線來進行的,但不管是婚姻當事人道子,還是這段婚姻是否般配或者幸福都不是影片的著眼點,小津投注更多的是嫁女這個事件對周平產生了多麼巨大的影響。如同「秋刀魚」一樣,「嫁女」成為了一種帶有儀式感的表徵,預示著原有家庭的分崩離析。

我們重新梳理一下故事,便可發現周平的心路軌跡。周平雖然單身喪偶,但一來身為公司主管,二來有女兒道子照料,閑暇時還經常與老同學聚會小酌,生活算得上比較富足悠閑。隨著時間推移,道子終究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即便周平內心百般不舍,可是先後兩件事情的發生讓他不得不下決心把道子的婚事提上議事日程。一是看到中學老師單飄因貪圖方便而耽誤了女兒友子的婚事,致使友子成為了冷漠刻薄的老姑娘,二是遇到了曾經參軍時的老部下,年紀比自己小了不少卻已經快要做外公了。再加上由於他和長子宏一的粗枝大葉,道子錯過了自己心儀的三浦,於是只得答應同學河合的說媒撮合,最終相親出嫁。

因此周平的心境除了無奈還是無奈,可以說關於女兒出嫁的煩惱從影片一開始便籠罩在周平的心頭,劇中的人包括劇外的我們都明白,到了電影的終點,等待周平的只有孤獨寂寞。即使不願意、即使害怕這一天的到來,但該來的終究會來,每個人都逃不脫時間的宿命。周平和老部下在酒吧敘舊的時候提到想要回到戰前的時光,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描繪了周平對從前一家人在一起時的緬懷。而當他參加完道子的婚禮又一次去酒吧喝悶酒時,老闆娘問他為何看起來那麼悲傷,是不是剛參加完葬禮,他回答說:「嗯,也可以這麼說。」內心之凄涼可見一斑。「婚禮」彷彿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葬禮」,它們對於周平的意義是一樣的,狹義上宣告了一個家庭的離散,而廣義上則見證了日本傳統家庭制度的瓦解。

小津生於1903年12月12日,卒於1963年12月12日,一天不多一天不少,恰好六十年整。用中國話說就是一甲子,一個輪迴,似乎在冥冥中印證了他對世事循環的思索。小津的故事看似千篇一律,看似日常瑣碎,甚至看似什麼都沒說,但又像切中了各式各樣的人生況味,道盡了悲喜交集的千言萬語,既傷感又真摯,平平淡淡卻餘味無窮。


人生、向來孤獨。


平淡至極的經典之作。


老一代戰敗的影響無處不在,有人向前看了,娶了年輕的妻子;有人沉浸,歲月如歌,老艦長選擇了平淡。新一代在新時代往前走著,有了新生活,比如劇中的冰箱和高爾夫。新時代必然有著新觀念,比如工作的大兒媳,在家中有著地位;比如二女兒,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
順便推薦『秋日和』


這片子真適合在寂靜冬夜裡看著窗外的街燈溫柔的呢喃一句「さびしい」。看完之初對片名一知半解,全片與秋刀魚並無聯繫為何要取這個片名?不是日本人的原因罷?於是我搜了搜到底何為秋刀魚的滋味。


「秋刀魚是忠實的報秋魚,一烤秋刀魚,便像是風吹透心中隙縫,涼颼颼的感傷隨即湧上來」。

想起來我初識秋刀魚,也並不是在日料店知道的。是小學時哼唱Jay的一首歌,「秋刀魚的滋味,貓和你都想了解」。
現在來看這句歌詞,也有著淡淡的さびしい之情。

秋刀魚之味,也似人生的味道,溫情又寂寞。#好的電影,在名字上就贏了#


「祝你幸福」
「嗯」
父親在女兒婚禮那天穿著燕尾服,晚上去酒館獨酌,老闆娘開玩笑「今天是去參加葬禮了嗎?」父親苦笑說「差不多吧」。
秋刀魚之味,就是平凡生活的滋味,因為過於瑣碎,有時候你都意識不到它究竟是苦是甜,但這一切,總會在離別或相聚的時刻,湧上心頭。
父親之前的老師因為戰爭(他教古文和中國古詩,那個年代很容易受到排擠)變得落魄,開了一家名叫「燕來軒」的中國麵館謀生,門可羅雀,在地鐵里撿別人不要的報紙看。學生們聽他吃飯,他認得一種生僻的魚的名字,可他之前從沒吃過。
父親戰爭期間是艦長,和偶遇的自己曾經的部下一起喝酒,部下醉了,喃喃戰敗如何若不戰敗又如何,讓老闆娘放戰爭時代的激昂歌曲,含混不清地唱,父親矜持儒雅地笑著,不多評論。
可是結尾,父親一個人喝醉,自己也含混不清唱起了軍歌,他此時落寞到了極點,只能用往昔的歲月、那些至少聽起來激昂的歌曲,平復這落寞。


看完這部經典的電影,緩慢的節奏,平淡的日常生活娓娓道來。感觸良多的是
1.河合三個人那份難得的友誼,劇中的冷幽默,甚是難得
2.日本人那種正式的著裝,永遠的西裝革履,動作輕緩,從不浮躁,正裝給人總有一種莊重的感覺,透露出日本人的嚴謹


一個孤獨但仍懷著希望的民族。東亞都是如此,無論是戰敗國還是戰勝國,無論當時的日本還是今天的中國。那個狂熱的時代已燃燒過去。而每個人對天皇的戰敗宣言只是冷笑一下,因為他們懂得,生活還要繼續。當人們對理想都是很模糊的時候,他們能假想的戰勝,不過是強迫藍眼珠的洋人也梳個武士頭,有什麼意義呢?於是導演安排從艦長口中發聲:戰敗豈不是更好?是啊,至少生活是落地兒的。


今天看完,沖著秋刀魚看的,然而並沒有秋刀魚。看了影評才知道,魚只是象徵意義。不過電影還蠻喜歡的,平凡的細碎打動人心。


單飄せんせい很凄涼啊


《秋刀魚之味》,請不要悲傷

首發公眾號:阿來叫Come

小津安二郎一生拍了53部電影,《秋刀魚之味》是最後一部,電影上映的次年,小津就去世了。

他的電影只拍一個主題,或是父母病逝,或是女兒遠嫁,終究是要講家庭的崩潰。

不是諷刺家庭制度的存在,也無意暗指未來組織的改變,小津只是直白的闡述著:每個人的家,最終都是要瓦解的。

《秋刀魚之味》即是這個命題的延續。

參加完女兒的婚禮,父親獨自走進酒館,見他衣著正式又神情頹然,老闆娘問是不是從葬禮回來,老人回說「算是吧」。


女兒的離開是一個開關,勾起老人心中對所有逝去的悲懷,飛揚時代里昂揚的軍歌,如今也只能混著濁列的酒盪起惆悵。老人到家,小兒子催促早點睡下,他一人坐在客廳醉意模糊地哼念,鏡頭一幀一幀地滑過空蕩的角落,像是在剝落最後一絲殘存的熱絡,重新切回老人的背影時,一切似乎已被吞沒。

回想一下小津的敘事線,結局中這個獨坐的老人,分明前幾日還身姿挺拔,體面光鮮。


老人名叫平山,早年喪妻,但好在女兒伶俐,把父親和弟弟的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平山在一家企業身居要職,時常也有兩三好友閑酌小聚,生活算是安穩踏實。而直到他目睹了昔日老師與相依為命的女兒的苦澀,警醒不能成為女兒的拖累,才執意嫁女,最終落得孤苦。

一切雖百般無奈,卻又理所必然。

從老人與女兒相依生活到女兒出嫁的這個過程里,小津沒有參插其他情節,彷彿昨天平山還給老師送去補貼,今日他就也醉意糊塗,晚景凄涼。


小津的敘事是直線型的,他的故事裡總有兩條線,一條是年邁之人一發不可收拾的滑落,另一條是年輕人無限揚起的生活,兩條線無限靠近交叉,那個點似乎是一個家裡最好的時刻,之後便分道揚鑣,越來越遠,家便是這樣散落。

在《秋刀魚之味》里,那個交叉點便是女兒的婚禮吧。

一生執念去講「家的消亡」,這個思考是小津絕對化的人生觀。這種對悲劇的命定之言,是「物哀」文化的一種慣性。

「物哀」對宿命的認知是悲觀的,很多藝術作品常常表達對人生諸事無常的嘆息。但嘆息又常是靜默的,不是控訴,並不表達抗爭與不滿。大抵是因為已對「生而為人,因此受苦」的完全理解,轉而進行的恬淡描繪。

因而小津在悲劇的描述中,總會穿插很多街角的空鏡。我們的家終歸是小小一隅,個人的悲苦喜樂都被沉靜的世界環繞著。一個家在消亡,另一個家卻熠熠生輝,人是輪迴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一切都是必然。


這也就解釋為何他的電影永遠採用離地三尺的低機位,想必這就是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的視角吧。小津用這種高度象徵日本文化看待世界的態度,並希望觀眾以此出發去理解電影。

所以,即便《秋刀魚之味》要講述一個老人的凄涼,但小津,最終卻不是要表達悲傷。


女演員好美


早聽說小津,母親節無意被片名吸引,秋刀魚到底是什麼味道呢?看完想起了楊德昌的《一一》。

感覺就像,冷靜淡定地,細細咀嚼一根苦瓜
子女嫁娶本質上也是種不可言說的家庭碎裂
父女之情
大概是世界上最微妙的感情之一吧


清清的苦,微微的回甘。鹽烤秋刀魚。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小津安二郎執導的日本電影《東京物語》?
電影《東京物語》的偉大之處體現在哪裡?

TAG:日本電影 | 小津安二郎 | 家庭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