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赤壁之戰曹操取勝 他會稱帝嚒?

眾所周知 赤壁之戰之前 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 如果他能拿下孫權劉備 西蜀的劉璋完全不是問題 就統一天下了 他的威望也會達到巔峰
曹丕在曹操死後半年就廢漢獻帝自立 可見當時天下擁漢已經不是主題思想了 不然曹丕不會這麼倉促就稱帝而且還成功了 曹操威望甚於曹丕頗多 稱帝難度更小


謝邀。

如果赤壁取勝,天下一統,餘下的事兒毫無懸念。不用誅心,老曹君臣自己便已招供:

《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註:曹瞞傳及世語並云: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

————————————————補充————————————————

原以為聽其言,鑒其行,一目了然,結果成了《曹瞞傳》批判大會?好吧,那就多說兩句。

先說史料取捨問題。

《曹瞞傳》是敵國著作,但是否因其為敵國著作,便可全盤否定?

曹瞞傳曰: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於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

哪部寫曹操的著作會省略此節?如果要批倒批臭《曹瞞傳》,請不要選擇性失明,切記一併否定五色棒事件,謝謝。

曹瞞傳曰:遣候者數部前後參之,皆曰「定從西道,已在邯鄲」。公大喜,會諸將曰:「孤已得冀州,諸君知之乎?」皆曰:「不知。」公曰:「諸君方見不久也。」

此類鼓吹曹操的記載並非僅見。試問,《曹瞞傳》難道是一部純粹的敵國謗書么?

分析一部史書的可信程度,還從權威史書抑或史家的引用入手。

以《武帝紀》裴松之注為例,引用《曹瞞傳》凡十六處,僅次於曹魏官方史書《魏書》,且駁斥處極少。倘若《曹瞞傳》是一部可信度極低的謗書,何至於此?

再看《後漢書》,幾乎全盤使用了伏後遇難的記載。

再看《資治通鑒》,同樣多處引用,譬如曹操見許攸事、征柳城事、渭水之戰事等等。

由此可見,《曹瞞傳》豈是查查作者出身即可以簡單否定的著作?

分析史料可信與否,還要看有無相對或相佐之史料,所謂孤證不立。

很可惜,《曹瞞傳》的各種記載,往往可以與其他史書相印證。譬如這段,

曹瞞傳及世語並云: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

這一記載即非《曹瞞傳》一家之言,而是與《世語》打包。我雖不喜勸人讀書,但把《世語》當作《世說新語》的,當真該面壁三分鐘,請先解決馮京和馬涼辨認問題,再來聒噪。

末了,分析史料可信與否,應看其是否有違背常理處。

很簡單,分析一下曹操的客觀行為即可。即便赤壁之戰吃癟,天下三分,且無甚戰功,曹孟德尚且稱公建魏社稷宗廟,違白馬誓而稱王,及至建安二十二年,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期間逼死荀彧,殺皇后,殺漢百官,所謂睹漢祚將移,真是曹孟德之心天下皆知。若不是漢中之戰開打,曹操自顧不暇,此事伊於胡底?

天下三分尚且如此,若一統天下,掃平四海,他老曹居然能吃齋念佛,消消停停當他的周文王?

你們啊,複數史料公認的純臣,偏偏要去挖掘莫須有的篡跡,真遇上篡位手段幾乎無所不為,就穿著件皇帝新衣滿大街亂跑的主兒,你們倒要挖掘黑夜下的一縷陽光了。

一頭崇敬老曹,一頭正統思想濃得化不開,何苦來哉?


謝題主邀,我有不同的看法。

桓階勸操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尊舜禹之軌,操從之。及操斃,惇追恨前言,發病卒。——《曹瞞傳/世語》

《舊唐書》記載《曹瞞傳》為三國時期吳國人所著,由於政治方面的原因,書中描寫的曹操多為負面,因此歪曲了很多歷史,內容有很大的偏見,就像內戰時期一些國民黨刊物里所描寫的共產黨一樣,可信度較低,其中有些內容甚至有些浮誇和滑稽。舉個例子,楊文理先生答案中的引用漏掉了後半句話「及操斃,惇追恨前言,發病卒」,很明顯《曹瞞傳》中夏侯惇的死因讓人摸不著頭腦,楊文理先生還疏漏了裴注中的後一段話——孫盛評曰:「夏侯惇恥為漢官,求受魏印,桓階方惇,有義直之節,考其傳記,世語為妄矣。」這說明了曹瞞傳及世語此處記載有誤。而且《三國志》寫曹操去世用的是「崩」,《曹瞞傳》乾脆直接用「斃」,這從側面反映了《曹瞞傳》是帶有貶低曹操的政治傾向的。所以說曹操打算「尊舜禹之軌」,即打算借禪讓的方法篡位這個說法不太靠譜。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魏略》

不難看出,《魏略》中的曹操與《曹瞞傳》中的曹操截然相反,《魏略》中的曹操聽到孫權說自己是真命天子,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孫權想讓他引火燒身,很明顯,曹操不願意引火燒身,也就是不願意被說成是「天命」,也就是不願意稱帝。《魏略》雖然同樣不可全信,但相比於《曹瞞傳》,《魏略》的可信度要高出太多太多,《三國志》的注也是更多的引用《魏略》。

綜上,個人拙見,根據《魏略》記載推斷,曹操赤壁之戰勝利後應該不會稱帝,雖然看似稱帝幾乎易如反掌,但其中有太多的限制因素迫使曹操不稱帝。
———————————————————————
補充:
1.「多為負面」不代表「全是負面」,「歪曲了很多歷史」不代表「歪曲了全部歷史」,「可信度較低」不代表「沒有可信度」,「不太靠譜」不代表「完全不靠譜」,所以不是批判《曹瞞傳》,也不是說《曹瞞傳》全是假的,只是《曹瞞傳》的可信度確實比《魏略》要低。
2.選擇性失明的忽略了《曹瞞傳》中褒獎曹操的部分,這是不對的;選擇性失明的漏寫了後半句「及操斃,惇追恨前言,發病卒」,以及裴注中的解讀「孫盛評曰:夏侯惇恥為漢官,求受魏印,桓階方惇,有義直之節,考其傳記,世語為妄矣」,這也是不對的。
3.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觀點、看法,這本沒有錯,不否定「曹操赤壁之戰勝利後會稱帝」的觀點,只是對其論據提出一些質疑,我覺得應該還有更靠譜的論據。
4.質疑《曹瞞傳》的人多,卻有很多人相信《曹瞞傳》中曹操要稱帝,質疑《魏略》的人少,卻只有很少人相信《魏略》中曹操不想稱帝,這不科學。
5.司馬昭伐蜀成功後都沒稱帝,為啥要一口咬定曹操赤壁勝利就要稱帝呢?


即便曹操輸掉了赤壁,但在他50歲之後,赤壁之戰結束的10餘年裡,在他即使沒能統一全國的前提下,都在積極布局稱帝,一步一步封公稱王的步驟。但軍事上面對孫劉同盟的戰局不利(伐吳失敗、丟掉漢中、內部的叛亂、襄樊戰役的僵持和折損精銳),成為延阻了他稱帝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麼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里取得勝利統一中國,代漢稱帝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此外一點,他對漢臣多有殺戮,對獻帝也多有控制。出名的如提出尊奉天子、「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的漢臣孔融就在赤壁之戰前被他直接殺掉。

——《後漢書皇帝紀第十下》: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


推薦閱讀:

官渡之戰後的八年時間裡,曹袁雙方發生了什麼 ?
如果曹操當年將權力歸還給獻帝,他會有好下場么?
三國演義中塑造的曹操與歷史上的曹操有什麼異同?
《後漢書》為什麼沒有曹操、劉備、孫權列傳?
曹操這個人陰險狠毒,早期也敗績不少,為何還是有許多謀士和勇將投靠他?

TAG:三國 | 曹操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