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萊卡相機拍照是什麼體驗?

各個檔次的萊卡都可以說一下,謝謝。^_^


壞處

  1. 重,有次登山的時候想過要扔;
  2. 裝,會被誤認為是裝屄;
  3. 慢,剛剛上手用起來特慢;
  4. 爛,又好又貴的機器拍出的照片怎麼這麼爛;

好處

  1. 小,比起單反來說,更小巧,易收納;
  2. 美,機器本身的造型很經典;
  3. 快,熟練後憑經驗感覺可以實現快速拍攝;
  4. 傳,能出傳世好作品。

數字和菲林的版本都有
M4,M9
都在法國買的

當初考慮數字化的M9,接Focoslide之後這是最便宜的全副CCD,比後背和配套轉接板要便宜很多,是拿來用做翻拍的
數字後背超過4000萬像素之後便不這麼做了
膠捲沖洗的費時,用M9整個流程會比較方便,節約時間,M4就不用了

自己一開始接觸的就是Viewfinder類型的相機
所以上手完全沒有難度,原來是估算焦距,現在有了Rangefinder其實速度差別不是很大,但是用M9還是會比M4慢,數位機對焦的要求高一些
M4可靠,全手動,可以不看速度盤和控制,按下即擊發,負片和黑白常用此機器,快門較輕。M9沒有M4那種耐操的感覺,才用兩個月就被磨得漏銅(鋼灰色版),快門聲後的上弦聲音很神奇,選擇寧靜模式可以藏起來再鬆手讓它上弦。
M4本身不用電,M9的電池貴。

M4比較容易修理保養,自己有工具就能修好,搞不定也是交給師傅比較好處理。M9的大問題要送保修卡和機器回德國搞,小問題Leica Store就可以搞定。我裂過一台CCD,反正有保修卡,換了新感光元件。店長說,S2也有這種情況,硬傷。

兩台機器把持的話,在熱靴右下部分貼一個厚一點的卡貼,就不用Thumb Grip佔用熱靴位。前面可以用加塞了握持填充物的皮套或者Leica Grip。這樣子長時間使用不會累。
關於背帶方向的話,都比不上M5的三耳,所以我用了美國產可任意旋轉掛件的大型背帶同時掛在取景器左側的耳朵上,這樣子拿起Leica Grip即用。

至於M4,當初用了一陣子後配了一個非官方的Leicavit,不過發覺這個東西並不能用在M4-2以前的機器上,所以這個配件閑置了,很傷腦筋。(有需要的話可以私信我,因為我用不到,適用於M4-2、M4-P、M6、M7)M4相比於之前的M2、M3來說,過片可以不是一次到底而是用兩次半圈的方式過片,過片聲音較輕。

是的,不管是M4還是M9快門鈕是需要的,不然就需要用食指指甲來按,我通常會給沒有Finger Tab的鏡頭加上"Serflex"(法語),用來騰出一個可以估算也可以快速跟進的扳手
(話說回來,serflex我還是不知道中文對應的名詞是啥)
Finger Tab是Leica的精髓之一
月牙形的,沒有也要整一個
其他形狀的有助於對焦但是估焦不夠精確

總結下的話,M4是用來裝逼,M9是用來翻拍
哈哈哈


先說幾個觀點:
1、相機僅僅是工具,不能保證你拍出好照片,除了器材,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
2、各個種類的相機有其適用的範圍,也有其不擅長的領域,想清楚你要拍的題材,選擇合適的相機和鏡頭,也兼顧下預算
3、心態放好,專心拍照,別這山看那山高,也別看不起別的品牌或類型,也不是拿來裝13的
4、萊卡相機也是個相機,除了紀念版、限量版或一些稀有的器材外當收藏品或奢侈品,其餘都是工具,該怎麼用就怎麼用,價格是不低,但有一定道理,買了就用,別想別的了。

玩攝影的非常容易互噴,題材之間的,器材之間的,圈子之間的,觀念之間的,門戶意識很強,對器材也各種解讀,口水漫天。保不齊就有人來噴我,先把觀點放前頭。

再說說體驗。

用聯動測距旁軸的機器,不是從徠卡M開始的。
用M系列之前,07年的時候,買過一個巧思RF,這個機器性價比非常高,機身漆和皮的手感也很好。就是要注意取景窗的屈光度矯正,一個老頭賣給我的,老花眼的片,我近視,看了就更加模糊,我跑了N多的店好不容易淘到了近視的片,40歐,巴黎的la maison du leica。後來機器賣了,那個片我一直留著,買家還是老頭,老花的片正好適合他。這個機器有一次掉地上摔了一下,取景器里的稜鏡錯位了,修花了100多歐。
這是我第一次用黃斑對焦的相機,巧思這個還算好用的,放大率較小吧,視野寬廣,廣角方便,只要鏡頭的阻尼順滑,用起來手感就不錯,對焦速度也可以接受,風景,人文,巧思這個快門感覺略硬,但也算靈敏,震動很小,卷片馬達的聲音很安靜,需要注意保護機身的漆,容易磨掉。
之前用過幾年單反,eos50e的膠片機,加電子觸電的轉接環配徠卡R鏡頭,換過來覺得這樣的對焦方式也還能接受,反正那個對焦也比較麻煩。要是眼神兒不好使黃斑對焦就有點不方便,判斷不好是否合焦。還有就是很多人用單反的時候左眼觀察,用旁軸的最好用右眼,得適應一下。
然後換了一個蔡司Ikon ZM,取景器放大率比較大,取景窗十分明亮,看著很舒服。但是,這個機器的毛病在於,遇到點背的,用著用著無窮遠不能合焦,也不是大毛病,維修花了175歐元,MB,修好就賣了,連著蔡司35/2的頭,那個頭真心好!色彩非常棒。
上面兩個都是M7的同檔相機,功能差不多,都有光圈優先,這是個很方便的功能,考慮什麼樣的景深就好,選合適的光圈,把剩下的快門速度交給相機,絕大多數情況相機測光是靠譜的,極端情況如海灘等需要補償。機器頂部轉盤不多,功能十分簡潔,足夠曝光組合,其實攝影不需要很複雜的功能,取景,對焦,曝光,這類相機都可以滿足。
後來買了一個M6熊貓機配七枚玉,拿到手,第一感覺是重,比蔡司ikon重一些,感覺很明顯。M6沒有光圈優先,純M檔,自己組合光圈和快門,頂部更簡單,計數器,快門,撥片扳手和快門。取景窗裡面有個紅色的燈提示過曝或不足,需要熟悉下曝光的組合,不然總調節快門速度,是影響拍攝效率的。七枚玉很小巧,F2也夠用,阻尼也順,就是光圈的環有點鬆動,很多徠卡鏡頭都那樣。我用的這個M6 0.72的放大率比較平衡,視野適中。沒有卷片馬達,需要手動撥扳手過片,拍完一卷再用左邊的小扳手繞回來。膠布一樣的快門帘,聲音更小,震動也小。快門的感覺很有彈性,很多徠卡用戶喜歡沒事兒就按那個快門,體驗一下感覺,聽一聽聲音,挺爽的。有個優點就是可以增加手持拍攝的曝光時間。

後來用過的器材不斷,膠片的用過M3雙撥、MP0.85,哈蘇XPAN I,數碼只用過M8。

M3那個機器是55年的,狀況很好,黃斑很清楚,如果M3的黃斑不清楚了,這個機器基本到頭了。取景窗不是很亮,玻璃有點發黃,畢竟年頭很多了,但真的很接近人眼啊,左右眼切換基本無縫。機身金屬很滑,撥片沒有塑料,和M6不同,很穩定的感覺,不喜歡M6撥片上那個會活動的塑料。
MP 0.85有點不捨得用,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的機器啊,top of top,拿到手裡,做工馬上感覺更上一個台階,磨砂金屬,鯊魚皮蒙皮,取景窗明亮,0.85放大率對焦很清楚,不適合廣角,35是極限,50和75較合適。快門聲音很好。比M6更重,配上35/1.4或50/1.4的鏡頭就別提了,掛脖子就很酸,論起來絕對防身。沒用過0.72黑色的,那露黃銅的真是太好看了。
還用過一個神器,哈蘇XPan,真的好神,24X36和24X65任意切換,旋轉一個扭,快門帘改變寬度,曝光寬度也就改變。和巧思一樣,比較靜音,震動小,有光圈優先,拍大場面的風景,此機的寬幅無敵了,和廣角不一樣,這個像場比較平,畸變也非常小,看上去很舒服。這個機器容易掉漆,影響品相,使用時得注意,相反,有的看著舊,但快門數不一定高,也是好事。我在挪威旅行用這個一機一鏡基本足夠,就是鏡頭的最大光圈只有4,室內或暗光需要徠卡彌補。

對了,我還用過contax G2,黑色的,裝了滿滿一箱,很酷,這個機器的取景窗太小,看著太費勁,好處就是自動功能比較多,可以自動對焦,光圈優先,鏡頭素質非常好,比上面那些都輕便,但感覺做工不好,機身不皮實,鏡頭也容易近灰。

膠片機器用著還是有些麻煩,但這也是一種樂趣,享受過程的樂趣。不過要想在網上發布,就很麻煩,沖洗,掃描(特別是Xpan,需要掃兩次,然後拼接),修圖,都是功夫和銀子。

數碼的用過兩年的M8,這個機器我不是非常喜歡,總覺得彆扭,非全畫幅也就罷了,UV/IR就是煩人的東西,換鏡頭就得配濾鏡,要是和膠片切換鏡頭還得換濾鏡,其實膠片拍攝過濾個紅外線也沒啥問題,但M8不用紅外濾鏡,黑色的東西就容易發紅,特別是衣服。這個機器的震動有點大,快門聲音不是很好,金屬味重,不像以前的布簾那麼柔。但數碼還是比膠片方便很多,LR直接處理DNG,出片很多,回國前賣了。

在歐洲識貨的多,有時的確能讓很多人注意到徠卡,有愛好者過來聊聊,有的偷偷藏在大衣里的,看見你也用,就拿出他的示意一下,互相點點頭。我在巴黎的時候,買別人鏡頭的時候,他們也經常帶著自己的機器,交流一下。我在鐵塔附近一個餐館,服務生看我用,和其他服務生品評一下,指指點點的,這個就沒啥意思了。識貨的小偷也很多,被吉普賽人盯上過,好在攝影包比較嚴實,他們不敢太放肆。

總的來說,這類相機手感好,做工好,重量不低,短法蘭距,鏡頭素質很好;連拍是短板,但近幾年徠卡M的數碼機連拍性能好很多;對焦速度呢,可能是個問題,也可能不是問題,大量的練習使用可以做得很好,而且和單反比不一定是弱項,抓拍時,單反的對焦點不一定是你想要的,而徠卡M可以通過估焦和景深控制來得到較清晰的照片,如果非要用體育或高速攝影來比較,徠卡根本不是為這個設計的,沒意義,不合適;機身操控性極好,因為簡潔,忘記那些花哨的功能吧,回歸到攝影的技術本質,對焦,取景,曝光,不需要複雜,更多的是講故事;把可樂標蓋住,低調的,拍自己的照片就好,別讓小偷盯上;安靜,小,不易引起反感,偷拍別人都不一定知道,我有時就這麼干。


11年開始用萊卡至今,有以下幾點體會。

缺點:

  • 對焦困難。萊卡不乏大光圈鏡頭,而黃斑手動對焦註定了低效率低精確。若非不使用陷阱或超焦距,很難進行抓拍。
  • 重量可觀。你以為萊卡塊頭小就輕便?漏!萊卡簡直是實心的鐵塊,若是插上noct,輕鬆達到三斤重。
  • 性能低下。膠片機不談,數碼機的電氣性能只能用可笑來形容,連拍性能直逼SIGMA DPXM系列,死機司空見慣,加上90年代級LCD,讓人慾罷不能,不過M240有了很大改善。
  • 所見非所得

優點:

  • 配合小光圈鏡頭體積相對小,不會引起多餘注意,街頭拍攝反感度稍低。

其他:

  • 使用熟練以後估蕉還是成功率蠻高,膠片機也不算笨重,只要符合使用習慣還是一台好機器。

用徠卡D-LUX和Q……你們笑我不純正,我笑你們不能自動對焦


我來說說吧,有一台徠卡m4p,35mm的頭。兩年時間。

外觀:
m4p是m系裡最不低調的,全身到處都是徠卡的logo,正面大大的可樂標。聽過有人用漆把他們全部塗黑了。
造型比較德味吧,手感很不錯,機身的漆掛久了有一點點磨損的跡象。

拍照:
聲音很輕,按壓的力道很小,適合快拍。有時候容易不小心觸發快門。旁軸取景,不是所見即所得,所以需要經驗,上手(新手)容易先浪費幾卷。估焦問題並不大,適應了就好,問題在於肉眼測光,剛開始還帶個測光表,後來太煩了,就肉眼估測,又有一段時間浪費了好些照片。膠片的微妙在於要等到洗出來之後才能看到照片,才能反思,學習成本太大。

體驗:
背著徠卡在歐洲,尤其在德國,經常有老人會望著你微笑,甚至有人上來搭訕,對你很友好,也許是我想多了。擁有一個徠卡,意義更多在於拍照之外吧,因為單就拍照來說,並沒有覺得徠卡對於新手來說意義有多大,可能更多的是高手之間過招,開始講究起來了,講究兵器之間的微妙區別。揣著徠卡在手裡,有種手裡兵器牛逼,不怕整壞的踏實感。
徠卡之於普通相機,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溫飽需求的區別。

價格:
貴。買一台徠卡,可買十台耐用的其他膠片相機,以及數十卷膠捲。

總結:
徠卡=2分拍照+3分情懷+5分其他。
不建議新手入徠卡。


我有一台m9,一台monochrome, 一台m3. 當初是d90轉過來的,轉的原因是因為覺得現代單反相機太複雜,太多對焦方式,太多測光方式,太多這樣那樣。我想我的相機成為我的身體的一部分,我想它消失,想我對它的操作變成本能,而不是作為我和世界之間的障礙,讓我無時不刻不去想著要怎麼去調教。用什麼機器拍不重要,重要的是拍什麼。萊卡是可以讓自己消失的相機,於是世界變得很簡單,只有你自己,和你拍的東西。於是你就可以認真的去拍東西。

m9是這三台裡面最早買的,用得很多。我原來一直把可樂標拿膠帶貼住的。我不需要別人知道我用什麼相機,我也不想拿一台很大,很重,看似「很專業」的單反。萊卡足夠小,足夠「不專業」,於是足夠沒有侵略性,我可以消失在人群,旁觀,紀錄。

我覺得萊卡是攝影愛好者看透風景後的細水長流。萊卡有很多毛病,我就不一一舉例。萊卡拿來幹活掙錢也是不合適的。所以我說是愛好者的機器。至於說細水長流,是因為我認真選擇萊卡,拋開所謂的「逼格」,更多的是在選擇一個攝影習慣。

M3是我買的第二台萊卡。當時我念大學選修了一門攝影課。教我的老師在越戰期間當過美軍的戰地記者。阿姆斯特朗他們從月亮帶回來的那些哈蘇拍的照片,是他參與沖洗的。這麼課只能拍膠捲,只能拍黑白。膠捲要換ISO太麻煩了,一個卷要push或者pull都必須整卷操作。暗房工作,也是時間成本相當高的事情。由於當時是上課,所以每次作業都是有課題的,是要打分要影響最後成績的,所以都做的特別認真。

反而這個過程,讓我養成了後來很多習慣。比如前面提到iso的問題,整卷的問題,成績的問題,讓我形成了認真拍照的習慣。認真計劃題材,認真選擇膠捲,而且還必須commit,認真想好是否要push來增加contrast,認真思考顆粒大小對題材的影響。由於只有36張,所以每一張的構圖,景深等等,都要好好思考。

在這之後,我把M9上的回放功能直接關掉了,拍膠捲沒回放,數碼不是必須要回放,那種亂拍一氣再來選,我覺得是很不好的習慣,而且很多時候選不出好的,不如一開始就想清楚,仔細思考,仔細測光,仔細構圖。我以前在射擊隊的時候有一個體驗,幾萬發打過,練到最後,槍聲一響,不用看,自己大概都知道環數和偏移方向。因為自己認真的在構圖,在等某個瞬間,所以快門一響,就不用看了。知道怎麼回事了。後來買了Monochrome,因為那段時間拍黑白膠捲,讓我更喜歡對光影的捕捉。而且我覺得我的技術,還沒有辦法真正的駕馭顏色。就先從光影開始。

所以說道最後,真正要談感受,我用萊卡就是沒有感受。我的相機消失了。只有我,和我要拍的東西。


意淫強身


大概會來問

為啥用萊卡拍不出德味的照片?

這樣的問題吧


笑笑笑

體驗的話
數碼的有點重掛脖子上很煩
膠片的還可以 如果配合一些小巧頭就更好了
比如503.5 351.4prea 六七妹這種 比較適合長時間拍攝 比如一天八小時以上外出拍攝

黃斑有時候會不靠譜特別是逆光和暗光 忍一忍就好了

其他沒什麼特別的體驗
如果你熟悉旁軸就是旁軸體驗沒什麼區別


「你怎麼用富士啊」
「你的微單好用嘛?」


這個我來再合適不過了 因為爸爸痴迷(對就是痴迷)於徠卡和各種歐洲貨,家裡幾乎有徠卡m全系鏡頭(每個焦段基本都有 除了超長焦和紀念款之類)機身也是m3 m678 240 s2 r8 t什麼的都有 就說m 毫無疑問最徠卡經典的旁軸相機 高中開始玩攝影(這樣的家庭條件下是不是很晚 )
1.m8開始 慢慢練習黃斑對焦 弄懂光圈快門 景深 這個階段最大的感受就是上手慢 不像單反 就算不太會 調到程序自動至少能拍清楚。再後來和同學一起玩才發現日系單反真的比徠卡輕多了 徠卡看上去很小巧 但真的很紮實 小鐵坨一個人。m8作為徠卡m系列第一代數碼機器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成像顏色也談不上出色 但是拍攝樂趣無與倫比
2.用習慣了徠卡以後真的覺得佳能尼康之類的dslr好複雜 找不到光圈啊 找不到快門速度啊 怎麼那麼多選項 半天調不好要報警了 m系列的機身很簡潔 光圈在鏡頭上 快門速度在機身上 左側的取景器裡面有測光表 根據自己需求調整 很簡單粗暴
3.不能自動對焦是硬傷
4.鏡頭做的太漂亮了 最喜歡21 1.4和50 1.4這兩隻 不論外觀還是拍攝出來的銳度絕對會中毒。
用了徠卡這麼久 從小看到大 我依然喜歡徠卡的快門聲 在這說情懷可能會找來很多人的鄙夷 但實際嘗試過才會覺得徠卡真的很不錯 僅發表個人看法 輕噴


拿著和國產一樣。唔。。好像就是國產。
我放下了手中的華為。


木有上圖的嗎,我是來看圖的
梅德韋傑夫是標準的器材控

萊卡拍兩張,爭取成為冠希哥那樣的人
下圖是S2?大哥其實這機器挺沉的,外出累不

沒事兒,累了,咱有M

要享受生活

拍不清楚,咱還可以用飛思

恩下次去北方四島,我要用NIKE拍拍,氣死那些日本子

然而我已經掛掉的老朋友送了我一個偷拍神器


大m的感覺就是,對焦,哎卧槽想拍的對象動了,估焦,看著糊了一臉的圖說,嗯,這特么的就是決定性瞬間



在朋友圈裡發了這張照片,等著被點贊,結果low逼朋友們都上來問:「喲,開始玩微單了?」
微?!單?!你特么才微單呢!你全家都微單!!!


如今玩萊卡很難簡單用畫質來一言蔽之,更多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如情懷,操縱,樣式,鏡頭素質等等。萊卡有其擅長的也有其短處,例如拍娃,拍快速運動的人和物,微距,長焦等都不是萊卡擅長的。儘管萊卡也開發了單反和無反,但其精髓還是旁軸,無論是膠片還是數碼,也就是M系列的機身和鏡頭。


萊卡相機入門檔。
在思考換一個全畫幅佳能還是買萊卡還是因為想要輕便換一個索尼微單。
最後決定買萊卡。
機身m的一個限量款,微黃色感覺還是很有逼格的。
鏡頭是小黑鏡頭。
觸感和用了四五年的佳能完全不一樣。
拍照。
嗯,拍的時候的聲音很有逼格。
然後色彩度會比較有感覺。
放進後期處理,也是一個沒有太大缺點的照片。
感覺還是值得入手的。
但是,後期配鏡頭的話,基本上會需要比較大的一筆錢,沒有幾十萬,就沒必要再換好鏡頭了,盡量一次性就能買一個中段好鏡頭。
如果後期單純配鏡頭的話,就又得準備十幾萬到幾十萬。
當然,入門我建議還是選擇佳能,不過現在佳能全畫幅的,5D4的裸機也要兩萬四,配一個鏡頭下來也就五萬左右。以後再換鏡頭估計也是十萬內。
一般新手,或者不是那麼專業的,佳能基本所有的拍照都能滿足。
如果想買一個機子,以後不太想換,一開始就想換一個有逼格,而且預算在十萬左右的,建議一個五萬多六萬的機身和一個三萬多的中段人像鏡頭就不錯了,拍照旅遊不會出錯的輕便選擇。


  1. 重;
  2. 握持手感極好;
  3. 過片手感極好;
  4. 經常帶來驚喜。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單反窮三代 攝影毀一生」?
想學攝影,現在買個二手的D90靠譜嗎?如果預算有限的話,應該配個什麼鏡頭?
有哪些比較好用的手機攝影以及後期 app?
這組照片存在哪些問題?
這種風格的照片是怎麼P出來的??

TAG:攝影 | 照片 | 攝影技巧 | 徠卡相機Lei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