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機動戰士高達》(早期UC作品)的世界沒有誕生出互聯網--現實世界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按照官方設定,地球聯邦(EF)的成立時間是1999年,此時按理說互聯網在此之前便存在了,但直到宇宙世紀(UC)70~90年代(相當於22世紀20~40年代[除了2010年放送的動畫獨角獸])都沒有一點互聯網存在的影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難道是有什麼因素沒有導致互聯網的產生呢?


科幻小說界有個著名的阿西莫夫提出的電梯效應,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在此貼出:

電梯效應(阿西莫夫)
預言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除非是猜測,否則誰都無法得知意料之外的事。因此預言家幾乎永遠都看不出一些以後才會很清楚的事情。這裡就有個例子:
在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六九年的五十年間出現過無數篇描寫登陸月球的科幻小說,其中有些對火箭飛行所需的必要條件,以及月球的實際狀態都描述得很清楚。到了一九四八年,也有很多小說寫到了電視;在那之後也有一些小說寫到了通訊衛星。不過一直到一九六九年,都沒有一本小說把這三件事情連在一塊;沒有人預測到第一次登陸月球的時候,有好幾億人可以通過電視觀看登陸的過程。
就我所知,在十九世紀進入二十世紀的那個時代,很多幻想家都曾預測過,未來汽車會變得很普遍,不過卻沒有人曾想過空氣污染和停車的問題。也有很多人推測過,人類將有能力可以運用原子能,但也沒有人想過輻射塵的處理問題。還有很多人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推測過戰後的世界將會如何如何,不過我也想不起來有哪位仁兄曾經預測到,非洲殖民地將於戰後十五年內紛紛獨立。下面我會舉個例子,說明大家在預測過程中,常常會缺少一些關鍵性要素。我把這種事情稱為「電梯效應」。
假設現在是一八五0年,而我正試圖預測百年後的訊約市將會是甚麼樣子。如果某個好心的魔法師為了幫我忙,從二十世紀乘坐時光機器回來,帶了一些二十世紀曼哈頓區的相片給我參考,那麼我就知道,這裏將會有許多超過二十層樓高的建築物,而且至少有一棟建築物是一百層高的。假如我真可以看到這些相片,那麼我的工作就是運用我在一八五0年代的生活經驗,仔細預測一下這座城市將會變成甚麼樣子。首先,我很容易就可以想到,要爬上超過六、七層樓的高度將會很辛苦,所以住在摩天大樓上層的人,一定很不願意離開大樓。因此每棟摩天大樓就得儘可能自成一個經濟體系。大樓內必須有餐廳、裁縫師、理髮師、旅社、健身房以及其他所有文明一活所必需的相關事物,而且這些東西每隔幾層樓就要反覆出現一次。每棟大樓將會配備一部藉由蒸氣引擎所操控的牽引機,把所有生活必需物資往上運送。然後層樓側面都會有一些特殊的門,可以把這些物資運送進來。假如某些物品沒送上大樓,那麼大樓裏的生活將會混亂失序。另外在建築物之間的某些樓層也會有一些橋樑,讓大家前往別棟大樓時,只需走一小段路,不必上下太遠。如果大家偶爾因為社交理由或是工作理由,必須離開建築物的話,那麼住在下面五層樓的人會輕鬆點,因此猜想他們負擔的房租也會比較昂貴。不過住在上層的窮困階級又該怎麼上下樓呢?還是有辦法,大樓內會有一個螺旋狀的滑梯可以讓人滑下來。雖然這種方式不怎有尊嚴,而且新來的人可能還會頭暈反胃,不過對於住在高樓內的人來說,終究會習慣這一切。但是,上樓回家很可能就得耗費大半天了。聰明人會每爬五層樓就停下來,然後在專給上樓者使用的休息室內坐著休息一下,喝點東西,看看報紙。到最後還是會回到家。按照這種邏輯思路,我會繼續預測下去,而且越來越仔細,描述房子怎麼蓋出來的,是用哪些材料建造的等等。不過問題是,我怎麼會沒想到電梯呢?假如沒想到電梯,這些預測就全都錯了,完完全全錯了,而且錯得荒謬可笑。我相信,大多數人也不會想到電梯。
那麼,讓我們回到現在,如果再過四十年,大約二0二0年左右,屆時的紐約又將變成甚麼樣子?這倒不一定,很看這段時間人類總共做了哪些決定才知道,是不是?假如人類決定打一場核戰,那麼四十年後的紐約就很可能變成一個只會放出低劑量輻射的廢墟。假如人類決定把石油儲量全部消耗殆盡,又無法製造足夠的替代能源,那麼紐約也許就成為一個混亂的城市,街頭巷尾到處都是惡劣的幫派份子,搜括他們所能找到的剩餘物資。假如人類做出某些不理智的行為(甚至是一些愚蠢的行為),那麼我們就想像得到,這些事情全都會發生。


很簡單,高達被編出來的時候互聯網還沒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常識之一。
不過這個問題在高達的設定背景下也許我們能做出更多有趣的解釋。
首先,我們使用的互聯網是怎麼構建起來的呢?

圖上這些五顏六色亂七八糟的線,全是海底光纜。
而高達UC中,我們知道有一個地球,還有一大堆殖民地。
那麼一個實際的問題就是,我們根本沒法拉一條從地球到殖民地的宇宙光纜。即使能拉也不行,因為殖民地為了獲得重力需要自轉。
聰明的你一定會說——那麼無線傳輸呢?
嗯,高達最重要的設定米諾夫斯基粒子的效果就是干擾無線通信。
吉翁向聯邦開戰之後,沒有不切斷各個殖民地網際網路鏈接的理由。做起來也很簡單——散布點米諾夫斯基粒子就行了。
而地球降下之後,吉翁有那麼強大的水產部隊,又有什麼不挖斷海底光纜的理由?
所以我們其實可以這樣認為,高達UC的世界其實是可能存在互聯網的,但是開戰之後其功能就會在短時間內被迅速地破壞掉,所以劇中根本不可能體現出來。


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態,科學幻想是會改變的。0079裡面,OS還寫在磁片里,反應的是那個時候的科學水平能想像到的極致。發展到0096,開篇00年的新聞轉播,應該是有使用互聯網的吧。另外,最後奧黛麗的演講,也是全世界轉播。也使用了網路。
上個世紀的高達,基本上駕駛艙內都是旋鈕和大按鍵。印象里好像就0083的時候,出現過觸摸鍵盤。然而到了0096里,駕駛艙里,周天屏幕,基本上都已經是觸摸了的吧。還是戴手套能用的類型!


一開片木諾夫斯基粒子散步

立馬變成區域網.

聯邦或者吉翁再來個通信,媒體管制

弄不好還能給你扣個對方勢力同情者或者間諜什麼的.

老老實實看新聞不好么?


題主,你要知道科幻作品是有其「側重點」的,像高達這種機器人動畫,對於未來的幻想,也會基於「機器人技術」這個主要方面,而對其他方面,更多的是基於現有條件的一定程度的提升,而很難達到很高的超越程度。

再舉一個類似的例子,1982年製作的《超時空要塞》系列,也算是科幻作品的另一個大系列了,很巧的是,故事也是基於1999年開始的。而到了第一次星際大戰的2009年,動畫裡面表現的,連行動電話都沒有普及,更不要談互聯網了。片中的人物要打電話,還要去找固定電話或者公用電話(唯一提升的地方,是公用電話也機器人化了,可以自主移動,接受召喚。同樣的,拍照片也不能用手機自拍,而是召喚專用的機器人拍照機,這一部分提升也是基於「機器人技術」的高度發達。)

所以上世紀7-80年代的動畫片,沒有融入互聯網技術,也是可想而知的,其實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技術會普及到今天這個程度,也是大多數人沒想到的。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學校裡面還在學用basic語言來畫圖畫。。。


說白了,動畫也好,電影也好,文學也好,都會受到創作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及主流文化的影響。《高達0079》誕生於1979年,《高達Z》誕生於1985年,互聯網還未發展到成熟階段。主流TV動畫機戰盛行,流行的太空歌劇式TV動畫《宇宙戰艦大和號》1974年,《銀河鐵道999》1979年。所以,第一部高達的誕生就是建立在這個大環境之下。

時間去到世紀末,特別是1995-2000年,互聯網的大爆發才使這個題材真正反哺到動畫和電影等藝術形式里。典型如《攻殼機動隊》,還有我的最愛《數碼暴龍大電影:我們的戰爭遊戲》。其他就不一一列舉了。

知乎有一個動畫媒體專欄@AnimeTamashii,曾經介紹過高達之父富野由悠季的動畫人生,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GUNDAM之父」富野由悠季的動畫50年人生(一):劣等生誤闖動畫業界──與「小金剛」的相遇 - AnimeTamashii - 知乎專欄
「GUNDAM之父」富野由悠季的動畫50年人生(二):70年代初的奔波與成長——從《小飛龍》到《萊丁》 - AnimeTamashii - 知乎專欄
GUNDAM的奇蹟——「GUNDAM之父」富野由悠季的動畫50年人生(三) - AnimeTamashii - 知乎專欄
從Z到V的動畫人生巔峰期——「GUNDAM之父」富野由悠季的動畫50年人生(四) - AnimeTamashii - 知乎專欄
生命不息,創作不止——「GUNDAM之父」富野由悠季的動畫50年人生(五) - AnimeTamashii - 知乎專欄


米諾夫斯基粒子就很大程度鎖死了真空情況下網路的發展可能吧……
不然滿宇宙拖光纖嗎……


不是有嗎…NT聊天室(斜眼笑)


基於世界觀和環境的限制導致科技樹的走向不一致。
如果現在的地球上也存在莫名其妙的因素干擾有線和無線的遠距離通信,那麼人類點通信方面的科技樹肯定也就不是現在這樣的網際網路了。也許會發展成人工或者機器人信使滿天飛運輸移動硬碟?


有 只是並不明顯的顯示出來吧


我來抖機靈了~互聯網這種東西說到底還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可是UC系主講NT新人類的故事啊…這群半神隔著駕駛艙都能互換心聲(一般伴有標誌性的背景音樂)要互聯網何用…相反別的系列中可以見到人物使用正常通信工具的鏡頭-------
正經點個人認為是米式粒子這種Bug設定阻礙無線通訊…然而怎麼阻礙是劇情需要23333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某某科技領域,中國和x國有xx年的差距】這個說法,能不能砸錢瞬間彌補差距?
繪畫遇到瓶頸期了怎麼辦?
在網上言辭極不友善的人,思維是什麼樣的?

TAG:互聯網 | ガンダムGund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