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團錄音為什麼會出現點話筒拾音方式?

其實在追加點話筒拾音方式出現之前,僅僅通過立體聲主話筒拾音方式錄製的作品已經可以獲得很好的聲音質感、包容感,且先天避免了各種相位問題。那麼補充點話筒是在什麼樣的契機和需求下誕生的呢?有說是為了增加細節,但是個人感覺似乎只是在提升直達聲比例和近距離拾音增加的高頻。而這種提升又恰恰會打破樂團自有的空間定位和層次感,二者間似乎是個先天不可相融的矛盾體。因此基於此,比較難以理解其出現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人們的聽感習慣的改變以及錄音理念和聲音設計需求的變化而產生的?望大神回答。


上周我教授說,現在的很多錄音師喜歡把每一個聲部都清晰的展現出來,有的時候還把一些大多數人忽視的,但是又比較有趣的中間聲部從龐大的織體里「撈」出來,錄音里能聽到一些現場反而聽不到的細節。

她說這個是口味問題,有些更人(包括她自己)喜歡追求接近現場的感覺,很多浪漫派作曲家也追求所有樂器混在一起的那種效果,而不是古典時期相對清晰的聲部感和方向性。

另外,拉赫,老柴等人的協奏曲這種大編製樂隊氣勢磅礴的曲子,鋼琴也很容易淹沒在樂隊的音量中,現場效果往往不如額外把鋼琴音量調大的錄音,尤其在沒坐在正中間的情況下。


謝邀,增加清晰度是一方面,讓每個聲部的定位更清晰也同樣是目的之一。就像鼓組的點話筒一樣,相位問題當然會存在,但是相位失真並不都是不好的,利用好了,聲音反而更柔和,更寬。我們知道,聲音疊加的時候,會出現兩種效果,一個是相位抵消,另一個則是相位疊加。如果話筒擺位夠好,就會出現相位疊加,從而讓聲音更好聽。當然,現在有一些炫技的弦樂錄音技巧,比如DECA TREE,反而大量的增加了相位抵消。這就不是多話筒錄音的初衷了。


點話筒加不加怎麼加要依據作品本身,演出場地,樂隊編製等多種因素決定。在混音過程中一切聽耳朵的,但原則就是主話筒一定是最重要的,點話筒只是一些補償


推薦閱讀:

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哪個版本推薦?
是什麼讓你們堅持購買正版CD?

TAG:錄音 | 混音 | 交響樂 | 唱片 | 麥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