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的核心是明星還是製片人?
現代好萊塢電影製片體系的核心是製片人。
不可否認明星的議價能力很強啦,不過整個體系的結構大約是這樣的(這裡沒有出資人的部分,但一般也是通過 studio 或製片人啦)
圖片取自
http://cyber.law.harvard.edu/people/tfisher/PTKChapter6.pdf
William W. Fisher III, Promises to Keep: Technology, Law, and the Future of Entertainmen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ugust 2004)
Chapter 6: An Alternative Compensation System
核心是製片人也好,明星也好,我覺得都對。製片人和明星,是在不同的層面起作用。
電影作為商品,製片人的意義在於他為電影的整個製作過程負總責,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需要他來拍板。當然製作中的某些具體問題,由具體崗位上的人分擔,導演、攝影師、剪輯師……
明星對影片成品質量的影響其實沒那麼大,明星再重要再有名,他也就是個領銜主演,對影片本身的最終水準,一般來說貢獻不會比導演和編劇更大。但很多消費者只認明星。觀眾決定是否看一部影片的因素有很多,明星在所有因素里肯定是排前列的,因此一部影片從立項到拍攝到發行宣傳,的確都會圍繞明星來考慮。
總的來說,製片人是製作層面上的核心,而明星是營銷和品牌層面的核心。一個是里子,一個是面子。大牌明星現在也有很多兼任製片人,就是希望在更多的環節上發揮影響力。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買到全球就在於善於尋找代言人。代言人不一定都是演員,但一定都是明星。比如斯皮爾伯格、卡梅隆頂著名字就能賣錢,因為他們是明星。007換誰演也賣錢,因為邦德變成了明星。默默無聞的幕後大佬無論牛B到什麼程度,都不能成為項目核心。
製片人只能保證影片拍好,明星才能保證影片買好。
當然影片質量好壞對於成功至關重要,但是這個不是製片人的功勞,大部分屬於導演的工作範圍。
好萊塢的三駕馬車,類型電影、大製片廠制和明星制。從單片項目的運作來說,其核心是製片人。
妥妥的Producer.
學院獎上前排坐著的演員年年在變,而後面坐著的大佬們什麼時候變過。
電影有很多種,不同電影的核心應該是不一樣的:
一部電影,它有著前所未見的敘事結構,並能啟發之後的創作者,它的核心是導演。
一部電影,它有著震徹人心的故事,它的核心是編劇,如果是改編劇本,也可以說核心是作者。
一部電影,它體量巨大,各個環節的質量要求都很高,核心是製片了。
好像不少影迷覺得明星一般起的作用不大,明星只對普通觀眾有吸引力。但確實有一類電影,譬如主要描繪某單一角色的傳記片,它的核心就是主演啊。
其實對一部電影誰是核心,誰起到的作用大,很大程度上要看那人在電影中的不可替代性。像《我的左腳》,全球能把它導好,或把劇本改好,或能統籌全片製作的人估計都至少上百人,但有幾個人能代替主演呢?
經典好萊塢電影生產要經過的幾十道工序:首先由製片人提出拍片意圖,交編劇部門編造故事,確定情節,再到「噱頭部」增添笑料,補充滑稽場面,次要情節,然後便到專門設計對話的部門寫出對話。劇本定稿後,交由總導演分配給負責各個場面的分導演,安排協調調度……
這問題就像一個人是嘴重要,還是手重要,還是眼神重要
好萊塢電影好比一個發條玩具,製片人是發條旋鈕,導演、攝像師、編劇、錄音師等等是環環相扣的齒輪,明星演員是吸引顧客購買的裝飾。
咦,不是資金么…好吧我是搗亂的
製片人啊
—為什麼美國的政府部門沒有設置宣傳部?
—因為有好萊塢啊!!!
導演 希區柯克說過 演員就是狗
必須是製片人啊 國內影視圈裡有一些很明顯的例子 我就不說明了 大家都懂的
核心是好萊塢的體系
正如同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主流觀眾都是奔著阿湯哥皮特大叔朱莉美女去的,但是觀眾也不傻,大明星演爛片落口實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好的製片人吸引來大明星,甚至將小明星捧成大明星,而明星負責吸引票房,兩不耽誤。
核心是製片人。
一般明星同時是製片人,編劇同時是製片人。終歸結底,要控制力就得成為製片人。
核心是背後強大的美國工業基礎體系
好萊塢的工業機制通常是指製片廠體系和明星制,前者曾是好萊塢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它為好萊塢提供必要的經濟學基礎,使其可以生產出相似的風格,可以迅速確認的影片,明星制則是電影產品標準化的核心,也是製片廠之間建立內在聯繫和影片銷售的核心。製片廠體系是是從1920年代早期到1960年代早期在好萊塢佔據主導地位的電影生產和發行手段,30年代是鼎盛時期,這種體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主要利用自己製片廠和簽署長期合約的創作人員來生產影片,二是通過擁有或是實際控制的發行渠道和放映場所來實現垂直整合,但這種垂直整合實際上就是壟斷,但是1938年的派拉蒙法案是提出製片公司和放映發行剝離,加速製片廠體系的崩潰,1954年大製片廠和銀元之間的鏈條斷裂,製片廠體系崩潰。但也由於製片廠體系的終結鼓勵了獨立電影,例如斯皮爾伯格的電影。
美國電影的核心是製片人,日本是班底,就是一個導演帶很多副導演,可以發現日本很多電影導演都是師徒關係,韓國是導演中心,但好萊塢電影本就是一個不可以定義也無法定義的概念,你找不到它在哪但它無處不在,因而究其核心,明星也是製片人也是,眾所周知,好萊塢電影的八大製片廠,明星一般都與製片廠簽訂長期合約,明星對於要扮演的角色和要製作的影片沒有控制權,如果拒演就會剝奪薪酬,對於製片廠來說,明星就是一種產品,使用價值在於他們的市場號召力,結果是一部影片總會圍繞著一個或是幾個富有特殊魅力的明星來組織和營銷,而製片人,打個比方,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影片是頒給製片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電視劇女主都是傻白甜?
※現在的人(明星)為什麼越來越沒氣質了?
※如何用一句話評價鄭爽的演技?
※如何評價葛巾最新文章對陳曉婚禮服裝的批評?
TAG:明星 | 好萊塢Hollywood | 電影產業 | 製片人 | 影視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