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是奸臣嗎?
比之曹操何如?
讀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會發現呂先生的觀點是他覺得曹操和司馬懿的本質完全不同,曹操可以算大漢忠臣,而司馬懿他們一家則一直是野心勃勃,可以算是奸臣賊子。由於《晉書》上有很多為司馬懿美化的地方,很難看清司馬懿的真實面目。他到底算不算一個奸臣呢?問題補充By兮嘉
魏明帝曹睿曾與大臣陳矯有這樣一段對話。
曹叡問:「司馬公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
陳矯說:「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魏晉世語》
陳矯這句評價算是說出了司馬懿的兩面性。
朝廷之望,一時也。社稷之臣,萬代也。
縱觀司馬的才能,他的確有資格被評為「朝廷之望」。
破公孫於遼東,兵貴神速。擒孟達於上庸,策無遺算。
與諸葛對峙,能以逸待勞。破吳兵四路,又穩操勝算。
如果有把握打勝,就用最快的速度進攻。
如果沒把握打勝,就用最穩的辦法保底。
這就是司馬懿的用兵特點。
提拔鄧艾於寒門,慧眼識才。推廣屯田於邊塞,以備軍需。
鎮守京畿,文帝比之為蕭何。三朝託孤,明帝依之為霍光。
為公辦事時,必能獲得上司的認可。
為己謀私時,又讓政敵找不到把柄。
這是司馬懿的治政特點。
司馬懿集急與忍、攻與守於一體,這種人是朝廷的希望,但又是對社稷的威脅。因為當他「忍守」時,會讓你對他掉以輕心。當他「急攻」時,又會打你個措手不及。司馬懿不能成為曹魏政權的「社稷之臣」,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是司馬懿的背景身份
曹操起家時,唯才是舉,打破了士族大家壟斷官場的規則,這是曹操一生中最偉大的地方。但卻因此得罪了士族豪門,這也是曹操終身未能稱帝的原因之一。到了曹丕時期,施行「九品中正制」,緩和與士族矛盾,最終改元稱帝。
曹魏政權在「九品中正制」的護佑下,到了曹爽手裡。曹爽留給世人的印象,大多是無才無德,其實曹爽也想有一番作為,他任用夏侯玄等人改革九品中正制,希望恢復唯才是舉的人事制度,這就會再次擠壓了士族大家的特權。不巧的是,司馬懿正是士族大家出身。所以說,司馬懿和曹爽兩人,既有政敵之分,又有政見之別。這就是註定司馬懿無法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司馬懿也不可能去為曹魏的「萬代社稷」去考慮。
第二,是司馬懿的政治操守
凡事就怕對比,司馬懿的政治操守好不好,拿他和諸葛亮一對比就知道了。
諸葛亮處理同為輔政大臣的李嚴,開誠布公,依法行事。
司馬懿處理同為輔政大臣的曹爽,暗中設計,兵變奪權。
諸葛亮對李嚴,廢為平民,僅懲罰他一人,依舊重用他的兒子。
司馬懿對曹爽,先是許諾平安,然而出爾反爾,屠滅曹爽三族。
諸葛亮去世時,囑託的是蔣公琰、費文偉,是為國家計。
司馬懿去世時,託付的是司馬師、司馬昭,是為家族計。
諸葛亮子孫三代,都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懿子孫三代,終將曹魏政權過戶到自己名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誰是忠誰奸,真的沒必須再多說了。
脫離了封建時代的君臣大義,現代人可能會說司馬懿是「胸懷大志」,諸葛亮是「恪守愚忠」,但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道德之下。脫離了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道德,去評價歷史人物,都是耍流氓!
呂思勉先生說曹操是大漢忠臣,司馬懿是奸臣賊子,我覺得這個觀點有待商究。在我眼中,曹操和司馬懿的本質是一樣,都是能臣,但也都是權臣,即便不是奸臣,但也絕對算不上忠臣。用石勒的話就是:「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對比曹操和司馬懿,曹操的所作所為還是上得了檯面的。畢竟當時的大漢王朝四分五裂,行將就木,在曹操的努力下使東漢政府重新開張。而且曹魏政權的每塊土地,都是曹操親自打下來的。司馬懿則不同,他是在國家政治穩定的情況下,靠兵變奪權,然後進行了政權演變。但在掌權後,司馬懿比曹操的舉動又收斂很多,司馬懿沒有稱王爵,沒有加九賜,沒有逼皇嗣,沒有殺皇后,這些事都是司馬懿的兒子輩做的,他本人並沒有這麼做。司馬懿和曹操這些細節的不同,不影響他們本質的相同,都是屬於豪強把持朝政。
關於司馬懿是不是奸臣?有個故事最能說明這個問題。
晉明帝曾向丞相王導詢問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得天下呀,王導不加隱飾地敘述了司馬懿創業時種種兇狠猜忍的手段,又說起司馬昭殺害魏帝曹髦的所作所為。晉明帝聽後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哭著說:「如果真像您說的那樣,晉朝的社稷怎麼能長久呢?」。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連他的子孫後代都覺得羞愧,仲達呀,仲達呀,這是你一生最大的悲哀。
最後,我們回到故事的最開始。
公元201年,22歲的司馬懿被曹操召入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室將衰,不想為曹操效力,以自己患風痹病為借口,拒絕了應召。
公元208年,曹操使用強制手段應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司馬懿要還不來,就把他收監!」。29歲的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同年,47歲的劉玄德去南陽卧龍崗拜訪27歲的諸葛亮,凡三往乃見,最終卧龍出山,鞠躬盡瘁,成為千古美談。
公元249年,70歲的司馬懿詐病的手段再次上演,這次他對付的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族孫曹爽。目的也不是躲避應召,而是奪取大權。之後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掃墳時,起兵政變,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公元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稱帝,宣告曹魏政權正式滅亡,並貶魏國末代皇帝曹奐為陳留王。可能是巧合,漢朝末代皇帝劉協在做皇帝前的封號也是陳留王。曹家先是欺負劉家孤兒寡母得天下,司馬家又欺負曹家的孤兒寡母得天下。東晉末年,有位名叫劉裕的漢室後裔又欺負司馬家的孤兒寡母得了天下。歷史轉了一圈,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天道有常,無往不復。你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對付他人,他們也會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對付你。曹孟德若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後悔當年強行徵召那位名叫司馬懿的青年呢?
2017.5.7三更
不打不相識,我已經跟那位答主和好了,散了吧
---------------------------------------------
2017.1.9二更 @司馬懿
你那些零碎的吐槽我就懶得理了,只說說你的回應里比較實在的觀點。
第一個關於霍光的回應,依舊是攪渾水。
首先西漢的政治環境和東漢尤其是曹魏以後並不可比,畢竟兩漢之際出了王莽,漢魏之際則出了曹操。士人知史,諳熟典故,必以史為鑒。尤其是曹操成功的易代故事,可謂為後世如何奪權提供了一個可以效法的、行之有效的模板。在此之後,篡代才變得越來越容易;而同樣的,曹操當年的篡位程序,必然也作為「歷史的典故」,深深地刻在士人的心中。哪些行動是權臣到謀朝篡位的分界,哪些行動不是,這根本不是如你一再強調的那樣是「不可感知的個人想法」,而是當時士人都心如明鏡的判斷。不僅宣景文父子清楚,但凡中央、地方上較有文化,能夠接觸政治圈的士人都能感知到的。連兩千年後讀歷史的我們都能感受出的政治意圖,作為時人、對當時政治環境感同身受的他們豈能不敏感呢!
有些事情的性質名義上是一回事,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霍光在魏晉時的歷史定位就屬於一個比較模稜兩可的敏感人物。一方面作為西漢臣僚,他的所作所為與後世那些權侔天子的不軌之臣有幾分相似,可以用來比擬魏武宣文之流;一方面他在歷史上以人臣終,以其為比又可維持住表面上的體面,不至於撕破臉皮。但是秦漢已降對於皇權的尊崇其實是越來越嚴重的,一些在先世能夠被容忍之事,在後世則不被容忍。霍光在西漢這樣做尚可被視為人臣,魏晉南北朝則否。曹操在漢末引西漢故事設丞相,又引漢初諸侯王故事置公國王國,能說曹操於東漢朝廷的性質不過相當於西漢的丞相嗎?能說曹操的權力不過相當於西漢的諸侯王嗎?西漢諸侯王可自置臣僚封建一國,後世可以嗎?
你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是看錶象還是看本質?本質就是霍光確無篡奪漢室之心,而宣帝是有的。
《桓溫傳》: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疏未及奏而帝崩,遺詔家國事一稟之於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溫初望簡文臨終禪位於己,不爾便為周公居攝。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憤怨,與弟沖書曰:「遺詔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
簡文帝臨終遺詔桓公專權,不是仍以諸葛亮為比?按你邏輯,這是不是意味著桓公於晉室等於諸葛亮?
《石苞傳》:文帝崩,賈充、荀勖議葬禮未定。苞時奔喪,慟哭曰:"基業如此,而以人臣終乎!"葬禮乃定。
如果不是石苞,連文帝都或許要以人臣之禮下葬,這等同文帝於魏室仍是人臣?
這個我說過了,漢魏政治環境不同,而且宣帝這裡,最重要的不臣之跡不僅是大事決於己手,而是屠戮曹魏的宗室,狠狠打擊忠魏勢力,抽空了曹魏皇權的根基;以及開霸府,辟僚佐,逐步壯大私門。
第二個問題,我感覺看到這個我都已經不想繼續了。
果然你理解能力啊……我列那兩條史料的本意是說,曹芳加宣帝九錫丞相等等,並非曹芳本意,而是宣帝「諷」曹芳所為,又或者是宣帝之黨揣度宣帝之意「諷」曹芳,又或者根本就是逼迫成詔。反正大體篡奪之際帝王為此者都是被迫所為,這個基本上是肯定的,只是宣景文篡位成功,桓玄則是亂臣賊子,史書對他二人類似的行為,採用了不同的書寫方式而已。
大幅增加府佐是霸府成立的標誌,讀魏晉南北朝不懂什麼是霸府我覺得也可以趁早回爐重造了。
非篡位之臣的子弟無寸功而封侯,或因外戚,或因殊寵。宣帝是外戚,還是殊寵?更何況齊王攸封侯的時候,我記得是不到九歲來著,這樣的奶娃娃封侯,除了謀朝篡位的權臣家族之外,絕少例子。
宣帝不受九錫不受封大國不過是因為時機未到的「偽辭」,比之曹芳授予他此等待遇的記載,哪個更能說明問題?這都不用找其他朝代了,直接找他兒子文帝就完了。文帝當年可是讓了十來次的,文帝是不是真心不想篡位?
第三個,立廟問題。
這個事的重點是不合禮法嗎?不合禮法這個是三歲小孩都知道的事,重點在於這違背禮法的事代表宣帝侵凌曹魏的社稷。你說這個事不談重點而避重就輕定性為不合禮法,難道沒有問題?是誰在故意裝傻,你好意思說跟我溝通困難么。我覺得這已經是毫無辯品的問題了。
而且為諸葛亮立廟是立個人之廟,宣帝立廟是立家廟,如 @丹霞夾明月所說,是在「自做家門」,根本不是一個性質。能不能不要偷換概念?
第四個,轉進如風到宋代。
宋代我一點都不熟,但是我能夠明確的一點是,那時候的政治規則和士人觀念已經和中古截然不同,你敢拿宋朝的事來無腦類比,怎麼不拿民國的奪權方式來跟宣帝作比較呢?
=====================================
反對一下 @司馬懿的答案。本來是在樓中樓里爭論的,鑒於該答主在最後給我扣了一堆諸如「噴子」「黨同伐異」「貼吧習氣」之類的帽子之後把我屏蔽了,只能來寫答案反對了。
有時候搞不懂貴乎哪來那麼多跨界答題答得牛頭不對馬嘴還自帶幾十數百贊的,不是擅長領域就低調圍觀少長篇大論裝逼行么?前段時間剛見著某哥們拿著一個莫名其妙的石勒未稱帝便復上黨三世跟光武帝對比,以此證明石勒狂妄(真想問問他劉裕還沒加九錫稱公時搞了個義熙土斷,特令徐兗青三州不在土斷之列是不是狂妄上天了),結果怒收400+贊;這裡又來個長篇大論吹宣帝是霍光的,居然也有十來號人點贊,真是藥丸。
---------------------------------------------------------------------------
不過在這之前,先說說題主的問題吧。。晉書是唐人所修,事隔這麼久,對於大晉這個士風敗壞,一手造成戎狄亂華的罪魁禍首實際上是並沒有什麼好感的,而典午篡魏過程極為不義,時隔幾百年也自然沒有必要諱言了。《晉書》中對宣的褒美主要集中在其功業方面,這多是直接沿用了兩晉南朝史臣的記載,但是對於關乎得位之正當性和人品道德這方面的定性,唐人是存在有意匡正的意識的。李世民親為《宣帝紀》作制,已定下了對宣帝歷史形象的定性,可以說在古人最看重的方面,唐修《晉書》的立場其實並不傾向宣帝。
另外是否奸臣的定性其實是非常無聊而且籠統的,宣帝前期功勛赫赫是事實,四朝元老同樣也是事實,正始之後位望無二亦是事實,他的一生大致以高平陵之變為分野,後一段無法抹殺前一段的富有作為,前一段也無法抹殺後一段的開啟篡位進程之實。比如曹操、劉裕這樣力挽狂瀾功蓋天下的篡位之臣,怎麼去評價他們是不是奸臣?好歹先給個標準吧,沒有標準豈不是每個回答的都得預先自定義一個標準,再拿著自己的標準去自說自話么?比起奸臣這個定義模糊的籠統形容,我更喜歡一些類似軍政全才、醉心權勢這樣具體化的形容,或者他高平陵之變後的所作所為的性質是否已是在有目的地架空曹魏皇權,侵逼社稷這樣不帶立場的、客觀事實式的命題,至於你基於這些已經定性好的事實,如何評價宣帝這個人,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是吧。
--------------------------------------------------------------------------
再說司馬懿那篇文,通篇看下來,邏輯都是硬傷,而且沒有基本的解讀史料的能力。
比如這個,張悌說這話的重點在於典午三世專權,權勢已穩固,政局已穩定,國家不算動蕩,旨在提醒孫吳之人居安思危,不可心存僥倖,自然要將宣帝父子治下的政績有所誇大。而這種評價往往是為其政治目的服務的,這真的是最基本的認知之一,我希望你不要跟我在這個上面扯皮。宣帝父子高平陵之變後治下的實際情況呢?也就幹了不大不小的幾件事,略舉如次:
1.首設州大中正,擴大高門大族的權勢,以利益籠絡大族支持自身篡代。九品中正制自曹魏時的兼取門資與才德,變為西晉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由曹魏時列傳仍有門第不高者出頭,到大晉時士族大姓的壓倒性優勢。這可是九品中正制演變進程中比較重要的一步呢。
相比之下,倒是正始中企圖救選舉之弊的種種舉措,雖然政治才能不足以拯救時弊,但好歹較司馬氏所為更有政治理想,也更加追求公平。
2.一面誅戮名士,一面提倡名教,企圖掩蓋自己奪權的不義性,將士人對國家的忠誠更多轉移至以孝治天下的私門之道德。如錢穆《國史大綱》中所說:
至晉室佐命功臣如賈充、 王沈之流,皆代表門第,而私人道德極壞無比。……司馬氏似乎想提倡名教,來收拾曹氏所不能收拾的人心。然而他們只能提出一「孝」字, 而不能不捨棄「忠」字,依然只為私門張目。
這樣的結果自然是造成了政治風氣的極度敗壞,西晉政權自是一建立就腐朽之極。而大晉開國佐命元勛的奢侈與無恥多見諸史書,我也不想多列,當時名士面對如此朝廷,很成為思想潮流的觀望避世之風,便是由此而起。
《阮籍傳》: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於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鍾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
《庾峻傳》:山林之士,被褐懷玉,太上棲於丘園,高節出於眾庶。其次輕爵服,遠恥辱以全志。最下就列位,惟無功而能知止。
以上兩例,莫不如此。
3.對於曹魏之弊並未見實質性的改革。屯田制的敗壞在這一時期仍然在繼續,又力入私門的現象始終越來越加重(見下《王恂傳》),直到後來必須頒布占田蔭戶制以對這一既成事實加以規範。這個過程中,我們沒見過典午父子有任何實際的作為以革時弊的記載。
《王恂傳》:魏氏給公卿已下租牛客戶數各有差,自後小人憚役,多樂為之,貴勢之門動有百數。又太原諸部亦以匈奴胡人為田客,多者數千。
4.大晉開國勛貴多窮奢極侈,這點我覺得也不需要我過多舉例了。
要說典午父子在這一時期政治上的作為,無非在數次遭遇危機時穩定度過,鞏固了權勢,篡代之舉一天天地更接近落地而已。而要說那些無關政治鬥爭而有關民生國計的事,實在是沒有什麼。這樣一個延續著自己墮落軌跡的腐朽政權,上述所引種種弊端, @司馬懿 視而不見,拿著一條空洞無物、立場先行的評價來支持自己所為「司馬氏父子對百姓比曹家好」的觀點,豈不是太蒼白了么?
然後是這裡,YY腦補,昨天答主已經承認了。
還有這個,簡直讓人啼笑皆非。
這個事怎麼看都是在說曹芳畏其權勢,政事一決於宣帝之手吧?你是怎麼解讀出這是在說曹芳和宣帝的關係還可以的?
順帶,皇帝與權臣之間是否鬧翻,和權臣架空皇帝權力的程度是沒有必然聯繫的,高歡逼走了孝武帝可是和孝靜帝一團和氣,是不是證明高歡在元修時期對皇權的篡奪比之孝靜帝時更加嚴重?你拿曹芳和宣帝之間沒有爆發正面的矛盾衝突來證明宣帝沒有意在篡位,不是太可笑了嗎?
還拖出曹操和董貴人伏皇后的事來抱大腿,沒有曹操和皇帝之間的關係那麼僵,代表宣帝不想篡位?畢竟曹操殺董貴人算是有理由的,而無理殺伏皇后的時候早已距迎天子有近二十年之久。曹操剛迎獻帝至許昌時,可是一直畢恭畢敬呢,宣帝高平陵奪權之後兩年就死了,拿來和專權已二十年的曹操比誰跟皇帝的關係更僵,你真行。
這個也是讓我懷疑你到底會不會讀史料,這個顯然是毌丘儉在孤立景帝,縮小矛盾面,以爭取更多官僚對自己的支持。連宣帝等於霍光的調調都能說出來,只求你知道這二人的本質區別在哪。而評論區我已經指出宣帝高平陵之變後的所作所為已經是在為其篡代服務的若干事實之後,就開始原地打滾,跟我玩起歷史不可知論來了。
這樣沒有基本的文史素養的言論,與歷史虛無主義又有多大分別?古人心裡在想什麼,史書鮮有描寫,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古人做過什麼,那是鐵板釘釘的事實。古人的所作所為,是為其政治目的,為其利益服務的。所以從他們做了什麼,就可以看出他們真正的目的所在。
而宣帝做過什麼?
《宣帝紀》:二月,天子以帝為丞相,增封潁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並前八縣,邑二萬戶,奏事不名。固讓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固讓九錫。……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廟於洛陽,置左右長史,增掾屬、舍人滿十人,歲舉掾屬任御史、秀才各一人,增官騎百人,鼓吹十四人,封子肜平樂亭侯,倫安樂亭侯。
1.進位丞相,固辭。
2.大幅增封,固辭。
3.加九錫,固辭。
4.立廟洛陽。
5.大幅增加府佐,初具霸府雛形。
6.子弟無寸功者皆封侯。
你可以繼續狡辯這都是曹芳自願所為,畢竟曹芳覺得宣帝功高無比,沒有他無以安社稷,只有以上「非復人臣之位」的待遇才能表達他由衷的感激之情。或者你也可以狡辯這是曹芳畏懼宣帝,而宣帝清者自清,曹芳的畏懼心理不代表宣帝有侵凌皇權。但是,我還是想給你看幾個史料,你看得懂就看,看不懂也很正常,畢竟從你前面跟我的各種答覆來看,我不指望你能看懂。
《職官志》:丞相、相國,並秦官也。晉受魏禪,並不置,自惠帝之後,省置無恆。為之者,趙王倫、梁王肜、成都王穎、南陽王保、王敦、王導之徒,皆非復尋常人臣之職。
《石勒載記》:及勒死,季龍執弘使臨軒,命收程遐、徐光下廷尉,召其子邃率兵入宿衛,文武靡不奔散。弘大懼,讓位於季龍。季龍曰:"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亂之!"弘泣而固讓,季龍怒曰:"若其不堪,天下自當有大議,何足預論!"遂以咸和七年逼立之,改年曰延熙,文武百僚進位一等。誅程遐、徐光。弘策拜季龍為丞相、魏王、大單于,加九錫,以魏郡等十三郡為邑,總攝百揆。季龍偽固讓,久而受命。
《桓玄傳》:玄諷朝廷以己平元顯功,封豫章公,食安成郡地方二百二十五里,邑七千五百戶;平仲堪、佺期功,封桂陽郡公,地方七十五里,邑二千五百戶;本封南郡如故。玄以豫章改封息升,桂陽郡公賜兄子濬,又發詔為桓溫諱,有姓名同者一皆改之,贈其母馬氏豫章公太夫人。元興二年,玄詐表請平姚興,又諷朝廷作詔,不許。玄本無資力,而好為大言,既不克行,乃雲奉詔故止。……又矯詔加其相國,總百揆,封南郡、南平、宜都、天門、零陵、營陽、桂陽、衡陽、義陽、建平十郡為楚王,揚州牧,領平西將軍、豫州刺史如故,加九錫備物,楚國置丞相已下,一遵舊典。又諷天子御前殿而策授焉。玄屢偽讓,詔遣百僚敦勸,又云:「當親降鑾輿乃受命。」矯詔贈父溫為楚王,南康公主為楚王后。以平西長史劉瑾為尚書,刁逵為中領軍,王嘏為太常,殷叔文為左衛,皇甫敷為右衛,凡眾官合六十餘人,為楚官屬。
還有一個很不能忍的就是把立廟洛陽這個明顯是有意侵逼宗廟之舉洗成不合禮法,性質就完全變了。宣帝這樣一個有儒學,曾為文學掾的人怎麼可能不知此舉是什麼含義?他這樣一個在曹魏政權浸淫四世近半世紀而深達時變、思慮周密的人,會犯下「不合禮法」這樣的低級失誤?我看你才是真的邏輯混亂之極,感覺你是個隱藏很深的宣帝黑,因為你口中的司馬懿能犯下如此失誤,只能是個不諳世事的低能兒。
--------------------------------------------------------------------------
最後,我還是要說一下,麻煩不要動不動給別人扣貼吧習氣什麼的帽子,觀點明顯不對還不讓人指出?是不是爭論事實就叫做黨同伐異?是不是看著這種滑天下之大稽的答案,一團和氣談笑風生才是你口中的有素質?
錯了就是錯了,明明史料都沒看全,專著也沒讀過,甚至連基本的文史素養和史料理解能力都沒有,被反駁了就混淆視聽,企圖拿「歷史人物心理不可知論」矇混過關,這樣的爭論態度,讓其他人如何與你平心靜氣?
歷史多面論(怎麼解讀是每個人的自由),歷史人物心理不可知論,真是遮羞和混淆視聽、蒙蔽小白的不二法門。這理論和三個月前淚痕春雨登陸知乎說的話,怎麼看著那麼相似?
雖然有人說,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可是這不代表我在面對一個人跟我說「太陽從西邊出來」的時候應該對他笑臉相迎,尊重他的觀點吧?
另外我有點好奇,你跟雷雨帝到底是什麼關係?
謝邀! 第一次被邀請!謝謝~@兮嘉~~
奸,盜也。——《廣雅》
首先,司馬懿肯定是奸臣。
其次,曹操,雖難稱忠臣,但絕對是無愧於漢家的,這兩個人在本質上完全不一樣。
人們可以講司馬懿盜魏家天下,但斷不可以講曹操盜漢家天下。
曹子桓代漢時,天下是誰的天下?是曹操打下的天下。
司馬炎代魏時,天下是誰的天下?是曹操留給自己子孫的天下。
曹丕是取東漢而代之,但在靈帝之後,董卓、袁紹割據伊始,東漢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曹操「奉天子以討不臣」,東漢十三州,曹操一個人敲下來九州半,他所欠劉家的,無非就是四處征討時,借了天子的名號。但曹操他也還了,我自己打下的江山,我不稱帝。並且在赤壁戰敗後,寫的那篇《述志令》中講——「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成王。」
縱觀孟德一生,對待漢朝劉家,可以講無可挑剔。
但司馬懿在這個事兒上,可是大大的不一樣。
東漢劉家爛了,那是宦官、外戚、諸侯弄的,曹操是亂世崛起。
魏朝曹家爛了,那可全是司馬懿一家人,憋著壞一手促成的,典型的竊位篡權。
晉代魏,基本就是三級跳。
1.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司馬仲達賺曹爽。
2.公元260年,高貴鄉公被刺,賈充弒曹髦。
3.公元265年,晉代魏,司馬炎即位大統。
明明白白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陰謀犯上,司馬一家人就是野心勃勃!
單說司馬懿,這一輩子都幹什麼了呢?
1.跟曹操去了趟陝西,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得隴望蜀」這一著名成語。
(此處有誤,「得隴望蜀」一詞最早應出自《後漢書·岑彭傳》。)
(感謝知友 @彭薦予 的指正。?)
2.和曹子桓攪基……
3.二爺威震華夏時,勸曹操不要遷都,同時獻計讓渣權去陰了二爺。
4.小受表現優秀,陞官、陞官、陞官、陞官,升到左僕射。
5.從曹叡手裡拿到兵權,幹了孟達。
6.陞官,升到大將軍+大都督,熬死葛公。
7.領兵去遼東,圍死公孫淵,屠了襄平。
8.不甘於人臣,同曹爽爭權,爭權,爭權……
9.高平陵之變,屠了曹爽三族,沒過癮,又屠了王凌三族。
10.把曹家所有的皇親貴胄叔叔大爺通通擼到洛陽,監控起來,給兒孫鋪路。
那司馬懿是權臣還是奸臣?愚以為,權大而盜即為奸。
司馬懿屠曹爽、監禁曹家各族等行徑,絕對是盜主竊國之舉,實無懸念。
好吧,缺德冒煙心狠手辣篡權挾君的大忠臣……
廢除曹爽地位,是曹魏貴戚的集體行為。
誅殺曹爽三族,是露出牙齒的開始,所有人都沒想到(郭太后可能除外),蔣濟(高平陵政變的二把手)直接趕快把自己弄死了。
給你看一下太傅大人的真面目,呵呵呵呵呵呵。。。。以下高能!
初,宣王使晏與治爽等獄。晏窮治黨與,冀以獲宥。宣王曰:「凡有八族。」晏疏丁、鄧等七姓。宣王曰:「未也。」晏窮急,乃曰:「豈謂晏乎!」宣王曰:「是也。」乃收晏。我不說話。。我只貼文。。。
「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李世民
我覺得李二說的挺對的。。。。
我擦!貼晉書都審核。。。。。。以為是禁書么。。。
——————————————————來!翻譯一下!——————————————————
李世民曰:嘛,天下最大的事兒是以老百姓為本。一個國家最珍貴的是要有個好元首。太平還是混亂,誰知道呢?興盛還是滅亡,隨他吧。So,從五帝開始,當皇上都是件非常苦逼的事兒。三王到現在,才從苦逼中找到了樂趣。比智商,爭利益,大魚吃小魚,猛人打慫人。
到了魏朝的時候,三足鼎立,天天打架,烏煙瘴氣。司馬以高帥富一樣的素質,正趕上好時候出來輔佐朝廷,文武雙全,又能文治又有武功。自己用人水平高超,求賢若渴。感情深沉不可猜測,性格寬容,與世無爭,跟隨時代大潮而動,收斂鱗片藏起翅膀,靜以待時。用忠誠掩飾欺詐的心理,來避免自己危險的命運。你看他內有雄才大略,外有良謀妙計,100多天就搞定了公孫淵,不到一個月就抓到了孟達,簡直用兵再沒這麼神的,計謀再沒這麼好的了啊。
然後又帶著大家去西面與諸葛對峙。制止自己的部隊,根本不想打,要等諸葛送了女人裝備才能讓他發憤圖強。人家都在他門口列隊了,他的雄心卻沒了,申請去那麼遠的地方打仗,其實就是為了裝逼啊!而且當時秦地蜀地的兵馬猛人孬種啥都有,經過了那麼崎嶇的山路過來,累不累也不好說。這種情況下干丫的,絕對有好處啊!結果司馬卻閉門不出,根本不敢打。人家活著的時候以為人家很牛B不敢上,人家死了又怕是假的,直接回家了。這也叫良將?
阿丕死的時候,讓他輔政,跟蕭何一樣有權,像霍光一樣榮耀。應該可以竭誠效勞,向伊尹,傅說看齊。阿睿死的時候,當他是國家棟樑,受到兩代君王的遺命,為三代帝王效力。人家要死了,託付給你的事兒,他用生命報答了么?老闆不在,他在內起兵。高平陵的土還沒幹呢,他突然就吧阿爽搞死了。這尼瑪叫貞臣?
這種盡善的方法,讓我真費解啊!他征討的策略,怎麼在自己家用的這麼叼,在西邊那麼廢啊?輔佐老闆的心,怎麼前面那麼好後面這麼差啊?所以好幾代的孫子聽了你的故事覺得簡直丟死人,所以石勒那胡人聽了你的故事都不屑學你偷別人的江山!老祖宗說:「干三年好事兒,別人都不知道。干一天壞事兒,全世界都知道!」說得簡直尼瑪太對了啊!
你當年那麼牛B藏的好,後代傻逼了吧!!!被人笑話死了吧!!!就跟塞著耳朵偷鍾,你以為別人不知道??就像直接在鬧市裡偷人家金子,你以為別人看不到??所以啊,就該知道貪圖眼前,一定會有後遺症啊!!!就知道逐利,一定會留罵名的啊!!!如果你發現不是損害自己幫助了別人,那一定是禍害了別人造福自己了啊!!!有理辦事兒才能雄起,逆勢而為一定會跪的啊!!!更何況你這樣以一個基礎不牢的晉朝去替代一個活得好好的魏朝啊!!!!
就算你特別牛B,全天下都念你的好。但老天爺不罩著你,你一樣登不上寶座啊,這不是智商問題和實力問題啊!就算你再怎麼祭祀老天爺,最後還不是只能給人當小弟!!該!!
以上!最後一段噴得簡直是咆哮體有木有!不過李二臉皮還真厚!
這麼說吧,曹魏那邊除了姓曹的和姓夏侯的,沒有一個是忠臣。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很特殊的一個時期,具體表現在禮法崩壞,皇室不興,軍閥混戰,世家自立這四點上。
表面上看軍閥們四處搶地旁,打得不亦樂乎。實際上這些軍閥不過是世家集團的代言人罷了。
舉個例子,兗州之戰中期因為沒有糧食,曹呂雙方罷兵,呂布去搶糧食結果被李氏家族殺個大敗。李氏一族不過是地方的小世族,就能一時間舉起數千兵丁打敗一世豪傑的呂布,你說那些大世族有多大力量?
回過頭來說曹操。曹操背後的勢力是譙郡的大世族曹氏和小世族夏侯氏;前期有兗州地方集團投而復叛,在得到潁川集團的幫助才恢復元氣有了問鼎中原的實力;其餘的呢?不過是一時間沒了主心骨代言人依附老曹罷了(北方沒了公孫瓚,河北沒了袁紹,徐州沒了陶謙、陳登,兗州投而復叛大族幾乎族盡,司隸被李傕、郭汜殺光了,涼州沒有大族)。所以你看,老曹一死,青州兵做鳥獸散,東方臧霸幾乎自立。這些劉葛孫魯都是看在眼裡的,這也是所謂的天下有變。北方不是一個整體,而是數不清的世家大族的聯合體,老曹?代言人而已。這種政治結構都是作為核心的代言人一死,新代言人上台,基層權力分配不合理,底下大族們肯定反上去。所以你看三國後期的戰爭那麼怪,淮揚三叛,一切都是政治啊!
咦?好像一直沒說宣帝。宣帝是河內的豪族大家,這麼說吧,宣帝就是河內的代言人,是代表河內在老曹手下做事,我河內人能得到利益就跟你混,你威脅到我了(曹爽)我就幹掉你自保,你威脅到了大家的利益(曹髦)我就代表大家反了你了。所以這件事從一開始就不存在什麼忠誠不忠誠,各大家族唯一忠誠的就是他們自己的家族。
各大家族的這種做法幾乎毀掉了帝制的根基,大家都不相信皇帝,董卓可以廢立,袁紹可以私立,袁術可以自立,就算那些不入流的小軍閥也敢在自己的勢力內稱王稱霸,這樣的人老曹不知道滅掉了多少個。這種根基下的帝制,說穿了早晚倒台,所以一個本身不信任世族的曹丕可以妥協,立九品中正法換取世族們的支持,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在往後我們看到西晉以孝立國,一個沒有什麼才能的李密都能因為孝悌位居廟堂,當權者太想恢復禮制、恢復皇帝的權威了,背後私下裡是不停的對世家們的打擊,這種打擊持續了幾百年,基本上到唐朝才算成功。
所以到最後,司馬懿能算是奸臣嗎?能算是雄主嗎?都不是,歷史的潮流推動了他們而已。
千秋功罪本定論 一時懿亮成殊途
司馬懿VS諸葛亮
典型環境下的典型選擇
引子:一時懿亮,千秋殊途
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中國歷史上簡直是一對相愛相殺的奇葩存在。在直接較量的歲月里,兩人互為對手、也互為知己,至今仍是市坊之中津津樂道的頂級的智慧故事,可謂「一時懿亮」!然而,千秋萬代之後,二人的歷史形象卻判若雲泥,諸葛亮在不斷地歷史沉澱中,收穫了幾乎一切的褒義詞——忠能體公武……而司馬懿,卻連自己的子孫都掩面而泣,羞愧難當。可以說,諸葛亮忠、司馬懿奸,幾乎成了歷史定論。因此,本文以「千秋功罪本定論,一時懿亮成殊途」引入,去走近歷史場景中,觸摸當時的諸葛亮和司馬懿。
淚痕無意做翻案文章,只是,當我們回到那個具體的歷史場景中,就不難發現,歷史人物的所有選擇,都是在具體環境而非真空中做的選擇,但是,通過這些選擇而沉澱出的歷史印象,絕不是簡單的一個「忠」或者「奸」就可以概括的。
一、王莽恭謙未篡時
如果司馬懿早死兩年,我們蓋棺定論看司馬懿,也是一個忠臣的典範:他是帝國的棟樑,兩朝託孤的重臣,做事又完全循規蹈矩,至少看起來絲毫沒有篡權的意思,即使面對威望、地位遠不如自己的草包皇親國戚,司馬懿也是一退再退、一忍再忍,幾乎退出了歷史舞台。
問題是,司馬懿晚死了兩年,於是,一切評價都變了,即使看起來絲毫沒有篡權的意思,也難免被說成是處心積慮的陰謀,總之,那就是「王莽恭謙未篡時」啊!
司馬懿第二次輔政之時,諸葛亮僅僅死去五六年時間罷了。面對諸葛亮的成就,司馬懿或許真的有心成為諸葛亮第二的——諸葛亮不是皇帝,但諸葛亮是蜀漢帝國的實際執政者;諸葛亮沒有成為皇帝,但他一生的成就已蓋過絕大多數的皇帝——這樣的結果不是很好嗎?
但是,這只是看起來很好罷了,因為,司馬懿沒有成為諸葛亮的條件。
二、罕見的君臣際遇
我們回過頭來再說諸葛亮,實際上,那並不是諸葛亮的一出獨角戲,那是一段世所罕見的君臣際遇。
說苑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齊景公嘆息道,我手下怎麼全是司馬懿?我的諸葛亮在哪?弦章回答道:「老大你有沒有搞錯,是因為有劉備,才有諸葛亮,要是你是劉備,那我們都是諸葛亮好不好!」【注1】
弦章的意思,諸葛亮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的諸葛亮,和劉備、劉禪的信任、重用,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劉備白帝城託孤:你想當皇帝就自己當吧;並且,劉備是真的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諸葛亮,讓他把諸葛亮當父親一樣看待;並且,劉備沒有讓一個草包皇親國戚凌駕於諸葛亮之上。
一個創業者、開國皇帝臨終時面對創業夥伴,是很難有這種自信的,大家都是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人,面對「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子嗣,真有幾個開國皇帝如此託孤的?
我們在說諸葛亮偉大之時,常常忘了劉備同樣偉大——做為皇帝,對於一個功高震主的臣子,卻報以如此的信任。這容易嗎?這絕對不容易!
諸葛亮後來治蜀,如果劉禪整天想著,我才是蜀漢的皇帝,憑什麼大小事都讓諸葛亮說了算?如果劉禪整天想著,國家大事小事都由諸葛亮一個人說了算,有一天他想把我踢到一邊該怎麼辦呀?如果劉禪整天想著,按照韓非子的理論,我是不是應該支持一個皇親國戚來分一分諸葛亮的權力啊?
一個人有這種念頭是自然而然的,就是所謂的聰明人,也都會產生這種念頭的,而且這種念頭一經產生恐怕壓也壓不住。
我們在說諸葛亮難得之時,常常忘了劉禪同樣難得——做為貨真價實的皇帝,對於一個掌握權柄的臣子,仍報以如此的重用。這容易嗎?這絕對不容易!
所以說,諸葛亮的歷史地位,絕不是諸葛亮自己一個人唱的獨角戲。而我們在讚美諸葛大名垂宇宙、千載誰堪伯仲間之時,卻往往忘了,武侯祠原本是昭烈廟。
三、魏明帝託孤
鏡頭再次切回司馬懿。那是諸葛亮死去幾年後,魏明帝的託孤現場。
魏明帝34歲時得了重病,眼看不久於人世了,即使在人均壽命很短的古代,這也實在算不上長壽。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魏明帝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如此之早的掛掉,因此,對自己的身後事,魏明帝實在談不上深謀遠慮。面對曹家後繼無人的境況,魏明帝只有在臨死前再演一場感人的大戲了。當司馬懿來到他面前之時,病卧在床魏明帝對司馬懿說:「我一直忍著這口氣,就是想等你回來,現在你回來了,我終於可以放心了。」說完後魏明帝讓自己兒子摟著司馬懿的脖子說:「我把我兒子託付給你了。」【注2】
這真是一場感人至深的大戲!但這顯然也只是一場感人至深的戲罷了。因為魏明帝最初根本沒有打算把自己兒子託付給司馬懿,更主要的是,後來魏明帝國也是讓才能、威望都很一般的曹爽位居司馬懿之上了。【注3】
不過這一切,我們實在並不應該去太計較;因為在政治場上,從古到今都是由各種或真或假的表演構成。一個皇帝能這樣對一個臣子,即使是在演戲,對臣子來說也是一種了不起的榮譽。所以司馬懿說了:您小的時候,先皇也曾把您托負給了我;我從沒有辜負過先皇的囑託;現在您把自己兒子託付給我,我也絕不會讓辜負您的囑託。
那一年是公元239年。
司馬懿能成為諸葛亮嗎?
也許能!
但問題是,魏明帝顯然不是劉備;先皇不是劉備,而奢求臣子象諸葛亮,那實在是一種奢求了——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劉備在臨死前,也是對諸葛亮玩了一大堆虛偽的信任;最後卻讓一個草包皇親凌駕於諸葛亮之上,而這個草包皇親還一個勁的排擠諸葛亮。那諸葛亮又該怎樣辦呢?
諸葛亮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認同這種排擠,在政治舞台上逐漸喪失影響直至消失,另一種就是變成司馬懿,奮力一搏,奪回本屬於自己的一切——但是,不論哪種選擇,諸葛亮都將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形象了。
四、司馬懿的困境
那麼,是簡單的因為魏明帝不如蜀漢先主嗎?答案依舊是未必!
魏明帝面對的司馬懿,是河內司馬氏家族的代表,其兄弟子侄、姻親翁婿、門生故吏遍布帝國朝野;而蜀漢先主面對的諸葛亮,雖然是琅琊諸葛氏家族最耀眼的那顆巨星,但在蜀中這一特定的政治範圍中,算得上是獨門獨戶的執政官。一個是隱隱超過皇族、並且一直獨當一面的大家族,一個是獨門獨戶、並且從來不謀求家族利益的執政官。
當然,這絕不是因為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值得魏明帝懷疑。事實上,司馬懿之前的所有行為,都也符合人臣的典範,換而言之,一切僅僅是因為,司馬懿所代表的力量實在太大了——所謂身居嫌疑之地,即使想為人臣,恐怕也不可得了。【注4】
了解了這段表面看似相似,實則完全不同的託孤故事後,我們應該明白,以司馬懿所代表的力量,使魏明帝很難坦然的面對司馬懿。同時,以魏明帝國留下的輔政格局,也根本沒有給司馬懿留下做諸葛亮的機會。
和劉備、劉禪、諸葛亮的君臣際遇相比,魏明帝、曹爽、司馬懿似乎是拿錯了劇本——但從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權臣幼主的劇目看,分明是劉諸兩家擅自改了台詞。
五、自相矛盾的市井評論
蜀漢對諸葛亮的信任、重用,雖然不敢說是空前絕後,但從歷史上看絕對是罕見的。面對這種信任、重用,諸葛亮選擇了做一名本分的執政官。
但市井之中,卻不乏對諸葛亮選擇的遺憾——諸葛亮不當亂臣賊子取代昏庸之後主,真是愚忠的可以!
曹魏把司馬懿逼到了邊緣地位,讓司馬家族一步步退出政治舞台,司馬懿只是想奪回本屬於自己的一切。
但市井之中,卻充斥著對司馬懿的鄙視——司馬懿當亂臣賊子,真是辜負了魏明帝對他的信任!
市井之徒在評論歷史時,有沒有一個標準呢?也許根本就沒有!
按理說,處於諸葛亮的位置,蜀漢的小皇帝一直把孔明當父親一樣的看待,一直尊重孔明、重用孔明。孔明雖然是人臣,但他一直是帝國最主要的決策者、執政者。對於這種皇帝,孔明實在沒有必要冒險去當亂臣賊子。
最沒有理由做亂臣賊子的,但不乏市井之徒卻認為諸葛亮應該做亂臣賊子。
按理說,處於司馬懿的困境,曹魏皇族代表人物曹爽一直排斥司馬懿。以司馬懿的資歷、地位、實力、能力,卻一直讓一個草包皇親壓制的連頭都抬不起來。司馬懿長久的處於這種境地,自然難免會想著冒險去當亂臣賊子。
有著足夠的理由做亂臣賊子的,但同樣不乏市井之徒卻認為他不應該做亂臣賊子。
也許這些市井之徒有的只是一種喜歡居高臨下評判歷史人物的廉價優越感。基於這種廉價優越感,諸葛亮值得非議、司馬懿似乎也值得非議。好象人們處於相同的位置,肯定會比他們都做得好。
當然,淚痕並無意批評這種廉價的優越感,畢竟,對於白髮漁樵來說,「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是何等的愜意!淚痕想要指出的是一個更關鍵的問題——這種感覺是史料中留下來的、幾乎是顯而易見的推論——某種意義上說也許就是治史者刻意引導的理解方向。但是,如果我們基於這種顯而易見的歷史觀去理解歷史,實際上只能在皇權政治視角下的史料中來回溜圈,而無法觸及歷史的真相。
而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讀史者,眼光實在不應該只停留在皇權視角。
結語:民權時代應該如何解讀皇權政治
皇權政治的宣傳中,最喜歡拋開人們的利害關係,樹立「絕對忠心」的榜樣。總之,面對一個弱智的皇帝,臣子有機會取代他就是不取代他;於是面對一個賣國的皇帝,臣子有機會取代他就是不取代他。諸葛亮與劉禪就是這種關係,岳飛與趙構就是這種關係。
可問題是,如果一個人的能力、水平、道德、權力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皇帝,卻依然「愚忠」於一個「傻子」、「賣國賊」皇帝,這根本就是對國家、百姓不負責任行為啊!因此,這種如臭婆娘的裹腳布一般的東西,毫不可惜的丟進歷史垃圾堆就可以了。
我們應該理直氣壯的說:人是自私的,追求現實利益是每個人最神聖的權力!
這句話表面是上市俗的、自私的、低級趣味的,但它卻是民權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只有專制者(和精神專制者)對這種觀點都深惡痛絕,於是他們就用種種冠冕堂皇的理由駁斥這個表面上庸俗不堪的觀點。(淚痕被噴,庶於此焉)
比如,皇權思想永遠不敢宣稱人是自私的,更不敢宣揚追求現實利益是人最神聖的權力。他們總會編造種種皇權神聖的童話故事,更會拚命論證這些童話是真實的、需要無條件相信的,我們要無條件忠誠於皇帝、皇權,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再比如,專制者不會宣稱人是自私的,也不敢宣揚追求現實利益是人最神聖的權力。他們總會編造種種教義、主義,更會鼓吹這些教義、主義是最神聖的,遠遠高於人們的現實利益,為了這種教義、主義,人們應該拋棄自己的現實利益。
因為順著「人是自私的」這種觀點推演下去,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一個統治者不能代表普遍老百姓的現實利益,那老百姓想推翻它自然就是天經地意的。
因為順著這種觀點,那最高統治者的終身制、世襲制、專制權力無非是代表著某個人、某個家族、某個集團的利益罷了,天下百姓根本沒有任何義務尊重它。
因此,作為民權時代的讀史、治史者,我們的任務就是,在解釋歷史變遷之時儘力從利害關係中尋找原因,透過表面上的、傳說中的所謂「絕對忠誠」、「狼顧之相」,儘力挖掘歷史中模糊不清的利害關係。而絕不是在皇權視角下的文本上打轉。
這也是淚痕在這裡單獨寫一篇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比的原因:這兩個人無疑是那個時代忠君和叛臣的典範,而透過表面,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們並不是超越利害關係的存在,而是在具體的利害關係下做出的具體選擇,諸葛亮、司馬懿如此,那其它的臣子就更不需要說了。
【注1】齊景公伐宋,至於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嘆曰:「昔我先君桓公,長轂八百乘以霸諸侯,今我長轂三千乘,而不敢久處於此者,豈其無管仲歟!」弦章對曰:「臣聞之,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則車下之臣儘管仲也。」《說苑?卷八?尊賢》
【注2】春,正月,懿至,入見,帝執其手曰:「吾以後事屬君,君與曹爽輔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乃召齊、秦二王以示懿,別指齊王芳謂懿曰:「此是也,君謗視之,勿誤也!」又教齊王令前抱懿頸。懿頓首流涕。是日,立齊王為皇太子。帝尋殂。
【注3】:是日,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宣王輔政。詔曰:「朕以眇身,繼承鴻業,煢煢在疚,靡所控告。大將軍、太尉奉受末命,夾輔朕」...二月,西域重譯獻火浣布,詔大將軍、太尉臨試以示百寮。《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第四》
【注4】太祖曰:「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厚,彥卿豈負朕耶。」普對曰:「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太祖默然,事遂中止。《宋史?卷九》
由此可見,君臣之間的關係,是由力量、利害關係決定。臣子一但掌握權柄,即使想為人臣,恐怕也不可得了。所以趙匡胤相信符彥卿,趙普直接就問趙匡胤,那你為什麼要奪周世宗孤兒寡母之位呢?
相關回復:
問:為什麼皇權視角下的歷史不能用利害關係解釋呢?
答:兩方面原因,一是不能,二是不願。所謂不能,就是限於當時的認識水平,很多問題是無法解釋的,最後只能歸咎於不可捉摸的「天意」;所謂不願,是因為用現實的利害關係去解釋王朝的興衰滅亡,很容易推導出民權性質的思想,而這,絕對是皇權統治下不允許的思想。
問:皇權神聖的思想在魏晉南北朝受到的嚴重的衝擊,但為什麼民權思想沒有形成呢?
答:皇權神聖的思想,在兩晉南北朝、甚至隋唐之時,顯然一再受到了衝擊。但是,這種衝擊並沒有帶來民權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因為,衝擊皇權神聖的力量不是源於底層最普遍的民眾,而是源於社會上眾多豪門貴族、政治強人。所以他們一方面做著亂臣賊子的勾當,一方面卻仍然高舉皇權神聖的思想。因為他們做為專制力量的代表,也絕不會用現實的利益關係去解釋王朝的興衰滅亡。
問:忠君愛國思想完全錯誤了嗎?
答:當然不是,忠君愛國,在那個時代,是必要的,也是正確的。
問題是單方面要求弱勢者盡義務,卻不說他們應該享受的各種權利,就顯然不對了。問題是單方面強調強勢者應享受巨大的權利,卻模糊他們應該承擔的義務,那顯然更不對了。
在皇權勢力巨大之時,忠君愛國的思想就會極力模糊統治者應盡的義務,而只是一昧的強調統治者應該享受的權力。總而言之,無論統治者有多少不是,臣民也應該忠於他;無論帝國有多少不是,臣民也應該忠於他。
孔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在皇權社會下,卻單方面的強調了「臣臣」,這顯然是不對的。
問:有沒有超越利害關係的人呢?
答:淚痕不否認有超越利害的忠君行為,也有超越利害的忠君之人,但這種人通常很難成為了不起的、左右歷史的大人物。
問:忠君思想是如何成為社會主流思想的?
答:這是個好問題,有機會我專門寫一篇文章回答這個問題。
問:諸葛亮被你「黑」的好苦啊
答:我不認為這是在「黑」諸葛亮,我只是說,諸葛亮選擇忠於後主,是利害關係的產物。當然,作為諸葛亮來說,在其漫長的執政生涯中,從不謀求家族利益,從不試圖構建能夠篡權的格局,這本身就是非常難得的,也是封建皇權最喜歡宣傳的東西,而淚痕想說的,不過是希望我們能拋開皇權視角罷了。但是,諸葛亮能力強悍、淡泊、廉政、使國家免於動亂和爭鬥,這些品質和功績,即使在民權視角下也堪稱典範。否則,上下五千年,人物萬萬千,憑什麼武侯被人千古憑弔呢?
問:民權思想為什麼不能在皇權社會產生呢?
答:帶有民權性質的思想,在皇權政治下,只能偶爾出現、隱隱約約的出現,卻不能成為社會主流思想。並不是因為當時的人,思想認識上達不到這種水平。而因為,在皇權政治下,一個人敢宣揚這種思想,通常都是非常危險的。
不要說皇權政治了,就是再往前推五、六十年,我們大家的思想,也只能在當時政府劃定的、一個非常狹小的圈內思考。為什麼呢?因為一出圈,就會給自己惹來麻煩。如果你想在那種社會出人頭地,就得學會上面念啥,你跟著念啥。如果敢獨立思考,等待你的絕對是一枚苦果子。
在皇權(或王權)政治下,學者總是依附於權貴之下。真正超然的學者,並非沒有。但是,一個政治學者能得到主流社會(特別是當權者)的認可,他應該不會是超然的——更大的可能是,他「解釋」了當權者的權力合法性,解決了當權者的需要。
此文系單純快樂捉刀整理,最後對單純快樂表示感謝。
司馬懿跟曹操完全不是一個等級。
從地方一步步干起,用事實證明中央不行,屢挫強敵建立不朽功業,這是青史留名的。
曾經有功身居高位,在老大死後率領同夥反攻倒算改弦更張,成功促進國家發展,也是有功。
老大死了帶兵篡位,看似統一全國,不料水平太低貽害無窮,最終被人暴打到南方苟延殘喘,算啥?
明帝時 , 王導侍坐 。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 ,導乃陳帝創業之始 ,及文帝末高貴鄉公事 。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反對 @李正Str的答案
無意也沒興趣洗司馬,純粹看不下去此人洗曹操。
說曹操無愧於漢室,我們來看看曹操是怎樣「無愧於漢室的」:
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復朝請。
完全是把獻帝當做傀儡的姿態,這是無愧漢室?
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後自是懷懼,乃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之狀,令密圖之。完不敢發,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廢后,假為策曰:「皇后壽,得由卑賤,登顯尊極,自處椒房,二紀於茲。既無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謹身養己之福,而陰懷妒害,苞藏禍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詔,其上皇后璽綬,退避中宮,遷於它館。鳴呼傷哉!自壽取之,未致於理,為幸多焉。」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後。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鴆殺之。後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司馬懿都沒幹過這等事,居然還能在黑司馬懿的同時把曹操給強行洗了。
庚辰,天子報:減戶五千,分所讓三縣萬五千封三子,植為平原侯,據為范陽侯,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
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
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
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
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為皇后。
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這些除了給兒子封侯之外都是司馬沒幹過的,曹家要給司馬懿加封曹操要過的丞相和九錫,司馬懿一樣都沒要(最後是他兒子要了),而如今司馬懿成了權大而盜,曹操卻不是。
我自然是明白此人的觀點的,他認為曹家的天下是曹操自己打的,劉家的天下早就崩壞了,所以曹操不算是盜取了劉家的天下,因而不算奸臣。但按照他的這套邏輯,曹操不止不是奸臣,甚至連臣都不算。劉家只是個擺設,曹操的天下是打的,曹操終生未稱帝,沒有廢掉獻帝,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然而這樣的邏輯成立嗎?曹操為什麼曾經反對擁立合肥王和劉虞?曹操為什麼一直擔任漢家的司空和丞相又接受漢家的冊封?如果實力足夠就可以隨意廢掉獻帝曹操為什麼又不這樣做?
曹操一直打著漢家的旗號討伐諸侯,「為漢家除殘去穢」是其一直以來的出兵緣由。即使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人都知道那隻不過是和曹操的私人目的正好重合,但就可以這樣否定曹操一直打著的這面大旗了么?這和過河拆橋又有什麼區別?如果沒打算當漢臣那從一開始就不要打什麼大漢奮威將軍和司空之類的稱號,像袁術一樣自己私自建號多好,頂著漢家的名頭打了幾十年仗最後卻一腳把人家踹開完全不承認政權的歸屬又算是什麼事?既然已經頂著丞相的頭銜了,就得承認自己是獻帝的臣子,此後如果是一心為國,像諸葛亮一樣無論專不專權都沒人否認是忠臣,但將自身的利益放在皇家利益之上,甚至為了自身利益無視皇家利益,不是奸臣又是什麼?結果該答主說曹操留給後人的是自己打下的江山,司馬炎篡走的是曹操留給後人的江山,曹操生生把自己以漢家名義打下來的江山變成了自己留給後人的江山,真是好一個雙重標準。
老實說司馬懿比曹操要好洗多了。首先他的黑點都在高平陵之變後,又集中在誅戮曹爽和囚禁魏國諸王兩件事上。誅戮曹爽可以說其心狠手辣株連過廣,但硬把這件事和後來的司馬家篡權聯繫在一起就比較牽強了。關於囚禁諸王這件事也一樣,要知道王凌反的不止是司馬懿,還包括曹芳,他是準備把曹芳廢掉另立楚王,不能因為他要打倒的是大奸臣司馬懿就把廢立魏帝變得合法了。講邏輯的話,如果幹這件事的不是司馬懿,那麼囚禁諸王本身也是保護皇權不讓諸王被有野心的大臣利用,不能推導出主持者自己的用心,只不過干這件事的是司馬懿,所以大家本能地認為這是司馬懿的野心。
回到答主的問題本身,我覺得司馬懿和曹操都算奸臣。
首先需要明白一個定義,並非是除了忠臣就是奸臣。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擇手段,甚至無視主君(或國家)的就是奸臣,而為了主君(或國家)可以犧牲自身利益的就是忠臣,但還有多數人是搖擺於兩種利益之間的中間分子。例如張遼多次跟隨了殺掉自己主君的人,但在曹操手下又多次出生入死,即使敵我懸殊危在旦夕也沒有投降,而且也從來沒有過出賣主君的行為,還有鄧艾多次作為大將擊退吳蜀進攻,參與平定國家叛亂,但又對篡奪皇權的司馬家族沒有過反抗,這些人既不算奸臣也不算忠臣。而王經為了曹髦不惜殉死,便是忠臣,成濟為了自身平步青雲,既殺了曹髦又不忠於司馬昭,算是不折不扣的奸臣。
司馬懿的兒子毫無疑問是算奸臣的,羅貫中曾經在三國演義里寫了自己對這類人的理解:
師遺言曰:「吾今權重,雖欲卸肩,不可得也。汝繼我為之,大事切不可輕托他人,自取滅族之禍。」言訖,以印綬付之,淚流滿面。
曹操其實也有過類似的話語:
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曹操看來,自己走上這條路是逼不得已的。
而司馬懿一生的行為並沒有逾越人臣的界限,所以以羅貫中為代表的人認為他其實是一位忠臣:
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染病,漸漸沉重,乃喚二子至榻前囑曰:「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
但主流看法依然認為司馬懿是一位奸臣,其中就包括我。只不過他是以人臣的手段一步步建立了司馬家的地位,並且架空了魏主。
然而也許司馬懿其實並非忠臣也非奸臣,而是搖擺在要成為忠臣的理想的同時,卻被和曹操同樣的恐懼所折磨,進而做出了各種過當的自保之舉,走上了那一步。畢竟,像司馬孚那樣既能保證自身安全又能撈到一個忠臣名聲的情況太難,不是誰都能企及的。
司馬懿是一代開國之主,是不是奸臣不重要,但是他的立國方式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1,晉朝是通過政變建立的,本質上來講,它是魏的延續而不是新生。利益集團沒有被大規模的摧毀,社會資源沒有被大規模的釋放,人口也沒有大規模的減少,總之,由魏到晉,門閥氏族的地位被進一步加強,內部矛盾主要是階級矛盾沒有減少,甚至更加強化------因為開國者不具備赫赫戰功,威望不過,很多該做的清理工作他做不到。不像那些通過戰爭建立起的新朝代,晉從建立的一開始就是一個末代王朝。
2,傳統上一直講究忠孝兩全,可是司馬家得國不正,「忠」這個字他不好意思提,於是強調我大晉專以「孝道」治天下。後面搞出來的很多事情很荒謬。其實你就算是政變上台也無所謂嘛,一樣可以要求別人「忠孝兩全」啊,那麼要面子幹嘛。
3,司馬家遺傳基因太差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前期是忠於曹魏政權的,後期他是權臣,但在當時曹魏政權的人看來他依然是忠臣,威望那是相、當、高(宋丹丹語氣)。司馬懿死後,文欽討伐司馬師,檄文中都不敢按照寫檄文的慣例對其父進行辱罵,反而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
後來其子司馬昭稱晉公,經過兩代三權臣的奠基,其孫司馬炎公元265年稱帝,史稱晉武帝。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建國後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製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號稱做到了「天下無窮人」,史稱「太康之治」。這個時候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結束100多年的亂世的奠基人宣皇帝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的。
司馬懿由忠到奸,是從後來的政治因素(政治格局、政權走向)造成的。那個「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皇帝晉惠帝在位期間的永嘉「八王之亂」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胡人遂乘時入侵,佔領北方,為人民帶來諸多浩劫。
南渡後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由於政治需要,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即我雖偏安,亦為正統,那蜀漢亦為正統。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司馬懿成功的由忠臣變成了徹徹底底的大奸臣。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盛行,人們將這種觀點融入書中。到了明代羅貫中將前輩說書人流傳下來的段子寫入《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後來清末四大徽班進京而有京劇大興,書中的橋段被吸收入戲劇中,司馬懿白臉奸臣的形象隨著京劇在清末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而深入人心。不答題,我是來實名反對 @李正Str 的回答的
「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累為請,不能得。後自是懷懼,乃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之狀,令密圖之。完不敢發。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廢后,假為策曰:「皇后壽,得由卑賤,登顯尊極,自處椒房,二紀於茲。既無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謹身養己之福,而陰懷妒害,苞藏禍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詔,其上皇后璽綬,退避中宮,遷於它館。嗚呼傷哉!自壽取之,未致於理,為幸多焉。」又以尚書令華歆為郗慮副,勒兵入宮收後。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殺之。後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縱觀曹孟德一生,對待漢朝劉家真是無可挑剔啊,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一個缺德冒煙心狠手辣篡權挾君的大忠臣
司馬懿生活在半亂半治的時代,北方有穩定的政權,使得他可以一步步做到三公以上的職位,儘管被後代追封為帝,他仍然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高級官僚,這跟曹操是完全不一樣的;曹操是大亂時代的軍閥之一,憑個人才華和武力統一北方,標準的開國君主作派,雖然名義上是權臣,但是不適合以「臣」的身份來評價更談不上忠奸了。
說司馬懿,我覺得談不上奸臣,算是比較優秀的高級官僚。從政幾十年時間工作任務完成得不見得都很出色,但至少是合格;職務晉陞的依據也比較充分,例如擊破諸葛瑾、孟達一類戰功。但是晚年政治鬥爭白熱化,殺人太多,司馬懿很難脫得干係;沒有證據表明司馬懿有不臣之心,但此時的司馬懿顯然已成為權臣,至少完成了從搞事到搞人的轉變。這個轉變具體為何發生我不得而知,大家說的形勢所迫或是有了吞天之心我都不能排除,我猜測很可能是政治鬥爭加劇後,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後代遭到清算的自保策略——我先一步下手,你就沒機會對我兒子下手了。
有人認為司馬懿早年裝得很好,我很懷疑司馬懿是不是真的能預料到自己長壽,那個時候即使是高級官員活五六十歲也算長壽了,你說一個人一直裝裝到七十歲,放在現在那是一直裝到八九十歲一百多歲,然後突然奪權....那得是有多入戲是不是自己早就信以為真了....而且都到了這個時候還要繼續裝,推辭丞相和九錫,我覺得這要再給歸結為偽裝太牽強了。這個問題有意思,如果從司馬懿和曹操對比來看,曹操雖奸,挾天子以令諸侯,從個人感情看,不厚道,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令人汗顏,但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看,當腐朽的漢庭生產關係不能滿足方式的社會生產力或者說緩解社會矛盾時,就應該被取代,克袁紹,收復青幽冀並,統一中原,曹操對當時分裂的朝廷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我們應該讚賞曹操遠大的目光和抱負。所以曹操是大忠似奸;再說司馬懿,此人智謀,見識都是當時之才,善於隱忍,不過太過於攻於心計,個人不太推崇他。再從歷史角度考慮,他的反叛對全國的統一效果不大,因為那時候諸葛亮已死,蜀國再也無力北伐,東吳更不用說了,所以魏國統一三國只是時間問題,而且他完全可以盡一個忠誠來實現三國統一的抱負啊,所以啊,個人感覺私心很重,人家曹操到死也沒稱帝。所以司馬懿給我的感覺就是大奸似忠。曹操是大忠似奸。個人觀點哈,圍觀高手回答
成王敗寇,沒什麼奸臣不奸臣的!誰說江山必須就是他們劉家的!
以後世晉朝的千古忠孝之人李密的《陳情表》里也只能說「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愣是不敢提「忠」字。而由司馬懿全盤指揮的決定司馬家族命運的高平陵之變取勝後,他竟然誅滅了太祖旁支的曹氏親貴-曹爽的全族。至此性質已經完全變化了。如果說高平陵這件事是政治鬥爭的自保,那麼敢揮出屠刀對曹氏親貴,那就宣告了司馬氏篡權的野心已經完全顯露出來。他在削弱在位實權皇帝家族的統治力,這是絕對的赤裸裸的叛逆。反觀曹操雖然專權,也是基於漢室已經被架空,或者說「皇帝」只不過是一張牌,誰捏著都一樣。但是對劉氏親貴還能以禮相待,更不會痛打落水狗再揮刀相向。這點只能說:曹操只是愛權,他對董承、伏完的這群人的手段只是保住政治地位的專政手段。而不是司馬家有著核心目的「篡位」的目標。而且說明曹操很愛惜羽毛,是個嘴裡大吼著「並讓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但實際上是個特別愛面子、愛身後名的人。
王莽的那種「禪讓」制度的創立,讓封建政治開始了一個新階段:權臣實力派,只要呼聲夠高、實力夠強,彷彿都可以做皇帝。自此的三皇五帝神聖事才算騙了多少無涯過客!出身草根的權臣也敢開始光明正大的覬覦這個「天下獨尊」的位置。手下的人也敢學賈充一般開始蹭蹭的「勸進」了。
不過相比劉寄奴這樣敢直接賜死前朝皇帝的人,司馬家還是弱的!當然也算是給高平陵的曹家人報了仇了。因為冤冤相報,總會了。說實話,讀完三國,裡面最服的人,還就只有司馬懿,其次是姜維。
說司馬懿奸,無非就是因為他篡位,這都是一堆文人的愚忠之言。
你要人家司馬懿忠誠,那你曹家也沒忠誠對待自己的主子啊,既然你曹操曹丕可以篡漢,那我司馬懿和我兒孫為什麼不能篡曹?這點都想不通么,王侯將相本來就沒種,更何況你不仁不義在先,真不清楚那些說人家是奸臣的怎麼考慮的,不過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喜歡這種愚忠之人,江山可穩。
更何況當年司馬懿臨死時, 對兩個兒子說:"吾事魏厲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以吾有異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後,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負我清名.但有違者,乃大不孝之人也!"
是的,你想想,這麼個牛逼的人,為特么曹家鞠躬盡瘁,還弄死了諸葛亮,卻被一幫後人侮辱為奸臣賊子,這就是人性的醜惡,就像當年明朝于謙一己之力拯救了大明,最後卻被斬首,人就是這麼壞,就算是現代人也一樣,細思極恐。
開始說正事,之所以服司馬懿,這人是真做到了悶聲發大財這個境界。
想想三國時期,群侯爭霸,個個都是人才,不過司馬懿和曹操不屬於同一代人,你要去扯司馬懿和曹操的恩怨糾葛,那就純屬扯淡,曹操當年和董卓對拼的時候,司馬懿還未成年呢。
真要彰顯司馬懿的牛逼之處,那就要給他找個牛逼的對手來烘托他,三國裡面誰最神?自然要屬諸葛亮。
諸葛亮 (生卒181年-234年10月8日) ,司馬懿 (179年—251年9月7日 ),兩人年紀相仿,司馬懿比諸葛亮多活了15年。是的,比你的死敵身體好,活得長,你才能贏!
三國里諸葛亮被吹得太神了,直接成妖了,同樣的年紀,25歲就在劉備那呼風喚雨,想想司馬懿真正發跡登上歷史舞台,那要等到曹丕220年稱帝,司馬懿已經40多了。但是你再想想,諸葛亮這種年少成妖的人,豐富的政治經驗,軍事經驗,當年(230年)五丈原對陣司馬懿,都一直久攻不下,期間還使出罵死王朗的那種低端套路侮辱司馬懿(對,激將法,其實就是小人之道,就是送給司馬懿女人穿的衣服,意思是司馬懿你太娘們了,有本事從洞里爬出來,像當年項羽和劉邦說的一樣,咱兩別玩虛的了,直接單挑算了)。
可是畢竟司馬懿聰明絕頂,不吃這一套,最後把諸葛亮活活耗死了。什麼叫悶聲發大財,這就叫悶聲發大財!雖然比你發跡晚,經歷沒你多,但就是比你穩!
再然後,諸葛亮死了,當時剩下的那些不都是蝦兵蟹將?這種人不當皇帝我都感覺太憋屈太屈才了,什麼叫懷才不遇,這才真叫懷才不遇,更何況是他兒孫稱帝的,不是司馬懿!嗯,我又想到了當年的韓信,劉邦為什麼殺韓信,劉邦打下天下快60了,人家韓信連30都不到,這麼牛逼的人,劉邦敢留著他?雖然韓信國士無雙,我也覺得韓信沒有謀反之心,可是畢竟江山是劉家的,為了以絕後患,只能殺之。所以年紀輕輕就成名,也不是什麼好事,因為你威脅太大了!所以老司機經常警告大家,不要年紀輕輕就搞個大新聞,就想一夜暴富,穩一點,慢一點,才能長久一點。
所以司馬懿後面弄死曹爽(司馬懿和曹爽同為託孤,輔助小朋友曹芳芳)沒啥問題,曹爽本來就不是個正經貨,早就想廢了曹芳自立為王,一個小雞就想學當年劉邦那樣弄死功臣韓信,你以為司馬懿和韓信那麼嫩?司馬懿老奸巨猾(此處褒義詞)著呢,先下手為強,司馬懿這麼做我絕對支持!為啥特么為你家一輩子賣命最後還得被你收割!憑什麼!那些讀書人的愚忠要不得。
再提一個司馬懿的大招,裝病!
我記得當年司馬懿和曹爽內鬥,迫於形勢壓力裝病不出,悶了整整兩年,就是為了麻痹曹爽,等待時機出來滅了你!
247年(正始八年)五月,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到249年(嘉平元年)春正月,司馬懿殺曹爽及其黨羽。期間一共1年零8個月。
是的,玩三國殺,我覺得應該給司馬懿加上這個技能,裝病不出,並且當時司馬懿的兒子幾次找到他爹,擲地有聲的問,老傢伙你難道是想等死么!你都特么70多歲了,再不出來玩,就沒你什麼事了!趕緊的啊!
姜還是老的辣,一般政治人物沉寂兩個月都受不了,能老老實實趴在窩裡等兩年的,也只有司馬懿了,想當年諸葛亮他都能耗死,更何況你們這幫菜鳥。聰明的人就是善於把握時機,沉著冷靜,如同獵人一般,沉寂良久,在最有利的時刻拼勁全力,一招致命。
這招後人用的最6的,要屬蔣介石,蔣介石當年還沒上位的時候,國民黨內鬥,搞不了了也娘希匹老子不玩了!也是沒事就裝病告老還鄉思考人生去了,而且也是頻率相當高,就算最後蔣介石當了老大,戰敗了以後也是裝病下野,讓李宗仁裝裝逼挨挨罵,等到時機差不多了,再出來端平你們。蔣介石總共三次下野,都是一樣的套路,而且當校長之前,也是玩了無數次,屢試不爽,司馬懿的大招,用好了就是這麼屌!
行了,不扯了,老司機今天就開到這!
最後你要是問我,三國裡面誰最厲害,我當然要說,肯定是司馬懿啊,悶聲發大財,能屈能伸,最後的贏家,哈哈。
再就是,你管我說的是歷史還是演義,誰特么知道歷史真正發生了什麼!
眾所周知,我這個小號是專門用來嘲諷某位歷史發明家的。哎,我這麼辛辛苦苦給他刷屏,加熱點,也不知道大師給不給我點辛苦費啊?
大師說,司馬懿是被逼的呀。畢竟司馬家族太龐大了呀
呵呵,大師估計連什麼叫九品中正制都不知道把?
曹魏之所以能夠篡漢,不就是用九品中正制籠絡了世家門閥的支持嗎
現在說的曹魏跟大義滅親似的,還要打擊世家門閥了
為什麼高平陵之變能夠發動?還不是曹爽把所有的大族都得罪了遍,世家選擇了司馬懿而已
只不過沒想到啊,這司馬懿出爾反爾殺了曹爽不說,還篡了曹魏。。。
我估計世家門閥心裡也是懵逼的吧。。。
當然啦,大師說了,司馬懿都是被逼的呀。如果當時的君主是劉備,他肯定是不會篡位的
呵呵。。。
怎麼說都是你有理啊
講道理宣王是不是忠臣這件事情毫無疑問他不是,但是一邊說宣王奸詐狡猾缺德冒煙一邊洗地曹操是漢室忠臣,你特么在逗我?
司馬懿的黑點就是高平陵之變以及以後,他那會都多少歲了,行為來說他之前可是真的表現的忠心耿耿。而以當時司馬家的實力政變風險非常大,篡位的風險更大,想把那場政變洗成迫不得已不要太簡單,我看了一下洗的人挺多的就不代勞了,何況我覺得這事沒什麼好洗的,反正事實是,政變這種事情他都做出來了,管你什麼理由都談不上什麼忠,司馬懿把家族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是毫無疑問的。不過不管怎麼樣,他本人確確實實是作為魏臣死掉的,表面工作做的非常漂亮,而且最後有臉把自己埋在首陽山,可能也確實把自己當魏臣。
對比起來曹老闆可是完全撕破臉了,別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好多年,最後還實打實的稱王了,連令君都給他氣死了,你跟我說在你罵司馬懿是奸臣的情況下說曹操是忠臣???劉邦怕是要氣的掀棺材板。
而且講道理你喜歡司馬懿或者喜歡曹操喜歡哪一點不好你喜歡這倆的道德人品???要不要這麼想不開???承認這倆心狠手辣利益至上很難么?什麼時代了,人民的江山人民坐,你們還在這以忠臣作為萌梟雄的標準可笑不可笑。
忠臣,同時代的葛公那才叫忠臣的樣板,把這倆放在這討論誰是忠臣純屬五十步笑百步。
推薦閱讀:
※關心政治的人里中國現在對毛澤東崇拜的人是不是佔主流?
※如何評價陸遊?
※胡適的「麵包自由論」(美國人來了,有麵包也有自由)出處何在?
※為什麼吳王夫差在軍門外痛哭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