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羅伯特麥基痛斥《星際穿越》:阿凡達是個好故事,侏羅紀公園則不」這篇文章?

原文鏈接在這裡:羅伯特麥基痛斥《星際穿越》 "阿凡達"是好故事"侏羅紀公園"則不
裡面這段我比較在意「《阿凡達》是一個好故事,它跟《侏羅紀公園》的區別在於,角色本身做了最關鍵的決定,將故事推向了高潮。
  當高潮是由主角做出的選擇所推動的時候,通常是好故事;但如果這些高潮是由一連串巧合決定的,那通常是一個壞故事
我個人的認為單從故事上面來說,阿凡達的故事講得只是一般,相比之下遠不如《星穿》,但是文章中麥基只給《星穿》 3分(10分制),而給阿凡達好評。
同時,後面的結論並不是很站得住腳,說是一連串巧合決定的就不是好故事,但是很多懸疑類型的片子都是由巧合決定的,也非常經典。相反,由主角選擇所推動的通常是好故事也並不盡然吧,以我認識的情況是這樣多為平庸一點的故事。


對於麥基,沒有多年電影製作/寫作經驗的人來評價,是極為不公平的。因為只有多年為寫故事而傷腦筋的人才知道,麥基的話是多有分量。這些寫故事的規則是經過多少年,多少代的不斷總結才結晶出來的。從古希臘戲劇到現代電影文學,都是如此。很多人一看麥基哪些似乎很教條的東西就熱衷於尋找反例,可是找來找去,也不過是一些極為特殊的孤證而已,或者電影本身的好看在乎別的元素。

電影故事其中有一條最重要的規則就是:故事由主角推動。即所謂「Character Driven」(角色推動)。在寫作劇本的時候,如果你不是角色推動的故事,而是故事推動角色,則很容易陷入不精彩。
《Avatar》的故事其實就是《Pocahontas》《Dancing with Wolves》的一再重現,文明皆有一個主角走向融合和戰爭……《Avatar》的故事基礎很牢靠,如果不是Jack本身的互動,故事是不會這樣走的,這就是為什麼英雄主題的流行,因為英雄真的推動了歷史。
至於《Interstellar》,他多少可以算是角色推動,但是這裡面還是有某些問題的,我覺得故事本身的成熟度上並不牢靠,具體不展開,大家可以聽我的Hardimage播客,這兩天要上線這一期。
我承認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但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科幻的主題和親情的殺傷力。
其實你們可以看看馬修最近其他獲獎角色,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角色推動,深入骨髓,淋漓盡致。《真探》裡面的Rust警探、《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里的Ron、《Mud》。

麥基的話可以不用全信,揪住他的某些不靠譜的話而詆毀他是很不智的。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是這並不是說可以不讀書。知乎的開放,使得人人都可以發言,人人也可以似乎講出一些道理。其實如果道理人人都能講,還是道理嗎?


麥基的所謂「編劇聖經」的地位,沒那麼誇張……

應該說如果要成為一個類型片的職業編劇,能從麥基理論中學到很多,但對於已經熟練掌握了劇本寫作技能,甚至只是劇本鑒賞知識的人,就沒必要盡信麥基

電影流派和表達方式有無數種,麥基只是其中的一派理論而已,麥基一直無限弱化文化差異的影響,認為編劇技巧可以彌補任何文化差異,這個說法絕對就是大錯特錯,典型的唯類型片獨尊觀點。不同的文化差異,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表達目的都必然讓文化傳達有障礙或者隔膜。

為了避免沒有必要的口水,我不討論《星際穿越》如何


作為學編劇的人,雖然是諾蘭粉,但還是覺得《星穿》的故事確實有很大的問題,不怨麥基吐槽。
巧合推動什麼的另說,《星際穿越》的人物塑造到處都是硬傷,全片簡直就靠馬修的演技和各種炫目場景視效強撐。
特別是哥哥這個角色,角色功能和定位都不明確,後期性格轉變莫名其妙,最後乾脆直接被遺忘了。主角大難不死只想著自己為民造福的寶貝科學家女兒,農民兒子問也不問一句就去扭頭找相好的了…
這個哥哥最大的作用就是在看錄像帶的時候狠狠煽了一把情,否則簡直雞肋,實在是一大敗筆。
馬特達蒙那個角色沒做好,黑人隊友存在感比機器人還低,各種莫名其妙領便當就不說了…至於安妮海瑟薇演的戲份那麼重的角色,也像個神經病一樣,前面都在說她多麼的聰明睿智,結果為了拿一個(後期完全沒發揮任何作用直接被編劇遺忘的)什麼鬼數據,一意孤行還搭上一個隊友。這簡直是在黑女宇航員好么,果然不應該讓女人上太空搗亂去…
其實這都不算事,問題是以諾蘭的功力,這些明顯的瑕疵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蝙蝠俠珠玉在前,不論是劇作還是最後的成片幾乎都像教科書一般堪稱完美。而《星際穿越》最後呈現出這個效果,難免讓人扼腕。


麥基這段話:「當高潮是由主角做出的選擇所推動的時候,通常是好故事;但如果這些高潮是由一連串巧合決定的,那通常是一個壞故事。」不夠通俗,給提主造成了一點理解障礙。關鍵不是主角的選擇,而是主角背後的性格邏輯讓主角產生了選擇。就像編劇製造一台精密的儀器,點開開關以後,儀器就會自動運行,根本不需要編劇去干預。麥基其實想說的是劇情應該靠人物性格建立的一套邏輯規則來推動,而不是取巧似的在電影的劇情節點通過人為製造巧合來推動吧。

為啥國產電影很多人物很雷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物性格極端不固定和隨意,性格轉變非常生硬,人物完全成了編劇筆下的提線木偶,編劇要角色怎麼樣,角色就突然變什麼樣。中間都沒過渡,前面也沒留伏筆。這樣的電影角色會讓觀眾下意識的感覺不真實。

就像原文裡面麥基說:

電影(星際穿越)里的人們都在哭來哭去,麥康納在那哭,馬特·達蒙也在那哭,如果一個導演讓演員用這種哭了又哭的方式去演戲,那就意味著他根本想不到別的辦法。他不知道一個人在面對某些事情的時候應該如何表現,於是就說,那就流些眼淚吧,觀眾也就會動感情了。

麥基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星際的編劇不能給每個角色構建一套合情合理的情感邏輯,主角在不需要哭的時候卻哭了。觀眾都是人,如果一個人無緣無故的哭起來,人的潛意識就會覺得不對勁,那麼就會產生一種本能的戒備心。這對於一部想讓觀眾入戲的電影來說是致命傷。我當時看到馬修幾次哭的時候也很納悶,理由是有,但總感覺電影交代的不清楚,我心裡感覺很突兀。後來想了想是因為主角多年未見女兒才猛然理解,但是觀眾對主人公的這種感情不是每個人都能馬上明白的。

星際穿越上映後很多觀眾也產生了不少疑惑,比如馬克達蒙的背叛根源在哪裡?主角兒子前面為啥黑了,結尾突然又洗白了是怎麼回事。說實話對這幾個點的處理上,星際的編劇已經比國產電影編劇好多了,都埋了一些伏筆,細心留意的觀眾或多或少的可以把故事給圓上,但是嚴格的來講,伏筆做的還不夠充分,大多數觀眾應該連伏筆都沒注意到。個人感覺麥基老爺爺打分太嚴苛了,他本人作為一個極度推崇故事性的編劇培訓家,打分肯定會有偏向性,例如他給《銀河護衛隊》的劇本打了高分,很明顯的偏向高度模式化的商業片劇本,星際穿越這種商業和文藝兼顧的劇本3分不至於,5分 6分差不多的樣子,如果評分松一點打7 8分也是沒問題的。


題主對羅伯特·麥基似乎並不太了解。他的《故事》說得上是編劇的聖經了。關於人物與情節的關係,看書中的第五章就行了。

至於為什麼說巧合推動的故事不好,原因也不複雜。一部電影的靈魂必然在於人物——故事本身是沒有靈魂的。巧合太多,就變成了編劇隨意開上帝視角,大大削減了人物的豐滿度,不會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也不會讓觀眾有太多共情的機會。

不是說巧合是一種很糟糕的東西。巧合是推動故事發展、把人物推向抉擇所必不可少的催化劑。但當巧合喧賓奪主的時候,一個故事也就頂多達到「好玩」的境界了。

就像我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劇情特別反轉的小事? - Roc Lee 的回答」中講的兩個故事,就是典型的沒有人物、只有情節的故事。好玩嗎?還挺好玩的。但故事裡的主人公,換成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有同樣的遭遇,所以不會給人留下任何印象。事實上,這兩個其實是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故事如果用到電影里,觀眾肯定會抱怨說太假了。


麥基是從劇本角度作出評論,他在好萊塢編劇界是一等一的大師級人物。論劇本,《星際穿越》從第一次轉折處就很牽強,就是主角發現了NASA並立刻被選為飛行員,之後主角確實對劇情推動沒有關鍵性貢獻,而整部影片下來,主角經歷之後的改變微乎其微,不符合傳統劇本所講求的主角必須在事件後有質的改變。


像這樣一個一輩子都在思考故事的人,分析起電影來是會很直接地切入故事的內核里的。
從故事框架去看,阿凡達是最流行的一種故事模式之一:主角作為外來者去探索星球,與原居民接觸,滋生感情,後來突發變故,貪婪的人類開始掠奪物資,破壞星球,主角被孤立,絕望之際主角通過努力,驅逐了侵略者並重拾原居民的信任。
這骨架是相當王道紮實的,並在這基礎上通過添加相當漂亮的枝葉:演出、奇妙星球里的動植物生態、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精良的配樂等。加上故事之中的內涵,使得這電影可以被歸為一部好電影。
而相對星際穿越,按諾蘭的脾性來說,骨架根本就不可能太平凡或者說是王道的,加上科幻的緣故,很多推動劇情的地方不能單純由主角的『努力』來達到(在宇宙面前,一個人類的力量太渺小了。)。這些使得故事中存在了更多的巧合,至於是否過分,顯得太扯,這些感受就見仁見智了。跳出骨架之外,電影里的枝葉也是很美妙的,而這些也是體現齣電影好看的重要元素,忽略這些都不太應該。
總結來說,麥基老爺子對故事框架非常執著於傳統,而對電影行業的看法又相當的超前。
至於什麼電影好看,相信每個人有自己的主觀看法。
個人一點愚見,謝謝閱讀。


我想知道傳言斯皮爾伯格對麥基不屑一顧,是不是在這之後才有的


這裡必須提到,專業的劇作者看影視劇的角度和一般觀眾是不一樣的。
簡單地說就是——
觀眾眼裡的故事=電影本身
編劇眼裡的故事=[(電影本身-特效-剪輯-音樂-表演)+設定+節奏]x人物
詳細的說法就是 @羅登答案中的描述。

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劇作者」並非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預設立場。而有了預設的立場,那麼看待問題就會存在一些偏頗或者是至少有偏頗的嫌疑。通常來說,在創作者的角度會有偏重視覺和偏重故事兩個派別。偏重視覺的導演大多是技術崗位出身,如攝像和特效,此派人物代表人物有邁克爾·貝、張藝謀以及被文中被批評的斯皮爾伯格和諾蘭。而偏重故事的導演文中也有提到,就是馬丁西克塞斯、科恩兄弟等人。這兩種派別可以看作是兩個師出同源但卻水火不相容的群體,有點像華山派的劍宗和氣宗。隨著市場化的細分和電影拍攝技術的進步,這兩種派別在創作理念上的差距幾乎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目前全球電影人中,集兩派之大成者可能只有詹姆斯·卡梅隆一人而已。

(這裡插一句嘴,詹姆斯·卡梅隆曾公開表示沒看過麥基的書,而這裡卻專門提到《阿凡達》……私以為這裡如果不是麥基在表達對其的惺惺相惜之情,就在刻意討好詹姆斯·卡梅隆,亦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在這篇文章中先後批評了兩位導演,一是斯皮爾伯格,二是諾蘭。

我們先說斯皮爾伯格,作為一名享有盛譽的大導演,他有著很多讓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這其中包括《侏羅紀公園》《印第安納瓊斯》等曾經紅極一時的作品。但當我們回過頭去,再度觀看這些作品時會發現,在這些曾經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效被時間褪去它們的光彩之後,電影中設定俗套、情節單薄、表演無力、台詞愚蠢的問題俯拾皆是。

而諾蘭雖然在使用特效方面較為克制,但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視覺派導演。《蝙蝠俠2》的成功吸引了大量非專業影迷對他的關注,他們本身並沒有辦法去分辨在電影中導演的個人才能與整個拍攝團隊才能各佔據多大的比例。知乎裡面一些討論諾蘭是否被過譽的問題中都曾提到,諾蘭對動作指導、故事節奏把控等方面的能力並不強。而在劇本創作和設定階段,諾蘭的表現也接近與簡單粗暴。例如《盜夢空間》中完全未對盜夢機械的原理進行解釋,而《星際穿越》里對於將人類逼入絕境的枯萎病和適時人類社會的描述也極為缺乏說服力,因此可見其對於劇本創作和人物塑造並不擅長。

諾蘭是一個聰明的導演,他懂得如何在影片中揚長避短,從而生產出質量上層的作品。而作為合格的觀眾,我們也應該明白人無完人的道理,認清其在創作層面確實曾在短板。而作為創作者和評論者,麥基指出其短板所在也僅僅是出於本分。

但現實的殘酷之處就在於,技術永遠在進步。二十年後,笑傲華山之巔的,永遠是氣宗。


先說觀點,這老頭大錯特錯。
羅伯特麥基是一個典型的教條主義者,他一直在強調「故事是有規則的」,而《侏羅紀公園》「違背了這些規則」。主人公做出的決定沒有意義,他沒有改變世界,產生影響,所以這是一部失敗的「故事」。
他最大的問題,是把所有電影都降格為「故事」,然後套用各種規則。如果你恰好讀過《侏羅紀公園》的原著(毫無疑問,這老頭沒讀過,我懷疑他講出這樣的話,也許他根本就不讀小說),你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本GEEK范十足的科技預言,邁克爾克萊頓在書中討論的是失控,是動態開放式系統的不可測因素,是中央集約型控制體系的結構性缺陷。整個故事的主旨就在於強調個人同整個自然系統對抗這一過程本身的可笑和無力。你讓自己陷入困境,你奮力抗爭,你做出選擇,你最後無力改變這一切,只能面對慘淡的現實。
這才是故事想要表達的主題。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主題違背了講好一個好故事的規則。那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因為你的規則太舊太少了。
他這篇文章的另一個觀點也很愚蠢,「人們需要100個小時的電視故事,而不是兩個小時的長片
隨著我的時間越來越寶貴,我對於電視劇這種形式越來越缺乏耐心,100個小時的故事什麼的,純粹是一個笑話。
最後,他至少說對了一點,作為一個喜歡諾蘭除了《星際穿越》之外所有電影的觀眾,我也認為《星際穿越》拍得很爛,三分。


羅伯特麥基說得對。但那已經是半個世紀前的編劇準則了。真正優秀的電影是會跳出這個圈子的。試想如果是庫珀牛逼閃閃地秀了一波操作後飛船開回人類空間站,或者庫珀跟大反派打了一架拿回回家的金鑰匙,《星穿》還會有這樣詩意的表達嗎?還會有這樣獨特的美學感受嗎?是不是就淪為一部流水線上的「優秀」作品了呢 :)


劇作範式從三大悲劇那套東西一脈順下來,麥基算是當代的集大成者。好的故事呈現和討論「人擇」與「命運」的互動,結論是沒有問題的。
故事是人的故事,全部靠堆砌巧合來完成構架,即使當時大受歡迎,回過頭來看也難免味同嚼蠟,缺乏傳世價值。

諾蘭一直是玩概念的高手,不是講故事的大神。單論敘事恐怕連成田良悟之流都能甩諾蘭幾條街。但這不丟人。

同時,星穿作為一部商業電影的好評如潮,也並不是因為故事情節有多曲折迴異而又邏輯嚴謹,甚至不是它的科學底子有多紮實。這方面星穿未必就好過超體多少。

說到底,還是其超越理想的方式總結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直擊而又高於觀眾訴求,對浩瀚宇宙和人類文明雙雙致敬,堪稱近年來科幻作品中人文主義情懷體現到極致的一部。

沒錯,追捧這部片子的觀影者多以文藝青年為主,而不是任何科學領域的專家。
麥基對星穿看不上眼,情理之中。換成霍金來打分,我個人猜測恐怕也是一樣。

至於麥基黑侏羅紀,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沒想到啊沒想到----


霍金居然給了好評,看完這片子彷彿還得到了心靈上的升華。
我果然也是天真。


麥基(以及很多電影評論家)談論電影的時候,是從編劇角度出發,真的只看故事,故事內核的人;


而絕大部分觀眾,以及電影從業者,在談論電影的時候,都是把電影當作一個整體在談論。(包括演員表演,場面設計,故事,音效,音樂,視覺奇觀,服裝道具,觀影體驗)

這是造就分歧的最根本原因。

電影是故事的藝術,卻不單單是故事的藝術。完整性的討論,才是有意義的。至少我現在這樣認為。


感覺阿凡達的劇情確實比星際穿越好啊,阿凡達里人物多,性格充實,導演還請了語言學教授特地為納威人做了一套語言,並且還做了一款同名單機,設定了一個龐大的世界。
當然我也不是說星際穿越不好,畢竟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部片子。它的拍攝場景跟人物太少,推動劇情顯得太過生硬。愛的力量拯救人類也是個經常被玩的梗。。但是不得不說配樂太棒了,幾次的高潮劇情配音真的都特別棒。大浪星球時的嘀嗒嘀嗒聲音;控制飛船旋轉去綁定總船時的死亡華爾茲,太絢麗了。


星穿劇本有硬傷啊 其實蠻影響觀感的 最後也只能用各種煽情草草了事 蠻失望的


講好故事,需要極高的智慧,必須有一個綜合的智力,需要了解政治、社會學、歷史,讓這個社會運轉起來的方方面面,想要揭示所有的藝術、科學與文明社會之間的聯繫,需要有一個龐大的視野,還需要一個特殊技能——講故事。

人物設計,不能有隨便遊走的人物,每個人物都要有清晰的軌跡。

一個原則,兩極化。你要把你的人物分成兩極,兩個對立的方面,每個人物都要有對理想對生活絕不相同的狀態,都有不同的想法,每個人物都是獨特的。如果寫作時有兩個人物對事情和人生的看法是一樣的,同樣的事物有同樣的反應,那就把二人合二為一,或者刪掉一個。

一個強大的人物組合中,越兩極的人物產生衝突的可能性越大。


首先麥基的觀點我是認同的。首先,星際穿越的劇情主要是在探索中推進的,邊交代當前處境邊解釋科學背景,削弱了敘事的成分,而留給主角們的似乎就只有被動選擇的空間。其次,主角只是個宇航員,卻在專家的指導配合下完成了一系列高難度的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對如何克服困難的細節描述不夠,顯得巧合的成分更高,這也進一步造成了該劇故事得分低。

不過,故事不好未必等於電影就不好。像2001漫遊太空、銀翼殺手這樣偉大的科幻電影不一樣是故事性不強、內涵度爆表的好電影?


1. 麥基的《故事》是一部偉大的著作。
2. 《故事》主要講了兩樣東西:好故事的品味和好故事的原理。其中品味部分可能比原理部分更有價值。
3. 一般情況下,故事是電影的核心,但不是電影的全部。討論電影的故事部分在一般性原則下的好壞,和討論電影好壞並不完全是一件事,和個人好惡更是兩件事。
4. 電影一百來年,如果跟音樂比,可能還在記譜法都沒發明的狀態,原理應該遠沒有被研究盡寫盡。教條主義更是要不得。
5. 但是嘗試新事物的代價很大,最好留給天才和瘋子。
6. 《星際穿越》是個好電影,但不好在故事上。
7. 老人家主業是搞講座和賣書,所以也要搞營銷的,不能說點啥都百分百較真。

以下和問題無關,純粹瞎扯。
幾十年前理論家也覺得維多利亞時代的大師們已經窮盡了小說講故事的方法,導致了「小說已死」。結果沒有二十年就冒出來了福爾斯、納博科夫、馬爾克斯、卡爾維諾這些人。如果也有一位維多利亞時代小說理論的「麥基」,我們也許會發現按照他的著述,這些是「壞小說」,但是「麥基」肯定會告訴我們這些是「好小說」,而那些納博科夫和卡爾維諾們,也會告訴我們他們每個都從「麥基」的理論里受益。
回答「小說是什麼」、「小說怎樣寫」這種可能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往往是最有趣而偉大的過程。
而電影的狄更斯可能都還沒有出現呢。


《阿凡達》要是沒有3D視覺效果來支撐的話,那片子還能看嗎。在當時3D大片剛剛開始的階段,人們都被技術和視覺效果給弄暈了,一股腦的都大加讚賞,絲毫不在乎故事本身的成色,論編劇水平的話,《阿凡達》真的太一般了,要深度沒深度,要娛樂沒娛樂,跟卡梅隆之前的《終結者》和《泰坦尼克號》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相比之下《侏羅紀世界》還是要好一些,因為他出發點就不一樣,侏羅紀就是純爆米花類型片,看著好玩,在這一點上觀眾確實能得到滿足。
而要說《星際穿越》不好,要麼就是根本鑒賞水平有問題,要麼就是故意唱反調來刷存在感。星際穿越裡面就沒有一個人格化的反派存在,而是把時間這個虛幻的概念作為矛盾的對立面處理,這已經比一般的故事要有水平了,雖然《星際穿越》裡面有很多複雜的概念,但其實貫穿在裡面的是愛與被愛、探索和守護等普世的觀念,而且被克里斯托弗諾蘭處理的很到位。
縱然有人不喜歡《星際穿越》這類型電影,但是推崇《阿凡達》真是太可笑了,透過現象看本質,《阿凡達》裡面除了看看潘多拉星球上的自然風光花花草草,還有什麼玩意。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閱影無數的人,你覺得什麼樣的電影算好電影?
如何評價《神探夏洛克》(Sherlock)第四季第三集 The Final Problem ?
於正的影視作品是不是在挑戰觀眾的底線?
泰坦尼克號真的就那麼好嗎?為什麼我看完之後並沒有很大的感觸,是我自己的問題嗎?
怎樣欣賞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TAG:阿凡達電影 | 影視評論 | 侏羅紀公園電影 | 星際穿越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