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歸們對自己曾留學的國家怎麼看?

最近剛回國的,或者還沒回的,或者沒打算回的。


在日本讀了兩年,法國和新加坡各半年。

日本
雖然去日本之前有一個日本女友,不過大部分對日本人的印象仍然是來自於地雷戰地道戰這樣的電影和歷史課本上的宣傳,總覺得是張牙舞爪要吃人的那種。

下飛機的第一印象就是乾淨整潔,然後發現所有的東西都特別的小。以前在阿拉蕾裡面看到的那種小警車以為是漫畫誇張,到了以後才發現滿大街都是這樣的娃娃車一樣的小車。街道也是窄得不行,樓與樓之間距離很近。後來每天中午看到同研究室的日本同學從家裡帶便當在學校吃,那個便當盒就和我小時候的那個鉛筆盒形狀大小差不多,每天都能吃個半個小時,吃完以後還一副很滿足的樣子,讓我總是覺得我們兩個不是來自一個星球的。我這個人總是趁超市每天結束營業前去買兩個半價的便當,因為我覺得他們超市裡的便當我要吃兩個才吃得飽。

然後就是友好禮貌了。學校里的同學教授之間就不說了,有一次在外面丟了錢包,有人撿到了順著裡面學生證上的地址硬是驅車二十公里給送到了學校,然後名字都沒有留一個就走了。 我還有一次在日本騎車長途旅行,在一個山裡發現有人在賣橘子和饅頭,就想上去買點吃,結果看攤的老太太就跟我聊起來了,了解我從中國來日本讀書以後,就驚呼道,你是從中國騎車過來的啊?我說沒有沒有,中國那邊來日本只能游泳不能騎車,我也游不了那麼遠,是坐飛機來的。然後老太太說著無所謂都一樣,不由分說非要把橘子和饅頭送給我。 還有一次還有五十公里就到廣島了,我在一個叫大竹的地方的休息站停下來休息抽煙,旁邊有一個抱著頭巾的卡車司機,估計是半天沒有跟人說話了,於是和我搭訕起來,聊了幾句還挺投緣,這哥們說正好順路就非要帶我一程進廣島,我說別介啊,我就是想騎單車呢!但是他說他是自衛隊的預備役,特別想和我聊,就一下把我的單車扔到了他巨大卡車的後面,拉我上車了。一路上說起他現在在自衛隊預備役的事情, 一路上不停給我道歉,說幾十年前那場戰爭如何如何對不起我們。說起來在日本兩年這是唯一一次和日本人聊起那場戰爭,好像日本人都在有意迴避這個話題。 跟當時的女朋友倒是聊過,結果兩個人吵得一塌糊塗。後來我去靖國神社看了看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片小電影,坐在旁邊的幾個老太太活生生的看哭了,看到神風特攻隊的時候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裡面的邏輯就和我當時的女友一樣,不過兩年里除了她真是沒有別的日本人願意跟我說起這個事情。

最深的印象就這些了,聽學長教授說了不少日本公司等級森嚴的年功序列制,覺得完全不適合我,於是畢業找了個沒有在日本的工作,所以從來也沒有在日本工作過。

法國
法國只待了半年,在巴黎郊外四五十公里一個叫楓丹白露的小鎮上,我住在離小鎮十二公里遠的一個小村子裡面,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過鄉村生活,平時出去玩也是大家開車去鄉下的酒庄之類的地方玩,所以法國在我的印象裡面就完全是副鄉間的模樣。我們同學裡法國人不多,也就10%的樣子,其他全是各個國家來的,平時和同學混在一起跟基本上是生活在學校的一個泡泡裡面,與當地人沒有什麼接觸。

至於多鄉下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住的地方離學校十二公里每天都是往返於森林之中。平時就經常在路上看到野豬,鹿之類的一家子集體過馬路,或者是等在馬路邊上等待時機一舉過馬路。有一次一個同學晚上回家一不小心撞了一個正在過馬路的小野豬。野豬自然是掛了,車子也要大修,不過當地規定是撞死了豬不能把屍體留在路邊一定要帶回去處理掉,於是聽說這個同學搞了個烤野豬肉派對把豬肉處理掉了。

印象最深的是我們幾個同學的穿著了,大家平時在學校裡面都是牛仔褲短袖衣之類的,唯獨幾個法國人每天都要穿襯衫來,下來的顏色還要配得很奇怪,諸如綠色的褲子配紅色的鞋子這種。人群中誰是法國人一望便知。他們腦子裡面想得似乎也不太一樣,有一天我同屋的同學的學習小組約好了一個時間集體做作業,開始前兩個小時突然收到他一封郵件,說我今天要去買一匹馬,所以不能來參加小組學習了。組裡有個像其他所有德國人一樣守時德國人,自然把他好一陣臭罵,說你要不來也編個好點的理由之類的話。結果他第二天真騎了匹馬來上學了,不知道腦子裡是怎麼想了。不過後來也沒有見他再騎馬來上過學,據說是學校說停車位只能停車不能栓馬於是只好開車來上學了。

最喜歡就是超市裡面賣的紅酒,相當便宜,最便宜的是那種用塑料袋包裝的紅酒和用裝牛奶的那種紙盒裝的紅酒,兩三歐元一升。這輩子第一次知道紅酒還能這麼裝,平時在國內找一個擰蓋子打開的瓶子都不容易啊,全是橡木塞子的瓶子。

新加坡
在法國上了半年學之後到了學校的新加坡校區,還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左右的樣子。

來之前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去新加坡啊,小心被鞭刑!在這裡待了一年半竟然也沒有被鞭刑,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的秩序井然,效率超高。尤其是我在周圍的國家印尼,馬來出差回來新加坡之後會有回到文明世界,一切都回歸正常沒有意外的那種感覺。在印尼的機場,排隊入關等一個小時是常有的事情,拿中國護照的還經常被索賄,像我這樣不願意給錢的經常就被晾在一邊放個十幾分鐘。而在新加坡我每次從走進機場里到坐上回家的士不會超過五分鐘。新加坡政府是我見過的效率最高的政府。我們商學院裡面僅有政府贊助來讀書的公務員全部來自新加坡政府,政府從高中就會開始挑選人才,被選中的聰明小朋友贊助他們去國外讀書,然後和政府簽至少工作六七年的合約。政府的工作在當地是很吃香,大公司找人也願意招有政府工作經驗的人。

有秩序過頭就是無聊了,沒有意外也沒有任何的驚喜,加上新加坡面積如此之小,待的超過了半年就會覺得蠻無聊的。開車開開就到馬來西亞了,平時也不能像在別的地方一樣周末出去郊遊,不出去的話只能在商場內吃吃逛逛看個電影什麼的,出去的話只能做飛機去旁邊東南亞國家的小島上去玩。每每想起我拿著新加坡的手機汽車開個半個小時就要變成漫遊了這件事情就十分的不爽。

酒比法國可是貴多了,我們在法國聚會都是大家花十歐元買個門票,酒無限量供應,在新加坡聚會是花二十歐元買個門票,憑票喝兩杯酒。想光在酒吧喝酒喝醉真是一件很昂貴的事情呢,所以機場裡面每個人落地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狂買免稅店的酒。。。


比利時,讀書一年,工作兩年多。

準確的說,我在的地方是佛蘭德斯,因為比利時更像兩個國家而不是一個國家,除了南北朝鮮,估計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的媒體一天到晚拚命擠兌另一半國土上的同胞了。這個國家前不久創下了一年半沒有中央政府的記錄,然後一半國土(佛蘭德斯)上只有一半的一半國民希望和另一半國土(瓦隆,法語區)繼續湊合著過日子,剩下一半的一半有希望獨立出去自立山頭的,也有想和荷蘭統一的。

整個社會對語言極度敏感,雖然這個國家有三個官方語言(荷蘭語,法語,德語),但是荷語和法語的關係堪比水火,在說荷語的佛蘭德斯,可以大膽的說英語,因為販夫走卒都或多或少會一些,但是如果說法語則可能被白眼。

雖然碰到過個別無厘頭的,我對該地居民總體印象不錯,都還算樸實。說幾件印象比較深刻的。

一次坐公車,車上有兩個中國學生說話聲音大了點,旁邊有個當地人嫌吵,就跟他們很不客氣的說這裡是比利時,不是中國,你們不要那麼大聲;另外一個當地人看不下去,插了進來,說比利時是自由的地方,你們想怎麼講話就怎麼講話。結果這兩人自己吵起來了,還都用英語,生怕我們聽不懂一樣。

我工作的辦公樓里另一家公司的本地MM,經常跑我們公司來串門,一來二去和我們就熟了。有時候上下班路上還會隨便聊聊,知道她高中畢業就跑出來做文員,想攢點錢去修導演專業,還跟我說她超喜歡張藝謀拍的英雄。有一回早上上班路上碰到,她一見我就說太好了,我感覺今天穿的有點太透(她當時用的詞是slutty...),你幫我看看,我說擦這怎麼看,她就背過身說能不能看到她的underwear,當時我就傲嬌了,說這哪兒行我不看就跑掉了。

去市政廳辦一個證明,接待的是位老太太,列印材料的時候她就開始對我噓寒問暖,說馬上天要冷了,你要多穿些衣服,注意不要感冒啊。

總體上,佛蘭德斯的人語言能力是蠻讓人佩服的,會荷法英德四門語言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畢竟國家小,很多工作機會都要和外國人打交道,不得不學各種外語,學中文的也逐漸多了起來。我曾在鎮上大學的東方圖書館做過義工(就是幫忙把一些中文書籍信息輸入電腦),館長是位中年女性,體態修長氣質佳,關鍵是說一口台灣腔的國語,見面打招呼會問「吃過了么」,有一回還補充了一句「喝過了嗎?」,讓我愣了半晌。

最不愉快的一段經歷,是05年歐洲各地陸續發現中國工業間諜,有一個住布魯塞爾的法國人甚至宣稱我所在城市80%的中國學生都被間諜組織控制,當地媒體頓時來勁了,甚至發生過記者在馬路上直接攔住中國學生問你是間諜嗎這麼二B的事情,我當時氣不過寫信給該國平權委員會投訴,收到回應說會認真調查嚴肅處理。跟我關係不錯的同事就讓我別往心裡去,大家平時過日子很悶,來個間諜事件就乘機集體開心一下,沒準還會覺得哎呀中國這麼牛逼的國家還會往我們這旮旯派間諜好光榮。


美國。

80%的農村+20%的城市。

大部分地方硬體設施都有些令人驚訝的「落後」,比如很多地方電線杆都還是架在地上的,比如紐約的地鐵已經100多年了並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翻新什麼的,比如很多紅綠燈都是直接掛在一根線上,經常風一吹就各種搖搖晃晃。感覺他們的態度就是,只要還能用就不需要進行大的更新。但在有些事情絕不含糊,比如人行道都會用金屬包裹以防車輛撞壞,比如任何公共場所和公用設施都周全的考慮到殘障人士的需要。

「輪子上的國家」,絕對沒錯。大多數人已經有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式,就是只要目的地稍微有點距離,就必須開車。不會考慮走路。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廣大農村居民身上(=_=)。但是只開車不走路的話怎麼保持健康呢?於是他們會擠出時間來專門去健身房跑步或者在自家門口小路上繞圈跑跑。

除了極少數奢侈品品牌,在這個國家幾乎所有的商家都在一年四季不停地變著法子將商品打折販賣給別人。對於愛購物的人來說,這裡的東西不說價錢便宜,光是他們這種求著你買的態度就已經夠讓人感動的了。更何況大部分商品在一定的期限內是可以無條件退貨的。比如你在超市買了條毛毯,回家放了一個月覺得花色不好看或者其他坑爹理由,直接拿回商店說要退貨,幾天後超市就會把款子打到你的銀行卡上來。對普通美國人來說,一件衣服在$10-$4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他們絕對不會去花800塊錢買一條Levi"s的牛仔褲——就像國內很多人那樣。

人們大都時時警惕著自己的權利有無被侵害,一旦有,甚至開始有苗頭,他們就會義憤填膺的提出要求,直到被滿足。比如去年還是啥時候,長島附近海面上要建一排風力發電機,距離海岸大概是肉眼可以大致看到遠處有一排白色的物體的樣子。這件事遭到了當地居民的強烈抗議,因為「太難看啦!我們在海邊曬太陽浴的時候可不希望看到這麼一排鬼東西!破壞心情!」 結果,它們馬上就被拆了,移到了海下。T_T

21歲以下是禁酒的,很多年輕人對酒精的崇拜因此無比高漲。大學裡星期四晚上是飲酒高峰期。也許是因為這個,很多學校星期五都盡量安排最少的課?大學學術氛圍相當不錯的,尤其是期末考的那段時間。平時嘛,大家也會集起來到誰的宿舍或者apartment一起討論,但是大部分時候,這種討論都是從晚上9點一直閑聊到12點甚至更晚,然後在發現時間已經不早了的情況下匆匆討論幾句。在期末,論文或者Project到期的時候,這種討論就會異常嚴肅起來,大部分時間都講學習上的事兒。其實是想說,大學裡光從對論文的格式和參考文獻的嚴厲規定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學術系統的嚴謹,和對版權的尊重。說到版權,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在大學裡真正有錢的人不是用著新款iPad或者最好的智能手機的人,而是每個學期開學都抱著新教材的人。」

我想想還有什麼值得說的。。。

浪費電。大廳,走道,學校,很多公共場所,整晚都不關燈的。甚至有次去下曼哈頓城的一個公園,看到那邊的路燈大中午的還全亮著。

食物。挺糟糕的(不過據說比大英帝國還是好很多),基本上普通群眾的日常食譜都是外國輸入,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中國菜。走到大街上揪50個人問,肯定有60幾個人都說自己喜歡中國食物。除了感恩節大餐中幾個奇特的菜,其他時候還真的很難見識到美國本地食物。快餐不算吧?還有特別喜歡喝冰飲。從早餐到宵夜,從白水到各種奇怪口味的運動飲料,1/3杯冰是少不了的。

胖子多。胖子真多。比我重兩倍的人比比皆是。

看病貴。只要莫生病,在美國基本上可以保證生活愉快。

做事慢。銀行辦張卡,只要你願意,阿姨可以跟你閑聊三個鐘頭還什麼事沒幹,所以很多事情都要預約。否則等了一下午,可能只辦了一兩個人的事情就下班了。剛開始很不習慣,但是呆了幾年以後,感覺自己性子也沒那麼急了,還挺好。

交通好(曼哈頓那種地方除外)。雖然車多,但是絕大部分人還是很遵守交通規則,很少有亂插隊現象。畢竟在人們心中,STOP這個標誌是有法律效應的。有紅綠燈的地方,交通不會很擁堵。沒有紅綠燈的路口,就更不會經常擁堵了。因為每個路口都必須停下,然後有個這樣的規則:四個路口的人用眼神交流,先來的車先走,第一部走的時候不影響它的路線的其他路口的車也可以走,然後再輪到另外的路口上的第一部車。所有後面排隊的車都往前挪一步(每次只走一輛)。這樣下來,比沒有秩序的亂走快多了。而且如果有行人的話,必須讓行人先過馬路。校車旁邊也有STOP標誌。停車的時候打出來,後面的車是要停下的。跟路標的作用一樣。

好像很少有地下停車場。城市外圍的停車場一般就在地上,城市中心一般都是立體停車場。

一時半會想不起更多話題。我問我媽,在那邊還見到什麼跟這邊不同的值得一說的(畢業的時候她去玩了一個月),她說「言論自由」。好吧。那是上個月NATO在芝加哥舉行的時候,我們剛好撞上反NATO遊行的人群。各種警察都來開道,「護送」那一大群人在街上邊喊口號邊行進。有幾個哥們就直接舉著「FUCK NATO」的牌子。把我爸媽看得目瞪口呆的。其實遊行經常有,各種理由的。沒事上街抗議一下簡直就是大眾茶餘飯後非常樂於參與的一項活動。

以上僅僅是個人經驗,講得零零散散的,也許(肯定!)有偏差或者還有些沒看到的方面。看看就好。


我覺得有時候對一個地方的評價,要等離開了之後才更加全面。我在德國和加拿大兩個地方留過學,加拿大作為美國的小跟班兒也能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北美大家庭,所以我可以給這兩個地方做個簡單的比較。

前面@高宗文 同學對德國說的比較全面了,我就按照他的順序做點比較性質的補充。

首先是政治:雖然同是民主政治,但是德國的政治制度和北美政治制度千差萬別。在德國的時候我覺得民主各種好,在北美(尤其是美國)的時候我覺得民主各種操蛋。這個話題水太深,我不愛談政治,有興趣的可私聊。

其次是高等教育:德國大學比北美便宜的多,德國大學的畢業難度比北美要高得多(以前聽有人說什麼北美是「寬進嚴出」的我是能呵呵一笑)。但是北美高校的培養模式比德國更為全面,簡單說來就是在德國讀書時課程選擇上比較專註於專業領域,畢業後就讀更高一級的學位時(比方說本科畢業讀碩士)對專業相關性要求很高。而北美高校在這方面靈活得多,課程選擇範圍更廣,轉專業的情況也更普遍同時也更容易。

留學生:同為留學生,在我的經歷之中留德的學生和留加的學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因為德國不收學費自然吸引了很多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的中國學生前往,德國的留學生中大部分都辛苦地打工。買房買車?這好像是從來沒有人考慮過的問題。而在加拿大,很多留學生都來自富裕家庭,開豪車的買豪宅的比比皆是。這種差距也導致兩地留學生的生活狀態和心態有巨大的差距,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經濟差距擺在那裡。

身為中國人:在德國,中國人毫無疑問還是少數派,融入本地文化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在加拿大,很多大城市都被華人佔滿了,像溫哥華這樣的地方走到哪裡都有中文服務,中國人差不多就是主流社會群體了。

本地人性格:德國人向來不是以熱情著稱,他們把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裡,你不主動搭理他他也很少主動搭理你(芬蘭人比德國人還要自閉)。北美人民則熱情的多,走到哪裡都不停地說話。而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加拿大人要有禮貌的多。加拿大人太有禮貌了,不管是否必要嘴上總是掛著」對不起「」謝謝「,有時讓人反而覺得有疏遠感。但是在另外一個層面,我覺得德國人的人文情懷有時比北美人要豐富,北美是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人們的成功意識以及對金錢和地位的嚮往還是比較強烈,這一點上德國人好像更浪漫主義一些,並不那麼功利。我覺得一方面在於德國社會的福利要好於北美(當然和北歐不能比),另一方面在於身處歐洲比身處歷史尚短的北美所能接觸到的世界要廣闊的多。

消費:作為屌絲留學生可能會關心留學國度的消費水平。我的切身體會是,當我在加拿大留學期間回到德國的時候,感覺似乎一切東西都是不要錢的,於是見什麼買什麼??

吃:很多在歐洲的留學生都懷念家鄉的美食。不過在加拿大,基本上在中國能吃到的那裡都能吃到。

業餘生活:我不是好學生,所以學業上的差距對我來說幾乎可以忽略。而我在德國和加拿大留學期間感到最大的差別就是業餘生活的不同。在德國,業餘生活是:打工、旅遊、聽音樂會、看歌劇、看展覽、一個人宅。在加拿大,業餘生活是:吃飯、唱K、三國殺、一堆人一起宅。

體育:這個我必須說,從對足球極度狂熱的德國輾轉到沒有足球文化的加拿大,周末就跟死了一般??

加拿大人眼中的德國:我在加拿大的大學裡教德語,我每次問我的學生們提到德國的時候會想到什麼,回答總有那麼幾項:啤酒,香腸,梅賽德斯,寶馬,嚴謹,守時,拜仁慕尼黑...etc.

德國人眼中的加拿大:「加拿大也很漂亮吧?」

先說這麼多。

補充一句,如果問我在德國和北美之間更喜歡哪裡的話,我想說我更喜歡西班牙。

-----------------------------------------------------------------------------------------------

關於加拿大人的禮貌,一個我曾經的學生在其Facebook頁面上發布了這樣一個狀態,深刻體現了在「禮貌」這件事上,加德兩國人的不同:

For my German class I have to write a fake complain-letter to a company because their product didn"t meet my expectations.

I never realized just how Canadian I am, but I"ve literally been staring at a sheet of paper for the last 15 minutes not even knowing where to start with such a confrontational letter.

然後下面的評論是:
「to learn correct "german" German you have to do this...」
「Start with an apology!」


荷蘭

一下機場,正對Schiphol機場,一個巨大的「中國工商銀行」的招牌,恍惚間還以為飛機轉了一圈,回中國了。

「歡迎來到土耳其」,接機的一位友人說的,還以為是笑話,事實證明,滿大街的土耳其餐廳,土耳其超市,街上到處可見的包頭女和大鬍子男。

語言天賦不得不佩服,隨便街上拉個,動不動就是德語英語再加母語。

沒吃的!!!真是個沒有飲食的國家,人家英國好歹還有@珵cici說的黑暗料理。這裡呢?
麵包有沒有!!!各種麵包!!有沒有見過法棍里夾三文魚的!!
土豆有沒有!!!人家好歹還烤個魚啊烤個土豆,這裡呢?土豆泥!!一大盆土豆泥里放上指甲大小的牛肉!!叫牛肉棒!!有沒有!!
牛奶有沒有!!!都說荷蘭牛奶好,好是好。但去了趟德國,我的三觀回中國了。同樣的牌子,campina,同樣的大小,1L, 荷蘭賣1.2歐,德國才賣0.7歐,產地是荷蘭有沒有!!
cheese有沒有!!!有沒有吃過夾花椒的cheese!!有沒有見過孜然的cheese!!
補充:今天去超市,尼瑪還看到了茴香的cheese!!!

Komijn(茴香) !!

最後是鯡魚!!切倆刀,撒點碎洋蔥,整條一口吃有沒有!!!

不過摸著良心說,這是我覺得荷蘭最好吃的。但是!!但是!!一個來自挪威的同學說,這是他們的傳統食物!!!

看了珵cici的留言,我不得不再次站出來說一下。

天鵝多?!還好吧。
但是你肯定沒見過滿草坪的兔子,是整個草坪!!灰色白色褐色黑色!!如果就這樣了,你就太小看荷蘭的兔子了。這裡有橙色的兔子!!有沒有!!!是橙色的!!!當時就亮瞎了我啊!!

還有鴛鴦。
剛來荷蘭,看到公園裡,河道旁,到處都是「鴨子」,還在琢磨著餐館裡的鴨子是不是這裡來。後來知道是鴛鴦。到處都是,公司的草地,只要有水的地方,一定會出現鴛鴦。
每次晚飯後,散步路過。腦子裡一直浮現烤鴨的那幅場景。

@尼佬
身高。不說別的。這裡買的牛仔褲。
Lz試衣出來,知道女朋友說什麼嗎!!她說,我怎麼覺得你小腿被截了一半啊!!!
這裡的牛仔褲,寬度有選擇,長度統一34!!!!你要本來就腿短的人怎麼辦啊!!

一次去market(倉儲式超市)上面一層的夠不到,正打算找凳子,身後的,一位女士,優雅的踮起腳尖,拿下來了啊!!目測185,再加10cm的高跟!!!!!


來到這個國家已經七個月,寫一點東西描述以下此地和生活在此地上的人們。素材主要是渥太華本地的同學,當地的媒體,還有閱讀。

去年聖誕登陸之時,運氣很好,恰逢渥太華20年一遇的寒冬,作為除了北京基本沒有涉足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江浙人,對【加拿大式的冬天】完全沒有概念。第一周的時候,我看天氣預報的APP從來不會注意到頁面下端的那行【風凍 wind chill】後面的數字。事實上,風凍指數會大幅降低體感溫度,氣溫零下20,考慮上風凍,你在外面會感受到零下-35。當然這是我後來知道的事情。第四天的時候,風凍-38, 我拖著一輛自行車就出門了。那天沒有下雪,我默認為是可以應對的天氣。後來當地的同學告訴我,在零下20度以下就不會有雪了。天空就像繃緊的錫紙一樣,死一般的灰色,什麼都掉不下來。空曠的原野上,是刺骨的寒風和如山的積雪。那天騎車在路上,頂著這輩子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冰風,臉上的感覺就是皮開肉綻,血液都似乎都縮回到了臟器,空留下皸裂的皮膚。後來我停下車,踉蹌地拖到人行道上,像跑了一萬米般的喘氣。

很糟糕的第一印象。

加拿大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僅次於俄帝。全國人口區區3200萬,為浙江省的三分之二,美國的十分之一。南邊的國境與美國接壤,最東邊和緬因州接壤,然後一小節以聖勞倫斯河為界。接下來以五大湖的航道中線為界。接著就是一條北緯49,一直到太平洋。人口基本貼在南邊的國境線上,加元走高的時候,或者是某些高稅省(譬如消費稅13%的安大略),人們周末經常過境去美國採購。一些精明的多倫多人(我就不直接說是華人了)為了規避安大略省的高額機場稅,甚至會開車到過境另一邊的紐約州水牛城做飛機,灰狗【北美便宜的長途大巴公司】很腹黑的開通了多倫多到水牛城的機場專線。總之可以把加拿大理解成貼在美國肚子上的國家,當然如果是在和加拿大本地人聊天的時候,你可以說成是騎在美國脖子上的國家。

加國分成十省三疆。北邊三疆基本無人區。東部航海省是加拿大第一批移民落腳之地。以海鮮和當地人直爽的性格和奇怪的口音著稱。中東部是說法語的魁北克和一腳捅進美國的人口第一大省安大略。中部是三個草原省。基本上可以無縫對應美國的印第安納,Nebraska等等fly over states. 繼續往東,翻過洛基山脈,就是被中國人稱為解放區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最大城市就是大名鼎鼎的溫哥華了。華人比例極高的直接結果是無處不在的中文標示和加拿大第一高房價。BC省的另外一個值得的說的地方就是幾乎半合法的大麻。其實加拿大各省對大麻的管理都很松,雖然沒有徹底合法化。吾友Amanda在學期中的時候參加了渥太華國會草坪千人靜坐,抗議政府對大麻解禁的婆媽。經過若干本地朋友的指點,我騎車路過路邊吸煙區的時候,輕輕一嗅空氣就能迅猛的辨別出是煙草還是大麻,算是習得的若干本地街頭技能之一。吾友KILO同學打冰球之前必須來兩口,他本人的說法是,吸了之後,對手的一切動作彷彿就像慢動作一般。我頓時感覺這玩意似乎比板藍根還神。

加拿大中央權利下放,省權極大,以魁北克省為典型。魁省最大城市蒙特利爾立法禁止公共標示英文表述,我在蒙特利爾做個火車全無頭緒,一路求助行人,狼狽萬分。另一個例子,魁北克實行大陸法系【civil law】,其他省實行英美法系【common law】。一個在安大略取到律師執業資格的法律生,跨過渥太華河,就將面對一個完全不同法系擁有獨立法典的說法語的省,武功全廢。本地媒體經常吐槽大省權帶來的本地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想像下一個安大略的生意人去BC可能會因為省別導致招標失敗等等。加拿大人口第一省是安大略,湖區旁邊坐落著加國第一城多倫多,該城過四成民眾皆是移民,擁有冰球隊籃球隊棒球隊足球隊橄欖球隊,根據族群比例的變化我果斷預測以後會有乒乓球聯賽和板球聯賽。和美國一樣,每個省的車牌上都有該省的格言。安大略的格言很淫蕩【yours to discover】(任君探索),街邊按摩女的即視感。魁北克的格言很中二【Je me souvien 】(老子記著呢)。新法蘭西被英國政府了三百年了,至今還是不服。

上世紀30年代的加拿大首相Mackenzie King 這樣形容這個國家:「 not enough history, too much geography"【疆土萬里,歷史須臾】。加拿大這個國家的歷史很容易就可以被概括清楚。即:殖民地,獨立立法,獨立外交,獨立修憲,基本徹底獨立。廣為熟知的楓葉旗幟從1980年代才被正式使用。今日加拿大屬於英聯邦一部分,女王為名義首腦,硬幣紙幣上都是她老人家,每年公共節日里,有一天是維多利亞日。除了這些,如今的加拿大已經看不到明顯的英國痕迹,從城建到體型到口音,滿目都是美利堅的味道。加拿大歷史書很容易看睡著,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基本上都是雞毛之事,連毛皮專營權這種事情都可以寫成一個章節。一些所謂的叛亂都是些燒倉庫放冷槍之類的事情,我大中華一個太平天國就可以秒掉加拿大五百年所有暴力事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加拿大和美國的親善並非歷史的常態,和股票一樣,也是一個漲跌無常的曲線。十八十九世紀英屬加拿大與美國兩次武裝衝突(我實在不想用戰爭這種宏大的字眼),其中1812年戰爭的加拿大美國部分,被歷史書認為加拿大認同【canadian indentity】成型之戰。美國燒了多倫多【彼時叫做約克】然後被打退。英屬加拿大和英國燒了華盛頓然後被打退。白宮是燒了然後刷了白色灰泥所有才叫的白宮。所以,平手,至少本地的朋友是這麼說的。20世紀冷戰時代,自由黨首相Trudeau和美國共和黨人總統尼克松政見向左,自由黨政府與古巴親善等等政策讓美加關係降入冰期。Trudeau本人是加拿大歷史定基調的人物,制定了以維和為主的外交方針等等,這個思路讓21世紀的加拿大拒絕美出兵伊拉克。如今,加拿大人出國旅遊都喜歡在背包上縫上加拿大國旗,降火生津保平安,只因隔壁美國樹敵太多。

文化上,不客氣的說,加拿大除了魁北克的所有英語省基本已經被美國的洪流裹走,無論是電影還是音樂。加拿大人這個時候的小國心態會體現的一覽無餘,譬如會很清楚的告訴你哪些在美國很活躍的藝人是加拿大人,比如卡梅隆,席琳迪翁等等。當然這個時候我當然會加一句how about Justin Bieber(此小生和Paris Hilton並稱北美兩大中二青年),本地人會尷尬的嘿嘿笑,我也嘿嘿笑,然後我就失去了一個朋友。本年的頒獎季,格萊美奧斯卡之類的,也基本佔據了本地學生聊天的話題。在渥太華,紐約時報可以每天清早扔到你家的草坪上,多倫多就更不用說了。加拿大政府每年都會從預算里撥款支持加拿大本地的藝術影視,收效甚微,沒辦法,隔壁太BUG了。順便說一句,魁北克在文化上由於語言的絕緣性反而闖出了自己的路子,好幾部法語的電影都拿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的提名。

關於選舉。根據2011年的聯邦選舉後的眾議院席位,前三大黨是,藍營保守黨,紅營自由黨,橙營新民黨。右翼保守黨和英國的TORY一脈相承,經濟政策上類似美國的共和黨,支持小政府低稅。票倉是中西部石油省艾爾伯特(請代入美國的德克薩斯)加上幾個草原省。然後就是中偏左的自由黨,福利大政府,經濟上搞凱恩斯。新民黨更左一點,在左棍魁北克新民黨是一大黨。安省兩天後就是省選投票,路面上插滿了各黨候選人的廣告,本地人投票選自己選區的議員,然後該省最多席位的的黨組建內閣,黨魁便成為省長。聯邦選舉也是相同模式,所以,加拿大算不上標準的直選。安省由自由黨執政十年多,經濟疲軟,原因就是大政府花錢厲害導致嚴重的財政赤字進而稅收高企,最近爆出隱瞞公共支出數額醜聞,在電視辯論上連連道歉灰頭土臉。

總體來說,加拿大的主流思想是中偏左,這個和美國很不一樣。加國的所有政黨在政策上的差異在經濟層面上。同性戀,少數族裔,移民問題,宗教等等在美國高爆敏感的社會層面的話題,在加拿大基本上都在政黨間取得了共識。相比美國各州進度不一的立法,加拿大同性戀結婚合法,大麻准合法,吸引移民刺激經濟為準基本國策(對比美國每年配額的H1B簽證),宗教世俗化,無神論不和無道德不可靠掛鉤,宣誓總理庭上作證都無需聖經的存在。另外,中偏左的政策在國策上一大體現,也是很多加拿大人普遍驕傲的制度,就是全民醫保。具體的說,就是你去醫院看病,無論你有工作沒工作,年齡多大,病史如何,門診這塊是免費的。藥費另算。如此一來就不會出現失業期間看個病幾千刀的門診費直接導致破產的美國式醫保慘劇。當然,全民醫保利弊皆有。弊病諸如更高的稅收,無差異的免費門診導致排隊等候時間以小時計算(如果不是急病的話)。做手術需要預約排期,全無在中國確診就上台剖肚的爽利。

每日生活。如果是英語省的話,基本是美國的翻版,只需要把冬天延長到四個月就可以。多倫多對應芝加哥的感覺,溫哥華對應西雅圖,蒙特利爾?蒙特利爾是獨一無二的。另外,如果住在小城市的話,把Starbuck替換成Tim Hortons. TH是加拿大本土咖啡店,價格比星巴克便宜,咖啡甜三倍,主營甜甜圈,個人最愛楓糖系,甜度爆表,吃完要喝水漱口才可以。本人坐標渥太華,小城市,除了市中心不超過20幢的高樓外,其他都是二層小樓,一圈一圈的蔓延開去。西南角留了大片的農場在那兒,藍天白雲,麥浪翻滾,我騎車去市區穿過田野,一瞬間彷彿回到了小時候過年要去的江南鄉下,就差到處亂走的母雞和獃頭鵝了。渥太華有兩河一江,除了公路之外,沿河修了一百多公里的自行車道,延伸到若干社區。兩輛單車並排騎的寬度,穿過草澤,河流,樹林,草原。騎車的時候,海鷗在我腦門上飛過,松鼠到處竄,興高采烈旁若無人的交配。夏天的時候騎車的本地人極多,且多是環法的行頭,極專業的樣子。本人騎著騎著,經常被頭髮灰白的中老年同志超過。我知道一定是因為我的車沒氣了才會這樣的。

加拿大的國民性,在美國人看來,是低調禮貌,甚至是過度禮貌。sorry這個詞確實已經到了濫用的地步。個人主觀的感受是,美國人相比較加拿大溝通做事有更大的可能being assertive,加拿大說話委婉留餘地的可能性更高。當然我的樣本是極小的,PLUS這是一個很多元的社會,概括國民性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不像日本和歐洲的一些單一民族國家。

今天騎了40公里來回去中國城買火鍋料。歇腳的時候在咖啡店坐著望著街面發獃。一群群的行人走過。法裔風衣女,蘇格蘭裔棒球帽男,西班牙裔墨鏡姐,相互攙扶的老華裔,拿著板球器械走過的南亞裔少年,大腹便便的中東裔,在街角跳舞的小黑哥,黑禮帽黑西裝絡腮鬍的猶太人,把狗鏈纏在腰間的遛狗加慢跑的金髮妹子。拼盤社會,卻是彬彬有禮,自在融洽。我騎著回去路上在路口等紅燈,一個操著俄國口音的哥們突然走過來告訴我,我的前輪胎的剎車沒裝好,提醒我去修車店。然後想起在蒙特利爾和軒推著自行車過街,一個流浪漢走過來,對我們說:【tres belle velo】。軒以為是要錢的很緊張,我樂了,其實那哥們說的是:「very beautiful bike"

So, this is Canada.


法國:大多數時間在盧瓦爾和布列塔尼度過。
法語上手真尼瑪難啊,要記得東西太多,想死。過了一年之後就好了,和日語完全相反,上手容易精通難。
說法國人不愛說英語,的確,但似乎不是出於驕傲,法國人自己的解釋是,英語太難了,好難說啊,發音真古怪,學不會,主要是有點年紀的這麼覺得。
法國人實在太愛說話了,一頓飯吃了4個小時,絕大部分時間是在不停的說,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吐槽,尤其是吐槽本國,例如你知道法國為啥把平等,自由,博愛寫在國徽上么,因為法國根本沒這三樣東西;法國女性的優雅是外國人發明的傳說,其實她們都是老虎,等等。
布列塔尼和盧瓦爾的風光太美了,尤其是坐著車在鄉間,一個又一個翠綠的丘陵緩緩伸展開,白雲投下的影子里,有小小的石頭房子和巨大的橡樹。不過法國人還是吐槽,說你要是在夏季之外的時間來這裡,會很想死,除了雨水和大風沒別的。
法國的食材和烹調,是最歐洲國家裡最接近中國的,超市裡見過豬腰子,牛舌,棒骨,乳鴿,雞爪,大腸等等,在歐洲其他國家看來匪夷所思的東西,不過小地方的中餐館實在是難吃到死,大多數是柬埔寨,越南和印尼人開的,還貴。巴黎正宗館子不少,不過更貴。
在小城市裡(好吧其實是法國是第五大城市),車讓人,在巴黎和戛納,車就沖著你直接上來了,千萬不能犯傻,以為他們會讓你。
不難融入,只需要一點點耐心,多交往幾次,法國人都會把心裡話抖摟出來,孩子不愛上學啊,老婆要離婚,這下要破財了,為啥離婚,不就是睡了幾個姑娘么,她也沒閑著啊。睡這種事不是相互取樂嘛,姑娘難道不爽?為啥需要男人負責,等等。
過了第二年,就有點不把自己當外人了。當然排外言論也有,你們中國人很多,這裡福利比較好,你們會不會都跑過來什麼的。但是大多人在談到中國的時候,還是理性和求知的態度,比如中國現在還在搞社會主義,但是醫療和教育卻產業化了,這還叫社會主義?

不是嚴肅的介紹,只是感想。


居然有人邀請我……多謝多謝……

在澳洲才呆了半年,還沒啥特別的發現,等著過一陣子看看能不能有所補充。

澳洲本地人以懶著稱,他們已經懶得超越天際了。。。就拿我的homestay房東來說,他高中期間就跟著自己的老爸干清潔,一干就是近十年,連大學都沒上。結果有一天,他老爸說,你總跟著我也不是個事兒啊,你去讀書吧。於是,房東讀了個計算機本科……畢業後在某小公司幹了半年活就辭職了,接著居然去開了出租。。。一轉眼有又十年。。。到了他37歲那年,靠著自己賺的錢和老爸留下的遺產,光榮退休了……到現在為止,就靠領pension和租房賺錢。

這樣的生活,在我們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這就是事實。澳洲的福利太高,一對退休老夫婦,每個月基本上能領到2000澳幣左右的pension,在沒有房租的情況下,簡直綽綽有餘,不少人甚至能把度假的錢攢出來。

還有一點就是青年女性的懷孕率非常高,因為政府鼓勵生產,生的越多,給的奶粉錢也就越多。所以在商場里,經常可以看到推嬰兒車的妹子,年紀真的都不大。

還有一點必須要指出,澳洲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和善,但他們的基因真的不是特別好。具體嘛,跟那位匿名的同學說的很像。

所以,澳洲不適合創業,不適合奮鬥,你奮鬥出來的東西,只會變成政府的稅收數字,最後變成不勞而獲之人的財富。如果你像我一樣胸無大志,只想安安穩穩過日子,那麼就來這裡定居吧。


韓國已經離開好多年,只有兩點印象比較深刻。

  1. 長幼有序,我遇到的老師們一般都會有個人生前輩的樣子,幫幫你解解惑請大家吃吃飯。不像天朝有些長輩倚老賣老,為老不尊。
  2. 適合愛玩的年輕人。夜生活豐富,練歌房滿地(每天吃完晚飯同學們湊點零錢去一個小格子裡面唱甜蜜蜜,比去天上人間什麼的快樂多了,哈哈),路邊攤24小時。

英國

  1. 住在利物浦,常年陰晴不定,沒感覺過熱,氣候濕潤,草地多,雨多(英倫小流氓連帽衫常備),羊多,阿拉伯人多。
  2. 城市美女不少,我們語言老師更是極品,人美得很又NICE說話還會害羞。
  3. 去市中心轉轉也就一個小時,購物的邏輯就是貴的一般質量都好,買衣服比較舒服,沒背後靈依附著你。
  4. 至於英國三寶足球酒吧小教堂就不多說了,利物浦可以加一個披頭士。
  5. 英國人比較條理化,下班時間肯定找不到他們,畢竟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規章制度很明確,但有時候條條框框讓人著急上火。絕大多數人很講禮貌,經常能看到一個凶神惡煞的壯男(在國內就是100%黑社會的臉)很客氣的讓你先過或者很溫柔的跟你說聲「Sorry」。我還遇到過一個小P孩謙讓尿池給我,頓時一陣親切。另外,英國有類家教很好的男孩待人很真誠耐心,你隨口說的一句話他會不厭其煩得跟你解釋,甚至有些啰嗦。
  6. 最後再說學習,商科相對來說不太難,找資料,憋觀點,寫論文。我認為觀點和整體思路清晰最重要。不過我是個懶人,只願意付出最小努力達到可接受的結果,想保險點還是得努力。
  7. 總結下來兩個字:安逸。其實也可以說比較無聊,主要是朋友圈窄。但有機會還是想回去,因為一切都很簡單很秩序不用天天提心弔膽搶佔資源前怕狼後怕虎。
  8. 內容比較生活化,畢竟我也是個懶得去深入研究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去拿文憑的學生,只是說說自己簡單的體會。

曾經有人告訴我,當你在飯局遇到一個人,委婉的提到自己在美國待了五年,用夾雜著中文的美式英語收穫妹子們關注的時候,一定要矜持地扶一扶眼鏡,用作死了的Essex口音,高冷地說道: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merican English, there is English and there are mistakes.

儘管後來得知,大腐國的女王殿下並未發表過這種企圖顛覆新東方戰略框架的言論,但是毫無疑問的是,腐國人民心中是有驕傲的。伴隨著日不落帝國的沒落,這樣的優越感隨著時間漸漸沉澱成一種更加內斂的傲嬌。通俗點來說,當你跟一個英國人說,紐約怎麼怎麼好的時候,他會淡淡一笑,道:紐約很棒,不過還是倫敦最棒了。

英國人的驕傲體現在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中,舉個栗子!
高中時教攝影的老師突然聊起了水果,說:「哎呀童鞋們,最近士多啤梨上市了,大家要多吃一點哦!但是我個人認為還是英國的草莓最棒了,西班牙的草莓可是要打農藥的喲!"
眾所周知英國是個除了草,什麼都長不出來的國家,我房東曾經從國內夾帶了一小包蘿蔔種子來英國種,嗨嗨皮皮的種在院子里並大聲宣布:同志們!今年冬天俺們就能吃上蘿蔔燉小排啦。結果幾個月過去都特么快開春了,用來燉小排的依舊是黃瓜。立春那天,除了房東那一顆破碎的心,我們還吃了一盤用三個多月孕育的蒜蓉蘿蔔菜。
繼續說回草莓,英國產的有機草莓大多都非常的酸,非常之寡味,硬且完全不符合我天朝人民對甜度的追求。反而西班牙等農業大國產的草莓又酸又甜又軟又多汁,一看到就面紅耳赤羞羞到不行。儘管如此,凡是盒子上標有:Made in UK的產品的價格都是比同規格進口產品的價格更貴!而且銷量也更好!在我天朝這種事情不敢說完全沒有,但進口食品專櫃的商品比國產貨貴這總是事實吧,賣奶粉的更是恨不得給自己取個洋名字,在罐子上寫:這貨絕對不是國產!百分百袋鼠國奶源!新幾內亞灌裝!棒子國進口!這貨連中國人長什麼樣都不知道!

再舉個栗子
有一次一個不懂事的香港同胞好死不死開始聊香港房價多貴,面積多小,然後我們BC老師就傲嬌起來了:呵呵呵,香港人民都太可憐了全世界人民都太可憐了,在俺們腐國大多是房子都是別墅哦,帶個小院子那種哦,呵呵呵。 然後腦洞大開和我們聊了半節課的房子,完事了以一種俯瞰世間的姿態同情了這個星球上90%的國家,回家伺弄花草去了。

英國人的第二個特質就是禮貌!禮貌到就算你是像我這樣的下作胚,去那邊生活過一段時間後,回國也會在麥當勞給人扶著門讓別人先走,結果被人以為我是要電話的,那人用一種這裡有邪教分子快點把他抓起來的速度逃走了。 私以為禮貌已經成為一種民族性流淌在腐國人民的骨血里,一代一代這麼傳承者。舉個栗子!日常的sorry ty先不說,就說英國人打完噴嚏要說excuse me,然後作為懂事理的好少年,我們必須在別人打完噴嚏說完excuse me之後接一句bless u。 別問我為什麼!因為這就跟在東北,在有人說:」你瞅啥「 之後必須接一句:「瞅你咋的」 一樣!於是乎在一個陽光不怎麼明媚的下午,俺們班同學正在課堂里快樂的學(wan)知(shou)識(ji)的時候,好死不死一個老師感冒了,於是整節課變成了這個樣的節奏,老師:阿嚏!——老師: excuse me ——好少年:bless you ——老師:Many thanks ——好少年:ur welcome ——老師:阿嚏!........(無限循環)。

英國人的第三個特點就是安(mo)分(shou) 守(cheng) 己(gui)!
眾所周知腐國人民是世界上最善於填表和排隊的民族,如果把填表能力以世界職業賽車手的等級劃分,那毫無疑問,腐國人民就是填表界的武漢公交,排隊界的521.
「那啥,醫生,俺想看個病」
」哦,你先排隊把「
「醫生,終於到俺了呢」
「呵呵,你先填個表吧」
「終於填完了呢」
「呵呵,你的表正在排隊,你回家看個看個美劇洗個澡,排到了我們會叫你來第二輪排隊的」
「.......」
我以我家狗的JJ發誓!絕對沒有任何誇大的成分!!!遙想當年我想去醫院看個感冒,排了三輪隊填了一堆表格還免費打了兩針疫苗之後,我的感冒居然奇蹟般的痊!愈!了!所以生個小病真的就等他自己好吧,要是生了大病.....恩,我的建議是,要是死不了的話,也還是等他自己好吧...不禁勾起一段豬流感期間全宿舍一起發燒被NHS醫生隔著玻璃要求回家多喝水結果大家都奇蹟般的痊癒了的心酸往事....

傲嬌的腐國人民如同傲嬌的腐國,以一種愛來來,不來滾的心態歡迎這世界各地的人民,腐國蛋逼,腐國人民蛋逼,腐國優雅,腐國人民也優雅。當一個國家的名族性和一個國家給人的感覺划上等號的時候,這個國家才真正成熟。
英國就是一個來之前你有很多幻想,來的時候你發現你的幻想被一一打破,在這裡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總是喜歡黑他,走的時候死死扒著飛機舷窗想再看一眼Tower Bridge或者London Eye的時候,你發現你已經愛上他了。God Bless UK。


我來日本一年,馬上回國,不準備回來,簡單說說我的感受。
現在在中國的各種網站上,論壇上,誇日本贊日本的太多了,日本人的責任心,日本人的紀律性,大家說的都對。但是因為都說了,我就來說一些不好的吧。
日本人講規矩,講條理,他們把細節武裝到了牙齒。好的方面的是適應了規矩,你完全可以活得像一個「傻子」,只要按著規矩來,什麼都會很順利地完成,基本上不可能有被騙的危險。但是壞的方面就是,條條框框太多,就沒有人情味了,而且日本人冷漠起來那絕對是冷漠地可怕。
日本人有一個基礎的概念叫「迷惑をかけない」,翻譯成中文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止生人之間,這在熟人之間也非常常見,而在中國,我完全不能想像我會跟我哥們客客氣氣說話。適度的,我會給他添麻煩,他也會我給我添麻煩,而我們也樂意幫助對方解決麻煩。我覺得這才是真感情。
東京白領的生活方式很讓我崩潰。大概早上九點開始上班,六點下班。大部分公司會加班,一天上班完了之後去喝酒,而且不是喝一頓。找一個店喝,完了之後換家店繼續喝。有時候還要去唱歌,上班的壓力靠喝酒來發泄,總之過得是在我看來極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說紙醉金迷絲毫不為過。
大家都說日本人黑暗,但是這種陰暗真的是要你自己在這邊你才能感受到的。我記得在我來日本錢看過一個片子叫《冰冷熱帶魚》,那部片子真的是邪惡要死,看完了心裡憋得慌。雖然平時守規矩,壓抑,但我敢說日本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會勾起人性中邪惡慾望的一個民族。
在日本,男生打架,女生援交,男人偷吃,女人抽煙。這肯定不是大部分日本人,但是以上四個現象在日本絕對不少見。我真的看不慣。
在日本,你順手幫助個生人,他不會跟你謝謝(ありがとう),他會跟你說對不起(すみません)。之前老師都教我說すみません有謝謝的意思,但我不覺得,你幫了他了,他覺得他對不起你,給你添麻煩了,而不是那種坦誠大度的感謝。當然這是我自己的想法,事實上可能也不是。
日本學校年級,社團,企業都有很嚴格的等級制度。欺負人的現象很嚴重,前輩欺負後輩,後輩忍著熬著等到出頭了繼續欺負他的後輩。
最後說兩句日本好的。
日本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值得所有人學習,他們是真愛自己的工作,他們把工作當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我就拿我打工來說,我真的干不過日本人,或者說基本上所有我認識的所有留學生都乾的沒日本人好,他們永遠幹勁滿滿,不知疲倦。
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日本就這麼大的地方,資源也不豐富,但是現在的日本人素質卻極高,物質極豐富。他們能在這樣一個島國上創造出如此強大的國家,就這一條,我佩服。
但是,再佩服,我也不喜歡。再有禮貌的日本人,也無法避免所謂的島國心態。所謂寬容大度和自信,是日本人身上最缺少的品質。或者說,他們的有些心態是我們這樣擁有大山大河的國家的國民無法理解的。
可能因為我是北京人吧,從小混不吝,懶散慣了,大大咧咧極不愛斤斤計較,到了日本確實有些不適應。中國現在確實問題很多,但只是抱怨什麼都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上不努力的人生在哪都無法擁有優質的生活。
北京髒亂差我知道,日本的清潔衛生安全我更知道,但是北京就是有種力量,在把我不停地向回拽,無法逃脫。
真是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啊。
以上。


我在烏克蘭基輔學習了5年。文筆不成,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吧。

1、我第一次明白是什麼安靜,安靜的環境是我的心情非常愉快。
我當年去烏克蘭的時候剛到20歲,我依然清晰的記得我到達基輔的第一天,我很晚睡,但一大早就起床了,畢竟是第一次出國,而且是常駐,心中還是有些許不安的。6點30分起床,走出宿舍,街上真安靜啊,我在路邊站了很久,連一個人影都沒見到,我這輩子第一次在這麼安靜的地方。當時想,一直都說中國人太多,今天終於明白了。

2、前蘇聯國家也有很多「板磚樓」啊
幾天之後,我和一起來的4個同學徒步出去逛,真是的徒步,不會做公共汽車,根本不會俄語和烏克蘭語。我們一路走到基輔市中心的步行街。這時候才真真正正的感覺出異國情調,因為國內的板磚樓(方方正正的)都是模仿前蘇聯的,所以很多老住宅區也都和中國沒啥區別。

3、中國人正常的說話聲音=吵鬧
在超市、餐廳(也有吵鬧些的)、在任何公共場合,你如果能清清楚楚聽到另外一個人在說什麼,那個人很有可能就是中國人。這是我幾年來的感觸,在基輔待了2年之後,每次去超市,我都能清清楚楚的區別新到的中國學生和老生的區別。新來的說話聲音就是大,他們直接大聲喊:「誰誰誰,你過來看這個」。住了幾年的國內就是穩穩噹噹的走到自己朋友身旁,輕輕的對朋友說話。

4、噴香水和止汗噴霧太普遍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白人(特指烏克蘭人)汗毛比較多,他們的體味太重了,我很明顯的聞到,還好在公車上大部分都噴香水(很普遍,一上公共汽車各種香水味)。幾年之後,我所有同學身上也有香水味了,被感染了。擔心自己身上也有什麼味道被人聞到就不好了,會給中國人丟臉的。

5、可以隨便扔的垃圾只有煙頭
從來沒有人會隨便扔垃圾,記得有一次一個烏克蘭年輕人坐在電車上向窗外扔了一個可樂瓶,一堆人群起而攻之,斥責他怎麼敢這麼做,以為沒有人會這麼做的,太沒教養了。他扔的時候我也很吃驚(住了5年就看見過這麼一次)。法國人也這樣,我同學在法國,也說除了煙頭其他沒有人亂扔。不是因為有警察管,而且這麼做太沒教養了,有垃圾自己放在包里,或者口袋裡。

6、Made In China就是質量差的代名詞
烏克蘭有不少商品是中國製造的,但是質量特別糟糕,口碑很差。我們上課的時候,一次地理老師說,她在美國一個高級商場中購買的服裝,都是中國製造的,質量上乘,為啥烏克蘭的中國商品都這麼差。我同學只好給他解釋:「中國商品質量好和差都同時存在,不同質量的商品外觀都一樣,但內在差別很大,所以我們中國人很喜歡挑選和劃價」。老師不是很能理解。

7、烏克蘭是民主的反面
我們現在有很多人覺得,只要民主到來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但這覺得不可能,烏克蘭就是代表。他們是民主國家,我的烏克蘭語老師曾非常自豪的說,她可以在大街上說「烏克蘭前總統庫奇馬應該拉出去槍斃」。然後問我們在中國能不能這樣,我們很遺憾的說不可以。但烏克蘭人民的生活真的不怎麼樣。我以前的一個房東,前蘇聯軍人,退伍之後福利待遇很好,但解體啥都沒有了,只能繼續在肉聯廠做工人,他想過抱怨過生活,我對他說:「至少你們是自由的」。他回答「自由?什麼叫自由?我覺得我想買什麼就能買,先去哪兒旅遊就能去才叫自由」

8、嚴重的民族主義
烏克蘭有嚴重的民族主義者,類似於光頭黨,他們會武力侵犯外國人,完全沒理由。我的同學就被砍了數刀,在基輔做了手術,後回國繼續做。他身上留下了不少的刀疤,有一段時間在國內澡堂子洗澡,很多人一看到他就趕緊躲開,看著嚇人,像黑社會的,其實他沒砍過人,只是被別人砍了。

9、公務員都腐敗
小公務員那叫一個腐敗了,我每次過機場都得留下點什麼,最便宜的一次打點,我就給了10美元,就沒事了。而且給人家錢也有規矩,要把錢放在護照中,遞給對方,然後對方若無其事的走進office,除了的時候把護照還給你,沒事了。

10、汽車讓人,人也不會闖紅燈,想過紅綠燈按「按鈕」
老紅綠燈都有這個了,我當時甚至覺得是不是都壞了啊,反正新裝都沒有按鈕了,固定時間的。
路上沒有的車時候,闖紅綠燈的也有,但只要有車,從來沒人去闖,都老老實實等著。在沒有紅綠燈的小路上,只要汽車看到行人就會完全停下等著行人過完馬路再走(反正人少,一般就2-3個)。

國內的某些人只會說:「國外的汽車都讓著行人」。屁話,國內的行人讓過汽車么?這輩子搭理過紅燈么?紅燈也走,綠燈也走,黃燈也走,反正什麼時候想走就走,還腆著臉說別人不讓他。汽車要是讓人這輩子也甭想走了。

寫累了,下次繼續。


澳大利亞悉尼。幸福感很強的國家,有著全世界最好的氣候和環境。無論是干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收入都不錯,生活節奏慢。我有一份工作,早晨8點到公司,10點就做完了一天的工作,然後剩下時間就做自己的事和溜達,其他老外同事則一直要做到下班,還說活緊張之類。當時就感覺應該是退休再過來比較合適,但後來回國以後,感覺國內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工作。

可以說的東西很多,所以只是說個大概印象。澳大利亞人大部分人都生活的很快樂,特別窮特別富的人都少,福利很好,子女受教育等等都不擔心。國內則是有一種弱肉強食的感覺,貧富差距大,社會少數人有錢有特權,大多數人為房子子女教育等等擔心,所以就需要不斷努力往上爬。


美國紐約:曼哈頓高樓大廈儘管都是幾十年前建的,依舊很多。城市活躍匆忙,地鐵髒亂差。華人聚集的區有四五個呢,法拉盛近年發展迅速,追上中國一中級發達城鎮,我剛去那會和農村一樣。

費城:老牌城市,華人圈子不團結,工業遷移嚴重,醫藥業有幾個大公司總部在,金融機構還行,畢竟沃頓商學院

洛杉磯:城市他媽的五六個北京那麼大,吃個飯開高速一個小時,傳說中的beverly hill居然都是猶太人地盤,猶太人很像潮州人。這裡運動風氣很好,跑步,球類,水上運動,反正全民運動。經濟很發達,房子很便宜,好地方

田納西州:美國南部,黑人很多但不是說話yo sup那種,很有教養的,音樂之都,guns roses來開過演唱會,我的天呀。人特好,一般的白人家庭都是美女帥哥,很熱情,很棒的地方


雖然這個話題已經很久了,卻發現竟然沒有人吐槽巴黎,我來吧。
我在法國住了4年,巴黎3年,所以觀點大概只能代表法國城市生活的感受。想到哪說到哪。
是的,法國人認為的法國城市,其實就那麼三四個吧;而巴黎人?恩,全法國就只有兩個地方,巴黎和非巴黎。
說起「非巴黎」,讓我想起巴黎現在的另一個稱謂,巴黎斯坦。由於法國當年殖民時代的眼光不足,知名的全是非洲之類的地方,導致現在法國被大量中東和北非人佔領,所謂傳統優雅的法蘭西民族性,在咱大巴黎已經越來越稀薄了。法國人也在感嘆這點,但是沒有辦法,他們很難收緊移民政策。為什麼?因為建國理念在那裡放著,「自由,平等,博愛」。在法國,基本生你只要放出這句話,就已經無敵了,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人民,是我見過的極少數會非常嚴肅對待自己建國理念的人民,他們真的把這個理念貫徹到骨子裡了的。
但是要說沒有了那些優雅的民族性吧,又不能這麼說。巴黎其實是一個分割非常嚴重的地方,不同的區之間差別極大。有些地方已經完全淪為黑人和阿人的殖民地,治安混亂,經濟落後,對於黃種人和白種人來說極度危險。但是在我住的15區,還有16區這兩個傳統白人居住區,以及塞納河沿岸的幾個中心旅遊區,還有文藝氣息蔓延的拉丁區,還是很有味道的。
我住的地方几乎看不到黑人和阿拉伯人,全是打扮入時的巴黎男女,建築都是百年以上的石頭建築,外牆是漂亮的雕花,內部是木質的旋轉樓梯,隨便樓下的麵包房和餐廳都有百年歷史,旁邊還是一家畫廊,出門抬頭就能看到鐵塔,走幾步就有公園,公園裡面除了大草坪還有旋轉木馬。恩,我知道,這滿足了一切來巴黎之前對這個城市的幻想,而這樣的環境也的確存在。但好的環境意味著高房價,我住的一個20平米小套房,一個月820歐。作為對比,來法第一年我住在一個二線城市,60平米的房子,一個月200歐不到。
說起房租,就不得不提提社會中的各種福利了。就像我剛才說的,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可不是說說而已的,所以對於外國人和留學生,他們也會完全平等的對待。這意味著,所有法國人可以享受的福利,我們都有。免費醫療,住房補助,學費全免,飯堂補助,牙醫,配眼鏡,失業救濟,生孩子補助等等,涵蓋幾乎一切方面。這是偉大的,我只能這麼說,因為法國不同於一些小國,它是有著極大量移民的一個國家,在如此大量的社會福利下,這個國家的經濟可想而知了。但是,這不妨礙它的偉大。
對於法國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說,例如傳統法國人骨子裡的優雅,彷彿天生就知道如何穿衣打扮才好看才得體,例如普通人的懶撒和社會精英的向上的極度兩極分化,例如巴黎斯坦的治安打砸搶,例如巴黎的髒亂差,例如有事沒事就上街遊行,例如全民抽煙,例如演講課的最終答辯有同學的題目是呼籲大麻合法化,例如巴黎的房價高漲,例如生活成本的低廉帶來的幸福感(在米其林三星吃一餐,一個人300歐勉強可以解決,普通法國餐廳,一個套餐,包括前菜主食甜點,在15-30歐之間;我上個星期在廣州,兩個人俏江南吃了600多人民幣。與其相對應,法國普通畢業生一個月收入大概也有2000-3000歐)等等。
最後想寫一個我這4年來的感想。我剛來法國的時候,會感嘆,這樣高福利又好吃懶做,這個國家怎麼進步?但是後來我發現我會問這個問題,就已經說明我們走偏了,彷彿「進步」不再是手段,而成為了目的。我們應該問,為什麼還要進步?當一個國家的人們,大部分都可以安居樂業,都可以幸福生活了,為什麼還要去進步?為什麼就不能開始享受這些成果,而一定要去爭個世界第一經濟體呢?7-8月份,法國整個國家都進入度假期,放下了工作在黃金海岸曬太陽的法國人,就是這麼想的。


呆過澳洲和德國。
澳洲,近五年。一開始是在大山裡,小鎮,一條商業街,that"s all.。都是大城市隱退/老人居多,目測有錢有閑階級居多。所以鎮雖小但生活所需,以及想要點情調的設施都有了。山中全是鄉村大宅,度假聖地,所以建的都很有創意,基本越深山老林越奇葩有創意。晚上十點出門都不用怕。那時候的生活現在想起來,清凈,寂寞,簡單,但質量很高,每天遛狗,上學,看看山景,挺懷念的。

後來我從山區搬到大城市。在山裡經常要做倆小時火車來的地方。澳洲的大城市和加拿大一樣,快被華人佔領了,不是中國人就是abc,總之我呆的學校起碼50%是亞裔,所在的社區,曾經能看到最新的三聯/人物/新周刊/vista。但是,移民多了,城市也會比較亂,晚上酒鬼多,鬧事很多,其中很多是青少年,欺負留學生啥的時有發生,手端惡劣,警方抓了也不一定能拿他們怎樣,所以一個人就盡量避免外出,和以前在山裡不好比,安全感少了很多。

儘管大城市裡中國人的吃喝娛樂設施全部都有,但作為苦逼學生一枚,還是很忙的,又住在不通火車的校區,所以去市中心吃香喝辣的機會很少,呆久了也不覺得有所想念,(基本上每個區都有一兩家中國超市)。我的生活就是學校,家,兩點一線。以前還有打工,課一緊,就算了。

朋友的話,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剛來的時侯認識的,大家心態都是差不多的,本分讀書,希望順利畢業,這裡要75分+畢業也很難。如果是讀會計的同學大部分會想著移民,不讀的就會讀個master然後回國。

和當地的abc比白人要容易親近,但是不能理所應當的把他們當中國人看。很多abc和父母會出現文化斷層,表現的和白人一樣甚至比白人更open/wild,有時挺沒有教養的。當然超級nice的abc也大有人在。基本上abc是和老外一樣,挺簡單的,小大人式的成熟。

澳洲大城市房租挺貴的,對比德國,簡直不能比,我住在學校附近,240aud一周(兩房小公寓)。而且留學生的福利是基本沒有的。好的咖啡館挺多,餐館全世界各種口味都有,所以吃貨不愁。看風景就單調些,基本就是海灘+山。

澳洲好的博物館真心不多,除非你喜歡(密集恐懼症千萬表手賤)土著藝術。作為以前的犯人流放地,光經濟發達是木有用的,還是文化的沙漠。。。呆久了精神世界會很覺得很枯竭的。我來了以後參觀過兩個藝術博物館,名家之作很少。曾有一次畢加索德加etc的畫展開到堪培拉,當時我所在的小鎮沸騰了,周末全部去了堪培拉。還有澳洲的時尚產業很不發達,我所在的地方,mango沒,zara兩家,hm沒,topshop一家,各種貴而且難看,便宜的是esprite,其他便宜的就是從長相到質量都廉價。寧願官網海外購。而且amazon是木有的,只有ebay。總的來說歐美(進口的)品牌都很貴。


===========================================
德國,半年。所在小鎮,是那種一場大雪,公共交通就斷了。
所以生活也是很簡單,但是過的很愉快。
因為沒有中國餐館,餐館都在很遠的地方,我被逼迫無奈鍛鍊出了烹飪技術,五十平小公寓里搞了很多次聚餐活動。

留學生少了,小鎮娛樂設施沒有合適中國人的,所以大家走的比較近。去德國的很多留學生都是國內很好的大學出來的,平均素質是比澳洲要好,中國的同學都很學霸。(澳洲的高校很少會碰到國內很牛叉大學出來的,也可能是我接觸的牛人少)

我是交流生,所以除了混中國圈子,也混交流生中的亞裔圈,老外的圈子內活動參加過,實在吃不消夜店+喝酒。而亞裔的圈子大家生活習慣相同,常常出去旅遊,我和港台同學玩的比較好,原本從來不聽粵語歌的,後來變成非粵語歌不聽。作為學生,德國給的福利和本國學生一樣,交通博物館各種便宜,而且是延續到歐盟的。

德國物價巨便宜,澳洲的生活必需品不換匯率和國內差不多,德國換了匯率有時還能比國內便宜,如果去aldi之類廉價超市(aldi 在澳洲也有,但質量差了一大節)。在德國肉食動物會過的很愉快,但吃素就慘了。總體來說比較單調,豬肘吃多了也不會覺得很好吃。生活上不會德語,大問題沒有。我鬧過笑話,一直把ausgang當成某個地名,直到我發現每個火車站都有ausgang才知道是exit。德國人都很質樸,比較值得信賴。我的房租是400歐元/一個月(兩房工寓)。算貴的。德國的冬天會有零下十度,但房內的暖氣開好,很舒服,坑爹的是十二點後會停,nevertheless,還是比國內的冬天要舒服許多。

德國我很常逛的就是zara,mango,hm,esprite,primark,topshop 好像不多。amazon上也買過很多。所有的國際流行品牌比起澳洲和國內來說,價格便宜,折扣多,款式多樣且好看(但和英國,西班牙,義大利等時尚發達地區可能還是有差距的)。德國本土的時尚產業並不發達,商場里賣的衣服基本不能看。大牌可能好些吧。

小鎮,安全沒問題,和澳洲的小鎮一樣的。大城市,例如法蘭克福的火車站附近紅燈區,我曾多次深夜或者凌晨在火車站出沒,趕紅眼班機和長途大巴,挺怕碰上吸毒和酒鬼的。不過德國大部分地區還是很安全的,比起法國巴黎還有義大利的某些地方。警察負責,但要小心不會英語。而且德國人很按規矩辦事情,移民不是特別多(和澳洲比起來,但是土耳其人挺多,沒在大城市住過,對此不太了解)。

德國到哪裡旅行都很方便。這是我最有感觸的,到了歐洲才知道什麼叫旅行。在澳洲的時侯不太旅行,對於大自然,尤其是大海,看多了完全無感。歐洲,各種博物館,遍地都是歷史,兩個小時的飛機就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德國本身也很值得玩,古典近代都有。在精神世界上,對我來說就像是從沙漠到了綠洲的感覺。好笑的是德國房東不止一次告訴我澳洲是他最喜歡的地方。

==========================================
總的來說,澳洲適宜居住,會培養出閑散安逸的心態。德國(歐洲)適宜旅遊,但不一定物產比澳洲豐富,冬天會很冷,物價相對便宜。對於喜歡人文多於自然(野外拉練)的人來說,肯定會喜歡德國(歐洲)多於澳洲。如果最終打算回國的話,回頭看這些曾經呆過的地方都會覺得滿不錯的,人的回憶會趨向於忘記不美好的,留下開心的。


美國。言語是蒼白的,直接上圖吧。

有些過分,不過可能會讓在美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人會心一笑。來自http://thequietrage.blogspot.com/2008/01/how-americans-view-themselves.html


添加一個小眾國家 捷克
因為交換生項目來到布拉格學習半年
首先我想說對於一個初次踏出國門的人,這半年國外生活帶來的最大的改變就是讓我去辨證的思考國內外差異,不是反感也不是崇外,而是覺得是一種相互補充相互相互改善的關係,而不是一直待在國內大腦銹掉似的看到新鮮事物就只是不過大腦掃過而已。很願意分享自己的小感想,雖然接下來的話貌似一點都不辨證= =
1捷克,相對於其他留學國家,比較特別的一點是這事一個共產主義轉型資本主義的國家,而且在轉型前後捷克作為一個小國都並非主導者。這也就意味著前後兩種體制在這個民眾里都沒有根深蒂固的概念。可是在轉型後的教育體系里,就出現了資本主義是先進的共產主義是落後的無知的……我只能說略盲目吧。不好估計比例,但很多人會對共產主義歷史有些不齒。就連我的一個國際關係的老師自己在課上說,他很煩每次到美國都被問捷克之前是不是蘇聯國家啊。。我知道他下句想說的一定是,你才是蘇聯國家的,你全家都是蘇聯。。
對此,對我的衝擊就是,這半年裡,很多人打著對關於中國感興趣的旗號,想從你這套取他們看不明白的中國政治問題。我其實並不十分反感別人這種幌子,雖然有些傷心他們感興趣的不是中國的文化或者發展。真正讓我有些難過,他們的態度without respect,表面上是問你,實際上只是從想從你這聽到他們想聽到的答案,然後找資本主義優越感罷了……另外勸你一句,醒悟吧孩子……
不過我要解釋一下,這只是部分人。還是有很多人是尊重理智的態度和你交朋友。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選一門課叫」deal with chinese business counterparts「,最後的考試的一相是小組形式的presentation,正好有兩組的主題是中國的傳媒環境和中國的環境問題。前者說中國的早間新聞就是政治洗腦時間,所有的廣電總局的禁令都有否定式來表述,比如廣電叫停穿越劇。完全不分析原因,直接結論是中國政府完全操控媒體,人民活在balabala……環境問題中說北京是個看不到太陽的城市(現在想想真是大預言家…)……每個展示結束後我原本想理智的分析他們得出的結論過於草率,沒有分析叫停各種欄目背後的原因,對於環境問題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並不可行(比如建議全民騎自行車,我覺得現階段還是先建議市民使用公共交通比較切實。。)不想,我最後還是感觸到淚灑課堂。不過也許因為大家都是國際關係系的專業學生,都有認真的聽你的看法,也歡迎聽到各種feedback,這個很欣喜。
最後,我只想借用這門課老師的一句話"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差異「,另外尊重是任何交流的前提。。
2在這個小眾留學國家,留學生基本集中在藝術與語言。這邊我碰到的留學生,藝術類居多,這邊的音樂水準的確高,布拉格音樂學院都懂得。另外還有電影和建築。恩沒錯,我強行把建築拉到了藝術門類下,下面再說這個。語言類基本是國內過來的交換生。。
3從國內交換過來,另外的感觸是我們的心理年齡與成熟度比較低。無論是本校學生還是歐洲其他國家交換過來的學生,普遍心態已經放到了一個社會人的水平上。衣著上,成熟得當,適當的時候西裝革履。在這上課不化妝就像在國內出門不洗臉一樣。。。經濟上,公立學校免學費又有豐富的獎學金,多數人有兼職,基本實現經濟獨立。另外他們普遍已經做好接受一份正式工作的準備。。
4工作生活狀態。大抵歐洲都是一樣的。周五下午三四點開始,一直到周末結束,基本出來大商場其他的商店都是關門的,哪怕是市中心針對遊客的小食鋪。有次感冒,買葯都難。他們看來周末就是休息享受家庭生活的時光,為什麼要工作呢?對於你去任何一個地點做任何業務,等吧。他們只會慢慢來。。。
5我本來想說他們會"笑呵呵"的慢慢來,但還是把笑呵呵去掉了。因為捷克人出名歐洲相對不熱情的群體。我確實有體會到。N次去商店或者在街上,對方不會說英語,你說excuse me,對方會板這臉不理你或者板著臉說no English。在餐廳也覺得這樣的服務員在國內沒法混吧……
6很多人心中都嚮往布拉格這個歷史名城。除去景點,其實布拉格這座城就是一座藝術瑰寶。作為二戰中沒有被空炸的幸運城市,半數建築依然是百年前的樣子,相信一百年後還是同樣的……留下來的建築每一座都是按照精品藝術品的標準建造,無論是構思還是技藝。另外人們又給這些百年建築粉刷不同色彩,形成了與巴黎灰城不同的風采。。
7另外。在布拉格這個旅遊城。換錢要格外小心,不少同學有被騙過,包括我自己。看過搭車去柏林的也應該有印象他們在布拉格匯兌損失的經歷。所以如果是第一次到訪布拉格,還是去銀行換吧,雖然有不算小額的手續費,但是安全。
先寫這麼多


另外看到其他人有提在美帝21歲以下是不允許飲酒的。所以可想而知,在這個世界上人均啤酒量消耗最大的國家,美帝的交換生趁機喝到爆,感覺上美帝交換生大概是這裡不一定最能喝的但一定是喝的最瘋狂的。。。


謝……謝邀=。=

腐國倫敦,為期一年多。

1. 是霧都嘛?
很少有霧,但是的確經常陰天和下雨。多次走在路上被淋。下雨時路上的人大多很淡定,過了五分鐘可能天氣就晴了。

2. 談論天氣?
是真的。有一次電梯里只有我跟一位陌生的英國人,他立馬說,哇今天天氣不錯呢!blahblah。這個時候他的樓層到了然後立馬走了出去……在他們眼中,沉默的陌生人大概更尷尬,但是又不會談論隱私。

3. 黑暗料理?
這個問題……大概我真的太愛炸魚薯條了,我覺得好好吃!
不過中國人民去了應該還是吃不消的吧……去了不少地方,堅定了這樣的信念:如果國力按照烹飪水平評判,天朝統治地球一萬年。

4. 對倫敦人民的印象
整體上說是比較高冷一族的,地鐵上很多人在低頭做著數獨,車廂里很安靜。大家整體上很友善,但不是那種熱情的友善,而是出於禮貌的友善。

5.對於中國人的態度方面……
怎麼說呢,大概會本能的覺得跟我們是兩類人。或許因為自己在LSE讀書的原因,遇到的大部分英國人都是在政治等方面異常敏感的人,大家懂的。這種隔閡是無論你語言怎麼好也很難跨越的東西。當然這個不絕對。

6. 文化
倫敦的文化沒的說了,演齣戲劇展覽各種……

7. 對同性戀的態度
就跟大家從媒體上看到的一樣,他們對同性戀是非常開放的。俺第一次參加小課討論的時候,坐在我旁邊的男生直接就說,my boyfriend怎麼怎麼的,當時我還是小震驚的。過了幾天在學校讀書館門口,看到另一名女性同學跟她的女友接吻,也是刷新了三觀。

8. 效率
真的太低了,等安裝網路等了2周。

9.花銷
唔,去的時候英鎊跌了下10,稍微能忍一點。不過跟我們比肯定還是貴貴貴,特別是住宿和交通。食物能夠買到便宜的。看演出什麼的跟國內很便宜~
記得一個大學教授的工資好像是5k英鎊,算是還不錯的吧。

其他什麼的想到了再補充吧

整體上:倫敦真的很棒,在那裡留學的一年多是非常幸福的體驗。那句俗話是,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你就厭倦了生活。如果有機會,去倫敦呆一個月吧!


香港: 吃的東西蠻奇怪--〉蠻好吃--〉太好吃了
服裝好現代---〉終於學會自己給自己買衣服了--》mm你這身好土哦,來跟哥哥去逛街
看到姑娘們我終於不臉紅了--〉88處男--〉mm今晚有時間么?我的床單好滾了--》你別臉紅啊
原來輪子功是這個樣子的啊--〉〉動x向雜誌--〉〉民x主好啊,我們是不是要呢
原來這是哈根達斯--〉這個叫lv---〉勞力士是這樣子的啊
香港人好有秩序--〉少瞧不起我---〉明星遍地不如狗---〉為什麼這麼愛賭啊--〉這就是黑社會么
你說什麼?--〉你什麼我廣東話講不太好---〉咩事?有乜幫到你?

我愛香港這是我成人成長的地方,我的第x故鄉

馬來西亞: 吃的有點意思,海爾挺牛的么,原來真的有破房子在tower隔壁啊
越南: 妹子好啊,妹子好; 下龍灣不錯,將來要來玩;烤螃蟹好吃好便宜;打架來啊誰怕誰,79年扁你一次,今年再扁你一次
印度: 你們這種窮國有什麼好臭屁的啊---〉克什米爾是巴基斯坦的
印尼: 不好意思你在和我說法語么?什麼你說的是英語?----〉又打架,打完越南列印尼
德國: 好破爛的漢堡啊,歐洲難道就這個德行?---〉文化文化,底蘊底蘊---〉教堂,老房子,這不就是我家鄉么
埃及: 沙漠在哪裡?金字塔呢?這就是蘇伊士啊

澳大利亞: 阿布和黑人有什麼不同呢?---〉阿布好兇猛--〉表搶我們東西--〉這幫資本主義蛀蟲
這就是民x主國家--〉什麼你是議員?--〉原來選舉這樣子--〉狗屁民x主--〉中國一定要強

飯夾生了--〉魚香肉絲成功---〉阿X,明天開始加你人工,你來做油鍋。

不留下---留下---移民牢要2年---什麼要改成4年了?---pr?我不要,我要回國。這不是我的家;這不是我們的地方

澳洲人好有禮貌---一幫澳洲土鱉--- 這幫s13,真不愧是囚犯的後代

風景真好好環保---〉我愛看星星---〉蒼蠅表追我---〉野生的無人工的風景就是好

回國那天我們一起失戀

澳洲么一言難盡,這是我的第x故鄉

PS 去了匿名也是路人甲而已,故大家看看圖個樂呵好了


推薦閱讀:

國外北歐義大利有什麼產品設計工業設計比較好的學校推薦?
《經濟學人》雜誌好在哪?
求交互設計配色方法,請大神指點?
到目前為止新SAT真題一共有多少?
法國留學與英國留學該如何選擇?

TAG:留學 | 海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