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資治通鑒的記載起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這一年確實發生了這件較大的事,但之前春秋時期也有很多重大的事啊。這一年有什麼獨特的意義嗎?

我倒覺得周平王東遷那一年更有意義。


司馬光之所以從周威王23年寫起,是因為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周天子命韓、趙、魏三國為諸侯,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晉變成合法的羅。司馬光認為這是周室衰落的關鍵。『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也。————————————————太祖武皇帝

平王東遷時,周天子的威信還在。周昭王征討楚國,失敗逃跑時淹死在漢水裡。他兒子周穆王下令楚國出兵討伐徐偃王,楚王還是乖乖的聽命令,此時周王的權威還在。
鄭周異質"也是重要代表性事件
引用兩段:
」 鄭武公、庄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此事實為春秋亂之始也。孟子云:春秋無義戰。何為無義戰?春秋各國征伐無序,無義之人和談義戰。春秋五霸輪流替換,各相征伐,以大欺小,各自為政,欺辱朝廷,故曰無義戰矣。此事後,桓王怨之,欲以討伐,然鄭之祝聃射周王中肩,庄公始霸,史稱「春秋」,故曰春秋實始於此事也。「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資治通鑒卷第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史記·周本紀》

這是資治通鑒的第一件紀事,講述的是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王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資治通鑒》的開端。為什麼司馬光會選三家分晉作為資治通鑒的開頭呢?司馬光在此後的一段議論中給出了答案。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資治通鑒》是寫給皇帝看的歷史書,介紹的都是歷朝歷代興亡得失的事件,可以給皇帝以治國的經驗教訓,司馬光編撰歷史書,肯定帶這他的歷史觀,而他的歷史觀,就存在於這一段議論當中,國家治亂的根本是什麼?司馬光認為,在於皇帝有沒有按照禮法(紀綱)來治理國家,西周建立,已經確立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度來保證國家的穩定,到了春秋時期,雖然周王室力量衰微,但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仍然繼續實行,舊社會秩序仍然存在,春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競相爭雄,也始終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在周王室的旗幟下,消滅反對勢力,並沒有奪取天下,取代周王室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把周王室消滅了,定會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那麼自己國家再強大也必然會滅亡,這種由於禮法的存在而形成的相互制約的關係才是國家得以穩定的表現。
然而,三家分晉把這一切都破壞了,而且,是周王室自己破壞的。
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破壞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制度。也就破壞了周王室的統治基礎,破壞了綱紀禮法,(於是《史記》認為這是震動九鼎的大事)既然卿大夫可以做諸侯,那麼諸侯也可以做王,於是此後戰國時期就變成了爭奪天下的統一戰爭,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滅東周,結束了這個小王朝。周王室滅亡的種子,在三家分晉的時候就已經種下。


個人認為:
1.《資治通鑒》開篇的三家分晉確實是周禮結束的標誌,故事也不多說了;
2.三家分晉中牽扯到趙襄子的智、德和智伯的剛愎自用、霸氣逼人的鮮明對比,旨在告誡君王為君大忌;
3.智伯和趙襄子都是有才之人,不過前者是匹夫之能,以自能為能,後者是領導之能,以官人為能,誰更適合當領導人顯而易見~
4.司馬光曾說過一番話,大致意思是才德兼備是聖人,才德兼無是愚人,才勝於德是小人,德勝於纔則是君子。智伯就是德太少才能不了君子,這也包含為君之道。
總之三家分晉的故事再加上司馬光的評論說明了君王之道的大方向――德,以此開篇也是對的。且都說讀通鑒有三重境界:自淑,悔人,知道而樂,最後還是回到了為人、處世、治國之道上。開篇就有為人之道(不能剛愎自用,輕視對手),處世之道(心懷天下,順應民心),治國之道(大德興邦)。


我僅從我的理解上給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起始點事件做幾點簡要的說明:
一、司馬氏受到東漢史學家班固影響,對朝代變革少做評價,重點只關注朝廷大事演繹。其目的是為君王服務。
二、司馬氏思想保守,其史學根基是舊黨體系。為此,《資治通鑒》不可能把單氏取周、平王東遷等大事件作為其起始點。
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充其量,只能作為統治者的參考,卻不能作為歷史學的考據。


周天子自此連控制諸侯的名都沒了,,,然後開始正式亂起來


這是時候實際上是一個分水嶺,三家分晉,再加上是個不遠的田氏代齊,說明了統治階層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和在競爭中取得優勢,突破了最後一點道德底線和登記制度的規範,血腥征伐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題。


三家分晉是一件大事,這件事徹底表明周的禮法完蛋了。

另外我覺得伯樣評論的不錯。


三晉分家,如圖,註解說的很清楚了。


春秋左氏傳結束於三家分晉。
司馬公的野心,是承接春秋。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時連年亂戰但主要大國的綜合國力為什麼卻是不斷加強的?
邯鄲曾經到底有多繁華?
明治維新前後日本為什麼在人才方面源源不斷,出現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李白是個文武雙全的人嗎?
如何看待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歷史書籍 | 資治通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