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電影CG化的趨勢?

最近看到這個視頻,號稱是遊戲概念電影:真的來了 《鎮魔曲》發布1300w遊戲概念電影
以及這個問題:被黑了這麼久的郭敬明,能憑藉新片《爵跡》翻盤嗎? - 張兆傑的回答;
感覺挺好奇的,為什麼現在中國電影,都在往CG的概念上做?


我先以回答第二個問題來作為一個開篇:
感覺挺好奇的,為什麼現在中國電影,都在往CG的概念上做?
-- 誠然,在一個電影的製作過程中,視覺特效永遠都只是輔助,過多強調,未免有點捨本逐末。

但是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放到這裡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想要做出更好的影視作品,那麼無論是完善製作影視的技術,或者增加特效預算及投入,都是在「利器」。


現在,我聯繫第一個問題,闡述一下這本六分鐘的CG,在「利器」方面,都有些什麼亮點。


鎮魔曲這部耗資1300萬,時長僅六分鐘的遊戲概念電影的製作水準是超越了國內很多電影作品的。


我們一直有一句口頭禪,60分萬事大吉,就像原力動畫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外國人是希望每一樣東西都做到120分,許多個120分相乘,最後結果自然不錯;中國人做事情,每一個都只求60分,許多個60分疊加起來,做不出精品,也是情理之中。

相對而言,鎮魔曲至少努力在向100分接近了。

從人物細節講

在CG動畫中,還原人的面部皮膚的高頻細節,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動畫的最高境界是擬真,而電影的最低要求是超越現實。這也是為何國產CG電影大部分都是充氣娃娃的畫質。

CG電影中的皮膚,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在CG中沒有真人演員的參與,需要模擬的,可能不止是毛孔, 還包括皺紋, 褶子, 斑點,油光等諸多細節。

如下圖中老和尚的臉,要帶給觀眾精確的視覺認知,所有的這些細節是必不可少的,CG藝術家必須逐層地去製作出高精度的皮膚數據,從而使得計算機在執行渲染程序的時候做到有理有據。

這樣的工作雖然談不上是值得稱讚的過人之處,卻也是在國內CG中很少有見到的「達標」之作。


其難點還在於人臉皮膚複雜的光學效應--子表面散射。

子表面散射由於入射光線入射後在皮膚中與紅色的血液細胞散射後再出射而造成,由此出射光線會帶有一定的紅色,使得皮膚看起來有正確的質感,我們常見的玉器,皮膚等,都因為這種光學現象而被正確感知,是一種較難由計算機模擬的光學現象。-- 通俗地說,子表面散射的視覺效果就是「通透」。

比如玉器中的子表面散射,

以及人類皮膚在強光照射時的子表面散射。


在這個CG中,我們可以注意到,小和尚在逆光時皮膚(耳朵處)所表現出的子表面散射效果,準確地體現了他皮膚的質感,然而這只是影片中微不足道的一個細節。

我再來談談衣服以及頭髮的運動。

在中國的武俠類動畫中,衣物,布料,以及頭髮的運動的表現,這個直接關係到了場景及鏡頭的情感表達,甚至間接地可以輔助導演交代故事:比如兩人對峙,頭髮卻往不同的方向在飄,此時當然不是物理原理出了問題,而是兩個大俠在比拼內力啊!


這麼多的頭髮和衣物,當然不可能由動畫師去手動繪製,在計算機動畫中,布料頭髮等的運動形態需要藉由計算機來求解動力學方程去完成,是一個十分耗時的工程,比如下圖中一個電影級別頭髮運動的一個算例,每幀需要花費12分鐘來模擬50萬條頭髮之間相互的碰撞以及反彈。

圖片引自 Andrew Selle「A Mass Spring Model for Hair Simulation」


在鎮魔曲這個CG中,除了頭髮,還有大量的衣物,飾物與頭髮交互,可以想見其製作耗時。

(小女孩髮辮,墜飾,衣領,念珠等多種交互細節)

(略帶魔性美女頭飾,耳環,神態表情的細節動畫)

以及略帶柔性美女頭髮和飾物交互的模擬,可以看出其發質表現是不同於魔性美女的(能做到第一眼看上去像國內某個女明星也是蠻不容易的……)

很多年前徐克徐老爺子曾被問過:為什麼中國的電影搞不出特效片?

老爺子當時沒有回答,回去過後,轉身就拍了部蜀山傳。

被稱為鬼才導演的徐克選擇蜀山,我想是因為武俠類的魔法招式是最需要特效製作的題材。


所以這本CG具有大量的特效

大量的VFX鏡頭,包括了「隨處可見的魔法,破碎,煙霧,以及開場時就令人眼睛一亮的雪崩,

還比如魔王鋪天蓋地的大手:像這樣一個全景特效場面,在完成難度上除了考慮到畫面中主要物件的細節之外,還包括了調光,塵土層,雲層,背景層等的最後合成


小和尚出場是爆炸地亮相(像這種角色伴隨著爆炸登場的鏡頭,可以說自從爆炸貝的變形金剛後真的是屢看不爽)

比如小和尚放大招後像流星雨一般墜落的石頭。每一塊石頭飛散的背後,可能都是計算機CPU高速運轉的悲鳴

所列舉的特效在總量中還只是九牛一毛,如此大量的特效鏡頭,從製作上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成片難度,對藝術家的經驗以及整個團隊的調控能力是一種考驗。


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此多的特效鏡頭,製作難度到底在哪呢?

其實不過三字:不可控。

破碎,爆炸,煙霧,火焰,雪崩等動畫的生成,往往依賴於利用計算機程序求解物理模型,此時,給定一組初始條件以及系統物理參數給電腦,電腦運算的結果,卻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

那麼問題來了,對導演來說,不按劇本各種特效畫面亂飛,簡直不可接受,也不符合藝術表達效果!!!明明腳本要來一個自上而下的特技爆破,結果運算出來的實際表現是空中爆炸,這是鬧哪樣呢?

於是只能通過大量的數據計算來規避風險。真人電影要拍大雨滂沱,好歹還能人工造雨,到CG這就必須要靠藝術家日以繼夜的重複嘗試。


我們可以在此估算一下特效數據:按照每個鏡頭3秒算,每秒24幀,產生72個時間步的數據,最後用到畫面中的可能只佔了全部製作出來的20%,總共產生了100*72*5 = 36000個時間步的數據,按照每個時間步的解算平均需要10分鐘計算機時間,每一步使用200*200*200*4* 25byte的內存空間(0.7G),總共可能產生了26822GB的數據量以及6000小時(8個月)的計算機時間。


我再來談談CG中的大場面鏡頭:

鎮魔曲遊戲概念電影中的群組鏡頭也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

在這些群組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CG數字角色的運動(計算機模擬),這雖然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可要把它給做好了,卻包括了相當程度的工作量。

(對比案例:魔幻史詩指環王中的群組鏡頭)


所謂群組模擬就是讓計算機程序來扮演「群眾演員」,比如上圖中的每一個獸人步兵,他們該如何行動其實是由計算機人工智慧程序來自動決定的,從而省去大量的藝術家工作,在計算機能夠執行它的人工智慧之前,藝術家需要完成大量的設定工作,包括了把真實的運動捕捉數據與數字角色綁定,而這樣的綁定越充分越多,計算機就可以越「智能」

比如在鎮魔曲里影剎被殭屍圍攻的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小殭屍是用爬行的動作上鐵柱的,而且每個殭屍的動作都並不完全一樣,像這樣利用集群模擬技術來完成大規模動畫的案例,國內還是很少見。

遙想好幾年前我們拍電影時還得請幾個師的士兵來扮演大規模軍隊,然而這些群眾演員以及費用,完全是可以在幾台計算機上用程序取代的。

完成了運動學的模擬後,還需要對所有的數字角色進行服裝,塵土以及挨主角揍時特效的解算,這些都是一個數字龍套的基本修養,也是很少在國內的其它影視作品中見到的。


鎮魔曲這個CG的製作團隊在製作過程中在技術上做了很多試水性質的嘗試,從這些嘗試中,可以看到製作團隊再積極地用功地向好萊塢模仿與學習

比如前文所說的出場鏡頭

不禁讓我想起了在敵軍的炮火中七進七出的擎天柱

破碎爆炸四處飛濺的石塊,和倒塌的魔神頭部

都讓我不禁想到了變形金剛中戰火紛飛,碎石飛舞的戰鬥場景

和在炮火下倒塌的巨大建築物。

鎮魔曲中魔法師們保衛聖物的鏡頭,

不禁讓我想到了復仇者聯盟奧創紀元中的亂戰場面

足以稱道的是,片中對老和尚頭部的雕琢,

雖然仍有不足,卻不禁讓我想到了當年憑藉一個頭部而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的以假亂真本傑明巴頓的頭部:

回到我開篇的話:

誠然,在一個電影的製作過程中,視覺特效永遠都只是輔助,過多強調,未免有點捨本逐末。

但是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放到這裡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想要做出更好的影視作品,那麼無論是完善製作影視的技術,或者增加特效預算及投入,都是在「利器」。

在此之前,一部分國產電影的導演,對於技術的重視程度,還停留在補個穿幫鏡頭的程度。一部戲的製作費用,大部分交給明星,少部分用作發行,牙齒縫裡的一點肉,扔給特效說:給我做個好萊塢級特效大片。

這不現實。

聯想到這段時間或多或少因為CG和特效而火起來的國產良心作品:大聖歸來,捉妖記,這些作品能收穫了很多的好評,道理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一切為了觀眾,為了一切觀眾的那一份精心雕琢作品的工匠精神,這一份工匠精神,也是好萊塢的影片能夠長盛不衰之根本。

很多年前,當美國已經拿出像玩具總動員這樣的作品時,大部分的中國人對於電腦是什麼,恐怕還留在小霸王學習機的概念上。學習是進步的根本,所以現在的中國,有了大聖歸來,有了捉妖記,以及有了原力動畫這個創作團隊以及他們的這一個作品「鎮魔曲」,這其中努力學習以及嘗試以前未嘗試過的事物的工匠精神著實令人眼睛一亮,今天的嘗試,就是明天的經驗,明天的經驗,也就為中國未來的導演終於能夠不被技術所限制而去自由發揮而奠定了基礎, 影視的未來,在一群像這樣的實踐者身上,因為只有這樣勇於嘗試的作品,才能夠終究解放導演的想像力,讓藝術家不滯於物。

可能我已經習慣於五毛特效點擊就送的國產「渣片」,所以對一些眼前一亮的新鮮事物,難免有一點報復性的叫好心理。

但我希望這種叫好聲,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我們可以百里挑一,而非濫竽充數。


因為世界電影也大量結合虛擬現實效果來講故事。這是技術的進步,資本的選擇,屬於正常發展。就像當年資本從學院派油畫的投資中無法獲利後,轉而開始投資印象派的畫作一樣,只是依靠新興技術和新概念的一種逐利行為而已。是不是有CG和VR,不影響講故事本身。


對這個領域有興趣 所以直說,這個題目的問法有些誤區
不是"為什麼現在中國電影,都在往CG的概念上做"?
應該是"為什麽中國電影現在才開始作CG"

首先先分享一則產業新聞(而且還是2012年的舊聞)
----------------------------------------------------------------------------------------------------------
印度電影值得關注
傳統印度電影就像是一部載歌載舞音樂劇,但最近這一形象正被顛覆。《機器人》以高超的CG技術為賣點,在全球獲得了超過100億日元的票房收入。日本本月開始發售《機器人》的DVD,視覺效果能媲美擅長IT製作的好萊塢,而銷售價格僅為其10分之1以下。每年電影製作數為世界第1,"但在全球卻缺乏影響力的印度電影有可能在全球颳起旋風。"


今年5月,連續爆出全新CG場面的《機器人》在日本首輪上映就佔據了28塊銀幕。在電車側面飛奔丶在空中飛行救出美女丶數百隻槍同時發射,這些電影畫面強烈地吸引著觀眾的眼球。隨著人氣不斷提升,銀幕數量擴大到了約70塊。票房收入超過100億日元,與日本電影的票房冠軍不相上下。這部電影在歐美也大受追捧,

這部影片的製作費約為37億日元。高超的VFX特效(視覺效果)由曾擔綱《終結者》等影片製作的美國Legacy Effects公司負責。工作人員為數十人規模,常駐印度進行拍攝,最終獲得了不遜色於好萊塢的效果。
9月,印度電影製作知名企業丶信實媒體集團與中國企業聯手收購了好萊塢大型VFX特效公司數字領域。這家公司是曾負責電影《泰坦尼克》CG效果的業界巨頭。IT大國印度擁有高超的CG和VFX技術。電影和CM等影像製作訂單充足,長期積累的最新技術正在向電影業界浸透。同時,製作VFX特效不可或缺的人才也非常豐富。在印度,根據祖先的職業和社會階層細緻劃分身份的制度「種姓制度」至今仍然根深蒂固,而作為新興產業的IT業界則聚集了雖然貧窮但很優秀的人才,從而形成了支撐電影製作的基礎。
---------------------------------------------------------------------------------------------------------------------

當我們還在沉溺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擴大我們國家有錢產業蓬勃等等,我們只是內容還比不上韓國電影有內容等等的時後
印度已經再用比兼好萊鎢的技術開始揮軍歐美,日本了

整件事的關鍵不是為什現在要做??
而是為什現在才開始作??

你知道我們的動畫產業人才技術人員因為比起歐美相對低廉的人力當人的代工多久了嗎??
中國人一向一窩蜂 , 甚麽東西賺錢了就做甚麽,但是常常缺乏有遠見的人先往前走幾步 ,大部分的人怕失敗躲在自己的舒適區做著駕輕就熟的工作賺錢, 這並沒有不對,但是對電影產並不好
而郭敬明他的確是個有遠見的人
他這次的爵跡要用到大量的CG技術 , 希望能成功,起碼能有一個大的關注度 ,對郭他個人的影響,我不在意他賺賠,因為賺也是他該賺的,他賠他也損失的起吧
但是希望能給這個產業帶來關注度,很多人因為要罵郭敬明連CG電影也一起罵下去認為只是噱頭
但真的不是的 這是我們早該發展的展業,很多人認為郭他不好,所以他的東西都要罵逢郭敬明必黑 ,坦白說這是很幼稚的行為 因為就事論事而言他的確做了 那些早就該做點事的大導演大製片該做的,就是朝這方面發展 起碼100個人里有2-3個能看到這塊對整體產業都有大影響 ,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很不錯了(雖然永遠都有更進步的空間) 需要多一點的關注度和信心,動畫產業發展起來是很龐大很龐大很龐大的 ,大聖成功了所以動畫被關注了, 如果爵跡成功了那CG 3D 其他相關特效能有更多人願意用國產的, 所以我希望他的片子能成功


慢慢說吧。
先說那個《鎮魔曲》,劇情設定猜測是傳說有幾個不同職業的人為了拯救世界然後一起封印了一座魔塔,他們幾個的能力變成舍利子(我瞎扯的),由世世代代的守護者戴著維持封印。N年後魔塔要衝破封印,故事即將展開~
咋看一下,接下來不就應該是玩家選角色選職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外表然後登陸遊戲做新手任務嗎?
遊戲是這樣,不過以遊戲劇情為劇本的電影就不是走這樣的路線,說不定守護者會將手上的舍利子找到合適的傳承人,直接就從新手變成滿級滿裝備的人。
以遊戲作為基礎改成電影,不是說不好,他面對的風險是比較大的:1.劇本好不好,好的電影必定有好的劇本;2.時間跨度大,我在08年開始聽說《魔獸世界》要拍成電影,到現在終於收到風聲說要拍完了,可能是那時候的技術不太完善吧;3.觀眾定位,《鎮魂曲》面對的對象大致是19~30的遊戲迷?(個人猜測)
上面是對《鎮魂曲》的小看法。

第二個,小四的《爵跡》。
小四是內地最賺錢的作家,他巧妙地將文化和商業掛鉤良好地運作了起來。小四的書我只看過兩本,一個是《幻城》,一個是《爵跡》,後來看韓寒而不看小四是因為我覺得韓寒的風格更成熟一點。
小四的電影雖然說一直被人黑,但票房就是那麼好,這就好比LOL的VN,一直被削,卻仍然是ADC之神。為什麼呢?因為人家讀者多啊,再加上人家會找當紅明星加盟,明星本來就有一堆粉絲,然後票房就高了起來,小時代系列電影拿著十來億的票房。
好了,言歸正題說《爵跡》,國內電影運用CG技術暫時是沒有太多的,最近的就《抓妖記》,《鍾馗伏魔》,《九層妖塔》,劇情嘛,嘿嘿嘿。所以,小四公司有錢,專業化程度比起前面三部更高一點,應該能砸出一個視覺上還過得去的電影。
為什麼這麼說,一來,不管怎麼說,電影工業技術還是不夠成熟,二來,演員的演技還是個硬傷。
得了,就當是這些內地電影拉開國內CG技術潮流吧,哪個時代新的東西不需要吃螃蟹的人呢?不完善的技術做出來的模型,比起海外肯定差很遠,但如果放在整個內地電影發展來看,對後者還是有一定的激勵。
《大聖歸來》劇情一般,但我也願意厚著臉皮去做自來水,難得有一個好團隊認真做動畫,願意改變國內動畫電影現狀,對產業有促進作用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做呢,我可不想後代看的都是《汽車人總動員》之類的什麼鬼東西。
一句話總結《爵跡》,可以適當有點期待,但不要太高。

好了,到第三個問題了,為什麼中國電影都往CG做。
因為可以實現很多特效啊。以前做不到的大場面都可以通過電腦後期完成。
《鋼鐵俠2》裡面,那誰的家被恐怖分子用轟炸時的大場面,就是在電腦完成。
內地不乏好的玄幻題材劇本,但就是沒有這個技術做出來,現在有了,只要資金到位,導演說開拍就開拍,然後慢慢熬。大場面,大動作,看得爽,說不定幾十年後內地電影可以達到海外現在的水平,然後我們也能天天看到人在劍上飛,劍在水上走的場景?
這裡我就不扯太多了,總結一下,為了大場面去做CG,賺錢,但容易造成視覺疲勞。


中國不缺少可以做特效CG的人才,很多特效公司可以做出成功的東西。

但是,中國電影的現狀卻是,都是熱錢,處於極不成熟的發展階段。拍一部號稱視覺盛宴的影片,卻把大部分錢交給了演員,被一味慣壞的中國明星們張口閉口片酬不滿意。結果一部電影的投資用在技術層面的少之又少,直接催生了大批粗製濫造,五毛錢特效的作品。噁心觀眾不說,不斷透支創作者的個人信譽。

不過換句話說,大部分錢給了演員就無力搞特效了,歸根結底還是總量不夠。如果投資如同美帝的大片一樣的話,支付點片酬還不是毛毛雨?可是目前中國的資本家就是想著少投資多收益的美事,懂不懂電影都想進來分杯羹。不成熟的機制註定沒法生產合格的工業產品。

未來,不管啥類型的國產電影,都有很長路要走。


因為CG可以把以前不敢拍的東西,展現在熒幕上 有了CG之後,很多劇本就不用落灰啦~以前不敢拍的東西,以後就敢拍啦

而且CG又不是只意味著DUANG

視頻封面《征服者1453》特效幕後—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逼真吧? 沒爆炸,沒煙火。但是不用CG技術,這麼多場景,想達到這種效果,所需要花費的人力物理可比CG多啊。不是所有人都像天朝這麼大氣,什麼建築沒有......就直接建一個的。


推薦閱讀:

遊戲公司是否具有隻進行遊戲內容構思的部門,如劇情設計,新的升級方式等需要人發揮奇思妙想的部門。具體職位是什麼?這些人一般在遊戲行業中混得怎樣?做得長久嗎?
哪些遊戲設計可能會導致 3D 眩暈?
《精靈寶可夢》中神獸的神職都是什麼?
網路遊戲中的物價是如何被制定和穩定的?
為什麼在玩次時代畫面的PS4時,卻還沒有小時候玩8位的紅白機時快樂?

TAG:電影 | 遊戲 | CG | 影視評論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