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真的是「逆時代的法家寒士政權」,那潁川士人為什麼意識不到這點去投奔袁紹?

我發現一點很奇怪的,就是很多人都是認為曹操是「寒士政權」的,是法家政權,原因也多少是因為曹操是宦官遺丑,出身問題導致他偏向「法家」「寒士」

但奇怪的是,曹操是法家寒士那袁紹不是四世三公的貴族政權嗎?既然如此荀彧荀攸他們幹嘛不去投奔袁紹?難道他們看不出曹操的出身會讓他偏向法家,自己遲早被打壓?更何況荀彧投奔袁紹時袁紹是很尊敬荀彧的,荀彧後來那個下場是不是自己作出來的?非要投奔曹操


曹氏雖不能與袁氏相提並論,不過也算是地方豪族:曹操之父曹嵩能花一億巨資買太尉;曹褒官至潁川太守;褒子熾(曹仁之父)官至侍中、長水校尉,陳侯;曹騰侄兒鼎官至尚書令;曹休的祖父官至吳郡太守。可見曹氏在朝廷和地方的勢力。曹氏的經濟實力更雄厚,曹嵩不用多說;曹純僮僕人客以百數;曹洪僅家兵都有千餘多。《水經注.陰溝水》就記錄曹氏墓群之盛;安徽省文物局介紹曹氏家族墓群,因出土石刻得知更多成員:永昌太守曹鸞、曹操之女曹憲、豫州刺史曹水等。曹操祖父曹騰還為兒孫留下一點人脈,受其恩惠的張奐、種暠等人(見《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續漢書》)便是。

至於夏侯氏,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一文中,只諷刺曹嵩是「乞丐攜養」、曹操為「贅閹遺丑」,沒提及過曹操是否出自夏侯;貶曹的《曹瞞傳》和郭頌《世語》倒記曹嵩為夏侯氏之子;陳壽和司馬光都不敢下定論。只能確定的是曹操對諸夏侯視作本家,再加上歷次姻親,陳壽把諸夏侯和諸曹同放在《魏志》卷九中。

曹操確實提拔了寒士如楊沛、仆隸出身的王象、孤貧的王觀、單家吳質、「世單家」的隗禧;或者有缺憾的如:性剛戾,與人多迕的程昱、不治行檢的郭嘉、負俗之譏的戲志才、酒徒蔣濟(見《常林傳》注引《魏略》),任中護軍時有受賄傳聞、杜畿簡傲少文、本劉氏子,出嗣舅氏而婚於本族,故遭非議的陳矯、不修細行的裴潛、日後與徐州刺史爭屋時,居然想引節斬殺徐州刺史的桓范等。

但如果才德兼備的士族,誰不會用?豪強在東漢已徹底發展,窮人真能讀書成才的能有多少?曹魏算不算寒士政權也是一個問號,題主兩個前提都未必成立,所以往後也很難解答下去。


把曹操說成寒族,把魏晉嬗代解釋為豪族取代寒族的說法,最早出自萬繩楠整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

儘管陳寅恪的理論在學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經歷了幾十年過去回頭再看,稍微有一些魏晉史和社會學基本知識的人都不應該再採信這個論調。包括 @友盟李飛 等在內的諸多答主已經非常清楚的說明,陳寅恪把曹操劃分成寒族本來就是不對的。而我這個回答將指出,哪怕陳寅恪的劃分沒錯,也就是說,哪怕曹操真的是寒族,也不能就把曹操政權說成是所謂的寒族政權並拿這個來解釋魏晉嬗代。

安德森把民族叫作「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其實所謂的階級、集團,或者任何一種群體劃分也都是同理。只有當一個時代真的有這樣的群體認同的時候,它才有意義。如果當時沒有這樣的群體認同,任你說的如何天花亂墜,都是拿今人的世界觀強姦古人的世界,是完全不通的。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證明漢末、三國時期有明確的寒族、士族的劃分意識。把高平陵之變看作曹爽和司馬懿兩個利益集團之間的爭執是非常易於解釋的,而強行給這兩個集團劃分階級屬性則未免過於想當然。何晏選擇站邊曹爽,並不是因為經過周祥的考慮之後認為曹爽的階級屬性和自己更接近,而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是被曹爽提拔上來的。站邊曹爽的何晏、鄧颺、李勝,並不見得在階級屬性上就有多接近,把曹爽和司馬懿兩個集團的鬥爭化作「寒族」與「士族」之爭,無疑是非常奇怪的。當時的人做出抉擇,一部分是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一部分是為自己的家族鄉里網路和人脈關係所牽制。而不同的士族豪族集團之間也有矛盾,並不存在一個鐵板一塊的「士族集團」和一個鐵板一塊的「寒族集團」。

想要證明魏晉嬗代和階級屬性有關,並不是給司馬懿和曹操兩個人劃分階級這麼簡單的事情(更何況很多答主已經指出,把曹操和司馬懿兩個分別劃分成寒族與士族也是不對的)。如果曹操是寒族,司馬懿是士族,魏晉嬗代就是寒族士族之爭。那武則天是女人,李氏諸王都是男人,武則天稱帝難道就是女人與男人之爭?武則天就成了女權先驅么?事實上,關於武則天是不是女權這個問題,武則天是不是女人不重要,而她怎麼想才重要。武則天稱帝並沒有考量性別因素,那就不能把武則天稱帝說成女人集團與男人集團的鬥爭。如果魏晉時期沒有普遍的階級意識,就不能強行把魏晉嬗代用階級屬性解釋。

那麼魏晉時期到底有沒有階級意識呢?「士族」這個詞早就有了,但是卻並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用仇鹿鳴的話說,「在當時人的心中,士族並不是一個十分嚴格的概念......士、庶、高門、寒門的定義往往在不同語境下有所變化,很難用一把尺子加以衡量」(《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利與家族網路》19頁)。根據劉增貴對漢末碑刻的研究,當時基本上不存在士族這個詞(《從碑刻史料論漢末士族》)。而根據仇鹿鳴的考證,成書越早的史籍,出現士族等詞的頻率就越少。整個《漢書》中,沒有出現任何士族、世族、豪族等辭彙,只出現了3次「大族」。成書於晉初的三國志,出現了1次世族,5次大族,2次豪族。成書於唐代的晉書,出現這些辭彙的頻率才開始明顯增加(《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利與家族網路》21頁表一)。可見在漢末,三國時期,關於「士族」、「寒族」等概念的劃分是非常模糊的,階級屬性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中並不處於決定性的定位,當時的人普遍也沒有太濃厚的階級意識。 相比之下,個人利益考量和家族鄉里網路的作用要遠遠大於階級,用階級來解釋魏晉嬗代是並不合適的。


陳寅恪先生的觀點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不要就一定認為陳先生的觀點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陳先生認為魏晉的社會階級是不同的,河內司馬氏是信仰儒教的地方豪族,曹氏是非儒家出身的寒族。然而事實是魏晉嬗代不涉及政權內部社會階層的改變,西晉幾乎全盤繼承了曹魏的政治網路。西晉的開國功臣多是曹魏開國功臣的二代、三代子弟。西晉人劉頌明確說道:泰始之初,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若是說西晉是士族門閥社會,難道西晉的士族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田餘慶先生就曾說「曹操晚年政治上出現向世家大族轉化的傾向」。曹操晚年用人政策也有轉變,確實重視德行。從毛玠崔琰傳即可看出。

首先曹操是不是所謂的寒門呢?以秦為代表的具有濃厚的法家色彩的政權滅亡後,繼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後世哪個封建政權能算得上法家政權?如果說打擊豪強、重視法治演算法家,那符合標準的王朝也太多了吧。

曹操祖父曹騰擔任過中常侍、大長秋。

中常侍,秩比二千石。大長秋一人,二千石。

曹騰弟曹褒任河間相、潁川太守。

國相、太守均為二千石

曹操父親曹嵩任大司農、太尉

大司農秩中二千石,太尉秩萬石。

曹仁父曹熾為侍中、長水校尉。

侍中,比二千石。長水校尉,比二千石。

曹休祖父為吳郡太守。

(曹)洪伯父曹鼎為尚書令.

曹操本人二十歲就被舉為孝廉,曹仁弟曹純十八歲成為黃門侍郎。

首先,曹操出身宦官家庭不假,但並非就能說曹操出身寒族。曹操遭到不少清流士人的鄙視,如南陽宗承在曹操任司空後拒絕和他相見,並且聲稱「松柏之志猶存」,汝南許邵更是鄙視他,陳琳更是罵曹操為「贅閹遺丑」,同時也有很多名士欣賞曹操,有以妻子相托的太尉橋玄,有讓兒子投靠曹操的著名黨人李膺兒子李瓚,南陽何顒更是認為曹操之才可安漢家天下,由此看來出身宦官家庭的曹操並非完全收到士人的排擠。我們不能過分高估出身給曹操名譽帶來的不利影響。

曹操本人步入官場,也並非如一般的宦官子弟為非作歹、胡作非為,反而是通過種種努力希望士人能接納自己,所以剛上任,就打死小黃門蹇碩的叔父,向士人遞出自己的投名狀,儘管當時蹇碩並非炙手可熱、權勢滔天。後來一起和司徒陳耽一起上書為抨擊當時公卿大臣選舉不實、結黨營私的情況。雖然曹操的做法並不能改變無污濁的政治,但是他改變了許多人對他的印象和看法。

即使曹氏家族在經學大盛的東漢,並沒有世傳研究一經的記載,和專治《歐陽尚書》的弘農楊氏、《孟氏易》的汝南袁氏這樣顯赫的經學世家不能匹敵,但也絕非是寒族,曹仁少時,喜歡弓馬打獵,不奉律法,暗地裡勾結淮泗少年欲圖不軌。曹仁弟曹純有奴僕百餘人,家裡富於財貨。由此看來,曹氏家族其地方豪強的色彩比較濃厚。


曹操是什麼「法家寒門」政權,本來就是學界某歷史學大佬,莫名其妙發明的觀點。

  • 我片面地拿幾條史料,也可以發明袁紹集團是「打擊豪強、保護佃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權。

公孫瓚在聲討袁紹的檄文里,怒斥袁紹為了打仗,而【割剝富室,收考責錢】,就是勒索豪強。袁紹還因為【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注1)這樣的「士族階級」交不出錢,而加以殺害。可以說袁紹獲得的錢糧,都沾滿了「士族豪強地主」的鮮血。

而袁紹的「狗腿子」王匡,對河內豪強地主嚴格執行【考責錢穀贖罪】,給豪強羅列各種罪名,誰要是交錢遲了就【稽遲則夷滅宗族】。比如河內小豪強地主常家,常林【叔父撾客,為諸生所白,匡怒收治】(注2),常林的叔叔就因為鞭打佃戶被告發,王匡便收治了常林的叔叔。

這一出堪比電影《平鷹墳》里,惡霸地主張萬慶拷打佃戶胡慶奎的狗血劇在漢末出現,只不過電影里為佃戶伸張正義的是共產黨員呂鎮山,在漢末為佃戶伸張正義的是作為袁紹「狗腿子」的王匡。

袁紹主政河北後,很多會製造武器,而又仇恨袁紹的豪強階級,逃亡到鮮卑,為鮮卑【教作兵器鎧楯,頗學文字】(注3)。等袁紹死了,河北百姓還【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注4)。

(注1)典略載瓚表紹罪狀:紹既興兵,涉歷二年,不恤國難,廣自封殖,乃多以資糧專為不急,割剝富室,收考責錢,百姓吁嗟,莫不痛怨,紹罪四也......紹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橫責其錢,錢不備畢,二人並命,紹罪八也。
(注2)三國志常林傳:太守王匡起兵討董卓,遣諸生於屬縣微伺吏民罪負,便收之,考責錢穀贖罪,稽遲則夷滅宗族,以崇威嚴......林叔父撾客,為諸生所白,匡怒收治。
(注3)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部落近塞,自袁紹據河北,中國人多亡叛歸之,教作兵器鎧楯,頗學文字。
(注4)獻帝春秋: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所謂寒門在東漢當官,又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像東漢時期,申屠蟠是【家貧,佣為漆工】的底層出身,有了文化後,郡太守相召,不去;太尉黃瓊徵辟,不去;何進大將軍何進相召,不去;招為博士,不去;董卓相召,不去,誰都不鳥。而連徵招申屠蟠的大將軍何進,也是【屠羊】的【貧賤】出身。

丁原這個并州刺史,也是【寒家】出身(注7)。年少【孤苦】的沐並,在袁紹父子當政時,才成為【名吏】(注8)。說白了,所謂寒門在東漢當官、佔據高位,都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注5)後漢書申屠蟠傳:家貧,佣為漆工......後郡召為主簿,不行......太尉黃瓊辟,不就......大將軍何進連征不詣,進必欲致之......中平五年,復與爽、玄及潁川韓融、陳紀等十四人並博士征,不至。明年,董卓廢立,蟠及爽、融、紀等復俱公車征,唯蟠不到。
(注6)後漢書何進傳:苗謂進曰:「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贊曰:武生蛇祥,進自屠羊。
(注7)英雄記曰:原子建陽。本出自寒家,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
(注8)魏略:沐並字德信,河間人也。少孤苦,袁紹父子時,始為名吏。

東吳孫氏出自寒門,又任用很多寒門之士

孫堅、孫策、孫權父子3人的祖上,不過【種瓜為業】(注9),往上數3代,除了一句【世仕吳】外,壓根沒有當大官的記載,赤裸裸的寒門。而孫權時期,諸將認為【出於微賤】的周泰,能夠擔當【濡須督】(注10)。步騭又是【貧賤】,被當地豪強會稽焦氏鄙視(注11),最後卻官至丞相。

(注9)宋書符瑞志:孫堅之祖名鍾,家在吳郡富春,獨與母居。性至孝,遭歲荒,以種瓜為業。忽有三少年詣鍾乞瓜,鍾厚待之。
(注10)太平御覽引江表傳:周泰為濡須督。諸將以泰本出於微賤,咸輕傲之。孫權乃入泰營,於都巷中偵常,大請官僚,使泰脫衣幘,見其瘡痍匝體,指瘡而問曰:何地戰傷?泰具對,權把其臂流涕。
(注11)三國志步騭傳:步騭字子山,臨淮淮陰人也。世亂,避難江東,單身窮困,與廣陵衛旌同年相善,俱以種瓜自給......會稽焦征羌,郡之豪族,人客放縱。騭與旌求食其地,懼為所侵,乃共脩刺奉瓜,以獻征羌......騭曰:吾等貧賤,是以主人以貧賤遇之,固其宜也,當何所恥?

東吳顧邵,提拔庶民寒門為官

來看東吳豫章太守顧邵,其治下的丁諝出身貧寒又是當兵的,張秉來自於庶民家,吳粲從小當牧童、殷禮出身微賤,這4人的出身地位都很低,但顧邵都能選拔他們,還替他們在賓客前揚名【為立聲譽】,不得不說顧邵做事很上品。(注12)(注13)。

後來顧邵推舉這4人的官途,丁諝做到典軍中郎,張秉、殷禮做到太守,吳粲做到太子少傅。

(注12)三國志顧雍傳:小吏資質佳者,輒令就學,擇其先進,擢置右職,舉善以教,風化大行。初,錢唐丁諝出於役伍,陽羨張秉生於庶民,烏程吳粲、雲陽殷禮起乎微賤,邵皆拔而友之,為立聲譽。秉遭大喪,親為制服結絰。邵當之豫章,發在近路,值秉疾病,時送者百數,邵辭賓客曰:張仲節有疾,苦不能來別,恨不見之,暫還與訣,諸君少時相待。其留心下士,惟善所在,皆此類也。諝至典軍中郎,秉雲陽太守,禮零陵太守,粲太子少傅。世以邵為知人。
(注13)潁川周昭著書稱步騭及嚴畯等曰:昔丁諝出於孤家,吾粲由於牧豎,豫章揚其善,以並陸、全之列,是以人無幽滯而風俗厚焉。

東吳孫皓遠離東吳世家,親近小吏,還被寒門誇讚

孫皓當了東吳皇帝,陸凱上書批判孫皓不像孫權那樣親近【仗顧、陸、朱、張】,以及胡綜、薛綜等人(注14),而是【幸之】【斗筲小吏】。然後東吳滅亡後,在晉武帝面前,薛綜之子薛瑩批判孫皓【昵近小人】,而【寒微】出身的吾彥稱讚孫皓【英俊,宰輔賢明】,還對張華說【陛下(孫皓)知我】,不是你所能夠知道的(注15)。

(注14)三國志陸凱傳:先帝外仗顧、陸、朱、張,內近胡綜、薛綜,是以庶績雍熙,邦內清肅。今者外非其任,內非其人,陳聲、曹輔,斗筲小吏,先帝之所棄,而陛下幸之,是不遵先帝八也。
(注15)晉書吾彥傳:吾彥,字士則,吳郡吳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幹......帝嘗從容問薛瑩曰:孫皓所以亡國者何也?瑩對曰:歸命侯臣皓之君吳,昵近小人,刑罰妄加,大臣大將無所親信,人人憂恐,各不自安,敗亡之釁,由此而作矣。其後帝又問彥,對曰:吳主英俊,宰輔賢明......張華時在坐,謂彥曰:君為吳將,積有歲年,蔑爾無聞,竊所惑矣。彥厲聲曰:陛下知我,而卿不聞乎?

  • 曹氏一族:曹嵩做過太尉;曹褒做過潁川太守;曹熾做過侍中;曹鼎做過尚書令。

現在關於題主的問題,可以簡單回復一下。說白了,曹操一家子都是高官,壓根就不是什麼「法家寒門」。如果曹操是什麼「法家寒門」,那麼讓曹氏那麼多人擔任高官的東漢政府,算是「法家寒門」政權嗎?

所以既然曹氏不是什麼搞笑的「法家寒門」政權,那麼潁川士人荀彧等投奔曹操,完全正常的行為。

反之,東吳政權的創始人孫堅父子等人,祖上是種瓜的寒門,重要將領周泰【微賤】出身,丞相步騭【貧賤】出身,典軍中郎丁諝出身孤家,雲陽太守張秉出身庶民,零陵太守殷禮也出身【微賤】,太子少傅吳粲從小當牧童,建平太守吾彥出身【寒微】。曹魏區區一個王象算什麼?

  • 在不考慮東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的情況下,與其吹曹操什麼無中生有的寒門政權,不如吹東吳孫堅出身寒門,孫權、孫皓、顧邵提拔寒門,好吧!


陳寅恪的鍋,寅恪不敢觀兩漢三代之書,然後大談什麼法家寒門,儒家士族。

雖然有人跟我說陳寅恪那話應該是自謙,不可能陳寅恪沒看過。不過老實的說一句,這個玩意對陳寅恪說起來,打個比方就是大V跨界了。不過畢竟陳寅恪是大V,還有人抱團和舔臭腳的,然後這個法家寒門啥啥啥的就變成了政治正確了。


曹操唯才是舉,又沒有說必須用寒門。

而且郭嘉,程昱,戲志才,這樣的是不是寒門很難說。


曹操那個年代,高門出來做官,不是朝廷提拔他們,而是他們看的起朝廷。

荀家什麼地位,八龍。

陳群陳家什麼地位。出行一次,有人拍馬說夜觀天象,群星東行。

楊家是當世孔子。

鍾家,郭家都不算小。


必須用寒門的歷史上倒有一個。公孫瓚。

把高門,地方豪強下放到地方。嗯,然後都反了。給袁紹帶路。

完美的達到了題主要的效果。

手下著名謀臣關靖,啥好主意沒出過,也就跟一起徇死。


且不說法家寒門這個槽點。曹操讓崔琰、毛玠選官,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

這已經是建安十三年左右的事情,袁氏基本已經涼了。 在那以前誰知道曹操選官的具體標準?而荀彧在曹操擔任漢廷尚書令多年,所舉鄉黨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皆為曹操所重,又有哪隻眼睛看到曹操打壓他們了?

九品官人法就是陳群所提出,陳群老早就擔任過司空西曹掾,為曹操選拔人才,後轉任丞相東西曹,一直到曹丕稱帝以前,就是陳群負責選拔人才的工作。他的提案就是延續了曹操當初的選舉思路,倘若陳群選拔手法不符合曹操心意,能被曹操用這麼多年也是奇聞。倒是崔琰、毛玠都莫名下去了。


曹操登場的時候,正是天下大亂,從王朝末期滑向無政府的軍閥割據時代,並沒有什麼寒族和貴族,社會最重要的組織或者勢力是軍閥、土匪、蠻族的入侵、宗教迷信下的暴民盲流,再就是人口絕大多數的人肉乾和炮灰的平民。所謂寒族和貴族在亂世中都只能依附於某股勢力,而非獨立的階層或者力量。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彼時亂局紛紛的末代清流們的唯一追求。穎川荀氏和郭嘉等人跑路究竟是因為先知先覺還是因為彼時的長安城內和河北蠻族的勢力已經滲透到河南而不得不跑路的被動今日已不可全知。

須知,廣義的角度,能識字的都是家裡有點什麼的有產階層,而人口大多數還是果腹階段的奴隸,這也是為什麼張角的黃巾軍和張魯五斗米教興起的原因和聲勢浩大的根本。

東漢末年, 雖則184年的黃巾軍大起義撼動全國,伴隨著西羌的並涼反叛和烏桓鮮卑等少民的入侵,如張燕黑山義軍,二張的烏桓起義軍,在幽冀一帶河北平原燒殺擄掠,還有和黃巾軍合流的白波義軍等,但是所謂精英階層末代的東漢士大夫和濁流兀自在朝堂爭權奪利,上層賣官鬻爵搜刮民力,下層互相兼土地侵蝕民力,並枉然不顧所謂儒家的倫理道德,某種意義上對於東漢以儒立國只是個諷刺。

隨著民間依附於鄉紳土豪大族的關係進一步強化和蠻族入侵的力度以及民間反叛加劇,於是有了以豪族為主體核心的基層。

戰亂年間,底層所謂豪族退化為土匪強盜是必然,毫無實力的屁民要麼淪為狗腿子,要麼淪為人肉乾,成為豪族之間互相廝殺兼并的炮灰也非常正常,江東土匪如嚴白虎和劉繇王朗等人經常互相廝殺,類似如下邳闕先自稱天子被陶謙迅速拿下也是必然。

末年許貢等人所謂清議和月旦平,不過是民間幫閑鼓吹某些所謂人物,本質上和貴乎所謂這大v,那大v也差不多,荀家八龍在真土豪/列強的袁紹和曹操面前,也只能充為爪牙。

在三國初期尤其是曹孟德征伐天下的進程中,社會只有大而為豪族軍閥,小而為土匪強盜的二元結構,其他只是附庸罷了,至於平民階層,炮灰 ,人肉乾和未來的人肉乾是避免不了的結局。這也是為什麼曹操囤田令的根本意義所在--平民吃草,士大夫吃平民。

人力資源始終是三國戰亂時期最重要的資源,而非土地,這也是依靠土地兼并作威作福的末代豪族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

忘了說,初期袁曹是一家,只是迎立獻帝後曹操實力的增長和最主要的袁術集團的崩潰使得他有叫板袁紹分庭抗爭,投袁投曹無太大差別。


好像很多萌二都錯誤理解了寒門的意思 以為寒門是平民百姓

鳳凰尋梧桐 首先看的不是他姓國還是姓共 而是看他能不能成就大事


曹操是典型的法儒兼用,曹魏怎麼成法家政權了呢……不是強調法律重要性就是法家政權吧?

曹操的理想社會,看上去與其像法家,不如像儒家理想中的那樣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

斑白不負戴。

雨澤如此,百穀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曹操的政權,仍然是士族勢力佔主導。像荀彧、陳群、崔琰這些人,不都是士族出身嗎?

只不過,他對士族勢力做了一些限制、打擊,並提拔重用了一些寒族人士而已。

稱之為「法家寒士政權」,也吹過頭了。。

另外,士族內部利益也不統一。全國上下那麼多大士族,各有各的訴求。袁紹重視士族,也不可能每一家族的利益都能照顧到。比如潁川士族的利益,袁紹就無法滿足,而到了曹操這裡卻得到了維護。


丹頂鶴,大部分羽毛是黑白的,只有頭上一點紅,卻叫丹頂鶴。因為其他鶴沒有這一點紅。

所以別的諸侯不用寒門,曹操稍微用幾個就好像寒門政權了。。。。。說曹操是寒門政權的代表真的有點過了。

通俗的說,對比其他諸侯根本不用寒門,百分之零,曹操確實是用了幾個寒門的傑出人才,百分之一到五。曹操雖然給了寒門一條出路,但是真的很窄。曹操政權的主要文官還是穎川和其他豪族。

豪族真的很好用。荀文若如果沒有身份加成,只是寒門,我不信他能做好尚書令。遊戲里,荀文若和郭奉孝都是高智高政,現實中,郭嘉做尚書令,恐怕沒人服他。寒門,主公不嫌棄,當謀士提提建議行,當將軍也行,士兵也會看不起你。但是和文人士子打交道,必須有個好身份。

曹操深知豪族的實力,對豪族非常倚重。曹操得荊州怎麼說,我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也。曹操知道得到蒯家蔡家,荊州立刻穩穩的。要是廢棄蒯蔡用寒門,荊州至少需要好幾年才能穩定。徐州用陳登也是這樣。

所以曹操不是寒門政權代表人物。

誰是,三國真有一位,公孫瓚。

很快就被袁紹,豪族,外族聯合剿殺了。。。


可以看仇鹿鳴教授專著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
關於這個問題的梳理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112241165uk=2050031688


有句話叫做 事後諸葛亮


蓋棺定論之後,我們可以說曹操傾向於任用寒門,袁紹,司馬懿這些人是世族希望這樣。
但是在那個時代生活的人,除了少數極有洞察力的人,其他大多數人並不可能就會預測到某個人或者某個組織未來的所作所為。司馬懿也是士族,也投奔曹操了,最後他們家族下場不慘吧?所以不能說荀彧那幾個人在選擇主子的時候就錯了。
那些士族出身的人智商並不比你我高,他們投奔誰一定是經過權衡的。至於未來到底會發生什麼,誰都難說,說不定荀彧投奔袁紹後,袁紹對他只是尊敬,但卻並不任用呢?換句話來講,荀彧投奔袁紹後很有可能會被束之高閣,然後袁紹戰敗,荀彧再去投奔其他代表士族的?
而投奔曹操之後,曹操至少在一定時間內,讓荀彧能夠發光發熱的。

還有,一說曹操任用寒門什麼的,就感覺曹操是那種除了貧民出身的人誰也不用那樣,曹操用人主要還是唯才是舉這樣,又不是說就對士族完全打壓,光沒事從百姓窩裡挑人讓他們做將軍或者官。
還有關於荀彧這些人投奔曹操。。。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那你說水泊梁山代表平民的英雄好漢,宋朝廷代表官僚階級,那是不是所有想當官的代表官僚階級的就直接去朝廷?
投奔水泊梁山最後結局很慘就是活該?
顯然不能吧。
例子可能有點牽強。
袁紹的性格與能力等方面都是不如曹操的,正如宋朝廷無論是執行力還是能力還是方方面面都是不如水泊梁山的 如果那些英雄只是想發光發熱的話,投奔水泊梁山肯定要強於在朝廷上做一個碌碌無為的官,至於最後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被宋江坑了,那也不是他們在之前能預料得了。


怎麼去?火車嗎?家裡財物存銀行了?真逗。


周總理大地主出身,一樣幹革命


偽命題推導出的偽邏輯,無解。


貌似在毛主席的時代,說曹操是法家是政治正確


首有一點要說清楚,題主所謂的"法家寒士政權"是在荀彧荀攸兩兄弟投曹後形成,且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兩個人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所以也不存在什麼意識不到之說。
再者,"法家寒士政權"並不是說只單單用貧門寒士,而是任人唯賢,不是在乎家族的勢力是大是小。但這並不是說地方大族在這裡受不到重用,更提不上被擠兌致死。

該解釋得解釋完了,說一些後話。
先來說說"寒士",追溯這種說法的形成,應該是在任用了崔琰、毛玠等人選官之後。一開始他們選官以才能為標準,而對之前的道德以及背景並不看重,可以說是唯才是用。但慢慢地,選官開始走向極端,豪族反倒被排斥,越來越的貧士導致的後果是選官標準的變化,唯才是用變成了唯窮是用,在楊沛上任時甚至驢車漏風,衣衫襤褸,如今看來也算是一大笑談。
接著說說"酷吏",這一說法是其實是曹操自己創造的。任洛陽北都尉時,亂棒打死大宦官蹇碩的叔父,一時名震洛陽;任丘縣令之際,為民除害,將當地地主劉狼杖打百次,遊街十天,有酷吏之說。但最重要的還是後面的政治原因導致的,曹操一路平定北方,身邊的功臣,親戚將領太多了,免不了以權謀私,貪贓許多。當其他人來告狀時,面對的是隨自己征戰沙場的將士,這怎麼讓他下手。可如果任由這種貪污增多,難免會導致自己權威的下降,法令的不行,這是他絕對不能忍受的。因此,他大量啟用酷吏,想要拿重臣丁斐開刀,雖然最後也只是歸還了全部貪污錢財,但這也算是一進步了。
酷吏寒士的風氣是在毛玠、崔琰下獄而終結的。兩者的實行不斷走向極化,鑽營之人日益增多,有才無德者數不勝數,多少官僚憑藉揮舞筆墨進階上位。隨著何夔的鴆酒請願,才終於給酷吏寒士點上了句號。


因為利益:
1.袁氏自有河北士族支持,你們這些汝穎士族去了,也只是二等狗腿子。
曹操就不同了,曹操可缺人才了。你去了,他會真正的重視你,把你當寶貝。

2.袁氏水平不行,遲早被別的軍閥搞死。
跟主子要跟有能力的主子啊, 如果主子被人推倒,那豈不是一起倒霉?
你說的對,荀彧投奔過袁紹。但是袁紹水平是在太差,荀彧覺得跟著他 沒 希 望 ,所以自己離開了。

因為自我實現的慾望:
袁紹沒有識人之明,也不善於分辨哪個建議好哪個建議壞。田豐、沮授的下獄,把這一點展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跟了袁紹,汝穎士人的滿腹書卷、渾身才能,該如何施展?
在那個時代,只有曹劉孫有賞識人才的能力,只有他們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給人才實現抱負的平台。汝穎士族們不幸碰不上孫劉,只能選擇曹操了。

您說的「寒族政權」,這就有點扣帽子的嫌疑了。
1.曹操並非見士族就打擊。他打擊的是:毫無能力、尸位素餐的士族【唯才是舉】和心系漢室,反對曹家的士族(荀氏、孔氏等等)。您看當時乖乖聽話的司馬氏、陳氏,不就混的挺好的嗎。
2.重點來了:曹操重用寒族,並不是為了動搖士族階層本身,而是讓想讓部 分 寒 族 變 成新 士 族 ,以平衡舊士族的勢力。


推薦閱讀:

楚霸王項羽除了一身蠻力和會打仗以外,其它沒有一點優點嗎?
如何評價周宣王?
如何評價學界對蘇秦和張儀縱橫活動時代先後的討論?
諸葛亮是否有取劉禪而代之的野心和實力?
周瑜和諸葛亮到底是誰比較厲害?或者說互相勝過彼此的地方是哪兒?

TAG:中國歷史 | 三國 | 曹操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