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酒量有多大?
如題
要談李白的酒量有多大,就得先從李白喝的酒說起了。
唐朝,並沒有蒸餾酒,大多數中國人對於酒的認識大概停留在「中國酒就是白酒」這個階段,四五十度一口下去辣得要死——然而,當年並不是這樣。白酒是蒸餾酒,而蒸餾造酒這個技術傳入中國,普遍說法大概是蒙元時期。
在唐朝,酒並不是辣的,而是甜的。
沒錯,就跟你喝可樂一樣。
白居易有句詩大家都讀過——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當中這個「綠蟻」並不是指綠色的螞蟻,而是指新釀的米酒上漂浮的綠色的酒渣。當時釀酒,糧食+水+酒麴扔大瓮里蓋上蓋子密封,等發酵完成,撒石灰(為了停止發酵,不然就變成醋了)。
這個時候起出來的酒,就是一般詩文里看到的「濁酒」了。然後呢,這玩意兒,第一眼看上去,跟前文說的一樣,綠的。
其實寫酒綠的人很多,李白也寫過「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
受限於釀酒工藝,唐朝人喝酒一般不會有現代人喝酒覺得「辣」或者「沖」的感覺,而是「甜」。因為在發酵時,很多穀物都糖化了——另一方面也說明,酒液的粘稠度很高,而不像現在一樣像現在一樣是清亮透明的。
這種綠色、低度數、渾濁、甜、粘稠的酒就是當時最常見酒了。
你腦補一下放在你面前的一碗綠色的摻水的糨糊,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當然,這是一般的酒。在唐朝,也有高端的酒。
在唐朝詩文中經常提到一個詞——燒酒,但這玩意兒並不是現在的燒酒。
如白居易所寫「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沒錯,這玩意兒是琥珀色的。
釀造過程大概是剛剛的濁酒出來了,不要急,先加熱一下,然後什麼微生物啊之類的,就徹底玩完了,這時再過濾過濾,得到的酒品質就要更高一些,而發酵時用的酒麴是紅曲,所以這酒就泛了點紅色,文雅點就是所謂琥珀色。
這種酒大概類似於早期的黃酒,度數也不高。
再就是還有從西域傳來的葡萄酒了,所謂「葡萄美酒夜光杯」。這種酒在當時很名貴(物以稀為貴嘛,畢竟是進口貨),李白寫「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來形容葡萄酒的價值。這種酒的口味大概比較像現代酒了,如果不幸穿越回唐朝,喝不慣綠糨糊,可以試試葡萄酒。
——————————————————李白酒量分割線——————————————————
按照杜甫《飲中八仙歌》的描述,「李白斗酒詩百篇」,他自己也嚷著要「會須一飲三百杯」。唐時一斗是5.94公升,裝滿酒至少有個10斤,可以說李白酒量在10斤以上。
我覺得,李白一邊撒尿一邊喝,輪著來,喝這10斤酒(糖水)應該是沒問題的。
以上。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問劉十九》
綠蟻酒是文人墨客常喝的酒,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濁酒!,為啥呢?因為便宜,李白和他的小夥伴們常常斗酒論詩篇喝的就是這種酒。
這種酒長什麼樣子呢??
酒色呈淺綠色,不但渾濁不清,而且上面還浮著一層細白的像螞蟻似的漂浮物。聞聞味道,略有酒味,但很可能也略有酸敗味。
這是由於唐朝沒有無菌化車間,釀酒過程中經常有各種微生物混進酒里,導致酒出來以後呈綠色,後世的「竹葉青」這個酒名就是從此來的,所以什麼綠蟻、綠醅,其實都說明制酒環境一般,操作不太經心,綠色的酒大都是便宜貨,大部分都分布在小酒樓和自己家裡當作飲料來飲用。
如果生產者在制酒過程中比較注重保持酒麴和酒液的純度,那麼酒麴制出來是紅色,而酒液則會呈黃色,最好的呈琥珀色,跟現代的黃酒已經比較接近了。
李白更為此作詩一首。
蘭陵美酒鬱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既然是美酒,也一定是李白最愛喝的,看到李白一喝就是斗酒,你肯定會在心裡想李白的酒量一定很大!!!嗯……其實並不是這樣,這種酒不僅沒啥辛辣刺激的感覺,喝的話反而覺得很甜。
別認為這是假酒,現代人習慣的那四五十度的高烈度白酒,是用蒸餾法造出來的,這個技術要到元朝才傳入。在此之前,唐宋時代酒精度最高的酒,也不會超過二十度。跟酒麴發生化合反應的釀酒糧食,大部分是被糖化了,糖化後只有一小點兒還能繼續酒化,所以唐朝的酒主要味道是甜,而不是辣。
也之所以,以李白為代表的「飲中八仙」,拿扎啤杯子一頓酒喝十紮,主要不是考驗他們的肝功能,而是考驗胃容量呢。
部分引用自《唐朝穿越指南》
至於其他答案有說李白是「酒精中毒」死亡,這個有待考證,帶我回家翻翻書再來解答。
李白斗酒詩百篇
按李白詩歌數量來折算,(李白全集收錄1010首)
嗯
也就那麼十斗酒!
舊時一斗約等十升。
李白這輩子也就喝了20瓶衡水老白乾。酒量還不如我呢,我三個月就差不多喝這麼多了&<( ̄▽ ̄)&>
喝死了
李白(701年-762年)[1]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現存的詩有上千首,其中提到酒的,約有200多首。
涉及的場景嘛~那簡直是包羅萬象!他得意時喝,失意時也喝;一個人時喝,去宴會時也喝;想念基友時喝,重逢時也喝;在酒樓喝,在妓院喝,在家裡喝,在宮廷里也喝。反正,只要有酒,哪都能喝~
而且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可見李白是很愛喝酒的。
但是!
李白真如他表現的那麼能喝嗎?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
。
。
沒錯 我就是那麼閑...
要聊這話題,還得回到杜甫那句詩——
「李白斗酒詩百篇」
這裡的「斗酒」是一斗酒的意思。
那問題來了...
一斗酒有多少呢?
我們常說的斗,其實是種稱量糧食的單位。一斗大約16斤重。而酒的密度是0.8g/cm3,換算過來也有10升。相當於五瓶2L裝的可樂。
別說是酒,光喝10升這玩意兒,都能直接送醫院...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古時候量酒的斗,跟現代稱糧食的斗
絕逼不是同個概念!
那,古時的斗到底有多大呢?
《公羊傳》上記載:「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擊而殺之。」
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隨手抓起來扔人,肯定不會大到哪去。
但好孩子絕不能這樣做哦!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流氓邦從鴻門宴上逃走時,對張良說:「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玉斗就是酒杯啦~流氓邦既然能把白璧和玉斗這4件東西都揣在身上,可見這斗並不大。
此外,還有另一種被稱為斗的酒器。這種斗有長長的柄,但實際上就是個盛酒的勺子。
《詩經·大雅·行葦》有這樣一句:「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註:「大斗,柄長三尺。」
古代的三尺,相當於現在的70厘米。大斗如此,小斗肯定更小。而且從出土的青銅斗來看...
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現在常用的玻璃杯大小...
斗的問題已經搞定,那我們再來看看古代的酒~
其實古代酒的度數很低...唐宋時期還沒有蒸餾技術,酒多是發酵後直接過濾的發酵酒。度數在3%~10%之間,跟啤酒差不多...所以才造成誤以為古代人很能喝的假象。
像《水滸傳》中,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的武松。如果喝的是現在52度的白酒...那就甭提打虎了,還是趕緊送醫院去吧...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了兩個結論:
1.一斗其實就是一杯玻璃杯大小。
2.古代的酒度數很低,跟啤酒差不多。
而且,如果有興趣翻翻李白的詩歌,你會發現上面僅僅只有李白喝酒的記錄,卻沒有記錄他喝了多少酒!
我似乎嗅到了...
是時候揭露真相了,讓我們重新回到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吧~
可能有朋友會疑惑,為何我會老提這首詩呢?
這是因為...
李白酒量的秘密就在裡面啊!!!
眾所周知,李白寫詩喜誇張,就是我們常說的吹牛逼~經常寫些像「飛流直下三千尺」、「玉盤珍羞值萬錢」的東西。所以,他詩中的一些細節是不大可信的。
與李白不同,杜甫詩的風格比較偏寫實。而且杜甫和李白相處過一段時間,所以應該清楚李白的真實酒量。
而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別人時,是這樣說的:
汝陽三斗始朝天
焦遂五斗方卓然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
可一輪到李白,卻是...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我給大家簡單解釋下
其他人不是喝了三斗就敢去面見天子,就是喝了五斗後的還能「方卓然」。至於那個「飲如長鯨吸百川」的,我就不說了,大家應該能懂~
但唯獨李白喝了一斗就...「長安市上酒家眠」...
也就是說,李白他...一斗就醉...
一斗...
就醉...
看到這,相信你已經得出跟我一樣的結論了——
李白的酒量其實...
很渣啊!!!
說白了,李白就是個
一小杯啤酒就能放倒的酒渣!
明明沾點酒精就會醉!
但他卻裝出一副很能喝的樣子,整天寫詩炫酒!
讓後人誤以為他是「酒中仙」!
唐代最常見的酒其實更像我們現在喝的醪糟,味道甜甜的,度數可能不如啤酒,有些特質的黃酒和西域進口的葡萄酒能有十幾度。考慮到現在南方漢族人有大約30%有不能分解乙醛喝酒就臉紅心跳的基因,這種基因在蒙古族等北方民族裡基本沒有,古代中國人估計絕大多數都是一杯啤酒的量。像李白武松這種拿碗喝醪糟的人都成了大酒量的神人。
李白酒量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 曾在唐玄宗的宴會上喝多了當場嘔吐還弄髒了宮女的衣服,論酒量,竹林七賢的劉伶應該是中國歷史第一人,能帶著酒罈子出門喝一天,還打把鏟子讓僕人萬一他醉死了就地埋了
看了幾個回答,我覺得我一個高中生都比他能喝,求此時此刻李白的心理陰影面積
會須一飲三百杯
不好評判吧,那個時候貌似還沒有蒸餾酒...屬於釀造酒,釀造酒的酒精度就複雜了,高高低低,起伏不定。
不知道,我只知道傳聞他是酒精中毒死的=_=
推薦閱讀:
※喝酒臉紅代表酒量好嗎?
※你或你身邊的人喝醉後,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
※喝酒臉紅的人怎樣拒絕喝酒?
※在酒桌上有什麼辦法可以假喝酒不被發現?
※我爹高血壓還天天喝酒,勸他不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