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讓關羽守荊州?


謝邀。

反對 @肥肥貓的答案,全篇腦補,一派胡言。

什麼關羽的失敗系屬遭到荊州集團拋棄,且不說所謂的荊州集團存在與否,劉備入蜀,荊楚人貴,猜猜荊楚士人的利益代表總頭目是誰?( ̄_, ̄ )

再看和關二鬧翻,裡通外國的頭號案犯糜芳,這位東海人士算啥集團?再看力阻救援,坐看火燒的劉封、孟達,這倆貨又算啥集團?

襄陽廖化為關羽主簿,正經的身在孫營心在漢,鬧了一出千里走單騎。正港的南陽大姓樊伷更是興兵起事,欲以武陵西屬。即便孫十萬折騰了兩年,大耳朵一東征,武陵、零陵、桂陽諸郡照樣星火燎原,都火燒連營了,還處處阻兵,和孫家班毆打個沒完。這就是荊州士人姓曹姓孫絕不姓劉的向背態度?

玩兒啥荊州集團拋棄說,還不如直接拜倒在章太炎捎帶文抄公朱子彥的石榴裙下,高舉「劉備/諸葛亮借刀殺關羽」旗幟不動搖為是。

至於關羽軍為何迅速潰散,這有啥需要腦補的?由於糜芳、士仁搞貓膩,供給軍資,不悉相救,關羽的補給早就出了問題,現下乾脆後方基地全完,補給徹底斷絕,關二還能玩出花兒來?捎帶按漢末成法,軍屬必然在統治中心集中居住,以防前方將士背叛,現下悉數落在孫十萬手頭,關將軍再親,比得上爹親娘親老婆孩子親?

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

因果關係如此明了,還需要哪門子腦補?又是補給斷絕,又是四面楚歌,又是家屬盡陷,關羽完蛋不奇怪,居然打閏十月撐到了十二月才奇怪。

總之,看這種答案,還不如看《三國演義》。同樣是腦補,瞧瞧羅貫中的:

關公率兵取荊州,軍行之次,將士多有逃回荊州者。關公愈加恨怒,遂催軍前進。忽然喊聲大震,一彪軍攔住,為首大將,乃蔣欽也,勒馬挺槍大叫曰:「雲長何不早降!」關公罵曰:「吾乃漢將,豈降賊乎!」拍馬舞刀,直取蔣欽。不三合,欽敗走。關公提刀追殺二十餘里,喊聲忽起,左邊山谷中韓當領軍衝出,右邊山谷中周泰引軍衝出,蔣欽回馬復戰,三路夾攻。關公急撤軍回走。行無數里,只見南山岡上人煙聚集,一面白旗招颭,上寫「荊州土人」四字,眾人都叫本處人速速投降。關公大怒,欲上岡殺之。山崦內又有兩軍撞出:左邊丁奉,右邊徐盛;併合蔣欽等三路軍馬,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將關公困在垓心。手下將士,漸漸消疏。比及殺到黃昏,關公遙望四山之上,皆是荊州土兵,呼兄喚弟,覓子尋爺,喊聲不住。軍心盡變,皆應聲而去。關公止喝不住,部從止有三百餘人。殺至三更,正東上喊聲連天,乃是關平、廖化分兩路兵殺入重圍,救出關公。關平告曰:「軍心亂矣,必得城池暫屯,以待援兵。麥城雖小,足可屯紥。」關公從之,催促殘軍前至麥城,分兵緊守四門,聚將士商議。

所以說,羅貫中常常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現下的一堆寫手常常是揣著糊塗裝明白,以為念叨點「集團」啊,「派系」啊就高大上了╮(╯▽╰)╭

回到主題,為何選擇關羽鎮荊州?

很簡單,論文武膽略,這是唯一的選擇。

赤壁之戰後,劉備刨去本部,可分為關羽、張飛、諸葛亮三大軍團,鎮守荊州只能從這三位裡面選人。大耳朵入川,諸葛亮擔任荊州總瓢把子,關羽、張飛在軍事上協助。這一搭檔可謂天衣無縫,孫十萬照例來捅過刀子,末了灰頭土臉走人,捎帶落個「截江奪阿斗」的典故。然而,隨著益州戰局的發展,劉備不得不調荊州軍西援,這道命令直接發給了諸葛亮。

《三國志·趙雲傳》: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

《資治通鑒》更記載: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將兵溯流克巴東。

連分派關羽守荊州都是孔明決策。不過,茲事體大,個人以為鍋還得劉備本人背,孔明應當是按主公之意行事。

大耳朵為何如此抉擇?

論理民治軍,外交折衝,舍諸葛亮其誰也?可惜,這位是股肱之臣,宰相之才,不可能或離中央。

張飛?徐州事件說明一切。╮(╯▽╰)╭

趙雲?一早就被劃拉進諸葛亮賬下,說明大耳朵壓根沒想過此公是方面之才。

剩下的也就是關羽了。

論軍事才能,蜀名將惟羽,響噹噹的角色。

論理政才能,已據荊州,恩信大行,也是一把好手。

捎帶以上皆出自敵國之言,可見關二算得上文武全才。

再看看荊州在關二治下的光景:

於曹操,關羽強盛,間接引發許昌大亂,末了更是鬧得威震華夏。

於孫權,看看十萬官方親供:嗟哉臂大於股,將受其殃。

顯然,形勢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好得過頭了,以區區三郡之地威震曹、孫,末了被兩家排出超豪華陣容給續了。╮(╯▽╰)╭

關二的問題,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性格問題,牛過頭了,同事關係容易鬧僵。大耳朵顯然於此有備,選任糜芳為南郡太守,然而這位久經考驗的國舅爺居然被關二嗆得反了水,以至於全盤皆輸,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因此,劉備之誤,不在於用關羽鎮荊州,而在於用糜芳、士仁守江陵、公安。譬如關二一生的好基友張遼,那脾氣,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是同事都鬧砸鍋。末了守合肥,卻遇上了不以私憾而忘公義的李典,遂成大功。試想,倘若搭檔的是當開反閉,當閉反開的糜芳者流,結局又當如何?恐怕咱們得討論下孫仲謀威震逍遙津的話題罷(+﹏+)~

劉備沒看錯關羽,卻看錯了糜芳、士仁,這才是問題所在。

另,給趙蜜發個彩蛋:雖說趙雲不可能守荊州,但守江陵恐怕倒是上佳人選 ^ ^


這個問題我引用我幾年前在百度關羽吧的帖子《襄樊戰役與三國鼎立》來回答。
————————————————————————
統一回復:文風學易中天不等於抄易中天。有興趣的去看易中天品三國的敗走麥城,會發現我的論點和他區別非常大。就這樣。
——————————————————————————————————————————
5.30開頭補充漢末荊州基本情況及劉備所需要守衛的荊州包含哪些區域:
荊州是古九州之一,漢為十三刺史部之一,為當時及南朝長江中游重鎮。 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 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赤壁之戰後,曹、劉、孫 三家分荊州:曹操佔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佔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 、武陵、長沙四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又採納魯肅的建議,把自己所據江陵給劉備,所以劉備的人需駐守的實為荊州的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和南郡的南部地區(北部在曹操手裡)。湘水劃界之後縮小為零陵、武陵和南郡的南部地區。
下為原回答
——————————————————————————————————————————
當時劉備讓關羽都督荊州,是不是用錯了人?很多人認為是,守荊州用誰都不能用關羽。理由是關羽性格不好,狂妄自大,喜歡高帽子;為人既任性又天真,所以他處理不好很多關係,比方說敵我友的關係,內部的上下級關係。易中天教授甚至認為關羽這個人在劉備集團,是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更嚴重的是關羽沒有政治頭腦,沒有戰略眼光……所以,這樣一個人是絕不能守荊州的,所以荊州守將應該用其他人。這個其實也是可以討論的。
關羽是否具有守衛荊州的能力?有。關羽這個人,作為荊州守將,他有四個優點:第一是忠誠,這個不用論證了,這是公認的,是絕對忠於蜀漢,忠於劉備的。第二是能幹,關羽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讀《三國志》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第三是內行。我們前面分析過:守荊州,不僅要精通陸戰,還要精通水戰,會統帥水軍。劉備集團是北方來的軍事集團,水軍將領的人選本來應該是很困難的。但是關羽卻有這個本事。關羽雖然是北方人,但他到荊州後,馬上就能夠訓練和率領水軍,這說明關羽確實是有統領能力的。當時劉備敗走當陽的時候,就是因為關羽率水軍來接應才脫了險。後來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這邊的兵力也是關羽的一萬水軍和劉琦的一萬人馬。第四是關羽有威望,這應該也不用論證了。關羽作為劉備心腹,在當時的劉備集團中應該是除劉備和諸葛亮外最有威信的人,鎮住下屬毫無問題。另外關羽的政務能力也是足以勝任郡守一職的。關羽鎮守荊州八年,轄區地區無動亂並平穩發展,本人在荊州地區的口碑也極好,就連對手呂蒙也承認關羽在荊州「恩信大行」。由此可見,關羽的政務能力足以鎮守荊州。
一種觀點認為關羽沒有政務頭腦,有證據嗎?有。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此前孫權曾經向關羽求婚,想讓關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關羽怎麼樣呢?「罵辱其使,不許婚。」《三國志》只有這麼簡單的幾個字,說什麼我虎女焉嫁犬子那是演義,但是「罵辱」兩個字《三國志》的正文是有的。易中天先生就認為:「那麼這個做得就不對了,誰都知道這種婚姻是政治婚姻,是出於政治集團的利益的聯姻。孫權可以把妹妹嫁給劉備,你關羽怎麼就不能把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呢?孫權嫁了妹妹以後又把妹妹搶回去了,以後你翻臉了你也可以把女兒搶回來嘛。就算你不同意,你也可以不同意,你可以瞧不起孫權,你也可以痛恨孫權,你也可以不答應這門婚事,你不要罵人,開口就罵。」
這個其實也是可以討論的。東吳的這一聯姻意向,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解釋。
第一,對關羽的拉攏和策反。孫權是江東的君主,而關羽只是劉備的部將,兩家並不門當戶對。在講求門第的東漢三國時期,孫權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如果這一聯姻成功,關羽就成為孫權的至親,如果投靠東吳,必然會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東吳的聯姻提議可能是對關羽的拉攏和策反。
第二,對關羽和劉備關係的離間。關羽長期獨檔一面,鎮守荊州,劉備則先在西蜀。歷來君主對於掌軍的權臣,多少會有些猜疑,歷史上很多大將,都因為這種猜疑而被殺。而如果關羽和孫權結親,劉備會怎麼想?會不會懷疑關羽和東吳有什麼勾結?如果劉備和關羽君臣關係出現裂痕,得益的當然是東吳。
第三,對關羽和麻痹。東吳是使用政治聯姻的老手。當初孫權不就將妹子嫁給劉備了嗎。孫權主動要求和關羽結親,當然是一種友好的表示,如果兩家真成了親戚,關羽必然對東吳放鬆警惕,到時再對關羽進行襲擊將容易得多,而且關羽的女兒還會成為人質。
有此三點,忠於劉備的關羽怎麼可能和孫權去結親。一樁政治婚姻能打消東吳十幾年對荊州地盤的渴望嗎? 關羽必須在面對東吳使者時明確表態,只有這樣,才能先保證蜀漢內部不出問題。可以說,強硬拒婚,是關羽相對比較好的選擇。
其實關羽非但不是政治白痴,而且在大方向上的頭腦其實也不錯,有證據嗎?當然有。
建安二十年,孫權和劉備因為荊州的歸屬權問題發生摩擦,甘寧隨魯肅鎮守益陽(今湖南境內),抵擋關羽。時關羽兵盛,號稱三萬,並自選精兵五千人,在上游十餘里長的淺灘集結,聲稱要乘夜徒步過渡。魯肅召集諸將商議對策。甘寧當時有三百兵丁,說:「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三國志·吳書·甘寧傳》)。魯肅當下選一千人給他。甘寧連夜趕到上游設防。關羽聞甘寧來,見對方有了準備便放棄了渡河計劃,而在岸上捆紮柴木作為軍營。後人則把此地稱為「關羽瀨」
不少人認為關羽兵多而不敢戰是「怯陣」,其實這是有問題的。此時孫劉並未正式開戰,最多不過是「冷戰」。打個比方,冷戰期間,一艘蘇聯勇敢級驅逐艦到了離珍珠港僅僅70海里的地方游弋,珍珠港里有美軍N艘航母,這是否意味著太平洋艦隊司令官不打蘇軍驅逐艦是膽小?相信看到這個比方大家就明白我的意思了。在戰爭可以避免的情況下,凡是有政治頭腦的人都不會幹那種主動升級局勢的蠢事。抵近示威可以,擦槍走火就過分。要是司令官大人真的將那艘蘇聯軍艦圍毆致死,那麼即使不爆發全面戰爭,一場費力不討好百害無一益的局部戰爭可就少不了了。
建安二十年關羽面對的局勢也一樣,雖然孫權已經巧取豪奪搶佔了三郡,但雙方一未交火,二來也沒有正式撕破臉(真正有正式鬧翻風險是關羽和魯肅戰場談判後的事)。雙方冷戰的背景下,關羽真的要消滅甘寧並非艱難,但是處於緊張微妙的局勢之下,擦槍走火必然導致局部戰爭,一旦孫劉內訌,曹老闆會幹什麼大家都明白。其實甘寧大概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才率偏師前進佔據有利地形,目的在傳遞東吳決不妥協的信息而已,並不是真想打。以甘寧的頭腦,也斷不至於去冒這種風險,在魯肅面前的牛皮,不過是為了讓主帥放心罷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關羽瀨事件中,關羽並不迎戰而是選擇暫退一步,實際上是以自己名聲可能受損為代價採取防止事態升級、破壞孫劉聯盟的情況發生。由此可見,關羽雖說政治能力有限,頭腦還是清醒的。
當然,關羽也有關羽的問題,問題在哪兒呢?在他的性格,剛而自矜。《三國志》中記載:「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關羽傳)「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漢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仆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為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費詩傳)這兩件事說明了什麼問題呢?關羽的性格中有自負、傲慢的一面,作為徵收一方的最高長官,這實在是有問題的,因為他難以處理好一些關係,比如上下級的關係,敵我友的關係。
孫權求婚一事,關羽的處理其實也有失當之處。你關羽可以可以不答應這門婚事,可以痛恨孫權,但你不要罵人。強硬回擊不一定要罵人,可以是義正言辭的聲明,可以是平靜而不怒自威的回應。關羽的辱罵使者雖不能說一定就是錯了,但手段就太僵硬了,這樣的得罪一兩次尚不至於有致命後果,但積少成多,遲早會壞事,偏偏類似的事,關羽沒少干。這就大大不妙了。
關羽也不善於和下屬處理好關係。當時呂蒙的軍隊一到南郡,守公安、守江凌的糜芳和士仁就投降了,為什麼投降呢?就是關羽去打襄樊的時候,要這兩個人供給糧草,這兩個人辦事不力,關羽就說「還當治之」,這多少刺激了這兩個本來人品就差的人:這兩個人一想,你關羽拿不拿得下襄樊還不一定,拿下了也是收拾我們,那我還不如投降算了。而且關羽一旦瞧不起別人,那種蔑視是肯定是不會遮掩的,誰都感覺得到的。(呂蒙曾經評價關羽「性頗自負,好凌人」)如果說糜芳和傅士仁都算是庸才,關羽瞧不起他們還說得過去,那麼關羽和潘浚關係不好就太不應該了。潘浚品德高尚,能力出眾,陳壽評價他「節概梗梗,有大丈夫格業」,與這樣的人依然關係不好,就只好算是關羽的責任。
所以關羽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第一有德,肯定是有德了,道德高尚;第二有才,也確實是能力非同一般;第三有資歷,從這三點來說他大致是守荊州的合適人選。但是他的性格不太好,此外關羽雖然大體政務能力可以勝任,但在純粹政治問題的把握與處理上,關羽作為一個大將還是有些力不從心。讓關羽都督荊州,也存在不合適的一面。
那麼,關羽督荊州是不是劉備用人不當呢?也不是。為什麼?此刻無人可選,你說不留關羽留誰?龐統已死,諸葛亮必須留守益州,張飛對士兵「暴而無恩」,馬超不熟悉荊州事務,黃忠、趙雲、魏延在資歷和能力上都略有欠缺沒人可留,確實沒人可留。綜合以上分析,對劉備而言,當時讓關羽督荊州是最合適的選擇。荊州的失守,關羽雖有一定責任,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應無所非議。
當然,關羽雖然在現實環境中是督荊州的合適人選,但劉備的調度實際調度卻存在問題。在他奪下益州後,荊州的壓力將變得空前大。況且關羽雖不愧名將之稱,但是政治能力終究有限,雖然勉強夠用但是遠遠談不上優秀。此時劉備、諸葛亮應及時調得力副將,最好是能獨當一面的大將和優秀的謀士去協助關羽。但劉備,諸葛亮的實際做法卻是任關羽率領為數不多的荊州兵馬單獨抵抗強敵直至全軍覆沒,這不能不說是蜀漢的重大失誤。
———————————————————————————————————————————
總結要點:
首先,關羽有能力守荊州。
其次,關羽是最佳選擇。
再次,關羽的缺點不足以讓他喪失守荊州的資格。
最後,荊州全部丟掉的原因是劉備的調度出現問題導致荊州力量不足,不是關羽不合適。

如有需要再考慮更新吧
——————————————————————————————————————————————————————————————————————————————————————
5.30更新
有人提出有更好的選擇,比如趙雲,那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劉備集團的其它主要將領能不能守衛荊州。
在此之前先討論荊州守將必須具備的素質:
首先是軍事方面:荊州之北為曹操領地,赤壁之戰之後曹操一直在南陽郡和襄陽郡留有重兵(前排提醒吹噓魏國從頭到尾只有五萬人的神教早點出門右轉三國吧),曹操手下大將樂進、徐晃、文聘、曹仁都先後在襄陽待過,因此荊州守將須有極強的統帥能力,否則曹老闆哪天不高興了直接一波就GG了。這個統帥不僅要會打陸戰,還得會打水戰,荊州境內江河眾多,要對付吳軍沒有水軍是不行的,即使不考慮東吳,曹操那邊文聘也是水上會玩的,必須提防。至於基本的戰略素養和治軍能力就不多說了。然後是政治方面。荊州不是斯巴達兵營,主帥會打仗就行。守衛半個大州,方圓近千里的地盤,內政處理能力是必須具備的。第三是忠誠,這個完全不需要討論,除非劉備想作死(糜芳叛變屬於這人實在太壞了沒轍,只能認倒霉。再次提醒別藉此機會弄個大新聞給劉備和關羽頭上抹黑)第四是威望。一方大員必須在軍中和地方都有足夠的威信才能在轄區內做到令行禁止,下屬才會全面貫徹領導的指示。此外足夠的威信是震懾境內趙老爺必備的。現在沒有威信的將領也不是完全不能考慮,但前提是他得有本事快速建立威信,時間慢了曹操就打過來了。
總體來說,一個將領如要擔任荊州地區的最高長官,以下能力不可或缺:
1.政治能力
2.軍事能力
3.忠誠度
4.威信

在劉備出征益州前,有以下人可用為郡守:諸葛亮,龐統,張飛,趙雲,陳到,黃忠,魏延。這些人都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忠誠和能幹(是否足夠能幹接下來討論,這裡的意思是說至少不草包有些本事)。

龐統一來要跟隨劉備入川,二來剛加入不久威信肯定幾乎沒有,就不討論他倆。
諸葛亮和龐統是劉備的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的四個條件全都滿足,而且政務處理、戰略思維肯定比關羽強,所以我們看最開始是諸葛亮當頭留下來管荊州,關羽張飛趙雲都是配合的。如果說有更合適的,那就是諸葛亮。
但是我們知道,最後諸葛亮、張飛和趙雲都入蜀了,因為劉備和龐統的西川攻略搞砸了。諸葛亮不得不帶著大軍和能幹的將領去蜀中幫忙。龐統意外見馬克思後更是回不來了,那麼留誰就成了問題。當時就三個人可以選:關羽張飛趙雲,其他的都在蜀中。那麼重點就是,張飛和趙雲有沒有可能更合適。

先看張飛,張飛也有三個優點:忠誠、能幹、威望。簡單解釋一下,忠誠自不必提,張飛的軍事素養是很高的,不同於很多人以為的就是個只知道上長板橋裝逼的武夫,張飛絕對是東漢末年一流的將領。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攻城野戰,關羽張飛」足以旁證。考慮到張郃同學的感受,我們就不列舉他的倒黴黑歷史了。張飛的政治水平大概也不差,畢竟和士大夫關係不錯。劉備奪下漢中後蜀漢內部都猜測守將應該是張飛就體現了張飛的政治能力至少是過得去的。威望也不用論證了。但張飛也有他的問題,首先張飛是否能指揮水軍存疑,而更嚴重的是:張飛在治軍方面存在嚴重隱患。張飛的性格特點與關羽剛好相反。尊重士人卻不善待部下官兵,三國志的評價是:暴而無恩。後來劉備沒有安排張飛去守漢中而是越級提拔了魏延恐怕也是類似的考慮——你張飛脾氣這麼差,萬一哪天腦袋被部下摘走了怎麼辦?帶領機動部隊那就算了,要是當一方大員,你被人暗殺了地盤怎麼辦?結果劉備的弗萊格很成功的讓張飛自己給拔了。如果張飛在守荊州或者漢中的時候腦袋被人摘走——畫面不敢想像。所以,張飛勉強可以用,但並不是很合適,起碼不如關羽合適。

這裡重點要討論的是趙雲。趙雲守荊州是被討論最多的:支持者說趙雲是比關羽合適得多的人選,因為趙雲有「極強的軍事能力,遠強於關羽的政務能力和完美的性格」;反對者則認為趙雲「只是保鏢,連樂進都不如,根本不能當地方長官,自然不可守荊州「。那麼趙雲到底行不行?
我的回答是,能力大概能行,但是不一定有關羽合適,但是由於威望問題,趙雲不能用。
雲別傳是個很長的東西,裴松之注了不少但是沒有一條採用了注完怒斥的方式,說明被寫入《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的雲別傳多半是靠得住的。其中尤其要提到的是,趙雲在本傳裡面有白紙黑字的獨立帶領一支軍隊入川的記錄:【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計算諸葛亮部隊的規模,趙雲這支分兵沒有一萬人,五六千也是有的。所以就別黑趙雲不會打仗不會帶兵了,箕谷的仗沒什麼討論價值,本來打不過也不需要打贏,軍隊不崩就足夠了。如果趙雲真打的很糟糕,賞罰分明的諸葛亮回去就要給送東西腦袋有毛病是不是?至於說趙雲貶官的事,還是那句話——賞罰分明。鬧不懂的回去翻雨果的九三年看朗特納克侯爵出場的時候是怎麼乾的。至於趙雲保鏢論,說到這裡想必也不必我反駁了,不攻自破。就講兩個點:其一,「為先主主騎」是為劉備主管騎兵的意思,不是什麼狗屁劉備的主要護衛騎兵的意思。文言文水平不過關的自覺面壁。其二有人說牙門將軍官階低,這話沒錯,但是拜託能看看那時候劉備自己官多大成不?一個已經不頂事的左將軍能給多大的官?當時劉備集團裡面的主要成員:劉備、左將軍、關羽,蕩寇將軍漢壽亭侯,張飛,征虜將軍新亭侯,諸葛亮和龐統是軍師中郎將。漢朝的軍制,簡而言之,都尉上面是校尉,校尉上面是中郎將,和平時期中郎將上面就是前後左右將軍和大將軍,沒有大將軍的話就是太尉。(大概這個意思,但是不嚴謹,要較真的咱另開貼這裡不跑題)按照漢末的慣例,各種雜號將軍會出現在名號將軍之下。但是——雜號將軍再怎麼著比中郎將位置高。也就是說這時候趙雲的牙門將軍算級別比諸葛亮和龐統都高。打個比方。關張為一級少將,趙云為二級少將,諸葛亮龐統是准將——就這幾個將軍了裡面有個趙雲,還嫌官小?總而言之,趙雲的能力是沒問題的,打仗可能是比關張差點,但是政治能力只高不低。考慮到在蜀中分兵的時候趙雲是走水路,因此趙雲極有可能也是能帶水軍的。
那麼趙雲的問題出在哪裡?威望。你要說趙雲的威望不高,比較冤枉,你要說趙雲威望很高,比較扯淡。
在劉備軍內趙雲的威望肯定是沒問題的,畢竟打了十多年仗來將士們都互相了解,別說趙雲,陳到的威望估計都不差。但是對於敵人和盟友,以及荊州本地士人鄉紳來說就不一定了。我們知道十多年後劉備東征前夕,劉曄對曹丕說蜀漢就只有關羽一個名將,這個死了劉備肯定要炸。再往後諸葛亮北伐前後,魏國居然有一大票人只知道劉備不知道諸葛亮。可見蜀漢最出名能鎮住人的,其實也就是劉備和關羽了。趙雲嘛。。趙雲是誰沒聽說過。此外大家別忘了趙雲在桂陽幹了啥——把趙范搞了一頓,好嘛,你趙雲乾的事情是堅持原則沒什麼錯,但是同時你也別想在這一帶接著幹下去了,本身沒名聲沒威信還上來講收拾了一個太守,這以後怎麼干?被關雲長欺負咱認了,畢竟欽定的漢壽亭侯,你趙雲也欺負我們?荊州士紳多半要炸。
有人可能會問:趙雲不能像陸遜一樣慢慢樹立威信嗎?這本來是可以的,但在當時劉備集團的形勢下,考慮到趙雲的實際情況,估計威望樹立之前曹操就打過來了,或者孫權就來要賬了。當時劉備的情況可是比陸遜要兇險的多:陸遜要面對的劉備主力部隊總兵力最多最多吳軍兩倍,而且一線的兵力可能還比陸遜少一點,更重要的是劉備沒有水軍(全讓他的小舅子糜芳賣了)。而荊州守將要面對的是實力遠強於自己的敵人。孫權的陸軍雖然質量不怎麼的,但是數量多了也是質量。水軍更是一流,所以東吳的威脅誰忽視誰倒霉(關羽:我特么記得這事呢,是陸遜那貨太狡猾!)。即使不考慮孫權的威脅,曹操的實力也不可小覷,在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五年中,曹操的部隊在荊州可是幹了不少並不微小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任用趙雲督荊州,說不定沒過幾天,樂進或者滿寵就來搗亂,然後內部接著炸。。。。玩家【劉備】下線。
所以用趙雲的風險要遠大於用關羽。非要用也不是不行,但是明顯不如關羽合適。

順道我們強行讓另幾個將領被留下,看看行不行。
黃忠,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會處理政務,水軍帶的很好。而且黃忠的威信問題比趙雲還要嚴重,趙雲起碼還鎮得住軍隊,黃忠估計連軍隊都不服他。幾年後劉備封官的時候諸葛亮還說:「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 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也就是說在黃忠無功時張飛等人都不會服他。幾年後尚且這樣,建安十七年要是讓黃忠做直升機提拔他,估計荊州炸的比趙雲當頭更快。黃忠熟悉荊州情況沒錯,但是同樣的荊州人估計對他了解更多,看著一個平時不突出的將領突然爬上來,不炸就見鬼了。由此黃忠是難以出任荊州留守的。
然後看魏延。魏延同樣是又忠誠又能幹的人。他還有一個張飛不及的優點:善養士卒。正是這個優點使他後來成功擔任了漢中太守。但魏延的毛病簡直和關羽一模一樣——傲慢、自大,如任用他,很難說後果會不會和用關羽差不多,因為歷史上魏延就是死在脾氣太大導致的內部矛盾上。況且魏延與黃忠一樣,當時加入劉備還沒多久,威望不足。換句話說,用魏延要面對用趙雲的風險,而能力只相當於縮水了的關羽,所以魏延也是不合適的。
接下來看陳到。陳到在歷史上的真實水平不明,因為他在史料中留下的記錄太少了。大概,估計,也不差……吧?畢竟和趙雲齊名過(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然而陳到同學……常年負責劉備的護衛工作,沒了他劉備的安全咋辦?而且你讓一個衛隊長去當荊州都督,就算能力夠……本地估計會以最快的速度炸。

既然劉備的原班人馬中關羽是最合適的,而關羽又有問題,那能否在劉備奪取益州後派益州官吏接替嗎?
答曰:不作死就不會死。
這時換關羽,一是來不及;二是益州人不熟悉荊州情況,不適合掌荊州事;三是益州人與劉備舊部及荊州勢力間必有矛盾,到了益州也不適合協調荊州事物。所以從益州派人接替關羽基本上也是不行的。況且當時荊州士族的眼裡,本地交給別的州的官員,這能忍?估計新官沒上任教反了,孫權要來接收地盤那遍地都是帶路黨。
還是有人會問:如益州有能人來,不是可以解決這種問題嗎?好吧,我們強行認為荊州人願意接受別人當領導。但是我們也應該了解劉備可用的新人。可能有資格督荊州的益州人只有這些:法正,許靖,霍峻,李嚴,嚴顏,鄧芝,吳蘭。法正,許靖是文官,許靖不熟悉軍事,法正性格,人品都有問題,因此這兩人都不行。霍峻,吳蘭,嚴顏都只是不錯的將軍,可用為副將但絕不可用為幾個郡的都督。鄧芝有能力但不足,當時也未成長起來,不可用。李嚴實在要用倒是勉強能考慮,畢竟後來託孤的,以前是荊州人,但是李嚴的能力和威信沒有強到不出事的地步,所以李嚴還是不能用。
最後就是馬超。能想到這個的,我只能說一句:是在下輸了。
馬超會帶水軍?我覺得靠不住。政治能力?馬超造反到底是沒辦法被逼的還是自己腦洞大把全族坑了現在天天在撕沒個結果。好,我們認為馬超不坑爹先,可是之後在西涼處理不好本地關係,在夏侯淵去收攤之前就二次造反失敗是什麼情況?這個政治能力真的大丈夫?好,就算這些問題都不存在——忠誠問題?大家不擔心,劉備擔心,看看馬超死前上表慘成啥樣就知道了。馬超來劉備集團後,其實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實際意義基本上就在影響雍涼上,所以曹操把陳倉的口子堵上之後,在劉備沒有絕對優勢北伐之前,可以說馬超就是沒什麼用。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本來留下諸葛亮就萬事大吉了,可是當劉備和龐統在蜀中搞砸之後,讓關羽劉守荊州是用人恰當,是當時的最佳選擇,也是唯一選擇。


一點純個人的看法:

以劉備軍的實力,去守這種兩面受敵的地理位置,明眼人都看得出失荊州是大概率事件。

隆中對那套二路出擊論估計到了後期連孔明自己都不信。毛就批評過說:「其誤始於隆中對,千里之遙二分兵」。站在上帝視角,如果說守荊州有什麼意義,那就是為站穩四川這個戰略動作爭取一個時間窗口而已。

所以守荊州的這個職位,某種程度上自帶背黑鍋的功能。而關羽,也只有關羽,因為和劉備的私人關係,可能是劉備集團內唯一的一個即便背了「丟荊州」的黑鍋也不會被追責的人,所以這個位子也就只能讓關羽來擔任,人事安排的邏輯就這麼簡單。

如果逼著其他人去扛這個殺頭的壓力,很可能會因為扛不住這個擔子而選擇投敵,這不關人品,只是簡單的政治計算。

我個人相信劉備在入川之前和關羽肯定是交過底的:能撐多久撐多久,不行了就算了。所謂牽制嘛,還能怎樣。

但是後來關羽在襄樊方向贏了一系列仗,覺得可以賭一把,在水淹七軍這種空前大勝以後,本來應該只是在一個戰略方向進行牽制任務的關羽對於戰局過於樂觀,以至超出了牽制的任務內容,擴大了戰爭規模,然後就被偷襲了,這也算是這個職位的宿命。

如果關羽只是老老實實執行牽制任務,不管最後配合劉備北伐成功還是慢慢被推掉,都不至於像歷史上那樣在呂蒙偷襲的時候瞬間土崩瓦解。那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不斷勝利但是瞬間被後方背叛,軍隊潰散這種事情,已經不止是軍事層面的問題,只有在政治上出現了極嚴重的錯誤才解釋的過去。一個解釋就是,關羽在戰敗前就已經被不堪重負的荊州集團拋棄了。

荊州原來就要負擔遠征四川的重擔,期間龐統劉備還戰敗了一輪。之後又要同時對付東吳和曹仁兩個強敵,關羽的半個荊州其實早就負擔不起戰爭花銷了。

所謂的關羽「愛惜士兵而輕大夫」之類的風評,這樣就能解釋通了:這句話其實是荊州本土派士紳們陰陽怪氣的變相批評,意思是你關羽不要壓榨地方太凶,我們荊州人養不起那麼多劉家的軍隊。

站在荊州本地人的角度,無論被曹操統治還是被孫權統治,都好過被劉備統治。劉備勢力知道自己早晚會丟掉這塊地方,對自己最有利的就只有抓緊時間拚命抽這塊地方的血。

荊州本地豪強很清楚關羽在抽血,也很清楚關羽最終是守不住的,所以早早就為自己做起了打算。這種豪強士族在地方上盤根錯節,經營了上百年,才不會輕易跟著政治勢力搬家,誰軍事上佔領了這塊地方就和誰合作,無非就是換個人彙報工作而已。所以這群人並不想幫著劉備集團殺雞取卵,消耗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的政治資本。

於是這陷入了一個循環,劉備集團認定荊州會丟,拚命抽血,結果導致荊州的人心丟得更快。幾乎是劉備集團剛剛拿下漢中的時候荊州就丟了,這個速度超出了劉備集團的預料。這種規模的偷襲,絕對有大量荊州本土官員參與在裡面泄露情報。相反,關羽對呂蒙的動向幾乎一無所知。

東吳佔據江陵的消息一傳到關羽軍中,原本向著樊城節節勝利的關羽軍居然突然就潰散了,接下去史書再形容關羽的處境用的都是「殘部」,甚至最後突圍的幾十騎都有倒戈的,這說明整個荊州的地盤上早已人心向孫,就盼著劉備集團早點滾蛋了。


1. 劉備集團每次分兵勢必是關羽一隊,劉備一隊。這證明關羽馭軍的能力僅次於劉備。
2. 關羽在曹操陣營呆過,屬於半個間諜的性質,當時荊州的主要壓力來自於曹操,知己知彼是很關鍵的。
3. 關羽操練和指揮水軍自赤壁之戰時就已經開始,軍中威望更勝其他。
4. 關羽是劉備陣營里戰鬥力最強者,放在荊州還有震懾敵營的作用。
5. 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天下皆知,重要的戰略地段需要絕對忠誠。
6. 關羽的資歷老,他來坐鎮沒有其他人能說閑話。可以理直氣壯地調動劉備手下的任何人。

強烈反對樓上一個答案,說荊州必定會失,關羽是去背黑鍋的。如果套用這個邏輯,曹操當年官渡之戰,後有劉表,孫堅可能會攻入許都;前有袁紹數倍於自己的兵力,內有各種官員信心不足私通袁紹,這種態勢比關羽的荊州可是要差太多了。但是曹操不還是一站揚名?

東吳背盟是不可預知的事件,以大戰略來看,吳蜀聯盟消滅曹魏是進取天下的策略;背棄盟約,佔領荊州是割據一方的策略。劉備和諸葛亮認為孫權會志向更遠大因而不至於因為摩擦而生變這也是一種合理的判斷。其實吳國佔領荊州後,吳蜀自此喪失了滅魏的機會。誰能料想孫權會出此一策?

蜀國的預判是吳國是盟友,一旦曹魏勢大必然支援。即便支援不及時,甚至等兩敗俱傷之際佔領荊州也不至於暗使殺手,不宣而戰。基於這個判斷,關羽的態勢其實非常有利,攻有劉備在漢中策應,守有盟友能夠支援或者照應。再加上又打了勝仗,任何人都不會想到局勢會急轉直下!

曹操暗通孫權也不見得是曹操多麼高明,這種不需要任何本錢的買賣,派人去遊說一下也不會懷孕,最差的結果是派去的使者被砍了!

總之,戰爭有必然有偶然不可以過度解讀。中國古人常說命數,天道指得就是這個,幾十年,幾百年的歷史的大局是有走向的。但是霄小之徒打敗聖賢之人也是屢屢見於史書。


隆中對原話是: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當時劉備軍的人才配置,這個人只能是關羽。
關羽的地位類似於曹仁之於早期曹操,別領一軍的副統帥。
所以荊州這麼重要的位置,只能是他。
而且,如果不是龐統意外死亡,劉備軍的配置是:
益州:劉備,龐統、法正,張飛,趙雲,黃忠,馬超;
荊州:關羽,諸葛亮。
簡直全明星陣容好嘛,別的不說,有丞相在,起碼不用把後勤交給糜芳吧
所以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劇情應該是:
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對峙
馬超沒有病逝,發動隴右諸羌和馬騰舊部
諸葛亮關羽威震中原

這就不好說了呀。


這個決定在上帝視角看起來不是完美解。卻是劉備集團決策層的最優解。
能力要強。威望要高。關係要鐵。
問這問題之前先想想,先主舍羽,當復與誰?


誰讓趙云為顯擺「真丈夫」,拒娶樊氏的?還逼反趙范。連一小小桂陽都搞不定,又如何守得荊州?

若趙真娶樊,當了桂陽女婿,桂陽豪族土著必視之為利益共同體,進而與劉備捆綁,有了這一層,四郡中桂陽人必然忠誠度最高,且日後與孫吳討價還價,劃分勢力範圍時,也不會拿去做交易。桂陽人與皇叔政治聯姻,已是一體,已經給皇叔交保護費了,又怎可能再給孫吳交一道?

有桂陽作靠山,從大局看,趙雲不但是「桂陽女婿」,更是「荊南女婿」,進而升級為「荊州女婿」。趙雲在蜀漢集團中一向地位不高,與他無派系有關,無派系則無隊友支持。這下成了地地道道的荊州派,荊州女婿守荊州,土著豈能不歸心?還有比他更合適的守荊人選么?就算關羽鎮守,趙雲也必是關羽之下第一副總理,荊州足協常務副主席。皇叔攻打益州不利,更可能想到的也會是關羽前來助陣,有趙雲守著,荊州高枕無憂。

結果趙雲倒好,「趙范初降,其心難測,雲安敢以一婦人而廢主公之大事?」你特么拒娶一婦人,才廢了主公大事好伐?才讓趙范心更難測好伐?娶了樊氏,才能讓趙范心安,桂陽人心安,進而荊南安定。就算你覺得娶樊氏委屈點,失了名節,跟主公大事相比,這點破事算個屁呀!

皇叔在誇趙雲「真丈夫也」,其實內心沒準在罵這個榆木疙瘩大傻逼吧?


原因就就劉備當時手上擁有的牌來說,關羽是最合適,也是唯一能打的一張。

首先不妨來看看大耳手上其他的牌,也是網友通常會議論的幾位:

1.張飛 三爺雖然和二爺一樣也被稱為萬人敵,但在戰鬥力應該還是略遜二爺一籌的,劉備每次帶兵出征如若分兵,必是二爺另帶一支而不是三爺是個不錯的證明。加之連漢中劉備都交給了之前默默無聞的魏延來打理而不是張飛,更不太可能把更為重要的荊州交給三爺了。

2.趙雲 和演義中的不同,正史中的子龍到死都還是個雜號將軍(鎮東將軍,之後還因失利於箕谷被貶為鎮軍將軍),本身並無太大的統帥軍隊方面的戰功,因此總督荊州這種事就不必想太多了……

3.黃忠 黃老爺子能升為後將軍是因為定軍山一役斬殺夏侯淵表現過於出色,本來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何況封黃忠將軍已經讓二哥很不爽了,要拿去守荊州是想活生生氣死二哥?何況黃老爺子封將軍第二年就卒了。

4.馬超 孟起同學在降劉之前也是一方諸侯,和劉備平起平坐的地位,到死都並未得到蜀漢政權的完全信任,要放他出去把守此等要地除非劉備發高燒都不太可能做出這種決定,以他的威信留他在北邊防備羌人要好用也安全的多。

5.諸葛亮 呼聲最高的登場
單純就能力上來說,諸葛亮守荊州有問題嗎?沒有,以他當時及後來表現出的內政,軍事,外交能力上來看,統御荊州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是真實的人事調動不是玩三國志遊戲那般,你作為君主覺得能力差不多就可以任意調動而屬下不會有任何怨言。就關羽這個狗脾氣,與馬超比武的事情諸葛亮都要如此好言相勸順帶貶下張飛和馬超,像哄小孩一樣哄著二爺,更別說更換荊州統帥如此重大的事情了,如果你是諸葛亮跑去屁顛屁顛地找到劉備(顯然總督荊州人事這樣的決定權肯定在劉備這)跟他說:
「主公啊我覺得關將軍守荊州並不是很穩妥不如換我去如何?」
先不說劉備怎麼想(你丫想造反獨立還是怎麼著?),以二爺的脾氣,信不信直接從荊州跑來剁了你?
退一萬步講,二爺肯回來,大耳肯任命,葛公肯接受,諸葛亮可以替代關羽在荊州的角色,但關羽是絕對絕對無法代理諸葛亮在蜀地內政建設方面的作用的!
所以丞相也不行。

所以只剩下我們的二爺了。
而且二爺能力上也完全夠格,當時對於蜀國的評價是「蜀小國爾,名將唯羽」,忠誠心,統帥能力,個人名望上都沒有問題,把守荊州那麼久一直明的上和魏掐架,暗地裡還要防備著孫吳,能以一地之力,竟逼的曹操有遷都的念頭,不是所有人能做的到的。
至於最後的失荊州,根本原因上還是蜀漢決策層低估了孫吳對荊州的決心。
有人說是關羽沒有處理好和孫吳的關係,辱使拒婚才導致了後來的偷襲。
誰又告訴你通婚了我就一定不襲荊州了呢?你知道這不是煙霧彈?真心想要取荊州會因為一個政治婚姻而有所改變?
唯一能詬病的也就是二爺的性格,沒有和下屬搞好關係,導致糜芳和博士仁過快的投降,從而斷絕了最後的退路。
當關羽踏上攻取樊城的那一刻起,荊州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其實一開始是關張諸葛一起守荊州的,這個組合應該是萬無一失了吧,可惜劉備攻益州出現失誤,吧張飛和諸葛亮抽調走了,結果三人變一人,在這四戰之地只留一個大將,典型的顧頭難顧尾,早晚得出問題。


1.關羽是劉備集團的核心成員,老大的結義兄弟,政治上可靠,劉備放心讓他守御重要的荊州。
2.關羽的個人能力和威望是守御這個兵家必爭之地的最佳人選,荊州近長江,關羽水陸戰都擅長,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
3.豬哥+關羽是可以保障荊州無恙的,可惜龐統掛了,蜀國前線沒有靠譜的謀臣,豬哥支援前線,留下關羽一人雙線作戰,荊州沒有足以守備的人才,魏吳夾擊,荊州必失。


劉備這麼做是他能做的最優選擇。
1.關羽是整個劉備集團里個人威望僅次於劉備的。只有他能壓住張飛等一批功勛舊部。其他人都沒有這個威望。諸葛亮在那個階段只是一個文官,在軍中的威望並不高。
2.關羽的整體軍事水平在當時的劉備集團是最高之一,後來的水淹七軍也證明了這一點。而且在荊襄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水軍,關羽參與了這支水軍的建設和訓練。除了關羽可能其他人都不一定能指揮的好。
3.能力和威望是一回事,信不信任是另一回事。在古代君主的信任可能要比能力更加重要。劉備對關羽是信任的,才肯讓他放手。而相比之下馬超則一直不被信任,鬱鬱而終。

至於後來大意失荊州,我覺得關羽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如果換了其他人就能避免嗎?魏吳暗中勾結,一個正面殺過來一個背後捅刀子,防不勝防。糜芳身為蜀漢皇親背叛劉備也是始料未及的。哪怕換了其他人,也不一定就能保住荊州。


我很贊成大明孫承宗的觀點,對其他一些答案也表示贊同,劉備派關羽鎮守荊州就是因為這個職責只能由他擔當。對於這個問題我稍後再講。我先要討論一下這件事的背景。

我不認同肥肥貓的觀點。他認為劉備對待荊州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荊州對於劉備也並不能起到多大作用。荊州是當時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都尤為重要,曹操、孫權、劉備都想要這塊地,怎麼會只能起到壓榨當地、爭取一個時間窗口的作用。你要想到,如果僅從益州北上出秦川,你要攻打長安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從諸葛亮後來六出祁山都以失敗告終就可以看出這一點。要知道,關中一帶是在我國第二階梯上,途中還要經過秦嶺,地勢險峻。而荊州在華中地區,位於第三階梯,有長江中下游平原,以上是華北平原,從荊州北上,簡直就是一馬平川!如果能從這裡出兵,不但讓曹操應付不過來,北伐也會比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容易得多。

218年,劉備進兵漢中,擊斬夏侯淵,據有漢中,曹操親自進兵卻攻不下來,只好退兵;同時關羽攻圍曹仁把守的樊城,曹操派于禁增援,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于禁還被生擒,至此「羽威震華夏」,而此時曹操兵勢吃緊,因為大一分兵還留在關中,倉促不及地調兵,當時徐晃就是從關中調出來的。這不就充分體現了荊州的重要性了嗎?曹操實力本來就遠在劉備之上,兩州缺失一州,北伐根本就沒有什麼希望。荊州還是劉備集團實力的重要保證,有了荊州還能和曹操抗衡,沒了荊州,就像劉備死後那樣,蜀國再有沒有像水淹七軍那時實力了,失去荊州是劉備的致命傷。如果真是知道自己守不住荊州,為什麼荊州丟了一年還要花那麼大力氣率眾東征,不是浪費精力嗎,損失得那麼慘重不正體現了他必須取荊州嗎?

這裡要強調一點,劉備工於心計,又是意志堅定的人,他這種能做出一番事業的人理智細密,在大事面前是不會衝動的。況且關羽兵敗一年半劉備才東征,其間還冷靜地為漢帝發喪,建國登基,說的全是要討伐曹丕,經歷這樣一件大事他東征還是帶了感情的嗎?有人說,一個人要是想自殺,先等18個月過去了再說,因為人會在這以後冷靜下來,就不想自殺了。對於孫權和劉備都不想破壞的孫劉聯盟,劉備用復仇去破壞,值得嗎?你應該看看他要是打贏了會有什麼好處,顯而易見,是奪回荊州。因此,劉備東征的主要目的是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當然是個原因,但更像是攻打孫權最合適的由頭,你總不可能說你和孫權相殘就是為了搶地盤吧,說出去多丟人。

我再來說說劉備對荊州的把握。劉備沒有必要抱著一種隨時會丟掉荊州的想法,外有孫權結盟,內又無動亂。簡單解釋一下。肥肥貓認為:相比劉備,荊州人希望曹操、孫權統治;劉備在荊州沒有什麼人心。但真實情況是如此嗎?

魯迅評價《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要說的是,孔明在《三國志》中沒有多少軍事才能的描寫,但劉備在《三國志》中實在是個仁厚至極的人,《三國演義》寫他仁義毫不誇張。比如劉備讓徐州那一段,以下是《三國志·先主傳》原文:

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陵遲,海內傾履,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鄙]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登曰:「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領徐州。

還有他在荊州時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劉琮舉州投降後,曹操率兵南下,發輕騎追擊劉備,劉備身邊帶了十幾萬人,一天只走十幾里路。

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陳壽評價劉備: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你可以說曹操不得人心,孫權不得人心,劉表、劉璋不得人心,你不能說劉備不得人心,在《三國志》也有證明。劉備早期投奔公孫瓚時,多有戰功,朝廷調他代理平原縣縣令,後又兼任平原國相。

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劉備到荊州後

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後來劉琮舉州投降,荊州有許多人不願降北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赤壁之戰後,劉備上表薦封劉琦任荊州刺史,劉琦病死後,其下屬推舉先主為荊州牧,當時荊州襄陽以北的地方還在曹操手裡,沿江一帶的要地,在赤壁之戰中又被孫權佔去了大半。所以說荊州是孫權的,劉備借荊州不還,純屬無稽之談。就是荊州當地人推舉劉備領荊州的,荊州人心歸向劉備這一點是肯定的,怎麼能說他不得人心呢?你想想後來劉璋手下的張松、法正不都是主動歸順劉備了嗎,他們還替劉備著急,為他取益州出謀劃策,劉備可以說是這些人中最得人心的。

由此可見,劉備對荊州沒有理由不抱希望,他也沒理由不在乎荊州的得失。現在我再來講為什麼劉備要讓關羽去鎮守如此關鍵的地方。其實大家已經講的很清楚了,諸葛亮隆中對中荊益兩州並舉幾乎是把這兩路看得同等重要的,這就要求荊州守將在荊州能與與劉備遙相呼應,這樣一個人在劉備集團中地位定然是不比劉備低多少的,就這一點就排除掉了好多可能,你仔細數數,有幾個人能達到這個地位?除了關羽、諸葛亮,還有第三人嗎?張飛、趙雲、龐統、糜竺、孫乾,哪個能與他們兩個相比?荊州需要的是能獨當一面的人,這正是關羽能做到的。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中這樣評價關羽(我前面有很多觀點在他的書里都能看到):

關羽這個人,是有些本領的,我們不能因他失敗而看輕他。何以見得他有本領呢?一者,你留心把《三國志》看,自劉備用兵以來,不分兵則已,倘使分兵,總是自己帶一支,關羽帶一支的,可見他有獨當一面的才略。二則劉備從樊城逃向江陵時,是使關羽另帶一支水軍到江陵去的,後來和劉備在夏口相會。北方人是不善水戰的,赤壁之戰,曹操尚以此致敗,而關羽一到荊州就能帶水軍,亦可見其確有本領。至其在下邳投降曹操後,曹操待他甚厚,而他還是不忘故主;卻又不肯辜負曹操的厚意,一定要立些軍功,報答了操然後去,也確有封建時代武士的氣概。後人崇拜他固然過分,我們也不能把他一筆抹殺了的。可是他的久圍樊城,在軍略上終不能無遺憾;而《三國志》說他「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糜芳、士仁之叛,未必不由於此,也是他的一個弱點。

其實關羽是完全可以守荊州的,他的能力在水淹七軍中體現得最淋漓盡致,曹操那邊都一直敬畏關羽,水淹七軍後,「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這既體現了關羽對曹操的威懾又體現荊州重要的戰略地位。你要是讓趙雲去守荊州,估計他們完全不會當回事。從聲望、能力、忠心上看,關羽鎮守荊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可還是出了事,但問題在哪?我們都知道關羽「剛而自矜」,關羽失荊州主要是他自身的性格原因,不是劉備不得荊州的人心,而是關羽與守江陵的糜芳、守公安的士仁不和,兩人在關羽出軍時,「供給軍資,不悉相救」,關羽說「還當治之」把兩人逼到了沒有退路,他們這才投靠孫權,可以把荊州的失守看成關羽的個人原因,要知道,江陵、公安兩地可是荊州的重鎮。

至於為何不讓諸葛亮和關羽一起守荊州,這個也許是劉備的失策。如果劉備身邊有荀彧、郭嘉、劉曄這些能識人並敢於進諫的人,我想劉備可能會多做一手準備,可惜沒有。我們現在質問劉備當時的做法,難免是多少受到了我們現在已知的結果影響,其實在當時,我們只知道關羽自矜,誰又能知道這個性格後來會帶來那麼多影響呢?誰知道關羽會罵走孫權派來商量婚事的使者呢?誰知道孫權這個盟友會襲擊荊州呢?這是劉備猜不到的。另外,劉備入川時,諸葛亮等一大半人都是留在荊州的,後來和劉璋翻臉時,諸葛亮他們才沿著長江打進四川。劉備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他是治國之能臣,劉備需要他治理益州,撫百姓,明法令,由此看來諸葛亮是不能離開成都的,他後來為丞相,劉備東征時,他也留在四川。因此諸葛亮是不太可能守荊州的。

其實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在孫權方面。孫權這個人野心極大的人,從他赤壁之戰前不願降北就可以看出。赤壁之戰後,從周瑜開始,孫權一直覬覦著荊州,劉備坐穩益州後,孫權就派人像他索取荊州,這完全是建立在他們兩家結盟的基礎上的。劉備稱取涼州後再把荊州給他,孫權大怒,進兵湖南,劉備也統兵五萬,打算與孫權爭執一番。聽說曹操要攻漢中,他才與孫權和平解決,將荊州東西劃分。魯肅死後,呂蒙繼任,孫權開始了奪荊州的計劃。關羽久攻樊城不下,對後方放鬆,就給了孫權機會,於是呂蒙稱病,讓不知名的陸遜代之,陸遜還給關羽寫了一封辭氣極為謙下的信,關羽放了心,把後方的兵調往前線,呂蒙這才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奪得荊州,並善待荊州人民,對出征的人的家屬也照顧周到,關羽軍心因此而亂。

肯定有人會問,孫權奪荊州是為了他的利益,你在這裡分析關羽失荊州說他那方面有什麼意義?其實孫權是關鍵因素。孫劉本是聯盟,劉備也把荊州與他劃分,孫劉兩家合力才能抗衡曹操,孫權沒有為了半個荊州去破壞聯盟的理由。其實孫權也不想破壞聯盟,他如此用心不過是為了奪得荊州,何以見得?劉備率軍伐吳時,孫權遣書請和;劉備猇亭兵敗後,白帝託孤,諸葛亮在建興元年派人重新與吳修好,蜀吳結盟得以延續。電視劇新三國中說因為劉備取漢中後實力強盛,甚至說是當時三家中最強的,所以孫權與曹魏結盟,來抗衡劉備,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孫權當時向曹丕稱臣,純粹是想緩解荊州之急,當時劉曄就看出了這一點,說孫權表面稱臣,內心卻不甘為人下,日後必定禮敬轉廢,結果不必說,我們都知道,孫權後來還稱帝了。而孫權與蜀漢的結盟卻是積極而長久的。所以我說,孫權不想破壞孫劉聯盟,他只是想奪得荊州。但三足鼎立的局面隨著猇亭一役失去了平衡,其中主要是蜀漢的實力損失了最多,東吳也自損不少,只怪曹丕沒有遠見,不聽劉曄的意見,不去趁機攻打東吳,而坐山觀虎鬥,錯失了魏國完成統一的最佳機會。而這樣的變化是無法挽回的,以至於後來蜀漢疲弊,儘管孫權據有荊州,他卻沒有分兵兩路北伐,而且除了諸葛恪輔政時外,東吳只打了一些小仗。所以劉備奪取漢中後的那番把曹兵弄得手忙腳亂的場景再也不會重來了,從此蜀吳再無可能實現「討伐漢賊,匡扶漢室」的願望,蜀吳都沒有了統一中國的可能,而這一點,是精明的孫權謀劃奪取荊州時沒有算到的。孫權每一次的博弈可謂都很成功,從赤壁之戰,到奪荊州,再到猇亭之戰,無不體現了他精於謀劃、任才尚計,可他有稱帝的野心,卻沒有統一中國的雄心,善於謀略卻不做長遠打算,實在叫人既恨又惜。


荊州大三國時期,不但轄區廣大,包括現代的湖南、湖北兩省,還有河南、貴州、廣西、 廣東的部分地域。而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佔據荊州,紮根益州的策略,可見其重視的程度。
赤壁大戰之後,荊州成為孫劉兩家聯合對抗曹操的樞紐。由誰來鎮守,實在是至關緊要的大事。
龐統和孔明齊名,都是水鏡先生口中不可多得的奇才。想不到剛剛獲得劉備的重用,便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 諸葛亮不得不離開荊州,到西川去助劉備一臂之力。於是把留守荊州的重責大任交給關羽。
關羽果然夠義氣,滿口答應下來:「軍師放心,大丈夫既領重任,除死方休!」這樣的承諾,使孔明十分不以為然。慷慨犧牲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凡事只想一死了之,實在令人很不放心。所以孔明提出幾個問題,試試關羽的反應。關羽是「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 的猛戰,卻不是「見賢若不及,從諫如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的帥才。孔明只好冒昧提出建議,要關羽牢記八字決,那就是「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關羽當下表示謹記在心,深知責任重大。
在武藝方面,關羽應魯肅的邀約,單刀赴會,完全可以對付東吳的威脅。但是在文略方面,關羽顯然按捺不住。孫權派遣諸葛瑾前來求親,要娶關羽女兒為媳婦。關羽若是體會孔明和孫權的苦心,把它當做一樁政治姻緣,當然應該欣然同意。即使不願意以女兒幸福做賭注,也應該婉言謝絕,或者託言早已另有婚約。怎麼能夠拍案而起,怒斥為一派胡言?說出「虎女豈肯嫁與犬子」的話,而且聲明「若非看軍師面子,定斬不饒」!惹得孫權勃然大怒,即刻便要起兵攻打荊州。
就算關羽文武雙全,也不應該讓他鎮守荊州太久,以致孫吳把他的底細摸透。他剛擔任重責時,已經年近半百。轉瞬間十一個年頭過去,關羽以花甲之年,始終獨掌大權,並沒有培養出任何接班人。劉備那邊,忙於擴張領域,也不曾派遣年輕力壯的人,前來協助。
反觀東吳那邊,周瑜死後有魯肅,緊接著呂朦朧和陸遜,一個接一個,都是虎虎生風。雙方一比較,關羽的劣勢自然一目了然。偏偏關羽又不服老,對內看不起糜芳、傅士仁等同事;對外不知道陸遜的底細,視為無名不將。正好給陸遜製造最好的機會,派遣使者下書送禮,使關羽更加驕矜自得。由此可見,大意失荊州不過是一句戲言,應該修改為「必然失荊州」才更加恰當。
回想當年,諸葛亮在預測曹操赤壁兵敗,必然由華容逃走。為了消滅關羽的傲氣,特別立下軍令狀。要關羽把守這一個最重要的隘口,讓關羽惜念舊情而放過曹操。然後定計智取南群,使趙雲立下頭功,張飛又取得武陵,激發關羽發服老將軍黃忠。為取得荊州添加一員猛將,自是功勞不小。
考慮鎮守荊州的人選,除了張飛一向性急魯莽,而且排行老幺,暫不推薦之外,關羽和趙雲都是首選的對象。但是關羽是自家結拜兄弟,份量和關係,畢竟比趙雲來得厚重。何況站在孔明的立場,留在身邊聽從呼喚的,當然以趙雲較為方便。萬一有什麼閃失,關羽也比較擔心得起。在這種種考慮下,關羽自然責無旁貸。
問題是關羽兵敗麥城,接著張飛遇害,逼得劉備無路可走。原本對孔明言聽計從,這時候為了桃園三結義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也不得不明知不應該如此也不得不如此。不顧孔明的再三諫阻,諸葛瑾的冒死力勸,趙雲的直言勸阻,決定出兵攻吳。致使原本是眾矢之的、兩國共同目標的魏帝曹丕,反而能夠坐山觀虎鬥,果然 坐收漁翁之利。更嚴重的是,孔明的「北拒曹魏、東和孫權」八字決既破,天下的局勢可想而知,已經傾向於曹魏。匡複漢室,一統天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說蜀漢的根基因荊州而立,也因荊州而亡,實在並不為過。大意失荊州,長久以來,一直和陰溝裡翻船相提並用。便是在成敗之間,同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從大意失荊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獲得下述三個重要的啟示。茲分別說明如次,以供參考:
(1)領導者對成敗要負起全部的責任,無可推卸。
荊州為呂蒙所偷襲,劉備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以他對關羽和孔明的了解,不可能不知道。除非他提出意見,沒有人會動關羽的腦筋。要調動守將,或者派遣軍際支援。關羽武藝高強, 卻也難敵魏、吳兩國的攻擊。 這一點孔明在指派關羽鎮守荊州時,即已再三叮嚀。關羽拒絕孫權的求親,並且說出那麼難聽的話。劉備必須主動和孔明商議,不是調動守將,便是增派援軍,否則必然出現這樣的惡果。劉備之所以不顧一切,要為關羽報仇。應該是他的內心, 對此事至感愧疚,有以致之。
(2)參謀人員當緊要關頭,必須據理力爭不放鬆。
孔明勸諫先伐魏再伐吳,所費的力氣,遠不如勸劉備就皇帝位那樣強勁。兩相比較,好像就皇帝位比較重要。以致劉備答應就皇帝位以後,孔明不好意思再加以堅持。如果劉備登上皇帝寶座,孔明不好意思再加以堅持。如果劉備登上皇帝寶座,孔明立即懇辭丞相的職務。使劉備明白先後次序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漢朝的承接。事實上,只有先伐魏才能夠增強就帝位的正當性。否則以私廢公,把討伐曹丕擺在一邊,怎麼能夠號召天下呢?他只是嘆息地 說:「法正如果還在,一定能夠制止東行。」可見當時他極度憂慮,卻無法可施。令人懷疑劉備對他的意見,已經不如早期那麼重視了。
(3)發覺有問題時,不能隱瞞事實,要及時反應。
關羽手臂受傷,又發覺和龐德交手時,已經十分吃力。心中如果有所警惕,應該趕快派人向劉備和孔明據實相告。以免延誤時機,反而造成大禍。一般人的態度,是小問題不向上級報告。等到事態嚴重時,才報告上級,已經來不及了。關羽知道荊州的重要性,遇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必須提高警覺。若是荊州和益州,平日就建立互相通報的制度,相信以孔明的機警和劉備的細心,應該不致如此疏忽, 造成無可彌補的悔恨!
當然,冥冥之中那一隻看不見的手。使我們不能不承認,荊州的事件,與整個時代的氣運有關。如果不是這樣,就算劉備先伐吳後伐魏,也不致如此凄慘。


資歷,忠心,能力,威望。
資歷和威望不必說,自起家時的老兄弟了。
忠心,棄曹奔劉。
能力的話就要講講關羽丟荊州的起因,過程了。
襄樊之戰與關羽是場防守反擊戰,並且與劉曹的漢中之戰有著極大的聯繫。
建安23年,漢中劉曹相持,魏武使曹仁討關羽,屯樊城,與關羽相持,後宛城叛,曹仁回師平叛。
建安24年,時魏武從漢中歸,譴曹仁南征關羽,使徐晃屯宛幕兵以為後援,曹仁與關羽戰不利,被逆推至樊城且襄陽在被圍與漢水南岸,魏武使于禁馳援,水淹七軍,魏武使宛城徐晃,合肥張遼,汝南滿寵以救仁,徐晃勝關羽,解樊城之圍,但關羽水軍依然控制著漢水,曹軍無法南渡,襄陽依舊被包圍,東吳背盟,糜芳與博士仁叛。
從襄樊之戰可以看的出來,以三郡之兵,在劣勢兵力的情況下(大概2W對3W~4W),正面硬剛曹仁而逆推之,後又全殲來援的于禁(大概3W人),引魏國三方馳援,最後才敗與徐晃(1W對陣3W),退回漢水以南。
魏五子良將,曹仁,于禁,徐晃,張遼,樂進,除了早逝的樂進,全部參加入襄樊之戰(關羽敗亡時,張遼未至)。
時關羽威震華夏,時之名將,當推其為翹楚。
綜上,沒比二爺更合適守荊州的了。


他是漢國實權派鐵打的二號人物,同時是最高領導的起家戰友,在組織內水軍、陸軍統率能力最強,對敵人、盟友具有較高震懾力。綜合來看,當時蜀漢除先主外無人能望關侯項背。


關羽是當時劉備集團當之無愧的二號人物。大家受演義的影響太大,以為諸葛亮當時已經是劉備集團的核心。雖說,諸葛亮之前在赤壁之戰促成了孫劉聯盟,但畢竟加入集團時間尚短,跟一直和劉備出生入死的關羽並且在官渡之戰前夕斬殺顏良的關羽比無論資歷還是威望都差許多級別。
老大出征派一個威震八方的老二鎮守荊州恐怕沒有什麼問題吧?說趙雲的,我覺得太不了解正史了,沒聽說哪個領導會派自己的保鏢守老家。


首先看劉備當時都有什麼人,
軍師:
龐統,入川計劃主要策劃者,隨劉備一起進入益州
諸葛亮,入川計劃輕微反對者,隨關羽留守荊州,後龐統死在落鳳坡,緊急馳援劉備
將軍:
關羽,二弟,留守荊州
張飛,三弟,你懂的
趙雲,警衛團長
黃忠,魏延,剛剛投誠。
看起來關羽是唯一的選擇


天時。劉備手下只有關羽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武將。隆中對的戰略方針需要一名將軍待時而動,」進軍宛洛「,關羽符合這個統帥的身份,也具有這樣的軍事才能。
地利。劉備一路征戰靠的是徐州的丹陽兵和之前荊州的一些兵,這些兵關羽帶得熟;荊州水軍很重要,關羽最適合帶。
人和。劉備入蜀後,劉備集團分為三派:荊州派、益州派和徐州派。關羽是調和荊州派和徐州派的關鍵人物,而與益州新晉派關係不和,故也把他調開,你能想像關二爺和法正、馬超並肩作戰的情景嗎?


首先,從官職資歷上看,關羽跟隨劉備最久,此時官居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又曾被漢朝中央政府封為漢壽亭侯。他功勛卓著、名揚天下,是劉備集團當之無愧的第二號人物。而趙雲資歷尚淺,官職為留營司馬,即劉備直屬部隊的指揮官,這是個親重但不夠尊貴的位置,無法與關羽相比。
其次,要想管理好物產豐饒、人口眾多,又處於戰略要地的荊州,光有軍事才能可不夠,還需要有充分的治政經驗。趙雲雖然對內政、外交事務發表過不少真知灼見,可他戎馬一生,從未直接干預民政。關羽則不同。早在劉備控制徐州時,關羽便當過臨時太守;劉備平定荊州後,他更一直擔當襄陽太守之職,具有豐富的治理地方的經驗。此外,在長期的軍旅生涯與仕宦經歷中,關羽身旁逐漸團結了一批忠勤可靠的文武官吏,如關平、廖化、伊籍、趙累、王甫等人,有他們的鼎立支持,關羽更能得心應手地處理軍政。這都是趙雲不具備的優勢。
那麼,能否提出折中些的方案,留下趙云為副將輔佐關羽呢?答案是否定的。趙雲之責是指揮劉備在荊州的直屬部隊,諸葛亮入川後,必然要出動這部分精銳。能調動他們的只有趙雲。否則臨陣換將,人事與實際操作上都會出問題。可見,由趙雲率一路軍入川,事在必行。
與其說是劉備、諸葛亮最終選定了關羽,還不如說他們除關羽以外別無選擇。就效果來看,關羽也的確在荊州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後人用公元219年「大意失荊州」的後話來否認公元214年劉備、諸葛亮的決策,顯然是「事後諸葛亮」在對古人求全責備了。


關羽當然是最合適的 可為什麼不再添一大將輔佐呢?我覺得魏延就不錯啊 關羽打徐晃的時候完全可以讓魏延守荊州啊
東吳自赤壁之後一直吃虧,劉備一直佔便宜,人家早就對你怨恨了,這一點諸葛亮看不出來?打西川基本把精銳都抽調走了;那打完了呢,是不是得回去幾個啊


推薦閱讀:

董卓到底有多胖?
基於易中天老師的解析,如果當時沒有像劉備這樣,缺乏頭號軍師的集團,諸葛亮是不是會隱居山林一輩子?
諸葛亮《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那他是如何對天下大大勢如此了解,?
究竟是三國時代成就了《三國演義》,還是《三國演義》成就了三國時代?

TAG:歷史 | 三國 | 關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