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學生用不用學 Id 和 Ai?


廢話不說,針對@小易君提到的BIG分析圖製作模式分享一個普通製作流程。其實好多人都會,我就是說一遍大家聊聊各自的特殊技巧吧。

簡單說明,這是我在BIG學到的這種圖的基本做法,其他人的各種方法的確很棒很驚艷,但是建議學習基本做法,使用過程中由此衍生的多種技巧和效果有發揮餘地。

製作Rhino文件要存好角度(Namedview),透視或者軸側根據情況選擇。

可以在模型中加上箭頭圖標(圖標我有一套OMA之前用的但是不太全,有需要可以私信,誰有更好的也可以分享一下。Free Vector graphic art, free photos, free icons, free website templates, psd graphic, photoshop brush, font, free download這裡的也不錯,但是有時候不全),之後Make2D會更好看(像下面這兩個箭頭和一些字)。

選擇物體後MAKE2D(注意不要對太複雜的模型使用,容易卡死。對一些體量挨在一起不想看到分隔線的可以Booleanunit一下,Rhino5這項功能有挺大改進)

繪製一個比例為297:210的圖框,從這之後可以一直開著Project了。

將Make2D的內容移動進圖框,Trim掉框外部分。

將這部分美化(這一步需要一些經驗,要時刻想著最後畫出來什麼樣子。比如把相同粗細的線歸為一個圖層,一些圖標歸為一個圖層,一些需要閉合的部分,比如最外層很粗的描邊,使用curveboolean後歸為一個圖層方便之後美化)。

選擇圖框導出DWG格式,我習慣選2004.

將DWG文件拖入AI,選擇按畫板大小鋪滿那個。(這樣由於那個圖框是不變的可以維持圖形的對位,如果有修改也不用重做,把修改部分單獨導出來原位粘貼就好了)

用V-ray的默認渲染設置(也可以是自己挑的,有時候為了表達會有影子)出一個同視角的渲染。不要用Maxwell,相機會有差異。之後用PS簡單調一下對比度和曲線,將PSD文件拖進AI里(此時PSD是鏈接,不要動文件存儲位置),調整大小讓其跟DWG線對應。

按圖層給粗細顏色,這個需要一點點審美。這裡之前分過圖層,按圖層給粗細就可以,建議不要多於4個層次,看著混亂。

之後再加上分析部分的時候我也建議在Rhino中畫完再導出,原位粘貼進來,畢竟Rhino比鋼筆好多了,像我這種追求G4曲線的變態是不能接受隨便畫畫的。

這樣基本就完成了。在家裡沒有裝Rhino,有些命令的圖之後再補上。案例可以自己去官網看看。

————————————————————————————————————

可以看到軟體其實是一套一套用的,不是單個會不會的問題。

而且軟體熟練了是有驚喜的,最近在做總圖,每次很多版方案,用AI一起出,分好圖層,基本15分鐘100個總圖也一起完事。

自己親手填色從來不用實習生,因為這過程中確實能有些思考,說不定能幫助設計。渲染對於材質、燈光設計思考的幫助,手工模型對於Tectonic的感受,都是不能替代的。


——————————————————————————————————————————

哎,最後還是忍不住廢話幾句。

我堅信,建築師是要做好建築的,而不是賣好建築。建築師最重要的就是對於空間效果的想像力。軟體絕對會幫助這種能力。

自從原來一個Leader無意間給我炫耀了一下他驚人的軟體水平,我就覺得軟體水平差只是領導智商低的表現。

BIG一個Project Director有一次特意安排當時是個實習生的我系統教一下他渲染,因為他需要明白這如何工作。這哥們3天V-ray從入門到精通。Leader只有掌握全套工作方法才能領導隊伍,因為這樣才知道如何安排工作,知道大家做什麼需要多久,並且從中控制效率並嘗試提高質量。(偶爾項目著急露兩手也是超級加分)。對於經驗,不如找專業人員來配合。而且不要提什麼小領導大領導對內對外。不覺得什麼好設計團隊有兩個以上的實際層級。對外需要的話雇個公關。這也不雇那也不雇不過就是捨不得自己的權利被分配掉。

回到Leader軟體掌握,舉個例子,如果我的leader不會Indesign我絕對拒絕為他工作。Indesign+伺服器對於團隊協同非常重要。這是交圖不熬夜的保障。在項目開始就有嚴謹的計劃,針對每次彙報提早做出彙報框架,大家分工有序,並且可以不斷思考什麼是必要的什麼是不用的,邏輯一直完整並且不斷變好。

如果這都不懂,你怎麼管理團隊工作。

如果你想做個好木匠,就不會說一把小刀闖天下因為小刀比那些整套整套的專業製作工具簡潔。

再講講我身邊好多朋友領導的所謂草圖為主的工作流程:領導畫個草圖,一幫人像沒頭蒼蠅一樣比著誰手快出了一個全是迷惑性線頭稿的Su模型到你這來爭寵,所有的想法跟賭博一樣沒有體系,你蹦一個我蹦一個,最後都亂七八糟捏在一起,選個你喜歡的形式捏個形狀。看著不難實現就是有經驗,看著有點困難就是沒經驗,然後你一拍板這事就定下來了誰也不能改。還天天叫嚷著推進項目深化深化。最後員工們要麼覺得得寵留下來要麼走人。最後也沒見到有什麼好項目。幾年後熬成所長到處拉項目。

設計管理是很重要的,對於空間邏輯結構表皮材質等等的探討,需要更多科學的管理計劃,由多種人員包括結構景觀組成的團隊系統的研究,而不是隨便能出好作品的。真心要嘔心瀝血。不懂不丟人,不學才丟人。有一次聽一個設計院領導說,為什麼大家買iPhone,因為iPhone賣的就是一個范。我深深的跪了,人家那麼多牛逼的東西,就只看到了人家賣的好和一個范。我很難想像如何在這樣的設計公司做出好東西。

弱爆了的官本位思想和等級制度,三觀不正的職業環境,幾乎不存在的團隊成員相互評價體系,能出什麼有意義的團隊,不過就是一幫爭名逐利的人不小心入了這一行。
在這種環境下,當然連軟體這種東西都要想想有沒有必要學。我覺得還是先想想這個問題,我是想做好建築,還是求個名利。

一個朋友說,我並不覺得在我40多歲時候,在各種甲方面前遊刃有餘有什麼可驕傲的。家禽也能做到。
越是天黑,越要思考。靜一點,慢一點,只求用心。

吐槽太多,見諒。

20140219_補幾句

最近忙,剛剛來看。感謝一下 @阿爾瓦的提醒,收穫很多。

經歷了國外事務所探討建築的嚴肅態度和工作周期,我沒能力適應中國的現狀,又要滾回國外了。沒有思想並且不嘗試,過短的設計周期,完全失控的施工現場,這樣的建築師我做不了。

中國的市場其實還挺包容,跟朋友一起搞的事務所成立了,正在努力做幾個項目和幾個產品設計,希望自己莫忘初衷吧。

我不是庫哈斯,我沒有特權。但是我相信,只有一百萬個想成為庫哈斯的人一起努力,才說不定能有一個人成為中國的庫哈斯,開創一個中國建築的時代。我願意成為那一百萬個人中的一個,並且能夠說,我是一名中國建築師,我對得起我所在的時代。

我不是佔領道德制高點,就是有點小傷感。當同事朋友聊起自己國家的項目,當他們說起中國建築奇葩的各種事情,當他們說No Offense.

每到這時候,我都想,那些滿身泥土的建築師,你們去哪了。

我們西裝領帶,一手三個項目,算產值抱怨加班內鬥罵甲方調侃效果圖不知不覺又一年。

這樣的話,不生存,又怎樣。

我其實一直不太喜歡某做假山事務所。最近回想起來那時經歷,突然挺感恩。偏執一點,別想那麼多。中國人最擅長說,轉個理總能有口飯有塊布,圖個活下來。我們30歲的時候說60歲的話給自己開脫,60歲的時候呢?

有時候我想,我其實不是我自己,你金鵬以為你能上大學能出國能做項目建築師是你自己的本事?不只是你或者你的家庭你的父母,而是這個社會養育了你,有幾億個一點不比你差的孩子拚命努力想像你現在這樣站在現在的位置,能有權利有能力做這個選擇:是不是嘗試做一點事情讓這一切有一點點改變。但是他們沒有做到,他們沒有得到機會,他們住在偏遠的城市或鄉村,他們甚至可能為了吃飽飯在努力。他們」失敗了「,他們平凡了,他們仰望著你的位置,而你選擇用這個機會,去平庸的賺點錢。

算了吧,雖然辭職了獎金也沒了,就當也年輕瀟洒一回,make that money, watch it burn

好多錢啊我擦。。。

也算我血淋淋的脫掉了商人的西裝,挽起袖子,踏踏實實做個匠人。

最後說點有用的,針對學Rhino轉一個不錯的貼(我擦好不容易想起點有用的,還不是我說的)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348589/


20150901
網站與微信號本應該在最近建設完成,但是因為最近要結婚,事兒太多。
計劃會在12月前完成。抱歉

會提供一系列教程,不僅僅是分析圖。完成後會有陸續gh python之類的,還會有素材,而且因為大家總會苦惱為什麼好教學都是英文的,所以我會用 中文發音,英文字幕。如老羅所說,天生驕傲。

這個網站純粹是已我個人為出發點的,帶有很強烈的個人情緒色彩。所以我不僅僅會教建築類的,
有可能心血來潮我會教你怎麼畫一個樹或者一個花,但是放心我會告訴你怎麼用這個樹和花之類的,

網站的教學內容主要以流程為主,不是分散式的。

一開始會推送一些簡單的workflow
比如這種:
before

after

具體網站內容框架已經完善的差不多了。等我結完婚會先發布的。
微信號很快就能先告訴你們,他的用途應該主要是通知網站的更新哈哈哈

(來更新主要是告訴大家我還活著,不是水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我的正文在下面,
我覺得 @金鵬 講的非常好,尤其是後面那一大段。
我忍不住引用了,希望喜歡我回答的再看一遍他這段話。
我堅信,建築師是要做好建築的,而不是賣好建築。建築師最重要的就是對於空間效果的想像力。軟體絕對會幫助這種能力。

自從原來一個Leader無意間給我炫耀了一下他驚人的軟體水平,我就覺得軟體水平差只是領導智商低的表現。

BIG一個Project Director有一次特意安排當時是個實習生的我系統教一下他渲染,因為他需要明白這如何工作。這哥們3天V-ray從入門到精通。Leader只有掌握全套工作方法才能領導隊伍,因為這樣才知道如何安排工作,知道大家做什麼需要多久,並且從中控制效率並嘗試提高質量。(偶爾項目著急露兩手也是超級加分)。對於經驗,不如找專業人員來配合。而且不要提什麼小領導大領導對內對外。不覺得什麼好設計團隊有兩個以上的實際層級。對外需要的話雇個公關。這也不雇那也不雇不過就是捨不得自己的權利被分配掉。

回到Leader軟體掌握,舉個例子,如果我的leader不會Indesign我絕對拒絕為他工作。Indesign+伺服器對於團隊協同非常重要。這是交圖不熬夜的保障。在項目開始就有嚴謹的計劃,針對每次彙報提早做出彙報框架,大家分工有序,並且可以不斷思考什麼是必要的什麼是不用的,邏輯一直完整並且不斷變好。

如果這都不懂,你怎麼管理團隊工作。

如果你想做個好木匠,就不會說一把小刀闖天下因為小刀比那些整套整套的專業製作工具簡潔。

------------------------------------------------------------------------------------------------------------------------------------------

我記得當時有一次上課王振飛和我們說過,如果有時間他很想去再獨一門計算機。這樣我才能和程序員或者會寫程序的建築師交流,告訴他們用什麼樣的邏輯,他們才會聽我的。
這絕對是一個leader對自己的定位,和自我修養,時代在進步,這些時代的產物勢必是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幫助的,只是在於你用什麼樣的方法駕馭它讓它能多大程度上幫助你。好了,我也是廢話一下。
--------------------------------------------------------------------------------------------------------------------------------------------
我先直接回答你的問題,你既然這樣問了,我相信你身邊的朋友或者有什麼事件讓你覺得似乎這兩個東西很有用。

我的答案是,必須要學。而且要學好。

好,接下來上一些我的圖,分析圖排版渲染選了幾張,以增加這篇回答的可信度。

首先他從學習到使用,花不了你多少時間,你去看一個lynda的ai視頻,照著跟一邊,3-4個小時,就上手了。多一個核心競爭力的東西,多一份技能和可能性的東西,為何不學?(當然我堅信任何事物要做好都需要十萬小時以上的訓練這個理論)

ai不說,所有圖都靠他和ps,我的流程是ai處理到我的水平所能達到的最佳階段,然後出圖後用ps調整。
(為什麼呢?每個軟體都有他的定位,都有他最擅長的方面,而如果我們能專心在這個軟體最擅長的方面使用它,你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和更少的麻煩。ai是矢量製圖,ps是圖片處理,id是排版,如果你嘗試用ps去做ai的事情,當然沒問題,可以很強大很強大,但是我建議不要,比如ps處理完最後大圖你的圖不夠大怎麼辦,所有的素材都要重來嗎?當然你也可以事先說我用很大的尺寸,沒問題,但是放那麼多東西進去不卡嗎親?)

id其實我一開始也不用,我都是ai排版,但後來我覺得太有必要去學習,id的排版太強大。(展板依舊可以用ai排,少量的畫更方便自由性更大)
因為實際上排版與矢量作圖是兩個不同的大學問,我猜這就是之所以出現id的原因。
你只需要在ai下去處理好你的分析圖塊,id下先排好版,然後只需要把素材和文字填充好就好。

我來講一下我出圖的工作流吧,拋磚引玉了。

文本:三維軟體導出可導入ai的文件 - ai調整製圖 - ps調整 - 植入做好排版的id - ae動態處理
展板:三維軟體導出可導入ai的文件 - ai調整製圖 - ps調整 - 植入做好排版的ai - ae動態處理

ae我就不提了,我只是有點這種追求而已,而且pdf都能顯示,覺得類似motion graphic的動態展示更棒更清晰。

三維軟體:可以是任何,比如我常用的,rhino,maya,su(公司大部分人使用,其實我不太會,但是足夠配合他們工作和我的工作足矣)

rhino下當然是make2d,技巧在於對齊和不同線段的分層,首先,把每個要導出的模型分好圖層,把模型移動到稍微離遠點有一段距離的地方。對齊,定好角度保存角度,在模型下畫一個框,選擇第一部分模型和框,隱藏其他,點擊保存好的角度,make2d,建立這個部分的make2d圖層,這時候是選中的,group,移動命令,鍵盤敲擊0,確定,這個框和make2d的圖會回到原點,以此方式做循環。(裝逼一下,既然是一樣的loop,我是後來寫了一個代碼去重複這個步驟的,減少了好大一部分工作量)

maya,vetor render導出,不多說,有興趣可以找我或者找網路教學

su,調好顯示模式導出pdf就好,經驗是,導出純線框顯示模式的pdf不如導出帶色不帶光影的pdf,因為在ai下能選擇同樣的顏色的部分,你只需要分好顏色,在ai下選擇分層起來就很方便。因為直接導出線框顯示模式的pdf,每一段線都是段的選擇起來或者描起來極其浪費時間。

這些都是為了導出線框矢量文件(可是是任何軟體看你擅長,ai,cdr(我很不想建議,但是我要表達同一擅長方面的軟體一個就好)都行)。(所以你說學不學?)

ai 下調整各種線寬,line weight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學問,比如何使用ai重要百倍。然後箭頭什麼的盡量都在ai下完成把。

ps的調整是圖已經完成,需要在填充下做一些advanced的表達效果。因為ps下的蒙板橡皮擦對圖片紋理等等有關圖片的素材處理起來太方便。包括光,光暗,圖片效果。

id或者ai下做好排版,把這些素材放進去。

這個工作流下每一個部分都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訓練去掌握和體驗再進步的,但是使用的這些軟體上手都不難。


我也來多說幾句,
我去南藝第一次當助教,發現一個問題,你覺得這個軟體好,想學,但是如果你連安裝這個軟體都需要我來幫忙,你學不好這個軟體。


(儘管你說我沒用過,安裝出錯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而且我試了無數次了還是裝不上。
呵呵,so what?你遇到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交給我了,第二個第三個呢?)


還有,學習某個東西,一定要先學到最基本的原理。這些是幫助你之後解決各種別人使用幾年十幾年還會出現的核心問題的殺手鐧,所有基礎知識的累計,在關鍵時刻遇到問題的時候,他統統會跑出來幫助你的,這是你信心和質量的最大保證,而不是網路和求助他人

廣告:我會出一些視頻,從最基礎的開始,教我上面的工作流程,從模型到分析圖,關於製作關於排版寬裕線寬等等,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會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和網站。審美我真的教不了,我只能告訴你工作流程和一些技巧,希望給大家帶來更大的便利,一起進步,如果你們有好的經驗和技巧以及我做的不對的,希望都能告訴我交流。近期更新會附上微信號。


最後,不要再畫BIG風格的分析圖了!


偶然看到這個問題,我發現大家都有些跑題了,我閱讀了一下各位的答案,@小易君@金鵬@袁牧@愛德華,其實大家說的都對,也都不對,之於為什麼,我在後文評價,題主看了這麼多答案,想必也看花眼了,我先回答題主的問題

對於Adobe公司來說,我個人是感覺這是一個神一樣的公司,
旗下photoshop的牛逼之處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AI和ID本身是從ps本體剝離出來,並在各自方向做出了相應強化的軟體

AI是矢量畫圖軟體——他的好處是,由於是矢量圖,工作的時候很清晰,沒有解析度掣肘,同時,由於是矢量圖,所以處理線之類的東西很方便,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喜歡用AI來畫分析圖

ID是排版軟體——其實不止建築用來排版,很多專業的出版機構,報社都用來排版,兼容互通性好,可以直接對接出版商和印刷廠。

至於題主說的是不是有必要學
AI可以用來畫分析圖,但是AI 最重要的是用來矢量畫圖的,例如廣告,手機的UI製作,等等,建築師用AI畫分析圖只是我們自己發明出來的一種用法而已,並非AI這款軟體設計之初的目的
同樣
ID也是,它是給書商,出版社,報紙等等行業用來排版的,也並非一開始是面向建築師的。
(包括ps,CATIA等等,一開始開發出來也都不是給建築用的)

所以,如果你說我就一個PS包打天下,其實也並非不可以


關鍵在於,你的定位


1,如果你就想成為@小易君 這種的,張口必是rhino和gh,出手必須是大連國際會議中心這種的(我們院出的施工圖,skywolf是我學長,現在在我樓下辦公)或者是什麼大手筆的建築亦或是搞一些尖端研究的建築師,那麼我建議你必須學,而且要學好


因為大型項目的複雜程度遠非你能想像的,軟體能很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2,如果你就想成為@愛德華這種的,典型設計院建築師,以考一注為己任,以實際商業項目作為工作的主要內容的建築師

我認為,學不學都行,學AI和ID會讓你的設計節省一些時間,同時,表達上更好(參看@金鵬 答案中BIG風格的分析圖——rhino中make2D然後填色渲染之類的),如果你不學,我認為也沒什麼損失,因為ps完全可以勝任日常項目的排版畫分析圖的任務

因此,正是這個原因,我覺得大家說的都對,也都不對


都對,是因為你們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回答問題,顯然你們都是對的
都不對,是因為你們太過執著於自己所處的位置,而排斥其他的觀點,同時也沒有考慮到題主本身自己所想要的


本人屌絲建築師一枚


我不排斥參數化設計與BIM(竊以為,BIM才是以後建築設計的方向@小易君)


但也不否認手繪草圖和一注,實際工程經驗對設計的必要性(一個擁有極強手繪能力的建建築師可以在方案初期儘早的確定方案,一注的考取對一個建築師綜合技術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同時豐富的施工經驗可以在設計之初讓團隊少走很多彎路@愛德華


更認同一個行之有效且富有效率的設計管理對整個設計把控的至關重要作用(我在墨臣實習的時候,就是伺服器畫圖,所有人都在伺服器工作,轉圖,更改等等,非常有效率,這其實也是目前大部分事務所甚至設計院常用的工作模式@金鵬


我也不認為一個能周旋於甲方之間的建築師有什麼可恥的(這方建築的三位合伙人曾經坦言過,他們從耶魯回來的時候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但是三個人成立事務所之後,才發現,他們每天只能有十分鐘做設計,剩下的時間不得不周旋於甲方和政府之間——我想,不用和甲方周旋的建築師,也就那麼幾個建築大師吧——記住,作為一個多學科和行業的協調者,建築師需要極強的人際交往能力,不是「可驕傲的」,而是一個必備技能

一個朋友說,我並不覺得在我40多歲時候,在各種甲方面前遊刃有餘有什麼可驕傲的。家禽也能做到。@金鵬

我只能說,呵呵了——建築師如果只有硬實力而沒有軟實力,我想,你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是不可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我只知道一點,眾家之長,凡是能為我所用的,我都要學習——希望這句話與題主共勉


———————————————————————————————————————————
同時我來講一下屌絲是如何畫BIG風格的分析圖的(不用rhino,make2D那麼高端)
需要軟體,sketchup,ps 和ai,ps.例子是我原來乾的一個小項目

第一步,打開sketchup模型,選好角度,我一般喜歡選軸側的,然後導出dwg文件(2d圖形)
第二步,用ai直接打開dwg文件

第三步,ctrl+f10,調出線型框,然後全選,調線型(調細),我一般建議調0.01pt的,默認是0.75pt的
用ai完全是個人習慣,因為ai的線型是所見即所得的,所以我比較愛用
第四步另保存成eps文件
第五步,把eps文件在ps中打開(打開後線框可能不明顯,你可以把這個線框的圖層多複製幾個)

第六步,用魔棒選線框外的空白處,然後反選,描邊,描多粗你自己酌情定

現在跟make2D 的效果差不多了,
接下來你是墊個渲染白模的圖底啊,還是在ai或者ps里填色,畫分析啊,就完全你自己來定了

放個最後的半成品給大家


本帖專為吐槽暫時排名第一的@愛德華的答案以及其答案中所體現出來的典型國內設計院的固步自封態度,歡迎摺疊

首先,

」……拒絕使用 ID、AI、Rhino、Vary、Grasshopper、Atlantis、SU、etc這些軟體

第一句已然將討論內容由Ai和iD這兩個平面排版出圖軟體擴大化到了三維曲面建模、渲染(能當一回處女座吐槽Vray的拼寫么)、演算法生成插件等,即除autocad之外的所有行業相關軟體的範疇,那我也引申開來,在這個更廣闊的範圍內作答。

原答案中提到:

「那麼,恭喜你!你的職業就從【建築師】變身成【建模師、平面設計師、做效果圖的。。。】……也享受不到一個真正建築師的職業成長和工程經驗的積累。」

這裡涉及到狹隘化定義建築師的職責。而事實是,在一個現代化的協作團隊中建築師所應當擔任一個越來越全能的角色。正如其答案的評論中@錢百萬所說:

「你讓人家找工作的時候說,我除了cad什麼軟體都不會而且我也不想學,在工作中我只想積累工程經驗但我不建模不填總圖不畫分析也不排版,我相信面試官一定會為你的執著而感動然後拒絕掉你吧。」

有別於傳統的大院設計流程(施工大樣畫到死+建模、效果圖外包),在小公司或事務所,你通常要同時參與多個項目,在第一個中參與基地調研分析,第二個建模渲染,第三個排版與文本。
隨便開個競賽鏈接[AC-CA]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Competition,

基本都是3人左右的團隊,很難想像在這種日益小而精的團隊中,一個」手上只有CAD和一隻草圖筆「 的」建築師「能對團隊有何貢獻

再由此談到軟體與生產效率和生產流程的關係:
首先明確的一點是生產工具永遠在於提高效率解放生產力。所以不管在學習還是工作階段花少量的學習成本對新的生產工具有個初步了解是百利無一害的。舉例說明:

生產效率
譬如風靡高校的BIG式分析圖,rhino make2D+Ai的技法一本已經約定俗成成為標準分析圖製作流程:
圖為BIG阿斯塔納國家圖書館;

又譬如本人常用的mapping 圖方法:http://maps.cloudmade.com/ 的自定義地圖+Ai 的image trace(神器!)

或者http://openstreetmap.org + Elk +Ai

上述例子都是低學習成本的、能立即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套路,30分鐘就能掌握,很難同意原帖作者的」巨大的修改任務量和沒有報酬的超時工作」 的說法。

生產流程:
建築行業由上世紀的專業細分(建築、結構、室內、暖通、景觀、園林等)趨勢到現今的組隊整體——譬如OMA的邁阿密海灘會展中心重建項目 OMA:South Beach ACE 中,OMA聯合地產巨頭Tishman(造新世貿大樓的);UIA(開發管理);MVVA+ Raymond Jungles(景觀); TVSdesign(會展設計)等團隊聯合競標——的開發思路。
這種新出現的相關行業重新整合的趨勢勢必會更突出建築師作為協同者的角色,因此一個中控的、易於修改的參數化/ BIM模型的重要性呼之欲出。CAD加針管筆你就給跪吧。

圖為skywoolf發表的大連國際會議中心方案 原帖:http://bbs.ncf-chin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74對於原帖作者所想表達的:反正我軟體干不過剛畢業的應屆學生,那我就乾脆差異化競爭:專搞一注和實際工程經驗積累的這種思路表示理解但不贊同。
本人的觀點是:不用精通掌握,但起碼要試著去自己嘗試親自基本操作:對其作用和機制,其優點缺點有個大概了解 (此點尤其贊同@Nalak 的總結);而不是通過道聽途說的觀點就進行一味否定。譬如:

」……當你的RHINO還不熟練的時候,剛從學校出來的學生們,帶著Processing來同你在公司內競爭……「

事實是,現階段對於Processing在建築學方面的應用潛力,主要在於其UDP埠的優勢:能使得物理輸入端模型與計算機模型進行互相反饋——這種反饋是即時的、互動式的、運動學的。譬如同學的畢設作品《Aerodynamic Microclimate 空氣動力學微氣候》

附視頻: http://vimeo.com/77400372 微米需翻牆。
而上述的動力學相關特徵與rhino的nurbs曲面建模的優勢並無衝突。
總結為:軟體的使用標準在於物盡其用,而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不應該以此為逃避的借口。

本來「呵呵」兩字的節奏,最後還是變成了長篇大論,我倒不在乎看客們說「認真你就輸了」,只是覺得就我所學所見,我有責任義務作為前輩鼓勵學弟學妹們,更批判,更辯證,更不怯於接受並靈活掌握新的知識技能。

最後以研究生階段系主任M.Weinstock 一句話結束:「不把軟體看成目的,而是你的工具、你的樂器。你要不斷調試、校準,為你所用。」

吐槽貼光明磊落,就不匿了


曾經我也有過這種疑問,後來我學會了這些軟體,所以我也來說說我的體會吧。
如果只用PS,AI和ID是能被替代的,但是效率會大打折扣,尤其是圖量大、需要反覆修改的時候。
舉我平時作圖的工作流程:
1、首先是CAD的繪製,確定點線面(設計內容)的具體位置;
2、CAD---&>AI,進行填色和描邊,由於AI是可以直接使用CAD的矢量圖形的,而且圖層分的很明確,所以這要比PS效率很多;(AI偏重與對矢量圖形的圖像化處理)
3、AI---&>PS,對已經填好色的圖進行調色,藝術效果處理等。(PS偏重於對點陣圖的處理)
4、PS---&>ID,如果圖量較大,比如做一個方案文本,會有大量的圖,使用ID排版,會比PS方便非常多。(ID偏重於排版)

從CAD---&>AI---&>PS---&>ID這種工作流程的好處就是可以做成一個鏈子,一個環節發生了變化,再從變化的環節打開軟體過一遍,最後到結果就會發生變化,這個是只用PS無法達到的效果,一、兩張圖量可能還無法體現它的效率,圖量越大,可能修改的次數越多,這個工作流程的優越性就越能體現。
說了這麼多,你如果需要並且有時間,還是學習一下,自己就能慢慢體會了。


補充總結:
作為學生,學習能提升工作效率的軟體本身就是有必要的。
作為已經工作了的,相比學生,時間精力學習成本都高很多,那專註工程經驗積累也無妨。軟體方面可以交給團隊畢業不久的處理。
--------------------------------------------------------------------------------------------------------------------------------------
題主的身份是建築系學生的話,必學
AutoCAD PS AI ID SU都是要學習的。rhino應該接觸一下,還有一些渲染器也需要接觸一下。

具體說AI和ID的好處,
AI和CAD的配合非常好。在CAD的窗口裡Ctrl+C,切換到AI里Ctrl+V就能直接把圖移過去,圖層信息都保留。分圖層改線型粗細,改虛實線,直接加箭頭,分圖層填色等等都比PS方便很多。
對於建築系學生,最後出版面的時候,各種平面圖上要疊加分析,或者diagram等等AI都是利器。diagram用CAD畫好線稿,複製到AI里修改線型顏色非常有效率。

ID排版是很方便的,因為版面中所有的文件都是外鏈的方式,文件編輯起來很快,而且排版中對齊(幾張圖之間相隔同樣的寬度),圖片需要裁減(修改的時候可以恢復裁減)等等都一步到位。ID的主頁模板可以方便地做多張版面的統一抬頭標題。
對於建築系學生,高年級作業有時候出十幾張版面,用ps排,文件量奇大,電腦也拖不動。
如果要做留學或者求職作品集的話,超過20頁的文本,我能想到的能夠有效率地工作的只有ID。

還有一點,AI和ID文件都是矢量的,事後修改起來更輕鬆,也是清晰度強迫症的解藥。

而且建築系學生使用AI和ID其實只需要其中一點點功能就好了,AI會圖層編輯,會實時填色,會鋼筆工具就行了;ID會V鍵和E鍵切換,會設置主頁也基本就行了。學習成本不高,半天就能學會。如果是學生的話,花一點時間,效率提升極大,沒有不學的理由吧。


這個問題很簡單...愛學就學。我認識很多建築師手繪加模型一生,也有很多script, rhino, maya, ps, ai, id, pr, ae, arduino......都用得不錯。兩者都在做設計,而且做得都很不錯。

我的問題是,連AI,ID這種基本的軟體都不會。你除了自己創業或者是去比較落後的大院,還有哪兒會要你?


_(:з」∠)_短假前夕不想畫圖綜合症犯了,跑來吐槽……
前兩天上一門介紹性質的課時候,老師說的一句話,原話是針對processing之類的東西說的,不過用在這裡也很合適。
老師大致的意思是,幾十年後,大家提到某個還活躍著的建築師時候,不會用「digital」這樣的詞來形容。因為到了那個時候,computation會成為設計的主流方式。就像今天的我們,不會特意說某個建築師會用AutoCAD一樣。

上面提到的這個老師,現在大概四十歲吧。他以前也是在我們學校讀的建築,98年本科畢業,但是在他上學的時候學的還是手繪,即使是在西海岸,畢業時候大家還都在討論是要去用AutoCAD的公司還是去手繪的公司。可是十幾年之後的今天,這樣的問題問出來都會顯得很可笑。學不學軟體是個人的選擇,但是不管是建築還是其他的行業,都一定是向著更智能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去發展的。雖然現在存在著很多不會軟體不學權利也可以生活的不錯的設計師,但是這並不代表你不學也可以生存下來。軟體的發展本身就是為了給設計師提供更多的可能,會的軟體多肯定不等於設計的能力就好,然而連基本的軟體都不會卻一定等於工作效率不夠高。

另外,參數化是參數化,computation是computation。研究computaion但是卻不做參數化的人多了去了……這兩個概念不該混在一起。以及,像ai,id之類的軟體,只能算是基本工具,連這種軟體都往參數化之類的概念上靠好像有點太誇張了吧……


建築師的核心能力一直是形式,空間,功能。
用任何工具都是為了發展你以上3種能力。

其他外加一些任何專業都需要的:智力,好奇心,溝通能力,快速學習能力,對專業的專註,對創新的熱愛。

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呈現出讓人感到精神為之一振的設計成果。你可以是自己一個人會很多軟體或是有很牛的想法和手頭功夫,也可以是團隊里有軟體大牛或其他類型的大牛一起來做。

我見過啥軟體都不依賴,靠一個手工紙板模型就能打動很多人的設計師。但這種能力很難獲得,不向大部分人推薦。我見過的這類人有些是軟體白痴,有些是高智商人群學任何軟體都不在話下。這些人想進某個單位不需要靠會什麼什麼軟體,只需要呈現一本紙質作品集即可。

我也見過很多軟體玩的很好但以上能力毫無優勢的學生,會很多新奇酷的軟體,能設計出各種各樣非線性的屎。這樣的話進設計院就只能噹噹工具人。其實轉行做點別的也挺好。如果你學校出身不怎麼好,設計水平也不是出類拔萃,那麼會很多軟體可能是你得以進入一個特別好的單位的唯一機會,人家看中你就是為了讓你高效率地完成某一類特定任務。但如果你不是太蠢,應該要懂得去了之後一方面是發揮自己的工具價值,另一方面就是發展該單位所需要的某種核心能力,一般來是說往上爬的能力。說得殘酷了點,但卻是實情。

話說回來,既然都會processing了,何必還在建築界待著呢?再學點UI設計什麼的,轉行IT比較有意思,順便打個廣告,建築學生想去IT公司做交互設計的請與我聯繫,提供實習崗位,坐標北京:)


不知道天天熬夜的人對於一個一天就足夠上手的工具有什麼需要考慮的



AI主要用來編輯CAD導出的線圖,相對CAD的優勢是所見即所得。
ID主要用來出文本,通過鏈接圖片使得主文件可以很小,並且圖片更新後,其在版式中的狀態不會改變,使得整個編輯過程更具可持續性。這一點優於PS和AI。


其實樓主想問的不僅僅是這兩個軟體,其實是如何看待軟體的問題。
回答:看你在什麼環境下學習和工作
如果想要在公司實踐,rhino,adobe都是必須掌握的(這裡說的是國外,其實國內也一樣,只是大部分都用su),除非你有5年以上的工作經歷,你完全可以帶著這些經驗在大公司里成為一個項目經理,而如果你是剛畢業的學生,畫圖就是你的看家本領,你說你不會也不想會?沒有人願意給你提供工作。(那你之前說的5年工作經歷呢?我說的是在以前,軟體普及市場之前老一輩的人們都用cad和3dmax,他們掌握的軟體和這個時代要求的不一樣了,但是他們積累的工作經驗是不隨時代改變而退色的。)
如果你在高校教書,你只要會讀書就行。本人學校有個phd,連cad都不會,但是幾乎所有學生都更加願意聽取他對自己方案的意見,遠勝過自己的老師,只因為他博覽群書,對建築師的語言了如指掌。


就是來吐槽一下摺疊我吧……這學期studio的指導老師是哈佛gsd的…看著我們不太會用id的樣子,臉都氣歪了………

「那你們怎麼排版啊」
(就用ai排了呀……)

studio第一周我們自己選主題用id做了一本200多頁的書………

第二周畫diagram,rhino畫完ai修,加文字分析…每人20個案例…看著我們班12個人貼了滿滿一牆,我才體會到gsd的graduate school of diagram的傳統…………老師興奮地說,我們把這些diagram編一本書吧…………

上課日常講representation,講diagram怎麼畫好看,上課做collage……嗯,都離不開rhino ps ai 和 id………她說midreview之後我再push你們做空間…………

所以明天midreview,我現在還在絕望的改rhino模型呢!不說了我畫圖去了………(圖特意照出了拿腦袋撞電腦的效果)


從這裡學到好多東西,特別謝謝分享分析圖畫法的幾位。

來滬工作幾年得知很多公司出文本居然是用powerpoint的時候我驚呆了。
(其實具體沒了解過,至少文字圖形應該是可以基於矢量輸出的吧我猜想,總之聽到用ppt出文本還是極其詫異。)

大學時期沒有自己電腦,一開始是用cad排版,基本都是大板出圖。
工作開始一兩年是用PS排版,出圖方式由大板改為文本。有時排文本求變化作死弄個頁碼,文本以修改新增一頁幾十個ps文件逐個修改頁碼 那時候真會哭。
ID一用立馬愛上,上手極快,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外鏈接方式的工作環境很利於文件的管理。不像PS柵格化給定死在圖裡了。ID輸出文件格式小,利於傳輸。
發到文本公司PS文本是近1G的300dpi一系列圖片,ID一個是才幾十M的文件。列印出來還不見得有矢量輸出的dpf文件清晰。高下立馬見分曉。
所以有過這個經歷的絕對是要求每個合作夥伴都需要學會的軟體。

很多基本的矢量操作ID裡面能操作的也就在ID裡面操作了,加個流線什麼的AI的鋼筆工具也還算好用。需要高端大氣的分析圖的話,AI應該也算是必備軟體。但是目測現在很多公司的分析圖並不那麼高大上,用渲染+PS或是其他工具也可以代替,何況分析圖的表達方式萬千並不一定就BIG或OMA的那幾種方式。但此話也是退一步講。技多不壓身嘛,學生時代其實是有時間去學習的,工作的時候比學生時期的時間少得多得多,所以還是建議題主在學生時代就能熟練學習掌握。

另外很不讚賞例如』設計院大佬連CAD不會用『之類託詞。這只是為自己懶惰找的借口。生存環境經驗情況都不一樣能和大佬門放在同一個位置做比較嗎?別人的人生怎麼可能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何況差距這麼大。(這個我是吃過大虧的:( )


用了就會知道這些軟體有多麼提高效率了。


學起來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難的,試試看就知道了。
平時做圖的話,這三者都會應用到。
Ps用來處理單張的渲染圖,筆刷豐富,效果自然。
Ai排版和做分析圖都很方便。同時又有很強大的與CAD對接的功能,矢量圖的處理比Ps會更舒服。常常拿來排一些比較簡潔,插圖型的圖紙。
Id的話推薦你在電腦不流暢,圖多,Ai會卡機的情況下用。Id在排出血、頁碼這些印刷物上會比以上兩個軟體都要方便一萬遍!(咆哮!!!!!被ai的頁碼坑死的傢伙在這裡!!!)


最後送菊花,技多不壓身。能學的時候還是學吧。總有需要的時候。


為什麼總會有人問這種問題?
軟體和手繪一樣,都是一種工具。
不存在「要不要學」的問題
只有「需不需要用」的情況

你覺得單純手繪能解決,不學軟體,沒錯。
你覺得ps能解決所有問題,不需要同時打開那麼多軟體來出圖,不學別的軟體,也沒錯。
只要當你覺得這個軟體能為你帶來便利,或更好地表達你想法和意圖的時候,你就會去學習如何運用它。
說白了,軟體只是為了讓你更好地表現和表達,並不存在「一定」要學的道理。
正如平時做模型一般,用kt?pvc?木頭?泡沫?

哪個更能充分反應你意圖和設計的,就用哪個!


以我們單位招收方案應屆畢業生的要求,這是必須技能,再不濟二者也得會其一。我們出設計文本圖已經基本都基於這兩個軟體了,不會用的話連協同工作都沒辦法。
PS:本人單位一線城市某大型國有設計院


先不說AI,做作品集難道不用ID么...


學,這麼簡單為什麼不學!


推薦閱讀:

這種插畫的漸變噪點是怎麼做出來的?
如何製作這種風格的海報?

TAG:建築 | AdobeInDesign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AdobeIllustra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