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執筆姿勢什麼時候變的?


從古至今出現了數種執筆法,每一種執筆法的意圖都是為了保證書寫的穩定、流暢和靈活。

秦漢時期主要是書寫載具是簡牘:

單片簡牘的長度普遍都在20cm左右,寬度則為0.7—1.3cm左右,簡牘之間用麻繩連接,這時候人的寫作姿勢通常是這樣的:

這種跪坐的方式加上高度較低的案幾,使得「伏案而書」幾乎不可能實現,主流的方式書寫方式都是左手握卷,右手提筆而書。而手腕則必定懸空,引用啟功對此的看法:

古人席地而坐 ,直接用右手往左手所持 的卷上書寫 ,右手本無桌面可倚 ,當然要懸腕 ,想不懸腕也不行 。

此時主要的執筆法則是今人很難想像的「握管法」

學術界對這種執筆法的緣由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我個人傾向於是因為隸書本身的點劃形態簡單導致其犧牲了手指的靈活性換來了穩定性:

從漢代習字簡明顯感受到隸書對點劃的提按頓挫這些形態的表現並不明顯,唯一的特徵就是橫和捺帶有波磔,用手腕能夠很輕鬆的書寫。

書法史進入東漢末年至魏晉這個時期,出現了篆隸草楷行這五種並存的局面,書體的大爆炸也傳導到了執筆法。根據流傳下來的繪畫(摹本)和壁畫,可以肯定當時最少流傳著三種執筆法:

握管法:

這是晉代的「對書俑」,依舊沿襲著漢代的傳統。

但是最流行的執筆法還是單鉤雙指執筆,這一點從顧愷之的畫(後世摹本)就可
以窺知一二:

顧愷之 《女史箴圖》

《顧愷之女史箴圖卷宋摹本》

顧愷之 《斫琴圖》(晏元濟臨本)

雙指單鉤執筆法將手指的靈活性釋放出來,而這一時期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領導的「新體書風」正在將書法的藝術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雙指單鉤執筆這種更加適合藝術表達的執筆法也一直被流傳下來。

還有一種執筆法:三指執筆法

這種三指單鉤執筆法是對二指單鉤的,增加了用筆的穩定性。這種執筆法在南北朝時期與雙指單鉤執筆成為最為流行的執筆法。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

而「握卷而書」這種書寫方式也一直流傳下來,而「伏案而書」這種書寫方式自唐代才開始出現。但與將紙帛平鋪於紙面的方式不同,當時習慣用支架將紙帛固定成「握卷而書」的傾斜度。平鋪紙帛到了五代成了絕對的主流方式。

有很多人認為是因為「胡桌」的引入導致這一變化,但這一說法也值得商榷,庄天明就認為這兩者並無直接聯繫:

古代其實很早就有了桌子,只是矮矮的桌子,人們應該可以席地坐而書寫。矮桌子席地坐而書寫,與高桌坐在椅子上書寫,兩者不同的主要是腿部,前者必須隨地平面而彎曲,腿或跪或盤;後者則可以像現代一般自然的垂放。除此之外,其它方面其實並無多少差別,尤其是上半身與桌面的高低與距離,兩者幾乎可以一模一樣。

這個問題也算是書法史上的一樁疑案吧。

需要說明的是,就算是雙指亦或是三指執筆法,也是有很多不同的樣式,所以古人才說:「執筆無定法」

(唐代二指執筆)

(宋代二指執筆)

(元代二指執筆)

(明代二指執筆)

(清代二指執筆)

執筆本身並無對錯之分,不同的執筆方式都是讓筆更加適合自身的書寫需要。古人為了應對不同書體、規格,也創造出不同的執筆方式。執筆本身就應該服務於書寫,因此不存在「錯誤的執筆」只存在「適不適合的執筆」

所以我對現在所謂的標準執筆法「五指執筆法」有著很大疑問,它是不是適合所有人?是不是適合所有的書寫?我想這是書寫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五指執筆法風靡的時間其實並不長久,雖然如今的執筆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韓方明《授筆要說》中提到:

夫書之妙在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執,其要實指虛掌,鉤擫訐送,亦曰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也

而五指執筆的具體口訣「擫、押、鉤、格、抵。」則出自宋代《宣和書譜·儒素帖》:

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押、鉤、格、抵。

根據影響資料來判定,這種方式直到民國都未能成為主流,這點對比台灣的書家執筆方式就非常明顯了。

饒宗頤採用的是三指雙鉤執筆法。

星雲法師的三指雙鉤執筆法。

李蕭錕,三指單鉤執筆法。

吳三賢的雙指單鉤執筆法。那麼究竟五指執筆法是怎麼流行的?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沈尹默,作為當代著名的書法家和書法教育家,是五指執筆法狂熱的推崇者,他在《執筆五字法》中寫道:

書家對於執筆法,向來有種種不同的主張,我只承認其中一種是對的,因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傳下來,經唐朝陸希聲所闡明的:擫、押、鉤、格、抵五字法。

正是沈尹默以及其他書法教材的主編所認同的「五指執筆法」,伴隨著教材的推廣,導致在大陸地區力壓群雄,成為了唯一的執筆法。五指執筆法的優缺點都很明顯:穩定有餘,靈活不足,過於繁瑣。


其實祖先最早是用二指執筆法的


晉代的二指執筆

唐代的二指執筆

宋代的二指執筆

元代的二指執筆

明代的二指執筆

清代的二指執筆


五指拿筆法解放以後才真正流行

從小就被長輩們灌輸的五指拿筆的方法,早已在我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並運用到實踐中來。甚至曾有著名觀點認為,五指拿筆法是王羲之一脈所傳的正宗拿筆方法。
對此,「中國歷代執筆研究」項目負責人、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原所長庄天明在研究了大量古代繪畫、壁畫和畫像磚的基礎上,予以了否定。


庄天明告訴記者,他也是被灌輸了五指拿筆的方法長大的。「後來跟日本人進行書法交流時,發現日本人全是三根指頭斜著拿筆,開始以為日本人是受了硬筆書法的影響,還在心裡暗想他們拿筆太不正宗。」直到後來開始研究古人拿筆方法的時候,庄天明才在一幅《空海和尚執筆圖》中找到證據證明,發現三指拿筆其實是唐代的傳統。「不正宗的原來是我們自己。因為空海和尚是作為遣唐使,在唐代來到中國學習密宗和書法的,然後把唐代的執筆方法帶回了日本。」


此外,
庄天明還發現中國周邊的國家,像越南、朝鮮、韓國等都不是五指拿筆。「日本保留了我們唐代跟宋代的傳統,韓國保留了我們明代的傳統,台灣保留了我們晚清跟
民國的傳統。我從這些地方都找不到五指拿筆的圖像資料。所以能證明五指拿筆出現的很晚,真正流傳應該是在解放以後。」


最傳統的拿筆方法:兩指拿筆


庄天明看來,五指拿筆,這個大家一直認為是最好的拿筆方法恰恰是最不好的方法。「五指拿筆要求手腕豎立起來,可是這樣一豎起來,手腕就死了,寫字不靈活。
古代的人為什麼不用最後兩個指頭,是因為這兩個手指是五個手指中功能最差、最不靈活的兩個手指。這兩個手指一加進去,整個手的功能就差了。」



庄天明現有的研究來看,在我國至今能夠確認的最早的拿筆圖像發現於東漢(公元25年—220年)時期的畫像石與壁畫上,距今不足2000年的歷史。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拿筆,應該是用兩個手指跟三個手指。「戰國目前還未發現拿筆的圖像,但發現了毛筆,我認為戰國也應該存在兩指拿筆,就看後面有沒有出現這個圖像。漢代、戰國、秦代都有可能是兩指執筆。」


從世界範圍來看,現陳列於法國盧浮宮埃及館內的《坐著的抄寫員》,為古埃及公元前2555年左右的雕塑,這才是世界上最早表現人類拿筆書寫的實證實據。雕塑中,抄寫員手中的筆雖已掉落,但拿筆的動作清楚可辨,手下膝上的平鋪
紙卷更幫助確認其身份與動作。再看抄寫員拿筆的方法,明顯為大拇指與食指並執的兩指拿筆法,與盧克索神廟浮雕中兩位執筆人物的執筆姿勢相同。

這樣一來,又將二指執筆法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距今為4500多年)。由此可見,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最傳統的拿筆方法,其實是兩指拿筆法。


流變:漢代執筆方式多元到近代變單一

庄天明介紹,從他現階段搜集到的漢代數種執筆圖像分析,漢代出現了多種拿筆的方法。「東漢時期最盛行的是握管式拿筆法。我首次見到古代這種執筆方式,是西晉
《青瓷對書俑》,其中一人的拿筆就類似於握管的方法。」此外還有食指、無名指與小指並列的二指單鉤式拿筆法;單苞或雙苞式的拿筆方式等。


晉唐至五代主要流行的是二指與三指單鉤式的執筆方法;宋代雖以單鉤式執筆為主,但雙鉤執筆法漸興,至元代單鉤法與雙鉤法已呈並行的趨勢;明代雖仍採用單鉤
法,但主要流行的已是三指雙鉤式的執筆法;清代出現單鉤、雙鉤、四指、回腕等執筆法多元並存的局面;民國以後,現代式的五指執筆法逐漸成為主流性的執筆方
法。


推薦閱讀:

書法和字體設計的區別是什麼?
浙江官紙局印行、清光緒初張曜駐軍伊犁所得《燕然山銘》拓本是怎麼回事?
女孩子練字時,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練字字帖?
怎麼才能把字的浮躁壓下去?
字帖上的字很大?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