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追著小時代系列看?
如果說看了小時代1和2的理由是「想要看看為什麼這麼多人罵它」的話,那麼看完1和2,也就了解了吧,為什麼明知道很爛還是會去看3呢……
同理,如果說「想看看能爛到什麼地步」的話,小時代2(或者1)已經可以給你答案了,為什麼一邊說著浪費時間,一邊還是要去看3呢……
別告訴在下你們是因為想看劇情如何發展……( ̄▽ ̄")
消遣時間。。
因為小時代代表我最懷念的青春歲月。
說完這句估計我要被噴死了,已經預想到被噴的點了:你的青春就是不斷撕逼和金錢生活?
看見有些人說在小時代里看見了曾經的自己,曾經的青春。我非常嗤之以鼻,誰大學時候就跟好姐妹成天相愛相殺,泡到明星,遇到變態老闆……你要真說你有,我覺得你是有病。
但是,我曾經經歷過的青春是這樣的。
小時代在最小說上開始連載是在2008年,我初二,班上很多同學都看最小說,那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而我,因為沒有多餘的零花錢(最早好像15塊錢一本吧,一本雜誌賣到一本書的價格),也沒有時間去書店買,並且我媽媽完全反對我看青春文學,所以我沒有擁有過一本最小說,那時間性格內向又敏感,不願意開口向同學借,當她們在討論小時代或其他最小說中內容的時候我總是插不上嘴,越來越自卑。
也許那時候,我在意的並不是最小說,而是我認為那可以使我和同學跟親近,別說我蠢,我那時候還沒學會獨立自主的思考問題。
後來到了高中,性格漸漸開朗,班上的同學不像初中那時候拉幫結派,大家關係都很好。高中的學習是很枯燥的,課外書不被允許,雖然我們文科生可以看一些嚴肅文學,但對於那時候的我們來說,小時代是很具有誘惑力的。
於是,班上有一個同學買了最小說,必定傳遍全班一起看,八卦雄心勃勃的女孩子談資少不了小時代,如果有一個人說了xxx男生好像顧源啊,那必然引起轟動。
2011年,我高二的時候,複習壓力還不是很緊張,那時候小時代3上市了。那時候我們班有個公用的噹噹賬號,每兩周班長統計同學需要哪些書,有她集體購買。你們能想像我們班在噹噹上買了20多本小時代3嗎……現在看來真是瘋狂。此後的三天,女生總是沉默,或者對著書掉眼淚,感慨書中結局的悲慘。一周後,抹去悲傷的情緒,討論到底是誰放的火。小時代一直是常被拿出來說的話題。
所以我說的小時代代表我的青春,是我懷念那段有哭有笑的日子,那全班一起沉浸在某本書中的日子。我永遠也忘不了課間時,冬日暖暖的陽光下,大半個班都在走廊里曬太陽,分享彼此的讀書體會。當然,如果這本書不是小時代,那樣的畫面同樣動人,只不過,恰好是小時代,拯救了我們百無聊賴的高中生活。
我和我最好的五六個朋友一起看了電影小時代123。現在,朋友們有的留校考研,有的去實習,有的支教,可能湊不到一起看4了。但我,還是想要去看4,在大屏幕上出現end的時候,我想我還是會流淚,那溫暖迷人的歲月啊,它真的一去不復返……
《左耳》里,尤他終於買了一本韓寒的書給小耳朵,但小耳朵說,她早就不看韓寒了。大概郭敬明和他的作者們之於我,就是這樣的存在。
初中,周圍的女孩子都在看饒雪漫云云,只有我捧著《最小說》,中二得不行。初中三年,每個月都能省出十幾塊來,一本不差地買。而《小時代》作為最主打的,自然深深烙印在青春里。
其實,挺孤獨的,回了學校之後只有書能陪你了。不許看電視,沒有手機電腦玩兒的歲月里,看書應該是最好的消遣。擁有為數不多的朋友,所以每個女孩兒的小團體都能從書里找到自己的角色,當然,是瑪麗蘇的角色。
現實是現實,故事是故事。我們生來平凡,在夢裡瑪麗蘇一下也無妨吧。就好比看完《神盾局特工》每天都希望自己可以帶個冰凍槍全世界飛來飛去。
嘿,反正答案很可笑,《小時代》是陪伴青春的消遣,是白日做夢。不是必要的,但擁有也無妨。就像你會一直感激陪伴你的人,不論他是好是壞,你也會一直感激郭敬明,至少有一段無法早戀只有學習的日子,他曾經陪你做過一場華麗的夢。
還會和好朋友去看4的,算是一種打卡吧,證明我們還在。不會分開。
因為前幾部都看了,強迫症發作要把最後看完
推薦閱讀:
※香港喜劇電影的「無厘頭」風格是怎樣演化成現在這樣惡俗的?對港產喜劇片有怎樣的傷害?
※2013 年年底的賀歲檔影片,是不是比往年少?
※徐克近年為什麼這麼喜歡用林更新?
※團購的電影票,票房按購買價算還是按原價算?
※《少林足球》這部電影如果放到現在的電影環境會過10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