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職場里,看起來「盡全力」地工作是一件很蠢的事情嗎?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Hi,職場」 ,更多「職場」「職場新人」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有一段時間是這麼做的,但是被上司說這種工作狀態沒有「彈性」,看起來也承接不了更多的工作。但我自己知道自己是可以做更多,對手頭的任務不做保留是種習慣,這種習慣很蠢嗎?領導們會更願意把活兒交給那些看起來「有彈性」的員工而不是遇到事情「更儘力」的員工嗎?啥叫有彈性?怎麼區分這種「保留」和「工作划水」??


謝邀

在職場里,看起來「盡全力」地工作是一件很蠢的事情嗎?

談不上蠢,但確實不聰明,我曾經學到一個道理:打仗需要留預備隊


這個道理是一個製造業的老大哥教給我的,領悟之後讓我獲益良多。希望藉此將這個道理傳承下去。


當時國外的訂單非常多,沒人想放著錢不賺,所以老外不停的對工廠施壓,希望可以提高產量。

老大哥是生產負責人,用了很多專業巧妙的方式提高產量,但是在最忙的時候也只排六天班,給多少加班費都不接受七天工作。他經常說的就是,你可以要求產量,但不能要求工作時間,否則你就換人好了。

我是PA,作為自由主義者我並不認可他的做法,我認為只要老闆出足夠高的價格,他不應該剝奪工人加班的權力。幾次溝通,他都置之不理。


後來關係好了,酒醉飯飽之後,他給我講了其中的道理:「打仗必須留預備隊,其中有兩個原因。」

  1. 因為總有計劃外的突發事件。如果訂單接好,日程全部排滿,員工請假你批不批,就算員工不請假,園區停電怎麼辦,就算園區也不停電,有大客戶臨時插單怎麼辦」。後來的日子,果然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一起想法設法逐個解決了,並沒有影響任何交期。
  2. 因為需要時間總結嘗試優化。比加班人能力人是比不過機器的,但是人有人的優勢,就是智慧和創造力。空下來的時間可以跳出現有生產計劃,思考如何改進工藝,優化流程。如果有更好的方案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並非成熟工藝流程,這時候為了防止風險最好不要全盤壓上,反之可以用小團隊進行測試,測試成熟後再全部推廣。效率和質量不是靠蠻力干出來的,反而是良好的制度和流程逐步改善出來的。

為什麼不 「盡全力」地工作?

  1. 因為我們對不確定性保持謙卑,再完美的計劃也會有黑天鵝;
  2. 因為我們要留時間和精力給總結和創新,這既是古語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也是今天所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與其你「盡全力」的工作,不如思考和實踐結合,平時多思考,去「聰明」的工作。


我實在不明白什麼叫做看起來「盡全力」的工作,企業僱人是為了解決問題,維持生產,創造效益的;你的產出滿足甚至超出企業的需求就足夠了,跟盡全力有毛關係?

  • 生產流程類企業要求的是藍領員工安全、穩定、高效的完成本班組的生產情況,不要出現非計劃停機,千萬不要出現意外事故;
  • IT企業要求的是白領員工需求收集完整,方案設計合理,按計劃交付項目支出成本,項目順利通過驗收,穩妥完成運維工作,千萬不要出現意外事故;
  • 可能只有創業公司會要求員工盡全力工作,跟公司榮辱與共,打出一片天下吧?

我管理Team的時候,並不希望Team時時刻刻像繃緊了弦的弓一樣全力以赴的。平時就盡全力了,等到真正需要全力以赴的時候怎麼辦?

比如我們現在在早期系統需求分析階段,甲方爸爸們並不清楚他們要建設一個什麼系統,這時候需要的是拿著Demo和原型跟甲方爸爸一點點梳理,把樸素的業務需求細化成一個個流程和邏輯;這需要的是水磨功夫和敏銳的反應,真不需要Team「盡全力」的工作,正常的工作強度足夠了。

但是如果方案確定以後,甲方爸爸只給4個月的開發時間,那時候就真的需要逐漸把進度趕起來,畫大餅也好,給實惠也好,總之需要讓業務跟開發迅速磨合好,儘快設計數據表結構(這時候需要的也是清醒的頭腦),等到大框架已經確定,需要的就是人力和時間的時候,那就需要Team「盡全力」工作了。

有人會用審計、會計、銀行、金融當做反例,說有的時候真的是加班到崩潰,真的是盡全力工作——如果是大部分時間都花在Excel表格和PPT上的話,為啥不提高一下自己的Excel水平,VLOOKUP、IF、FIND、MATCH、OFFSET這種函數是不是用的滾瓜爛熟?數據透視表是不是非常熟?數據可視化熟不熟?PPT的圖表可以從外部源更新而不用一張一張的複製黏貼是不是都知道了?能用電腦幹的活,非用手工干,當然非常忙了。

當然我承認有些班是不得不加的,但是加班不應該是常態;那幫開發晚上加班寫的Bug,第二天白天還要花一天去改,等同於加班製造問題,上班解決問題;那誰需要你「盡全力」的工作(加班)啊!

只為有價值的事「盡全力」的工作

比如準備一個重要的投標文件,比如準備一份專利的申請,比如準備一份法務文書,比如分析企業各車間的能耗……這種事情做了是有價值的,那麼在做這種事情的時候是需要「盡全力」的,而這種儘力也能帶來最直接的回報——經驗和金錢的增長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重視工作生活的Balance

2008-2010,每年年底,IBM都會組織所有銷售到北京開會,然後我永遠都是開完會以後充滿工作熱忱的直接回上海跑客戶,卻一直持幣待購沒有認真看房;只有2010年看了一套100萬出頭的展春園的兩居室,當時是個髒兮兮的宿舍,然後我還沒看上;

我把時間都投給了公司的生意後,標準的埋頭幹活,我得到了哪些呢?

  • 錢;
  • 技能;
  • 撕逼經驗和被坑經驗;

如果我當時多關注房產,多思考自己的出路呢,經常抬頭看路呢?

  • 我會在北京有兩套兩居室。

兩者的差距真的有點大…………「寶寶心裡苦」

現在我在工作時間並沒有「盡全力」的工作,但同樣不影響我的專家角色;而我的專家角色是靠學習、經驗和實踐得來的,並不是靠儘力工作得來的。

我在知乎上偶爾寫寫答案,娛人自娛挺好的,如果我盡全力的寫,難道就能寫出花樣來?還是要靠多琢磨。


最後,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任易」 ,分享個人成長、職場、管理、銷售上的經驗。


盡全力只能是在某些節點上,不可能是常態。


毋庸置疑是的。

但是就在剛才,有一個人告訴我了一句神一樣的哲理。

他說:

傻逼基因之所以沒有根據進化論被淘汰,

那是因為上帝規定「循規蹈矩的人」做事情不會偷奸耍滑,不會出格,容易把基因傳播下去。

而聰明人就不然。做事情總是想著找方法,到處冒頭,各種被針對。


簡直太特么有道理了!

明明是劣質基因,為什麼一直存活到今天呢?

那是因為他從繁殖角度來講,根本就不是劣質的。

也就是說,悶頭傻幹當奮鬥逼一直就是「絕大部分人繁衍後代幾率最高的選擇」。


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社會需要傻逼,當傻逼是有好處的。

問題是……你想當傻逼嗎?

---------------------------------------------------------

很多人回答問題偏題了,題目問的不是:

人工作的時候應不應該盡全力,

而是

人工作的時候應不應該(讓別人看起來)盡權力。

這完全是兩回事。


雖然哪怕是前一個問題,我也是說不應該的。

但是理由就不一樣了。


極少有人做事能真正的「盡全力」,很多人連「盡全力」的態度都沒有。


首先這個問題就搞錯重點了。
我自己現在帶一個小行政團隊,我對他們的評判標準從來不以加班時間為參照,而是以出活兒的質量和效率為主。
A,老大姐,主管考勤、辦公用品和專利申報,從來不加班,但也從來不需要我去過問她的工作進度,她自己能在每月的時間節點完成好手頭的例行工作;但對新工作能推就推。
B,空降兵,我第一次扔了份word讓他把裡面內容編排成PPT,他忙活了兩小時做好,交給我一份慘不忍睹的東西:沒有任何背景的PPT配上參差不齊的大段文字,還「用心」地把第一段文字設置成紅色+14號大小、第二段設置成黃色+8號大小、第三段設置成藍色+20號大小…我頓時決定以後只派他干最基礎的跑腿活兒,現在他天天穿梭在各部門裡送文件,忙得四腳朝天。
C,應屆畢業生,我給她派過不同的活兒試探她的能力,PPT能做但很一般,公文撰寫能力一般,學習能力可以,於是手把手教了一些Office軟體基本技能後讓她主管技術文件和新員工培訓,成天也很忙,周末還加班。
這仨人是我團隊里比較有代表性的三個人,說實話,無論他們加班多寡,我都不會考慮給他們派有挑戰性的活兒,A有能力但缺乏激情,B空有激情卻無能力,C空有模仿能力但創造性弱。
隔壁部門還有一種人,簡稱D,平時看著他也沒在忙啥,但他們領導但凡遇到比較棘手的事情都會丟給他,即便是他完全沒接觸過的東西,短則三兩天長則一周就能高質量地出活兒。別人看D天天戴個耳機聽歌,桌面5S一塌糊塗,但他領導就是連句重話都不捨得說他,平時也盡量少給他派活兒,怕累著他。有升職加薪的機會也會第一個想到他。
所以題主你可以對比看看你是哪一種情況,是否自己能力弱效率低、別人實在能力太強了一小時幹完你八小時的活兒,造成了「你盡全力,別人彈性足」的假象?


盡全力有三種結果,獲得預期結果,獲得不好的結果,獲得奇蹟
前兩種不用贅述,肯定是顯得蠢的,因為盡全力還沒有良好的結果。
倒是第三種還要危險,在職場記住兩點,1,任何你已經做到的事情,無論難度,都會被視為你理所應當能重現的結果。2,你在每個階段都被期望至少有更多的產出。
這兩點結合起來就危險了,現在你已經竭盡全力了,接下去你能不能完成更大的奇蹟?懸

正確的做法是保留實力,日常只完成105%的預期,看準機會,在合適的時候爆發一下,然後馬上恢復常態


不灌雞湯,從一個基層小領導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我在單位帶過很多新進的小菜鳥,帶他們幹活的時候,我首先關注的,是能否按時給我想要的結果,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話,不論看上去有多麼辛苦,我都不會因為」苦勞「去肯定一個人的工作。

在大家都能夠正常完成工作的前提下,我就會關注每個人的工作狀態,對那些看上去毫不費力就能完成規定任務的下屬,我肯定會向他交辦更高階的任務,給他更多的歷練機會,幫助他成長。對那些做每一件事感覺都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的下屬,我給他派活的時候心裡都會犯嘀咕:」要是把這孩子累出毛病來可咋辦啊「。

做事舉重若輕、外松內緊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全力以赴,不斷提高自己能力的上限,你越努力,才能越在工作中表現的毫不費力,工作狀態的」彈性「和你是不是全力以赴並不矛盾。

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我很反感某些答案中提到」槍打出頭鳥「之類的老油條辦公室政治,有一個段子我忘了哪個球星講的:」如果你有100%的實力,但是在這場比賽中只肯發揮80%,那麼下次比賽你就只剩下80%的能力了;但如果你在比賽中發揮出120%,那麼下次比賽你就擁有了120%的實力。「

講真,作為領導,我最喜歡那些每次任務都能發揮120%的孩子了。

以上


1,看環境,別人都在混日子,你拚命干,就會被排擠,你說你有追求?那就換個地方努力。

2,不要盡額外的全力,別人上班9小時,或者某些互聯網公司10小時,你別一盡全力工作14小時,早9點到晚11點,這樣會造成兩個後果:你領導覺得你可能工作效率很低;你的同事本來已經很努力,但是你的「盡全力」讓他們顯得很不努力,不要以為領導說「你看看XXX 多努力」是誇獎,這是給你挖坑呢。
當然如果你跟的項目或者你手頭負責的工作確實需要你付出這麼多的時間,那就要看具體情況而論。

3,儘力提高效率,完善流程,而不是純粹的埋頭苦幹。如果你做的事情提高了整組的效率,你領導根本不會在乎你是不是比別人少努力了一小時。
舉個例子,網站做專題是繞不過代碼的,大部分編輯不太懂html 代碼,改著改著就容易把頁面改錯,又找不出來錯在哪,只好跑過去問前端,特別麻煩。我在某門戶的時候把所有table的模板改成了Div +CSS 的,並且標註了代碼起止點,配合後台的可視化功能,不但容易編輯,還特別方便查錯,改進之後一個智商正常的編輯都可以熟練的使用專題後台,對於效率就是生命的新聞行業來說非常關鍵,我也因此獲得了一些回報。

4,留一手。比如你有十種方法可以提高流量,並且你確定這十種方法用完以後下個季度就不管用了,並且找不到新的方法,那你就得省著點用。你把方法用完了,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流量,但是下個季度怎麼辦?不要忘了你的領導也是要向他的領導彙報的,就算是老闆還得向投資人和董事會報告,你一下把增長做到頭了影響的可不止你一個,做事要講策略的。
但是這條絕對不是讓你偷懶,通常情況下總有新方法,但是給自己留條後路總不是壞事。


是非常蠢,你的領導還算不錯

改造價值觀是個很困難的事情,而企業選拔優秀人才的困難之處也在於此,難處在於,優秀的人才是不在乎價值觀的,而企業為了保證執行力會大量對新人進行價值觀教育


所以有能力在洗腦面前保持清醒,又能正確理解價值觀的意義,並且和企業保持相同目標的人少之又少。


首先 盡全力 是個很寬泛的概念


人在企業,要考慮什麼是盡全力,你是盡全力乾重復簡單的工作?還是盡全力干不可替代的工作


這個很難定義,領導把工作分配給下屬,有兩種形式

1 這個工作下屬可以干

2 這個工作只能下屬干


對於1 的情況,就是下屬是個黃牛,不停在同一個圈子裡墾地

首先,你不能減少領導的工作量,其次,你顯得總在找簡單的工作,第三 你太多被動接受,領導沒有成就感


盡全力,永遠不是在賣力上下功夫,而是在提高生產效率上下功夫,你的工作結果,領導是要提交報告的,領導在工作有那幾塊,你要清楚,你也要了解,領導在那些方面需要上交一份漂亮的數據,在哪些方面,現在仍然有沒解決的空白,這是為領導解憂的過程,也是你邁向管理層的開端。


幾乎所有的銷售都背指標,每年完成銷售指標才有年終獎拿。

一般第二年的銷售指標是在前一年的銷售業績上增長15%-25%。

一個盡全力的銷售,第一年「盡全力」超額完成指標,直接產出增長了150%的業績。然後第二年要在此基礎上再增長15%-25%的業績目標。同時,小到團隊team,再城市辦事處,大到整個大區,都要以第一年超額量的基礎增長指標。結果往往是第一年因為超額完成指標,年終獎豐厚,活的滋潤;可第二年就苦逼了,常常連累整個部分苦逼了,恰逢簽合同的空擋年,直接被開掉了都正常。

職場要健康發展,穩健的努力,長期而穩定的努力才是正經事啊。「盡全力」就像一個弦始終綳得很緊,射的箭固然遠,但風險高,弦容易斷。

因為「付出」是對著「回報」的,「盡全力」的努力一定期望屬於「盡全力努力的回報」。但盡全力往往拿不到「盡全力的回報」,盡全力的人,容易心態崩。

幾乎每一個崗位都是有崗位要求的,是結果導向,滿足崗位要求是基礎,再某些方面可亮眼表現,但盡量別一下子把老底交代光了。

跑馬拉松跟跑100米競賽是有區別的,盡全力適合跑100拼速度,而職場更適合馬拉松跑法:要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勻速持久的努力,弦有勁兒,但不是綳得死死的。完成指標,但不要超額太多,要有遠見,以未來為目標,穩固持久的進步。

盡全力後,常常就是「無力」,像被掏空,只剩下疲憊。保留一點精力,是緩衝,長期看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是共贏。

盡全力做事的人,總給人一種「做不長久」的感覺(個人印象是這樣,帶新人時發現盡全力拚的人往往喜歡抱怨、喜歡跳槽)。


在職場中,除了那些需要特別專業技能的崗位,大多數崗位其實都帶有濃重的行政屬性。


說白了,就是一個行政機構裡面的螺絲釘。


比如我進入公司,一開始是在加工項目部審核他們的加工費,後來沒多久被調到銷售管理部審核合同,之後又被派到了一個負責分公司與母公司聯繫的紐帶部門,現在通知我,過兩個月去銷售部上班。


這些部門,工作起來,無論是內容還是對象,都風馬牛不相及。


可大公司就是這樣,你只能到處跑,需要你就你上。


盡全力工作很蠢嗎?


無腦盡全力,很傻,傻到早死早超生的地步。


梁家輝說過一句話,我真的覺得,是至理名言。


每一個機構,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不管是明是暗,第一步學會它,不過好多人還沒有走到這一步就已經死了,知道為何?自以為是。第二步,就是在這個遊戲裡面把線頭找出來,學會如何不去犯規,懂得如何在線球裡面玩,這樣才能勉強保持性命。


雖然我們上班不會和電影裡面一樣,會死。

可如果不管規則,不管底線,盡全力去做事情。


大家上班,絕大多數無非求個安穩財,糊口而已。


很有可能,同事不喜歡你,小領導不喜歡你,沒人喜歡你。真正會喜歡你的人還沒來得及看見你,你已經被排擠走了。


而且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能理解,精力也是一種稀缺資源。


現在過勞死的人可不少,身體可是自己。


我見過一個人在辦公室裡面,半夜十點十一點的整理資料,就為了第二天匯總一個表格給領導看一眼。


我也見過平時沒什麼閃光點,可開會的時候,做的一手好PPT,一個小時的會議領導對他是讚不絕口。


我知道,做這麼好的PPT,條例清晰,數據詳盡,可能比上一位加班到半夜的同事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兩位同事都盡了全力,效果高下立判。


遵守遊戲規則,找到集體的底線,在適當的場合,向更高的管理者全力展現自己的才華,才能走的更遠走的更好。


盡全力的有3種人:

  1. 剛進公司的,需要證明自己價值的。
  2. 畢業生,還不懂厚積薄發。
  3. 要丟工作的人,必須儘力啊。

職場的究極秘技就是,用100分的實力去做80分的事情,當然也只能拿80分的工資。

那種挑戰自我的人,很快就會把能量全部耗盡然後出局。

那些看似平庸也沒什麼傲人之處的人,穩穩妥妥,慢悠悠的就年薪50+了。

......

因為絕大多數人永遠不知道:積累成功遠比提升自我重要的多


讓領導看到你工作能力表現極限,以我十來年的職場見識看,要似情況而定,畢竟現實職場遠非心靈雞湯那麼單純。除非是華為那種強激勵公司,一般的激勵不清晰的公司,你很能幹且願意幹活,那麼領導可能很欣賞你,由於欣賞你,會壓很多事情,但是未必能獲得額外的激勵。內地很多管理者都只願意談工作,談進度,一談利益就不想談了。OK,那麼問題來了,多幹了活,又長期得不到額外激勵,慢慢心態就會失去平衡,在公司可能還不如玩玩打打的同事幸福感高。當然了,可以通過跳槽對齊待遇,那是另外的話題了。


很帥氣!很帥氣!很帥氣!重複三遍。
不管做什麼,盡全力都是非常帥氣的事!猶如大汗淋漓的跑一場。迸發的生命力會讓你整個人都充滿被打磨的光彩。如果是寶劍就要有劃破長空的銳氣和豪氣。以後才永遠不會後悔。


說起這個,我還真被某上市公司高管嘲笑過。

起因是因為給某市委書記做項目彙報,我在到達目的地後才發現合作夥伴把很多消息拖到現場才告訴我,而我又是主彙報人,當天晚上已經凌晨2點多,所以只有第二天在出發路上再和合作夥伴確認一下最終的彙報內容。

然後我就在顛簸的路上抱著筆記本修改PPT,旁邊的高管(也是合作夥伴)看了一眼問我:

「你大學剛畢業不久吧?」

我?????????

「恩,我剛畢業四年。」我強忍住內心的憤怒。

然後高管點了點頭,滿足的望向了窗外。


我想,如果把工作僅僅當成工作,那盡多少力都無所謂,也許還要滿足所謂的各種辦公室潛規則吧。

但是,當你把工作當成事業,甚至靈魂的修行,就必須拼盡全力。

稻盛和夫說過,如果工作不盡全力對待,就不會有所成長,也不會創造奇蹟。


如果把工作拚命當成職場菜鳥的表現,那麼我只能說,你沒錯,是我錯了。

我不應該把青春和才華浪費在一家昏昏度日的公司。


挺蠢的,幾乎沒有一項工作需要你盡全力去作。
無論交給他什麼工作,都能高效完成,無論什麼問題都能妥善處理,這是最好的員工。
腦子不夠用,安排不合理的員工,才在那盡全力去傻干。


如果是有效勞動,也就是說,能得到老闆或主要領導的賞識,對成長進步有助推作用,我認為很好。否則,就是無效勞動,很蠢。


題主轉述的上司的觀點有兩個:一是對題主工作狀態的觀察結論,即「沒有彈性」;二是對這個觀察結論的延伸觀點,即題主「看起來也承接不了更多的工作」。

題主對上司觀點的理解則涉及三個角度:一是對這種工作狀態中的工作習慣的褒貶評價,即「盡全力」是否愚蠢;二是對領導的喜好的探詢,即「領導們會更願意把活兒交給那些看起來「有彈性」的員工而不是遇到事情「更儘力」的員工嗎」;三是對「彈性」這個一般為褒義的概念,(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導向一種貶義更重的理解軌道,即「怎麼區分這種「保留」和「工作划水」」。

這樣子理一理問題描述,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

1 拋開上司觀點的屬實與否不說,上司的確是從工作狀態的角度、員工能力與工作任務匹配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

2 而到了題主這裡,宛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上司壓根沒提到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所附帶的角度,都被理解了出來,而所涉及的角度卻是褒貶判斷、喜好探詢和褒義貶化。

粗略地看,題主是針對上司的觀點產生了內心反應;但嚴格一點說,題主跟上司根本不是在一個層面上考慮問題的。

這種情況如果放在辯論賽上,就屬於那種看似熱烈實際上基本沒有實質交鋒的辯論橋段。在職場和工作中,就屬於人際理解出現了嚴重障礙。

如果題主有機會看到這個答案,敢情題主回想一下:上司拋出觀點的當時,自己內心是什麼感受?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受?


往往一個人手裡的資源越少,就會越全力以赴地工作,因為除了工作沒有別的選擇和出路。這個事不能算蠢,而是別無選擇。就像俞敏洪說的,不要說他能堅持,而是他別無選擇。


推薦閱讀:

三十歲還沒有走到管理崗的人,後來都做了什麼?
外企的人到 45 歲以後都去哪裡了?他們是怎麼規劃自己的後半生的?
怎樣算是能幹?
員工學到東西就想走怎麼辦?
成功面試名企的過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