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韓國電影很少得國際性大獎?

知乎對於韓國電影的主論調就是「好」,秒殺大陸甚至華語電影,那為什麼很少或者基本沒有得過 戛納,柏林,威尼斯或者奧斯卡(連個外語片提名都沒有)?連多倫多都沒有?而相反,一部國人不關注的 白日焰火 卻能擒熊?是少么導致了這個落差?是因為韓國電影商業化,類型單一?或者是因為歐美人高冷,鳥都不想鳥韓國人?
(別跟我說有個金基德,一個人太少了)


得獎這種事情,是很講求歷史進程的。

我們來看看中國得獎的第一個高峰期,也就是以張藝謀《紅高粱》和陳凱歌《黃土地》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掀起的第一波新浪潮。我們可以稱這個時期為「神秘的中國」,因為其他人對中國的不了解,所以他們會好奇,而覺得新奇是得獎的要素。沒有看過,看完以後覺得震撼,刷新觀眾的認知,再加上影片的藝術和思想水平是真的高(早期幾部片的攝影水平真的屌的沒話說),自然拿獎拿到手軟。

再加上早期沒機會自由創作的第三代導演謝晉,第四代的謝飛,吳天明,可以算第6代的姜文,83-95年這個十年聚集了中國四代的天才,集中在這一時期奉獻了無數經典影片,我相信不論是國人還是外國人當時是看得目不暇給,每次進電影院都是一次新的體驗,不會像現在簡直冷飯越炒越冷。

但是,因為「歷史的原因」,華語電影不僅僅有大陸電影,還有台灣電影,香港電影。同一時期,台灣的兩尊大神侯孝賢和楊德昌橫空出世,他們拍的電影的文化背景和藝術風格又與張藝謀等人完全不同,再加上後來居上的李安,那幾年台灣電影也是欣欣向榮得獎不斷。而當時已經具備一定工業水準的香港電影也爆發了新浪潮,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王家衛等人為當時的香港電影帶來全新的拍攝理念與手法,風頭也是一時無兩。

1991年金馬奬四大導演同台競技,華語電影的黃金時代。

當年的得獎天團。

所以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華語電影拿很多獎,很大的程度是因為當時確實集中湧現了一批人才。套一句老套的話,有競爭才有進步,要找到一個天才很容易,要找到一批人互相競爭互相刺激創作卻是很難得的。

本來這股得獎狂潮在《活著》,《霸王別姬》以後可以說是告一段落了,但是98年出現了一部電影強行續了一波命,那就是賈樟柯的《小武》。我不知道為什麼賈老闆現在那麼不受待見,要知道《小武》這部電影可以說是華語電影的里程碑作品,用我老師的話講就是:原來電影還可以這樣拍!第六代的婁燁,王小帥等人協力將地下電影發揚光大,成為電影里的一種」新類型「,這些人也自然成為了電影節的常客。而事實上《白日焰火》和今年的《長江圖》都是這種風格的一種延續,所以受到影評人青睞是很正常的。

然後,18年過去了,我的觀察是這種風頭也差不多到了盡頭了。今年如果不是《長江圖》力挽狂瀾,我們可能會首次出現三大電影節華語電影掛蛋的囧境。注意,這個掛蛋不是沒得獎,而是連一部入圍的都沒有,可見頹勢已經很明顯了。

聊完了這個,我們接著說韓國電影。同樣因為歷史的原因,早期韓國處於對外戰爭和政治動蕩的年代,所以只出現了林權澤一位國際公認的大師。事情在他們開放審查制以後出現了變化,大概在96-97年左右,湧現了金基德,洪尚秀,李滄東第一批作者導演,接著在2000年達到了高峰,朴贊郁拍出了JSA,奉俊昊處女作《綁架門口狗》面市,同時還出現了金知雲,郭在容等商業片出色的導演,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準備拿獎拿到手軟。

然而,跟華語電影不一樣的是,韓國除了上面幾位導演,其他人完全沒有打算往藝術方面發展,而是向市場靠攏。這裡要提一下1999年姜帝圭的《生死諜變》,這部電影開啟了韓國電影的類型化時代,往後很多導演在創作的時候除了考慮藝術價值,還要想自己的電影會不會賣。值得一提的是,奉俊昊當時的《綁架門口狗》因為票房慘敗,縱使風評不錯,但是依然沒有人敢接他的第二部電影。如果不是宋康昊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拉攏很多資源,我們可能就看不到《殺人回憶》了。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雖然出了朴贊郁和金基德這樣的天才,而這幾年得獎確實也不少,然而韓國其他電影人沒有繼承他們的衣缽,而是更多得投入到商業類型化的創作當中。實話實說,我覺得這只是路線不同,大家點的科技樹不一樣罷了,沒有誰好誰不好。不過根據我的觀察,韓國電影這幾年在電影節還是常在常有的,幾位導演的創作力也很旺盛,後面的羅宏鎮,黃東赫也在迎頭趕上。反觀我們,第五代已經完全退出,第六代也已到了頂峰開始往下了,第七代雖然有畢贛,楊超等人,但是似乎還完全無法形成一股勢力,前景堪憂。


首先,韓國在奧斯卡和三大電影節獲獎的情況是基本沒有。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熊獎,金棕櫚獎都沒得過,僅僅是金基德憑藉《聖殤》拿了金獅獎。但這只是在歐洲電影節最高獎項獲獎方面。
在各類權威的電影排名中,tspdt世界一百佳和imbd影史250佳都僅僅只有《老男孩》入選,視與聽評選的250佳也並沒有韓國電影。經典優秀電影和一個國家的電影底蘊有很大的關係,拋開這些因素看imbd 視與聽 電影手冊的各種年度榜單我們會發現也基本上沒有韓國電影。對於近幾年各種震撼國人的韓國電影來說,這些結果的卻有點鳳毛菱角。
韓國1984年廢除電影事前審查制度,這無疑是給了良好的韓國電影一個發展的前提。韓國國土面積小,而且境內多山,國土面積百分之七十是山地,可耕地很少,而且人口分布也不合理,大體分為三大塊,一塊是以首爾為中心的地區,那塊不大的地方集中了整個韓國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第二大城市是釜山,第三個是東部地區相對平坦的平原,而這三個地區集中了韓國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韓國人危機意識十分強,韓國近幾年層出不窮的各類反映社會黑暗腐敗陰暗的一面,警示提醒著韓國人,前幾年的電影《熔爐》因為取材真實甚至改變了韓國的法律,這在世界電影的大環境中都是極其罕見的。
韓國很多印象深刻主題沉重的影片多改自真實事件,比如《韓公主》《素媛》《青蛙少年》等電影,諸多此類的韓國電影主題讓人深思,但電影觀影體驗就是易懂,韓國基本沒有過多的如「幻境」「意象」「鏡像」「超現實」之類的勾勒,僅僅從這一點,韓國電影就很難符合歐洲三大電影節評委會的口味,在這些評委眼裡,這些電影實在無法讓他們眼前一亮。
我看的韓國電影不算多,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尺度特大的色情電影…(我不吹,看起來那是很不錯的,絕對處於韓國電影分級制度最高限制),說偏了。去年韓國的觀影人次大概有一億次,等於說5000萬人口的韓國,每年每個人都會去電影看兩部電影,影院放映基本是韓國本土電影(聯想到某總局的國產電影保護月政策,完全不能比),韓國整個電影界是比較封閉的…而且影片也是在迎合著韓國人自己的口味,拍給韓國人自己看,加上韓國電影配額制,又叫義務上映制度。就是韓國政府為保護本國電影所進行的政府行為,強制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上滿146天的本土電影;這並不是韓國的強權政治,更多支持的竟然也是韓國人,而且在1999年的光頭運動中,韓國人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世貿組織,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電影人以及普通民眾甚至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為全韓國影人集體參加,所以被世界媒體高度關注,韓國政府在極大壓力下,決定繼續Screen Quota政策令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
韓國對新人的扶持也是很好的很值得借鑒的,韓國政府交給電影振興委員會分配的輔助電影的資金。其輔助金主要發放對象是電影學院學生和進行獨立電影製作的導演,用以進行實驗短片、紀錄片和藝術獨立電影的製作,最高可申請4億韓元(摺合人民幣約270萬元)或製作費30%的輔助金,資金無須歸還,也無須以獎項和內容上的附和為回報,主要目的是增加年輕的電影人成長學習的機會。一般商業電影則無輔助金可拿,但可以申請無息或低利率融資貸款的方式「借」錢。
韓國電影不缺小錢的,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也幫助了韓國商業電影。金融風暴爆發後,雖然導致大企業在電影業的收縮,但是手上仍有資金的韓國企業家苦於無出路。屏幕配額制度使韓國電影一直是一個較有保障的資金避難所,大企業的財閥們從調查中發現,股票市場不穩定,銀行利息又低,不如投資拍電影。

扯多了,說的有些亂,總體來說韓國電影雖然優秀,但是大多數電影並不適合去追逐歐洲三大電影節的。
在上王冀刑老師的導演創作課,邊聽課邊碼字,內容很亂又有些不著邊。

不過正面回答題主問題,韓國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以外的電影節還是有很多成績的,韓國資深老導演林權澤憑《醉畫仙》獲得第五十五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以及同年李滄東的《綠洲》獲得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再說最讓人熟知的韓國導演金基德,以《撒瑪利亞女孩》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拿下了最佳導演獎;同年朴贊旭的《老男孩》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以及金基德的《空房間》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也得到了最佳導演銀獅獎…這僅僅是韓國電影嶄露頭角的一小部分,韓國電影優良的發展制度,以及給新人導演的大力扶持,同時韓國人自己對自己電影的支持贊同,韓國電影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好,大家可以去搜一搜韓國電影票房排行榜,500萬觀影人次以上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優秀的好電影,都是值得花時間看的(對比天朝現在畸形的票房市場,絕對是兩條漸行漸遠的路),中國觀眾也應該多支持了解中國的獨立電影,支持努力想奮鬥有理想有目標的有能力拍出好電影的導演。

PS:我自己做的分析講解一部十分優秀的韓國影片《恐怖直播》,大家可以看一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null.html?xsharefrom=android


就算去掉李安還有港台電影人,張藝謀足夠吊打整個韓國電影圈。而且內地電影人總共拿到過八次最佳電影。是不是吊打韓國。藝術性不夠。


國內裝b犯長期以來就喜歡黑張藝謀和韓吹

結果不論是獎項還是海外票房影響力 一個張藝謀就吊打整個韓國電影圈 這打臉打得


我真想大笑三聲


第一:韓國電影得大獎的不少

以三大計,最高獎
金基德,金獅一座,他還拿過柏林、威尼斯最佳導演

韓國導演入圍三大的重要獎項(編導制演)不少,獲獎也有不少。
提名挺多,列一下獲得的重要獎項:

林權澤:戛納最佳導演,柏林終身成就獎,《種女》捧出一個威尼斯影后姜受延
李滄東:威尼斯最佳導演、戛納最佳編劇,《密陽》捧出了一位戛納影后全度妍
朴贊郁:戛納評審團大獎(最高獎是第一名,評審團大獎等於第二名)

以中國和韓國的人口比例來算,韓國導演在三大頂級電影節的獲獎率很高了,2000年後要高於日本。一一提人口引起爭議,後面解釋。

中國也主要是靠幾個得獎大戶在撐著:李安最多,其次張藝謀,再次就是王家衛,侯孝賢,楊德昌,姜文,賈樟柯,陳凱歌拿了個金棕櫚,其他人比如婁燁偶爾拿拿獎,提個名……(李安、侯孝賢、楊德昌只會出現在中國電影史課本里而非外國電影史,論文化底蘊和美學風貌)

得獎大戶=天才。
偶爾得獎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運氣+超常發揮。
還有一種導演&>天才,請尊稱他大師,有沒有獎項已經不是個事,比如弗里茨朗;但往往大師就是得獎大戶,感興趣的去看看黑澤明、費里尼、伯格曼的戰績。
一個天才只是讓人們驚艷,一位大師卻可以給人們洗腦:這個國家的電影太牛逼了。
此外,還有一種電影作品叫神作,99%成於大師和天才。
一一我想,之所以很多人不服韓國電影,主要還是因為韓國目前還是缺少真正的大師和神作。

但是,2000年後,韓國電影在商業片、類型片方面的進步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韓國導演也能去好萊塢拍a咖位的大片。
十幾年內進步神速,電影類型多樣化,又都能達到一定質量,拿獎也不少,所以,整體來講,韓國電影成就非常突出。


第二,獲獎除了實力外,也要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有運氣成分。所以,不能完全拿獎項來判斷一個國家的電影業成績。

韓國電影,我就服金基德,(1個金基德&>10000個陸川)。至於很多人追捧的那些殺人回憶熔爐哭聲,我個人反正是不欣賞的。
但是,我承認韓國電影的整體成就,認為值得尊敬。
任何國家的人都不該隨便說:我國得獎多,吊打韓國電影。一一美國人法國人義大利人也不該。

PS:在我看來,黑澤明才是真大神,套用我並不贊同的話來表達我的腦殘崇拜之情:一個黑澤明,吊打無數國家的電影。

第三,國人不關注(白日焰火),不意味著:白日焰火沒國人看就不好,就是一般般影片;
也絕不意味著:吾國一般般的片子都可以拿金熊獎,韓國電影沒拿到,所以別人輸了。

吾國電影有一點肯定是贏了全世界:爛片之多秒殺全世界,而爛得要命的電影還可以賣幾億!!!

注意:
自始至終,我沒有說過,韓國電影勝過中國電影,或者中國電影輸給了韓國電影。
但我反對有人說:中國電影吊打韓國電影,或韓國電影吊打中國電影。


一一一一一
補充解釋人口問題

我沒有說人口是決定因素。但完全不考慮人口因素,我不贊同。因為量變終會產生質變。
幾百萬人口、幾千萬人口、幾億人口、十幾億人口,電影規模、從業人數會大不一樣,得獎幾率也會因此改變。
僅提人口是我太隨意,不嚴謹。影響得獎,比人口更重要的因素有:

外因:
1.一個國家有文化影響力,有話題熱度,人們對這個國家的文化文明歷史或者當下格外感興趣,那這個國家的電影作品就會相對容易得獎。

2.這個國家要是在電影史上形成過重要的浪潮和流派,於是繼承者又相對容易得獎。

3.國家不幸詩家幸,揭露國家歷史創傷的作品相對更容易獲獎。

義大利人法國人得獎多,因為歐洲本來就是文明的中心,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詩意現實主義左岸派等影響巨大。絕美之城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沾了費里尼的小光,沾了羅馬城的大光。讓索倫蒂諾拍個深圳試試?
伊朗得獎挺多,和它在宗教文化上的特殊性有不小關聯,人們很想知道這個與歐美或中日韓不一樣的神秘國度的故事。
人們可能更想看看朝鮮電影,勝過韓國電影,因為朝鮮的熱度更高。
我不知道列支敦斯登或模里西斯有沒有電影,我反正沒啥興趣看這兩個國家的電影,去兩國玩玩倒是可以。和貧富地域沒關係,而是缺乏文化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在文化影響和熱度方面,韓國沒法和中國比,不管正面還是負面;外國人更願意多了解中國電影,興趣大過韓國電影。
記得一個丹麥編劇說過,我們這個國家非正常死亡比較少,以至於我已經用車禍和癌症殺死十幾個人了。一一雖然丹麥也有厲害的哥,比如比利奧古斯特,但他們依靠的主要還是1、2,所以才會整出個道格馬95。一一中國每天都在發生無數精彩或狗血的事,那麼多非正常死亡……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中國導演,比起一個丹麥導演或韓國導演,有更大幾率獲大獎。
一一因此,吾國電影可以說是浪費了吊打韓國電影的機會。

內因:
導演要有挑選和把握題材的能力,有本事把人們感興趣的內容提煉出來,進行藝術化表達,拍出真正的傑作。

天才的導演,可以戰勝自己國家影響力不夠的因素。
聖殤在威尼斯放映時,滿場,一票難求,記者、影評人、普通觀眾都給予高評價。反之,有些電影拿到金獅金熊金棕櫚,結果很多人不服,覺得只是平庸之作。

一一藝術最是勢利,寵幸天才,怠慢匠人,嘲笑庸人。


怎麼有人討論電影的時候總過意的抬高申肖克的救贖
還拿IMDb和豆瓣來拔高這部影片的地位,這二個都是影迷打分
事實上當年和阿甘爭奧斯卡的是低俗小說,在當年認為是冤案之一,這個冤案指的不是申肖克的救贖
在視與聽 846位影評人和358位導演
和tspdt中這二個專業影評人和導演的投票中

申肖克的救贖排位並不高,一個800多位,一個600多位
阿甘正傳 穩定400
低俗小說穩定 150以內
任何一個專業導演和影評人投票的雜誌,申肖克的救贖名次都要遠遠低於這二個

要論獎項
阿甘 當年奧斯卡大贏家
低俗小說 嘎納金櫚獎擊敗藍白紅三部曲之紅(視與聽,tspdt穩定300)

從專業角度來看,申肖克的救贖在三者的地位絕對是最低的,結果總是被人用IMDb這種普通影迷打的分來翻案,除了一個中國,一個世界,就專業性來說IMDb我看不出任何比豆瓣高明的地方


近些年,韓國電影一直走上坡

舉幾個例子,我看過的電影

《熔爐》《殺人回憶》《突然變異》
《隧道》《釜山行》

這幾個都是精彩電影,但是!

你會發現,這幾個電影都是講人性和反應社會觀的電影

國外人不是很吃這套啊。


問題不成立。以下列出韓國目前活躍的四大導演朴贊郁、奉俊昊、洪尚秀、李滄東在國際上的獲獎記錄。金基德既然問題已經提到,這裡就不列了。至於說為什麼沒有拿過最高的金熊、金棕櫚、金獅(金基德除外),以及沒有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因為要拿大獎,除去影片質量和導演的才華,運氣同樣重要,而奧斯卡則還需要公關的能量。但是以下這些導演幾乎每部作品都能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並且在國內票房也非常不錯。反觀你國幾個電影節常客諸如賈樟柯、婁燁,在國內要麼連審查都過不了,要麼過了審也沒什麼人看,更有甚者被罵為「專門抹黑中國討外國人喜歡」。這種差距是太明顯不過了。
朴贊郁得獎記錄:
《小姐》:2016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
《蝙蝠》:2009年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
《機器人之戀》:2006年柏林電影節銀熊亞佛雷德鮑爾獎;
《親切的金子》:2005年威尼斯電影節小金獅獎;
《老男孩》:2004年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國際片提名;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外語片;BBC21世紀百部最佳影片第30名。
《共同警備區》:2001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
奉俊昊得獎記錄:
《雪國列車》:2014年猶他影評人協會最佳改編劇本;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年度十大獨立電影;土星獎最佳動作/冒險片提名;影評人選擇獎最佳科幻/動作片提名;
《母親》:2009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入圍;2010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影片;2010年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漢江怪物》:2006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影片;
《殺人回憶》:2003年聖塞巴斯蒂安最佳新導演獎、費比西影評人獎。
洪尚秀得獎記錄:
《你自己與你所有》:2016年聖巴斯蒂安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這時對,那時錯》:2015年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
《自由之丘》:2014年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入圍;
《我們善熙》:2013年洛迦諾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14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影片;
《不是任何人女兒的海媛》:2013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2013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影片;
《在異國》:2012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2012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影片;
《北村方向》:2011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入圍;
《玉熙的電影》:2010年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入圍;
《夏夏夏》:2010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
《夜與日》:2008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
《劇場前》:2005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2005年《電影手冊》年度十佳影片;
《男人的未來是女人》:2004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
李滄東得獎記錄:
《詩》:2010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密陽》:2007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
《綠洲》:2002年威尼斯電影節費比西影評人獎。


有談人口的,有談審查的。不拿中國比,同是亞洲國家的伊朗如何呢?人口跟韓國差不多,審查制度堪比朝鮮,但是人家有一個金獅,一個金熊,一個金棕櫚,一個奧斯卡,幾個奧斯卡提名,甚至還有一個最佳動畫的提名。可能有人說伊朗國土面積大,地處東西方文化交界處,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那麼,處於苦寒之地的瑞典如何呢?瑞典出了個英格瑪伯格曼,三個奧斯卡,一個金熊,恕我直言,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的地位,閣下們說的那些韓國導演綁一起也比不上。可能有人說瑞典老牌發達國家,地處歐洲文化圈,可以先進。那麼窮的底掉的印度如何呢,印度電影不用多說,比之中國也不差。可能有人說印度人口多,你看又繞回來了。
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因為天氣太冷,行進困難
因為天氣轉暖,道路泥濘,行進困難
說白了,祖師爺不賞飯
要我說,韓國就是缺少天才,當然了,韓國電影整體水平不錯,大部分都能及格,但是我對及格水平的電影沒興趣。看完《霸王別姬》《天狗》(尤其是富大龍,太棒了)《心迷宮》《香水》《教父》我能在座位上坐五分鐘,然後吐出一句「卧槽,牛逼」,至於韓國電影,除了《殺人回憶》,我找不到第二部

——————————————————————————
我不知道喜歡韓國電影的都是什麼樣的人,於我來說,韓國電影題材很牛逼,但我只能說他們根本就不會講故事,虎頭蛇尾,人物扁平,強行黑暗,用力過度,歇斯底里,過猶不及。

可以說成也類型片,敗也類型片。諷刺政府,表現人性。這都是歐美幾十年前玩剩下的。讓國內一幫子不知道靶子往哪豎的人高喊牛逼容易,讓身經百戰的歐美人叫好可就難了。

諷刺社會的,韓國能拍出《發條橙》《12個猴子》嗎?
講人性的,韓國能拍出《搏擊俱樂部》《沉默的羔羊》嗎?

那麼為什麼同樣是歐美玩爛的警匪片題材的《白日焰火》能拿獎呢?因為《白日焰火》拍的就是好啊。任你怎麼吹韓國的警匪片,他就是沒有拿過獎啊。其他的,你再給韓國一百年時間,他也拍不出來《霸王別姬》《阿甘正傳》

要我說韓國電影要麼把格局放大一點,別整天只能看到黑暗面。要麼先學會怎麼講故事,要不類型片光剩下類型,片沒了。
不過韓國電影也不能算是顆粒無收,金基德不是還有一座金獅嗎?不過要說起來韓國電影,海外票房也比不過中國電影。不知道韓國電影迷們成天說的韓國電影厲害在什麼地方,豆瓣評分嗎:-D


因為人家已經玩剩下韓國那一套了,不吃這一套。但是很多影迷可能比較對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失望,就把罵政府的韓國電影拔高了。其實這種時候你可以選擇看國外電影,你會發現比韓國電影好的多的多得多,沒必要因為現在40分的中國電影而大力吹捧60分的韓國電影,白白失去了觀看80-100分的歐美電影的機會。然後,曾經滄海難為水,你會發現韓國電影真不算啥。以及《恐怖直播》真的不好看好嗎,為了諷刺而諷刺。。。好傻逼。


吹韓國電影的人,不知是被國產爛片傷的深,還是對世界佳片理解的淺。韓國電影無論是挖掘深度還是表達人性什麼的,都有個非常致命的缺陷,兩個字:刻意。這可能也是該國電影人的思維缺陷。


何止獎項,就算在票房上,韓國電影也不怎麼樣。北美市場歷年來的票房還剛不上中國電影的零頭。你可以說中國人「不懂」電影,難不成美國人、加拿大人也不懂電影?根本原因就是韓國電影不行,在亞洲無法同中國、日本電影相提並論,在世界上壓根就排不上號。


商業電影強不等於藝術價值高。

比如
現在亞洲電影的領軍人物是個泰國人。


格局都太小格局都太小格局都太小 大多只有觀賞性 其他藝術性質都沒有啦


韓國電影工業發展局限 文化底蘊不深 風格普遍靠抄歐美、社會陰暗面賣慘 一時半會兒還成不了氣候


韓國我看過的覺得不錯的 基本上就是批判人性 然後政府背鍋 讓我一度懷疑大家過得是有多慘 強行說教
感覺有點兒套路化 看第一部的時候會覺得很激動 看的多了也就沒什麼了 但這也使韓國電影平均水平可能更高一些 但驚艷不足
另外 豆瓣為什麼給釜山行打了8點幾 只給了一代宗師、天註定這些國產片7點兒幾。。


最基本的原因還是韓國電影發展時間短,才二三十年吧。當日本影壇大師輩出、香港成為東方好萊塢的時候,韓國還沒開始發展電影產業呢。即使中國內地,電影底子也比韓國早且厚。


相比一下體量,韓國不如中國拿獎多是一個很丟人的事情嗎?
假如有韓國對電影事業的支持力度加上和韓國電影人相當的製作水平,中國電影能是現在這個水平?


我非常喜歡韓影,這些年也看過不少韓影,對這個問題也有過一些思考。

個人認為,目前的韓國電影 總體 水平是要遠高於大陸電影的。每年韓國電影都會浮現出4到5部優秀及以上的電影。我將其歸因於韓國較為成熟的電影工業。成熟的電影工業帶來的是下限不低的優秀電影。

但韓國電影也有自己的局限,局限便是韓國電影的上限普遍不高。原因也很簡單,韓國是一個狹隘的國家,是一個既沒有歷史,又沒有未來的小國,簡單來說,韓國沒有文化。沒有文化,你是拿不了大獎的。

樓上有一位朋友拿韓國拍不出霸王別姬,來攻擊韓國電影,我覺得站不住腳,中國從有電影以來,霸王別姬級別的電影也就僅此一部。


也不能這樣說吧!
韓國的電影實力還是擺在那的,反正比某國要強太多,所謂的獲獎也得看機遇吧!反正我喜歡的朴贊郁、金基德、洪尚秀、李滄東、奉俊昊等應該都得過三大國際電影節獎吧


速度與激情系列貌似大多都是韓國導演拍的吧,韓國的雪國列車應該是最好萊塢的一個韓國片了,電影上韓國正在往東方好萊塢發展,中國則是東方寶萊塢。


感覺看多了不過如此,第一次看覺得很厲害,之後很多都是一個調調,罵這罵那,可能戳到我們的軟肋了,什麼法制什麼政府什麼民主咱們就覺得牛逼了,其實不過如此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莫扎特傳》?
如何評價《月光男孩》獲奧斯卡最佳影片?
有哪些新生代,中生代的演員有拿奧斯卡的潛力?
如何評價著名電影攝影大師羅傑·迪金斯?為什麼 13 次提名奧斯卡均未得獎,但是業內大咖卻是交口稱讚?

TAG:電影 | 韓國 | 奧斯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