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新三國》對人物的刻畫?

感覺裡面雖然不如老版經典,但是很多人物的刻畫都十分大膽鮮明。尤其是劉備魯肅孫權曹丕司馬懿這幾個,層次很豐富,讓人不僅感覺到人物的人性、慾望,還有掙扎和信念。超出臉譜化符號化,改編的很有意思。


評論倒是很有趣。新老三國粉對不同觀點的寬容度大家一看便知。我沒有刪過評論,如果沒了那是因為被別人舉報了。


-------------------------------------------------------------------------------------------------------------------------
誠然,新三國有很多問題,也有很多人不喜歡新三國,但是新三國依然有優點(至少我個人認為有優點)。我在答案開頭就聲明這是我個人觀點了,僅供大家探討和交流,沒有任何說教甚至吹逼的意思,你不同意/不喜歡我的觀點是很正常的事情,請不要強迫我接受你的觀點
另外我也不是在給新三國強行洗地,更不是高希希的槍手(別笑,還真有人給我扣這個帽子)。題主的問題是「如何評價新三國的任人物刻畫」,不是「如何評價新三國」。我答案的主要立場是「新三國的人物塑造有可圈可點的地方」,而不是有些噴子意淫的「新三國拍的太成功了老三國弱爆了」云云。
我不希望在這個答案里過多討論「如何評價新三國」,一是因為跑題,二是因為這樣做幾乎一定會導致不必要的爭吵,三是因為我本身能力也有限。

------------------------------------------------------------------------------------------------------------------------

【2016.3.4更新:】
【12.9更新:曹仁、曹休、曹真、曹爽】
【9.11更新:修改一些詞句】
【8.12更新:荀彧、程昱、龐統、黃權、李嚴、李豐、苟安】

-------------以下是正文----------------

談起新《三國》(為了方便,以下寫作「新三國」),就難免要和央視老版《三國演義》(為了方便,以下寫作「老三國」)做對比,而這個問題肯定會引起不小的爭論。我希望關注這個問題的人都能理性討論

先聲明以下全是我的個人觀點和看法

題主問的是人物刻畫,所以我主要說人物,當然難免會涉及其他方面。

我個人的總觀點是:新三國的人物塑造總的來說是成功的,是精彩的。
總闡釋:我個人認為新三國的人物更像「人」,所謂的「人」,是複雜的人,是多面的人,而並非貼標籤式的「樣板人物「,這是新三國相較於老三國最重要的進步。


我個人認為老三國對人物的塑造帶有一定程度的臉譜化傾向,比如劉備永遠堂堂正正+正人君子+仁德愛民,諸葛亮永遠冷靜穩定+神機妙算+鞠躬盡瘁,魯肅永遠呆萌可愛+老好人+智商拙計等等。對比新三國中的這些人物,你會發現新三國對一些重要人物塑造的要複雜的多,也真實的多(這一部分後面詳細說)。
我個人認為,人都是複雜的,更何況這些在亂世中弄浪的英雄,他們的行為/做法/思想/觀點往往並不取決於其本身,許多時候是情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新三國中的人物塑造恰恰強化了對這一點的表現和強調,更多的向觀眾傳達了」詩外的功夫」,也更好的表現了人的複雜。
從這個意義上說,老三國做的相對差一些。我認為主要是時代原因:二十年前的大眾對於三國的了解程度(普及度)以及學界對三國的研究程度(資料的客觀豐富度)都不及當代,難免受所謂的官方定本、官方定論影響;理念也相對單一,這樣塑造出的人物自然是略顯臉譜化的。

寫到這裡突然發現不結合具體例子就寫不下去了,於是下面就開始舉例子吧。

【只想看結論的同學看到這裡就可以了……後邊實在太長……這裡預個警】

一.魯肅

我個人認為,魯肅的塑造是新三國在人物塑造方面相較於老三國最成功的地方。
在老三國中,魯肅的形象基本是完全按照《三國演義》的套路來的:夾在諸葛亮和周瑜兩個人之間來回撮合,竭力維持著脆弱的孫劉聯盟,但是最後落得個兩邊不是人的下場。老三國中的魯肅基本是一個老實到迂腐的人,我第一次看老三國的時候(那時候我還上初中)就吐槽過:這樣一個老實巴交呆萌可愛的迂腐文人居然在周瑜死後接替了大都督一職!渣權果然不會用人啊!
在老三國里,魯肅基本就是一個傻乎乎的呆萌大叔,白天做諸葛亮的腦殘粉(無數次被諸葛亮的智慧折服),晚上做周瑜的貼身小棉襖(尤其是周瑜打南郡中箭養傷期間,現在再回看這一段簡直不能直視)。
其實從羅貫中的角度上說,把魯肅塑造成這樣一個呆萌的大叔也是有目的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襯托諸葛亮的智慧。(為了襯托諸葛亮也順便把周瑜坑了)
新三國的情況則大不同。在新三國里,你能看到一個更真實、更完整、更複雜的魯肅。

  • 為了維持孫劉聯盟,他苦苦維持著諸葛亮和周瑜的關係,而他這麼做的原因並不是「為人憨厚老實」,而是基於一個戰略家和政治家的遠見和智慧。
  • 為了維持孫劉聯盟,多次斡旋於劉備和周瑜之間,一次又一次的討要荊州,雖然每次都要不回來,但是要不回來的原因並不是「性格太老實,劉備一哭諸葛亮一編瞎話就相信了」,而同樣是基於聯合劉備以保江東的戰略。
  • 劉備得了益州,關羽還是不還荊州,在那場殺機四伏的鴻門宴上,呂蒙等手下將領背著魯肅在帳後安排了刀斧手,病重的魯肅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果斷借敬酒之機低聲警告關羽「手下將領違背我命令安排了埋伏,將軍可就此挾我為人質」(大概意思),然後讓關羽順利離開。在關羽一邊挾持著魯肅一邊往船上走的過程中,關羽低聲問魯肅:

「先生為什麼要救我?」
「不,我不是在救將軍,而是在救孫劉聯盟。」
「……真義士也!」

  • 關羽為其打動,歸還三郡,魯肅萬分欣慰,向關羽致意,但就在此時昏倒在江邊,不久後死去。(這是新三國的情節,《三國演義》有沒有這一情節我忘了)

我個人認為這才是一個真實的魯肅,一個能夠最早為孫權謀劃三分天下戰略的戰略家,一個為了維持孫劉聯盟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政治家,一個能夠讓孫權在短時間內面貌煥然一新的偉大智者和人生導師。

雖然這樣的魯肅的形象並不是羅貫中筆下的魯肅的形象,但是高希希本來就沒打算翻拍《三國演義》,人家的片名本來就叫《三國》,頂多加一個「新」字,網上的那些噴子們何必拿《三國演義》來苛求他呢。

二.諸葛亮

不說陸毅演技/氣質的問題,只談人物塑造。
唐國強的諸葛亮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絕對是經典。但是在我這個九零後看來,唐國強的形象也不是完美的,比如我覺得唐的青年諸葛形象有些胖了…而且臉也顯得有點大…
回到正題,老三國的諸葛的確經典,沒有大硬傷,但還是那句話:臉譜化傾向略明顯,有時候過於「料事如神」,有點「近妖」,但都不是大問題。新三國相對更傾向於把諸葛亮當作「人」來塑造,而非神。
我印象比較深的情節是劉備入贅東吳,時間一長,關張就坐不住了,認為諸葛亮要奪權於是兵諫,張飛怒掀桌,諸葛亮心灰意冷,關張走後,旁邊的馬謖要撿散在地上的竹簡,諸葛亮此時突然發火:

「你拾它作甚!你今天撿了,明天這廝還要來撒野的!」
馬謖也驚了,說:「先生你怎麼發火了,這可不像平時的先生啊。」

我覺得這個情節就反映了諸葛亮是人而非神的一面:他也會情緒失控,也有不冷靜的時候,也有他應付不了的情況,也有智商不夠用的時候。

當然我並不是說老三國是在給諸葛亮造神,比如參考馬伯庸的回答: 央視版《三國演義》有哪些原創情節?中空城計的那個細節。

三.曹操
這應該是新三國的一個爭議點,我們依然只分析人物,不評價演員/演技。
鮑國安的曹操也是經典,這個沒得說。如果對比一下的話,我覺很鮑的曹操更多體現的是「雄」,陳的曹操更多體現的是「奸」。

新三國的曹操特別愛笑,而且不得不吐槽陳的笑聲太過猥瑣,有時候容易讓觀眾齣戲,而且新三國居然好幾次出現了曹操隨地小便的情節,這也許都是為了體現曹操不拘小節的「奸」的一面吧。
不少人吐槽陳建斌的曹操形象太猥瑣不大氣,我覺得新三國這樣處理並不是沒過腦子,畢竟史書記載曹操長相併不帥,甚至略丑,屬於矮丑銼一類的,「望之不似人君」。我覺得把曹操演的猥瑣點也不是什麼壞事。況且都是生活在亂世的人,能活下去才是硬道理,狡猾一點奸詐一點猥瑣一點並沒有什麼錯誤。還是那句話,你可以認為曹操是霸氣的雄主,但也不能忽略他長相略挫這個事實,高希希拍的是《三國》不是《三國演義》。
另外突然想起來一點,就是曹操殺呂伯奢全家那一段,新三國曹操說了兩句話:

曹操:」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陳宮:」你說什麼?!「
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故意放慢語速)

我覺得這其實說明了新三國的取材立場:《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相互借鑒。

四.呂蒙

呂蒙這個角色需要結合情節來說,我認為新三國里的呂蒙不僅僅是單純的一個人物,而且還有重要的推動情節的作用。

這要從新三國中赤壁之戰附近的劇情說起。在周瑜任大都督期間,周瑜身邊總要有一個能夠經常一起議事的武將,這個武將在《三國演義》里應該是甘寧,但是新三國把這個人換成了呂蒙,反而把甘寧的存在感弱化了。
我認為這樣處理的原因,一是因為甘寧存在感比較弱,有關他的情節和主線劇情關係不大,新三國精簡了不少情節,其中有關甘寧的情節基本都去掉了,所以甘寧本身就沒有強調的意義了。二是因為把甘寧換成呂蒙,讓他在周瑜旁邊議事,可以體現出呂蒙從「吳下阿蒙」成長為一方統帥的過程,等到呂蒙偷襲荊州大顯身手的時候不致太過突兀。三是因為周瑜和呂蒙都是吞劉派的代表,讓他見證周瑜被諸葛氣死的過程正好可以突出呂蒙對劉備集團的仇恨,為後面呂蒙偷襲荊州的劇情埋下伏筆。(尤其是周瑜死的時候抬手喊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那個鏡頭,魯肅在旁邊傷心慟哭,而呂蒙此時的表情則更多表現的是仇恨,我認為新三國這個細節處理的不錯)

五.曹丕司馬懿

這二位也要結合劇情來說。
老三國中的曹丕存在感相對偏弱(尤其是曹操老年以前),有點稀里糊塗繼承王位的感覺,新三國則大大加強了曹丕的戲份,觀眾可以看出曹丕如何玩心計裝孫子最後在王位爭奪戰中勝利的整個過程,將曹丕這個人物的性格體現的淋漓盡致,也體現出了曹操晚年魏國集團內部殘酷的政治鬥爭。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新三國對赤壁之戰之後的情節處理。老三國在赤壁之戰之後就是劉備迅速奪取荊南四郡,然後就進入了美人計的劇情。新三國在赤壁之戰之後卻用了好幾集交代了曹操如何反思赤壁之戰(司馬懿就在此時首次登場)--曹操意識到有生之年很難統一全國--曹操開始注意培養繼承人--曹操中意曹植--曹丕不爽--求助陳群--陳群建議曹丕爭取司馬懿支持以得到天下士族的支持等等重要的情節。這些情節在老三國中都沒有怎麼描寫,而我認為這些情節恰恰是整個三國演義承上啟下的重要情節,如果說劉備躍馬檀溪是諸葛亮登場的序曲,那麼赤壁之戰就是新三國中司馬懿亮相的前奏,司馬懿還對曹操說「丞相兵敗赤壁,根本原因不是兵驕將怠,乃是天意所致。當今天下士族仍向漢不向曹,因此江東軍民才能同仇敵愾。」(大概意思)我認為這簡直就是新三國劇情開啟下一新篇章的序言,此後的劇情慢慢開始進入司馬懿(或者說士族)的節奏了。

新三國的曹丕的確是一個腹黑男,絕對有心計,能裝,能忍,能演。尤其是黃奎謀反招供曹丕、曹操考驗曹丕耐力(數棋子)那一段情節,簡直是曹丕一生表演藝術的巔峰之作,也是我十分喜歡的新三國情節之一。

另外是司馬懿,我覺得新三國的司馬懿形象蠻有特色的,倪大紅的那雙大眼睛簡直太太萌了,不過不少人吐槽司馬懿形象太像白髮道人……不過這就不是這個問題要探討的了……
新三國中的司馬懿主要是借著曹操赤壁兵敗,幫助曹丕爭奪王位而上位的,其間兇險無比的政治鬥爭都被司馬懿躲過去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大智若愚從這裡開始顯現。另外就是諸葛亮北伐和他演對手戲的那幾集,除了突出司馬懿老烏龜能忍的一面之外,也更突出了曹氏親族與司馬一族的政治角力,給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戰爭戲添加了更宏大的時代背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曹真兵敗,司馬懿重回大都督一職,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陣前相見,諸葛亮說:「若不是我,你還能重回大都督之位嗎?」(大概意思)這一句絕對不簡單,背後複雜的時代背景與政治形勢都盡在不言中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新三國有意強調了「天下士族之心」的概念,而不是像老三國那樣的一味強調「天下民心」,這也反映了新老三國的看待這段歷史的不同立場,至於孰優孰劣就見仁見智了。

六.孫權

孫權要說的不多。
老三國很實誠,真的把孫權塑造成了「紫髯碧眼」(至少鬍子是這樣的)的樣子,不過我個人覺得老三國的孫權有點像外國人,而且顯得年齡特別大,和曹操劉備差不多了。人家孫權很年輕的,畢竟曹操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嘛。
新三國的孫權倒是年輕英俊,而且也像一個正常的帥哥了,鬍子也正常了。我覺得鬍子顏色的問題沒必要糾結,況且東漢時候男人鬍子長的好看往往就是模樣很帥的意思。

這裡要吐槽一下老三國里少年孫權的造型,我至今無法確定那個少年演員是男是女,簡直就是娘炮有沒有!然後孫權再次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滿臉鬍子了,這變化也太大了,讓人完全反應不過來啊!

七.貂蟬/大喬/小喬/孫尚香/吳國太

都是妹子,寫到一起的原因是:新三國在女性的處理上很令我感到驚艷,讓三國不再是一堆男人相互搞基(霧)的歷史,女性也在亂世中發出了別樣的光彩,而不單單是男人之間政治鬥爭的玩物或犧牲品。

貂蟬:依然不過多討論陳好的演技./氣質/年齡的問題。
老三國對於貂蟬的處理是:王允想除掉董卓--貂蟬故作長嘆引起王允注意--王允想讓貂蟬用美人計--貂蟬大義凜然的答應了……(居然這麼直接就答應了!畢竟是一輩子的事情啊!而且要把節操獻給董卓這種臟老頭子!妹子你難道就不能再好好想一下?)老三國對貂蟬的塑造基本是高大全的,即把貂蟬塑造成了一個「為國獻身」的巾幗英雄,然後董卓死後默默「隨風去」,做完好事不留名。但是我依然覺得老三國貂蟬這一角色依然略顯單薄——她就像玩偶一樣,雖然大義凜然,但是依然來回被人擺布。
新三國的貂蟬形象相對複雜一點,也更真實一點。新三國的處理是:呂布貂蟬已經定情,貂蟬得知王允要把她許配給呂布的時候是很高興的,不過王允又告訴她他還要把她送給董卓,貂蟬這裡表現的很不情願,不過後來還是經過思想鬥爭決定為國獻身了。有一個細節是,在和董卓的洞房花燭夜裡,貂蟬想拿起簪子自殺,我覺得這個細節很好的表現了貂蟬這個角色,畢竟呂布是英雄帥哥,是個妹子都不想被董卓髒了身子吧,這個細節就說明貂蟬也是個普通人,也有兒女私情,也並不是高大全的毫不猶豫為國獻身而情願把節操賣給董卓的玩具,這個細節讓貂蟬的形象一下子豐滿了起來。
另外就是貂蟬在河邊擦拭呂布遺體那段劇情……雖然很唯美……但是我想吐槽一下……何潤東演的呂布簡直毀掉了呂布在我心中的形象啊!
老三國沒有交代貂蟬的下場,只是」隨風去了「,新三國專門安排了貂蟬之死的情節,我覺得這個情節處理的也還不錯,至少保全了貂蟬的名節,算半個烈女吧,還順便黑了一下曹操(對!就是荀彧說話的那張截圖!」丞相喜歡的是已婚少婦!「)

大喬:老三國中大喬基本沒有戲份。新三國中大喬戲份也不多,集中出現在孫策之死那一段劇情中。
我覺得新三國中大喬存在的意義就是表現孫策剛死、孫權接班之初江東政權不穩的政治形勢。老三國中孫權接班是很順利的,沒有表現出這一點。新三國中則強調了這一點。孫權接班後,江東文臣之首張昭首先旗幟鮮明的表示支持,然後默默暗示大喬,讓大喬帶著年幼的兒子離開江東,以免江東陷入分裂。大喬以大局為重,默默帶著兒子離開,這樣的情節處理讓我瞬間覺得大喬的形象高大了起來。

小喬:小喬主要是情節就是天天和周瑜秀恩愛。新三國加了一段諸葛亮借東風之後幫助諸葛亮逃走的劇情,這個處理算是毀譽參半吧,難說好壞,見仁見智了。

孫尚香/吳國太:這兩個人絕對是新三國的亮點。當然,我們依然不過多談論林心如的演技/氣質/年齡等問題。
這對母女是在美人計的劇情里密集出現的。老三國中孫尚香第一次出現就已經是洞房花燭夜了,之前沒有任何戲份。新三國則增加了很多在此之前的戲份,比如她也和母親一樣,一開始也擔心劉備這個年過半百的人能不能配得上她的問題等。孫尚香也是人,也有感情,她深知自己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但並不像老三國中那麼單薄。甘露寺吹簫那一段情節我覺得處理的很好,雖然可能不太符合常理,但是多了幾分緊張和浪漫的色彩。

然而最讓我拜服的情節是下面這一段:(注意我用的是拜服這個詞,不是一般的喜歡)

(我記不清詳細細節了,只說大概意思)

劉備以祭祀先祖為借口逃回荊州,當他告訴孫尚香的時候,孫尚香立刻指出祭祀先祖只是借口,不過最終還是答應了。臨行前幾天,孫尚香拜訪吳國太,說出要和劉備出城祭祀先祖的事情,吳國太此處表情很微妙,我認為吳國太應該是明白了個中緣由,但是沒有說破,反而說:


「我好久沒有給你梳頭了,來,我這次給你梳個頭吧。」
(這裡吳國太基本是含著眼淚說出來的)

然後是一段回憶殺:
「小時候啊,你的頭髮可稀疏了,我和你爹便天天去山上采何首烏煮水給你洗頭。你看,如今你的頭髮已經如此烏黑濃密了。」


然後說了什麼我忘記了,反正到這裡母女二人基本已經心照不宣了:這是這對母女此生最後的道別。但是都沒有說破,眼裡都含著淚水,都強行忍著不哭。


隨後孫尚香摸了一下右邊的那一束鬢髮(應該這麼叫吧),然後說:


「這段頭髮沒用了,我不要了,剪掉吧。」


然後用剪刀剪斷了那一束鬢髮,然後小心的放在梳妝台前。

(之後是什麼我又忘了)

這一段劇情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女人戲,母女二人明知這是此生最後一次道別(雖然最後孫尚香又回去了,那個時候吳國太死沒死我就不知道了),卻都沒有說破,反而用如此溫情但略帶傷感的方式心照不宣的道別。為了孫氏的基業,母女二人可以說是做出了最大的犧牲,這一刻絕對是這對母女展現其人性光輝一面的時刻,我第一次看到這裡的時候真的感動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55集左右,我現在上網不方便看不了視頻)古人何其看重鬚髮,斷髮如斷頭,孫尚香留下一縷頭髮,也許當時真的是抱著「給母親留個最後的念想」這個心態的。

高希希在三國里加入如此多的女人戲,這個做法值得討論。至少我認為,這些女人戲雖然有好有壞,但是總的來說是益處多於壞處,為這段充滿戰爭和殺戮的歷史增添了許多溫情的色彩。新三國中的女性角色,不再單純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高希希為她們賦予了更多的人性的光輝,這才是複雜的「人」,而非臉譜化的」角色「。


八.靜姝

這個也是個女性角色,但是要單獨拿出來說,因為這是新三國原創的角色,《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沒有。

我們還是只討論人物塑造的問題,不過多討論加入原創角色這個做法好不好。

靜姝可以說是新三國後半部分的劇情暗線,從曹丕篡漢開始,一直到大結局司馬氏掌權,靜姝是串聯整個情節的關鍵性人物。她被曹丕送入司馬懿府中,負責監視司馬家族的行動,靜姝剛出現的時候,觀眾很難發現這是曹丕背後下的一盤大棋,直到大結局,滿頭白髮的司馬懿和那個太監(他叫什麼名字來著?或者壓根就沒名字?)給靜姝掃墓的時候,這個謎底才最終完全揭開:

(記不清了,大概意思)

司馬:」當年,是你把靜姝送到我府上的吧。「
太監:」可是把他送給你的人不是我,是你的世祖文皇帝曹丕。當年,他讓我把靜姝送給你,讓她監視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
太監:」現在,你可以把實情都告訴我了吧。墓中這個女人,可是你殺死的?「
司馬:」這是什麼話,靜姝可救過我的命啊。「
太監:」哦?「
司馬:」因為靜姝在我身邊,曹氏親貴們才自以為掌握了我的一舉一動,才能對我放心。「
太監:」我原以為你識不破她的,直到你詐病賺曹爽之後,我才明白,你早就把她看透了。」
司馬:「我識破了她,但是我也愛她。「
太監:」不,在這世界上,你愛的只有功名大業。「
司馬:」不錯,這個女人的確是我殺死的。當年是我買通了穩婆,讓她把止血的葯換成了放血的葯,讓她神不知鬼不覺的難產而死。「
太監:」你不是說,你愛她嗎!「
司馬:」你不是說,在這世界上,我愛的只有功名大業嘛。嗬嗬嗬。「
(沉默,司馬懿哭)


(讀起來怎麼這麼彆扭,肯定是有幾句話記錯了,我現在上網不方便看不了視頻,誰幫我更正一下?)

這一段算是」總結全文「了,原來曹氏和司馬氏圍繞一個女子交手了這麼多回合,背後的陰謀詭計、政治鬥爭都在這一個女人身上集中體現了。怎麼說呢,雖然有了靜姝這個人物,後面這段劇情更緊張更緊湊也更精彩了,觀眾看到這裡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爽快感覺,但是畢竟和原著差別太大了,孰優孰劣還是見仁見智吧。


總結:我個人認為,僅從人物塑造來說,新三國要比老三國更優秀,更進步。新三國的人物數量雖然沒有老三國豐富,但是新三國在精簡人物(比如郭嘉賈詡太史慈甘寧等)的同時注重了人物形象的質量,單個人物的豐富度要高於老三國,而且人物形象更複雜,更真實,更像」人「。相較而言,老三國的人物普遍趨向臉譜化,許多人物形象略顯單薄,但是比新三國更貼近原著。

至於新老三國那個更好的問題,我覺得爭論這個沒有多少意義。時代不同,審美也不同,觀察同一段歷史的視角和立場也不同。新三國更像是當代人譜寫出的一幕英雄史詩,老三國則更像是後人對古人致以的至高敬意,各有所長,見仁見智。

至於網上不少噴子張口就拿老三國當樣板,以此批判新三國如何爛,我覺得這是一種苛求。新三國的片名就叫(新)《三國》,高希希的本意壓根就不是翻拍原著,縱然新三國有各種不合理無厘頭亂穿越的BUG,依然不能掩蓋它是一部優秀的國產大型電視劇的事實。我們懷念老三國,其一是因為中國人向來都有尊古的傳統;其二是因為老三國確實是經典,這一點不可否認;其三是我們懷念的那個時代(90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以下是後續更新內容-------------

九.荀彧/程昱

我們可以順便討論一下新三國對於「曹操帳下謀士」這個群體的刻畫。
老三國的荀彧和程昱都沒有多少特別出彩的地方,基本上和曹操手下的那一幫謀士一個樣子,有種泯然眾人的感覺。新三國則放大了這二人的存在感,為二人安排了大量重量級的戲份。
眾所周知,曹操集團謀士眾多,出身繁雜、各有所長。新老三國採用了不同的方式刻畫這個群體。老三國忠實的還原了原著,根據原著的節奏按部就班的塑造了荀彧、程昱、荀攸、賈詡、郭嘉等人,雖然表現了曹操集團人才濟濟的客觀情況,但是這樣處理有一個缺點——就是這些人的特點不夠突出,有種千人一面的感覺,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新三國則採取了另一個思路:將這些人物進行大膽整合,弱化一些角色的存在感,讓他們變成純醬油(比如賈詡、郭嘉),然後重點塑造荀彧和程昱這兩個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避免了千人一面,也更全面、更真實的塑造了這兩個人物的形象。

荀彧:王佐之才,曹操的大管家兼第二中央,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銳犀利的眼光,曹操的張良張子房。新三國是把荀彧當作曹操的首席謀士塑造的,給荀彧安排了足夠多的戲份。比如呂布襲破山東,荀彧和程昱設計死守三縣;曹操遠征在外,荀彧呆在許昌虛張聲勢欺騙來偷襲的馬騰韓遂;曹沖死於非命,荀彧是最接近內幕和真相的外人;當然還有曹操進爵魏王之後,荀彧和曹操最終分道揚鑣的悲劇般的死亡,等等。我認為新三國的荀彧才是真實、飽滿的荀彧,是能夠當之無愧的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比老三國的荀彧鮮活多了。

程昱:另一個重要的謀士,但是和荀彧又屬於不同類型。老三國的程昱依然有千人一面、不夠突出的問題。新三國則為其增添了更多的戲份,更全面的刻畫了這個角色。
新三國的程昱更多的出現於軍中,屬於參謀類型的謀士,在討呂布、征劉表、赤壁等戰爭中均有大量戲份,期間各種獻言獻策謀劃戰術,屬於後排輸出的智力型法師。我認為新三國的程昱其實代表了一類人,可以說是郭嘉、荀攸等人的結合體,新三國把這一類參謀型的謀士都整合在程昱著一個人身上,然後集中刻畫了。

另一點是荀彧和程昱的對比,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謀士,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一個善「謀」一個善「計」。曹操帳下謀士何其多,但都不外乎這兩種類型,於是新三國從這兩種類型中各選了一個人進行集中刻畫,以點帶面。

新三國有一個情節,可以算是這兩個人的「官方人設」了:

曹操率軍出征(哪一次我忘了),荀彧和程昱都隨軍,在路上,兩個人分析當前的形勢。這一段我實在記不清了,好像大概意思是程昱說我們傾巢而出,袁紹(或者是劉表?真忘了)要是偷襲我們後方咋辦,然後荀彧就分析袁紹/劉表如何優柔寡斷遲疑不進,等我們打完仗回去了都不一定能下定決心。曹操聽完後說了這樣一句話:

「程昱有謀略,荀彧有見識,二位的談話真是讓我獲益匪淺啊。」(大概意思)

我覺得曹操的這句總結就很好的說明了這兩個角色的區別。

新三國還有一個特殊的安排,就是荀彧之死這個情節。新三國的處理是曹操讓程昱去給荀彧送果籃,然後荀彧打開一看是空的,於是拔劍自刎。讓程昱去送果籃而不是其他人,我覺得這是有意的安排,因為到這裡荀彧已經和曹操分道揚鑣了,荀彧在乎漢室,而程昱則不在乎這個。讓程昱送果籃,有象徵意義。
後面曹操祭奠荀彧,在靈位前說的那一段話也值得玩味,算是編劇對荀彧偉大人格的致意吧。新三國有意突出了荀彧曹操分道揚鑣這個悲劇情節,這個在老三國里基本看不出來。

十.龐統/黃權

不探討杜旭東的形象是否適合龐統的問題。
新三國給龐統賦予了更多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體現在落鳳坡這一段劇情上。
新三國的處理是:龐統死後留下一封遺書,內容大概是主公入蜀以後總擔心道義問題,一直無法下手。我曾經發誓要讓主公名正言順的拿下益州,因此我故意坑死張松讓兩家反目,我又算定張任會在落鳳坡設伏,因此故意要求走小路,還借主公的白馬,讓張任把我當成主公。我一死,主公就可以對外宣稱劉璋背信棄義設伏殺死了你的軍師,武力奪取益州就名正言順了。劉備看了之後的表情同樣很微妙,一是惋惜龐統,二是感嘆龐統太忠誠了,三是我還得憋著不能說出來,一定要像龐統說的那樣表現的很憤怒的樣子。於是劉備馬上大喊「劉璋背信棄義殺我軍師。走!我們殺回成都,為軍師報仇!」然後就是諸葛亮張飛兩路入川,劉備得益州的劇情了。

新三國這樣處理龐統之死雖然不太符合原著,但是我覺得這樣的劇情更精彩更感人一些,也讓龐統死的更有價值,給人一種「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感覺。

說完龐統也要順帶說一下黃權,新三國是這樣刻畫黃權的:馬超倒戈,劉備兵臨成都城下,劉璋徹底放棄抵抗,準備投降。這個時候劉璋身邊只剩下黃權一個人了,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大概意思)
劉璋:「當初先生勸我不要迎接劉備入川,我不聽。現在大家都倒戈了,先有張松法正,後有李嚴李恢,你怎麼還不走啊。」
黃權:「蜀中還是有忠臣的,城中尚有守軍一萬,糧草尚可支撐數年,黃權與主公共存亡,寧死不降。」
劉璋:「算了吧,我父子二人在蜀中多年,無半點恩德加於百姓,與其讓成都百姓陷於戰火,不如開城投降,算是我為成都軍民做的最後一點貢獻吧。」

然後是劉備入城,士兵把黃權押上來的情節。黃權一開始不投降,於是劉備就把龐統的遺書拿給他看,於是遺書的後半部分展現在觀眾面前:

(大概意思)
我龐統雖然死了,但是主公千萬不要遷怒於成都百姓,依然要貫徹仁德路線。尤其是那個黃權,他可是個大牛人,堪稱蜀中諸葛亮,雖然張任設伏是他的主意,但是主公千萬別殺了他,一定要爭取到他啊。

黃權看後痛哭流涕,遂降。

黃權在新三國里戲份不多,主要作用就是在這裡襯托龐統之死的價值,順便襯托一下龐統。

十一.李嚴/李豐/苟安

李嚴李豐在新三國中戲份也不多。苟安戲份就更少了,完全是劇情需要而安排的小角色。

諸葛亮北伐連戰連捷,司馬懿和曹睿都有點害怕了,可是這個時候漢中的糧草卻遲遲運不來。幾天之後,早已過了約定期限,解糧官苟安終於運來了糧草,抱著酒壺在運糧車上酣睡。姜維把他從車上拽下來一頓暴揍,然後交給諸葛亮處置,諸葛亮說按照軍法應該斬首,苟安說我是李嚴的親戚,我是有後台的人。諸葛亮一聽更生氣了,下令斬首,但是被旁邊的人勸阻,說李嚴是蜀中舊臣,殺苟安恐怕得罪益州派系。諸葛亮於是免了死罪,改打幾十軍棍。苟安不服氣,被押回成都的路上被魏軍截獲,送到了司馬懿處,於是司馬懿就利用苟安,讓他回去造謠諸葛亮擁兵自重要謀反。
苟安回去以後先找到李嚴,然後李嚴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馬上找劉禪打小報告,兒子李豐勸阻不成。劉禪也猶豫,但是最終還是召回諸葛亮,諸葛亮星夜回成都,在劉禪面前和李嚴對峙,李嚴一時辯不過,但是一口咬定死不認賬,關鍵時刻李豐補刀,李嚴失敗坐牢。
這個時候李豐說:「父親對不起,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兒子不忍看著父親釀成大錯。」 表現了一下李豐正直的一面,然後諸葛亮推薦李豐接任父親的職務,又表現了一下諸葛亮的執法公平不尋私的一面,同時可能也有安撫益州派系的考慮(這可能就是過度解讀了)。

但是這還沒完,諸葛亮去牢中探望李嚴,這時的李嚴卻沒有了之前那一副小人嘴臉,和諸葛亮發生了一段對話。大意是李嚴認為北伐勞民傷財空耗錢糧沒有必要,諸葛亮則旗幟鮮明的說我要完成先帝的遺願云云。這裡的李嚴似乎理性了許多,和前面的一副小人嘴臉的表現千差萬別,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失誤。

這三個人主要情節就集中在這裡,新三國安排這三人出場主要就是為劇情服務的。
李嚴和諸葛亮理念之爭暗示了蜀國內部不同派系的矛盾,順便又體現了諸葛亮執法如山的一面,和揮淚斬馬謖遙相呼應。

十二、曹仁、曹真、曹休、曹爽
都是曹家的人,分別是曹氏第一二三代的核心人物。

曹仁:
曹仁是新三國著重描寫的曹氏第一代的人物,從曹操陳留起兵開始就登場了,後面的出場率也特別高。在早期跟隨曹操的曹氏將領中,曹仁新三國最著重塑造的一個(夏侯氏對應的人物是夏侯惇)。可見高希希對曹仁的看重。
不過新三國中的曹仁是比較悲劇的——為了襯托其他角色或劇情需要,高希希把曹仁給矮化了。

  • 早年在陳留追隨曹操舉兵的時候,曹仁基本上對曹操作出的每一個決策都不理解,非要讓曹操解釋一下才明白。為了襯托曹操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曹仁變成了老三國里的魯肅這種呆萌型人物。
  • 劉琮獻了荊州,劉備在新野玩起了一城抗天下。劉備先是在徐庶的幫助下破了八門金鎖,打的曹仁灰頭土臉;然後又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在博望坡和新野水火二連擊,逼的曹仁自縛去曹操那請罪。期間曹仁表現的各種剛愎自用+智商下線,這和我心目中的曹仁形象實在差太遠了。

還有一些例子想不起來了。總之,我覺得新三國為了襯托曹操劉備徐庶諸葛亮等人,把曹仁矮化了,或者說給黑了。其程度堪比羅貫中筆下被矮化了的魯肅。我個人認為曹仁是新三國中少數的幾個被刻意矮化了的角色。
至於原因,我覺得是劇情需要,牛X的人物背後總要有幾個默默中槍的人來反襯一下嘛。另外就是曹仁本身就是一個沙包型的將領,無論在三國演義還是老三國,他總是挨打的那個,被黑是難免的。參考:歷史上的曹仁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稱得上一代名帥或英雄人物嗎? - 三國


曹真曹休:
這二位算是曹氏第二代領導核心了,一個在西邊和諸葛亮死磕,另一個在合肥跟孫權死磕。
這二位比較正式的出場是在曹睿剛即位的時候。這二位一出場,就拍了曹睿一頓馬屁,誇我們的陛下多麼年富力強多麼聖明blablabla,一下子就奠定了這兩個人物的基調——沒什麼真本事的馬屁精。
曹休基本沒什麼存在感,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是:司馬懿在雍涼私募兵馬,曹睿親率虎賁軍前去問罪,期間曹真曹休各種教唆曹睿殺了司馬懿,一副小人嘴臉。司馬懿帶著司馬昭去面聖的時候,站在曹睿旁邊的曹休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不斷給曹睿使眼色,讓曹睿殺掉司馬懿。
曹休不斷質問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不卑不亢應答如流,解釋自己私募兵馬是因為諸葛亮馬上就要來了,雍涼守軍太少不夠用,如果打個報告朝廷請求募兵就來不及了。最後曹休質問司馬懿如果諸葛亮不出祁山怎麼辦,司馬懿擲地有聲的說:
「砍臣頭顱!」
然後曹休就萎了,一時語塞。然後轉身給曹睿做了一個殺頭的手勢,曹睿還算冷靜,沒殺司馬懿。這個情節完全把曹休刻畫成了一個小人。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旁白的一句台詞「曹休中了東吳周魴的詐降計,在石亭兵敗身亡。」直接就把曹休劇情殺了。

曹真就更慘了,在諸葛亮幾次北伐期間,他和司馬懿為了大都督的位置爭來爭去,期間被諸葛亮和司馬懿屢次調戲,完全變成了小丑型的角色。這些事情就不詳談了,因為太多了談不過來……到最後,曹真被蜀軍追得走投無路,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腰,然後被趕來的司馬懿給拍死了——這下場真是太慘了。

這二位倒霉兄弟的情況和曹仁類似,新三國為了反襯諸葛亮和司馬懿,把這兩人變成了小丑,都快變成喜劇性角色了。
稍微了解《三國志》或者哪怕只玩過三國志系列遊戲的人都知道,這二位可都是文武雙全、能夠獨當一面的將帥之才啊。


曹爽:
曹爽的情況就相反了,正史以及《三國演義》中的曹爽簡直蠢得不行,到了新三國里卻成了一員有勇有謀的良將。我在看新三國的時候總有一種錯覺:要不是因為爹太蠢,單憑曹爽的能力,曹魏政權說不定就不會在曹爽一代落到司馬氏手裡。

可能是因為新三國把曹真過度矮化的緣故,如果不把曹爽拔高,那麼曹氏一方的力量就太弱了,司馬懿獨掌兵權就會過於順利,劇情就不好看了。(不過這是何苦呢,乾脆別矮化曹真啊……這一點我還沒想明白)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曹真和司馬懿角力的那幾集當中,其實有一個能夠反映曹氏和司馬氏力量消長的暗線:張合、王雙的、郭淮、孫禮的命運。
顯然,張合、王雙都是親曹氏的,而郭淮、孫禮則是親司馬氏的。如果僅描寫曹真和司馬懿的鬥爭,就會顯得比較蒼白,而加入了以上四個人物的命運描寫之後,這段劇情就值得玩味了。

諸葛亮北伐,當時大都督是曹真,諸葛亮智商碾壓,曹真被打爆,朝廷迫於壓力,加之曹真裝病,就撤了曹真,換司馬懿上。帳中議事的時候,一開始大家的基調都是認為曹真無能導致喪師失地,司馬懿不說話,這時張合站出來說:「曹真雖然敗了,但客觀上也消耗了諸葛亮大量的軍力,現在蜀軍銳氣已墮,正是我們反擊的時機。」(大概意思)這時司馬懿的表情比較微妙,然後附和了一句「張老將軍說得對」之類的話。我個人認為這時的司馬懿依然認為雍涼軍中依然有親曹氏的將領(以張合為代表),此時還不能輕舉妄動。
隨後就是張合在木門道被姜維伏擊給射死了,消息傳到洛陽,曹真第一個反應就是「司馬懿居然把張合給害死了!他可是我曹魏三朝老臣啊!」(大概意思)我覺得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曹真認為司馬懿已經開始動手逐步剪除親曹勢力了,這丫的要造反。
另一個人是王雙,王雙是曹真親自從行伍中提拔出來的,因此顯然是親曹的人物,後來曹真兵敗,敗報送到曹真面前,曹真第一句話就是問王雙死了沒有。可見曹真是把王雙當作制衡司馬懿的重要力量來培養的。雖然王雙是個小人物,但是也背負了不小的政治使命,這是新三國重點突出刻畫的。

郭淮孫禮沒什麼好說的,基本算是司馬懿在雍涼時的左膀右臂。諸葛亮死後,司馬懿請辭大都督然後悄悄離開,結果雍涼將士十八里相送,為首的就是郭淮,還說什麼「我們只認大都督,只要大都督有什麼吩咐,無論天涯海角,我們定當付命」之類的話。算是為以後埋伏筆了。

張合王雙死了,郭淮孫禮還在,這些小人物的命運從側面反應了雍涼軍中曹氏和司馬氏力量的消長變化。新三國為這些小人物賦予了更大的使命,這種人物刻畫手法挺值得玩味的。


-------------以下是題外話-------------

老三國我只完整的看了一遍,所以有一些老三國的情節記得不是很清楚,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新三國看的多一些,但是我現在這裡上網條件不太好,不能看視頻,如有情節錯誤同樣歡迎指出。

另外再次重申,題主的問題是討論新三國人物刻畫的問題,不是評價新老三國對比或者好壞的問題,所以我把重點放在了討論人物上。希望大家理性討論,不要僅因觀點不同而開噴。

本答案保證原創性。


本人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曾和高希希導演有過一面之緣,探討了《新三國》中的人物設定。我覺得《新三國》在劇情方面,拋開原著與歷史,也算是個好故事,起碼每集都有吸引人的看點,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欣賞需求,這也是它能取得年度收視率總冠軍的原因。敗筆在於人物台詞,如果是「故事」軀體,「台詞」就是靈魂,那麼演員人物就是肉。下面拋開軀體與靈魂不談,單單說一說《新三國》中的「肉」。

(本人大一時與高希希導演合影,把我照虛了,但我不是重點,看下面內容就行了)


一、失敗型

1、張飛(飾演者:康凱)

造像裝扮:☆

人物闡釋:

不管歷史上的張飛是多才多藝的美男子,還是文武雙全的儒將。張飛在民間的公認形象還是那個勇猛魯莽、嫉惡如仇的黑面將軍。張飛為人敢愛敢恨,在他身上沒有半點人世間的私慾。俗話說:無欲則剛。因此中國小說之中最天真爛漫、最直白純粹的人物形象出現了。反觀康凱所飾演的「酒窩飛」,本身的造型設計就大打折扣,在人物闡釋上從出場到結束也一直處於低配狀態。張飛的「天真爛漫」在這裡變成了「白痴弱智」,「直白純粹」索性成了「大腦缺弦」。演員康凱曾經做過武術指導,所以才被選中飾演劇中武戲最多的張飛,他在《新水滸》飾演的李逵更被觀眾所認可,這就是英雄將軍和綠林豪傑的區別,一個是大義於國,一個是大義於家,可惜康凱沒有分清這個觀念。

2、馬超(飾演者:陳奕霖)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一提起馬超,我們腦海中就浮現出那位英姿颯爽、面如冠玉的西涼少年。馬超與趙雲是《三國演義》中的首席偶像級人物,因此也給蜀漢集團提升不少人氣。但陳奕霖所扮演的馬超實在不能用「偶像」這個詞來形容,他那一身酷似「犀利歌」的裝扮,你要說他是孟獲,我也信。史料對馬超的外貌並無記載,「錦馬超」的外號僅僅限於《三國演義》。導演也許是為了突出馬超的羌胡血統,而將其設計成披頭散髮的造型。可我非但沒有看出馬超的異域風采,反覺得有一種「農村非主流」的味道,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新版馬超在人物刻畫方面還是有亮點,特別是在追殺曹操的那場戲,使觀眾感受那份不共戴天的殺父之恨。本人與陳奕霖有一面之緣,在戲外他是一個很隨和的人,舉手投足間都能看出他對表演的慾望。據說剛開始他是作為龍套出演袁譚的,後來被高希希挑中扮演了馬超,我想這與他的自身努力是分不開的。

3、龐統(飾演者:杜旭東)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以前總是聽說龐統丑,但一直沒有那個丑的概念。當我看見杜旭東所飾演的龐統,我頓時醍醐灌頂,這長的真叫一個抽象,丑的真叫一個形象。龐統在《三國演義》中的外貌可以用「古怪」一詞來形容,因此他與劉備、孫權的初次見面都費力不討好。龐統可以丑,但丑並不代表猥瑣。新版三國的龐統面目猙獰,獐頭鼠目實在打破觀眾的審美極限,我要是劉皇叔直接就把他轟出國境了。歷史上龐統是和諸葛亮齊名的智者,輔佐劉備入蜀的時候,不幸中箭而亡,令人無限唏噓,可以說這個龐統死的很「醬油」。《新三國》中的龐統為了讓劉備名正言順的取得西川,不惜捨生取義,死得其所,這給龐統的形象增添不少光輝。有人對《新三國》的劇情改動表示嗤之以鼻,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每個歷史人物死後,他的形象已經不再受自己支配,而是隨著民間的演義慢慢變化,有的人被神化,有的人被貶低。諸葛亮如此,關羽如此,曹操也是如此。我們又何必在此苛責一個影視作品裡的龐統呢?

二、備受爭議型

1、呂布(飾演者:何潤東)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如果非要找到何潤東和呂布的相似之處來,我只能從身高上下筆了。《三國演義》描寫呂布身高九尺,這和魁梧俊朗的何潤東正好吻合。除此之外,我在何潤東身上再也看不出半點呂布的影子。對於新版的呂布的定義,謀士陳宮已經給了一個非常準確的評價「他就是孩子」。孩子的脾氣,孩子的舉動,孩子的思想,用這句話來形容何潤東的呂布再也合適不過了。《新三國》中的「呂布戲貂蟬」少了心計謀略多了份真情真意,兩人的愛情故事一波三折,男主角的死後,女主角自殺殉情,這活脫脫的是一場俗套的韓劇劇情,也難怪《新三國》被人稱為青春偶像愛情劇。正因為這一點《新三國》在90後之中也廣有反響,可以說何潤東的出現,擴大了《新三國》的受眾面。電視劇是拍給所有觀眾看得,因此要吻合當代,順應潮流,這也是《新三國》的成功之處。

2、孫權(飾演者:張博)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三國這段歷史是曹、劉、孫三雄爭霸。由於在民間的長期演義,蜀漢作為正一號,曹魏作為反一號,兩者可謂大放光彩,可憐的東吳只能淪為跑龍套的地步了。如果把三國比喻為一碗「皮蛋瘦肉粥」,蜀漢是瘦肉,曹魏是皮蛋,那麼東吳就是作料,有了作料這碗粥才色香味俱全。《新三國》讓觀眾看到了真正的「三國」演義,張博飾演的孫權從小萌的老,使年少早慧的「渣權」形象,深深融入了每個觀眾的心。另外也將孫權和與劉備、曹操區分為不同年齡段的人,這一設定更能使觀眾理解「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孫權的造像裝扮,在《新三國》中那個碧眼紫須的吳大帝不見了,換成了細皮嫩肉的小白臉。「渣孫權」還能讓觀眾接受,「萌孫權」就有點離譜了。用帥哥來演孫權,不知道導演是不是有意要將東吳的「顏控」,一控到底呢?

3、司馬懿(飾演者:倪大紅)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由於日本遊戲《三國無雙》和桌游《三國殺》的影響,司馬懿的形象越來越偏女性化,從目前形勢來看,很有可能要步「張合姐姐」的後塵。這可能是以「司馬懿穿女裝反激孔明」的故事為根由,我很佩服作畫者斷章取義的功底。如果你要期待《新三國》中的司馬懿「回眸一笑百媚生」,我勸你還是去看《淫夢三國》吧。倪大紅的司馬懿是以一個「妖道」的形象與觀眾見面,少了將軍的雄姿與帝王的貴族氣息。乍眼一看,還以為「封神」劇組的申公豹進錯片場了。新版司馬懿用「沉穩深謀」這個來形容最為合適。司馬懿未必比曹劉孫有多麼的厲害,他之所有成功就是在於能熬。他忍了幾十年,熬死了魏國四代君王。熬過了魏、蜀、吳的巔峰時期,最終一舉拿下,三分歸晉。但倪大紅「熬」有些過頭了,這樣的表演方式在話劇舞台中可以一展人物特性,但在電視劇中卻有些失真。司馬懿本身就是一個多面化人物,倪大紅的司馬懿不能說是最完美的司馬懿,但他卻很完美的闡釋了司馬懿的某一面。

三、珠玉在前型

1、關羽(飾演者:于榮光)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曹操、諸葛亮、關羽被毛宗崗評為《三國演義》中的「三絕」,曹操是「奸絕」,諸葛亮是「智絕」,關羽是「義絕」。任何三國的影視作品必須把這三個特點人物拿捏到位,才能稱得上是一部合格的「歷史三國劇」。央視94版《三國演義》是把這三個人物刻畫的出神入化,這也是《老三國》仍至今被「三國迷」奉為經典的原因。《新三國》的上映,人們自然而然會和老版經行一番比較。《老三國》中陸樹銘的關羽更是經典中的經典,雖說有先入為主的思想,但陸樹銘在那裡一站,他就是關羽,他就是我們在廟裡天天燒香膜拜的「武聖人」。于榮光一亮相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但不可否認于榮光是除陸樹銘外,最像關羽的一個。如果說《老三國》是在表彰關羽的功績,那麼《新三國》就是在演示關羽的敗筆。于榮光讓我看到了一個英雄蓋世、義薄雲天而又高傲自大的關二爺。關羽的「高傲自大」是他人生的亮點,因為他的確有傲的資本。但也為他敗走麥城、英雄末路留下了伏筆。看完《新三國》我們會明白,原來神仙也是有缺點的呀。

2、諸葛亮(飾演者:陸毅)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諸葛武侯在名聲可謂是爍古震今,一把羽毛扇、一盞孔明燈已經成為中華智慧與美德的象徵。諸葛亮從去世的那一刻開始,就向神壇一步一步邁進。《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可以說是集古今人物優點之大成,94版《三國演義》中唐國強扮演的諸葛亮,將這一完美形象深深的定格在一代人的記憶中。可到後來在魯迅先生口中卻落下了一句「裝諸葛多智而近妖」的貶評。物極必反,此言不假。其實諸葛亮被世人所讚許,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美德。如果說唐國強演的是「神」,那麼陸毅演的則是「人」。陸毅雖不及唐國強演繹的入骨三分,但他讓我們看到一個脫去「神的外衣」依舊散發無限魅力的諸葛武侯。他有他的憂愁無奈,因為再聰明的人也有自己的成長過程。他並非無所不能,因為人定終不能勝天。為了一個明明知道永遠不能完成的目標而去努力,這不是愚昧無知,為了一個堅貞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諸葛亮就在那一刻變得至高無上,光彩無限。

3、曹操(飾演者:陳建斌)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曹操是一個複雜多面的人物,歷史中的曹操是如此,小說中的曹操也是如此。當初《老三國》劉備的扮演者孫彥軍就是沖著曹操進的三國劇組,而《新三國》中的于和偉也一度表示開始最想演曹操。並不是因為曹操這個人多受人喜愛,而是曹操的人物形象比較開放,難以駕馭。對一個演員來說,能把曹操飾演好是對自己演技的一個肯定。《老三國》曹操的扮演者鮑國安憑藉他在劇中出色的表演,獲得中國電視飛天、金鷹男主角雙獎。《新三國》曹操的扮演者陳建斌也獲得了亞洲最佳男演員獎。兩代曹操,同等榮譽,對於演員來說也都名副其實。曹操這一歷史人物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在古代是「奸賊」,在近代是「奸雄」,在現代則成了「英雄」甚至是「聖人」。陳建斌的曹操就是在這種造神運動下產生的,他集古今所有英雄人物於一身,因此在《新三國》中曹操借糧官頭的戲份不見了,宛城泡馬子的劇情沒了,其一泡尿的時間比桃園三結義還要長,大有一種「我是主角我怕誰」的感覺。當專家們反覆強調要正視曹操的時候,不經意間又將他偏離了視線。由「奸賊」到「聖人」反差之大,無非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已。我一直覺得曹操只有壞點,奸點,甚至才更有味道。

四、亮點型

1、趙雲(飾演者:聶遠)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趙雲不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但由於每次出場都英姿颯爽,而且從無敗績,甚至沒有的明顯缺點,因此子龍雖不是主角卻勝似主角,堪稱三國第一偶像武將。隨著遊戲動漫的影響,趙雲的人物形象隨來越俊美,可以說「趙雲」是中國女孩自己給自己定下的擇偶標準——正直無私,品學兼優,人才出眾。嫁人當嫁趙子龍,心往之而力不能及。我一直覺得趙雲這個人物形象一直處於想像之中,現實中是沒有的。當我看到《新三國》中的聶遠,趙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立體化,真實化。聶遠外形俊朗,氣質大方很適合理想中趙雲。演慣武俠劇的他對劇中趙雲的武戲更是手到擒來,因此聶遠成了21世紀趙雲的完美代言人。有人說「太過完美就是不完美」,這就是趙雲面臨的窘境。如果一個男人用「白馬王子」四個字就能概括的話,那個他只能活在童話里了。

2、魯肅(飾演者:霍清)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現代人常常拿《三國演義》貶低了曹操來為他鳴不平,其實《三國演義》只是將曹操的所做的惡事給具體化了,大部分都有史可依,並沒有太多的虛構。真正受貶低的是這位三國的首席戰略家——魯肅。魯肅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就是個可憐巴巴的受氣包,對於歷史上的魯肅有一幅對聯描述很是恰如其分: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魯肅是三分天下的策劃者與實踐者,他能很準確的找到槓桿的支點,以保證曹劉孫三方勢力的均衡,就憑這一點三國無人能出其右。《新三國》中霍清扮演的魯肅給觀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了這位大政治家的風采。比起劇中大都督的嫉賢妒能,三都督的憤青莽撞,四都督的猥瑣拖沓,這位二都督實在是東吳集團的「黑馬」。

3、劉備(飾演者:于和偉)

造型裝扮:

人物闡釋:

作為歷史上漢昭烈帝的腦殘粉,將劉備評為第一名未免顯得過於私心。不過我相信只要看過《新三國》的人,都會對「於皇叔」的演技讚賞有加。《老三國》劉備是主角,卻難掩鮑國安曹操的風采。《新三國》曹操主角,卻讓于和偉的劉備搶了風頭。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劉備成了「愛哭鬼」和「偽君子」的代名詞。于和偉的劉備讓觀眾們重新認識了一位具有「高祖之風」的魅力型男人。「於皇叔」剛出場的時候,為了突出劉備「喜怒不形於色」的特點,經常面無表情,以至於被人說成「面癱」。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看到了一個胸懷天下,有情有義,百折不撓的一代梟雄。可以說這才是一個可以和曹操一起爭天下的人。特別是劉備哭關羽的那場戲,讓觀眾不由的感嘆道,皇叔連哭都哭的這麼威武。如今為歷史人物的劉備已經作古,但于和偉,甚至是高希希都還在路上。

文章為本人原創,我曾在百度貼吧,人人網發表過


為什麼沒有人提到許褚,真正演出「虎痴」味道的人物。


別的就不吐槽了,單單張飛的刻畫就讓人窩火。劇中的張飛哪裡是一個勇猛霸氣粗中有細的萬人敵,完全就是一匹夫,毫無頭腦,毫無禮數,從頭到尾滿嘴廢話,完全演成了李逵,甚至連李逵都不如。。張三爺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醬油了,當陽橋那一吼聲音跟瘋子一樣, 估計新版的夏侯傑不是被嚇破了膽而是被雷死的。。後來居然還有拔劍指向諸葛亮,掀諸葛亮的桌等讓讀者不堪入目的腦殘舉動,氣走諸葛亮後又像孫子一樣強行把人家扛回來,真是噁心至極。老三國的經典無需多言,不求新三國能超越老三國,也完全允許新三國有所改編,但新三把三爺刻畫的離譜到這個樣子絕壁是對一個蜀漢開國元勛的侮辱。


編劇很超前。


反對前幾名的評論,新三才是臉譜化,特別是劉備,三國志里說「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但是只能看懂連環畫的朱編劇可能以為喜怒不形於色就等於面無表情吧,塑造了面癱劉的經典形象,糟蹋了于和偉好端端一個演員。如果說毛本三國「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那麼新三劉備簡直就是把偽掛到了臉上,整天陰沉著臉仰望天空裝文藝青年,生怕大家看不出來自己志向多遠大多牛X,我要是曹操分分鐘弄死他。

劉備好歹還算個正常人,張飛呢?整天扇大耳刮子捅透明窟窿,十八路諸侯會盟他們就三個人就敢吆喝著讓劉備當盟主,李逵也沒這麼牛啊,這麼高調劉備早晚被他害死,我要是劉備分分鐘弄死他。

不過話說回來三爺還是挺萌的,但是最終大哥二哥也是看不下去了

曹操,典型的自戀人格,最喜歡開啟百家講壇模式,講一些小學生都明白的道理屬下還得裝出一副恍然大悟無比欽佩的樣子,我要是他屬下分分鐘弄死他。

「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的荀文若果真能說出這樣的話?

龐統,自殺就為了提供劉備進攻的理由?日本鬼子丟個兵就能發動七七事變了,智商高下立判,就這謀略水平還當軍師,我要是劉備分分鐘弄死他。

老版丑則丑已,好歹有點名仕風範

司馬懿,我就不吐槽髮型了,主要問題和劉備一樣,從頭到尾都是一副故作高深的表情,讓人看了神煩,我要是曹操分分鐘弄死他。

再說說劇中所謂權術所謂謀略,大部分和龐統之死一樣,low得不忍直視,穿鑿附會自作聰明,跟「杯酒斬華雄」一類,充分反映了編劇知識面之狹窄,認識之粗陋,臉皮之厚實。

PS:此劇為金牌編劇朱蘇進所編,此公號稱三國演義看不下去,看的是連環畫。三國志我估計他壓根就看不懂了,這都敢糟蹋我三國故事,我要遇見他分分鐘滅了他。

雖然我知道以貌取人不對,但是每次看到他,」面目可憎「這個詞就會出現在我腦海。


只舉一個例子。
《隆中對》

10版劉備:「我欲奉天子之命,扶乾坤於既倒,救黎民於水火,可嘆我德薄智短,起兵至今屢屢被強敵所敗,幾番喪家失所,數次顛沛流離,甚至想拔劍自刎一死了之,慚愧,愧不能言啊,所以我三顧茅廬,誠清先生教我良策。」


簡單說就是:皇帝叫我做差事,我做不好還差點死了,我都不想幹了,您救救我吧。諸葛怎麼能跟這種草包出山也是挺詭異的。

94基本就是三國志原文。一句「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其間就有千百種妙處。

至少10年那個時候,大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編劇還是沒文化的。


直接轉發我當時在豆瓣寫於新三國剛播放期間的點評,據現在已經很久了。
  ——————————————————————————————

  看了最近自從呂布死後的十幾集,我已經漸漸覺得新三國對人物的刻畫和時局的把握是成功的,至少非常和我的胃口,在此某不客觀地做下點評註解。

  相比老版忠實於演義一字一句,新版則增加了許多原沒有的劇情和對白,卻未破壞整體的進程,反而從細節上豐富甚至圓滿了不少原本唐突的情節。

  如陳宮自分別曹操後去幫了王允誅殺董卓,為事後跟隨呂布做了很好的鋪墊。

  如呂布雖然娘化,但此次並非有勇無謀,套用紀連海的評價"有情有義 有血有肉",主要敗在大勢所趨,身處徐州險地,又為世人所唾棄,諸侯所交惡,乃天意。

  又如赤壁,周瑜不再是嫉妒孔明天才的心胸狹隘之輩,而是強調此人必為江東大患,這兩種性情差別可謂天壤之別,一個是為己一個是為國。

  再如孫策死後仲謀繼位,加了一段江東險些分裂的劇情,是張昭勸大喬之子放棄爭位以大局為重,並讓孫權以雄才偉略得到眾臣之心,一小段處理讓此三人的性格立刻飽滿鮮活了。

  又再如攻南郡這段,原本只是諸葛亮騙了周瑜損兵折將再坐收漁利,而現在變成了孔明、周瑜還有曹操三人的鬥智!曹操周瑜希望劉備取,孔明需要周瑜去取,雖然最後還是孔明略勝一籌,但也是在僥倖劉琦病重相助的情況下才引周瑜發兵。此處還暗顯了出劉備的假仁假義及諸葛亮也是人不是神。

  後如增加的曹沖遇害劇情,一讓司馬懿正式登場,二讓著名的稱象神童之死有了交代,三將曹丕的大才大奸展現出來,四則將曹操高高在上的形象拉低,成為一個父親,更加人性化,並且通過最後顧全大局的決定消除了未來內亂的發生可能,他其實也知道了曹丕才是真正能繼承大位之人,雖然其中頗多無奈和感慨。

  最後是最近的最大亮點 魯肅,完全捨棄了原著中憨厚愚蠢的老實人形象,而是諸葛亮都承認的大智若愚!周瑜苦肉計後,子敬問孔明看法,孔明雖然看破但出於是客的理由並未附和周瑜,子敬卻指出若讓公謹相信孔明也中計,更應該出來勸阻,這種小細節一是把諸葛亮拉下神壇,二也體現魯肅的智慧;南郡失於劉備,孔明說 周瑜定不肯放過,但孫權和魯肅都是明白人,的確魯肅之後力勸孫權讓周瑜收兵,分析時局利弊,讓孫權由衷說出"子敬之才不下於公謹""兄長曾言有此人可保江東二十年無憂"的話;魯肅主動去問劉備討荊州,周瑜說他太天真,他說"就讓我做這天真之人吧,此番劉備理虧,先理才能後兵,且去了還能探聽虛實",思路絕對清爽!且去了後言辭犀利不留情面,將劉備逼出病重的劉琦後才暫且作罷,不過仍然逼劉備說出劉琦死後一定歸還的承諾,還嚇唬說不然以公謹的脾氣定會陳兵於南郡,讓劉備寢食難安。雖然看上去和原著差不多,但那個魯肅完全是被孔明騙得團團轉,這裡則是有理有節恩威並施,真正的將才,這也讓後來周瑜臨終推薦魯肅繼任大都督讓人信服,依原著我是想不通怎麼會讓個迂腐之人當此重任,難道是周瑜感恩剛出道時得到他糧草資助因此賣個人情?。。說了這麼多因為我終於看到了符合我心中真正的魯肅形象,我現在已經成為了他的粉絲~期待更精彩表現,據說鞠躬盡瘁一幕很經典!

  綜上,我覺得新三國這些改動很成功,這和編劇的深厚功力且對三國的理解之深分不開的。這些細節讓我想起了經典漫畫<火鳳燎原>,看過的朋友一定深有體會,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三國一起起事件、戰役用超凡的劇情來展現,但最終都會回歸到真正的歷史結果,過程卻又讓人深信不疑,顛覆了我之前不少對三國的理解,引出更深層次的思考。羅貫中受封建時代思想的束縛,使原著過於尊劉抑曹,現在人們的理解已經大不相同,正邪是非已經不再那麼鮮明絕對,往往只在一線之間,讓每個人都去自己解讀。新三國多少也做到了這些!雷人之處雖然仍不少,至少不再"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了~

  不過我並非在說老羅錯了,如果沒有他偉大的作品做舞台,哪能引得這麼多不同的演繹,哪能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激烈思考。談古論今,是為了總結經驗,撥雲見日,啟發民智,走出黎明前的黑暗。

  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我覺得漢獻帝演得最棒= =


沒看完,呵呵,這劇實在受不了。

  其他的不好說,主要跟楚漢傳奇一樣,覺得何潤東是怎麼能演呂布跟西楚霸王?他演的呂布跟霸王那演技簡直是喪盡天良。

中國一堆好演員,怎就挑一個何潤東。

  呂布好歹搞了董卓,即使後面兵敗白門樓,也是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大耳和曹操一起去,硬是把他給搞了,怎樣都不會是一個太蠢的貨色。

項羽屠得多,令人生厭,但怎樣也是力拔山河氣蓋世的英雄,能演的蠢成這樣,真是東方紅太陽升,美利堅和寶島出了一個何潤東。

導演不想劇中存在反派臉譜,那種自帶反派色彩反派角色的情況下,
可以不要讓演員把劇中的落敗競爭者演的跟白痴一樣嗎

想找帥哥賣臉可以找吳彥祖,怎就找到何潤東去了。


高希希版取名三國,大概就是想說,拍的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綜合,只是弱化蜀吳痕迹太明顯,且不說開篇劉關張桃園結義一個鏡頭,一句旁白居然就結束了,我去,敢不敢再狠一點,劉備與曹操漢中攻防戰定軍山,諸葛亮七擒孟獲,七出岐山啥都不剩,你讓蜀迷看啥?看曹操淫笑人妻,隨地大小便,到處百家講壇么?反倒是呂布貂蟬大篇幅你儂我儂兒女情長起來,所以這是在演古裝偶像劇么,乾脆叫三國兒女英雄傳,至於司馬懿,魯肅,呂蒙,孫權等比較出彩的人物刻畫,前幾位答主說的很全面,曹仁,張飛前期近乎賣萌,馬超。。說好的錦馬超呢!跟一個醉漢似的,倒是漢獻帝我覺得演的很棒,那種不願受制於,胸有大志,眼見身邊之人慘遭毒手卻無可奈何末代君王的感覺淋漓盡致


我想說說我對這部三國的看法。網友們的評論總是十分犀利的,充分表現出我國網民卓越的視覺和聽覺洞察力,無論是馬身上零點幾秒閃過的編號,還是71集16分55秒稍縱即逝的那一聲詭異女聲,都難逃網友們這種執著與認真的專業考核。不過作為一個神經愚鈍的普通人,覺得這部新三國還算是繼潛伏之後又一國產電視劇的力作。無論是劇情還是人物刻畫都有很多出彩的地方,當然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不過一切均是個人觀點,如果和某位高人觀點不一致,請輕噴,犯不上和我動氣啊,別言語過激,引起民族、地域上的爭鬥。

   首先,在整體感覺上還是比較成功的。情節跌宕起伏,把魏蜀吳三國之間,君臣之間,朝中不同黨派之間的謀略、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描寫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這些百年不遇的奇才之間驚心動魄的博弈,無論文武都不犯極其213的錯誤。在舊版三國中,為了體現諸葛亮等人的聰明才智,往往把別人都描寫的太過213了,甚至連現在正常人的平均智商都達不到,讓人真正的體會到了人類大腦還在飛速發展的這一事實。有一些細節地方的處理更是十分精彩,比如龐統之死,這個地方的改變似乎更能讓人感覺到鳳雛之名並沒有名過其實而且劇情更加合理,他的犧牲為劉備取西川進而達到蜀漢頂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老版的之中此節更多的還是刻畫了劉備的仁義和與將士情同手足之情,把鳳雛這一當世奇才似乎扁的有點讓人難以接受。其次是呂蒙之死,三國原著中的神話色彩固然引人入勝;舊版三國中儘管去掉的過分神話的地方,但關二爺那一眼瞪死呂蒙也盡顯關爺的武魂神威;但是最合理而且最耐人尋味的此段劇情在我看來應屬新三國。呂蒙獻關羽首級於孫權,孫權那一轉瞬即逝的表情把當時孫權心理刻畫到了極致,雖表面讚揚但是心中不滿,但呂蒙斬關羽也不能加之於罪,帝王心中所憂所慮、所想所顧的這一複雜心理表現的實在是精彩。再加上張昭和陸遜說的那一段話,呂蒙蹊蹺的死因雖然沒有明說,但卻意味深長。還有其他的一些細節,也是處理得當,讓我們更能明白整個歷史事件的發展與其中蘊含的智慧所在。不過,在大體劇情安排中,覺得這個新版三國存在著一些缺陷。第一點就是呂布與貂蟬之前的感情戲過於冗長,篇幅太大,可能是明星效應的緣故吧,比較無奈,拖沓無聊。第二點就是最後20集收尾過急,讓人看了有些潦草敷衍的感覺,不慎過癮,尤其是諸葛亮初祁山的每次北伐鬥爭,過程過短。對於東吳在後三國時代的確也是描寫太少了,完全在電視劇上沒了戲份。至於說結尾結在司馬懿之死,我覺得還是比較得當的,司馬懿死後的確三國精華已盡,司馬家族已經是歷史最大贏家,之後的劇情沒有演義的必要了。

   接下來,我要重點說的是新三國的人物刻畫。新三國中的人物雖然有的地方不是盡如人意,但也是很有亮點的。我不得不說最大敗筆要數諸葛亮,眉頭緊鎖,一鎖就是好幾十集啊,完全沒有運籌帷幄的感覺。雖然我受到了唐國強先入為主的影響,但是確確實實從三國演義小說之中描繪的諸葛亮的形象和陸毅所表現的出入太大。陸毅還是太嫩啦。其他人物表現的各有千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不能清楚說清到底是新版的好還是舊版的好,個人喜好吧。在我看來,其他人都表現還不錯,不是太出彩但是也不像網友所說的那麼差。至少在衣著打扮,頭型設計上來說,劇組還是下過一定的功夫的,符合漢朝風格,而且看起來更加精緻細膩。下面來點評下新三國出彩的人物

在我看來,表現最出色的當屬倪大紅的司馬懿。無論是演員的人物形象還是演技上,倪大紅的司馬懿把「鬼」這個詞表現的活靈活現。堅韌老辣是對司馬懿的歷史評價,但是如果細說的起來,我覺得司馬懿的人鬼,才鬼,心更鬼。人鬼指的是司馬懿不同於常人,比如有其人異象,比如行為特立等等,倪大紅首先在形象上給人一種陰陽仙的感覺,其次在其說話時那種突兀有力和詭異怪笑都透出一種霸氣,確實符合人鬼這一特徵。有人說司馬懿笑的欠抽,但是要是司馬懿笑的真跟金城武似地好像就沒有這麼有味道了。才鬼指的是司馬懿敢出奇招,這就有別於諸葛亮穩妥謹慎,比如司馬懿說如果他是諸葛亮,就會出奇兵,不出半年搞定半個中原,不過這個主要在編劇不在演員,略過。心鬼,這一點是半靠編劇半靠演員的。心鬼指的是司馬懿的可怕野心和其隱藏之深。倪大紅所飾的司馬懿有一個優點,那就是那一雙大眼泡,有人說好像永遠跟沒睡醒似的,但是我看不然,醒與不醒只有自己知道,不必讓別人看出來。而且時常會給司馬懿特寫的鏡頭,眼神的變化在大眼袋之下正顯露出那顆不想讓人發現的鬼心。最後司馬懿領兵登殿篡權那段實在是太霸氣了,實在震撼。

新三國中的另一個亮點是魯肅,在舊版三國中那個用來襯托諸葛亮才智過人的魯肅與213毫無區別,我當時就納悶,這種面瓜為什麼能成為東吳棟樑。在新三國中,魯肅顯出其厚道但不乏大智慧,雖不如諸葛亮神機妙算但是眼光長遠,這種大智若愚表現的恰到好處。不得不說比舊版的魯肅強百倍千倍。接下來要說的是劉備和孫權。新三國中的劉備再也不是就三國中那個只會哭哭啼啼的軟蛋了,表現的頗有城府,有自己獨特的君王之道。在看舊版三國時,就沒看出來為什麼劉備能當君主,有何過人之處,如果說愛哭就能得人心,為何不找個女人當君主?看新三國時才感受到,那個仁主也是有自己一套管人之能的,在小弟面前也是很有威信的,有時在玩弄政治權利之時,諸葛亮都暗自讚歎。孫權雖說和小說中有些出入,沒有好看的紫鬍子,但是可知之所以老羅把孫權寫成紫鬍子是因為在古代,鬍子漂亮是美男子的一種象徵,在新版三國之中即使不用紫鬍子也能看出來孫權的確是個美男子了。孫權是賢主,有用人之賢,也是一位出色的君主,但是舊版三國里並沒有成功刻畫這一形象,他的那個形象一直我也沒和西遊記中龍王的形象分的太開,不知是我悲劇了還是舊版孫權悲劇了。新三國中的孫權雖然年輕,但是盡顯帝王之氣,在調和朝中黨派之間矛盾和面對功高蓋主的周瑜之時那種沉著冷靜,慢慢樹立自己帝王威信之中,絲毫沒有看出半點稚嫩之氣,演員在處理一些細節的眼神、表情時,做的也是相當到位的。有人說看孫權像酸書生,我真不知道在哪看出來的,望賜教。我只能說不是只有打嗝放屁的胖子才能當官,瘦瘦的帥鍋當官也能有霸氣。至於雄主曹操,我也說不好新版之中表現的是好是壞,有時覺得新版之中把曹操那種奸雄的形象表現的很深刻,但是有時覺得演得過於做作,尤其是打仗的時候不知為啥一定要挺個肚皮,眯著眼睛,手裡總拿倆花生豆。。。有點汗。關羽,張飛我覺得在人物形象上做的還是相當不錯的,都和小人書中畫的似地,形象設計挺不賴,演技只能說一般吧,除了形象沒什麼別的亮點了。還有一個人忘說了,就是龐統,雖然龐統是長得不好看,但這次演員找的是有點太誇張了,不過還要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勁,至少演出一點邪才之氣。

   新三國中廣受爭議的幾個無敵龍套,我覺得其實沒有什麼。龍套之所以叫龍套就是因為他們是一些沒有名字,沒有刻畫的形象,在動畫片或者漫畫中是那些作者一般不畫臉的角色,所以找幾個人來回演並不會讓觀眾困惑,並沒有給劇情、人物、效果作出任何影響。目光犀利的網友們抓著幾個龍套不放,大肆罵著新三國糟蹋名著,其實我真的沒覺出來這幾個龍套有那麼大作用。與其找那麼多龍套,不如省下些錢多做兩套衣服呢。還有些網友對新三國語言過於白話很不滿意,不過我覺得要是用地道漢朝文言演出來還真不一定有多少人能看懂,而且三國演義之中一大文學貢獻就是半文言半白話對三國時期歷史文化的普及,現在的人看半文言半白話都有困難,不如弄成全白話文讓人易於理解,這也符合三國演義文學貢獻的初衷呀。純白話的確少了些韻味,但是新三國著力於描寫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謀略,重點不同,角度不同,所以和舊版三國可謂各有千秋。我還要為備受網友抨擊嘲弄的台詞說句話,其實那些台詞本來沒有什麼可雷人的,但是不知怎麼好多人好像不把台詞琢磨出點雷人的味道就覺得自己沒能耐似地。比如一集中有人勸告劉備不要「以卵擊石」,我就不明白這有什麼可雷人的,還有人說看了蛋疼,我實在太崇拜網友們的聯想能力了。其實在看這些台詞的時候,我有點不明白大家是帶著怎樣的想法去看的,是故意的在自娛自樂,還是真的是受到文化熏陶太多,看所有菊花都成了X眼呢?

   這並不是一篇為新三國庇護的類似五毛評論,真的是我用自認為還算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部新三國。其實好多國產的電影電視劇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了,在劇情、演員表現等方面正在和美劇縮小著距離(這是我幾年前寫的,現在說距離縮小了似乎為時過早了一些。。。),像lie to me和24 小時等備受大家好評的美劇其實我覺得遠不如這部三國好看(lie to me 每一集都大同小異,24小時中穿幫鏡頭多的讓人覺得是dv拍的,而且主人公一家24小時被綁架5、6次實在太誇張了吧。。。)。如今的觀眾似乎看到「央視版」這三個字之後已經有了必然的想法就是「垃圾,雷人,又在糟蹋XXX,誰誰又被潛虧則了」等等,其實挺悲哀的,不過大家也不用一棒子打死,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一切。就像央視版的《笑傲江湖》,我真的覺得比港版的好看,無論是演員還是鏡頭的美感,還是劇情發展,都好過港版不是一點半點,我挺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說央視版不如港版的。。。。其他央視版的古裝電視劇我也因為在外上學沒看過,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傳說中那麼不好看。三國演義還好第一部不是港版的,如果港版在先,估計老三國也難逃被扁的厄運吧。希望大家能有點自己的真實看法和自己的觀點,不要人云亦云,讓別人的言論那麼容易左右自己的判斷,把所有偏見先置於一旁,好好的去發現作品中的優點,發表些有意義的言論吧。


先下結論。


老版三國在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為藍本拍攝的情況下,有亮點,幾乎沒有大槽點(劇情節奏偶爾過慢這個不算大問題)。

新版三國在以三國演義為主體,輔以部分正史的人設外加大量編劇腦洞的情況下,直接導致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亮點,也有令人想掀桌的大槽點。

但是,新版三國與三國演義有出入絕不能作為槽點,因為人家也沒說要拍三國演義。

首先,老三國基本承接了那個年代電視劇的風格,穩定,妥帖,沒有大疏漏,堅決服從原著,所以老三的缺點,基本就是三國演義的缺點。

即羅貫中在捧劉貶曹的大環境下代入了忠君思想導致小說角色不得已產生的性格平面化與非黑即白兩極化。

而朱蘇進的編劇,明顯想走顛覆路線,盡量塑造出性格複雜的人物形象,然而還是功底問題,度掌握不好就會把人物整成精神分裂,這點以陳建斌的曹操為甚。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所有權謀都說的太開了,恨不得把內里那點東西扒開來給你看,說到底就是怕觀眾看不懂,比琅琊榜略高端,但劉和平的大明王朝明顯比這個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下面單獨分析新版人物,想到哪個說哪個。

魯肅:這個是我堅持認為比老版好而且編劇難得沒有玩崩壞的角色沒有之一,並且演員也好,拿捏尺度很到位,多一分就顯陰鷙少一分就顯腦殘,目前來看這個角色在三國粉尤其是魯肅粉中接受度也很高,因為是真好。

孫權:編劇在這地方已經有點崩壞了,比如殺呂蒙的事其實很沒有道理,呂蒙死了陸遜回家了,難道要孫十萬親自帶兵上戰場送經驗包么?當然,孫權絕不是沒有心機,他帝王心機很重,只是不該在殺呂蒙的事上展現,還不如讓他後期稱帝整陸遜。但總的來說崩壞程度不高,演員對角色的把握沒有出現前後性格分裂,而且十八歲提領江東也確實看著像十八…再對比老三國江東全程打醬油的情況,這個角色也算是亮點。

曹操:編劇的崩壞與精神分裂在這個角色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籠統起來看這個人物塑造的非常失敗,單獨拎出一部分尚有可圈可點之處,不過瑜不掩瑕,不談也罷。

劉備:新老三國各展示出歷史上劉備的一方面,把兩者整合一下就差不多了。

關羽:都說老版三國有戲曲化的問題,我看新版關羽才是有這個問題最嚴重的,那捋須昂首斜眼,架勢一擺,我都能哼著鼓點給踩上了…就連說話也是,一股子京劇念白腔,總整得我覺得他下一句要蹦出幾句京片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他整個人非常端著。不過必須要澄清一點,丹鳳眼真的很細長。

陸遜:編劇整體無功無過,儒將之風都展現出來了,雖然造型師在這個角色上審美崩塌,那也比老版油頭粉面的那個好……

總的來說,新三國水平比琅琊榜那種偶像劇的底子裝正劇的門面好一個檔次,在四大名著新版翻拍裡面也算不錯的,但和走向共和那種還是不能比。

大概就說這麼多,有人想看再補充,以及我還是期待張黎和劉和平聯手拍三國,因為大明王朝實在是太好了。


新三國這個劇是我唯一一個看群眾自剪MV比看原劇還要上癮一百倍的劇。

這個劇的原劇看完給我的感覺是

一是編劇沒文化:我對劉備恩愛有加;主公喜歡已婚少婦;就算是XX個饅頭,X天也該吃完了(這個看太久忘了,好像數量也不對),反正各種語體教。

二是編劇在裝傻:心如中劍的枯木,請允許我在星光下自刎,你們是來打仗的還是來調情的。。。也不知道是真傻還是假傻。

三是編劇擅長寫狗血:這個編劇感覺灑狗血的能力非常強,就是那種:哇塞,粗事了,粗大事了,快來看啊,看完我整個人都驚呆了,這樣的感覺。有好多場景簡直是三大盆狗血淋下頭,爽的不能再爽了,當然也有演員的功勞。最喜歡的一個場景是上方谷,演義里寫這段只寫陷入絕境忽然下了大雨司馬懿就跑了,然後諸葛亮看到也就哀嘆了一下謀士在人成事在天,感覺十分平淡的就過去了。新三國處理這一段的時候就讓司馬懿以要自刎來表達絕境,正叫完先帝我下來和你相會了,舉著劍要自殺,忽然一滴水從天上落到劍上,司馬懿抬頭看天,然後就下起了大雨,諸葛亮就在雨里痛哭流涕大叫先帝,一口血噴出來。這段看完就覺得好精神,跟打了雞血一樣,感覺劇就要這麼拍,看了過癮啊!!類似的情節還有曹操打曹丕然後數棋子那裡,七步詩,曹丕之死,都覺得狗血滿滿,演員演的也很到位。

但是這個編劇估計受到的專業訓練不是很多,對人物的整體塑造不是很好,為了表達人性總是把很多矛盾的特性安到一個人身上,好像只有矛盾了才能更好的表達人性,所以造成了很多人物前後言行不一,跟不是一個人一樣。比如好多粉絲都挺喜歡於濱演的曹丕的,但是又都表示弄死曹沖的劇情不看不看,我也把靜姝的劇情全都跳跳跳了,完全不知道想表達啥。

不過這個劇我覺得對曹操的塑造挺不好的,感覺哪哪都傻傻的,可能跟我對曹操的理解有點關係,完全都戳到我最不喜歡的對曹操的解讀上了。胡玫新拍的那部曹操在解讀和外形上更接近我的理解,但是這劇被禁了沒播。

不過總體來說忽視某些劇情以後新三國這些人物還是能夠接受的,反正我是從第一次看到司馬懿的形象以後大罵三天到越看越覺得倪大紅演的好嫵媚好嫵媚,我沒瘋,真的覺得好嫵媚,說話的時候眼神很靈動,還有把曹丕打了一頓那裡,還有後面曹丕之死和曹叡之死的時候那種表情的對比,洗腦效果絕佳!!我真的不是黑!

所以群眾自剪MV真的比原劇好,因為某些單個場景真的太精彩了,我被別人忽悠看這劇就是先看的MV,才提起來興趣去看的,現在推薦別人看的時候也都是這麼做。

看三國演義這書的時候其實一直都覺得秋風五丈原之前的情節都好平淡,完全沒有什麼興奮點,其狗血程度還比不上直接看三國志或者資治通鑒,這種大概是古典白話文歷史演義小說的通病,也不能算三國演義寫的不好,五丈原之後到蜀亡一段是年紀大了才讀出了點悲劇味,還挺喜歡的。舊版三國完全照搬演義反正我小時候看的時候就記得特想睡覺了,印象並不是很深刻,新三國這樣改也挺好的,電視劇讓人想看就有意義,認識好多人都表示從看新三國開始對三國感興趣的,看完就去買了三國志回家研究了,成年人還是有分辨能力的。至於人物外形,禮儀,服裝,細節,歷史考證這些我都沒在意,我也不覺得真的有劇會在這些方面完全做到還原,不過是多錯少錯的問題。


第七十一集,華佗給關羽刮骨療毒後戰戰兢兢說道:君侯,三日之內切不可活動這隻傷臂。只見二爺瞬間來了三個單臂大迴環,然後笑道:先生真乃神醫啊!


說個題外的,由於新三國孔明逝後,仲達就高平陵了,然後全劇在看著孫子憧憬未來中結束……本來很期待劇集將如何塑造後期諸多精彩人物,結果毛都沒有……
忽略三國中後期的作品,都不算完整的三國……


高票答案說人物刻畫更為立體,但個人看來很多人物立體起來,不是還原得有血有肉,而是被編劇意淫得「豐富多彩」,與真實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比如曹丕,劇里說他文才平平,甚至可以說是拙劣。但歷史上人好歹是建安風骨代表者,其作品開闢性更在曹植之上。《燕歌行》是七言詩早期傑作,有示範意義,《論文》開我國文學批評先河。劇里為了凸顯其與曹植的不同,不知是忽視歷史還是根本不知道歷史,把曹丕硬是塑造成一文渣。為了滿足編劇對曹丕心狠手辣,精於政治鬥爭的意淫,真實成了犧牲品。這是一種畸形的血肉豐滿,而不是真實。

因此,新三這種所謂的有血有肉在我看來一文不值。基於史實的還原需要認真的態度與深厚的人文積澱,對真實要有近乎偏執的追求。而新三這種,不過是編劇個人覺得更合理更有戲劇衝突而做的個人化改編罷了,很省事,他覺得怎樣就怎樣好了。


我作為一個司馬懿腦殘粉根本看不下去。
題主描述中提到了覺得塑造司馬懿層次很豐富。
但是他根本不是我心中的司馬懿!
層次豐富有個毛用!根本不像司馬懿!
我想要個蘋果,你給了我一個很好吃的香蕉,我就會承認這個香蕉是蘋果了么?
不會的。
當然這樣說主觀成分很大,而我也沒看完新三國。
但我能確定的有三點,一,司馬懿剛出場的時候年紀沒有那麼大,有一個司馬懿程昱同框,145年出生的程昱還黑髮童顏小年輕的樣兒,而179年出生的司馬懿已經滿臉皺紋和個老人似的了。二,按照我的理解,司馬懿是一個相對比較守禮的人,在當文學掾期間也儘力做出一個本分老實任勞任怨的形象,所以劇中他幾乎大半時間都披頭散髮根本不合禮數,不像他能做出的行為。三,司馬懿yi,第四聲,來和我念,懿!不是第二聲的!你新三國連他名字都讀不準,還演個幾把。


作為一名愛好者,忍不住湊湊熱鬧。《三國》目前看到53集,竟然有種想看卻不忍心再看的傷感。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在赤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轉眼不下5集,得知自己最喜愛的幼子被長子所害後倒退一步,慢慢側卧在床留給屏幕一個孤獨的背影。我發自內心的感嘆,陳建斌的演技與導演的細膩,甚至內心揣測歷史裡的曹操九泉下得知後來兒子們盡死於曹丕之手,這位梟雄的內心會是怎樣。
哦……不小心說遠了,題主問細節,我個人認為,細節非常多且細膩,和生活經驗有關。
比如曹操命荀彧去看靈堂是誰內心不安,荀彧伏地不敢的動作。生活中我們也是有多少明知卻不能言呢?
比如魯肅的腹黑,明明才華不下於公瑾孔明卻在孔明面前故作無知,轉而告訴周瑜孔明又識破其計謀。我正在看53集,魯肅勸孫權不可與劉備動兵來維持三國鼎立而被貶,孫權在心裡是忌憚周瑜的,吵完架,剛剛和好,魯肅來勸,孫權既不想和劉備用兵,又不能再失周瑜,則革了魯肅官職。這是潛台詞,細節所展現的劇情。
15年追過《琅琊榜》,現在重看《三國》才覺得真不愧國粹,比起美劇什麼的都強得多。之所以是三國,是亂世英雄,不僅僅是一個英雄,是一代英雄,也是無情的歷史,很真實。


強烈認為此劇乃一代神劇!

我國歷史神劇有兩種,一種是「走向共和」或「大明1566」那種神劇;一種是「抗日奇俠」或「新紅樓夢」那種神劇。

有人認為「新三國」屬於後者,但我認為「新三國」屬於前者。

「新三國」固然有許多措辭不當,用法不明的地方,但瑕不掩瑜,我認為此劇無論導演還是編劇都是下了功夫的。

「新三國」片名就叫"三國",導演也許用這個名字是表達它既不會照搬《三國演義》,也不會像《三國志》那樣照搬史實,但基礎是基於《三國演義》的。「新三國」在許多地方對《三國演義》里詭異的,無法解釋的地方給予了自己的認知和解釋,雖然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錯愕,但可以看出導演或編劇是下了功夫的。

比如一代名士鳳雛龐統怎麼會如此簡單的就讓張任射死在落鳳坡呢?「新三國」解釋為龐統為了逼仁義的劉備下定決心攻取西川而故意去送死的,雖然乍看略雷人,但卻是對這個難以解釋的地方給出了一個「新三國」的認知。

最讓我感到驚訝的就是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殺死關羽後的橋段。《三國演義》里關羽是劉備無比重要的結拜兄弟,按理說沒有人敢殺他,「新三國」里的曹操就下令只能追趕敗走麥城的關羽但不準任何人傷害他,而想讓孫權去殺死關羽以激化孫劉兩人矛盾,但孫權也不傻,下令讓呂蒙也不準傷害關羽(畢竟這樣一定會招來劉備瘋狂的攻擊),然而命令到達時呂蒙已經砍了關羽的頭顱。之後的橋段大家耳熟能詳,《三國演義》里寫呂蒙在慶功宴上突然被關羽鬼魂附體,胡言亂語一番便七竅流血而死(不可思議,詭異無比),「新三國」對於這一段的解釋更是震撼了我,這一段壓根沒演,而是直接跳到第二天孫權派人告訴陸遜說呂蒙病重,陸遜趕到時發現呂蒙七竅流血早就死了,而《三國演義》里關公附體的橋段則以張昭之口說給陸遜聽的,陸遜一聽就明白了,見了孫權便辭去都督職務,孫權也不再設大都督一職,集權於自己之手。這一段戲孫權,張昭,呂蒙,陸遜四人對手戲時各自眼神,動作活脫脫給人一種黑社會黑吃黑的感覺,異常恐怖,也對不可思議的呂蒙之死給予了一種更加"驚悚"的暗示,古代政壇上充斥的黑暗內幕讓人著實震撼。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地方令人非常吃驚,可以說是「新三國」打翻我們對三國故事的三觀。如果說「舊三國」以諸葛亮為主角,孔明死後幾十年的故事基本幾回就說完了,而「新三國」可以說是以司馬懿為主角,司馬懿一死直接全劇終了,吞蜀篡魏滅吳的故事用旁白一句話帶過了,雖然太過簡單,但可以看出導演的意圖,後面的故事耳熟能詳,也沒什麼可過多"解釋"的了,再拍一遍也是沒有多大意義。

對於三國題材的影視劇,其實是很難拍的,因為它太深入人心了,如果照搬《三國演義》的故事那好比把舊三國照原樣翻拍一遍,大家都知道的東西再來一遍實在是不怎麼負責任。「新三國」在其中種種不合理的地方加以自己的"解釋"或者說是自己的"演義",說實話都是挺出彩的,可以看出導演編劇是用了心的,而不是照葫蘆畫瓢簡簡單單的再敘述一遍三國往事。

以前看《西遊記後傳》時就覺得故事寫的非常不錯,把西遊記寫的如此黑暗很有意思,然而它的鬼畜式拍攝手法實在是讓它減分太多,白白糟蹋了一個好劇本。「新三國」劇本也是用了心了,拍攝手法也不錯,演員對人物的刻畫也大多令人滿意,衣著造型也比較符合歷史,各方面沒有多少問題。至於「新三國」對於三國故事的演義符不符合大家胃口那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了,我基本都是非常喜歡的。

最起碼,「新三國」導演編劇是上了心的,而不是像某些神劇,要麼粗製濫造,要麼隨便照搬混時間。


推薦閱讀:

影視作品中的嘔吐戲,演員吐出來的是什麼?
如何評價電視劇軍師聯盟里楊修這一角色?
你見過哪些毫無底線的廣告植入?
電視劇及小說《血色浪漫》中所有人的結局如何?

TAG:電視劇 | 三國 | 編劇 | 三國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