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什麼要退位?

退位給宋孝宗,然後宋孝宗馬上給岳飛平反,並打壓秦檜餘黨。


謝謝邀請。

身體原因基本可以排除。——高宗退位的時候才54歲,退位以後還活了二十五年,而且這二十五年中遊山玩水寵幸宮女都沒啥障礙(宋高宗去世後,德壽宮中僅位號較低的宮女就放出四十九人,年齡則基本都是宋高宗的孫輩,以至太上吳皇后之前在宮中「輒見之嘆息」),可見健康沒問題。雖然趙構確實經常對人嘆息自己三十多歲頭髮就白了blabla(其實就是少白頭,不影響身體素質)。

他真實的退位原因就兩個:
一個是真干夠了;另一個是退了位的話,萬一金軍再打過來跑路更方便。
(當然還有個大前提:就是他對自己選擇的太子趙瑗還是比較放心和認可的)

這兩個原因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因為要解釋清楚趙構的這點心態變化,差不多需要回顧他的一生。。不過這裡實在不想再回顧這麼多了,所以只重點解釋一件事情,就是1161年完顏亮毀約南侵對宋高宗退位的關鍵性推動作用
阿亮南侵對宋高宗的打擊非常、非常大。因為當初的宋金第二次紹興和議,是宋高宗支付了巨大的代價才換來的。這個代價主要包括三條:一是放棄幾近垂成的、收復中原兩河燕雲十六州甚至徹底滅了金國的中興大功;二是自廢武功(包括按金人要求殺掉當時最能打也最聽中央號令的良將岳飛;屏退韓世忠、張俊、劉錡;同時任秦檜清洗南宋的國防力量,包括殺牛皋、邵隆,任用庸將隨意裁汰兵員等等);三是造成秦檜專權坐大,最後幾乎篡位。其中最後一條是在宋高宗計劃之外的代價,所以搞的他非常鬱悶也非常難受(順便打個補丁:如果對於宋高宗佔據優勢下還非要屈辱求和的心理有各種疑問,請參考從宋高宗趙構的個人立場來說,岳飛是不是必須殺?這個答案及其中所附各種鏈接)。好不容易熬到秦檜1155年掛了,到1159年左右完顏亮有意南侵的消息漸漸傳開,他真正稱心如意的偏安生活不過過了6年而已。因此宋高宗非常不願意承認完顏亮將南侵的事實,所以1159年——1161年秋這將近三年的時間裡,儘管不斷有各路人等向宋廷傳遞金人即將南下的消息,宋高宗卻一直不願作任何戰備。
這樣一直拖到1161年四月,完顏亮終於派使節到南宋,正式通知宋高宗欽宗已死併當著群臣的面責罵宋高宗無德(而且罵的非常難聽),在當時的背景下再加上之前的消息,這基本就等於宣布馬上就要開片了。所以宋高宗當場情緒崩潰,一邊兒哭一邊兒撂著金使和滿朝大臣離開御座跑了。最後宰相陳康伯沒辦法,只好派當值衛士劉炎去找宋高宗,好不容易在屏風後面找著了,宋高宗還在那兒哭個沒完。。
(附下原文。《會編》卷228:王全、高景山來賀生辰也。自入境有兇悍之狀,過平江、秀州,舟中以弓矢射夾岸居人。官司莫敢誰何,但告報居人闔戶而已。既到行在,命何溥館之。引見之日,接國書畢,王全奏事稱語訥不能敷奏,乞令副使高景山代奏事,上許之。全招景山,景山欲升殿,侍衛及閣門官止之,上詔令升殿。景山乃升殿,狀貌不恭,景山直言淵聖升遐事,言語鄙俗。上號慟歸禁中,景山曰「我來理會者兩國正事」不已。帶御器械李橫約景山下殿曰:「不得無禮。有事朝廷理會。」使人猶在殿中,班皆未退,帶御器械劉炎告宰相陳康伯曰:「使人在廷未退,有茶酒之禮,宜奏聞免之。」康伯曰:「公自奏聞。」炎遂轉屏風而入,見上哭泣,炎奏其事,上然之。炎即出傳旨曰:「今為聞淵聖皇帝訃音,忽覺聖躬不安。閣門賜茶酒宜免。使人且退。」班遂退。
就這一個細節,已經足以看出完顏亮南侵對宋高宗的心理衝擊有多大。——這件事讓宋高宗徹底明白:之前為達成和議支付的種種巨大代價,到此連最後一重意義都喪失了。就是損人不利己的瞎胡鬧白折騰,之前折騰的多厲害,現在就有多搞笑,而且全天下都會看到這一點。同時這也意味著他沒過幾年的安樂生活又要過不成了。而宋高宗之前又因為鴕鳥心理,一直沒搞戰備,所以1161年秋完顏亮率師南下,剛開始戰局稍不利時,他立即打算跑路。結果被宰相陳康伯摁住了,說「: 「聞有勸陛下幸越及閩者,誠用其言,大事去矣。」於是高宗勉強答應不跑,但很快又下御批,說「如果再等一天還沒有金軍退軍的消息,政府各口就趕緊散了吧——咱們還是得跑」(「如更一日虜騎未退,且令放散百官。」)嚇的陳康伯趕緊把這個御批一把火燒了。宋高宗還不忿,把陳康伯叫來問憑什麼燒我的御批,完了又把另一個倖存的中興大將、也是他的心腹楊存中召來,繼續商量「散百官,航海避敵」。楊存中和陳康伯又苦口婆心勸了半天,才再次勉強止住他這個念頭。
之後的形勢急轉直下,一個月的時間內宋軍採石大捷,更主要是是金軍內部兵變,完顏亮被殺,於是危機很快解除。但是就這一個月的時間,宋高宗已經嚇的夠嗆。所以完顏亮撤軍之後,他是一點再繼續當皇帝的心思都沒有了。——反正退位不會降低他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且更重要的,當皇帝不能隨便跑路,但是如果做了太上的話,約束相對就少多了,至少文武大臣們不會再把他當成主要勸誡對象。(這方面他的父皇宋徽宗就是個挺好的例子——靖康元年宋徽宗讓位給趙桓,把即將被圍的東京城丟給他以後,自己很快帶著妃嬪子女和一批重要官員跑到江南去了~)所以這時候放開皇位,在趙構自己看來沒任何損失反而有收益——其中最大的收益,就是萬一將來金國再打過來,自己可以想跑就跑不用再聽大臣絮叨。再一個也輕省、不操心,總之精神生活水平會提升很大。


最後順便說句,趙構的這點兒收益,後來還真馬上體現了一回——高宗退位後不久的1163年,宋孝宗規劃的隆興北伐失利,宋高宗知道敗訊以後,「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備擔索」,再次擺出了隨時要跑路的架勢。——當然這次是有給宋孝宗施壓的意思,但是如果不是退了位,他連這個架勢也擺不成。在趙構看來,這就是他最嚮往的自由了。
所以說他不干涉孝宗的朝政也不盡然。孝宗後來與金國的議和詔書中都承認「朕以太上聖意,不敢重違」,可見趙構利用自己掌握的人事資源和對孝宗的心理優勢進行間接干涉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而且不止外患,內政方面他也沒少找事兒,譬如命令宮人私造酒自用違反酒榷制度等等,以至後來很多商人為了逃稅都打給趙構進貢私用的旗號,甚至連糞船都有「德壽宮」字樣,一時幾成笑柄。

至於給岳飛平反就更沒什麼了。宋高宗不願意平反只是不願意自己打自己的臉,而且這個最後已經成了他心病一樣的存在,實在邁不過去。何況孝宗為岳飛平反對他沒什麼實際損失——罪名可以都丟給他其實恨的牙痒痒的秦檜(雖然秦檜在殺岳飛一事中並不僅僅是幫凶、背黑鍋的,而至少是共犯甚至直接責任更多的主謀,更具體的可以看這個答案:歷史上真實的秦檜是個什麼樣的人?),絲毫不會耽誤他住在秦檜舊宅(德壽宮就是秦檜舊宅改造的)里花天酒地玩美女;或者就算有人背地罵他又有什麼呢?名聲(不管是身前還是身後的)、輿論這類東西,趙構從十幾歲當親王的時候起就不是很在意,到這時候基本已經完全不放在心上了~

其實,人要是真能做到一點兒道德約束和情感羈絆都沒有的話,真的是會活的很爽的~
唯一需要顧慮的只是不是每個能做到這一步的人,都有趙構那麼好的出身和時運,所以只能保證你很爽,不能保證你爽多久。


看到了這個問題下 @淚痕春雨 大大的回答,嚇死我了。

孝宗逼宮。。。逼宮。。。。宮。。。。

我沒讀過書,你可別騙我啊。

還說:

我就問一聲,隆興和議時,丞相湯思退當面對孝宗說的「社稷大事,以稟上皇而後從事」是啥意思?這就是趙構不能染指權力?隆興和議的訂立,孝宗自己都在詔書里說「朕以太上聖意不可重違」,這就是淚痕你說的「孝宗寸步不讓」?

開玩笑呢吧?

連宋人自己都看得非常清楚,羅大經《鶴林玉露》里明確說了:「孝宗初年,規恢之志甚銳,而卒不得逞者,非特當時謀臣猛將凋喪略盡,財屈兵弱未可展布,亦以德壽聖志主於安靜,不思違也。」

現在你說高宗退位是被孝宗逼宮的?高宗退後沒有一絲權柄?孝宗大權在握寸步不讓?

呵呵。

照淚痕你這邏輯,難道說乾隆也是被嘉慶逼宮的?


淚雨大濕扯淡前能不能先捋順了隆興北伐的時間線?

首先,北伐不是宋孝宗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而是針對之前金國元帥陳兵邊境索要兩淮數州的反應。兩年前采石磯大捷後,紹興和議事實上已經破壞,需要新的條約,金國率先擺出威脅的姿態要求南宋維持紹興合約並割地,其實是個漫天要價的姿態,而隆興北伐實際上就是就地還錢的手段,根本談不上克服中原云云,也就不能說是忤逆高宗,事實上高宗在位的最後兩年,朝野就已經是主戰的氛圍了,雖然高宗還是很慫,但面子上也不得不暫時打壓議和黨。再深入一點,高宗退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覺得宋金戰火眼看又要燃起,他一是不想再操這個心(建炎紹興那十多年的戰火估計讓他睡覺都做噩夢),二來也方便萬一輸了自己可以隨時跑路。

當時朝野也不都是支持北伐的,甚至可以說主流是反對北伐的,例如孝宗的鐵杆心腹史浩就反對。但他們的反對並不意味他們主和,他們大都覺得金國現在無力南下,我大宋被秦檜和高宗禍害的兵將殘廢也無力北伐,所以守邊境等著就好,金國真有本事就讓他來打打試試,反正之前提出的合約條件我們是肯定不接受的。而孝宗和張浚在這件事上確實著急了,張浚尤其私心過重。但不管怎麼說,和高宗那種只要讓我偏安享福不打仗什麼條件都能答應的主和完全是兩回事。淚雨大濕腦補主戰集團支持孝宗逼宮,可問題是主戰集團怎麼鬧到最後就剩一個堅定北伐的張浚了呢?原來張浚才是可以cos趙匡胤的最大boss 啊??

北伐第一階段結束時,其實除了士卒損失約萬人之外,其它方面並未遭受巨大損失,金國當時也是內外交困之餘,並無力大舉進犯。張浚雖然習慣性不靠譜的提出議和,但被孝宗當即拒絕。待到張浚重整潰兵以後實際上還是恢復了戰前僵持態勢。

然後才是高宗精彩的表演。首先高宗利用兵敗,重新把自己實際上的議和代言人湯思退塞回了宰相之位,然後不斷和孝宗"深勸"要求孝宗正式議和。金人要求割讓四洲之地,孝宗不許,誰知湯思退直接說你說了不算,咱們聽太上皇吧(明示了太上皇允許割地求和),結果被孝宗罵了一頓。然而罵歸罵,議和大局下還得接著用湯思退。於是更精彩的一幕出現了,當孝宗後悔議和的時候,湯思退竟然直接派人去和金國"諭敵以重兵脅和",還拆除了宋朝的邊防設施,結果兵敗後僵持了足足一年多的前線被金兵不到兩個月就打穿,南宋只得被迫接受了條款,原本連四洲都不願意割讓的孝宗這回足足割出去六州之地。然而這個和議呈給高宗後,趙構卻是非常滿意的。

憋屈的孝宗此後一直對此耿耿於懷,和虞允文相約還要北伐,練兵不息,同時也不願意忍受禮儀上的不平等,和金國摩擦不斷。但只要金國一來譴責,高宗就一定會強迫孝宗低頭接受金國的要求。後來虞允文去世後,加上孝宗被高宗折磨的意氣喪盡,這才接受了偏安的現實,皇位做的有氣無力,於是高宗一死他也就借著給高宗守孝的名義跟著退位了。


孝宗其實真是個可憐人,他有足夠的本事做一個齊桓公一樣的優秀君主,只可惜他的管仲們都被便宜老爹給廢了。。。


淚痕大師又出來扯淡了,好呀,你喜歡扯淡,我們就不吝嗇打臉。就這個問題,大家很多人出來打臉了,我也不重複列舉,就從別的角度分析一下。

首先,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我還是要重複我在數個回答下面都質問過淚痕的一個問題:請淚痕告訴我,哪一部史料,在何處記載了,哪一位南宋大臣,以任何形式,聯合太子,逼迫趙構讓位的事了?

為什麼強調這個問題?因為逼迫皇帝讓位,這麼大的事,在宋代是不可能瞞得住的,宋孝宗也並不是什麼千古一帝,不可能把這種事瞞的密不透風,以至於千年以降,居然沒有任何一本文獻記載過甚至任何一個人說他看見過這樣的記載!這在宋代這樣一個書籍印刷業如此發達的年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淚痕請不要拿竹書紀年說事,第一竹書紀年是真有文獻,被發現了,第二竹書紀年是什麼時候的東西?那時候的社會環境,文獻保存,文獻數量和宋代是一個檔次么?

然後我們來談趙構為什麼讓位的問題,

南宋史學大家何忠禮先生在《南宋史稿》里就有解釋,他分析了兩點,第一,趙構恐金至極,他分析了他爹和他哥的經歷,他認為作為太上皇,在金軍南侵的時候可以從容逃跑,而皇帝必須有守土之責,逃跑不自由。所以還不如當個太上皇。第二,他也知道自己這麼多年沒幹人事,怕正常傳位後被反攻倒算。因為如果自己在位時間太長,自然退位,那養子對他不會感恩戴德,反倒會因為長時間的儲君而心生怨恨(康熙的親兒子都免不了怨恨)。所以還不如趁著對朝局還有控制力,就傳位,這樣既可以控制調教兒子,又可以以大恩於養子,使之礙於如此大恩不敢對他不敬。

這個第二點非常重要,有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我就單把這事拉出來說說。延伸一下,這裡涉及兩個歷史關鍵詞1濮議,2趙構選擇太祖系子孫傳位。為什麼說這兩個事有聯繫呢?

首先講濮議,濮議是什麼事?就是宋代的大禮議!宋仁宗沒兒子,從濮王的兒子那領養了一個養在宮裡,就是後來的英宗。按理說仁宗拿他當兒子養,還傳位給了他,對他夠好了吧?可是英宗壓根不領情,仁宗的葬禮就稱病不去(也許是真病),後來更是要認濮王為皇考,仁宗為皇伯。攪得朝廷一片雞飛狗跳。氣的仁宗的皇后當時的曹太后差點想廢了他。韓琦為何後來被稱為兩朝顧命定策元勛,就是他在這個期間做了大量彌合兩宮關係,後來甚至灌醉曹太后,逼太后撤簾的事(此處經知友指正,確實我記錯了,灌醉太后是為了讓太后答應尊奉濮王的詔書,而不是逼太后撤簾,撤簾之事發生在之前,是韓琦乾的。用了一些手段促成的。而且曹太后確實因為英宗不孝有廢英宗之意。所以大結論不影響,但是還是對自己的誤記表示歉意,對知友的指正表示感謝)。所以英宗這個不孝子乾的事,就成了懸在後世沒有子嗣需要過繼子嗣的宋代帝王頭上的一把劍!任誰都怕養這麼個「孝子賢孫」出來。所以你說趙構怕不怕?

那麼再說回趙構選擇太祖系繼承人的事,這事史書上記載的頗為玄妙,說是孟太后做夢,夢見太祖託夢說帝位該回歸到他一系了,孟太后告訴趙構,趙構就從太祖系裡選倆小子出來養在宮裡了。但事實是這樣的么?趙構挑選倆太祖後裔是精心打算過的。他身為太宗後裔,為何不在太宗後裔里挑?原因就是離得太近了,離得太近,本家勢力就強,本家勢力強,新君繼位後就會依靠本家勢力而不會感恩戴德養父。趙構他太爺爺就是這樣的,因為濮王家勢力太強了。所以趙構千挑萬選選出來兩個幾乎已經淪落為平頭老百姓的太祖後裔,絕對不是因為孟太后說太祖託夢了。而恰恰看中的就是這倆小子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宗室力量,只能依靠趙構自己,所以可以儘可能保證趙構身後的尊榮。

明白了這個問題,我們再返回來看何先生解釋的趙構退位第二點原因就不難理解了。趙構是為自己身後事打算了。養子不是親兒子,與他沒有血緣關係,所以他必須要保持對養子的壓制,又不能讓他完全生怨,不然自己一死那就慘了。如果自己真當六十多年皇帝,那親兒子當太子都當出怨恨來了,更何況養子。不然他一死,對養子沒了控制力,人家不認他了,認自己親爹去了怎麼辦?乾隆為啥不怕?因為繼位的就是乾隆親兒子,你再能你還能不認爹?你還能再拉出來一個人叫皇考?但如果趙構提前退位,一來,這麼多年的經營,手中權力並不會瞬間消退,自己可以慢慢調教兒子,二來,通過主動讓位這麼大的恩情來從道義上拴住養子,你受了我如此大的恩情,你還敢不孝順我,天下人會如何看你?事實證明,趙構的如意算盤打的確實響,他的這一舉動使他生前享盡榮華,死後備受尊榮。也讓養子成功的獲得一個「孝」字。

至於淚痕說什麼孝宗一上台就推翻了趙構政策之類的,證明二人關係不好。拜託,你還不了解趙構是個什麼東西么?趙構是個徹頭徹尾不要臉的混蛋,你以為他在乎這個么?他執行投降路線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保全自己偏安江南的榮華富貴!為此他什麼臉都不要了,議和,割地,殺忠,稱臣,被金人使節在南宋朝堂上罵哭,差點願意跪接金國旨意,任由秦檜逼的他靴中藏匕首都不敢動秦檜,一切就為了自己能夠苟安!!哪怕是如此屈辱換回來的是海陵王啪啪啪的打臉。就這麼一個玩意兒,你覺得他當了太上皇,已經有了安全保障後,他還真在乎宋孝宗推翻他的政策么?只要安全,只要不會影響到我苟安。你可以折騰你的。趙構就是這麼一號東西。所以,在一些政事上趙構可以繼續展現他的存在感,以保持對養子的壓制,保證自己活著的時候享受榮華,畢竟這些奢侈享受是要靠權力支撐的,光靠求兒子是不靠譜的,他必須有自己的力量來保證自己舒服的享受。但是,在核心問題上,他也不能往死了得罪自己養子。往死了得罪養子的下場很有可能就是自己死後再來一場濮議。這就是有親兒子和沒親兒子的不同心態。所以他對於孝宗的態度就可以理解了。有些事上,趙構也要適當順著點孝宗,畢竟不是自己親兒子,自己死後的地位,還需要依靠他呢。但你憑這就說是孝宗逼宮?不好意思,還是那句話,你拿出史料證據來。

不然就滾!

最後再補充一個,淚痕喜歡拿著所謂的人性權謀去生套歷史上所有事,生套所有皇帝。還說自己唯物史觀學得好。你連辯證法都沒學過么?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知道么?中國歷史上這麼多位皇帝,除了都是皇帝的共性之外,每個皇帝的個性都不一樣。有漢武帝那樣的雄猜之主,你「微反唇」「腹誹」一下,老子都能殺了你!也有宋仁宗那樣,臣下拽著我袖子,唾沫都噴到我臉上了,我只敢用手擋擋的仁厚之君。有朱元璋那樣的恨不能天下權力都歸他一人管,誰敢動我權力,我殺誰全家的皇帝,也有天啟,遼道宗那種恨不能把政事都交給親信自己悠哉悠哉的享受興趣愛好的皇帝。你用漢武帝朱元璋的權力標準去套用天啟宋仁宗這樣的皇帝,你就會發現「哎呀,怎麼套不對啊」,進而淚痕會得出這一定是史料記載錯誤的結論。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趙構是個什麼樣的皇帝?他是不是那種嗜權如命,權力野心慾望極盛的君主?明顯不是。首先,他放著恢復中原,當中興聖君的大好機會不要,一心想著投降偏安,苟且度生,就表明了丫就不是以獲得至高無上權力為自己終極追求的那種帝王。其次,他偏安執政期間,被秦檜把持朝政,秦檜控制政府,滲透軍隊,操控台諫,這在任何一個宋代之前帝王那都是不可想像的,秦檜甚至結交高宗近侍醫官王繼先,刺探君情。秦檜敢不通過高宗私自調動高宗親衛部隊,在高宗問起來後還頂高宗一句這是小事,陛下不用操心。逼得趙構靴子里藏匕首防身等等,換任何一個權力欲極重的君主,十個秦檜也給你收拾了。趙構呢?除了確定秦檜要死了,臨死前罷了一下秦檜出氣外,有什麼別的舉動么?王繼先是皇帝身邊心腹,居然敢結交外臣,把皇帝消息隨意往外傳遞,擱別的雄猜之主,我就是再依靠你的醫術,也得把你宰了,因為權力是底線,你碰了就得死,我就不信偌大一個南宋找不到第二個能滿足我的醫生?但是趙構呢?趙構壓根就沒處罰王繼先,而且信任依舊。這符合一個權力觀念極重帝王的表現么?

所以趙構並不是那種把權力視為第一的君主。他需要權力來滿足自己奢侈荒淫的生活,只要權力能夠保證自己這些要求,其他的事無論是千古流芳的恢復中興,還是擅殺忠臣的遺臭萬年,還是被外國使節當庭罵的痛哭的丟人,或者是被臣下逼的靴中藏匕首的屈辱,他都可以忍受。

所以,提前退位,一方面他不是像唐玄宗那種被逼退位的皇帝,他還有部分權力,還有部分控制朝堂的能力,這權力可以滿足他爽歪歪的享受荒淫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我之前論述的,還可以以大恩於養子,保證自己死後的尊榮,不至於出現濮議這種悲劇。他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說,真正的人性是複雜多樣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比如我,我就覺得我要是有足夠的錢,我就整天悠悠閑閑的過日子很好。但是錢多的花不完的人,比如馬雲,比如雷軍,一天天累的跟狗一樣,雷軍坐著二等艙,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他是為了掙錢么?他是享受這種創業的樂趣。拿著一個既定的東西,去生套歷史上所有的人和事,還自稱自己是唯物史觀,送你四個字——
刻!舟!求!劍!

再次更新,經過我的一再追問,淚痕大仙終於勉強算是「正面回復」我了一下 @淚痕春雨

但是這個腦迴路依然新奇。我早就預料到淚痕大仙會把重新解釋「逼宮」,所以我壓根也沒說逼宮是指軍事政變。恰恰很多逼宮禪讓不一定需要軍事政變。但是呢,沒有軍事手段,那你起碼得有政治手段吧,有政治手段總得有人做吧,比如上書啊,比如找宋高宗進言啊,比如串聯大臣啊等等,你總得有動作吧?你不能一邊說趙構極不願意退位,一邊又拿不出任何人有逼迫趙構退位的事實,結果趙構就刷的一下退位了吧?我也不要求說這個事實是誰指名道姓說趙構你退位,哪怕是有攻擊別的事,隱晦的帶出來,造成一種大勢逼的趙構退位的也行啊。你倒是拿出來啊!

結果呢,淚痕大濕也是沒轍了,因為確實找不到沒有啊。就開始胡亂繞,什麼傳統史學絕不會引入這種群體博弈論之類的東西來給自己圓臉。可是,群體也是個體的集合呀,你群體博弈,總得有個體在裡面打頭陣,總得有人當主力,總得有人做了什麼事,才表現出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博弈呀。到底是誰啊?急死我了,你倒是說啊!

可是淚痕大仙就是打死不說,那你不說,沒辦法,我還是得自己搞。我就試著套了一下淚痕大仙的邏輯,他認為海陵王的南下,導致了宋高宗投降路線破產,引發了南宋主戰派的雄起,才逼得宋高宗不得不退位。問題是,主戰派雄起和逼宮之間,他拿不出任何史實啊。他只是從孝宗繼位後任用主戰派倒推的。於是乎,我就對比了一下也是宋代發生的一件皇帝讓位事件,看看用淚痕大仙的理論對比,這兩次讓位有什麼不同?

宣和七年,金軍南下,兵峰直指開封。徽宗二十年的統治在金軍兵峰的打擊下岌岌可危。隨著金軍的逼近,徽宗作為皇帝的威信也備受打擊,由此導致了徽宗統治根基不穩。那些不滿徽宗統治,支持太子的大臣就有了內禪的動議。哎?感覺是不是挺像淚痕大仙分析趙構退位時的情形?後來歷史怎麼發展的?徽宗慫了,準備逃跑(像不像趙構),但是他不想讓太子繼位,所以一開始只打算讓太子留守,最多給個監國名義。但是,在李綱為首的大臣力阻下,借著金軍南下,徽宗威信受挫的事實,大臣們成功的逼迫徽宗內禪。而不同於淚痕大仙腦補高宗被逼迫的事,徽宗被逼迫是有明確的史料記載——

徽宗得知金軍大舉南下,連忙決定南逃淮、浙。他在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將趙桓任
命為開封牧,無非是讓他留守開封,至多不過是以太子的身份監國而已。徽宗如此行事,
太常少卿李綱萬分焦急。他認為:「巨敵猖獗如此,非傳以位號,不足以招徠天下豪傑
」李綱即刻與好友吳敏商議。次日,由當時擔任給事中、權直學士院兼侍講的吳敏出面,
直言極諫。同時,李綱又刺臂血上疏:「皇太子監國,典禮之常也。今大敵入攻,安危存
亡在乎呼吸間,猶守常禮可乎?名份不正而當大權,何以號召天下,期其成功於萬一哉?
」於是,「內禪之議乃決」。[83
]當月二十三日,徽宗在上詔罪己之後,宣布內禪。[84]
關於徽宗決定退位的經過,另有一說:徽宗已有內禪之意,太宰白時中「久執不可」,
[85]蔡京的長子蔡攸探聽到這一重大情報,李綱與吳敏敢於懇請徽宗退位,出自蔡攸的指
使。有關記載稱:「逮上皇將有內禪之意,(蔡)攸先刺探,引(李)綱為援,使冒策立
功」;[86]「徽宗欲遜位皇太子,(蔡)攸探知上意,密以告(吳)敏,(吳)敏以力贊
其事。」[8
7]這類大同小異的記載,追究其根源,均出自李綱與吳敏的政敵之口,很難令
人信以為真。太學生陳東當時就指出:「上皇傳位陛下,……此數賊實嘗撓之。而蔡攸者
,阻遏尤力。」[88]「蔡攸」,一作「蔡※」。[89]從前面所前引蔡攸「結鄆邸為兄弟」
的記載來看,當以「蔡攸」為是。何況徽宗如果不退位,蔡攸後來決不會賜死,他怎麼可
能促使徽宗內禪?退一步說,蔡攸即便果真「探知上意,密以告敏」,吳敏也確有「力贊
」之功。難怪御史中丞許翰上疏欽宗,盛讚吳敏「首建內禪之策,以堅外御之心」,「眇
然冒雷霆之威,忘家族之禍而建明之。此天下之奇節。」[90]
(引自張邦偉《靖康內訌詳解》)

不知大家通過這事發現什麼沒有?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群體博弈」,總會有人去做具體逼迫趙構讓位的事,就如同李綱,吳敏等人做的事一樣。而且趙構的情況比徽宗面臨的好多了,至少沒有迫在眉睫的外在軍事威脅,海陵王已經死了,金軍也早就撤了。再說了,海陵王南下,一路打到長江邊了,那麼緊急的情況下,為啥沒人逼著趙構內禪?結果等到宋軍「擊退」了金軍後,局勢已經穩定下來了,忽然大家的主站熱情就被點燃了,民意洶湧的不逼趙構下台不罷休了?難道海陵王南下的時候大家民意還在醞釀?根據徽宗的前例,真有人早就不滿趙構統治,就應該趁著趙構被海陵王打臉,威信大挫的時候,借著金軍的外勢來逼趙構內禪。就像徽宗內禪一樣,哪有人會等到局勢都平靜了才去挑戰皇帝權威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為什麼同樣被逼讓位,徽宗朝的就有那麼明確的逼迫記載?而趙構那卻一絲一毫的記載都沒有呢?你說群體博弈,徽宗朝也有啊,徽宗有自己的班底(所謂的六賊),太子有太子黨(李綱,吳敏,耿南仲),這也是群體博弈啊。為什麼徽宗朝群體博弈有著具體逼宮事件記載,所以才導致了徽宗內禪。而趙構禪讓的時候毫無逼宮具體事件和人物的記載?怎麼群體博弈還挑人是吧?有的記載有的不記載?而且還有一個旁證手段,就是按淚痕大仙說的,是孝宗逼迫趙構內禪,而且繼位後,趙構喪失了權力,孝宗完全掌控政局。那麼好,如果真存在這樣幫助孝宗逼宮的人物,那這樣的人理應成為孝宗的定策功臣。淚痕大仙不妨找找,這麼一個定策功臣存不存在呢?

我一再說了,逼宮這種大動作(無論是軍事,政治手段。或者我們不用逼宮,叫被迫內禪)那都是皇位傳承和權力移轉,那是一個王朝再重要不過的事了,不可能出現有人有相關動作,但是卻從官修私修,正史野史上全無一絲一毫記載的事出現。全沒有任何記載,那隻可能說是就壓根沒有這事。淚痕大濕要是不認,那最後只有一種解釋了,就是從南宋開始,到現在,所有的史料和古人今人都嫉妒淚痕大仙的名聲,所以費盡心機的把這些事從歷史記載上抹除的乾乾淨淨,好讓我們後人有機會來diss淚痕大師。那也只有這一個解釋了~


大家說了很多,也都說得很好。咱家其他的講不了,來敲敲邊鼓,來梭上幾棍罷~!

來,看棍!

1、(湯)思退曰,陛下春秋鼎盛,上天鑒臨,必生聖子,為此以系人心不可無也。高宗曰此事出於朕意,非因臣下建明。(高宗)且顧(陳)康伯曰,去年卿留身奏事,朕亦嘗及此事,甚無難者,卿等宜檢典故進呈。----《雜記 卷一》

2、高宗倦勤,有與子之意。康伯密贊其議,遂尊立皇太子,詔以冊進。及行內禪禮讓,以康伯奉冊

-----《宰輔編年卷一六 陳康伯為左僕射》

3、三十一年十月壬子,以明堂恩,改鎮南軍節度使。先是,金人犯邊,高宗下詔親征,而兩淮失守,朝臣多陳退避之計,帝不勝其憤,請率師為前驅。直講史浩以疾在告,聞之,亟入為帝言,太子不宜將兵,乃為草奏,因中宮以進,請衛從以共子職。高宗因亦欲帝遍識諸將,十二月遂扈蹕如金陵。------《宋史 卷三三 本紀三三》

4、三十二年五月..乙亥,內降御札:「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帝,退處德壽宮,皇后稱太上皇后。丙子,遣中使召帝入禁中而諭之,帝又推遜不受,即趨側殿門,欲還東宮,高宗勉諭再三,乃止。於是高宗出御紫宸殿,輔臣奏事畢,高宗還宮。百官移班殿門外,拜詔畢,復入班殿庭。頃之,內侍掖帝至御榻前,側立不坐,內侍扶掖至七八,乃略就坐。宰相率百僚稱賀,帝遽興。輔臣升殿固請,帝愀然曰:「君父之命,出於獨斷。然此大位,懼不克當。」班退,太上皇帝即駕之德壽宮,帝服袍履,步出祥曦殿門,冒雨掖輦以行,及宮門弗止。上皇麾謝再三,且令左右扶掖以還,顧曰:「吾付託得人,吾無憾矣。」左右皆呼萬歲。------同上書同卷

老九都親口說了,這事與其他人無關,我真不想幹了。然後在三十一年還讓孝宗「遍識諸將」,三十二年五月禪讓。

也就是說,宋孝宗在紹興三十一年還不掌握軍隊,還不認識軍隊諸將。然後僅僅6個月不到,他就逼宮宋高宗登基了。最有意思的是,陳康伯和宋高宗討論退位的時候是「去年」,這個「去年」是哪一年?你搞清楚了么?

淚痕桑,你是《甄嬛傳》看多了呢,還是《如懿傳》看多了呢?

某江文學和天涯女頻那些宮斗的東西少看,看多了掉智商。

當然,對你連呂思勉的《自修使用白話本國史》和他的《中國通史》都分不清楚的智商,咱家早就放棄對你的教育了。

不信?接了這個盤子如何?

奇言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一)

郵局港劇,咱家擔心的是你再把宮鬥文看下去,就真的要穿女裝了啊!

@淚痕春雨 這一棍,爽否?


挑挑刺。

淚公有言,

馬克思曾說過,權利站在力量的一邊,沒有力量的只能空談權利。

馬恩全集,我溜了差不多有一半吧。

就我所見,可以確定,馬克思並沒有說過這句話。

再去搜一搜,

全是 @淚痕春雨 淚公的大作。

淚公張口就來的本事,還是很服的。


手機百度,十分鐘找到原文。

@阿卡好方法 的部分結束。

******************************************

我讀書少,不能像歷史V們那樣一甩手就丟出幾十屏原著原文,顯得特別有文化。

所以我們這群「智力缺陷,沒有廉恥,資深抖M,抱團秀蠢」的「腦殘淚粉」,只好一邊啃西瓜吃月餅,一邊欣賞此題下的答主們以及那群大V,還有評論區的諸位,是如何展現智力過人,道德高尚,從不抱團,,「對事不對人」這些優秀素質的。

@琅邪楊文理 , @經略幽燕我童貫 , @紅茶魔術貓 , @忠武腹心薛直老, @溫長卿 , @天街小宇 , @崔竹修 , @李超字子躍, @深藍eva , @呂蒙正 , @道友請留步 , @寂寞王 ,@伊利丹·怒風 …………

謝謝諸位的表演,特別是楊文理的顏文字
(* ̄3 ̄)╭?

(手機不便,只截部分)
(原評論區更精彩,歡迎觀光,如果被刪私信我)

10.02 更新:
已被這幾位V拉黑:楊文理,溫長卿,伊利丹怒風

10.03 更新:
阿卡好方法拉黑我,意料之中;
但控訴我騷擾他,這就很難看了。
沒發出去的評論——【給你私信是提醒你看看,你當做騷擾也可以。瞅瞅你在回答和討論區那副盛氣凌人的樣子,「淚公」「腦殘粉」「智力缺陷」這些詞不是你親手打出來的?掛人時豪氣衝天,被掛時就裝成受害者?】

10.05 更新:
被舉報摺疊了,一點都不意外。
------------------------------------------------
被摺疊後的修改:

題主困惑為何趙構退位給孝宗並被後者打臉?
因為退位不是主動的。簡單說,隨著朝內主戰派的崛起,以趙構為代表的主和派逐漸失勢,他的退位是在內外衝突爆發前以較小的代價和平化解內部問題。不愧是經風歷雨的人精。
------------------------------------------------

10.06 更新:
@的一眾人中,點贊本答案的只有 @深藍eva 一位,唯一一位。(最先點贊的一批,而且開始也沒說難聽話)


大家抽 @淚痕春雨 的各個角度都很到位。

我來補個不同角度的吧,是發生在高宗退位之後的事兒。不過可能會偏離題主的題目。

先上史料:

孝宗初政,袁(孚)為右正言。一日,亟請對,論北內有私酤,言頗切直,光堯聞之震怒。上嚴於養志,御批放罷,中使持璽封至堂。時陳文正當國,史文惠為參預,未知其倪,啟封相顧罔測。文惠曰:「上新即位而首逐一諫官,未得其名,此決不可,請俟審奏。」翌日,遂朝,方扣榻以請,玉音峻厲,遽曰:「謂已行下矣,尚何留?」文惠奏曰:「陳康伯固欲速行,而臣不欲也。臣有千慮之一,願留身以陳。」班退,文惠問孚何罪也,上諭以疏意曰:「是非所宜言,不逐何待。」曰:「陛下亦知德壽宮中無士人乎?」曰:「何謂也?」曰:「北內給事,無非閹人,是惡知大體?若非幾個村措大在言路,時以正論折其萌芽,此曹馮依自恣,何所不至?」上竦而悟,天顏少和。文惠進曰:「不特此事,爭臣無故賜罷,天下咸以為疑,而欲知其故。若以此為罪,則兩宮之間且生,四方聞之,必謂陛下方以天下養,而使北內至於有此,非供億不足而何?必不得已而去,當因其自請而聽之可耳。」上釋然霽威曰:「善。」將退,復前曰:「後之日,復當五日之朝,願陛下試以意白去孚,儻可以上皇意留之,尤盛德事。」上許諾,既歸自北宮,亟召文惠而諭之曰:「太上怒袁孚甚,朕所以亟欲去之。昨日方燕,太上賜酒一壺,親書『德壽私酒』四字於上,使朕無所。」文惠曰:「此陛下之孝也,雖然,終不可暴其事。」居數日,孚請祠,得守永嘉郡。既而文惠又奏,諫官以直言去,非邦家之美,請以職名華其行。遂除直秘閣,外朝竟不及知。自是纖人知譖之不行,亦無復投隙者。一言回天,體正誼得,兩宮慈孝,終始無間,此舉實足以權輿之雲。

本來高宗釀造私酒就不是啥露臉的事兒,結果孝宗要罷黜告發你的人,無非是想給您遮羞,也沒別的意思。結果高宗二話不說,強烈要求嚴懲告發者不說,居然還特地送給孝宗一瓶題詞「德壽私釀」的酒,我就問你這是人幹事兒?人家幫你遮羞,你還一巴掌一巴掌地打人家臉?我就問你,哪個皇帝被逼宮退位後敢這麼打現任皇帝的臉???

覺得一個事兒說服力不夠?再來:

德壽在南內,壽皇奉親之孝,極盡其意。德壽好遊樂,壽皇一日醉中,許進二十萬緡。久而不進,德壽問吳後:「北內曾許進二十萬緡,何不進來?」吳後云:「在此久矣。偶醉中奏,不知是銀是錢,未敢遽進。」德壽云:「要錢用耳。」吳後代進二十萬緡。壽皇感吳後之意,調娛父子之歡,倍四十萬緡以獻。

孝宗喝多了隨口答應給太上皇二十萬緡,孝宗酒醒後就忘了這茬兒了,結果太上皇竟然親自過問這錢咋還不送來,結果還是太后打了圓場幫孝宗給了錢。孝宗為了感謝太后幫忙「調娛父子之歡」,直接給了太后四十萬緡錢!我就問你,哪個皇帝被逼宮退位後敢這麼明目張胆的問現任皇帝要錢???

還有自己號稱退位後就不涉朝政了,結果卻還是不斷干政,甚至宰執的除授,都要「入謝德壽宮」 , 「面聽聖訓」!即便孝宗銳意進取,要繼續北伐,結果直接被高宗一句「大哥,俟老者百歲後,爾卻議之」就懟回來了……我就問你,哪個皇帝被逼宮退位後敢這麼明目張胆的干涉朝政的?

最後我想問,淚痕大師你說高宗是被逼宮退位,真的不是在黑高宗么????


覺得有必要補充一下回答,因為淚痕大師在評論區的打滾兒太可樂了

「你的文言文,是不是從聖經上抄下來的,我必須得一字不落的全相信?」

——《淚痕大師治史語錄》

哈哈哈哈哈太可樂了!(以上內容僅為節選,全部內容在評論區,歡迎參觀)


然後又發現了淚痕大師的一個BUG:

啥?高宗已死多年孝宗才退位?

宋高宗死於淳熙十四年十月,也就是公曆1187年11月。宋孝宗禪位是在春熙十六年二月,也就是公元1189年2月,其間只有一年三個月……

這叫高宗已死多年?淚痕大師您果然是張嘴就來啊,說話之前連百度百科都懶得翻一下么……

不過這個bug在他的神論面前已經無足輕重了╮(╯▽╰)╭


嘻嘻。 @淚痕春雨 大師又把魔爪伸向宋史領域了嗎?既然別人都忙著抽你話多麼可笑,咱家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抽抽你那引以為豪的運用「史料」能力了。

扣除你那些連篇累牘的人性廢話,你唯一接近用「史料」證明你自己高宗、孝宗不睦的就是下面這段話了

這段話確實具有淚痕大師創作風格,作為證明自己觀點的「史料」,一不出具史料來源,二不出具原文,三不提供任何能提供查詢的信息。

呵呵,你大概覺得這樣就能過去了吧。

但是這是不可能地。作為一個史盲,你張開嘴那一刻,明眼人就知道你能吐出什麼了。

這個段子的原文見下:

文字版見下:

高宗居德壽,時到靈隱冷泉亭閑坐。有一行者奉湯茗甚謹,德壽語之曰:「朕觀汝意度,度非行者也。汝本等何人?」其人拜且泣曰:「臣本某郡守,得罪監司,誣劾為庶人。無以糊口,來從師舅覓粥延殘喘。」德壽惻然曰:「當為皇帝言之。」數日後再往,則其人尚在,問之,則云:「未也。」

明日孝宗恭請太上帝後幸聚景園。德壽不笑不言,孝宗再奏,亦不答。太后曰:「孩兒好意招老夫婦,何為怒也?」德壽曰:「朕老矣,人不聽我言。」孝宗益駭,復從太后請其事,德壽乃曰:「如某人者,朕已言之而不效,使朕愧見其人。」孝宗曰:「昨承聖訓,即以諭宰相,宰相謂贓污狼籍,免死已幸,萬難復用。然此小事,來日決耳。今日且開懷一觴也。」德壽始笑而言。

明日孝宗再諭宰相,宰相猶執前說。孝宗曰:「昨日太上盛怒,朕幾無地縫可入。縱大逆謀反,也要放他。」遂盡復原官,予大郡。後數日,德壽再往,其人曰:「臣已得恩命,專待陛下來。」謝恩而去

我也不想說這段話到底有沒有史料價值,淚痕大師,你居然能把這段話創作成當做高孝父子不睦的證據,

我的淚痕大師啊,就算是創作史料,你的水平也太LOW了吧。太LOW了吧。太LOW了吧。

最後奉送一段淚痕大師對「史料」運用能力的自吹自擂。

我還能說什麼......


32首先日常抽一下淚痕。淚痕哥哥我求你別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大放厥詞了。聊三國被楊文理抽,聊明史被溫閣老抽,真是抖m啊。

首先,說宋高宗是不是如淚痕大濕所說,是被迫退位。

對於正常人來說,五十歲,正是年富力強。大凡皇帝,除非是窮途末路,不然不戀棧權位的。只要健康狀況尚可,沒人樂意主動將皇權拱手讓人,哪怕對象是自己的血親骨肉。何況宋孝宗只是養子。而淚痕就根據這一點,腦補出「逼宮真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實際情況呢?

宋孝宗紹興三十年被立為皇子,開府,這個時候才有權利建立自己的班底。到了紹興三十二年,才被立為太子,之後就是內禪。

淚痕大濕解釋一下,一個剛被確立為繼承人的皇子,憑什麼逼宮一個君臨天下幾十年,早已樹大根深的老皇帝禪位,是靠你淚大師的嘴炮嗎?

其實趙構禪位的理由非常簡單,也令人哭笑不得。無非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當年,面對金人咄咄攻勢,宋徽宗選擇禪位宋欽宗,其目的很簡單:為了跑路。

已經退位的宋徽宗可以從容地「如亳州,百官多潛遁」,宋欽宗也想「出襄、鄧」,卻被「李綱諫止之」宋高宗主動當太上皇帝,顯然是在效仿父親宋徽宗。

宋高宗的一貫貪生怕死。南宋建立後,面對金人多次寇掠,談金色變的宋高宗從南京跑到杭州,從陸地跑到海上,特別是完顏亮南侵,差點又讓他浮海遠遁。一次次的逃生經歷,使宋高宗認識到,皇帝雖然顯赫,但同時也是金人追擊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難,以皇帝的身份逃竄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當了太上皇帝,關注度會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

事實證明,隆興元年,也就是宋高宗禪位的第二年,南宋軍隊被金兵打敗,消息傳來,宋高宗「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備擔索」,已經做好了逃命的架勢。如果不是已經禪位,他豈能說跑就跑。所以,便於逃跑也是宋高宗盛年禪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在完顏亮南伐過程中趙構屈辱求苟安的國策引起朝野嘩然的大環境下,毫無擔當的趙構擔心政局穩定下來的金國捲土重來,匆忙內禪,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朕宅帝位三十有六載,荷天地之靈,宗廟之福,邊事浸寧,國威益振。惟祖宗傳序之重,兢兢焉懼弗克任,憂勤萬幾,弗遑暇佚,思欲釋去重負以介壽臧,蔽自朕心,亟決大計。皇太子賢聖仁孝,聞於天下,周知世故,久系民心,其從東宮付以社稷。惟天所相,朕非敢私。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帝,遷德壽宮,皇后稱太上皇后。一應軍國事,並聽嗣君處分。朕以淡泊為心,頤神養志,尚敕文武忠良,同德合謀,永底於治。

以前我曾經分析過,為什麼趙構會殺岳飛。其中一個理由就是,收復舊土,除了給趙構帶來一點虛幻的榮譽之外,沒有其他實質性好處,反而要承擔北伐失敗帶來的嚴重後果。哪怕成功的概率超過八成,陽痿的趙構也不敢承擔這個責任,因此乾脆殺了岳飛一了百了,絕了朝野的念想。而這樣一個極度自私自利的君主,為了逃避責任而禪讓,完全合情合理。

再看趙構禪讓之前處於什麼情況:

於是帝御紫宸殿,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康伯、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參知政事汪澈、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升殿。康伯奏言:「臣等輔政累年,罪戾山積,聖恩寬貸不誅。今陛下超然高蹈,有堯、舜之舉,臣等不勝欣贊。但自此不獲日望清光,犬馬之情,無任依戀!」因再拜泣下。

歷史上的禪位發生了很多次,但是無一例外,被迫禪位的皇帝,既不可能接觸到自己的心腹武將,也不可能和宰執有交流。不管是篡位還是禪位,首先要做的就是「隔絕中外」。一個被逼宮的皇帝,還能和全套領導班子——宰相、樞密使等人玩煽情,你見過這樣的逼宮?

高宗下詔親征,而兩 淮失守,朝臣多陳退避之計,帝不勝其憤,請率師為前驅。直講史浩以疾在告,聞 之亟入,為帝言,太子不宜將兵,乃為草奏,因中宮以進,請衛從以共子職。高宗因亦欲帝遍識諸將,十二月,遂扈蹕如金陵。

加粗這句話不難理解,直到禪位前半年,趙構才讓身為皇子的宋孝宗接觸武將。一個在軍中毫無根基的太子,拿什麼區逼宮?

然後再看趙構禪位之後的表現:

上皇麾謝再三,且令左右扶掖以還,顧謂曰:「吾付託得人,斯無憾矣!」

哪裡看得出半分不情願?事實上,宋高宗禪位後,並沒有就此躲在深宮,頤養天年,不問朝政,而是一到關鍵時刻,大至對金和戰,小至官吏任命,他都會出面干涉,多方牽制,寸步不讓,說明他還是願意為國事憂勤,還是對權力狠抓不放。

接著看宋孝宗的反應:

宰相率百僚稱賀,皇太子遽興。康伯等奏言:「願陛下即御坐,正南面,以副太上皇帝付託之意。」太子愀然曰:「君父之命,出於獨斷。此大位,懼不敢當,尚容辭避。」

帝諭群臣曰:「朕欲每日一朝德壽宮,以修晨昏之禮,面奉太上皇帝聖諭,謂恐費萬幾,勞煩群下,不賜許,可委禮官重定其期。」

我只看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明明已經君臨天下的宋孝宗,卻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太上皇帝念之不忘」,絲毫看不到大權在握的意氣風發。而如趙構般極度自私的人,既可以享受皇帝般的權柄,又不用承擔皇帝的責任,我實在想不到趙構有不禪位的理由。

PS:說句題外話。也許是易中天老師帶起來的節奏,這些年流行「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然而仔細一分析,其內涵無非是「一切靠腦補」——

諸葛亮大權在握,怎麼可能有這麼忠誠的士大夫,他不反一定是因為他覺得時機不成熟;

當皇帝這麼爽,怎麼可能有人願意主動禪位,趙構禪位一定是因為被逼宮了;

岳飛這麼強,怎麼可能有人自毀長城,他死一定是因為他該死。

淚痕大濕之流操著這類邏輯大行其道,既是所謂的「從歷史到人性的解讀」。其實只要稍微多一點史書,就能發現他們不過是跳樑小丑。可惜如今願意讀書的人越來越少,導致淚痕王威之流越來越多。然而歸根結底,是以今人小人之心,度古人君子之腹。倘若古人在天有靈,恐怕也會笑掉大牙。

首先淚痕大濕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觀點——

趙構禪位之後,對朝政沒有影響力;

重臣都支持宋孝宗即位;

紹興三十二年,南宋發生了巨大人事變動。

當然,淚痕大濕在發明歷史的時候是沒有任何乾貨的。畢竟淚痕大濕是大濕啊,他的話就是乾貨。

至於說我貼出來的那些打他的臉的乾貨,不存在的,他看不懂的乾貨能叫乾貨嗎?

咱也不扯別的了,看看趙構做的禪位準備:高宗因亦欲帝遍識諸將,十二月,遂扈蹕如金陵。

翻譯過來就是,兒砸,爹帶你認識一下我的小弟。

意思是十二月份剛認識完了當爹的小弟,半年之後就帶著這些小弟把老大哥掀翻了?

我想說的話很簡單:宋孝宗是怎麼逼宮的,你既然洞察了歷史的真相,把這個真相給咱描述出來就成。

小學生都會寫作文:起因,經過,結果。你 @淚痕春雨 不會沒念過小學吧?

某淚仙的鐵粉找到了淚仙引用的某句話的原文,然後聲稱打了所有反對他的答主的臉,進而證明淚仙永遠偉大光榮正確,揚言大家反對他是對人不對事——嘖嘖。這個問題,我們是在討論馬克思嗎?這些反對他的答案,除了阿卡好方法這位始作俑者之外,可都沒提到馬克思。

淚仙的粉絲果然厲害,哪怕淚仙整個答案都是打滾,只要其中引用了一句名人名言,那麼這篇答案就不能質疑。諷刺的是,淚痕卻把那些引用名人歷史研究結論和原始史料的人稱作兩腳書櫥。


實名反對淚雨的回答
以下是我在他答案里的評論
樓主要多讀書 讀好書
不要隨便出來誤人子弟好嗎?
你知道趙構退位了有一次過生日孝宗喝大了說一句我要給你二十萬貫錢做賀禮然後沒錢最後太皇太后出面結賬?
你知道趙構在原來秦檜的住址造的小艮岳嗎?
最後一點 你知道孝宗為什麼廟號是孝宗嗎?
寫歷史 還是要嚴謹點!

貼出來並不想別的意思 只是想說 回答歷史問題
還是嚴謹一點
別貽笑大方

順帶說一句
孝宗的繼承人是誰定的?
趙構!
繼承人的老婆叫李鳳娘
誰定的?
趙構!!
還逼宮

還是那句話
多讀書 讀好書


我一直覺得岳王廟前應該加一具宋高宗完顏構的跪像


我們知道,趙構始終堅持妥協的外交路線;而孝宗早期堅持主戰的外交路線。從這層意義上,趙構選擇退位,是被孝宗逼宮的結果。

雖然趙構一再告訴孝宗,你千萬不要衝動,因為宋金的和議,是經過無數次血戰打出來的,絕不是政府不思進取弄出來的。你把北伐想得如此簡單,最後結果無非是喪權辱國,然後走回和談的老路。

但是孝宗在主戰派的鼓動下,卻死死認定,只要皇帝一聲令下,就能北復中原。所以孝宗一上位,就開始轟轟烈烈的組織北伐。

趙構退位後,南宋主戰派一片狂歡,因為終於可以大展拳腳了。於是南宋很快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北伐,結果卻是以慘敗結束。

雖然說,孝宗上位,充滿了逼宮的意味。但是整個過程,還是非常感人的。因為孝宗一再表示,自己並不想當皇帝;而趙構也一再表示,自己希望年富力強的孝宗接自己的班。

雙方這樣你推我讓了很久,趙構終於光榮退休了。

當然了,如果只看表面文章,曹丕與漢帝;司馬炎與魏帝之間的在交接權力時,也是充滿了你推我讓。因為整個權力交接過程,有一個盛大的典禮儀式,據說叫作禪讓。

更有甚者,如果看一些非主流的歷史資料(比如,《韓非子》、《竹書記年》),堯舜禹之間的權力交接,也是充滿了爾虞我詐、欺騙脅迫。

雖然說,趙構與孝宗一直表現的父慈子孝,但是在權力的問題上,那是沒有什麼溫情可言的。換而言之,趙構願意在宮中養老,孝宗自然是極盡孝順之能;但是趙構想染指權力,再小的問題,孝宗也會寸步不讓的。

有一次,趙構想進行一個非常小的人事變動。結果呢?孝宗告訴趙構,這個,真的不行!

趙構於是非常生氣,總而言之,這麼小的一個人事變動,我答應過對方了,怎麼可以食言呢?迫於無奈,孝宗算是給了趙構一次面子。

當然了,趙構非常清楚,這種面子,兒子不會永遠給自己的,所以他再也沒有提過類似的要求,於是他們父慈子孝的局面始終維持,而且維持了二十多年。

在許多人看來,皇帝的頭銜非常神奇。其實呢,沒有強大的力量支持,皇帝被廢、被殺,那就是家常便飯;皇帝當傀儡、或是變成太上皇那也是家常便飯。

李淵絕對稱得上開國之君,但是一個不小心,就讓兒子逼得變成了太上皇。看著這個兒子,殺掉自己另外兩個兒子,又殺掉自己十個孫子,李淵也只能忍痛說,你做的非常對,我非常支持你。

李隆基絕對稱得上政治經驗豐富,但是因為處理不當,直接讓兒子逼得變成了太上皇。最後,在兒子的猜忌下,只能忍辱偷生渡過晚年。

趙構也稱得上開國之君,但是一個不小心,也讓養子逼得變成了太上皇。雖然趙構對養子隨便變更自己的路線,非常生氣,但是也無可奈何。

宋孝宗也很牛,但是後來也讓兒子弄成了太上皇。關鍵是面對不成器的兒子,孝宗那是又氣又恨,但是也只能無可奈何。

許多人總喜歡說,如果欽宗回來,就能如何如之何。問題是,如果欽宗憑一個太上皇的頭銜,就能威脅趙構,那上面說的這四位太上皇,豈不是得羞得沒臉做人啊。

馬克思曾說過,權利站在力量的一邊,沒有力量的只能空談權利。

沒有力量的支持,即使所有的人都說,皇帝是至高無尚的,但是皇帝也只能當個擺設!

將軍有力量,皇帝只能當擺設。

丞相有力量,皇帝只能當擺設。

太后有力量,皇帝只能當擺設。

皇后有力量,皇帝只能當擺設。

兒子有力量,皇帝還是只能當擺設。

在這種背景下,雖然大家把皇帝萬歲萬萬歲喊得驚天動地,但是皇帝也只是個擺設。

如果將軍、丞相、太后、兒子的力量非常強大(支持他的力量非常強大),皇帝就該考慮退位讓賢了。

========================

從此,是撕逼的內容。

有人反駁淚痕春雨說,趙構退居二線後,一直是無法無天的樣子,淚痕春雨竟然說他沒有權勢。

比如,趙構退居二線後,在家裡私自釀酒,被人揭發後,竟然有恃無恐的跟皇帝擺當爹的譜。

再比如,趙構退居二線後,皇帝酒後許了他一個大紅包,後來忘了,他竟然敢追著皇帝要。

看著這種例子,我只想說,趙構真是無法無天到極點了。

乾隆退位後,肯定不敢這樣無法無天;慈禧太后在頤和園,肯定也不敢這樣無法無天。因為你都退居二線,還這樣無法無天,你不怕皇帝生氣嗎?

問題是,我敢說,如果乾隆退居二線後,就是這樣無法無天,他兒子肯定能在夢裡都笑醒了。慈禧退居二線後,如果也這樣無法無天,光緒肯定也能在夢裡都笑醒了。

甚至而言,某個重臣元老、某個藩鎮大佬退居二線,就是這樣的無法無天,皇帝也能在夢裡睡醒了。

當然了,皇帝看到他們這樣無法無天,第一個念頭肯定會想,這傢伙是不是和我演戲呢?因為他怎麼可能無法無天這種境地呢?不過,就算演戲,皇帝也會很高興,因為他心裡不害怕皇帝,怎麼會和皇帝演這種戲呢?

趙構因為特殊原因,為了個郡守級的官員任免,還得跟皇帝發脾氣(其實是擺爹的譜),才能迫使皇帝同意。這叫有權勢?而且從此再也沒有向皇帝提過類似的要求,這叫孝宗對高宗的話言聽計從?

說這種話的人,肯定連有權有勢的人,長什麼樣也不知道。

一個真正有權有勢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這種郡守級官員任免的事,只要他認可為以,就絕不會請示皇帝的。他隨便一句說下去,他隨便一張紙扔下去,和皇帝的聖旨效力對等。

如果與皇帝的聖旨發生衝突,下面人怎麼處理呢?

如果他權力比較小,那就是皇帝的聖旨在前,大家就執行皇帝的聖旨;他的命令在前,大家就是執行他的命令。

如果他的權力非常大,那皇帝的聖旨與他的命令有衝突,自然是執行他的命令啊。

你千萬別和要我說所謂的史料出處,我與人討論歷史,並不負責掃盲。因為在我看來,這種內容,隨便看過幾部完整的中國歷史,肯定都知道。

所謂趙構阻止孝宗北伐,所以孝宗一直無法北伐。那更是一個笑話。

孝宗為什麼不北伐了?原因地球人都知道,那就是因為他北伐讓金人打壞了。如果孝宗第一次北伐,不要說打得金人跪地求饒了,就是打得金人不敢提割地賠款的要求。趙構能阻止孝宗北伐嗎?

舉一個例子。

有人一心要和黑社會打架,他爹一再勸他,忍一忍算了。他年輕氣盛,非要去打架,結果讓打得醫院躺了幾個月,還得給黑社會花錢買平安。

出院後,他哭著喊著還要找黑社會報仇。他爹攔著他,並且警告你,他如果敢找黑社會報仇,他就要跳樓自殺。於是他說,如果不是我爹這樣攔著我,我肯定要把那個黑社會打殘了。

後來,人們都這個當爹的人不是東西。


歷史學講證據,尤其是史料證據。即有一絲史料證據,再加個人「腦洞」,方可言之有物。絕非以今日的人情世故推斷可以了事。
《世說新語》:孔融諫曹丕納甄氏,寫信給曹操,曰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解,請教孔融。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希望大開腦洞之邏輯家,思想家們,以此為戒,勿為歷史發明家。

補充:史學非不可推斷,但必須有史料支撐。原因為何?歷史是人的歷史,涉及人的思想,動機,非如自然科學中確定無疑的規律可循。何況人性人心者,未必同一,即所謂「心理學」,「博弈論」,亦須切實的事例證據,其分析方具說服力。如我揣測你的答案,覺得你或有偏見,怒氣沖沖,你看我的說法,又覺得我為人洗地,意有所指。上述說法皆可用所謂「人心」者推測而得,然而並無切實證據。事實上,也可能你真心認為我的說法錯誤,急欲糾正;我亦無立場,就事論事而已,此場討論也是真正的「學術」討論——概言之,我的觀點是:推論歷史的方法本身無可非議,但以「常識」取代「史料」,尤其是涉及「人性」之類的「常識」,實不可取。
概言之:歷史作為人文學科,在使用社會科學方法或「常識」時,必須有證據。哪怕這個證據如君所言,是「基於個人見識歷史局限國家宣傳而寫出的文字」。歷史的發展未必總是向上,但沒有一件事是能完全重複的,則討論某個歷史事件,必須要有當時的史料為證。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歷史事實毫無共性所追尋。恰恰相反,只有結合當時的史料,才能在得出更為可信的答案基礎上,進一步豐富我們的「常識」。至於君所謂史料的局限,這一點似是理所當然,我亦相信。然其局限何在,同樣需要證據說話。若無證據,即使我等可斷定史料有缺陷,然若不能斷定其必誣(如劉邦生於大蛇),則雖存疑,亦必用之,此所謂史料優先。玄武門之變,新舊唐書之記載後人不信,乃因有多種文獻考古史料,可為反證。斧聲燭影,太宗弒兄之說事頗合情,然無文獻考古證據為輔,則只能成為傳言。
另,現代形成之社會科學,本身亦是人類智慧對人類歷代經驗之總結髮展,實處於變化發展之中。古人之處事,古人之思維邏輯,未必與今人全不同,但亦未必與今人全同。以今情度古理,其問題正在於此。因此,我雖承認您對現代自然及社會科學的信心,但仍想強調史料證據的價值。
當然,我也願意向其他參與討論諸君指出,各位強調史料之餘,除須始終保留對史料之某種懷疑,還須注意,不可陷入民國時期傅斯年批評顧頡剛「古史辨」派時所說的「以不知為無有」。換言之,證據亦有變化的餘地。以上觀點,請諸位指教。


這個問題下的回答,除了北溟客三年前的答案珠玉在前高居榜首,個別是之前的。其他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淚痕先生回答後,一群大V一窩蜂進來打臉。
然後一群吃瓜群眾跟著進來看,該站隊站隊,該撕逼撕逼。

我有點懷疑這是一個預謀,專門用來刷流量的。


高宗如果不退位,36+25=61→_→,在位61年?!


退了省得背鍋了,也省得管年輕的金朝皇帝叫長輩了


岳飛被賜死 有一定程度上就是高宗授意的 高宗趙構本身是做不了皇帝的 要不是金國南下擄走徽宗欽宗以及趙氏所有子孫的話 怎麼著都輪不到他做皇帝的 岳飛被賜死和這個有莫大的關係 岳飛一心收復失地 接回徽欽二宗 高宗這個皇帝本來就來得名不正言不順的 如果一旦讓岳飛成功了 至高宗於何處?高宗據說是當年被金國追殺的時候喪失了生育能力 孝宗是高宗的養子 當年立為太子的時候就被秦檜大力主張反對過 這就是私仇 然後孝宗跟高宗不一樣 他一心也想收復河山 秦檜生前是主和派 他的派系也都一樣 打壓是必然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孝宗讓秦檜去替高宗賜死岳飛一事來背黑鍋 平反岳飛案也是必經之路


看了大家的回答,除了淚痕春雨,其他人好像都是在批淚痕春雨,這肯定是全世界錯了,我代表世界給你道歉


又累又煩人的活居然有人搶著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文章《不可誇大乃至虛構岳飛的戰功》?
如果趙構同意了宗澤回遷開封的請求,南宋在當時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復國?
宋孝宗與趙構的關係如何?

TAG:歷史 | 宋朝 | 南宋 | 中國古代歷史 | 趙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