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專業的欣賞立體主義畫派的作品?

還有一些亂畫畫派的,比如一些幾何圖形,一些墨點。


首先把立體主義比作亂畫畫派的說法太門外漢了,過於戲謔。我想畢加索活著會把你暴揍一頓。

其次是如果「比如一些幾何圖形,一些墨點」這種描述也不盡然符合立體主義的特徵,比較接近的是風格繪畫主義的蒙德里安和超現實主義的胡安米羅。這個自己百度吧。


再者如何欣賞此類繪畫的問題,簡單說就是要有足夠的閱讀量和閱畫量。比如我小時候家裡有一本辭海那麼厚的西方繪畫藝術總覽詞典,每一頁都是彩色典圖片型代表作,然而當我翻完整個畫冊我會發現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跟耶穌有關,非常無趣和死板,這個景象直到浪漫主義就稍微好一點,然後是印象派啊,野獸派啊就變得活潑甚至怪異起來,現代派就別提了,產生這種審美的變遷一定要結合畫家的年代,比如為什麼立體派要畫的這麼面目全非,它一定跟社會的整體思潮和時代背景有關。

比如著名的格爾尼卡的背景就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如果是傳統畫家會怎樣表現?(可以參考蘇聯革命宣傳畫),而畢加索為什麼不這麼做?-----------因為歐洲此時經過了一戰,經過了文藝革命,照相機的技術也普及了,信息更流通,人性更自由。設計也出現了,傳統畫家無論是技術還是地位都直線下降了,他不需要用過時的時段去宣揚自我,而同時期我們中國藝術家又再幹什麼,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這樣的思潮,又有怎樣的社會背景等等。

僅僅一張畫就有很多解讀的空間,何況泱泱畫海,不曉得這樣解釋一下對你自己閱讀和體會藝術有無幫助。


可以玩一下紀念碑谷試試,紀念碑谷是不同空間的融合,立體主義是不同視角的融合,那種趣味有點類似

不過這似乎,不太專業。。。


立體主義(Cubism)是上世紀初發源於法國的一場藝術運動,為時大約是1907到1915,代表人物是布拉克與畢加索。

與馬列主義比較,立體主義也許是茶杯裏的風波而已,但它也一樣進入了歷史——藝術史。

公認的第一張立體主義作品是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而事實上,在此之前,後印象派的塞尚已經作出過近似意味的實踐,如抽取本質(秩序)並和諧重構,後來的布拉克甚至有一個創作時期被稱之為「塞尚式立體主義」。

我國民眾對畢加索比較熟悉,但熟悉的可能僅僅是這個名字,許多人內心,是把他作為「鬼畫符」的象徵的,並且對他在西方藝術史的地位理解無能。

對文科部類的疑問,人們很少有對理科部類那樣的謙遜,如前前前輩文人畫家對西洋古典油畫的嘲諷就是「陰陽臉」、「醬油色」,話很妙,但,一個龐大且堅如磐石的藝術道統,豈是幾句機靈就能抖坍塌的?

回到立體主義。

對現代藝術影響巨大的事件是,上世紀初攝影登上了時代舞臺,可以說,顛覆了整個西方美術界,一種躁動、混亂的狀態,很大一部分藝術家的方向,是如何對抗、如何避開這個瘟神。

我們知道,自文藝復興以降,傳統的視覺經驗是「窺窗式」的,每個畫框,或畫的邊緣,都等於窗框,畫面上也即在非常科學的透視法則下模擬出來的、符合正常人的視覺感受的錯覺空間。從拉斐爾到梵高甚至杜桑的《走下樓梯的女人》,數百年來風格千變萬化,這個原則卻一以貫之。

另一個傳統創作法則是審美的「定格」,即,以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瞬間凝固的場面,完成內容與形式的完整表達,並引發連續想像空間的釋放。(如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亦可參看萊辛的著作《拉奧孔》。)

立體主義(Cubism)是這些傳統法則籠罩下的突圍。

它不再窺窗,甚至放棄了空間的深度,以二維手法處理紛繁的元素;

它不是對某一瞬間衝突場面的描摹,而是多角度的陳述,並把「多個瞬間」野蠻地解構後,將眾多碎片拉進同一畫幅中。

它為了「多個瞬間」在同一畫面上的和諧相處而自行建構了自己的秩序,畫面各個部分的關係不再強調主次,而是平等的對待,因此,立體主義作品的欣賞,不再是某個G點。

在早期現代藝術中,立體主義比未來派更成熟,更有拓展性和啟發性。

個人認為,立體主義的解構與重建,在某種程度上很可能受東方藝術的啟發,如中國山水就從來不是窺窗式與瞬間定格,而且,立體主義是一種理性的結果,中國的山水畫的背後也是一種非常極致的理性——雖然它的外表往往是張揚或飄逸的。

畢加索:

布拉克:

另:在藝術界欺世盜名的騙子固然不少,但也不見得比社會其他門類更多,所謂專業的欣賞能力,即理解其訴求。


以下內容僅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如何專業的欣賞立體主義畫派的作品?

中文版的讀物,有本《藝術與文化》,ISBN:9787549564118 。 這本書基本是圍繞著立體派,向前,向後敘述。引出美國藝術(還有一些亂畫畫派的,比如一些幾何圖形,一些墨點),及「當時」的藝術發展方向。讀這本書,可以獲得足量的信息來了解立體派的形成過程。

解決問題:

2.1 立體派的作品大約繪製於1907~1918。代理表人物是 勃拉克、畢加索、格里斯等。那麼1907年左右有什麼事件發生過?

2.2 最近的,也是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是 「1907年 巴黎秋季沙龍舉行了塞尚的回顧畫展,共展出了塞尚的56幅油畫和水彩作品。6月貝爾涅姆朱尼畫廊舉行「塞尚水彩展」。10月,秋季沙龍舉行「塞尚回顧展」。立體派持續發展。」 側面證明這些人受到了塞尚作品的影響。那麼先了解他們從塞尚的作品獲得了什麼,就可以找到原始的一些東西。

2.3 「塞尚第一個有意識地考慮如何從一個對象的外部輪廓傳遞到它背後或旁邊的東西,而又不悖離作為一個平面延展體的圖畫表面的整體性,也不違背對象本身被再現的三維性(印象派則威脅到了這一點)。」 《藝術與文化》

2.4 「畢加索和勃拉克通過從塞尚晚年手法那裡學來的,以小截麵塑造立體對象的方法,開始成為立體派畫家。靠了這種手段,他們希望能夠更為生動地定義體量,同時又能更為堅固地保持它與繪畫表面的平面性之間的關係。」 《藝術與文化》

2.5 「(立體派)每一個截面都傾向於用明暗刻畫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在其開放的一側既沒有連續的過渡,也沒有連續的明度漸變的痕迹;每一個截面都與其相鄰的截面結合在一起。與此同時,明暗本身則被原子化(atomized)為光與影的斑點,它們已不可能被集中於形狀的邊緣,並以強有力的立體造型力量將這些形狀令人信服地轉換為深度錯覺。光與影總的來說已開始更加直接地作為構圖的節奏起作用,而不是作為造型刻畫或界定。在這一關鍵時刻,主要的問題成了不要將繪畫的「內部」(其內容)與其「外部」(其實際的表面)混淆起來。被刻畫的(depicted)平面性(亦即諸截面)得於實際的(literal)平面(即畫布平面)保持足夠的分離,以便使三維空間最低程度的錯覺在二維平面上保存下來。」《藝術與文化》

2.6 (ps:早期立體派的形成)被描繪對象的輪廓與剪影線不斷地模糊,而對象內部的空間穿透進入包圍對象的空間,倒過來,對象的外層空間則滲透進內部空間。當被佔據的空間不再清清楚楚地從不被佔據的空間中區分出來時,所有繪畫空間就好像成了唯一的空間,即不是「正」空間,也不是「負」空間。《藝術與文化》

2.7 關於康定斯基。「康定斯基受到塞尚的影響,特別是受到立體派的影響,卻從來沒有徹底抓住引導立體派和塞尚對現象進行分析的繪畫邏輯——這是馬蒂斯及其後來的每一位現代主義繪畫大師都必須理解並加以遵循的邏輯。」 《藝術與文化》 這句話,或許可以說明康定斯基的作品不是立體派,而是受其影響。全部的書中,沒有一本把康定斯基歸結為立體派,但受到立體派影響的畫家實在太多了。從1908年開始甚至到今天,受立體派影響的畫家數不勝數。

==============================================================

以上就是關於立體主義的一些基本,詳細的就要讀那本書了。

再描述:如何專業的欣賞立體主義畫派的作品?= 如何,「欣賞」,立體派的作品?

3.1 什麼是「欣賞」? 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大約就這麼理解吧。

3.2 如何享受立體派的作品? 覺得要聯繫歷史背景,在人們沉醉於印象派那轉瞬即逝的美妙光影時,人們或許對古典繪畫的莊重、穩定的構圖,及里程碑式的物體表現或多或少有了少許懷念。我們可能注意到立體派的繪畫作品,以畢加索和勃拉克為例。用色數量明顯在減少,與臨近的原始主義繪畫和野獸派的繪畫相比,差距甚大。而立體派常見的色彩,更偏向於古典時期的「醬油色」一種古典繪畫脫離不開的色調。
3.2.1 那麼人們在看立體派的作品,或許在享受一種類似於古典主義繪畫帶來的東西。享受其中的構圖、節奏感之美。
3.2.2 「飛扶壁」屬受力結構,同時兼具裝飾性;畫面結構同為骨架元素,或許也兼具裝飾作用。也就是說一張畫面的結構,或許具有直接的美感體驗。古典繪畫作品、表現主義的作品對這點一直沉溺其中。同樣的繪畫元素,色彩,在不同的構圖中形成的感覺是完全的不同。立體派在這點上,或許起到了」喚醒「的作用,但時間並不長,而在之後的時間裡有很多人又將這點強調以深化,但面目全非。而這點又是一幅架上繪畫,或者更大的說是一個二維平面內、視覺感受範圍內、最核心的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不會離我們很遠,只是常常被忽略罷了。例如,你會喜歡一首歌曲,或者幾首歌曲,但你從不會去關注這幾首歌的旋律是否相同。

3.3 「趣味 」 。立體派的作品當然是趣味性十足的。雖然母題很簡單,沒有深刻的意義。但在人有了思維關係後,在欣賞作品時,視覺關係就會不斷的挑逗思維關係,從而讓思維關係活躍起來。而非那種列賓美院式的,通過高超的繪畫技巧儘可能的用視覺關係來消化思維關係,使傳達更簡單明了。

3.4 兩種表達方式,沒有對與錯。主要看觀者願意花費在繪畫作品的時間和心情吧。例如:在極短的時間內,欣賞一幅完全新的繪畫形式。可能所有人都會更偏向於「寫實」,簡單粗暴。我要看一把小提琴的樣子,你畫給我看。不會有思維與視覺的衝突。容易得到內心預想得到的結果。 例如:想得到「2」這個數字。1+1=2,這很舒服。但如果給你 1x2=2.你或許就會有點惱火。 而立體派作品給的卻是 8-1-1-1-1-2=2。 那麼面對這一串數字,大部分人都會進而遠之吧。

3.4.1 但也會有例外的情況發生,例如這幅畫,你有充足的時間和心情來觀看。或者在看立體派之前,你看過了大量的1+1=2。 那麼當你看到8-1-1-1-1-2=2 的時候,你反而會感到高興,欣喜若狂。為什麼這麼長的一串公司也可以等於「2」?他是如何得到的,該如何來得到。也就是用什麼樣的思維關係才可以得到想要的視覺關係。這反而加大了觀畫的趣味性。

3.5 關於裝飾性節奏。這個應該是存在的。在畫布布滿相同色彩,相同元素的情況下,依然具有美感,那麼除了上述的結構之美外,應該也有節奏感之美。也就是大二課堂內學的「排列、組合」吧。只不過換了一種更複雜的方式呈現。細看立體派的作品,同色呈現,同元素呈現還是很多的。所以在書中提到了「裝飾性節奏」或許也包含這一點。但書中內容更偏向色彩方向,例如夏加爾的描述。

3.6 其實亞里士多德為偉大的藝術品下過一個定義,提供了三個標準。立體派之所以會如此,從文字上理解,其實很符合。(但僅限中文的情況下,原文沒查到)

=========================================================

補充:

「公認的第一張立體主義作品是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

4.不知道你這公認的取自哪裡,來源何處?

4.1 簡單的百度搜索,獲得如此資料。

畢加索《亞威農少女》中立體主義的藝術魅力

作者 許慧玲

摘要: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他使用了新的表現手法——幾何分割,追求碎裂、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了分離的畫面,由此讓畫作產生陌生感以及誇張變形的效果。在藍色背景的映襯下,五個幾何變形怪異的粉紅色躲體女人躍然畫作之上。據說,這幅畫的女人是以……

出版源 《劍南文學月刊》 , 2016 (1)

==============================================

「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公認的」,何為公認?

4.2.1 《原始主義章》「原始主義流派趨向於運用扭曲、變形的作畫技巧,後來這種方式成為立體主義流派的代表性元素。五位赤身裸體的女子同時呈現在一幅畫上,彷彿成為一個整體。……嚴謹遵照幾何學原理,故而呈現出立體的效果。」《藝術流派鑒賞方法》ISBN: 9787805017600 p.55.

4.2.2 《原始主義章》 "著名的歷史學家、收藏家和商人丹尼爾·亨利·堪維勒對這幅作品做出了高度評價,認為其是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後來在1937年的紐約MOMA藝術展上,《亞威農少女》才得以公開面世。「《藝術流派鑒賞方法》 p.55.

4.2.3

Early Cubism: 1907-1908

High Cubism: 1909-1914

Late Cubism: 1914-1921

Crystal Cubism: 1914-1918

Cubism after 1918

4.2.4 相比兩本書的作者,和書的內容質量,及發言人。我更願意相信 格林伯格的《藝術與文化》。主要是我認為這幅畫和《藝術流派鑒賞方法》這本書中對立體派的描述有點誤導。但《藝術流派鑒賞方法》這本書將《亞威農的少女》歸結的是 原始主義章。而且從作品裡可以明顯看出與成熟期的立體派作品相距甚遠。如果歸結為早期立體派,或許也沒有什麼不適合的。但並不能作為代表作放在文章中,因為這樣太容易誤導了。

4.2.5 「立體主義最初幾年中那些決定性的原創究竟該歸屬於勃拉克還是畢加索,還不是很清楚。……」 《藝術與文化》 p.119.


還有一些亂畫畫派的,比如一些幾何圖形,一些墨點。

5.這些作品,在《藝術與文化》書中,《美國的藝術》章節里有介紹。有興趣可以購買讀一下。大概的情況是需要聯繫時代背景,經濟,歷史,民族等等因素。


立體主義的繪畫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縱深效果,有點平面化。


我的專欄「極速美術史」中有一期講了立體主義大師布拉克,有一些對這方面的討論,可以看一下!?(? ? ??)嘿嘿

第四期:與畢加索並駕齊驅,在美術史承上啟下


從最純粹的感覺出發,欣賞不來,不喜歡。

即使它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我仍然感覺其過於前衛,而且會一直前衛下去。

故意的破壞,支離破碎,毫無美感。

無法將它視為一種可以津津有味去欣賞的藝術,事實上也不是。它不好玩,不好看,毫無樂趣。

那些大作有什麼用呢?

大多數的讚美都是出於其他目的的。


推薦閱讀:

帕提農神廟正門為什麼朝向東?
如何理解杜尚的「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這句話?
藝術史知識的欠缺會對一個藝術工作者產生什麼影響?
中外歷史上哪些著名文物珍品遭毀滅最令人扼腕?
如何欣賞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滴色畫」?

TAG:繪畫 | 人文 | 現代藝術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