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評價播客《IT 公論》第一期?

@Lawrence Li、@李楠 和 @Rio 做的全新播客節目《IT 公論》,一個普通人也不怕聽不懂的科技脫口秀。

新播客:IT 公論 - 濕貨 - 知乎專欄
亦可在 iOS 的 Podcasts app 里搜索「IT 公論」訂閱。

(李如一逼格太高把評論關閉了,所以只好開個問題看反饋。)


聽完之後,總感覺有點不舒服,所以聽寫了一份:

李如一:歡迎大家收聽 IT公論,我是李如一。這是一個全新的關於科技的脫口秀節目。

李如一:那麼今天跟我坐在一起的是李楠。李楠,跟大家打個招呼吧。

李楠:大家好我是李楠。我是 ifanr 的主筆,然後曾經在日本做了十年的企業在線軟體、移動產品經理和遊戲的產品經理。現在在魅族,曾經負責魅族的移動互聯網部門,現在負責魅族的 marketing 和 sales 部門。

李如一:IT公論這個節目我們主要是面向普通人談一些跟科技相關的話題。因為我們知道科技在今天已經不像以前一樣是一個非常(這個)冰冷或者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東西,恰恰相反,他會是一個跟我們每天的生活、工作都息息相關的一件事。

李如一:那今天我們的主題是蘋果出的幾件新的產品,包括(這個)11月1號剛剛上市的 iPad Air 以及 11月底將會上市的(這個)新的,配備了 Retina 屏幕的 iPad mini,還有 Mac 的一個新的操作系統叫做 Mavericks。

李如一:那麼李楠,要不你先談一下你對 iPad Air 的看法,因為我知道之前你在東京的蘋果店裡有摸過(這個)新版的 iPad。

李楠:對(那個)發賣當天我就很興奮的跑到秋葉原的店裡面,然後去拿他的(那個)Air,但是…

李如一:對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你(你)會怎麼講?

李楠:所以,應該說是有進步,無驚喜

李如一:(那OK)

李楠:因為,當你看他的發布會,然後看官網的那些圖片,你會覺得他非常的在像蘋果的 MacBook Air 那樣,他是一個很輕薄、很小、進步很大的設備。但是當你真正進到蘋果店裡面,把他拿在手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沒有宣傳的那麼贊。其實這個是一個很特別的事情,因為蘋果的產品往往是實物所能給你帶來的驚喜比他的宣傳更大。但是,很遺憾,iPad Air 這次對我而言沒有做到。

李如一:(啊)我(我我)的態度稍微正面一點,因為我在深圳的蘋果店看的。(呃)可能我們的區別在於我不期待驚喜,我根本就沒有期待這次會有驚喜。因為我覺得肯定這是那種所謂 incremental 的這種漸進式的改良,那麼,當然我不知道你現在用的是 iPad 哪個。因為我現在用的是 iPad 3,是最臭名昭著的那一款(相當的沉),對而且很費電、很重、然後也很慢,經常很多東西會卡,所以(呃)無論怎麼樣的升級對我都是很好的啦。

李楠:呃,所以,因為我用的是 mini,所以,呃,我對 iPad Air 的期待就更多。因為大家都說 iPad Air 要 mini 化,所以我更期待他有 mini 的那種重量、手感、還有速度。

李如一:是,所以你(你)之前在你的一個知乎專欄有寫,說這次的這批新產品只有三款值得買,(呃)就是 Wi-Fi 版的 iPad Air,還有 LTE 版的 iPad mini,以及這個 LTE 版的帶 Retina 屏幕的 iPad mini。你(你)現在還贊同你這個說法嗎?

李楠:對,因為(嗯)現在 iPad 產品線已經變得很長很複雜了,(呃)你要考慮容量、考慮大小、然後考慮 Retina,考慮是不是 LTE,所以選擇太多了。我覺得,其實沒有必要那麼糾結,三款夠了。因為 iPad 是 9.7 寸很大的屏幕,他一直被證明這個是尺寸是一個很好的沙發設備。喬布斯曾經嘲笑過哪些 7.9 寸的平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並沒有錯。因為在家裡,你需要大的屏幕。但是其實你不需要 LTE,在家裡有 Wi-Fi 嘛。然後,那麼,其實 iPad Air 是一個進化,相比 3。3 有一個笑話說,拿起來會砸破嘴唇,我不知道你砸過沒砸過(肯定是砸過)。我也被砸過臉,真的,然後嘴唇沒有破啊。所以,嗯,iPad Air 變得更輕更薄,但屏幕又那麼的大,電力沒有變,他一定是一個更好的沙發設備。所以在家裡的話,OK,你用 iPad Air 的 Wi-Fi 版已經足夠了。那 mini 我一直在用啊,mini 真的是一個突破性的產品,就是他不是進化了,他能讓我在外面非常舒適的使用,他很輕很薄,隨時拿出來覺得,啊,很,那種感覺很像是魔術啊,然後隨便從包里就能扥出來,然後我一點都不覺得他是個累贅,他又能隨時隨地的連接互聯網,因為他 LTE 的版本。港版支持電信移動和聯通三網。

李如一:對,我覺得你剛才說那個隨時能夠從包里拿出來這點,其實挺重要的,那(這)而且這點可能很多人會忽略。因為我覺得啊,就是你,如果你,以男生的臂力來說,只要你不是特別的瘦弱的,像 iPad Air 那樣的,其實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這裡其實(我覺得)不是重量的問題,而是體積的問題,就是,一個 10 寸的東西,你心理上對他的認知,就是說,拿出來多少有點累贅,或者比如說你只是下樓吃個飯,你帶一個 mini 其實是相當的,就(就)不是那麼回事。但如果你帶一個 Air 的話,比如你擺在哪兒,就是,感覺是個略大的東西,這(這)個東西很微妙,但是我確實有這樣的體會,因為我(我)每次看到你或者我朋友用的 mini,我拿在手上,我都覺得感覺很好。但我自己,因為我(我)是一個不喜歡走中間路線的人,就是我覺得,要麼就是超小的屏幕,要麼就是最大的屏幕,所以我有可能不會選 mini,但是,但是你剛才說的那個,隨時可以拿出來,沒有心理負擔這點,我覺得這點挺(挺)關鍵的。

李楠:其實很多人會把 iPad 丟掉,為什麼會把 iPad 丟掉,因為你在外面使用的時候,非沙發的場景之下的話,你不知道把他放哪兒,買個票你放到櫃檯上,然後交完錢你走掉了。(l對)可是 mini 可就沒有遇到這個問題。為什麼,因為他更(你會一直拿著)小,我會一直拿著,或者,你知道我的牛仔褲為了 mini 更新換代過。(OK),現在所有的後袋,就是屁股後面那個袋,都可以插的進 mini,(l嗯)。然後現在,(嗯)那個,當時 mini 剛出的時候,很多設計師有更新的他們的那個夾克啊或者什麼的,他會把他的口袋改成可以放的進 7.9,但是我不覺得有誰真的能把牛仔褲褲袋的口子,口袋可以改的放的進 9.7。

李如一:(嘿嘿嘿)

李如一:對,那個,然後我知道你是一個非常激進的這種,主張這個去筆記本化的一個人。就是,你雖然不斷的出差,但是你要是出差可以不帶筆記本。你(你)純粹靠一個智能手機,和一個 iPad mini 來完成所有的工作。那這其實就涉及一個話題,就是,就是蘋果這次把 iWork 這個套件,也就是他們,就是 iWork 是蘋果出的相當於這個 Office 這樣的東西,他裡面是包括三個軟體:Pages、Numbers 和 Keynote,那麼他分別對應於就是我們很熟悉的 Word、Excel 還有 Power Point。那麼,iWork 免費了以後,那麼大家會把這件事情視為蘋果對微軟的一個狙擊,那麼,你作為一個長期用 iOS 設備工作的人,你覺得單單用 iOS 設備已經可以滿足所有工作的需求,就是,他可以當做一個生產力工具了嗎?

李楠:嗯,所以,很微妙,因為,可能不僅僅只有娛樂設備和生產力工具這兩種類型,可能還有另外一種第三條路線,就是所謂的,創造力工具,因為,我也在 mini 上寫很多的 Keynote,然後我覺得,他非常非常的好用、非常的贊,他能把我的想法表達出來,做一個很完整的 Keynote。但是,這個 Keynote 應該來說不是工業級別的,不能到一個很正式的場合直接播給大家,我需要把他 email 給我的團隊,然後設計師,把他加工成一個更精美的版本,才能在工業場合來用。所以,那,你(你)也不能說,OK,我在 iPad 上寫的這些東西沒有意義,因為他很好的表達了你的想法。所以,iPad mini 你把他叫做一個生產力工具的話為時尚早,但是他已經是一個非常合格的所謂的創造力工具了。

李如一:(嗯)你覺得以後有沒有可能有 iPad Pro 這樣的東西,就是比 10 寸更大,因為(因為)像 GarageBand 這樣的軟體啊,他上面有各種各樣的樂器,實體的那種樂器的界面啊,像鍵盤這種東西,因為我自己是學鋼琴的,那現在的 10 寸的 iPad,你在上面彈鍵盤其實是很是嫌小的。

李楠:所以,嗯,我覺得這種東西結論是很開放的。你知道,所有的手機產品,魅族、OPPO 或者其他的那些廠家,他們在做產品定義的時候有一個永恆的爭論,就是,到底該多大,你真的沒有人知道。喬布斯當年說 9.7 寸有多麼多麼好,8 寸、7 寸平板有多麼多麼的傻逼,但是今天出了 7.9,所以真的,屏幕尺寸是一個永恆的爭論,是個迷思。

李如一:對我覺得這個肯定,他確實是在變的,就是,相信當年蘋果也是做了很多各種尺寸,然後最後喬布斯覺得,可能,從他的角度看 10 寸是蠻好的。但是,如果,比如說,後來,如果他比如他今天還活著,說不定他會有別的想法。

李楠:對,因為軟體在變,交互在進步,然後技術在變,用戶的期待也在變,用戶的使用方式也在變。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在變,你永遠沒有一個所謂的完美的尺寸,9.7 寸不是最好的,7.9 寸也可能不是最好的,誰知道。這種事,啊…

李如一:對,我(我)是覺得,就是,如果對,呃像你剛才說的那個就是很有意思。就是你(你)其實寫 Keynote 是寫一個、拉一個大綱出來,然後你需要,呃你們專門的設計師,來把他,把細節全部給一個一個全部調好。那麼像專業的設計師,或者是,呃,從事這種視覺工作的人,他可能真的需要一個比 10 寸更大的屏幕,就,除了剛才我說這個樂器的這種實際尺寸和你這個手指的實際比例的問題,就是,擁有一個更大的畫布,肯定是,更耍的開嘛。

李楠:嗯,所以我們的設計師,用,用那個電容觸筆。

李如一:對對對,是。所以(所以)我覺得,這方面確實是可以發想一下。

李如一:那,Mavericks 你怎麼看?因為,你也是很早之前就裝了,好像,現在,昨天聽說你想用一個新的這種准專業級的音效卡,然後不敢裝驅動,所以,我們知道就是說,第三方軟體真是一種很討厭的東西,就是說,不是自己家做的東西,你永遠不知道他會有什麼問題。而且這個時候,很多時候,你也不能怪他,因為很多時候你很難說是他的錯或是誰的錯。那,不過你裝了之後你整體感覺,你後悔嗎,還是說你建議普通用戶去裝 Mavericks,去升級嗎?

李楠:所以如果你的設備是一個,嗯,沒有連接很多的硬體,然後不是用來做日常的工作,就是家用電腦所謂的,那你應該升。因為一般來說蘋果新的設備都更快、BUG 更少,所以,普通人是不懂 Windows 升級,有可能讓系統變慢。但是 Mac 上這個事很少發生。但是如果你真的,比如說,OK 如果你在連接一個音效卡,外置的,他需要硬體驅動。或者你使用某些軟體,他不一定真的很好的兼容最新的系統,你應該等一等。

李如一:對比如我們現在錄播客的這個,這個,Audio Hijack 這個軟體,我都是用的他的 Beta,如果用我以前花錢買的那個正式版其實會有問題的。

李楠:而且,而且會導致花屏。

李如一:花屏,花屏有可能是我的問題,這個不說了。

李楠:OK。

李如一:那個,對,所以,嗯,你覺得有省電嗎?因為蘋果這次他一個很大的賣點就是說省電,因為我們知道蘋果一直在試圖把這個 Mac OSX 慢慢變得 iOS 化,那我們知道在,在(在) iPad 上蘋果對於這個電池續航力是卡得非常死的,就不論你硬體再升級,再上 Retina,如果他不能保證 10 小時的續航,他就不會推出這個產品。那麼 Mavericks 這次在這個軟體層面也做了很多新的這種改良,使得他對於這個電量的應用更加的科學和合理,那你自己實際使用你的體會會有變好嗎?

李楠:因為我用的是 15 寸的 MacBook Pro Retina,那個筆記本相對來說又大又沉,所以一般來說很難在外面有機會帶著他用,我都用 mini 嘛,那在家裡的話,其實沒有非常明顯的體會。但是,我相信如果一個用 MacBook Air 的人,他經常在外面跑來跑去的話,那,這點會對他比較重要。OCD(聽寫註:這裡沒有聽清,也沒有查到)的那個測試表明,這些省電的技術,最好是配合 Intel 最新的 Haswell 晶元才能發揮的好,所以,當你是一個在外面跑來跑去的人,你的 MacBook 會又比較新,有 Haswell 的晶元,那麼這個新的系統真的很值得你升級,否則的意思不太大。

李如一:也就是說,如果你是過去一年裡買的機器就會比較能夠從這裡得到好處。

李楠:對,很有可能得到好處。

李如一:像我自己的是兩千,2001年初買的一個 MacBook Pro,那,當然現在電池有點老化,但是我裝了 Mavericks 之後,在開著大概十一個程序的情況下,一個小時十分,電量就從100%降到30%,所以我覺得這顯然不是什麼特別理想的狀態。

李如一:那,那你對 Mavericks 上面的這個新的這個 iWork 怎麼看?因為就是 Mac 上的 iWork 這次也有改版,他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就是首先就是他砍掉了很多原來舊版有的功能,當然最近蘋果有發公告說,這個是因為我們用 64 位,全部把這些軟體重新寫過,所以呢一開始有些舊的功能沒有來得及加進去、未來會加,同時他圖標也有變化。

李楠:嗯,的確,新版 Keynote 圖標是一種非常立體的、然後很精緻的高光和陰影的那種圖標,是很擬物化的所謂,而同時他增加了一些新的 APP,在新的系統上,比如說 Maps,他又是很扁平的,然後 iOS 7 風格的那種圖標,所以很糾結就是說,當你在新的系統上看到兩個新的 APP 的新圖標的時候,他的風格是不一致的。

李如一:嗯,我不知道就是,因為 Mac 上的圖標從來就沒有過像 iOS 那種非常一致的狀態,就是都是圓角、正方形那樣,他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各種各樣的,有的非常擬物,有的像那個 iTunes 的那個圖標,很早之前就改成了百分之百的圓形。新的 iBooks for Mac 也是那種圓的,包括 Mac AppStore 的圖標也是那樣。所以,呃,我自己到一開始就沒有說期待在 Mac 上要看到像 iOS 那樣非常一致性的那種(那種)狀態。

李楠:對,但是蘋果自己出品的軟體的圖標沒有一致性這點有點奇怪。但是,還好吧,因為 Mac 是一個傳統很強的系統,不像 iOS 你真的推倒重來了,可能也沒有那麼簡單的、很快的把所有風格統一掉。

李如一:就是所謂傳統其實是包袱了。

李楠:對。

李如一:對。

李楠:所以有人說 iOS 是 Mac OS 的一次推倒重來,所以他能做得更好。

李如一:嗯。

李如一:我們回到那個關於這個能不能當生產力工具的問題啊,就是,我不知道你現在,當你用你的筆記本電腦的時候,你主要用他來幹什麼,既然你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 iPad 上做。

李楠:好吧,坦白說主要是刷網,在大屏幕上刷網更爽。

李如一:OK 那不是,那不是很暴殄天物嗎,就是你用這麼高性能的一台筆記本,主要在就,看網站、看網頁說白了。

李楠:其實,嗯,嗯,有個叫做 RescueTime 的軟體能在 Mac 上記錄你真正使用哪些 APP 的時間,然後他會不停給你發報表,我用了很久,包括 Windows 下的版本。你會看到,啊,的確絕大多數時間,你都在使用瀏覽器,然後刷一些網站,但是,你仍然要工作,然後可能排在第三第四第五的是那些生產力工具,但是,那些生產力工具你要保持可用的那種可能性,如果他真的沒有了,那你也可能蠻崩潰的。

李如一:嗯嗯,嗯。

李如一:OK,我們,呃,回到剛才那個話題,就是我當時問你說,後來我們有點走岔了啊。就是,你用筆記本幹什麼,你說你是主要是看網頁,那麼,我就想到了剛才我們說,iOS 設備究竟能不能用來做生產力工具的問題啊,我覺得可能還是分工種,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個畫家,那這件事情很直觀,iPad 就是一個畫布,然後你的手指就直接去畫,也沒有任何障礙,沒有心理障礙。但如果你是一個文字工作者,文字工作者其實相當多,不止是寫書、不止是寫小說的人,包括你如果是、你是白領,可能你的大量時間無論你是面對 Excel 或者面對行業報告,你是需要大量輸入文字的,那麼這件事情,是不是在、肯定是在筆記本上目前是比移動設備上要方便很多很多,速度要快很多的?

李楠:會更快,但是未必更好。因為,實際上我很久以前就曾經在 3.5 寸的 iPhone 上,那時候還是 iPhone 3G,慢的要死,寫過 1500 字以上的東西。但有的時候會發現,哦,反而更好。

李如一:但你之後沒有拿筆記本重新編輯嗎?

李楠:哦沒有,也沒有這種,直接就…當然我會編輯下格式。

李如一:你是寫的博客文章?

李楠:對。

李如一:OK。

李楠:所以,嗯,因為你在面對這些困難的時候,然後你去寫那麼長文章,你一定會有很強的動力,然後非常有說話的慾望,然後那個時候的結果往往會比較的贊。

李如一:嗯,對,這個,這個我們在網上的一些社區,比如像知乎,像我們會看到的這種情況,有人明明寫了一個差不多 1000 字的文章,然後他結果說手機黨,什麼不能貼鏈接什麼的,我是很震驚的,就是我是沒有辦法在手機上輸入 1000 字正兒八經的寫文章。但是你剛才說那個我覺得挺有意思,因為以前我看過一個就是,就是 MacWorld 雜誌的主編是 Jason Snell 還是誰寫的一個,就是,他說有一次他為了試驗,他嘗試把自己的一篇專欄,當然他是英文啊,完全用 iPad 來寫,然後他覺得其實他獲得了一種、一種 Piece of mind,就是說,你不需要頻繁的切換窗口,你面對的是一個全屏的、單一的窗口,然後白底,上面就一個個字的打,這種狀態可能更像以前那種打字機、或者在紙上寫文章,而不是說你,你(你)在電腦上開一個非全屏的一個 Text Edit,或者一個什麼文本編輯器來寫,那種狀態其實相當不一樣,甚至他會影響到你的行文的風格我覺得。

李楠:所以,嗯,MacBook 上也有 WriteRoom,他有全屏模式,但是,MacBook 這種多任務的系統,他不能,就是你有窗口和多任務的選擇導致了那種全屏模式形同虛設。

李如一:就是人的意志是很脆弱的,他(他)一定會切換到別的,對,那個,像 WriteRoom 這樣的有全屏模式的這種寫作軟體我也試過很多,但是我其實是很少在全屏模式下寫的。

李楠:所以 WriteRoom 應該加一個功能,就是說打開全屏模式、鎖定一個小時,用任何辦法都切不出去。

李如一:但、但是 iOS 設備其實是在系統設計這個層面就限制了你這方面的事情。

李楠:所以 iOS 是有限的多任務,然後…

李如一:這個是涉及人的多任務和技術上的多任務可能性的問題。

李楠:對,當軟體和硬體沒有為多任務做好準備的時候,那麼技術人員會非常努力的實現真正的多任務,然後大家會認為這是很牛逼的事情,正面、褒義詞,多任務是褒義詞。但是,當今天已經完全不是問題的時候,蘋果反過來限制多任務。然後咱們回到人的角度上來看,那對於人而言多任務是好的還是壞的,那麼,人的多任務我們怎麼說,我們其實有個詞叫一心二用,一心二用是貶義詞。那麼我們想要人的工作量、他開始要我們有更多的產出的時候,我們會用另一個詞,叫做專心,專心是人的單任務。

李如一:嗯,其實之前有一些人做過一些研究,他們,就有人會認為說人類其實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多任務、多線程。那,包括這個,著名的爵士鋼琴家 Keith Jarrett,他曾經就是說,他說人是沒有辦法同時聽兩條旋律的。那,我(我)也想到一個就是說,關於這個,你知道現在有一個,這種狀態,他本來是個動詞,但其實當一個狀態來用,就是所謂刷,刷這個狀態。很多人刷微博、刷果殼、刷知乎、刷這個刷那個,然後慢慢的有人開始反思,就是說,刷的狀態是不是很不好,就是你刷了半天最終很空虛。那,我覺得其實刷是一種,是一種多任務的狀態,因為你是不斷的在各種不同的中間、不同東西之間切換。

李楠:嗯,那我覺得刷是一種癮,你有這種癮的原因是因為你足夠無聊,所以如果有時間的話你們也可以寫一些 Blog,做一些播客,干一些真正生產而非消費內容的事情,也會更有意思不會那麼無聊,你就不會去刷了。

李如一:對。OK,那我們今天節目差不多就到這裡,然後我們下周同一時間我們會繼續進行我們這個叫 IT 公論的節目,公私的公、論點的論,歡迎大家在新浪微博、微信和推特上關注我們。我們的新浪微博和微信賬號都是 IT公論,IT 是字母 IT,公私的公、論點的論。我們的推特賬號是 IT 公論的全拼。

李如一:謝謝大家,我們下周見。

李楠:下周見。

如果能這樣再跟下來一遍,過程中就能發現很多問題了:

(我不是相關行業的,所以只是從聽眾的角度來說說了,肯定也沒什麼理論基礎)

  • 對話流暢

上面聽寫的文本,所有的助詞、語氣詞都沒有去掉,雖然聽覺上的障礙要比視覺上的障礙小一些,但是,如果你看著這段文字,讀起來覺得難受,那麼你聽著這段文字也不會非常中聽。

主持者不是專業的,這些事情當然可以為大家理解。但是,如果想讓這個播客本身成為一件精緻的作品,至少作為主持者,「OK,我們,呃,回到剛才那個話題,就是我當時問你說,後來我們有點走岔了啊」這些話還是應該少些。

另外,我們可以發現李如一愛用「這個」「那個」;而李楠愛用「因為」「所以」「但是」,尤其愛用「所以」開頭——歡迎語料分析者分析…

  • 對話把控

在李楠說完一件事情以後,李如一覺得要轉變話題時,經常會有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嗯,嗯」「OK,我們回到…」的停頓,甚至有詭異的「嘿嘿嘿」的笑容,這樣沒有任何總結的生硬轉折,在主持者覺得尷尬的同時,聽眾也會不知所措。

這種話題轉換,讓對話有一種強烈的「設計感」和「強迫感」,和電台廣播的訪談交流節目那種自然親切大相徑庭。

怎麼說呢,每當這種時候,就有種兩位是坐在電椅上說話,誰要是說的慢了就會被電的感覺——我也相信兩位在錄製的時候,也或多或少感到了一些尷尬。

  • 對話內容

從兩人對話的內容來看,我感覺兩個人聊天聊得並不盡興。

比如「iWork 是蘋果出的相當於這個 Office 這樣的東西,他裡面是包括三個軟體:Pages、Numbers 和 Keynote,那麼他分別對應於就是我們很熟悉的 Word、Excel 還有 Power Point。」這種李楠肯定知道的信息,本不應該出現在正常對話當中。

之所以出現,我猜測是李如一說著說著突然想到自己是在錄製一個要給很多人聽的科技節目,然後頗有科普性質的說了說。

更多的時候,對話只是兩個人在輪流講述以自己的經驗建立的觀點,尤其是看到李如一說「因為我自己是學鋼琴的,那現在的 10 寸的 iPad,你在上面彈鍵盤其實是很是嫌小的。」的時候,李楠明顯沒有相關的經驗或認同感,之後的應承是一種公式化的對話。

再比如關於新的 iWork 圖標的部分、用不用移動設備寫東西的部分,總感覺兩個人也都在各說各話。

並不是說對話就一定要雙方都認同對方的觀點,只是這樣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而沒有相互的代入情景、代入情緒,聽起來就挺沒意思。我覺得兩位也就只在「iPad 砸腦袋」這個事情上發生了一點點共鳴。而最後的「多任務讓人不專註」和「不要刷要創造」看起來兩邊觀點一致,互相贊同,但我想只是一種「觀點政治正確」罷了。

總之,上面的問題,我感覺都是「採訪」「主持」這方面的專業性質的問題,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外加大量的聯繫,熟練以後當然會改進。而下面這點才是最重要的:

  • 播客意義

在節目的最後,李楠說「如果有時間的話你們也可以寫一些 Blog,做一些播客,干一些真正生產而非消費內容的事情,也會更有意思不會那麼無聊」,這的確很棒,李如一在知乎的置頂答案也是一個關於「多生產」的答案。

問題是,這段播客對話,真的「生產」與「創造」了更多的內容嗎?

對話的時候,人腦把能量都分給了「對話」這件事,留給「思考」的能量就少很多,也因此,兩位說出來的話,比起兩位在知乎上的答案的質量(尤其是和李如一的知乎專欄相比),都感覺低了很多。因為「對話」只能涉及一些相對「容易說的話題」——尤其是在沒有專業的話題引導者的情況下。我不太認為如果兩位把自己說的話寫下來作為知乎回答的話,會給對方點贊。

我的意思是,「平板輕不輕、不同大小不同場合」「新系統、新機器省不省電」「iPad 專註寫作,多任務、人類意志脆弱無法堅持」這些觀點和內容,真的能冠以被「生產」與「創造」的標籤嗎?

聊天沒有錯,大家都很喜歡,但是如果是這種質量並不太高的聊天,值得作為一個播客,動用自己的「關注資源」,以這種不好保留、檢索、甚至不方便瀏覽的形式推而廣之嗎?

當然,如果 IT公社只是一個讓大家可以在休息的時候放鬆一下,聽聽「流行話題」的東西,和那些「IT頻道」「微信公眾號」是一個性質和目的的話,當然也無所謂了,可是,放到那個「濕貨」的分類下面,是不是有點不太合適呢?

請繼續加油~!


以男屌絲為目標群體的類廣播節目還是添個聲線甜美的妹子吧。不說深夜電台性病欄目主播了,起碼得是冷冷那樣的吧。倆男人算怎麼回事兒。
如果是為了剔除我這樣的別有用心的聽眾,那你們贏了。


聽完兩期,聽下來感覺更像是 Lawrence Li 對李楠和 Rio 的採訪。


還沒聽。換個LOGO怎麼樣?太寒酸了吧
————————————————————————————
2013-12-25
距離上次回答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看到有人評論,回來看看,發現Logo沒變。這大概是一種執著的精神與信心?
節目聽了,還不錯,挺有乾貨的,希望越來越好。

下面貼幾張我現在訂閱的,個人比較喜歡的podcast的logo

大內密探,字體設計,圖案,布局,背景選擇

壞蛋調頻,字體設計,布局

圖案

冬吳相對論可以和IT公論的logo一拼。這個設計是意味著吳伯凡比梁冬要更佔主導地位么?

IT公論,我想問右上角是做什麼用的?
字體是Rosewood Std和某種明朝體,請問為什麼選擇這兩種字體?這個logo有什麼設計目的么?

再好的酒,也怕巷子深。只對logo,不對別的事。


為什麼李楠同學你回答問題都是用「所以」開頭...


  • 主持人真的是兩個人嗎?從始至終只有一個主持人李如一,李楠與Rio都是本期嘉賓。建議把主持人和嘉賓分開。不然就是單純的訪談節目,而非Talk Show。如果要把兩個人都作主持人,開場就應該有兩個人的介紹,可以長篇一點,也可以簡短一些。
  • 二個人內容不夠對等。
  • 第二期貌似兩個人的錄音設備不同,李如一的電子噪音略大,音質確實有問題。
  • 兩個男人總有點針鋒相對的感覺,主持人有點太硬,不能流暢的把話題引下來。第二期尤其明顯。一男一女效果會不會更好?
  • 開場或多或少大家都很緊張,先預熱一下可能會更好。比如一開始就錄,兩個人閑扯一下再進入主題,最後刪掉預熱,預熱可以做花絮。
  • 可以適當有趣一些,不然沒興趣聽下去。比如語調的變化、停頓,可能需要用心根據內容琢磨一下。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為什麼我覺得有的時候聽起來很累呢...


建議適當配背景音樂,否則確實氣氛有些悶。Lawrence在文章里說是因為授權費的問題,非商業用途也不可以使用嗎?

錄音音質/音量有待提升。好像國內很多podcast都存在這個問題,至少個人感覺沒有John Gruber的每周節目效果好。

還有,儘快上iTunes store吧,這樣就可以用iPhone訂閱了。


三個人感覺都離麥克風不夠近,李楠死氣沉沉的……可以輕鬆一些嘛,美國的Vergecast,香港的HKPUG,都是很好的podcast,氣氛活躍,聽起來會讓人舒服很多


挺好的,有種中文版的 This Week in Tech 的感覺。
期待這樣的中文播客節目好久了。


播放老卡住,需要刷新。
脫口秀不像脫口秀,像倆人自說自話,話語感覺過於正經。
「一個普通人也不怕聽不懂的科技脫口秀。」我感覺面向對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科技愛好者。


很喜歡李楠的說話感覺。


相比第二期的 Rio 第一期的李楠就很弱的感覺。可能是主講 李如一 氣場太強的緣故吧。李楠沒有(被)挖出太多的東西,感覺聊的不夠深刻。第二期極路由話題從技術、競爭對手、名字、營銷等等方面,討論相對深入一些,這才是 Geek 的感覺嘛。
另外,這樣子乾巴巴沒有背景音樂的聊天挺好,如果想聽氣氛輕鬆的播客節目選擇是很多的吧。
我是選擇贊這個 IT 公論的。


聽了幾期發現三人的中文普遍不太好


作為一個程序員,表示很喜歡這檔節目


和理工男聊天真無趣。


我覺得可以參考曉說,有視頻感覺更好點


itunes podcast下載很方便。音質是個問題,在車上接音箱聽非常不清晰。


聽了,略沉悶,中間能聽出多次短暫冷場,聽到12分時終於還是關掉了


換一個錄音設備吧,前兩期的聲音感覺有些悶,不清楚。

我是Sen Relio,調查問題不進入時間線


昨天晚上睡前聽的~
還不錯,也有聽下去的慾望,唯一覺遺憾的是聽完就完了,轉頭回想不到東西。
ps:絕對沒有聽睡著~


加點背景音樂,聊的時候再歡快點,雖然有料 ,但是有點沉悶。


推薦閱讀:

為什麼特效中會出現人走路浮在地面上的問題?
人類可不可能像被圈養的動物一樣,其實一直處於另外一個高等文明的觀察之下?
要多少個氦氣球才會有飛屋環遊記的效果?
Chaos Computer Club 成功解開 Apple Touch ID 意味著什麼?
曾有哪些錯誤的對科技的預測?

TAG:媒體 | 科技博客 | 科技 | 播客Podcast | IT公論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