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可以用來較為客觀地評價一部交響樂作品?

舉例:同樣拿比才的卡門序曲來說 這是卡拉揚和柏林愛樂合作的版本Carmen / Act 1 - Prélude
這是伯恩斯坦全集中的一版Bizet: Carmen - Overture (Prelude)
這是阿巴多早年和倫敦交響樂團的一版Georges Bizet: Carmen - Overture (Prelude)
差別還是相當大的,個人最喜歡的是阿巴多的那版。由此就引出了我的問題:對於此類交響樂作品,有哪些客觀評價的因素?還是說到了這一比較高的層次後,個人的喜好會在評價中佔據較大的比重?


卸腰

首先指出一個樓主用詞上不準確的地方。卡門序曲這些音樂可以稱作管弦樂,不是交響樂。交響樂是一種專門的音樂體裁。

其次,樓主問的其實就是個版本比較的問題。關於版本比較的問題,我還是那個觀點:作為一個普通的音樂聽眾,只作「喜歡」或者「不喜歡」的評價,不作「好」或者「不好」的評價。樓主列出的兩個有差別的版本,其實從音樂表現的角度來說,也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來衡量哪個更正確。因為審美上的觀點,是沒有正誤和高下之分的。再說通俗一點就是,樓主作為一個普通的聽眾,聽自己喜歡的版本,不聽自己不喜歡的版本,就可以了,別想太多。千萬不要過分地去關注版本比較,因為關注多了,你會以為自己比一般人懂音樂了,其實你理音樂就更遠了。

如果說評價的客觀因素,我覺得只要樂隊不亂,樂手不錯音,指揮不打錯拍子,整體聽上去是完整的,那都算是優秀的演繹。至於對樂曲的藝術處理方式,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意見。不能因為某人說好,那麼認為不好的人的觀點就是錯的。反之亦然。

---------------------------------------------------
然後,大致聽了下樓主上面貼出的那三個版本的卡門序曲。除去速度的因素不說,其他的不同,比如各聲部音量的平衡,某些地方某些聲部的突出,以及錄音整體的混響,聲場的大小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可以在錄音後期在音樂工作室里通過軟體調出來的,或者錄音時對話筒制式、型號和擺位的選擇的不同造成的而已。所以,很多時候,很多愛樂者以為自己聽的是指揮和樂手的藝術處理的不同,其實聽的都是錄音師的不同話筒擺位和音響工程師的不同的混音而已。所以,其實還是那句話,只要你不是學指揮的,或者不是學音響工程的,對於音樂,聽聽就行了,聽喜歡的,不聽不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態度。千萬別去試圖通過錄音去琢磨什麼指揮技術和指揮家的境界啥的。你要問指揮家的境界,我可以告訴你,指揮家排練和演出時想的最多的根本不是什麼」我要在這裡表現出什麼樣的哲學理念和宗教理念「」這段音樂真是人性的光輝啊「這類問題,他們想的最多的絕對是」速度又在給我拖「」一小號下面這段solo別給我錯啊「」二提你們的弓法竟然還沒統一首席你是不想幹了吧「以及」哎呦下面這段忘譜了我得看一眼總譜「」好餓啊演完趕緊去吃飯「這類問題。


呃 樓上的你確定你聽過卡拉揚?50年代的卡拉揚不是這樣的。。。。。


樂譜是客觀評價的唯一因素


「好」,只要完全按照樂譜沒出錯就是好的。
我也喜歡阿巴多,我喜歡的原因是他的指揮充滿了人性的節奏與速度,而卡拉揚就像是個節拍器,滴答滴答一絲不苟按著譜子來…這之間是兩種不同的主觀理解,只能說你認同哪個不認同哪個。有很多人喜歡卡拉揚的穩准狠呢


推薦閱讀:

有哪些顏值高聲音好聽的聲優?
如何欣賞廣東舞獅中的鼓擊?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合唱樂章(第五樂章)哪個版本最受好評?
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中國新年音樂會是很高的水準嘛?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交響樂 | 管弦樂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