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那些難懂的藝術,如油畫/古典音樂等,關鍵在於理解創作的難處嗎?

不經訓練,看不懂應該就是看不懂吧?那些第一次接觸這些的並能欣賞的人,都從中看到了什麼?


不能單憑拍賣行情來評價一個藝術家的畫好不好,當然,拍賣行情的確也是評價藝術家的一個criteria,只是拍賣畢竟是個commercial的行當,包括Sotheby"s和Christie"s也有黑幕小手段或者特意的炒作(某藝術家),國內的拍賣行就更自然不用提了。

LZ所謂難懂的藝術應該就是指Abstract Art吧。我原來也是對Abstract Art不屑一顧的,曾經在paper里還大放厥詞寫到:Abstract art is a waste of time for the people; it creates neither revolutionary flows nor dialogue, merely "abstract" confusion. The art gallery is a prison for the creativity of humanity; it turns art into a commodity to be traded by the upper class! So does the auction. 不過自從接觸了拍賣行當,在auction preview中切身看到了大師們的真跡,我的態度才有所改觀。


下面我就挑幾幅典型說一下,哲學層次上的意義和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等問題暫且不論。


首先是Piet Mondrian。

上面Piet Mondrian的這幅Composition avec bleu, rouge, jaune et noir, 1922曾於2009年2月25日在Christie"s Paris SALE 1209:Collection Yves Saint Laurent et Pierre Bergé 中上拍,當時的成交價格為€21,569,000,創下了Mondrian的個人拍賣紀錄。我以前是很不能理解Mondrian的這類格子畫有什麼獨到之處,但是看了真跡,才明白。電子圖片是真的真的很不靠譜,因為電子圖片會讓我感覺Mondrian的格子畫說白了就是矩形的七巧板,但是如果有機會看真跡的話,就會發現大有門道,而且真的不好臨摹。其實這是一個相當困難複雜的圖像,只是被冒充成簡單的抽象畫罷了。
如果你蹲下身,逆光往上看這幅畫——在展館裡是個很狡猾的辦法,因為這樣會暴露出畫作的裂縫以及表面——你也會看到Mondrian用稀顏料畫了黑色長方形,所以能看到畫布穿過的紡織線。而黃色色塊使用的顏料就厚重多了。
再湊近點看黃色區域能發現這個繪畫表面相當豐郁,一部分起了棱紋,一部分滲入了紡線裡面。這裡也能看出Mondrian打磨了黃色色塊的邊緣,弄出了一個光滑的邊框。
每個表面和線條都有它的紋理:條紋被刻出了脊線;一些表面,比如藍色區域,有油漆工人試圖避免的徒手畫出來回刷筆的紋理痕迹。放在一起這幅畫作有了豐富的表面紋理,藝術史學家稱之為製作法。
目前為止提到的對藝術史都不是什麼新鮮事,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謹慎的分析講到線條如何相交,Mondrian如何把他的繪畫塑造成淺浮雕編織。(維亞阿蘭保爾和哈利庫珀的評論里非常多的證據。)然而,要往超出這些藝術史的討論之外了說也不難。
如果你向這些條帶的邊界湊得非常近的話,你會看到它們並不只是單純的黑與白或藍或黃交會的線。這些條帶的邊緣是粗糙的。據悉Mondrian是用鋪上紙條來畫的,就像很多裝潢師和當代畫家用封口膠紙的道理一樣。但是這種辦法可以形成一個清爽的邊界,而這幅畫里的邊界卻是混亂的。不幸的是,肉眼很難看出到底是什麼攪亂了它們。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這篇文章:James Elkins: How to Look at Mondrian
所以,對於學藝術的同學,臨摹大師的作品是理解作品的一個很棒的方法,如果有機會到博物館裡架起畫架拿起畫筆面對面的臨摹真跡,那就最完美不過了,這樣一來,作品的aura也會有所領悟的。

其次,我要介紹一下LS有人提到過的Yves Klein。

這組Yves Klein的作品是我在巴黎的蓬皮杜中心拍攝的。Yves Klein的好多作品都會呈現出這獨特的一個藍色,這個藍色大有門道,這個藍色有個專門的名字叫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簡稱IKB,RGB (0,47,167)是受到專利保護的。所以IKB並不提供公開的配置方法,在Pantone Colours Chart中,和Tiffany Co.的藍色一樣只提供編號。
這張照片我是直接出片的,沒有做過任何調整,但是仍然是存在色差,在現場看的時候,那個藍色真的是妙不可言。
在2012年6月27號,倫敦Christie"s SALE 5488中,Yves Klein的Le Rose du bleu (RE22) (上圖)以£23,561,250 ($36,708,430) 成交,創下其個人作品及戰後法國藝術家作品兩項拍賣最高紀錄。剛好破了其自己於2012年5月在紐約Christie"s SALE 2557中以$36,482,500成交的FC1(下圖)的最高紀錄。

另外,再來看看Jackson Pollock。

上面這幅Jackson Pollock創作於1948年的Number 19, 1948 (CR190)在2013年5月15日的佳士得紐約戰後及當代藝術夜拍中以$58,363,750成交。Jackson Pollock的畫,看真跡也會感覺到Pollock的筆觸非常複雜。看小圖是亂,看細節(請戳大圖)其實是亂得灰常有秩序,另外再自己腦補Pollock創作此畫的過程,拿著畫筆在畫布上揮灑,那簡直就是跳舞的節奏,美的享受!關於Pollock的具體解讀請移駕我的專欄文章抽象表現主義之「狂躁」的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 說図 - 知乎專欄。

最後介紹一下Gerhard Richter。
2012年10月12日在倫敦Sotheby"s L12024: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中以GBP 21,321,250成交同時打破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的Abstraktes Bild(809-4)。

這幅作品曾於2001年11月14日在紐約Sotheby"s N07727:Contemporary Art Part 1中上拍,當時的成交價是USD 3,415,750。當時這個成交價格是包括三幅作品的,除了上面的這幅809-4,還有809-1和809-2,由英國搖滾大師Eric Clapton拍得。而今年10月12日在倫敦Sotheby"s L12024: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中以GBP 21,321,250成交的僅僅是809-4一幅畫而已,可想而知,十年間,升值了多少。

綜上所述,對於不是專門混藝術行當的人來說,那些什麼繪畫技巧、哲學意義和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等問題並不是需要考慮的因素,畢竟也不是藝術史學家,拿上面的那幅809-4,我如果對一個普通人說什麼「the outstanding provenance and gold-standard quality in this sublime work by this blue-chip artist made for an historic moment」之類的話,估計得瘋,要不然也是一頭霧水。不是專門研究這個的,咱也沒必要不懂裝懂。只要你有機會切身地內心平靜地站在這些大師的「你現在還能不理解的」作品前面,我相信你的personal experience或者something that just unconsciously occurred to you at that very moment while you"re standing in front of it,畫本身的aura(靈韻)和你的feeling(情感)都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共鳴的。(共鳴這種東西很奇怪的,跟個人經歷的事情有著很大的關聯。)畢竟,這些畫如今能名留青史或者有著高價的市場,就已經說明畫本身肯定是有可取之處也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這些畫家其實畫功非常非常好,早期的作品都很複雜(比如Piet Mondrian),只是後期開始摸索這些所謂「看上去簡單實際上複雜」且帶有哲學思考意義的作品了。

就像樓上的@夏昊Oscar 在末尾處說的那一句:「在理解創作的難處之後,會對於你的理解有幫助。」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P. S. 推薦我的友鄰@趙阿萌 曾經回答葉永青的《鳥》的答案,有興趣的請猛戳:葉永青的《鳥》這幅畫為什麼值 25 萬?是普通人看不懂藝術嗎?。


「難懂」是相對的——很可能只是因為你沒有做好「熱身運動」。欣賞藝術品的關鍵絕不僅僅在於「理解創作的難處」。 (同意@夏昊Oscar 的最後一段總結)

打個比方,藝術品就像一個陌生人,第一印象是最直觀、最強烈的。但第一印象是完全真實可信的嗎?因此,我們需要逐漸了解這個人的背景、行為、言談、思想……同理,一件藝術作品的背後也有它的故事。它的「前世今生」有助我們理解:它到底「美」在哪裡。

從繪畫藝術業餘愛好者角度出發,我認為除了題中「創作的難處」,還應了解以下這些:
1. 作者的時代背景和創作經歷,往往指出其繪畫手法的創新和突破之處。
2. 作者的情感經歷和精神狀態,有助於分析作品蘊含的感情色彩。
3. 如果是風景畫,不妨重返現場、親臨其景。
4. 如果是當代和現代作品,個人覺得社會政治因素和藝術理論是很好的上下文/語境。

附個鏈接:
BBC - The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private_life_of_a_masterpiece
BBC - 曠世傑作的秘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D%E4%BD%9C%E8%83%8C%E5%BE%8C
我十分推薦這個節目。它引用很多第一手訪談資料,追尋作品的誕生和發展。當鏡頭回到作者身處的時空,你彷彿和作者有著相同的命運、相同的感嘆,同時也就能理解它為什麼就是一幅偉大的作品。


--------------------10月19日補充---------------------------------------
以上答案的不足之處:
1. 對「創造的難處」定義比較模糊。
2. 個人非常贊同@Lawrence Li :創作經驗有利於理解和欣賞藝術 這一觀點。但對於另一觀點:@陳行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認為二者衝突在於:作者和讀者的角色。在文學理論上,這也是爭論不休的熱點。對此,我個人仍需加深認識和思考。


藝術有藝還有術,建議在試圖理解它之前,先打好基本功,換句話說,先把二十世紀前的那些功課做好。二十世紀乃至本世紀的所謂藝術,很多有沒有藝不論,毫無技術含量,幾乎完全是建立在藝術—商業兩位一體下的嘩眾取寵。

當你有這個基礎後,再去看那些現代以及所謂後現代藝術,就能辨析它們到底值不值得你去深究。布魯克納的艱澀是建立在樂理基礎上可理解的艱澀,《4"33"》這種嘛,就呵呵後了……

推薦兩部作品:

電影《阿基里斯與龜》
小說《謀殺的藝術》

裡面對現代和後現代藝術進行的反思和探討,很有趣。


油畫/古典音樂從來就不是「那些難懂的藝術」。

我們的教育一度為我們塑造了「美術」等同於革命歷史題材油畫、「音樂」等同於扯嗓門兒喊出來的革命歌曲這樣的觀念。關於「美」的教育,失敗得一踏塗地。

對於一名普普通通的人而言,印象派之後的美術「畫得都不像照片了」,表現主義、立體主義之後更是「我家三歲兒子也能畫成那樣」。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欣賞力。

你是去「欣賞」藝術的,而不是去總結人家藝術家的中心思想的。如果感受到了,會心一笑就好。


不夠精準

這是伊夫·克萊因《IKB 92》,最近一次拍賣是在 2006 年,當時的成交價:17,656,796美元
很難嗎?調色很難?不是,這幅畫的價格更像是對波普藝術的致敬。或者是對克萊因回歸單純一生的禮讚。

所以什麼是藝術?

我們儘力去揣度,可是梵高畫出的《星空》在生前有幾個老百姓能夠看懂呢?如果儘力去想這幅畫難在哪,能領悟《星空》是一個勇敢、熱情、用生命掙扎而全部燃燒自己的人去畫出來的狂想曲嗎?
難度?用Difficulty來形容藝術太平面了,太幼稚了。創作的難處更像是怎麼畫,怎麼出立意。但是後續的工作更關鍵--怎麼融入自己的生命,經歷見聞。從這點來看,用創作難處來限制藝術欣賞掛一漏萬

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號稱最難的鋼琴曲,藝術水平也不低。
但難度遠小於它的,但同樣經典的《月光奏鳴曲》難道不是難得的佳品?
藝術,有時候緣分到了看一眼就老淚縱橫。《蒙娜麗莎微笑》如是
如果說傳統藝術門類往往強調嚴格的規範和技法,觀眾欣賞起來比較「有章可循」。
但當代藝術家們比拼的是手段和觀念,強調創意和想法,很多藝術品還會涉及到藝術史、現當代藝術史在某個階段的知識和上下文關係。不懂波普藝術怎麼欣賞克萊因藍?不知道梵高悲劇的一生,怎麼去理解《星空》?
沒看過弗洛伊德的學說,不知道超現實主義的主張,怎麼看得懂《時間的永恆》《記憶的輪廓》?
創作的難處是藝術家的事情
看NBA比賽,你是要細細研究科比每次精準的絕殺是多少高難度訓練的結果,還是用心去欣賞這個靠努力吃飯,用勤奮過活的男人奉獻一次又一次賣力的防守?
如果執意揣摩難度。那麼,親,相信我,他不是你的菜,藝術如是


退一步來講,理解錯了又怎麼樣? 誤讀難道不是一種解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難道莎翁要跑出來跟我們解釋中心思想?藝術創作與科學有嚴格分野。在我看來,具備相當的學識涵養,用心去領悟,而無視技法難處,即使是誤讀又有什麼關係?
李希騰斯坦的畫作:《我可以看到整個房間……可沒有人在那兒!》

問世以來其表達意思無人能夠說清,但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這難道不是我們喜聞樂見的?

--------------------------------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回答混淆了難度與創作者心靈學養和那個時代的背景,這二者是一件事嗎?


高票的回答甚至聲稱藝術就是技術?果真如此嗎?且不說有多少形式簡單的藝術(當然形式簡單內在可能複雜),藝術豈是可以被技術束縛的?我們要去很了解七律的韻腳才能讀懂杜甫是多麼不容易嗎?還是一讀「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已經心潮澎湃?我們要很了解李賀用典的講究才能知道「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陵開」的壓抑之美?「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的恢弘?
用技術來規範藝術,甚至宣稱藝術就是技術。
這是誤解 這是流氓 這是土匪

欣賞藝術,知道作者,了解時代。懂得流派與流派之間的師承,創新,交鋒。有一顆感性的心,不偽裝,性情。足矣。至於後現代,至於野獸派,至於超現實,你知道他們的師承,了解他們反叛的緣由即可,何時強求你一定要覺得她美?
藝術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要庸人自擾?

難度就是難度,是技術上的東西。
而藝術服膺心靈。我是先被《滕王閣序》的文采征服,再去了解他的用典是多麼考究,押韻是多麼精準。大致如此


是的,藝術欣賞的奧義,就在於理解「創作的難處」。不僅難懂的藝術如此,易懂的藝術,如果你從創作的難處入手去理解,會發現其實要全懂也不易。

所謂創作的難處不是指藝術家食不果腹還要畫畫之類的事,儘管那確實也是難處。創作的難處指的就是技術(「難度」更準確)。藝術就是技術

但凡有過創作經驗的人,不論那創作是多麼幼稚、粗糙、不堪,都會發現自己的欣賞能力大大提高了,因爲你會非常具體而實在地感受到創作的難度。你也會開始瞭解好的藝術家們多麼艱苦地克服了這難度同時又把這艱苦如何瀟灑而優雅地隱藏起來。「馬化騰寫代碼」的故事 [1] 之所以有人共鳴,就是因爲它讓我們看到了被隱藏起來的東西,看到了難度。

要體會這點,玩 Instagram 就好了。出遊時努力嘗試拍點好照片,回頭看看你拍的和別人拍的照片有什麼區別,然後就大概能瞭解那些好照片的難度在哪。

至於藝術的「難懂」,大多源於觀者心中的成見以及平日接收到的各種雜訊(例如「行爲藝術」一詞近年被媒體的濫用會導致人們面對真正的行爲藝術時完全無法判斷)。清空頭腦吧。

[1]: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85547/answer/15258997


一個普通人在吃菜的時候一般會考慮看起來好不好看,聞起來香不香,吃起來是不是合胃口,自己是不是喜歡。這不叫欣賞。
一個對廚藝有一定心得體會的人會分析這道菜為什麼這麼擺盤,考慮了哪些因素,素材的大小厚薄和火候是如何處理的,使用了哪些調味料和調味方式,從嗅覺到味覺再到口感的過渡是如何處理的,其中都有哪些可圈可點的精妙之處和不足等問題。這是欣賞,特別是對那種使用了非常精彩的烹制手法的菜肴而言。


我覺得藝術不是專門由藝術家創造,然後再只能由藝術評論家發表看法的-------所以藝術是面向大眾的,我作為外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開始看Jack Pollock的畫的時候,

覺得這就是亂畫,到處潑灑油墨,試圖構造出一種混亂中的規律。這樣的畫,簡直沒有美感可言。

後來我看了關於他的紀錄片 波拉克 Pollock (2000)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3274/
才慢慢明白了「波拉克作為當時西方藝術的領袖人物,以其超乎尋常的天才和膽量創作了大量的抽象派油畫作品,並為行為藝術的創立打下了基礎。他當之無愧地成為美國人民心目中的藝術明星,但波拉克並不以一位成功者自居,反傳統創作的精神激發了他原始的、充滿野性的靈感,將靈感運用於油畫作品,使他的內心世界得以表達,但自我封閉的個性又與其形成強烈的矛盾,加上對社會、對文化的不滿,將他一次次推向痛苦的深淵。於是,他酗酒、頹廢,卻從不停止創作。充滿怨憤的生活逐漸吞噬他的婚姻、事業、信仰。「

我不能說欣賞那些難懂的藝術,關鍵在於理解創作的難處。但是我覺得,在理解創作的難處之後,會對於你的理解有幫助。


視頻封面dripped視頻

【Dripped】以一個「雅賊」的角度講了段奇特的小故事。別出心裁地描繪了對畫作的「鑒賞」,「饑渴」、「創作」以及藝術(或者說美本身)被不斷「重構」之間的關係。
最終片尾的字幕是向@mrhyuu 提到的Jackson Pollock致敬。也許真正了解Pollock的人並不一定認同動畫里這種略帶戲謔的角度,但實際上這種特別的講述方式,讓這個小短片本身也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我們各自看完短片的感受和理解也會各有不同,「一千個哈姆雷特」之類的。

藝術可以是發自內心表達的美,也可以是解讀他人對美的表達。
不在於獲得「大家的認同」,而在於引發「共鳴」。所謂「欣賞」,就是當你看到作品本身的時候,或者當你了解了作品的背景故事,或者當你明白了作者為何要創作它,你感到了「共鳴」,彷彿作者穿越時空,將手搭在了你的肩頭;甚至,你被觸動的部分並不一定是作者創作時的本心,是你自己在內心把它放大了。
這也算一個悖論吧:創作是為了尋求共鳴,而往往輕易能獲得的共鳴,反在心裡覺得廉價;當過於自我或者超越時代而無人能理解時,知己就顯得彌足珍貴。
就像一點微弱的星火,照亮了靈魂行走的整個曠野。


繪畫的話不太了解。古典音樂的話,(1)不經過專業訓練也可以聽懂一些,一旦喜歡上了會不由自主的去學習相關的知識;(2)不需要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也可以聽懂很多作品,很多後人對創作背景的解釋,特別是教科書的解釋有可能是很牽強的;(3)藝術作品這個東西,就是喜歡和共鳴,半是來自本能的東西,不知道怎麼解釋。


特別想吐槽,不吐不快,特別是對這裡一些答案。

先說說我對現代藝術的理解。首先,現代藝術很少出現小幅作品,都是巨大的幅面。我比較認同的是:欣賞一幅畫就是共鳴,你把一幅巨大的色彩和幾何圖案搭配作品,放在一個恰當的環境中,真的會引發共鳴。特別是當你抱著「欣賞」的態度去欣賞的時候,就會有共鳴。所以,我認同這些畫都是好作品,代表了很高的藝術造詣,特別是拿捏整體創意和色彩的能力。

但是。。。。

------------------吐槽的分割線-----------------

這些東西真值這麼多錢嗎?這當然是赤裸裸的商業炒作的結果。你當然可以說,這是藝術,無價之寶,文化底蘊你沒有,當然不懂欣賞它的$$$。但是,同樣有文化底蘊的東西,一本書帶來的感動、一首歌帶來的感動、一部音樂劇和那麼多演員的努力表演,從哪個方面比不上這樣一幅畫的文化價值?它們能帶來那麼多$$$$$嗎?不能!因為他們可以複製,就缺乏了商業炒作的根基。如果從$$$$的角度講,這些畫就是皇帝的新裝。物以稀為貴本身就和文化內涵沒有半點關係,就是純粹的商業邏輯。


至於 @artsy 提到那個申請了專利的藍色,我。。。。真的不信現代科技調不出這個顏色。實際上,如果不用現代科技,我相信沒有人能用兩隻手調出來一個固定RGB的顏色,這恰恰是現代科技擅長的。還有就是那個專利保護,我不是很了解專利法,但是我幾乎可以肯定,沒有人能申請一個RGB作為專利!這!不!合!理!那樣的話,大家順手把所有色號都申請了好吧。所以,如果給這個顏色說出專利、配色保護這些噱頭,就是赤裸裸打著藝術的名義進行炒作!


最後我要吐槽一下「798藝術」。什麼狗屁藝術,wenge橫行、醜化中國,這TMD就是藝術了?798就代表了商業「藝術」的精髓。可惜國人太喜歡copycat,手工藝術生生做成人肉流水線,一下子讓炒藝術的收藏家變成了炒黃金的中國大媽。798這種嘩眾取寵,特別是取中國人之丑、嘩外國人之眾的所謂「藝術」,請看官們給評個分,可以值多少銀子?


關鍵在於個人切實經歷的缺少。只有常年累月的看聽說"才能分辨好壞。


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古典音樂和油畫要比很多現代和後現代的藝術形式更容易欣賞和理解吧,當然不是說深入的理解,但是單從形式上來講,古典藝術還是很直觀和具體的


從中看到的是自己

沒有理由的理解,是懂得。
沒有理由的認可,是信任。
沒有理由的做事,是追求。
沒有理由的關懷,是愛。
可我們往往非要要個理由給自己,是為了說服自己還是別人呢?
解釋這件事每天做的還少嗎?


有哪個真正的藝術家站在自己的畫前跟每一個欣賞著解釋自己創作這幅畫有多難有多複雜有多少故事?聽了他的解釋你就會理解嗎?
上帝創造了蘋果,你聽說了這顆蘋果是經歷過什麼的,如何成熟的,怎麼培育的,你吃了一口,你只能說你知道它是什麼味道,但你是理解它了么?你如果能看清自己,能感受生命,那麼你即使只是見到梵高的畫的照片,也許只是仿照的畫的照片,你也許會有你自己的理解,這並不需要什麼解釋。

每個形式後面都有一個你或許你看的懂或看不懂的靈魂。

藝術是表達自我的,並不是迎合別人的。藝術是感悟所得,不是什麼研究,沒有什麼技術。有的是無形的情感。


不一定,看是什麼,有的是看工怎麼樣,有的是看作者想法好在哪,大多數是看後者或兩者綜合,不過並不代表只追求前者的就不好


請遵循 「理解然後美」 的原則


客觀上,人創作的東西,包含太多的細節。人的經驗不同,看到的就很不一樣。
不太恰當的比方,同樣是喜歡一部電影,主觀會覺得演員很有型、故事講的很好、音樂很應景。但對電影創作有經驗的話,你會看到更多的細節:分鏡頭劇本、鏡頭調度、演員的演技、後期剪輯、音樂、器材..... 理解創作的難處,意味著可以從中分享更多的細節。我覺得這不等於欣賞,欣賞是偏主觀的,這些客觀知識的了解,是輔助欣賞的。
對愛好者,欣賞是和作品做情感交流,放下「我理解不了,我怎麼辦才能欣賞它」的執著,豐富自己的閱歷,靜下心多接觸這些東西。和陌生人交流一樣,混熟了就好了。


首先說結論,並不是這樣,所謂「藝術」,最可貴也最引人入勝的好處之一在於可以以一種很直接的方式喚起你心中的某種感覺。無論音樂,舞蹈還是美術,電影或是遊戲,都是如此。

藝術從屬於文化的大範疇之內,從誕生之初,承載的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娛樂「大家,「看著好看」,「聽著好聽」啦,引申到「看著有意思」「看著刺激」等等這些其實說得寬泛一點兒都屬於「娛樂」的範疇,至於以後的」宣傳教化「啦之類的功能屬於進一步的」擴展「功能,並不是最最本初的功能。

換句話說「感覺」和「興趣」是很重要的,你在「欣賞」藝術的時候,最直觀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藝術這東西本來就是各花入各眼,柴可夫斯基有人聽了能流眼淚,有人聽了直接能睡著,這都屬於非常正常的反應。你也不能就說聽了流眼淚的人就一定比聽了睡著的人就會「欣賞」藝術。

當你發現能讓你有感覺的「藝術」作品的時候,你也許就會有興趣去了解有關它的背景啦創作過程啦等等一系列的東西。但,這其實是建立在你已經產生興趣的基礎之上的,而不是相反。換句話說,從你發生興趣的時候起,你已經在「欣賞」藝術了。

當你對一件「藝術」作品壓根就不感興趣的時候,硬著頭皮非逼著自己去「學習」去「訓練」,提高姿勢水平,覺得不是作品有問題,而是自己「看不懂」,「欣賞水平」不夠高,這樣的做法當然不是不可以,事實上這樣謙虛的學習心態放到任何事情上都是值得敬佩的,但,這樣離藝術的所謂的「本質」就真的有點遠了,也容易把自己搞的太累。「創作」從來都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但對於「欣賞者」而言,理不理解這其中所謂真正的難處,根本不是最關鍵的。電影很早被人拉入第n大藝術的範疇內,當你去看一部並且喜歡它欣賞它,很大程度上因為是這部電影「整體」帶給你的體驗讓你沉浸其中,關鍵的點肯定不在於你去詳細理解這部」電影「在創作宣發過程中的難處。(當然肯定也有例外,比如很多人去電影院去看百鳥朝鳳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工作人員沒命的跟大家宣傳」藝術創作「中的種種苦難.....)


順帶說一句,任何藝術創作其實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現代人對很多過去的「藝術創作「覺得索然無味,get不到任何趣味是一件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

下面舉個實例:

這是明代畫家金農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有人命名為&<梅樹花開&>,現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你第一眼看下來,哦,梅花!是樹枝子上開梅花。好看咩?能打動你咩?就那樣吧!夜市上好像也有留著鬍子的老爺爺賣差不多的東西哪!那這幅畫對你而言其實就終結了,也並沒有想了解更多的必要了,真的。這並沒有什麼不對,更不「丟人」,我繼續說下去,你從這個過程里自然就能體會出為什麼了。

倘若你莫名的真的對它感興趣,辣末你也許會盯著它再多看一會兒?嗯,這個梅花好像畫的還挺好看噠?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是比樓下夜市擺攤兒的白鬍子老爺爺畫的好嘛!嘖嘖嘖,人美術館裡藏著的大師的畫就是「屌屌」的!瑪德,那幫老外就是臭不要臉,搶了咱多少好東西不還給咱們,一時間又湧起民族仇,階級恨.....得得得,不提這些,看畫看畫,喲喲喲!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技藝」吧?你看那留白,就是「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哪!你再看那花骨朵兒,你說人那花瓣兒那是怎麼畫地?絕了絕了!這就是大師!......嗯,照這法子的看下去,說不定你都能看出所謂的「禪意」來,感覺下一秒都要「飛升」了也未可知呢!

幸好幸好,你眼不瘸並且還認得字兒(摸摸自己撲撲跳的小心臟,還好還好,看見能「讀懂」的東西了),注意到了題款(也就是畫面上的字)。也幸好幸好,金農那兩筆字寫的現代人還認得出,工工整整,並沒有龍飛鳳舞的像天書,很好很好。

得,這寫的是嘛啊?我來認認看?」為華亭沈君沃田畫「,哦,畫給一個姓沈的,「納姬」?「胭脂」?.....原來是有個姓沈的收用了一個小姑娘做屋裡人啊!梅花紅的像姑娘臉上的胭脂,艷福不淺哪,這生機昂然的....也是贊(祝)沈先生你精力充沛啊!老樹枝頭開新花你是老當益壯!

俗氣嗎?無聊嗎?惡趣味嗎?你是不是隔著屏幕都能想到沈先生收到畫的時候那一屋子的歡歌笑語呢?那他們是不是在「欣賞」這幅大師的」藝術作品「呢?是,那麼他們有沒有樂在其中呢?顯然有啊!這畫當初就是為了干這件事兒的啊!目的也達到了呀!嗯,就是這麼回事兒,當事人也許樂不可支很沉浸其中的事情,後來的觀看者脫離了那個特定的情景,也許就會感覺索然無味,或者至少」欣賞「的沒那麼」透徹「,get不到其中耐人尋味的東西。

更何況,你要想明代的人家裡也並沒有電視電腦和手機,有書本的人家兒都不多,更別提報紙雜誌了,連小黃本春宮畫都是偷偷摸摸有點稀奇的存在。精神文化生活跟現代人比起來那是貧乏無聊的可以了,家裡可以持續吸引注意力的東西本來就是少之又少。能有幅這樣的畫掛掛看看,就是能盯著看好久,樂好久,「把玩」好久。想想也多少有點可憐。你現在對很多「古時候」的「藝術作品」提不起興趣有很大幾率的原因是因為你是一個現代人,從精神文化娛樂的層面講,你就是比他們「有見識」的多了,high點高了不是一點點,哪兒那麼容易就被那種「小把戲」給打動呢?可放在當時那就不是「小把戲」,那屬於精神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把戲」之一了。

篇幅所限,在這裡只舉了這一個實例,作為一種思路的樣本,供參考。


綜上,我以為當一件「藝術作品」沒辦法很快打動你的時候,除非你靠這個養家糊口,否則根本沒必要去進一步的想辦法去」欣賞」它,一切都憑感覺吧,哪一天你發現一件曾經並打動不了你的」藝術作品「忽然打動你了,再去了解也不遲。

生命苦短,而藝術不過是個樂子,何必搞得那麼累呢?


文科生試圖用理科的角度闡述。古典音樂、字畫和其他形式可以被稱為藝術品的東西,就是一種語言。他們都是載體,重要的是信息信息會通過載體加密,接受有一個解碼的過程。一種語言習得方法大概有兩種,第一,去學習語法、辭彙來理解,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就是通讀文獻。第二,浸淫其中,一個好的語言環境能很快提高,藝術品也一樣,經常看也能明白。兩種方法不會完全割裂。
再深入一些就是學習細節,宏觀結構,微觀技巧、手法。


為什麼想去理解弦理論的人那麼少而大家都覺得理解藝術品應該理所當然?
此外,如果沒有標價和作者,多少人能注意到這幅畫?
那麼,這幅畫就是為了那些能從千百幅畫中注音到他的人存在的。
對其他人而言,這是一個價格,一個標籤,一件商品而已。
何必強迫自己去假裝欣賞一件商品的包裝?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伊藤潤二的作品?為什麼?
非設計專業學生如何申請國外設計類專業?
話劇/影視表演專業畢業的學生,現在都怎麼樣了?
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法國到底哪裡糟糕?

TAG:藝術 | 古典音樂 | 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