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正的影視作品是不是在挑戰觀眾的底線?

我知道有些觀眾會看所以有市場,我也知道有人會贊助。我也知道芒果台力推,只看收視率。我更知道缺乏真正能堅持做好電視劇的導演。但是更深層次的是,為什麼。

原問題:於正的腦殘劇為什麼能挑戰大家的底線?


以《宮》為例,說說於正的劇爛在什麼地方。

我不是藝術工作者,但我看的大冪冪太多了。所謂電視劇,也是戲劇的一種,要想好看,就要通過矛盾衝突。正常的做法,是通過塑造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圍繞電視劇主題,自然展開矛盾衝突。例如同樣是清穿劇,《步步驚心》的核心矛盾就是,現代倫理與傳統倫理的碰撞與衝突,並圍繞這一根本矛盾,塑造一系列人物,製造一系列衝突,推動劇情發展。

但是,於正劇不是這樣做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由於倉促趕工,根本不可能塑造多少人物。請看《宮》裡面涉及多少人。

核心人物:洛晴川、四阿哥、八阿哥
主要人物:康熙、僖嬪、素言
角色人物:太子、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四福晉、德妃、良妃、顧小春

就這13個人,其餘皆為龍套。幾乎所有劇情都是圍繞洛晴川一個人展開的,而至少有80%以上的劇情是由另5個人配合完成的。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但是,我們在劇中看到的,所有人物都只能同晴川一個人發生關係,我們看到的只是晴川社會關係的總和。換言之,整部劇中,於正只塑造了洛晴川這麼一個人,其他都是同晴川單線聯繫而互不交叉的木偶。一個本應性格豐滿的角色,被塑造成只有單一目的的單向人:四阿哥就是來爭皇位的,沒有別的想法。八阿哥就是要泡晴川的,沒有別的想法。素言就是要嫁四阿哥的,沒有別的想法。

由於人物性格單一,因此也不可能布希么暗線,也不需要用什麼篇幅來交代人物的心路歷程,做任何事情也不需要顧忌任何別的後果。於是劇情變成了跟著晴川走的橫軸過關遊戲:出現一個危機,化解一個危機,再出現,再化解,周而復始,直到劇終。

每當戲份不夠,編不下去了,就臨時開個腦洞,拉倆龍套過來拼湊拼湊戲份。例如《步步驚心》里太子求娶主角,這裡依樣畫葫蘆,也弄這麼一出。問題是,人家那裡這是由宮斗推動政斗的,這裡搬過來後,發現編不下去了,只好再弄死一個老太妃,安排晴川去守陵。接著又臨時捏出一堆太廟宮女,又安排年羹堯打醬油,而用完之後,直接翻篇,這些角色統統不再出現。接著又想起太子該被廢了,又因為對康熙和太子的衝突沒有任何描寫,只能霸王硬上弓,安排他造反強行發便當。然後又發現,前面描寫四阿哥和晴川的感情用力過猛,而自己明明是個八爺黨,立即安排素言強行告知晴川真相,強行拆分,你喵的,既然抄了你也抄全套啊,看看人家桐華怎麼把四阿哥和主角弄分手的。

編著編著,發現之前寫了那麼多顧小春,這時候用不上了啊,於是強行安排顧小春把僖嬪肚子搞大,生了一個小格格。拔屌後發現,顧小春好像就沒用了啊,可能年羹堯的演員正好得罪了於正,又安排一出冒名頂替,顧小春從此變年羹堯了,講本該屬於年的戲份強行讓渡,而之前同僖嬪的姦夫淫婦關係、與小格格的私生父女關係,對此後的劇情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編到這裡,發現離預期的35集還差一點篇幅,又看了一遍我冪的《仙劍奇俠傳三》,得知楊冪老師能夠一人分飾兩角,能把雪見和夕瑤兩個角色都演得活靈活現。大喜,立即抄《西遊記》,安排了真假晴川。又發現好像之前都忘了寫十四阿哥了,作為清穿劇不提此人不合適啊,又來不及再勾勒人物了,只好安排場戀愛,但是戲份所剩無幾,實在捏不出女主與其搭戲了,只好讓素言勉為其難,再讓他單戀一把。而這種支線跟主線毫無關聯。等到湊夠33集,忽然想到,康熙掛掉雍正登基至少留1集戲份,晴川穿越回去至少留1集戲份,至此已無多餘篇幅,大筆一揮「十年後」,深藏功與名。

看看這種寫法,怎麼能不膚淺?不庸俗?不雷化?但是,偏偏有一個好處:特別能捧人。上文已經說了,所有人物都是和晴川單線聯繫,從頭至尾,只有這一個人是活蹦亂跳的,其他人都是來搭戲的。這也是為什麼楊冪老師之前演了那麼多好的作品都不紅不火,拍了這麼一部腦殘劇立馬就火了。對比下,我看了《步步驚心》,記住的有劉詩詩、吳奇隆、鄭嘉穎、袁弘、林更新,甚至還有葉祖新、劉雨欣、劉心悠、郭曉婷,這些演員塑造的形象都是有複雜的多重性格,並有充分的劇情予以交代的。這對劇是好事,但觀眾哪裡能同時記住那麼多人?並且,觀眾看劇不齣戲,記住的是馬爾泰若曦,反而不突出劉詩詩個人了。 相反,看《宮》,我們一遍遍提醒自己:這貨是楊冪老師,是楊冪老師,是楊冪老師。這也就是為什麼於正的劇雖是雷劇,演員拍一個火一個。


在手機上看到了題主的問題和得票最高的答案,跑到電腦上來寫點自己想說的話。

坦白講,對於得票最高的答案,我是絕壁不能贊同的。

雖說「挑戰觀眾底線」這樣的說法可能過重了,但實質上,於媽的作品的確是「毀三觀」的劣質作品無疑。

首先,撇開是否是「抄襲」這個問題不談,就全當他是原創好了吧,他的人物設置和情節也夠毫無邏輯的。

先來看看於媽劇里的女主吧。洛晴川,憐兒和連城這三個角色之間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嗎?無疑都是一個平凡的女主由於自己的善良被男主喜愛嘛。善良純潔+小聰明,構成了她們的全部,不豐滿也不立體。雖說《甄嬛轉》《步步驚心》《金枝欲孽》等同題材的電視劇也有不完美之處,但好歹人家人物設定和塑造是成功的——甄嬛由純情矜持變得冷酷幹練、看破世事,她七竅玲瓏,才情過人,可也有著骨子裡的自私;若曦人情練達,心思細膩,重感情講義氣,但她個性中的「不果斷」和要強、執拗仍讓她和四爺最終無法走在一起。可反觀於媽呢,善良純潔有勇氣可以概括他每一部劇里的女主,這幾乎是一個萬能公式。他一個年近中年的大老爺們兒對人性的洞察真就這麼淺薄嗎?非也!肯定不是。但他是一個編劇卻更是一個商人,商人的本質就是只在乎受眾喜不喜歡。反正這麼腦殘的角色設置不必費力也有那麼多人喜歡,誰奈他何呢?

女主說完了,來看看男主吧。男主的設置那就更簡單粗暴了。總之是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地位顯赫,非富即貴。這點倒可以理解,反正中國人喜歡聽些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從古至今都沒變過。第二,特別容易被感動。要不是「特別容易被感動」這個特點在作祟,我懷疑他的很多故事就沒法發生。《美人心計》里的劉恆,覺得竇漪房聰明漂亮而且當個細作不容易啊,就愛上她了;《宮鎖心玉》里的八阿哥覺得晴川敢不把他放在眼裡太帥了(咦?有種流星花園的感覺),就愛上她了;《宮2》里的雍正見憐兒把他當成個小侍衛,有意思,就愛上她了……這種例子還需要多舉嗎?能這麼簡單就「愛上」一個人,於媽劇里的男主也不容易啊!《陸犯焉識》里,陸焉識花了大半輩子才認清自己對馮婉喻的心意,照於媽的思維,這也太慢熱了……

至於情節,能吐槽的地方就太多了。其實於媽的劇我只完完整整看過兩部,《美人心計》和《宮鎖心玉》,其餘的大多數都是抱著研究的心態,看了才不到一半就真的不想再看下去了……

《宮鎖心玉》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就是四阿哥失意落寞去了青樓喝酒,晴川躲在屏風後面跟他講了一番話,然後四阿哥當即表示釋然了,放開了,不想再爭王位了……晴川啊你是搞傳銷的嗎?搞傳銷的都沒你這洗腦功力這麼強啊。況且我們來想一想這到底是否符合正常人的邏輯:一個居於深宮多年的阿哥,他每天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奪嫡,結果一個青樓女子隨便說了兩句有的沒的他就「覺今是而昨非」了,覺得自己之前所作的一切都是不對的,不值得的。這可能嗎?就好比你念書十二年都是為了考個好大學吧,結果有一天吃飯的時候,一個陌生人過來跟你說,孩子,應試教育害死人啊!你一聽覺得有道理,頓時想要放棄高考——還是那句話,這符合一個人的慣常思維嗎?

不合邏輯的地方多了去了,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吧。

第二,於媽劇里有許多硬傷。這些硬傷是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能意識到的。

《美人心計》里胡杏兒飾演的呂魚對自己的相好建議,去考個秀才。當時聽到這個真是五雷轟頂啊!考秀才?科舉制是隋朝才有,唐朝才成規模的,漢朝哪裡來的「秀才」?那時候不都是舉孝廉么!還有一些亂入的台詞,譬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頓時也從明朝穿越到漢朝了。

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可能是被網友炮轟多了吧,於媽之後除了《笑傲江湖》外幾乎就全是清宮劇了。說來也諷刺,有人說清軍入關從此為我國電視劇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為什麼清宮劇那麼多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按理說故事多出自於亂世,春秋戰國,魏晉六朝,五代十國,哪一段不比清朝的緋聞軼事多呢?清朝的民族歧視政策和文字獄,都把這個朝代囚禁於樊籠之中,金玉其外,僵化其內,可挖的料還沒漢唐時期多。為什麼清宮戲就如同過江之鯽呢?簡單,因為編劇懶!清朝是封建王朝最後一代,也是最不容易出歷史錯誤的一代。不止是於媽,很多編劇都如此投機。這也是令人很無奈的現狀了。

最後想說,文化不是單單純純的商品。有一點我是同意第一名答案的,那就是不要讓所有電視劇都「文以載道」承載著教化功能。但是,電視劇也絕對不能把人的觀念往不正確的方向去引導。

大約一年前,聽到一個令人悲傷的消息——兩個小學女生覺得生活很不順利,相約自殺,希望可以穿越到清朝。

穿越到清朝?一個讓無數當朝人都打寒顫,感嘆「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朝代竟然成為了現代某些人所嚮往的了。以於媽為代表的腦殘編劇可謂功不可沒。他們把現代偶像劇的元素披上的古代的外衣,為我們塑造出了一個歌舞昇平,男女平等,以及十分純情,一夫一妻制的古代社會。很抱歉,那是你想像出來的古代罷了。

我們不強求每一部古裝劇都得像紀錄片一樣還原史實,但至少不能背道而馳。《康熙王朝》《貞觀長歌》也都和歷史有著種種出入,可依舊被許多人稱讚——因為他們都遵循了那個時代的大背景。提到清朝,我們知道那是一個光輝與腐朽並存的多民族盛世;提到唐朝,就會想到那時的統治者勵精圖治,開疆拓土。這些朝代對於文學而言,每一個,都是不可多得的創作背景。於媽的故事呢,按他簡單粗暴的邏輯,放到清朝可以,放到明朝可以,放到漢朝也可以,甚至放到現代都沒問題。這是件多可怕的事情!好在我們是成年人,我們懂得用學過的東西和自己的邏輯去分辨,可小孩子呢?那兩個希望能穿越去清朝的小孩子呢?電視可能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在那個年齡可以了解外界知識的途徑,誤導他們,於心何忍呢?

電視劇沒有那麼高深,但也絕對不那麼low。你或許一個月去看一次電影,一年看一次話劇,一輩子聽不了幾迴音樂會,可是別忘記了,電視劇是你每周,甚至每天都會看的。

好了,寫這麼多只是想說,電視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和一般的商品不同。但願以後少幾個像於媽一樣的商人編劇來荼毒我們的三觀吧。


謝邀。

是,也不是。

世界上有兩種藝術門類,一種叫電視劇,一種叫中國電視劇。美劇、英劇、日劇屬於前者,大部分中國電視劇屬於後者,但也有部分中國電視劇和韓劇一起介於兩者之間。為什麼我這麼講?因為從觀眾到觀賞模式到審查限制以及由此促進出來的具體藝術形態,兩者差別都非常之大(遠比「電影」和「中國電影」的差別大)。這種差別跟從業者水平有關,但並不是最直接的關係,中國的電視劇從業者不乏手藝相當nb的,但你要是發現你辛苦按照「電視劇」標準做出的好戲根本沒法討得「中國電視劇」觀眾群的歡心,相信你也懶得繼續吃力不討好。前者我就不多說了,很多人懂的比我多,後一種我也說過了,在展開本帖回答前可以先去看我這個回答(為什麼現在的國產電視劇浮誇現象比較普遍?)了解一些基礎。

下面回到本題。在「中國電視劇」這個範疇中,於正的戲不僅談不上挑戰觀眾底線,某種意義上,還可以算得精品。

為什麼?

不管有沒有考據,起碼視覺漂亮。
不管有沒有演技,起碼演員漂亮(相對)。
不管有沒有邏輯,起碼情節跌宕。
就算你覺得很雷,你造么,那些雷點、營銷炒作點都是精心設計的,不然你以為能取得這麼好的效果?

於正劇到底是什麼?

於正劇是以收視為完全主導的中國電視劇做到極致的樣子。所以,他哪裡是去挑戰觀眾底線哪!簡直是竭盡所能去跪舔!

所以啊,爾等把敬事房公公污為亂黨,這是何等的荒謬!

那麼,為什麼「也不是」之前還要多個「是」?

對於「電視劇」的觀眾來說,這玩意何止挑戰底線嘛……

不是拍給你看的,就別去招惹了。你要從電視劇藝術、美學、劇作的角度批判,怎麼來都行,但你要「以觀眾之名」?你連人家目標觀眾都不是……

ps:
我也不是。


前陣子看到一個笑話。

對於iPhone,我們的認識:3.5吋:「拿在手裡剛剛好」。 4.0吋:「拿在手裡剛剛好」。 4.7吋:「拿在手裡剛剛好」。 5.5吋:「拿在手裡剛剛好」。

實際的情況是,蘋果給什麼,消費者們就用什麼。
消費者對於自己的口味是非理性的,底線這個東西,對於大眾而言,是模糊而易變的。
於正的戲正是瞄準了一大群觀眾的興奮點,而不是專門為了挑戰觀眾底線而來。底線和興奮點是很容易被混淆的。另一個好例子是腦白金。到最後,他能給出什麼電視劇,目標觀眾的底線就自動地適應到那個水平之下。

於正引起爭議的地方在於,他從來不試圖像其他電視劇一樣試圖滿足所有人--中老年婦女、白領和學生族等等族群,他只要專門地製造一些針對目標群體的人的產品,而完全不去顧及其他群體的需求。譬如,有時候審丑,審雷也是一種審美。

正方:
「這一部戲怎麼那麼雷?」 ----》 "我還想看到更雷的"。

反方:
「你怎麼能不按照我對戲劇的期望來拍?」「你怎麼不把愛情拍成我想要的樣子?」------》 「你越過了我的底線。」


在下作為一個觀眾及學習影視行業相關的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並沒有人挑戰過觀眾底線,只是這套戲碼看吐了。
我們先分析下於正劇的關鍵詞:狗血,深(er)情(bi)對白,愛情中心。於正劇的受眾人群:大媽,小姑娘。
於正劇的這一套,其實和我們從前看的韓劇、偶像劇、瓊瑤劇區別不大。有聖母的女主角,有弱智的反派,有痴情的男主男配,並且劇情都是圍著愛情轉悠。
這種劇情延續了十多年,無疑是有受眾的,但受眾是大媽和小姑娘。
當下,喜愛這種劇的大媽,雖然不求新求變,但也有一顆對於愛情和浪漫的美好嚮往。大媽也曾年輕,也期望過一場轟轟烈烈。
而小姑娘閱片量不大,喜歡這種更正常。實際上我身邊凡是喜歡於正劇的同學朋友都具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都不愛看電影美劇動漫,第二都不愛看書,第三雖然喜歡看網文但是看的不多並且看得類型很狹隘。
當然,也可能是這些大媽和小姑娘們性格趨於保守,本來就不是喜好新奇的人。
而認為於正劇腦殘的人,除了純粹的跟風黨,就是男人和曾經喜歡過這套戲碼的女人。
男人們被這套戲碼折磨瘋了,尤其是那些小時候遙控器掌握在老媽手裡的人。
而曾經喜歡過這套戲碼的女人,比如在下,你現在拿出《還珠格格》之類的劇在下依舊會很懷念,並且願意看,但只要你把《還珠格格》里的人物換個名字,在下馬上就不願意看了。雖然我們可以懷念童年,但是對這個戲碼早就看膩了。
其實行內這麼干不止於正一個,之所以罵於正,是因為這貨是出頭鳥。


第二,於正的劇的確不腦殘,但他也的確挑戰了某些人的底線。
首先,於正並非沒有能看的劇,他早期做編劇寫的一些劇至少是可以看的。於正寫的最好的是《美人心計》,這部劇雖然有很多槽點,但是還不錯,至少不會覺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在下估計於正恐怕是《美人心計》出的名,之所以不確定,是因為在下是《宮鎖心玉》播出的時候,才發現一堆人一邊追一邊罵於正,嫌腦殘嫌噁心,托爾斯泰對莎士比亞的愛也不過如此。實際上在下對《宮鎖心玉》並不反感,因為班上流行,幾個朋友喜歡,所以跟著看了點,覺得沒事做的時候看一兩集打發時間也行。更何況在下雖然不喜歡這種戲碼,卻不會因為自己不喜歡所以討厭它,討厭它的編劇。

在下真正黑於正,是因為於正版《笑傲江湖》。《笑傲江湖》之後,後來什麼的《陸貞傳奇》是連看都不想看的。
上面有人給於正版《笑傲江湖》的評價還挺高的,還直接上升到了社會人文的高度,在下想知道這是不是和「我家門前有一棵棗樹」是一個意思。
於正版《笑傲江湖》是把任盈盈拆成了任盈盈和東方不敗兩個人,再結合徐克東方不敗的設定,塑造出了東方不敗這個角色。而劇里東方不敗為愛情所做的一切,都是原著里任盈盈為令狐沖所做的,外加東方不敗的確一副女強人形象,確實讓那些夢還沒醒的人喜愛非常。因為東方不敗是網路言情小說中流行的女主設定,強大又深情,包含了天朝還沒睡醒的女人對事業強大和愛情浪漫的嚮往。而這種嚮往純粹出於地位、權勢、愛情(或者後宮)的慾望,和起點小說里的YY男主只有性別和敏感點上的區別。當然在下並不是像 @羅登 寫的要求每部劇都文以載道,不過是噁心某些人裝逼而已。
於正對《笑傲江湖》的篡改對於武俠迷真的不能忍,就像廣電總局絕對不會允許一部主旋律電影為了賺錢讓一群花美男演毛太祖和周恩來、蔣校長等,然後編織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來戳中腐女G點,或者讓賀子珍成為聖母女主和多方有著不得不說的JQ。
好吧,有人說那你把笑傲江湖當做同人看吧。嘛,在下本身做過同人作者,也有朋友是同人作者,你知道我們這些人在創作時是什麼樣的狀態嗎?原作現有的設定必須尊重,我們會去動的只有原作沒有設定的部分。對於原作的人物,我們都是絕對尊重,除非是原作塑造的不夠豐滿或者是醬油角色,否則寫作過程中只要對角色有一點貶低、一點寫岔了,都覺得有一股強烈的負罪感。蘭陵笑笑生寫《金瓶梅》的時候出於對《水滸》的尊重也找了個借口圓了西門慶潘金蓮沒死的設定;徐克改了東方不敗,即使很多設定和原著不符,他也尊重了《笑傲江湖》的大主題。於正尊重了什麼?尊重了東方不敗這個名字?
好吧,這也就算了,或許這也不是事。但是為什麼於正版《笑傲江湖》的粉絲跑到各大武俠貼吧鬧事?引用古龍吧某位大神的言論「這群人每天在各大貼吧鬧事,為誰才是令狐沖真愛而互罵。好吧,人家去看原著,不看原著還好,看了反而更加起勁。除了沖東黨,她們是不會拿原著去證明令狐沖和東方不敗是真愛的。」
另:這群人鬧到金庸吧我倒是能理解,為什麼跑到古龍吧來了?《笑傲江湖》和古龍有毛線關係!


第三,抄襲。
本來於正就已經夠黑了,結果還抄襲。說真的,我認為任何一名創作者本來都該以抄襲為恥,但是於正干出來了。這說明他作為一名影視行業工作者最起碼的職業道德都沒有。我在看到於正抄襲的新聞之後,我就不黑於正了。至於我現在寫的,我並不是黑他,只是寫出事實而已。

============================題外話=====================================

其實在下本來是對這些雷劇沒啥感覺的,對那些雷劇愛好者更沒啥感覺,我覺得你喜歡的東西雖然我不喜歡,但是我不阻止你喜歡。事實證明,我當時還是太天真了。

《天涯明月刀》熱播的時候,腦殘粉們把《天涯明月刀》的原作百科剔出了天涯明月刀的百科,居然還通過了審核,並說:要找《天涯明月刀》的原著百科,請百度「天涯·明月·刀」。現在,天涯明月刀吧說是原著吧和電視劇吧共存,實際上是電視劇吧,正如 @羅登 所寫的大一統一樣。其實這種大一統本身並不是錯誤的,人總是希望別人能夠認同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管中國美國還是中東。但就宏觀來說,的確需要多種觀點並存碰撞。但現在的問題是:你和強盜講理,強盜卻要一刀殺了你。問:你是該和強盜繼續講理,還是應該奮起反抗?天涯明月刀吧的原著黨們選擇逃走,因為我們的確反抗不了這個強盜。
不過有一點必須承認,像我這樣不會去說服腦殘粉們你們看的東西其實很爛的人很少,所以這種大一統的做法是相互的。但這依舊不會改變我對腦殘粉的厭惡,這種一口一個黑子小學生,一口一個父母的人真的讓人反感,不僅是雷劇腦殘粉這麼幹了我會厭惡,就算是武俠迷也是一樣。但武俠迷中這樣的人很少,反而找不出幾個不這麼乾的腦殘粉。

以上。


羅登老師用長尾理論解釋這個現象的思路我十分支持,但他用得還不夠徹底……
長尾理論佔據優勢的重要條件,是「儲存和流通渠道足夠大」。具體到連續劇問題上,儲存問題不大,流通渠道對電視劇質量的影響更明顯。
中國大陸能被縣級以上城鎮家庭免費收看(或者說基礎收視套餐)的衛視頻道差不多有50家。它們當中除了央視自己的十多個頻道有非常明顯的題材區分,其餘各省級衛視都是各項同性的綜合頻道。這對於一個正在尋求播出機會的電視劇來說,意味著有40個左右的衛視平台可供選擇申請播出。
與此相比,經常被拿出來做對比的美劇、日劇、韓劇,其所在國家的電視網均被少數幾個大公司把持,提供電視劇放映的衛星頻道數量往往就被控制在個位數。他們的電視劇衛星播出帶寬就比我們小的多。
播出帶寬越小,意味著電視台競爭越直接,選片標準必須提高,並且要考慮到不同成分的觀眾的感受。而我們的播出帶寬比他們高出十倍,自然就意味著我們有空間容納針對更狹窄需求的電視劇(也意味著入選作品的質量波動更大)。
當然,在現在國產電視劇究竟是題材更細分還是質量更缺乏保證的問題上,我與羅登老師的看法可能不同。這也可能是立場決定的,他是影視業從業者,我是觀眾。
我們再發散一點,在選擇電視劇觀看的情境下,還要考慮到觀眾的觀看帶寬。理論上來說,我們的播出帶寬比發達國家大十倍,那理想的情況是我們的觀看帶寬會被填得更充實,並且我們還有更多的餘地去選擇符合我們細分需求的作品!
而現實是電視開機率下降、收視人群平均年齡上升;網路觀影人數連年飆升,大量中年用戶也進入網路觀影人群。
在收束一下思維:廣電總局將「一劇四星」的標準壓縮到「一劇兩星」,造成的實際效果是高質量劇作首輪播出帶寬變小了,及格線附近的劇作由於「劇荒」反而獲得了更大的首輪播出帶寬。對製作公司的影響還比較複雜,對於我們觀眾來說,直觀感受就會是「自己接受不了的劇又變多了」
在美日韓三國「窄帶寬獨播劇」體制下,劇集自然而然地就被市場調節得採用周播制,總集數還降低到一季20集以下了(韓劇動輒破百集的時代主導立項的是電視台,制播分離程度提高後集數就明顯下降了)。


是。
但是挑戰現在中國觀眾的底線。
為什麼於正的劇那麼受歡迎,除了最高票所說符合通俗價值觀外,就是高產。
說句大家不愛聽的,於正可能是中國每年寫劇本最多的人,還可能是沒有之一。
不僅僅是於正,還有楊冪,范冰冰,唐嫣,吳亦凡,鹿晗,楊穎,黃曉明等等現在的所謂花旦小鮮肉走的都是這種路線。
他們一直是用生命來霸屏。
於正工作室每年至少兩到三部電視劇,而且每部的集數都長得令人髮指,之前還有齣電影,現在他還有在做真人秀節目。
呵呵,你不覺得這個套路和什麼大冪冪小糖糖很像嗎?
你不喜歡我,沒關係。但你一打開電視就看到我,你一定知道我。這才是不得不一共建設和諧社會的典範。
這就是最噁心的地方。每次看到電視里這些玩意兒,我就想起了我在青海湖邊遇到的羊蛋蛋,又密又多。那怕你會凌波微步,也是一定會踩一腳。說多了都是淚。
一打開電視不是楊冪的自黑高情商人生贏家少女辣媽,就是小糖糖的高情商我不懂我不要我不會,還有黃曉明的我就是有魅力有魅力有魅力高情商,還有楊穎的甜美絕艷時尚高情商小公主,范冰冰的持靚行兇我努力高情商。於正女主角皆是高情商天真善良女屌絲。
高情商表示好累,藍瘦,香菇。
這兩年我都愛上新聞聯播了。至少人家角色多,故事也有發展,時不時還有爆點。有時我想這一切難道都是新聞聯播的陰謀嗎?(說我無聊,讓你知道什麼真正的無聊)
其實大家老是說為啥他們不靜靜下來好好打磨一部作品。
對此,我只能說:少年,你如此天真,一定是地主家的孩子!
於正楊冪之流只要停產兩年,估計你得到百度後20頁才能找到他。
其實說白了,現在中國影視業進入了一個死循環。這些所謂的當紅演員和編劇根本不敢停工,必須要高產,保持曝光率。這就導致粗製濫造越來越多。觀眾看得越來越噁心。因為知道觀眾越來越不待見自己,真愛粉越來越少,就越要保持高產。
總之就是
觀眾,不要看,不要看,不要看。
爛片,不能停,不能停,不能停。
為什麼會有這麼個死循環?
這其實不得不說怪罪於中國影視的井噴,還有中國影視工作人員的急功近利,以及人才短缺。
於正發跡的時候就是中國電視劇急需的時候。他那種高產速度,算下他每年寫的字數,可能只有倪匡比得上他。但這個人不是倪匡!
他沒有倪匡的才華,但要保持那麼高產佔領市場,唯一的辦法就是抄。
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合作。但於正這種過雁拔毛的人,怎麼可能會合作讓利。所以只有抄。
就像葵花寶典,一旦練了,就硬著頭皮走下去。
所以我有時看著這些小鮮肉小花旦,把自己的隱私,人生都拿出來博眼球。編劇導演到處撕逼,秀下限。
就不由地想起林平之那一刀。


真沒想到知乎上還有這麼多為於正洗地的「理中客」,回答的還文不對題


看了第一得回答,總感覺題不達意,我不否認事物有多樣性,我們所熟知得也不一定是正確的,然而我覺得題主想問的是為什麼現在雷劇邏輯錯誤百出,常識性得東西在上面都經常打臉,對白更顯荒誕幼稚,這樣的劇為啥還能這麼火?我的理解是:一,觀眾口味問題,現在很多的人平常上班生活過於嚴肅較真,換個說法是,沒事做得時候太無聊,然後就喜歡看電視時候看點雷得,特別是笑點低的,管你雷不雷,能逗樂自己就行!二:劇組和電視台問題,這個有兩個方面,要麼劇組和電視台就是想靠雷點來博眼球,罵聲一片?才不會在乎,能火就行!要麼就是經歷問題,現在的作家,編劇導演,本身常識或者一些基本知識就很匱乏,一些生活感悟都沒有,很多東西來源於各種電視,然後自己在那基礎上天馬行空的添加就覺得可以了,所以錯誤百出,別人指出還跟你急,說你懂什麼叫創意嗎?我一點也反對創意創新,但至少自己得東西要保持一個基本邏輯,當年有部劇叫《呂布與貂蟬》黃磊和陳紅主演得完全沒按我們所熟知得歷史去拍,但是卻讓人驚艷編劇得天馬行空和角度,當年也沒人說雷人,因為整部劇保持他基本邏輯,當然某局和某些老學究非抓住與正史不符影響教育讓劇組花大錢重新配音和字幕還讓我生氣好久,電視就不能有點想像力?歷史正史就一定是真實!等等。三,現在人的成長環境和經歷都和以前不一樣,造就大家不同得審美吧,也許各種雷劇符合她們審美,我們不能干涉什麼,不過真正經典得東西,一定會存活得久點。


謝謝Nemo,看你的好萊塢新聞多年了。

凡事要談更深層次,就不得不扯到國民性。知乎裡面的大把人,不知道是不是戳中了心窩子,特別不愛聽。

第一,於正沒有挑戰誰的底線,我們的底線比於正能做到的更低。
第二,於正做的戲不是腦殘劇,絕對不是。

但是於正的戲為什麼被人喜愛,被人罵,是有原因的。
被人喜愛,是因為他的戲符合了我們國人的審美。被人罵,又說明了另外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我們的審美到底是什麼?說到底吧,目前國人的審美,用一本二十年前就風靡中國的雜誌可以概括----
《今古傳奇》。
湖北武漢,這個充滿市井氣的城市,曾經在八十年代扛了中國通俗文化的大旗,因為這個城市誕生了兩本代表中國人審美的兩本偉大的雜誌:《知音》和《今古傳奇》。
現在許多小朋友可能對《知音》還能知道,而對《今古傳奇》可能就一點概念都沒有了。在我少年的時候,這本大開本,厚厚的雜誌,可是我們小時候最流行的雜誌。我看啟蒙武俠《玉嬌龍》就是從這本雜誌上看的。
在電影《頑主》裡面,為了諷刺,就讓著名作家寶康拿出來的曠世文學作品,都是登載在《今古傳奇》上的……

《今古傳奇》代表了從明清以來的中國民間審美的趣味,概括起來就是兩個關鍵詞:懷舊,傳奇。
所以電視劇行業,專門有一個電視劇的類型,是他國所沒有的,叫做「傳奇劇」,專門指民國期間類似燕子李三這樣的故事。
港人對傳奇還有一個叫法,叫「奇情」。特別傳神。

《今古傳奇》的趣味,就是目前中國電視劇主流觀眾的趣味,大致說,有這麼幾個特點:對歷史的迷戀---對自己文化的自豪;對奇情的迷戀---對平凡生活的抵抗;對民間話語描述(野史)的迷戀---對抗官方的宏大敘事;對美好生活的迷戀--實在對殘酷的現實的抵抗。

所以,和上海的《故事會》一樣,通俗文學的精髓,其實還是統治著中國電視劇觀眾的審美的。這麼說,於正的戲就是這種通俗審美的一種反應,觀眾喜歡自然不奇怪。

當然於正的東西不能全用《今古傳奇》來概括,時代也在進步,他有可能受到韓劇和瓊瑤的影響,但是我覺得還是有限,主要的還在於自己的想像,這種想像根植於:民間敘事對傳統官方敘事的解構。這是一種反叛,這一點是經久不變的。

那麼為何還是有人很不高興,坊間也流傳了對於正的各種看不起瞧不上呢?
這裡頭有一個中國文藝的最基本,最底層的缺陷:文以載道和大一統。
文以載道的字面意義甚為明白,不必解釋,但是我想說的就是,為何文以載道能過渡到大一統。
推崇「文以載道」,意味著文藝作品不可避免的會被官方/知識階層看做為一種工具,是一種教化的工具。這你就能理解為何有那麼多人說某電視劇戲說歷史了,胡說八道了,歪曲歷史了……因為這些人不由自主得將電視劇作為了一種教育工具,殊不知娛樂就是娛樂,你正經的歷史課不好好教,居然來怪電視劇,真是怪事!
文以載道的惡果就是,任何文藝作品都要承載教化的作用,所以中國的官方文藝,從裡到外總有一股酸臭味,這也難怪《今古傳奇》為代表的民間敘事大行其道了。
而文以載道的另外一個推論就是:文藝必須大一統,有一個大一統的美學來統治,這樣就萬無一失了。
我最近才發現,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商業決策者和觀眾,都有意無意的承認一件事情:所謂的成功文藝作品,必定是「國民級」的。
換句話就是說,只有「國民級」的東西,只有全國人民都喜歡的東西,才是真正好的東西。如果說,某一個東西,只有社會上一部分人喜歡,而其他人會不喜歡,那必然就是有缺陷的,是不能算成功的。
這當然完全錯誤。

於正自然有於正的觀眾,張三李四都可以有自己的觀眾。可是就偏偏有人覺得,中國的觀眾必須是一體的,好的文藝作品,就一定得是老少通殺童叟無欺南北咸宜的。
這是「春晚」的指導方針:團結和諧喜慶振奮。

我們說現在這個社會已經是一個「長尾」社會,任何類型的產品都可以細分這個市場,一個產品根本不用要求必須是滿足整個市場全體消費者的。一款手機,總能找到自己的市場,不管是iPhone還是山寨手機。
而影視作品卻存在很嚴重的問題,我們的中國 的影視市場,到現在沒有被看做是「長尾」的,還被看做是一個單一的,不分級的,不細分的市場。

所以有人就站出來說,於正的電視劇不對啊!於正的戲怎麼能這樣呢,就算你芒果台喜歡,就算於媽的腦殘喜歡,,那也不代表全國人民喜歡啊!

這是哪門子邏輯?


於正的劇有那麼複雜嗎……
因為國內電視主力消費群喜歡看偶像劇,但是廣電不準拍,所以於正把偶像劇揉了揉插進了宮斗劇、金庸劇。


顯然你高估了大多數觀眾的底線。每次回家都要被我家長輩看國產劇,每一部都看得我對這個國家未來的軟實力失去了期望。相比之下於媽也不算啥了。


於正是誰?

如果他做的事情好,那麼為啥不紅?

如果他做的事情不好,你們評價他有啥意思?不跟黑掏糞一樣無聊浪費生命嗎╮(╯▽╰)╭

別把人生浪費在不相干的人身上


很多人黑於正完全是跟風,是嫉妒,他們知道他有多努力嗎,知道他為了劇本付出了多少嗎,有真真正正的看過他的劇嗎。我要說的就是,只有他們真正認真的看過他的劇後,才能真心誠意的說一句:這TM的什麼玩意兒?!


這個問題已經回答了一切。


用史航還是他們哥幾個誰評小四的話,他們和小四從事的不是一個行業


沒覺得於正挑戰了大家的底線,實際上於正是個還挺不錯的編劇。
(補充:根據評論里的說法,他是抄襲的。我其實不太了解他抄襲的事情,如果他是抄襲的,那我收回這個評價。)

於正比其他言情劇作者更懂當代女性:她們對待講愛情的產品的需求和上一輩人是不一樣的。
瓊瑤式的愛情故事不能再講一代了。

例如,借用我師姐在論文里的一句話:「現代的女性已經開始質疑自己要求男性絕對專一(身/心)的合法性了,連在娛樂性理想化的言情劇里也不敢要求了。」
她說這是一個「沒有灰姑娘的水晶鞋只有甄嬛傳里的歡宜香」的言情年代。

於正有一種對於時代中女性渴望什麼樣的愛情、她們在為什麼苦惱的清晰想法。

以《笑傲江湖》為例,裡面改變比較大的角色,東方不敗,其實描述的就是當代女性的困境:
事業上的成就和愛情中的幸福是否能夠兼得的問題,即當代女性要在職場和情場中同時競爭。
當時還有個段子來著……(容我尋思一下……意思就是說一個什麼都好的妹子,卻不能得到自己的愛情。)
雖然很多人吐槽這個改編,但是這個角色確實也有不少粉絲。

以《陸貞傳奇》為例,講的是南北朝的故事,但是核心也是極端現代的,也是對當今女性身份焦慮的一種回應。
實際上,陸貞一定程度上依靠了男人的幫扶成長【小帥哥演的男性角色忘記叫啥了】,但她始終要求跟他平起平坐。
這種訴求貫穿全劇,比如,男權社會中,女性的上升途徑是否只向部分物化自己的女性開啟?是不是得到男性尊重的女性,才具有要求忠貞愛情的合法性?


於正就是默默戳到了一些年輕女觀眾的點所以才走到今天,不是隨隨便便的路人。

然後 @羅登 說的,市場太大了,並不需要佔領整個市場,只需要目標觀眾群肯買賬就好了。

很多時候於正可能也不在乎大家罵他劇本的,大概是因為這些人不是目標受眾。

p.s:
說製作精良不夠精良什麼的,這麼說吧,問過和於正合作的人,對方說,電視劇是商品,對於老闆來說這是生意,講求的是性價比。

—————————————————分割線———————————————

但我還是超級討厭於正,因為他之前某劇宣傳圖有些直接用了劍網三的圖P過去的!忍不成→_→


對排在第一的答案完全不能同意!於媽之所以讓人討厭,是他胡編亂造,顛覆人倫,違背歷史,毀滅三觀,全篇充斥著狗血的劇情,雷人的台詞,以及數不盡的常識性錯誤,他是編劇界的毒瘤,人類中的奇葩!


如果智商沒有問題的話,那隻能是有意為之。


這題要放在知乎,那答案是肯定的。要放在QQ空間或朋友圈,那就指不定了…


推薦閱讀:

泰坦尼克號真的就那麼好嗎?為什麼我看完之後並沒有很大的感觸,是我自己的問題嗎?
怎樣欣賞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觀看電影《左耳》後,不大明白電影內容哪裡突出了「左耳?
如何評價電影《驚天大逆轉》?
阿爾帕西諾在《聞香識女人》中跳的探戈怎麼樣?

TAG:電視劇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