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義音樂有怎樣的作曲特點?

印象主義的音樂作品一直給我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但是又特別喜歡,聽得比較多的就是德彪西和拉威爾了,小渣渣想多了解一些印象主義音樂的作曲特點,冒昧求大神們科普,一鞠躬,十分感謝~ (?′?`?)


要說印象主義,主要代表人就是德彪西和拉威爾。拉威爾這裡暫且不表。

德彪西本人其實很不喜歡別人說他是印象主義( Impressionism),這些都是樂評和音樂史給他的音樂加的標籤。

但,就音樂風格和特點來說,德彪西和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明顯不同。不信,可以隨便找幾首,自行鑒定。然而,這種不同並不局限於或來源於作曲家的自身性格,比如海頓和莫扎特的不同;李斯特和肖邦的不同。

簡單來說,海頓和莫扎特音樂雖然不同,但聽起來,毫無疑問,都是古典主義時期作品。 李斯特和肖邦不同,卻都帶有浪漫主義時期明顯特徵。

試問,為什麼古典時期和浪漫派音樂聽起來這麼不同?為什麼海頓和肖邦聽起來這麼不同?討論作曲手法,曲士,和聲,好複雜,越聽越迷糊呀!咋辦?

套用馬克思主義,咱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審美(musical aesthetic)是不一樣的。音樂特徵,作曲風格的改變,都是時代變遷造成的個人審美改變所導致----音樂審美,文學審美,藝術審美隨著時間都在改變!

好了,回到德彪西。

德彪西處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樣一個過渡階段。每當一種藝術風格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會迎來變化和改變。德彪西本人的音樂審美也開始產生巨大的改變。

大致瀏覽了其他答案,大多提到朦朧,神秘,夢幻,五聲音階,全音樂。這些都沒錯,但,為什麼我們的聽覺有這種感受?

必須要看本質---即德彪西的音樂審美。德彪西本人極度追求和聲的色彩感,為了達到這一審美,他做了什麼?答案是:弱化傳統和聲的功能性:
? 用平行和弦 (parallel chords and parallel motions) 這對於他之前的傳統作曲家,可是大忌! 即使我們現在學和聲,也是避免平行五八度寫作的,對不?
?給和弦加音,用9和弦,11和弦等等
? unresolved harmonies 。比如屬和弦後面,傳統方式應該回主和弦。而德彪西壓根不care這些和聲規則,他只在乎這個和弦的色彩感。
?用五聲音階和全音階

和聲功能的模糊感,以及和聲自身的色彩感,才導致德彪西音樂聽覺上的朦朧等特點。

另外,德彪西本人對東方元素非常著迷。他在看到了一幅日本的版畫後,寫了pagodes (塔)。在這個曲子裡面,大量運用了東方的五聲音階。尤其在曲子的最後兩頁,右手是大量快速的,沒有特定旋律,只有片段式的五聲性音樂。給聽者帶來的感受是,遠遠的,彷彿聽到塔的頂端,傳來細碎的、隨風飄蕩的鈴鐺聲

2.
我最近讀到一段很有意思。德彪西常常攜帶一個Chinese wooden toad,名叫Arkel 。 Toad是中國的蟾蜍,招財聚寶,只進不出。很有意思的是,德彪西當時經濟特別困難,走哪兒都帶著這個蟾蜍。我猜他應該是很了解蟾蜍背後的文化,希望帶著能給他招財吧。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他對東方特色的音階這麼鍾愛。

過渡階段的音樂以及作曲家都有承上啟下的特點。比如巴洛克到古典主義時期的C.P.E. Bach;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 晚期貝多芬和舒伯特。

同樣,德彪西作為19世紀和20世紀音樂的過渡階段,有創新,也有繼承。德彪西的作曲風格繼承傳統的部分是:曲式。對於曲式,他並沒有興趣去改變。

另外,德彪西對節奏非常非常嚴謹。但是他可以用非常嚴謹的節奏型,寫出讓人聽覺產生模糊感的音樂 (New Bee)!!!!!!
以Clair de lune開頭為例。請先不要看譜,先用耳朵聽,嘗試把節奏寫下來,再對比德彪西的原譜。
你會發現,德彪西用非常嚴謹的節奏和時值長短來表達他想要的音樂效果,一片朦朧的月光。

德彪西牛逼的地方在於,對於聽覺上的rubato,他居然嚴苛的用節奏型寫下來每一個他想要的感覺。

演奏者不需要自己畫蛇添足的rubato,只需要完完全全數好拍子,按照德彪西的要求來彈。

練德彪西作品,沒嚴格數拍子的人,都應該打屁股!


謝邀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絕大部分學生可能學了一個假的「印象派音樂」,包括把勛伯格歸為「表現主義音樂」,大家可能都是學習到了假的知識。。。。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和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詞語邏輯上是對立的兩個詞。。而且德彪西自己並不喜歡印象派這一歸類,事實上我也不大喜歡我們在還沒有了解「印象」美學的前提下,就已經把這個時代或者類型的音樂先行的定義為印象派音樂,然後再去分析他有什麼特點了,有什麼就是印象派音樂的特徵了。。我認為正確的歸類方法應該是先分析,印象派美學是什麼,再分析此類音樂有什麼,只有他們之間存在交集的時候我們才能說這些是具有印象主義美學的音樂。。

但是為了簡單的說明一下問題,暫時就用「印象派音樂」來這麼說吧大多可以歸納為幾大特徵

變和聲為旋律的線性流動,變旋律為和聲的塊型區域。。這和印象派繪畫上的風格改變不謀而合,才因此得名。。然而德彪西並不喜歡人們把他在作曲中的這些技法稱為「印象派音樂」至少當時德彪西認為音樂和繪畫是不同的空間,音樂的區塊和流線之間的轉換含義和印象派的轉變也有很大的差別。。

全音調和音-半音調的應用。繪畫中印象派的明暗對比,還有色彩對比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內容要素。。在當時一些比較一般的音樂評論家還在繼續運用一個「大調代表明亮,外放,小調代表陰暗,內閉」的理論。。而印象派中加入了比大調更大調的增三和弦也就是全音調,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比大調更明亮更外放」的全音調,同理,音-半音調就是「比小調更陰暗內逼」的色彩。。。。然而這些膚淺的音樂與色彩的說法很快再後來的梅西安時代被批得稀里嘩啦。。

藝術的主題也從固定的山,固定的景轉變為流動的時刻或者即逝的感受,當下的情境等等。。比如日出的時刻,比如星空的動態等等,比如神秘的月光,比如流水,而這些音樂里無不表現著流動性,即時即逝的感受。。在以前這種即逝的感受是與在古典主義的美學衝突的,流逝的東西很難被認定為美學或者找到美學意義。。而到了這個印象主義的時代,就算稍縱即逝的也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回憶與幻想中進行發酵。。流逝與改變發生了特殊的意義和美學價值。。。。音樂的力度也會出現了強到弱,弱到細微的弱。。慢到快,快到炫目的那種密集。。作為表現流逝,密集化與模糊化兩個對立表現手法之間的交替迭代,都是流逝的直觀體現。。

因為引發繪畫印象派美學的原因,不是什麼人腦抽了偶然,而是一系列的演變人們開始意識到物理學上提出光的明暗就是色,色在光中,明暗也是色的組合原因不同。。對我們今天來說這是小學生時代的常識,但是對當時的人來說這個腦洞可真心大了。。人們接受印象派是因為許多當時代的哲學讓人們意識到,原來細節也可以是模糊的,宏觀的。。任何細微的細節線條活著顆粒放大了都是區塊,區塊縮小了也就是顆粒。。是這些一系列的世界觀念轉變,讓美學理論也隨之跟著發生轉變,進而影響到了音樂上,不然你在巴洛克時期這麼花會被一巴掌拍醒,活在巴洛克的噴子網民會說:丫輪廓色彩界限都弄不幹凈的也能叫畫?。。。。所以看完上面這套東西我們至少對印象派的人文社會來源有所了解,可以說此類音樂為「印象主義音樂」,就算德彪西老爺子你不服,你不高興。。。。但你的音樂其實就是受印象派影響的~或者說在德彪西就是潛移默化的充分受到當時整個社會與美學觀念轉變所影響的。。

末尾,我學音樂不到20年,不敢跟某博士交流。。織體,細膩,這種個人主觀發明創造出來的詞語分別代表了什麼意思,真心看不懂。。而且居然還在用曲式,配器來分析19世紀末的音樂。。。。印象派強調,注重木管樂器,是不是少了鋼琴呢這種「木質外殼,根據管風琴演變而來的」的木管樂器?那是不是少了馬林巴,帶木製的,帶管子的「木管」樂器啊哈哈,一看就知道這是就只背了幾本美國的課本而已。。。。所謂的色彩問題,是因為印象派的表現方式變了,所以這些樂器呈現的方式也變得特殊了,我並沒有特別覺得特別傾向於木管,但是我知道是誰抱這種觀點。。其實當時對於弦樂與鋼琴,還有部分打擊樂運用的變化占的比重也是很大的。。算了不多吐槽了,我作為被知乎大海洋判定的一滴水,因為這樣被判定為鹽的博士,還真讓我的水的境界提升了。。。。

呵呵大,我是想讓不懂音樂,對藝術零基礎的人,只要有心,並且做一些相關的資料查閱和學習,看過我的答案後都能明白一些事情。。。。


我也補充個名詞吧,musical exoticism

從浪漫主義就有發展苗頭,而德彪西和拉威爾在他們的招牌作品裡都玩得十分6

扯遠一點甚至可以扯到當時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思潮的,翻閱了一下發現是個很大的坑Orz

暫時來說我就先補充著這兩個名詞吧,以後看有沒有機會寫點東西...


從審美感受上說,他們追求以艷麗色彩為主的音樂效果。從技巧上說不再運用傳統古典音樂音樂那種調性和聲,而是更多地加入調式和聲。此外音樂織體、配器手法也更為纖細、精緻。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作品本身也很多樣,難以一概而論。


謝邀!我一直給研究生開一門課,叫印象派音樂。我的回答估計知乎不超過十人能看懂其中一半。
放在這裡,提高知乎境界吧。
以德彪西為例吧,德彪西是個天才,感覺極其敏銳,把視覺,觸覺,嗅覺等轉化為聽覺傳達的能力超級準確,後來那些日本的什麼讓簡直小兒科,簡單說一下:
首先是旋律調性取得了與和聲調性完全不同的效果,泛調性的做法指出了現代音樂的一個方向,中古調式,全音階,五聲音階也是他音樂風格的重要來源,尤其是全音階,後來作曲家豆不敢用了,一用就會有人說這不是印象派嘛。
和聲上九和弦等高疊和弦,四五度和弦,附加音和弦,建立在全音階的增三和弦等是重要和弦材料,注重和弦色彩,弱化和聲力度,帶狀和聲是主要和聲特點,持續音是重要手法。
節奏上特點並沒有特別鮮明,但很多作品也有弱化節奏動力的趨勢。
織體細膩,豐富,有表情。
曲式十分靈活,幾乎都難以納入常規曲式類型。
配器斑斕,注重木管樂器。


@李如春博士把我拉黑了,盡然不能評論了。跟你說一句話吧,不要高看自己,不要小看知乎。


前方預警!!!這是廣告!!!!關於德彪西拉威爾的鋼琴音樂: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2017-5-11, Royal Festival Hall, Orchestra of Santa Cecilia, Sir Antonio Pappano

performers:
Orchestra of Santa Cecilia,
Sir Antonio Pappano conductor,
Yuja Wang, piano

repertoire
Rossini: Overture, The Siege of Corinth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interval
Respighi: Fountains of Rome ; Pines of Rome

Encore: Sibelius, Valse triste; Rossini, William Tell Overture.

王羽佳不愧年輕一代鋼琴家中之翹楚, 雖然我不是很喜歡柴一最開始被改成的琶音 arpeggio, 但是之後的發揮我都很喜歡, 返場的第二首土耳其進行曲進行了炫耀式改變, 有底氣就是敢秀. 而 Respighi 雷斯庇基 的羅馬三部曲, 雖然很非主流, 而且讓我聽到了好多神奇的樂器, 不過確實宛如天人, 尤其是羅馬的松樹的結尾, 一步步走向高潮, 緩慢而有力, 毫無拖沓之感, 驚艷! 並且還是第一次聽義大利的團, 演奏中必然充滿了義大利的驕傲, Encore 兩首, 記憶中第一次聽西貝柳斯, 深受俄羅斯風格影響, 對我口味, 而威廉退爾, 作為與第一首羅西尼的呼應, 就給今晚超長的音樂會一個圓滿的句號咯!

回家才查到, 樂團是義大利國寶級的, 和自己在場裡面的猜想沒錯, 怪不得會和 Yuja 合作, 失敬啊失敬. 不過很高興, 自己今天聽對了猜對了好多東西, 終於可以算個小 pro 了, 哈哈!


打個擦邊球
印象派在繪畫中比較恰當,音樂中叫印象主義更好
只有德彪西的作品才能稱為印象主義作品(雖然本人很不喜歡這個稱呼),其他比如拉威爾,雷斯庇基等人的作品更恰當的稱呼是「帶有印象主義特徵的」
至於風格嘛,我覺得德彪西《夜曲》中的《雲》在直觀上更能代表印象主義,較《牧神的午後》相比沒有那麼晦澀,也更好理解。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完整聽下來還挺好聽,聽久了會煩,不聽吧,不會想。


理論上說就是和弦,和弦進行的變化,什麼九,十,十一十三。平五平八;曲式的不固定;節奏的流動感和以前不一樣,還有配器著重的不一樣。

說句實話。 就是你很久沒有女朋友,然後突然你特別喜歡一個人,追成功了,你發現天變藍了,水變清了,一切東西更nice了。


古典主義音樂嚴謹規整 浪漫主義注重情感表現與激情

印象主義渲染一種神秘朦朧若隱若現的氣氛和色調 在樂曲形式上多短小不規則形式 更好體現出印象主義音樂較為自由特點
音樂語言上突破大小調體系 重視和聲織體和配器色彩表現幽靜朦朧飄忽空幻
印象派音樂效果的和聲遠比旋律重要
法國印象主義音樂受法國象徵詩和印象主義影響預示二十世紀音樂發端
德奧表現主義音樂強調主觀情緒
代表
德彪西 印象主義鼻祖 海上,從黎明到午後
勛伯格 十二音體系無調性音樂 表現主義音樂流派 五首管弦樂曲
好啦我知道的關於印象派的就這麼多希望能幫助你畢竟當時背了太多理論常識今天終於可以發揮了彷彿又回到了考試中


根據學過的知識嘗試回答一下,歡迎討論和補充。
總體來說,印象派音樂有種朦朧、飄渺、恬淡、夢幻的感覺。印象派音樂通常是暗示某種意象或提供某種境界。不主張表現具體的事物。
旋律方面,通常沒有大段的旋律,而是用一些小的動機組成。
節奏上避免節奏重音,喜歡用不對稱節奏。
調式方面不局限於傳統大小調體系。使用五聲音階、中古調式及全音音階等。其中代表作家德彪西經常使用由六個全音(如C D E F# G# A#)組成的全音階。這種做法減弱了調的主音感。
和聲方面注重和弦色彩,弱化和弦功能性,增加和弦結構,如使用增和弦(全音階中的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
配器方面突出木管樂和色彩樂器。
曲式上不拘泥於傳統曲式。


印象派音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配器色彩豐富。木管尤其優美,地位也比早先的流派更高。用高級音響設備聽你可以感受到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在內面前。印象派音樂和其他流派相比和現實是比較脫節的,或者說是美化了現實,選擇性地描繪了世界的美麗。

從作曲角度,以德彪西為例。德彪西大量運用了五音、六音音階,所以他的很多音樂有東方特色。德彪西的《大海》就大量借鑒了爪哇群島的民族音樂(實際上德彪西沒去過印尼,他是在一博覽會上聽到的印尼音樂)。通常印象派音樂旋律並不突出,更注重體現樂器本身音色的美感。


。呵呵,就是你聽不懂的音樂,像畢加索和莫奈的畫一樣 以上是開玩笑……
我看他們說的都蠻複雜的,我也看不懂……反正就是印象音樂更看重和聲效果而沒有旋律,節奏不規則,較為鬆散。它多以一個景物或畫面為題材,注重和聲色彩,擅長表現幽靜朦朧的意境。
歸根結底就是突破了傳統音樂,不在是抒發個人情感,而是將一瞬間的一個畫面用音樂描寫出來。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看法,大神們覺得我那說的不對,歡迎指正


ABA挺多的,感覺


重要的一點是主題的碎片化處理,一句話,把它變成詩,就是從浪漫派到印象派。小結構上的拉長,縮減,拆分,顛倒順序,中間還有不同支線,大結構上的靈活處理等等。
中古調式很多,有一些新的和聲排列和進行,但也是因人而異,配器上我不好說,但也有變化,因為想出來印象、殘留的聽覺效果,肯定要分部很細。
其實我覺得從樂思發展角度就是比過去更科學了一點…其實那些通俗易懂的曲子大部分從結構上來說都不那麼嚴謹


題主來自問自答了噗……
本夜貓子剛好看到印象主義這一章,趕緊跑來知乎記筆記:

印象主義音樂多以自然景物或詩歌、繪畫為題材,注重表達對客觀事物瞬間的印象,音樂大多具有神秘、飄忽、朦朧的意境。

它不以旋律為主,重視和聲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調體系,多採用全音音階和五聲音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減弱和聲功能,模糊調性,大量使用變化音;多創作小型體裁的樂曲。

另外感謝認真回答這個問題的每位大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卡拉揚和克萊伯的指揮?
樂器演奏時人工翻譜存在諸多不便,為什麼至今沒出現自動翻譜架?
貝多芬交響曲編排順序有什麼講究嗎?
彈奏簡易版譜子是否是對原作曲家的不尊重或是對原作品的褻瀆?
莫扎特寫了多少安魂曲?

TAG:古典音樂 | 印象派 | 作曲 | 德彪西 | 拉威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