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農神廟正門為什麼朝向東?

為什麼不朝向山門的方向(西),而是相反的方向,朝向有何宗教,文化,歷史的意義嗎?


首先要了解雅典衛城的修建背景。

1、雅典曾被波斯大軍攻佔,建築大半被摧毀,雅典在獲得希波戰爭勝利之後,重修雅典衛城,一來是重新修建城邦必需的防衛建築。二來是慶祝勝利,以宏大的建築顯示雅典的強盛,凸顯雅典作為全希臘政治經濟中心的上邦地位。

2、對於古代希臘人信奉的多神教來說,所謂神明,是受到人類祭祀從而為人類提供庇護的具有超凡力量的存在,希臘人對神明的看法是,神明具有強大的力量,但他不是人類的主宰者或者創造者,神明只是和人類共同生活在這個蒼穹之下的存在。

3、雅典衛城是在雅典城市中心的高地上,可以俯視整個雅典城,反過來說,雅典的居民,平時,抬頭就能看到衛城的建築。衛城平時無人居住,在戰爭時期,全城居民可以到衛城裡面躲避戰爭,衛城就是防衛工事。和平時期,衛城的神廟是祭祀的地點。

如果對這些文化背景有了解,在看一下雅典衛城的地形(下面圖一)你就可以了解原因了。

希臘建築因為其文化里的人本主義和城邦民主思想,本來就不採用凸顯權威的中軸線和對稱設計,而是以一種樸素的使用主義和直觀美學為指導思想的。

山門開在西面,只是因為建築衛城的高地四面都是懸崖,只有西面有一個斜坡可供上山。而帕特農神廟是雅典祭祀的主神雅典娜的神廟,其正門要開在山下能夠望到的地方,表達神明和雅典人民的聯繫,雅典祭祀雅典娜,雅典娜守護雅典——只有正門開向雅典城市,才表明神明在神殿中日夜看到,守護著這座城市。

其次,伯利克里在衛城設計之初,就決心要把衛城恢弘的建築作為炫耀雅典實力和裝飾雅典城邦的手段,因此其理念之一就是衛城的建築要能從雅典城市裡面和遠處清楚地看到這片偉大的建築群。因此雅典衛城的主要建築都建設在高地的邊緣,精美的浮雕和山門等建築,都面向外側,目的就在於此。看圖二,就能一目了然了。

圖一:

圖二:


古希臘的神廟,絕大多數的時候,均是坐西向東,面朝太陽升起的地方,以便內里的宗教崇拜雕塑能夠沐浴到第一縷陽光。

有一點背景需要補充一下,這種朝向方式和內里的雕塑安置其實是息息相關的。
對古希臘人來說,一座神廟便是一處「神聖處所」,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神明在地上的家」,而內里的宗教崇拜雕塑便代表著神明的「在場」(presence),人們需要在此處能夠「感到」神明的在場(「視覺」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此外也包括「嗅覺」和「聽覺」),並與之互動(崇拜、獻祭、祈福等等)。
因此,從古風晚期開始,神廟的建造會大量考慮到這一建立在「感官」上的「互動需求」,在朝向與內部建築結構上來解決如何凸顯雕塑這一問題:面東,高效的引入自然採光;縱向深布局,形成了某種類似「射燈」的一樣的光效照在雕塑上。
想像一下,站在神廟門口的古希臘信眾所看到的景象:內里介於光影之間的龐大雕塑,因為本身的材質關係(貼金、象牙、反光的礦物顏料)又顯得「閃閃發光」;耳邊則是各種樂器與聖詠造成的聲效;鼻子聞到的是各種熏香所帶來的異香。如此,這近乎一種充滿了神秘感的幻象,讓自己錯信神明真的於此「顯現」(epiphany)了都不過分。稍微翻看一下 Pausanias 在其《希臘志》中所記載的拜訪神廟的片段與章節,大概就能理解了。

具體回到帕特農,如圖所示:面東正門兩側的牆壁上,在對應內部柱與牆壁間所形成的雙側「走廊」的地方,實際是開有大窗來引入光線形成「底光」與「側光」的,為貞潔雅典娜雕塑製造了一種「輪廓光」,類似「光環」(如下圖);也可以將內部的環柱理解成一個巨大號的「柔光裝置」。

其實不僅如此,按照部分考古數據,以及 Pausanias 的部分記載,有些神廟內部會在雕塑前再設置一個「水池」或「油池」,來向上反射光線到雕塑身上,並製造一種更加「夢幻」的光影效果。

所以說,如果神廟不朝東來引入自然光,這些效果將會很難實現。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帕特農不是「神廟」,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建築,具體可以參見我的一個過往答案:為什麼都是供奉雅典娜,帕特儂神廟用多利克柱式而厄瑞克提亞斯神廟用愛奧尼柱式? - Knume 的回答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杜尚的「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這句話?
藝術史知識的欠缺會對一個藝術工作者產生什麼影響?
中外歷史上哪些著名文物珍品遭毀滅最令人扼腕?
如何欣賞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滴色畫」?
為什麼夏加爾的畫中有那麼多抽象的馬?

TAG:建築 | 人文 | 藝術史論 | 古希臘 | 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