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和日本朝廷(天皇)關係怎樣?
12-14
關於織田信長與朝廷的關係,目前在學界分成相反的兩派,即信產與朝廷的對立說和合作說,而且支持兩種說法的學者也各有自己的看法,並沒有誰能完全說服誰。
從二戰前的「皇國史觀」來看,歷史學界打出的是信長勤皇論;戰後,「公武對立史觀」又佔據了主導地位,大概是說信長否定天皇和朝廷的傳統權威,力圖通過武力創造一個新的國家,直至現在還有不少人的腦海里是這種意識。但隨著近幾年的深入研究,又出現了「公武結合王權論」,即信長與朝廷間並非要拼個你死我活的試圖將國家權力一元化的排他性關係,而是藉助對方而達到互補之目的。對於對立說來看,有人會問信長為何不取代或廢除天皇云云,支持融合說的便會說作為國家權力者,信長還是需要依靠天皇傳統權威等等,這個姑且不論,而所謂的傳統權威主要是什麼,大概指的就是改元、官位授予及制定曆法等天皇本身的權力。
自永祿十一年九月足利義昭在織田信長的幫助下上洛並就任將軍後,立即申請改元(《言繼卿記》),但卻未果;次年又申請一次,還是未果。可見單憑武家的一力申請並不一定能夠使朝廷隨意動用自己的改元權。至永祿十三年正月,義昭仍然堅持申請改元並承諾提供費用支持,終在當年四月改元。因此學者神田裕理認為,從義昭的角度來看,是想為了突出自身的權力地位,而從朝廷的角度,則是在作為武家的義昭在信長的支持下穩固後並觀察義昭周邊的情勢後作出的謹慎決定。而在義昭被流放後的三天,便由元龜改元天正,給人以信長主導,標誌其政權起步的印象。但實際上,早在一年前,朝廷就主動向義昭和信長傳達改元之意(《御湯殿上日記》元龜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條)。而朝廷之意雖獲信長認可,但義昭不同意,仍執著於自己多次申請才獲得的元龜年號以顯示其權力和正統性,這也成為義昭與信長對立的因由之一,也可看做是前面提到的公武結合王權論的體現。義昭被追放後,橫在朝廷與信長之間的干涉沒有了,改元得以實施,從年號制定和選擇方面,也看不出信長有任何強壓朝廷的意思,主體掌握在朝廷方。
此外,朝廷還掌握著公家間紛爭的裁決權。天正二年圍繞山城國山崎的油,下級公家中原師廉和清原國賢間產生矛盾,朝廷最終認定強佔中原家油徵收權的清原國賢敗訴,裁決結果抄給信長,由信長實際督辦(《正親町天皇綸旨案》)。在天正九年的宇治平等院的住持職爭端中,朝廷同樣做出裁決,天皇下達綸旨同時抄報信長知悉(《華頂要略》)。在此過程中,信長乃是督辦和執行朝廷旨意的角色,而且朝廷方面保有相當的裁決權。
最著名的便是曆法之間的爭端。天正十年,京都使用的宣明歷與關東甲信一帶使用的三島歷之間有了衝突。宣明歷中,天正十一年正月之後為閏月,而在三島歷中天正十年十二月之後為閏月。而信長對於此事給予了高度重視,親自將陰陽頭土御門久修和賀茂在政叫來討論,但首次討論沒有結果。後來信長又組織了規模更大的討論,並要求村井貞勝督辦。最終參與者們認為還是宣明歷正確,並報知信長,信長也並未有所反對,而且作為天下人的信長,隨著其權力和地盤的擴大,肯定不會允許領內使用不同曆法,因此信長展示出了對於曆法確定的格外關注。但此事往往卻成為信長與朝廷對立的反面材料。
所以從以上朝廷幾項重點的固有許可權來看,並非受到了信長的強力侵奪。而且信長還是朝廷的最重要政令執行者。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1917年大正天皇給已經去世三百多年的織田信長追贈正一位職位的行為?
※織田信長是如何培養接班人的事例 還有方式? 為何如此無能
※如果沒有發生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還要多久才能消滅其他大名統一日本?
※關於織田信長的史料《總見記》、《新撰信長記》、《增補信長記》,現在是否還有完本刊行存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