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的臨境音廳是什麼? 觀影體驗有何特別?
最近購票發現附件電影院多了一種廳 叫臨境音廳。看過曲面的IMAX和中國巨幕 這難道是一種以高品質音頻著稱的新型觀影體驗? 百度到一點點 :GDC「臨境音」媒體伺服器――讓觀影「身臨其境」的奇妙魔法
有人關注這個也是難得,今年剛好參加了多維聲的技術推介,也和工程師交流了一下,就我知道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實在臨境音之前,大家最早接觸到的應該是杜比的ATOMS,此外還有國內自己搞的多維聲,巴可也有一套,DTS也自己搞了一套。
我們先來說說這些東西是要幹什麼的。
電影數字化以來,畫面質量的變化其實還蠻快的,再加上IMAX、3D的興起,更是一日千里。但是對於聲音這一塊卻並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變化。無論是ATOMS也好,多維聲也好,其實都是針對3D的,你就可以理解為聲音的3D。
之前無論是5.1也好、7.1也好,聲音是平面的(非專業這個描述有問題接受批評),而這些新技術呢,首先在原有的聲道基礎上至少增加左頂、右頂、左斜、右斜這四路聲道,中置也被拆分為左中、右中(每個標準略有不同,大的方向上是類似的)。ATOMS全規格更是高達45.3聲道(第一次聽的時候我是跪了,什麼時候我也想去聽聽看)。
增加的這些聲道帶來了什麼影響呢,聲音可以分得更細了,就我實際聽的「多維聲」演示來說,聲音確實可以做到以人為中心的立體感(可是立體聲很早就用了,不然我賭5毛大家其實是想叫這個名字)。
不過在演示中也發現,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對下雨、打雷等發生在現實頭頂的聲音還原效果是最好的,其它的差別能夠聽出來但有沒有什麼吸引力呢,不好說,還得跟著片子來。
現階段這些技術推廣有什麼問題呢?
一是片源,由於標準眾多,一部片子不可能適配這麼多技術標準,而只適配一種投入產出也不是太成比例(了解聲音制式發展的應該對膠片時代的聲音制式競爭很清楚當時是一種什麼情況)
二是銷售,這個銷售倒不是隻影院購買設備,而是觀眾掏錢買票。3D也好、IMAX也好,畫面的變化觀眾能很快的認知,他們會覺得貴個十幾二十塊錢很值,但是聲音不同,很多觀眾對於聲音的好壞是沒有概念的,你指望為了多的幾個喇叭讓他們多掏幾十塊錢基本是不可能。
技術的未來。
聲音制式的進化肯定是必然的了,不然也不會擠破頭往裡進,之後的問題就是技術標準的統一,互相兼容。
在這基礎上就會有更多的片子會在製作的時候就會考慮相關的內容。
有機會的話先了解一下哪些影片是製作時支持這類技術的話,再去看看,因為有可能是後期轉制的,效果肯定會有差別。
以上目前電影音效合成主要就是兩大陣營,一個是Dobly,另一個是DTS。現在的音效在技術上已經突破了以前的環繞聲模式,實現了面向對象的聲音定位,從感官上主要就是體現在置頂聲道上(也叫天空聲道),這樣的效果更立體,包圍感更強,聲音定位更准。在技術格式上,Dobly Atmos中文翻譯叫全景聲,DTS:X中文就叫臨境音,兩者的性質相同。電影院的臨境音廳,就是採用最新聲道技術的影廳。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萬達院線推出的 X-Land 放映系統?
※類似文慧園路三號(中國電影資料館)這樣定期放映精選電影的地方有哪些?
※是否存在電影院在播放 3D 電影時,因節約成本,不把所有燈泡打開導致畫面非常昏暗的現象?
※愛樂之城和生化危機6哪個更值得去電影院看?
※放映 120 幀 4K 電影,需要怎樣的放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