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有什麼意義?

禪宗講求破除執著,那如果學了禪宗,對什麼都沒有了執著,變得無欲無求,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謝邀: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我眼中的佛法系列」,基於對於佛法,對於禪宗不正確的理解上,引出不正確的問題。可以說從一開始就錯了。

  • 大乘起信論》講大乘佛法的根本理觀: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 這個怎麼理解呢?我們說直白點,就是你修行大乘法門的根本「世界觀」是什麼?若這個「世界觀」錯了,你後面的一切修行都會有偏差。
  • 好比一個人,他什麼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直接影響他做事的方法和態度。若一個人信奉「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不用說,他做事肯定是不擇手段的。若一個人信奉」善惡到頭終有報「,那麼他必然是懂取捨因果的。必然是改惡向善的。

所以你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沒有理解」大乘佛法的世界觀「」大乘佛法的精神「。

  • 」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一切法本」無生「更無所可住,所以」執無可執「,這叫不執著,因本無一法可」執著「。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而這所謂的」不執著「是建立在智慧的觀照上的,因本無可執,所以不」執著「,不是我」要「不執著,若言我」要「不執著,這是執著於」不執著「,還是執著。就如同前面舉例」抽刀斷水水更流「一樣,因為」我「不傻,知道刀不可斷水,所以不抽刀,而不是我」強迫「自己不去」抽刀「(這段有點拗口,不知道看懂了沒有)。
  • 」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自性無生,但能」「萬法(非實生亦非實無,這就是」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所以「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

這怎麼理解呢?這就是大乘的不同之處,即是有所「破壞」,有所「建設」,「破壞」眾生的種種妄想執著,而依此「」起種種妙用。如諸佛菩薩,種種方便,起種種凈土,廣渡眾生。這就是有所建設

  • 因在大乘看來,十法界不離一心,此「」是不定的,既可是「眾惡之源」,亦可是「眾妙之門」這就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關鍵看你怎麼用了。
  • 如《華嚴經覺林菩薩偈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所以,若你真「懂了」大乘佛法的「世界觀」,懂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自然知道禪宗所謂的破除執著,並不是讓你「無所追求」,而是讓你「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這就是「菩提心」。這就是「知心行」「了佛真實性」。這就是「取願作佛,悉令如佛」。依此「理觀」修行,方「不墮邪見,不落二乘

讓我們看看禪宗創立時的情況:
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所以禪宗的意義就是來尋找這個涅槃妙心。

另外多說點:歷史上大部分禪師都是明心的真實義菩薩,所以現代人編段子取笑禪師,只能暴露自己智慧不夠,這是不妥的


說這話的人基本都是沒好好學過禪宗的人,無欲無求不是消極懦弱,隨緣任運不是混日子,真實的禪宗初發菩提心就是要以眾生解脫為重,在修行過程中,每一座都是先發菩提心,後迴向,最後破初關開始閉生死關到破牢關做祖,菩提心從來就沒丟過,所謂不忘初心也是從這來的。從別禪也就是密的角度來說,多少在家居士在逆境中打磨習氣,發菩提心,修自他相換,修密法最終達到證悟,也就是自利完成後,開始利他,幫助眾生消除煩惱苦痛。哪有一點消極的事?正相反,那些走偏的,求長生,求發財,求神通的,可能進入了消極陰暗甚至神經病的行列。


好問題,這其實關係到佛教的價值是否正確。佛教的目的是為了離苦,而苦的原因就是慾望,因此才要離欲,並且佛陀稱這種覺悟為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反過來想想,離苦真的需要100%的離嗎?苦難道真的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嗎?如果說苦有存在的價值,不需要完全滅絕,那麼佛教就會被打翻,釋迦牟尼佛的覺悟也不應該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對於苦的去留,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價值觀,通過無欲無求而完全的去苦只是釋迦牟尼佛的價值觀,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


佛法是積極的
是勇敢
大無畏
是堅韌
是面對
是承擔
是捨棄
不是你他么的無意義
修偏了
滾一邊去


對禪修總是有各種誤解,誤導。我是修禪者。在剛看到靜坐,幾年裡沒有特殊的變化,以為靜坐就是這樣。沒想到會突然領悟靜坐要領。放鬆身心。從此,各種特殊體驗讓我知道,修心是一種實際效果顯著的方法論。並不是講道理的。沒有做對,就跟什麼都沒有一樣。自從找到對的切入點,就開始研究。現在回答什麼是禪修。
禪修:有兩個來源。1.達摩傳來的禪修。來自印度的大乘經典,由捻花微笑的典故,流傳下來。由龍樹菩薩繼承和傳給達摩。2.由彌勒菩薩唯識學,經過無著寫出瑜伽師弟論。唯識又由唐僧傳到大唐。這兩個內容,互相共鳴,形成禪修的核心技術。到現代懂這個的有,虛雲和尚。
禪修,有兩個基本:1.靜學。這是中華道家的核心,同時也是佛學的基礎。叫止觀。沒有這個基礎,開悟就是開玩笑。所以,禪修者,必然是靜學大師。如果沒有靜的功夫,那必然不是禪修者。2.尋本心。參話頭。一切都是為尋找真相。不變的是哪個?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所以,自己身上努力練習止,體驗觀自己。身心放鬆舒服,精神充實,才是真的。講口頭禪,沒有意義。偏別人,自己身上什麼變化都沒有,也沒意思的。一天天看著自己不同的改變,那才是真實過程


禪宗講求破除執著,那如果學了禪宗,對什麼都沒有了執著,變得無欲無求,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大德很有可能遇到了假的禪宗。

真禪宗,是要建立對明心見性的執著,對破邪顯正荷擔如來家業的執著,對自度度他的執著,對成佛的執著。

還沒意義么?

南無佛法僧


看過飛蛾撲火嗎?飛蛾一次一次的往燈上撞,撲哧撲哧掉到桌子上,又掙紮起來往火里飛。
不禁感嘆飛蛾傻啊,火是給我們提供光明的,為啥跳火。

禪宗就是這樣,不跳火,也不會妨礙享受火的光明。 一起法都妙用享受就像享受燈光。

眾生都是飛蛾撲火啊。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

當這八苦來臨的時候,還會不會問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八苦正是因為有所執著。導致當生欲不生苦,當死欲不死苦......。這些苦是作為果的存在。果出現了只有受著,猶如下地獄。人在快樂的時候十年如一天,在痛苦的時候一天如十年。

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法是從因地上破除我執、我知、我見,當生即生,當死即死,不存妄想,故不以此為苦,從而遠離諸苦。若不作因地上的努力,若遇緣起,欲想不苦?誠為難爾。

禪宗作為佛教其中一宗,修行的方式同其它宗有所不同,使用的字眼又有可能各異。但只是因應不同根性而設,各宗殊途同歸,無論是叫奇異果還是泥猴桃,最終都是要滅苦。


很簡單。
學佛是更好的適應社會,不是脫離社會。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是希望的,不是絕望的。
是正能量,怎麼能說是正能量呢?那是相當的正能量。
現在是末法時期,大部分都是盲修瞎練。
中國的八大宗派是盲人摸大象摸出來的。
懂不懂禪宗無所謂。
最主要弄明白什麼是禪?
那誰明白禪?你,咋的了?你明白禪?誰呀?你,咋的了?你明白禪?我呀!哦!咋滴了?
沒學,離佛很近。
學了,離佛很遠。
地獄門前僧道多。
做夢娶媳婦,竟想美事。
打坐玩幻覺,凈想美事。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正面回答一下您的問題吧,有困惑是正常的,正好可以借這個問題,讓大家化解一些對佛法的誤解。

前面的善知識說的沒錯,問題確實出在您對「無欲無求」這個詞的理解上。

佛學的無欲無求並不是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毫無生氣像個枯木一樣的狀態。不是的!

相反,佛學的無欲無求是鮮活的,靈動的,是對一草一木,一蚊一蟲都保有同樣的關心和愛意,是一種隨心所欲的,覺醒的、自在的狀態。

它也不是什麼都不能做,相反佛學的無欲無求是可以做任何不違本心的事情的!可以開懷大笑,可以興緻勃勃,可以去爭去拼,也可以去瘋去鬧……

就像《法華經》中說的:一切治生產業皆與佛道不相違背。

只要是符合「人間正道」的工作,也都是可以嘗試去做的。比如有的禪師為了給饑荒中的難民買糧食,到處作畫賣錢是不是有欲有求?還有紀實小說《酥油》中記錄的藏地高僧為失學兒童籌款辦學,是不是有欲有求?但我想說的是,其實那才是真正的「無欲無求」!因為他們做這些事情,完全不是為了他們自己!

想一想,他們有什麼可求的呢?求名還是求利?這些恐怕是學佛的人最不在乎的東西了吧。

另外,佛法的不執著,也不是僵化、一本正經的意思。

在一次佛七法會上,老法師帶領大家做了幾天莊嚴的佛事後,在法會結束當天做了一件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事情。那天天上下了大雪,他在台階上俯下身子,握了一個雪球,帶著大家玩起了「打雪仗」!這個行動實在是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佛法的活潑可見一斑……

1.

朋友的困惑主要是認為「無欲無求」就是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沒有興趣自然什麼也做不了,那當然是生不如死了。

但這其實是對人類做事情的「深層動機」的認識存在不足。

人們做事的唯一動因,只能是為了欲求嗎?比如為了錢,為了社會地位,為了名聲和面子?為了把妹和撩漢?為了感官和感官對象接觸時的某種感覺?……

除此之外就不能有其他的動因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確實是這樣的,尤其在當下這個趨利的病態大環境下,有這種認識和想法也是不足為怪的,但這卻並不是唯一的真相。

人類做事還可能有一種更深層的動因,那就是單純的為了奉獻和愛,為了興趣和願望(所以學佛發願是很重要的,就像《金剛經》開篇,佛就送給所有弟子一個驚天之願,要把所有類型的眾生,全都度化到無餘涅槃的境界中去)。

如果能夠單純的享受做的樂趣,放下一切對結果的期待和在乎,也不是為了慾望的目的而做,那就已經接近佛學的無欲無求了。

可以說這種「不圖什麼的做」,會讓人更快樂,更自在,更加接近煩惱的解脫。相反,為了利益而做,一定要「圖點兒什麼」,卻是人類痛苦煩惱的一個重要根源。

所以傳統文化中講,有求皆苦,無欲則剛。這裡的無欲,不是「不做」,只是「不圖」,只享受當下,不在乎結果……

2.

佛法中的無欲,強調的是不為感官慾望所驅使(比如視覺感官、聽覺感官、嗅覺感官、味覺感官、觸覺感官和意識覺感官等的某種快感),除此之外,有些慾望還是可以有的,比如「善法欲」:

修羅漢果位的人可以有「踐行佛法、不受後有」的欲求、修菩薩果的人可以有「渡盡眾生,但卻不執著一切結果和回報現象」的欲求,普通人更可以有讓生活更美滿的欲求。這些都是可以有的。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只要為了「小我」,做與不做都是有欲求,而為了「大我」,做與不做都是無欲無求。

那天坐車時,司機對我說,現代教育講的「小我」和「大我」太虛幻了,如果為了自己就是「小我」,為了國家和民族就是「大我」,這不就是道德捆綁嗎?這與人性本身相違背了!在這個世界上,誰不為了自己呢?

我說,這是對「小我」和「大我」的理解出偏差了,「小我」不是自私的意思,而是人們虛幻出了一個完整的「自我的形象」,人們活在這個虛幻的認知里,以為那是自己,但其實那只是一個虛假的「小我的故事」。

就像最近讀到央視前名嘴方宏進的故事,他在涉某速食麵廣告的詐騙案,和離婚後子女扶養問題等醜聞期間,盯著電腦上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感覺好像是另一個人的事情,這個人我認識,但是好像關係也不是很大」……

這種感覺本身,反而接近了一種覺醒,對方宏進來說,關於方宏進這個名字的所有的名聲、消息、評價等等,實際上只是一個「小我」,是一些虛幻的東西。人們整天活在裡面而不自知,除非遇到某些特殊的情境才有可能跳脫出來。

「大我」,也並不是國家和民族,而是人們在自己的生命里,清除了對「小我」的在乎和執念,回歸了對真實生命本身的體察狀態。在「大我」里,一切都是鮮活的,當下的,有覺知的,有感情的,不會引發負面情緒的。

但在「小我」里卻正好相反,我們為了別人的虛幻的「評價」,為了一些面子上的事兒,完全可以搞得自己很崩潰。

放下「小我」,與真我合一,做每件事都是發自內心的快樂,沒有壓力煩惱和糾結,這就接近佛學的無欲無求了。

3.

這裡題主還提出了禪宗意義的問題。

禪宗是佛學裡比較特殊的修行體系,在禪宗里是沒有什麼一二三四果羅漢和菩薩的,所以禪宗又叫「教下」,是在佛教主流教育法之下的一個分支,也是釋迦祖師在佛法中安插的一個重要Bug,它強調的頓悟成佛,直接破關開悟,接引的是上上根性的修行者。

禪宗在中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使佛法民間化了。可以說如果沒有禪宗,佛法的法運會大大的縮短,正因為在中國後來大興了禪宗,所以我們至今依然有可能見到佛法,知道有佛教這麼一回事兒,這個問題要說就深了,涉及很多其他的歷史和人文知識,就不再這裡展開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南懷瑾老師的《中國佛教發展史略》。

這裡就提一點吧,我們看禪宗的公案,會看到很多的「啞迷」,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意,不明所以的人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自己屬於後者)。但這其實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法,有點兒檢驗所學和誘發覺醒的意思,並不是根本性的東西。

先說這些吧,最後做首打油詩總結一下(^_^)

無欲非無欲,無求非私求。

利己皆有欲,利他又何求?

不為感官奴,人生百事休。

餘力興趣起,何患空虛愁。

皆言佛滅苦,寂滅為最樂。

不知真佛法,諸事不需丟。

想做即去做,離果自無求。

知幻行諸善,喜樂遍三秋。


問題本身就是錯。一個以解脫為目的,於是從破除二元對立的思維和認知入手(比如參話頭、公案),把人從人類範疇內的認知和束縛(常識,社會文化,確定無疑的自我感,極端狹隘的物質主義,過度偏頗的理性思維,幻想等等)里解放出來,進而讓人領悟到自身最最真實存在的實相(真相)的,一個佛教中的最講究以智慧為先導,主張直接破除二元認知和二元思想迅速進入實相為核心的派別。您說,這又如何用意義這個二元層面的思維去評判禪宗呢?如果從未曾進入過實相,哪怕是一瞥,那麼又怎麼真正了解到實相,不是從思維理解上,而是真正體會到那個非二元的實相到底在全身心上是什麼樣的體驗呢?而當你不了解這個,你又怎麼能知道這個問題是錯的呢。所以,這就是困難所在。當你不懂的時候,你會製造一個錯誤的問題,當你懂了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所以得從懂入手,而不是從解決這個錯誤的問題入手,原因也已經說過了。

禪宗有什麼意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禪的真實核心能夠破除一切形式和語言表達,讓人體嘗到那永恆的一瞥,也就是你真正的自己,進而讓我們這自以為的我走進解脫之路。


西門吹雪吹的不是雪,是血。他劍上的血。

×      ×      ×

  盆里的水還是溫的,還帶些茉莉花的香氣。
  西門吹雪剛洗過澡,洗過頭,他已將全身上下每個部分都洗得徹底乾淨。
  現在小紅正在為他梳頭束髮,小翠和小玉正在為他修剪手腳上的指甲。
  小雲已為他準備了一套全新的衣裳,從內衣和襪子都是白的,雪一樣白。
  她們都是這城裡的名妓,都很美,很年輕,也很懂得伺候男人——用各種方法來伺候男人。
  但西門吹雪卻只選擇了一種。他連碰都沒有碰過她們。
  他也已齋戒了三天。
  因為他正準備去做一件他自己認為世上最神聖的事。
  他要去殺一個人!這個人叫洪濤。
  西門吹雪說不認得他,也沒有見過他,西門吹雪要殺他,只因為他殺了趙剛。
  無論誰都知道趙剛是個很正直的、很夠義氣的人,也是條真正的好漢。
  西門吹雪也知道,可是他也不認得趙剛,連見都沒有見過趙剛。
  他不遠千里,在烈日下騎著馬賓士了三天,趕到這陌生的城市,熏香沐浴,齋戒了三天,只不過是為了替一個沒有見過面的陌生人復仇,去殺死另外一個從未見過面的陌生人。

×      ×      ×

  洪濤看著西門吹雪,他簡直不相信世上會有這麼樣的人,會做這麼樣的事。
  西門吹雪白衣如雪,靜靜地在等著洪濤拔刀。
  江湖中人都知道洪濤叫「閃電刀」,他的刀若不是真的快如閃電,「一刀鎮九州」趙剛也不會死在他的刀下!
  洪濤殺趙剛,也正是為了「一刀鎮九州」這五個字。
  五個字,一條命!
  西門吹雪一共只說了四個字!
  洪濤問他的來意時,他只說了兩個字:「殺你!」
  洪濤再問他「為什麼」的時候,他又說了兩個字:「趙剛!」
  洪濤問他:「閣下是趙剛的朋友?」
  他只搖了搖頭。
  洪濤又問:「閣下為了個不認得的人就不遠千里趕來殺我?」
  他只點了點頭。
  他是來殺人的,不是來說話的。
  洪濤臉色已變了,他已認出了這個人,也聽說過這個人的劍法和脾氣。
  西門吹雪的脾氣很怪,劍法也同樣怪。
  他決心要殺一個人時,就已替自己準備了兩條路走,只有兩條路:「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現在洪濤也已發現自己只剩下這兩條路可走,他已別無選擇的餘地。
  西風吹過長街,木葉蕭蕭落下。高牆內的庭園裡,突然有一群昏鴉驚起,飛入了西天的晚霞里。
  洪濤突然拔刀,閃電般攻出八刀。
  趙剛就是死在他這「玉連環」閃電八刀下的。
  可惜他這「玉連環」也像世上所有其他的刀法一樣,也有破綻。只有一點破綻。
  所以西門吹雪只刺出了一劍,一劍就已刺穿了洪濤的咽喉。

×      ×      ×

  劍拔出來的時候,劍上還帶著血。
  西門吹雪輕輕地吹了吹,鮮血就一連串從劍尖上滴落,恰巧正落在一片黃葉上。
  黃葉再被西風舞起時,西門吹雪的人已消失在殘霞外,消失在西風裡……

以上古龍寫的,以下我寫的。

沒有人見過西門吹雪的劍。

是的。

可從來沒有人否認西門吹雪是個劍客。

如果有興趣,可以繼續。


佛法的修行目的就是破眾生妄執、妄惑的。禪宗、凈宗、密宗,大乘小乘等等都是修這個,不只是禪宗要除妄執。

不讓眾生執著,是讓眾生放下貪嗔痴的執著心。眾生於財色名食睡,起貪嗔痴執著心,造諸惡業,後隨業報,受諸煩惱痛苦。佛法就是通過種種法門,斷除眾生對貪嗔痴的執著心,使眾生離苦得樂。


活著本來就是虛幻,自己做夢自己在夢裡悲喜交加。
放下執著只是某個階段的技術用語,和雞湯說的放下完全兩回事。
無明本無生處,放下只是權說。


沒什麼執著,活著才有意思


禪宗是明心見性之學。明心才能見性,見性才能明心,所謂直指心性,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意義:心心相印。
無欲無求:比如天空、大海、滿滿當當的一杯水。試著觀察它們,是不是「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執著:執著即生煩惱。如果並不介意煩惱痛苦,那大可隨便執著。


執著類似於特質。
禪宗破兩個執著。
一,破我執。
二,破法執。
破執著的目的是,
「降伏其心」(自度)
「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度人)
破執著的結果是。
」說通即心通 如日處虛空 為傳見法性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凈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凈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⑴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生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自若無道心 暗行不見道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卧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所以,禪宗破自我固定特質,轉為利他特質,隨順眾生,嚴於律己,不責備他人。


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吧,玩遊戲比如王者榮耀,如果你輸了就罵隊友,贏了就嘲諷對手,那就叫執著,破除了執著,只關注自己是否打好,那麼無論輸贏,內心都能做到古井不波,這並非無欲無求,而是不強求。

我個人並非是佛教徒,對佛教也只喜歡中國禪宗和南傳佛教,對於禪宗的理解是,用後天產生的人性和理智去對抗我們身為動物的動物性。


推薦閱讀: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的《品三國》中有哪些硬傷?
易中天和袁騰飛誰的歷史水平高些?

TAG:佛教 | 宗教 | 禪宗 | 人生意義 | 易中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