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脫人生的種種痛苦?
如何解脫人生的種種痛苦
從佛法角度來說,人生有八苦,分別是:
(1)生
(2)老
(3)病
(4)死
(6)愛別離
(7)怨憎會
(8)五陰熾盛
這八苦就將我們這生所遇到的種種苦惱含括在內了。
對於這八苦,百度百科裡面有很扼要清楚的解釋:佛說的八苦,乃眾生輪迴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共有:
生苦
有五種,1)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凈。2)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5)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丑等。
老苦
有二種,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
病苦
有二種,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沉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
死苦
有二種,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愛別離苦
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
怨憎恚苦
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
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陰熾盛苦
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有生命的前四苦在所難免,自我們入胎那天起,這是逃不掉的了,我們更要的是找出如何面對。
而後面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些其實都不過是我們的執著和放不下。
我們對所愛的執著,其實不在我們所愛的對象,而是我們的執著。
我們對憎恨仇怨的放不下,用這個內心的憤怒自己折磨自己,對方其實沒有感覺的,所以一切還是我們內心的放不下所至。
我們對世間的名利財物的不斷索求,當得不到時候我們忘記了我們其實本來就沒有,而是為了這些本來沒有的費煞思量,耿耿於懷不得安樂。
如何解脫?
這些種種苦是他人加上去的?還是自己的因緣?既然沒有人強加上去的,因緣就好辦了!
一切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緣盡則散。
(1)了解「四聖諦」:
佛陀開示的四聖諦:」苦、集、滅、道「說明了:「苦」是有八種,這生下來就逃不掉,但是苦的生起既然是種種因緣的和合(集),所以有和合就有散敗(滅),而這個解脫的方式是有(道)可循的。
(2)發願出離
上面所講到的八苦,既然生下來就逃不掉了,那麼我們還想輪迴嗎?如果不想,我們要下決心脫離輪迴的枷鎖---生起「出離心」是基本要求,出離這個六道輪迴才是真正的解脫。
(3)覓解脫之道
關鍵來了,如果有細心閱讀百度百科裡面對「五陰熾盛苦」的描述,這正是解脫的鑰匙。色身的四大不調,受陰的分別好惡,想陰的種種追求念念隨轉,行陰的處處造業,識陰的妄念相繼,此五陰(五蘊)正是我們流轉生死的輪迴根本。
解開這個枷鎖的訣要其實不在別人,更是在於自己如何和能否觀照五蘊的實相、五蘊之性。
而佛法指出一切解釋緣起性空,一切性本空,不過是真空妙有而非實有。故《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以般若智慧,照破妄想假象,可洞見空之本質。則「無罣礙,無有恐怖」。
從實修方面,於禪定反聞自性,其中《楞嚴經》提到「五十陰魔」正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各十種修行人在修行途中需要注意的。經中很細緻地指出各種五陰所導致的幻象,這些幻象使得修行人容易入魔(心魔)而偏離解脫。
(4)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所以,終極解脫之道,就是在於自己是否能夠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福慧雙修,直至究竟成佛。
因為通過戒律(諸惡莫作),止惡防非,莫再作輪迴惡道之因,讓我們珍惜這個難得的人身。
因為通過禪定(自淨其意),對自己更加深入了解,觀照五蘊的細微運作,不再被蒙在鼓裡,重蹈覆轍再度輪迴受種種苦。
因為離妄(自淨其意)即般若,通過般若慧,我們照破世間不實,直睹實相,不再為種種妄念所糾纏,解束縛得自在(當下離煩惱,無苦亦無樂,不被此中波瀾所牽)。
當然,如果不是只要離煩惱而是要究竟成佛踏上成佛之道,更加要積累福德資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還清歷劫業債,最終得無上正等正覺。
希望上面從佛法角度的解釋能夠幫助題主找到如何解脫人生之苦的一些啟發。
人生苦難重重。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不再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
大部分人不願意正視苦難,在他們看來人生本該舒適而又順利。然而,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逃避只能產生更多痛苦,為什麼不去設法解決問題?
解決人生問題首要方案,是自律。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聰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選擇逃避,而是迎上去直至戰勝為止。平庸者總是規避問題,而不是正面搏擊,只想遠離問題,卻不想解決問題帶來的痛苦。
規避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我們心理疾病的根源。它使我們的心靈停止成長,心智永遠難以成熟。
要想解脫痛苦,唯一的辦法是讓自己認識到:人生的苦難和痛苦有著非凡的價值。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才能使心靈更加健康。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的痛苦,就是自律。自律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於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又想極力規避這種痛苦。比如我在上學期間希望別人幫我安排時間,安排好所學的課程,而我只要照著去做就行了,就可以成功,其實是逃避自己茫然不知學什麼而懶得了解自己的痛苦。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他人和組織,為了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放棄了自己的權利和自由。感覺自己不能夠應對現狀,因此產生恐懼、無助感和自我懷疑,這種力不從心的根源在於逃避自由,可能是因為懶惰,他們不能為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力量。一個人的一生充滿了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接受之,就會變成自由的人。反之,永遠覺得自己是個loser.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協調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到達要去的地方,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相當多的人對認識事實缺乏興趣。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他們原有的地圖狹小、模糊、祖略,對世界的認識狹隘而偏激。只有對地圖不斷的修正才能適應這個世界。然而一旦新的諮詢與過去的觀念衝突,需要對地圖大幅度修正時,我們就會產生恐懼,寧可對新的諮詢視而不見。保有一個自認為一直適用的對於現實的觀念和反應,去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會產生很多問題。放棄過去的地圖,而去迎接新的自我,才能使自己成熟。這期間必然伴隨著痛苦。保有固有的地圖、固有的觀念而不知改變,很容易導致人的抑鬱。抑鬱的人沒有認識到,昔日的自己已經不適應新的情況,他們不願承認昔日的自我和處事模式急需做出調整。想要適應新的變化,就得做出重大的改變。尊重事實,接受挑戰,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安慰。
自律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期間必然會承受放棄的痛苦。肯定自我,迎接挑戰,同時要放棄自我以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放棄自己打遊戲的時間,放棄懶覺的時候,放棄看電視劇的時間,就有更多的時間迎接新的自己。
選於 M 斯科特 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
第一的答主寫得寫得很好很用心。先贊一個。
但是泥,涉及到比較專業的佛學知識 ,可能不大容易看懂。容小弟我稍作詮釋。發揚正法嘛,積點功德。
騷年。你很敏銳,已經察覺到了人生那永恆的無奈與痛苦。這不是你的錯覺也不是你得了抑鬱症。這是the fucking truth。越是敏銳有靈性的人越能覺察到這一點。求而不得很苦逼啊,得到了註定要失去更苦逼啊。這就是佛陀老人家說的,無常。什麼東西都握不住,什麼都在變。
他覺察到了這一事實。
人為什麼tm這麼痛苦,因為妄想未得到的,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這些構成了人的執著。但是呢,一切事物都在變,註定要失去,註定要有所不能得。
那可怎麼辦捏?
簡而言之——放下執著。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啦。
裂屏爪機碼字無力。先到這,有空繼續。
無欲則剛
受教了
大半夜在陌生城市的酒店孤獨醒來… 一瞬間被莫名其妙的痛苦充滿,剛好看到這個問題,與樓主分享一段我最近比較喜歡的話吧: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說,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要避免痛苦,最常見的就是躲進未來。在時間的軌道上,人們總想像有一條線,超脫了這條線,當前的痛苦也許就會永不復存在。
人生不易,但還是要堅定地相信未來的美好。更重要的是,有時除了一個堅強的自己,也沒有其他的解藥。一位佛學的聖嚴法師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管是什麼問題,總會過去,共勉。Let past failure and pains pay for your future.
推薦閱讀:
※和尚道士的衣服依然是古裝,在古代和平民的服裝差別不大,現在為何不能與時俱進?
※如何解讀(欣賞)一幅唐卡?
※如來為什麼那麼胖?
※玄奘西天取經為什麼不選擇更近的路線,而要繞一個大圈?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了雷音寺,為什麼阿難要索要人事,有什麼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