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

RT,關於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愛情故事被演繹成各種小說,電視劇。但我一直心存疑惑,當年李隆基違背人倫常理娶了自己的兒媳,於情於理都很難說通,還是說他只是貪戀楊玉環的美色呢?《長恨歌》里也有寫道: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如果說他們之間有真正的愛情,那馬嵬兵變,李隆基何不以死相逼和貴妃一起去了呢?想必此時的太子也不可能真的讓唐玄宗死而給自己留下千古罵名。 雖說帝王之家少情愛,但我們也能看到許多令人動容的真愛故事,如順治皇帝因愛妃董鄂式的亡故而放棄皇位出家。 那麼,這是否說明李隆基愛楊玉環不夠深呢?如果他們之間真的有愛情,是如同一般的皇帝和妃子之間的情感還是所謂的靈魂伴侶呢?


「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


李隆基此人天性涼薄,王皇后在他還是個屁的時候嫁給他,任勞任怨,老丈人為了讓他過生日吃一碗麵條賣了身上的衣衫;王皇后在他兩次政變中參與謀劃、盡心竭力,無愧將門虎女。

結果王皇后得到了什麼?

是冷落。

李隆基貪戀新歡,只因王皇后沒有兒子就嫌棄人家,想廢了她(根據之前李唐的傳統,廢后意味著死),逼得王皇后只能哭訴哀求,甚至做法禱告,最後被人暗算逼死,曾經為李隆基登基貢獻巨大的王皇后娘家也家破人亡。

然後你現在告訴我,這個男人六七十歲了突然就重情重義了?怎麼可能。李隆基這個人薄恩寡性還懼怕承擔責任,惱羞成怒逼死封常清高仙芝,自毀長城,說明這個人沒變,就那樣,他的多情重情那是沒陷於困境,真到了那個時候,借貴妃一顆頭顱來保命對於李隆基來說沒什麼難度。

事後的惺惺作態,講真,讓人作嘔。有人評價得好:

少女玩過又賜死,居然多情聖天子。


呵呵。


李隆基何不以死相逼和貴妃一起去了呢?

馬嵬驛事件可是所有統治者都最最最忌諱的兵變,唐玄宗之前就因為兒子披甲進宮就認定謀反,從而一天搞死三個親生骨肉。這次實打實的兵變,他會直到成都都無可奈何地默認了?這些可是親兵啊,還要護送他上千里路呢。從後來他臨時起意給士兵分春綵就能看出,老皇帝依然是駕馭人心的好手。沒人策劃,這些士兵有那麼高的政治覺悟殺丞相還斬草除根,又有幾個人能指揮的動這些玄宗專門挑選的親兵?馬嵬驛背後有人煽動,是現在主流看法。

歷史學家多認為馬嵬驛事變背後是太子李亨。但是主要發起者和實施者,領兵的陳玄禮,與李亨過去、未來都幾無交集,學者們推不下去了,就反過來認為這次兵變像是偶然發生,被太子順水推舟。

唐玄宗晚年心態確實變化很大,馬嵬驛很多地方從道理上講不通,推理不下去,就賴楊國忠聲名太臭,是個偶然事件。其實瓶頸問題正在於,主流總把晚年唐玄宗看成一個苦哈哈的糊塗小老頭兒。學者把所有可能發動兵變的人都猜了個遍,卻唯獨沒人願意去猜,最有可能性的唐玄宗本人。因為這樣的真相太沒有文學價值了,幾乎所有人都選擇性忽視他本人。

馬嵬驛兵變的背景大家都知道,唐玄宗一看長安要丟,號稱要親征,卻擺了百官和京師百姓一道,趁夜色帶著一兩千人,包括重要的親兵侍衛、高官和皇子皇孫皇妃,逃往蜀郡。還沒出長安百里,就發生了馬嵬驛事變。唐玄宗帶史官逃跑的可能性極低。所以此事件的過程應為後來口述補錄。從後來的立場上講,唐肅宗為了給自己得位合法性辯解,也會極力給整個玄宗朝,作文學形象化的修飾。馬嵬驛這段,最具打馬虎眼兒的條件。這樣的凄美結局也最符合人們所期待得想像,成了一段著名的歷史迷魂陣。

先看馬嵬驛事變中,在場,或不在場的一些關鍵人物

  • 唐玄宗:被楊國忠極力鼓動,前往蜀郡避禍。也必然是決心前往蜀郡避禍。
  • 陳玄禮:兵變操刀主事者,發動兵變前曾與太子商討此事。此人在唐玄宗當太子前,就跟隨唐玄宗發動誅殺中宗韋後的宮廷政變。這樣一個跟隨唐玄宗47年的禁軍心腹老將,誰能使喚得了?之後始終跟隨玄宗至病終。
  • 太子李亨:在玄宗常年彈壓下,一直戰戰兢兢的老太子。陳玄禮與太子商討兵變,但據記載太子猶豫不決,並未答應。馬嵬驛第二天就與玄宗分道揚鑣,去了西北朔方軍大本營,並立刻登基自立為帝。
  • 楊國忠:早年入川從軍,在蜀地起家,曾任劍南節度使。年老昏聵的唐玄宗,偏信偏聽的寵臣,宰相。楊貴妃的遠方堂哥,名義兄長。楊貴妃姐妹虢國夫人的相好。極力鼓動玄宗入蜀。楊氏一族且為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口實「清君側」。
  • 韋見素:副相。楊國忠所提攜。在馬嵬驛兵變中,為陳玄禮所護,且是玄宗意思。勸玄宗殺楊貴妃的就是他兒子韋鄂。後來先玄宗入蜀,又被玄宗派去肅宗陣營,卻備受肅宗冷落。
  • 高力士:玄宗一生最忠心的貼身太監。最後時刻力勸玄宗殺貴妃。
  • 皇子李璬:在出逃前已遙領劍南節度使。
  • 崔圓(此時在成都):劍南節度留後,作為代理節度使已三年未能扶正,與楊國忠無交情。玄宗出逃前已認命其為劍南副節度使。
  • 章仇兼瓊(此時已死):前任劍南節度使,楊國忠黨。
  • 鮮於仲通(此時已死):前任劍南節度使,楊國忠黨。

這裡做一個大膽的推理:楊國忠與楊貴妃之死,根本就是玄宗本人的意願。

陳玄禮的職位、資歷與忠心程度,太子使喚不動。其麾下士兵,是禁軍六部,即使對楊國忠有怨言,但在危難時刻要挾皇帝,對這些士兵本人來說也沒有實際好處,沒有人煽動的可能性較小。

雖然玄宗確有為性命考慮而入蜀的意願。但入蜀避難也一直是楊國忠鼓動的方策。而且玄宗逃跑後,楊國忠企圖燒毀左藏庫被玄宗阻攔。事後又擅自燒毀便橋,以斷玄宗退路。玄宗得知緊急制止。玄宗四十多年皇帝的老狐狸,此時豈會感覺不到楊國忠的意圖。

楊國忠起家自蜀郡,曾劍南節度使。任宰相獨攬朝綱後,兩任劍南節度使都是他的親信。親信戰死後,本應繼任的催圓在代理節度使的職業上,幾年遲遲不能轉正,只因不是他的人。可以說,此時的蜀郡已經是楊國忠經營多年的老巢了。兩京城破,皇帝入蜀偏安。唐玄宗後期雖然厭政,但這點利害還是掂量得輕的。有楊國忠跟著,恐怕在蜀郡還有被挾以令諸侯的巨大隱患。

假如馬嵬驛事件真的是唐玄宗的意思,那麼為什麼不直接賜死楊國忠呢?起碼現在身邊的衛隊將領,還是玄宗身邊最牢靠的人。正因為蜀郡遍布楊國忠黨羽,楊國忠本人一死,蜀黨就失去了紐帶。但如果本受寵幸的楊國忠之死,是皇帝親手所為,也會刺激到蜀黨對玄宗的戒心,很不利於玄宗入蜀後的穩定與安全。玄宗需要借刀殺人,以示自己對楊國忠並未失去信任。

楊國忠被冤殺時,其實還有官員站出來呵斥兇犯士兵,說明楊國忠在朝中經營多年,帶走的重要官員里也不乏楊黨。陳玄禮還親自保護了同為楊黨的副相韋見素,也說明,此事件並非誅除楊黨,而是針對楊國忠本人。從某種意義上說,老皇帝多年不管政事,才有楊國忠結黨。楊國忠一死,反而楊黨便只能圍繞唐玄宗本人,更有利於玄宗此時的危險局面。

陳玄禮在行事前,其實無須得到太子的同意。他與太子也本無交集,太子最終也並未答應,更未助力於他。他身為玄宗親信,以性命相托的武將,此時與太子接觸更是逆鱗行為,要知道玄宗對太子的提防是舉朝皆知的。但他仍舊與太子商討,或是故意將此事往太子身上引,讓人更多往太子身上猜。讓太子立於危地,以防太子周圍聚黨,是玄宗一貫的手段。也在陳玄禮背後這麼明顯的標籤下,儘可能得用兵變撇清自己。後來玄宗也並未對陳玄禮多此一舉表示反感,很可能是提前知情的。

至於對楊貴妃,是否是士兵們的臨時激憤,或是唐玄宗實在捨不得讓這個其實有深厚感情的姑娘知道是自己所為,演的一出雙簧苦肉戲?楊氏一族本就是安祿山發難的口號,楊家兄妹的官怨民憤一直都在。與漢景帝誅晁錯的邏輯相同,誅除楊氏一族,更是拔掉叛軍清君側口實,以瓦解叛軍舉兵合理性,削弱叛軍軍心,揭露安祿山個人利益意圖的必要之舉。但在這段歷史記載中,此種政治意圖完全被文學性粉飾了。從之前貴妃含石阻唐玄宗親征,到楊國忠在逃亡路上與玄宗的策略衝突,說明玄宗和楊國忠已經越發處於一種互相不信任的臨危博弈中。

誅除楊氏這個活兒,即使不是太子所為,後來的唐肅宗也不會介意攬到自己身上,所以既不承認也不點破,不清不楚。高力士作為玄宗最信任的人,直言殺妃,甚至很快補上楊國忠宰相之位的韋見素之子韋鄂也直言相諫,他們是否提前就知曉玄宗本來意思,是否為玄宗臨時猶豫想爭取獨留貴妃,刻意試探群臣與侍衛的底線,未可知。但對楊玉環的死,他後期有懊悔和傷悲,卻無任何怨言和追責。總之,環環被他殺了。

這只是一種猜測,但我個人覺得,可能性不比太子策劃此事要低多少。因為觀察玄宗,絕對不能忽略他是一個政治家。

甚至說,太子借民意,與入蜀的玄宗分道揚鑣,留在北方抗敵,也極有可能是玄宗的意思。因為以玄宗的性格,到晚年已經是十分厭政了。除了兵權,財權,任免權,一概都不願多想多管,總想做個甩手掌柜。玄宗雖然殺過一次太子。但他對武惠妃所生,李林甫力挺,楊貴妃前夫的壽王李瑁,打了那多年馬虎眼兒,就是不給太子位。精於識人的玄宗看別人看的准,自己各個兒子什麼樣,想必也瞭然於胸。他為了法統穩定,最後把太子位給了李亨。李亨戰戰兢兢這麼多年,他也只是任由李林甫和楊國忠輪流去嚇唬,沒有真的廢。說明他並無隨意更儲的意思。江山遲早是太子的。七十歲高齡的老皇帝,僅指望著多活兩年,別像李淵那老祖宗和李旦老爹一樣,最後被架空失去人身自由就成。可是安史之亂,把這個局攪黃了。入蜀偏安的唐玄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為了活命,不想管這爛攤子。但老道的他也明白,一旦皇室徹底南遷入蜀,大唐道統也就崩潰了。北方平叛的主將沒了主心骨和鬥志,很可能投降安祿山,或者割據一方為軍閥。北方徹底淪陷或分裂,巴蜀一隅也終將為強弩之末,無法獨存。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依舊難保。這是一個基本的戰略認識。

唐玄宗只想活命,保住一日三餐,有人伺候就行。對於一個七十歲,失去鬥志的高齡老皇帝而言,他對曾經輝煌的帝國,最後能盡到的一點責任,也就是放下這已如鏡花水月般的權力,提前放飛太子了。太子遲早要掌握權力,不如讓他現在就飛。太子作為名正言順繼承於自己的皇儲,在北方只要還掌有一些軍權和地盤,自己在蜀郡的安全也就更加有保障。即使明知太子將來會失控,甚至提前稱帝,這筆買賣依舊很划算。畢竟面臨難於上青天之蜀道上的舟車勞頓,七十高齡的自己還能有幾年光景呢?安穩得活下去就不錯了。兩京已失,那局面,想必也非一年半載就能平定,太子也沒有精力逼宮。作為父皇,太子即使奪權也不至於下殺手。這些老皇帝在逃往的路上,應該不止考慮過一遍。

最後,馬嵬驛事變的第二天,太子借民意挽留,欲留在北方指揮抗敵。玄宗一反以往對太子的猜忌,果斷答應。這一段,很可能是被後來肅宗向史官複述的歷史記載。到底是太子借民意向父皇施壓,還是借民意弱化此舉本為父皇之意,避免給自己在關鍵時刻的英明果決減分,不得而知。後來玄宗交出玉璽,降尊為太上皇也非常情願。

唐玄宗這個人的能力和性格,具有特彆強烈的矛盾性。這與他本身的人格特質,和成長經歷及所處的境遇都有關。建立過偉大事業的帝王,普遍都有著相似的思維,故而多疑又重權謀。這是環境決定的。但是從基本人格特質來說,每個帝王又明顯有各自的風格特點,比如同為執政數十年的暮年皇帝,秦昭王、漢武帝就頗多類似點,而唐玄宗與乾隆可能相似更多。下邊是唐玄宗成長經歷概要:

他出生那年,他爸代替伯父做了奶奶的傀儡皇帝。他在家裡排行老三。
他三歲那年,被封為楚王。
他四歲那年,他奶奶開始大肆殺戮他的宗族,人人自危。
他六歲那年,他奶奶廢掉他爸,成為女皇帝。他爸被降為皇嗣,全家被逼迫改姓為「武」。
他九歲那年,他親媽被奶奶弄死。他老爸被人陷害,差點全家獲罪。自己被降級為臨淄王。
他十四歲那年,伯父重新被立為皇嗣。從這一年起,他爸排行老二,他自己也排行老三,未來與皇位幾乎絕緣了。
他十七歲那年,奶奶從洛陽回到長安,從此將他們親兄弟五人,全部軟禁在興慶坊,號稱五王宅,即後來的興慶宮。
他二十歲那年,史載其容貌「儀範偉麗,有非常之表」。已是帥哥一枚。
他二十一歲那年,奶奶終於崩了。伯父登基為帝。他被外放潞洲。
他二十三歲那年,太子堂兄造反,伯父懷疑他爸,全家險遭牽連。
他二十六歲那年,回京。伯父被伯母殺死,臨朝稱制。他與姑姑聯手發動政變,殺死伯母,擁立他爸稱帝。陳玄禮亦參與此次行動。因政變奪位之首功,他得長兄辭讓,被立為太子。
他二十七歲那年,姑姑把控政事堂,供給他作為次子,不該立為太子,並極力誣陷挑撥太子與皇帝關係。
他二十八歲那年,他爸為破姑姑的離間和在政治上的步步緊逼,傳位於他,自稱太上皇。但太上皇稱「朕」,命曰「誥」,五日一受朝。皇帝只自稱「子」,命曰「制敕」,每日受朝,兵權、人事權及死刑權,取決於太上皇。他爸依然防他,甚至向他明言傳位僅為避禍。
他二十九歲那年,再次發動宮廷政變,清除姑姑勢力,從他爸太上皇手中奪得真正權力,親理國政。姑姑被賜死,他爸也退居二線。

玄宗早年第一次政變代表的是父親之勢力除韋後,第二次代表自己除太平公主,逼父交權。可以說,兩次結果雖然成功,但動機都頗為被動。哪一次不去做,都或將是死路一條。玄宗晚年是失去了環境倒逼的心態。下面說說唐玄宗的帝王能力。

唐玄宗的技能點,基本都加在識人用人上了。看看唐玄宗時期的名相:

姚崇的靈活善治,宋璟的剛正糾風,張九齡的文章風骨,張說的銳意革軍,韓休的諍諍直諫,裴耀卿的專於治務。即使最後大搞小團體的奸相,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也是善於制度設計,精簡行政的效率能手,並深熟典章,編有重要《開元新格》和《唐六典》的能臣幹吏。算是最無能的奸相楊國忠,也起碼是深通理財之道的財政能手。

唐玄宗一直都非常懂識人用人,即使對被他放縱了近二十年的李林甫,他晚年也曾評價道:「此人嫉賢妒能,舉無比者。」他心裡明的跟鏡一樣。他知道姚崇不夠清廉,也知道張說不夠正直。但他都能用得恰到好處。他對張九齡的文人風骨極其不悅,後來卻總要在別人推薦新宰相時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他對韓休的忠言逆耳感到煩躁,被問及此事時卻說:「吾雖瘠,天下肥矣。且蕭嵩每啟事,必順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寢。韓休敷陳治道,多訐直,我退而思天下,寢必安。吾用休,社稷計耳。」唐玄宗用宰相,除了李林甫,幾乎沒有超過四年的,而且常常是正相、副相一起下,換全新班子,每個階段根據時弊需要,任用不同類型的宰相。

唐玄宗早年一直生活在不安全的家庭環境里,尤其是打擊他的,都是他的奶奶、伯父、姑姑、爸爸一類的至親長輩,而自己也發動政變,很大程度上忤逆了父親。所以當他年老後,對兒子的防範異常厲害。儘管如此,對太子位的穩定,他相對還是非常謹慎的。而對兄弟,唐玄宗還表現出很重感情的一面。比如他登基之初,製作了長枕頭,大被子,常邀請四個王爺兄弟晚上一塊睡,叫五王帳。他還將昔日親兄弟們一起居住的五王宅改建為興慶宮,成為了長安三大內之一。又將兄弟的王府建在興慶宮周邊。對曾讓太子位的大哥,他一直很尊重親近。對兄弟們也始終關照有加。長兄病故時,已是花甲的唐玄宗竟當朝嚎啕大哭起來。他後來還仿照自己兄弟曾於五王宅親密度日,給兒子們也建了十王宅、十六王宅。李隆基的少年歲月,是他一面重感情,一面獨立謹慎,這種後來越發突出的矛盾性格的來源。對安祿山、楊國忠的盲目信任和寵信里,不能說沒有感情的因素在。尤其安祿山,他大概是真的將其看成了自己人。安祿山也曾言如果不是楊國忠逼得緊,是打算玄宗仙逝後再動手的。可見其確有知遇情分在。

李隆基一生,真正算是愛過的,大概只有武惠妃和楊貴妃婆媳二人。

李隆基原配的王皇后雖然在他登基前,對他的幫助很大,可是一直無子,被廢位之後鬱鬱而終。李隆基對他還是抱有挺大遺憾和慚愧的。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武惠妃在其心中的地位無可比擬。

有一天,儀範偉麗的青年天子,遇見這個清水芙蓉的小宮女,深深被她吸引。在得知她是女皇的侄孫女後,年輕的皇帝仍頂住當時朝堂巨大的反武浪潮,為她專設了獨一無二的惠妃名號。皇帝專寵了這個心機頗深的愛人二十多年未變,即使明知她誣陷了皇后,坑害了自己的太子和皇子。但武惠妃卻得疑心病,驚嚇而死。享年三十八歲。

在他傷心落寞之時,他看後宮哪個姑娘都不順眼。於是,那個天賜的紅顏,終於來到他的身邊。有人把楊玉環推介給皇帝,「或言姿質天挺,宜充掖廷。」現在看來,「首長,我看您兒媳婦長得標誌水靈,不如讓他給你當老婆吧。」敢說這種話,怕是也得先猜透玄宗的心思,否則不是找死嘛。

玄宗是個念舊的人。楊玉環,壽王的妃子,武惠妃的兒媳,和惠妃兩人應該關係不錯。壽王又是寧王府上養大的孩子,寧王是玄宗的好大哥,估計也熟悉。楊玉環跟玄宗圈子重合性還挺大,恐怕早就認識。楊玉環的才華他早就看在眼裡,欣賞在心裡,只是這會兒才敢去考慮把她納過來。他的性格和精明從未改變,但從立志開元到意足天寶,他的志氣和喜惡是真的變了。七月七日長生殿,他為楊玉環大肆鋪張,擺盡排場。其實那更是為了他自己,為了自己那顆畏懼蒼老,畏懼黨爭,畏懼煩惱,想永葆年少與美好的心。於是他不再頻繁的換宰相了,他認定了李林甫,即使他知道此人嫉賢妒能舉世無雙。李林甫沒有讓他失望。高效的行政運轉,讓他在政事上幾乎不用再操心,而且李林甫把自己名聲搞的很臭,他也不用擔心其收攬人心。縱容唱白臉卻很能幹的奸相二十餘年,同時借力打壓太子勢力,讓反對派仍舊只能圍繞和仰仗於唱紅臉的皇權,如果沒有藩鎮問題,這是多麼精緻的平衡。他從此專心與有講不完共同話題的楊貴妃一起,在後宮梨園縱情於藝術的世界裡。

很多人都覺得壽王李瑁,和搶媳婦的老爹關係肯定很差,後來過的一定很悲催。所謂臟唐亂宋,開放的唐皇室也不是頭一樁腌臢事了,估計壽王除了鬱悶兩天也不會多想,就女人嘛,父親喜歡拿去。在馬嵬驛兵變後,那邊楊玉環剛自縊身亡,這邊李瑁就替老爹跑腿辦事,去慰問受傷的宰相韋見素,哪還顧得上回憶青梅竹馬年少時。這一年,楊玉環也是三十八歲。

唐玄宗,要深入分析他的人格特點,就不能不注意他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藝術成就。史書稱其「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

唐玄宗作為被後世稱道的書法家,有《鶺鴒頌》《紀泰山銘》《石台孝經》等傳世至今的經典。

唐玄宗精通音律,擅長作曲,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凌波仙曲》《春光好》《秋風高》等佳作。其配樂的《霓裳羽衣舞》《凌波舞》都是極為經典的樂舞。他本人還熟練彈奏琵琶、二胡、簫、笛子、羯鼓等多種樂器。他與楊玉環的感情基礎之一,就是彼此共同的志趣喜好。善跳胡旋舞的安祿山,也是以此博得唐玄宗的寵信。「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

除了書法和音律,唐玄宗還愛好圍棋,通曉曆象之學,善騎射,尤其馬球技術精湛。另外,唐玄宗也是唯一有詩詞入選《唐詩三百首》的皇帝。

唐玄宗並非秦始皇、漢武帝那般雄才大略的虎狼之君,也不是像隋文帝,明太祖那樣事必躬親的工作狂。唐玄宗更像是有著精準的識人眼光,又懂得制衡與馭人之道,選拔有才幹的臣僚任其發揮所長,自己則舉重若輕,無為而治的坐看盛世。事實上,回憶唐玄宗的明主事迹,我們認知中通常浮現得是「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而非他的個人英雄形象。所以無為而治的他,才有那麼多的精力,成為一個特別全面,多才多藝之人。當然,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當他以此套路執政四十年後,尤其是迷於藝術,荒於政務,疏於察人的晚年,這種頗具其個人風格的,十分依賴察人用人,本來效能很高的無為執政手法,反而會不可避免頻繁出現,破壞力相對也大的漏洞。

玄者,取自玄星之意,先明後暗。在一波波如履刀鋒的政治鬥爭中,睿智果敢的少年,領袖群倫,除掉了一個個強大的政敵,登上帝位。他執政前期,安定朝堂,革除弊政,任賢選能,大興科舉,躬行節儉,讓大唐乃至整個中國封建歷史,迎來了最為開放輝煌的頂點——開元盛世。但他的晚年,留戀宮闈,荒廢政務,聽讒信侫,腐敗奢靡,終於引發了安史之亂,令昇平百年的大唐盛極而衰。開明?昏庸?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他應當是一個聰明而老辣的人,否則怎能御群傑而締盛世。他成長於詭譎的權爭,不得不做個理智清醒的政治家。可是,總能把人看透得他,應該也有一些厭倦權力與虛假的日子,會沉浸在藝術的世界中,尋找些許平淡的美好與真實的自由,於是才有了風采卓絕的書法《紀泰山銘》,才有了美奐千古的名樂《霓裳羽衣曲》。我想,如果一個人,喜研圍棋,熱愛書法,醉心詩詞,能夠吹響漫繞心靈的笛聲,奏起動人神魂的琵琶,那麼無論他平日里是多麼理智冷靜,他內心至少藏有一抹帝王不該有的浪漫主義色彩。

史家說荒淫的帝王會誤國,但歷史彷彿又隱約說:誤國的總是專情的帝王。楊玉環,那是一個心地純稚的明媚女子,那是一個回眸婉笑生百媚的女孩,很簡單,很幼稚,又懂事,又貼心,完全不像他周圍那些愈發令他厭惡的,功利又狡黠的人。她也熱愛藝術,熱愛音樂,有著同樣無與倫比的藝術才華。每當這個天生麗質的年輕女子,配著他動情彈奏的樂曲,旋紐起曼妙的舞姿時,歷盡風雨和榮耀的他的心中,都彷彿又回到了少年的時光一般。他們有說不盡的共同話題,他們有唱不盡的歌曲,他們有分享不盡的興趣,他們甚至會像一對小夫妻一樣,發些脾氣,又忍不住扭捏得和好…於是,他眼裡就只剩下這個完美的女子,只想和她一起飛躍人間,飛上那月宮中,仙山上,做對神仙眷侶,琴瑟和鳴,永生廝守。而對於權力,他徹底的厭倦了。那一刻,在唐玄宗的內心,唯有藝術和愛情,才是永恆的吧…

唐玄宗,不得不侍奉權力,那是他擁有一切,包括性命,包括這個女人的基礎。他或許不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冰冷而毫無美感的政治上。他頂住反武浪潮愛著武惠妃,他頂住人言可畏愛著楊玉環,用叛逆之心,爭取著帝王本不該有的自由。可惜,當那一抹浪漫主義被愛情牽出而渲濫時,當他放棄了作為帝王應盡的責任時,很多結局就已經註定。當他感情用事,便不相信自己恩遇有加的安祿山會反。當他情緒失控,便激憤處死高仙芝和封常清。終於,在危機關頭一次次事與願違的錯判結果,讓他忽然發現,自己對軍政,甚至是自己擅長察人辨心,好像都不太懂了,好像無能為力了。也許當他逃離京師,踏出長安城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從對美好的傾信與沉醉中醒過來了。身邊這個不用自己操心的宰相,身邊這個讓自己沉醉於藝術,無法自拔的女人,隨時會要了自己的命…危機之下,他變回了昔日如履薄冰的李隆基,而不是糊塗的小老頭。

玄宗出身皇室貴胄,不是發跡的鳳凰男,他的愛不需要炫耀欲。他締造的盛世,國力為大唐之最,受萬民擁戴,他的愛不需要證明欲。他身邊的人,無論好的壞的,都在琢磨他的心思,很多事情他只需要使個眼色即可,他的愛不需要理解欲。他萬人之上,呼風喚雨,手握生殺予奪之權,他的愛不需要保護欲。他後宮佳麗雲集,即使他是個專情的人,也必然幸女無數,所以才子嗣眾多,他的愛甚至不需要生理欲。他的愛需要什麼?需要與他敏感於音符、畫面、意境的藝術人格,以及他深厚的藝術造詣,達到高標準共鳴的知音,需要如楊玉環這般,心地簡純的才女。或者說,這樣的女子本身,就是唐玄宗對美,對藝術追求的一部分。所以玄宗讚美她是自己的解語花。

唐玄宗愛楊玉環嗎?愛的。他很喜歡這個女人,沒有假,但是不及性命首要,無論為自己還是為時局。起碼在他對平叛徹底失去信心前,他還是極力順護於她的。

她是李隆基才華面的靈魂伴侶,卻沒有他政治面的共同語言。或許,和王皇后、武惠妃則正好相反吧。當在政治上失去成就動力的皇帝,發現脫離環境倒逼後,自己真正的人格自我是恣遊藝術,能吸引他的也就只能是楊玉環這個頗負才藝的小女孩,而不再是政治上的賢內助。

玄宗晚年心志雖變,對軍政生疏,但權謀之道,全身之慮,是他從幼兒起就賴以依靠的生存能力。在馬嵬驛,他讓她死,因為他要活。他無法面對最後時刻的她,那種慚愧就是愛。

不能說這是虛偽的愛情。這種愛情,排在性命攸關之下,比起絕大多數一生也沒機會試探人性的平凡人的白頭到老,不知道真實到哪裡去了。即使讓人要死要活的初戀,即使堅忍多年的愛情長跑,即使大多數普通人的攜手一生,扒掉物質條件與對未來的預期時,不知要被篩掉多少。

78歲,重新回到長安6年,已被軟禁在太極宮的唐玄宗,陪在身邊的高力士,陳玄禮,妹妹玉真公主,陸續被唐肅宗外放…這天晚上,孑身隻影的唐玄宗,用紫玉簫吹奏了一首凄涼的曲子,不知是否是他晚年思舊所作的《謫仙怨》,或是《雨霖鈴》。之後,他就沐浴更衣,卧在了床上。當夜他房中還傳來苦苦自嘲的笑聲。第二天早上,這位先明後暗,嘗遍悲歡離合,末時被兒子待如囚徒的老邁帝王,身體已然僵硬,結束了他波瀾起伏的一生。

不知道最後一刻,被感性與理性矛盾一生的唐玄宗,腦海里是否會浮現起那樣一幕:太液池水撥動著餘暉的金色,大明宮中自雨亭下,一個歷盡風雨的豪傑,擊鼓作樂,一個楚楚動人的少女,曼舞輕歌…

————————————————分割—————————————————————

很多知友覺得我這篇文章前邊分析了他的冷酷,後邊卻筆鋒一轉去美化他...我反而覺得這樣的歷史人物,才是足夠真實的。他喜歡一個女人,他們有共同語言,都有對藝術敏感的一面,他們朝夕相伴近20年,但他遇到了生死關頭必須做出的選擇,他本身也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於是,他在愧疚中逼死了她,也抱憾至死。臉譜化,才是文學性塑造。高大全、偉光正,或者毫無悲憫,一心為惡,陰笑時光線會從下巴打上來,那才是臉譜化。他早年受到環境鞭策,懷著目標,工作努力。他晚年環境安逸,把精力更多投入到愛好樂趣里,越發懈怠,這不才是一個正常人的形象嗎?現實中有多少人,為了一張工資條,或者閑言碎語的小事,就耿耿於懷。讀史時,眼裡卻只剩下對歷史人物仁義道德的要求。算上太上皇時期,玄宗以成年人成熟之姿,足足在位50多年,那是1960到2010年般的跨度,難道不足以滄海桑田,改變一個人的心性嗎?如果讀歷史,把這種在位極長的老皇帝,與那些在位十幾年的皇帝去比道德,那看到的,也就只有道德了...但帝王,不是應該更關注決策方法和結果嗎?如果不殺楊家,或者玄宗身死,安史之亂的平定還會那麼順利嗎?那做這個決策的玄宗,就完全是一幅鐵石心腸,還要為楊貴妃的死拍手大笑以慶成功嗎?將心比心,你們覺得這個已經準備扔出權力的藝術范孤獨老頭兒,會是什麼心態?帝王做事絕,但不代表他們的內心也像機器人一樣無感。他們也是人,也會分泌多巴胺,分泌腎上腺素。我以為,至少有過玄宗般的起伏經歷,至少感受到玄宗的藝術靈性及成就之難,至少享受過說一不二的高位和權力誘惑,至少經歷過一夕谷底性命不保,至少在自己主動的感情上除了死別都能從一而終,做到這些仍能問心無愧說玄宗你純粹就一老混蛋的人,才有資格把他臉譜化批判。否則,那都是無視44年16000餘天的細節經歷,僅僅是書面幾萬字上帝視角下的文學品讀,起碼和我的歷史觀不一樣。


一個上市公司董事長在公司一片大好的時候找到了一個和自己愛好相投的漂亮女人,此時自己已經是功成名就,正是要享受人生的時候碰到和自己如此投機的美人自然是倍加高興,但是後來公司走了下坡了,下屬們逼宮說公司原來這麼好,現在變得這麼糟糕,是誰的問題?我們不服!
於是乎董事長就說,誒呀這個騷貨當初把我迷的三迷五道的,讓大家受苦了,我明天就甩了她~( ̄▽ ̄~)~
帝王家情感信得住母豬會上樹

(?ò ? ó?)謝謝大家認可,其實對於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在不論古今一旦他們掌握了最高權力,那麼他們表達出來的愛戀、傾慕等等都是基於這種愛戀不會影響到他們手裡不容他人染指的權力,說白點就是一個超級大玩具,玩的很高興,放手很不舍,可一旦權力這塊真正的禁臠被觸碰到了,還不如善良的陌生人


我個人認為,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還是有愛情的。儘管玄宗是帝王(還是那種擅長政治權術,且有些狠的帝王),儘管玄宗很好色,但諸如兩人對音樂舞蹈之類的共同愛好、玄宗喜歡別的女人楊玉環吃醋時兩人的反應之類的事情裡面可以看出來,玄宗對楊玉環應該是有愛情的。

不過我很喜歡袁枚的一首詩。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楊國忠出差一年多,回來他老婆給他生了個娃。
楊國忠一臉懵逼:這尼瑪怎麼就生了個娃?
他老婆:有一天晚上夢見你了,就懷孕啦。
楊國忠:唉,你真是太愛我了,這都是想我想的呀。
楊國忠戴綠帽為什麼戴得這麼興高采烈?

楊家的女人都讓李隆基玩了個遍,你和我說愛情?


這種愛情可真是廉價。
危急關頭借愛人頭顱來穩定軍心,如此狠辣還好意思說他倆之間有愛情。
玄宗與貴妃之間的扒灰破事,根本就與愛情沒多大關係。
想到他倆不應該用「愛情」來關聯。用扒灰,用亂倫,用老牛吃嫩草來關聯最好。
人們稱頌他倆的愛情,無非是玄宗是帝王,貴妃又絕色。
帝王的愛情滿足人們YY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狗血。
絕色更是滿足人們獵艷需要。


莫唱當年長恨歌
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
淚比長生殿上多
——清,袁枚


蝸居里宋思明愛海藻嗎?這也是個問題。功成名就的男人回顧當初打江山的艱辛,覺得還差點什麼,當年青春年少卻沒有轟轟烈烈愛一場,到四十歲以上,想補償自己。他覺得這是愛了。他覺得還能像少年一樣。電視劇里的宋思明用死來成全了自己這個荒唐的夢想,李隆基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江山面前還是從夢中醒過來。
你覺得這是愛情嗎?是一場愛情,是在自己所渴望的純粹的愛情里表演了一番。而愛情本身就是一場迷幻。


老男人需要在年輕的絕色女子身上找回青春。這女子色藝雙絕,品味尤佳,還是兒子的老婆,征服感、邪惡感之下,快意滿滿。
這叫什麼愛情?
這是色情。


這也叫愛情?漢宣帝劉詢比這傢伙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不及盧家有莫愁

長情的明君比比皆是,沒見過哪個寡情的帝王千秋萬代。


最近看了 大唐農藥 又複習了一次馬嵬坡前貴妃自縊。

說實話,以我淺薄的見識,認為李隆基完全是有機會保全楊玉環的。

國舅爺已經死了,將士們要殺楊玉環是怕她秋後算賬,但是楊玉環秋後算賬的資本是什麼?李隆基的權利。如果李隆基當即傳位於太子,願意做太上皇,從此遠退江湖,新帝也不至於不顧自己孝悌的名聲把自己的父親趕盡殺絕。李隆基不是君,自然不會再有清君側,楊玉環也不必死,可是他沒有。

天下男兒涼薄,皆是如此。。。。


恨不生同時 日日與君好
我呸 要是楊貴妃和李隆基同歲 怕是死都不看上楊貴妃了吧


我竟然看成了唐玄奘跟楊玉環的愛情!罪過罪過。


一起死?我看到相約一起死的案例,都是男的活了下來


均為個人觀點,可以友好討論,拒絕撕逼。喜歡記得點贊,反對可以點反對加沒有幫助。

不贊同高票的回答,玄宗不是無情,而恰恰是多情之人。

先說王皇后

玄宗皇后王氏,同州下邽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裔孫。帝為臨淄王,聘為妃。將清內難,預大計。先天元年,立為皇后。--《新唐書》

王皇后是一個善良的人,玄宗能當上皇帝也有著她的一份功勞,可是她本身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不能生育。玄宗常常因此而冷落她,而獨寵武惠妃。但生育問題只是一個方面,王皇后出生不怎麼好,父親只是一個武官,而她本身文化不行,點數全加到武力值上去了,這就出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王皇后的背景不夠硬,無法在她危難時提供有力的保護。如果換成太宗時期的長孫皇后再看看?本身為關隴貴族集團成員,朝中又有長孫無忌把持,王皇后如何能比?

第二,王皇后沒有文化。玄宗多才多藝,自然也希望皇后能夠追隨他的腳步,可王皇后能幫玄宗玩政變,到了要治國甚至夫妻之間一些共同愛好上就不行了,所以玄宗漸漸疏遠了她,轉而寵愛武惠妃。

武惠妃心裡想著皇后的位子,於是想讓皇后的下人們誣陷她,這時,王皇后的個人魅力就體現出來了,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構陷這位皇后。就在武惠妃愁著抓不到機會時,王皇后的哥哥王守一作了一個大死:

後兄守一懼,為求厭勝,浮屠明悟教祭北斗,取霹靂木刻天地文及帝諱合佩之,曰:"後有子,與則天比。"開元十二年,事覺,帝自臨劾有狀,乃制詔有司:"皇后天命不祐,華而不實,有無將之心,不可以承宗廟、母儀天下,其廢為庶人。"賜守一死。--《新唐書》

請注意,這段話中最要命的四個字就是「與則天比」,武則天是什麼人?是當過皇帝的人,唐玄宗親身經歷過那一段時期,政治本就特別敏感,你王皇后想當武則天,你想幹什麼?加上武惠妃挑唆,王皇后就被廢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皇后死後,玄宗十分後悔,以一品禮葬。儘管他不喜歡這位皇后,可畢竟多年的情分擺在這裡。如果玄宗真的冷酷無情,我想也不會有此一舉。

未幾卒,以一品禮葬。後宮思慕之,帝亦悔。寶應元年,追復後號。-- 《新唐書》

扳倒了王皇后的武惠妃並沒有如願當上皇后,後來驚嚇而死。玄宗十分傷心,但是天性浪漫的他不會一生只愛一人,何況他又是九五之尊的皇帝。皇帝看上的人,不管是誰都要得到,然後他就盯上了楊玉環。

公公看上兒媳,放在今天絕對算得上是大新聞,如果是唐代,估計不會如此,第一唐朝皇室有著鮮卑血統,作風有點另類;第二,前面還有一個高宗擺著呢!娶了自己父親的妃子,玄宗一看有先例,哪裡還管得上其他?他太需要一個紅顏知己,以滿足其個人的慾望。

這裡想插句嘴,我對玄宗的境遇感到十分惋惜,前腳促成了「開元盛世」,後腳「安史之亂」就把他打回到姥姥家去了。在開元年間,特別是前期,玄宗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我記得蒙曼老師講過一個「君明臣賢」的故事:

開元年間,宰相姚崇向玄宗呈報一些五品官的人選名冊,請他敲定。玄宗只是抬著頭不說話,姚崇又說了一遍,玄宗依舊抬著頭不說話,待姚崇出殿後,高力士問玄宗緣故,玄宗說了一句:「小小的五品官問題何必來找我呢?姚崇自己去辦不就可以了嗎?」高力士聽完後馬上找到姚崇,將這些話複述了一遍。姚崇頓時感到無比激動,皇帝如此信任自己,自己又怎能不兢兢業業,為國效力?

馬嵬驛之變時,唐玄宗有兩個選擇,殺或不殺楊玉環。玄宗選擇了前者,第一,他不想死;第二,他不能死。當時正處於安史之亂的動蕩之中,東邊郭子儀等人正在全力抵抗叛軍,如果此時自己逝世,對於唐軍的士氣會有很大打擊,甚至會有群龍無首的局面產生。如果馬嵬驛的嘩變士兵不是太子主謀,那麼殺掉了皇帝的士兵很有可能直接幹掉太子,然後把這些逃難的王公貴族全部端掉,江山社稷定然不復存在。如果士兵是太子一手安排的,那麼自己死後,太子繼位能否服眾?會不會其他的兒子們紛紛跳出來割據一方?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以及求生欲的考慮,楊玉環就這樣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那麼玄宗愛不愛楊玉環呢?愛,但並不會全部佔據他的心靈,他的心裡此刻還裝著國家,加之其本身多情的緣故,如果有更好的女子出現,他會愛上她,只不過會在某個時候想起馬嵬驛的那一天,楊玉環也只會深藏於心,唏噓而已吧。

最後,我真的想說一句,要是玄宗像太宗一樣,五十齣頭就死了該多好!李林甫還沒上位,張九齡還是宰相,沒有楊國忠、安祿山,沒有安史之亂。依舊是那一個盛唐!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盛極必衰,無力回天。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


反對@小東 的因為『唐玄宗天性涼薄』就一棍子打死唐玄宗對楊玉環的感情。


首先,唐玄宗對楊貴妃有感情,而且不淺。

唐玄宗對楊玉環的感情,乍一看和順治對董鄂妃的感情頗有相似之處。

最大的相似是他們都是從弟弟或者兒子手上巧取豪奪而來。

雖說唐代很開放,但如果不是喜歡到一定程度了,料想皇帝也不會冒天下不韙,將她奪過來。

楊貴妃出宮的幾次,玄宗『寢食難安』,可見楊玉環對他來說已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唐玄宗對楊貴妃又沒有愛的那麼純粹。

如果順治愛董鄂妃是120分,那麼唐玄宗愛楊貴妃我給60分。為何?

順治和董鄂妃的情投意合,而史書對董鄂妃的評價是『德才兼備』,想來是一對從沒紅過臉的恩愛夫妻;

而唐玄宗雖然的確很寵幸楊玉環,但楊玉環不止一次地被趕出皇宮(上文中的楊玉環出宮的真實情況),《資治通鑒》記載的理由是『妒悍不遜』, 指的是是妒忌其他妃子,對皇上不敬。看來是一對經常吵架的夫妻。

而楊玉環妒忌其他妃子的原因,也是玄宗納楊玉環之後並非對其一心一意。所謂「三千寵愛在一身」,其實不符。

順治在董鄂妃進宮前,也是朝三暮四,今天泡泡小宮女,明天搞搞浣衣局的小姑娘。但董鄂妃進宮後,順治浪子回頭,才是真正的「六宮粉黛無顏色」。

還有,順治看上烏雲珠不止是因為美貌,更因為才情。

雖然楊貴妃通音律,但最讓玄宗垂涎的還是美色。


所以,玄宗是愛楊貴妃的,是很依戀楊貴妃的。

但他愛的更多的是楊的美色,而非品格;

依戀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性命和皇位。


三郎甘棄鸞鳳侶,七夕空談牛女星;
萬里西行君請去,何勞雨夜嘆聞鈴。

定場詩完畢,開始說正題,兩人當然有感情,而且是在那個年代那個等級身份中少有的感情。
事例很多,就說兩次賜貴妃還家的故事,大家可以找找在中國歷史上還有沒有第二個例子。
然後到了馬嵬坡,有人指責玄宗惜命惜位,賣妃求生,我只想回答:
呵呵。
馬嵬之變,是陰謀,還是因士兵飢餓不滿的偶發事件?或者是陰謀與激情的結合體?,是否其中有必然,也有偶然?誰是煽動者?亂兵被煽動後是否完全按照了煽動者的意願行事?煽動者僅僅是一個人或者僅僅代表一方利益嗎,會不會是幾個勢力的結合體?很複雜的一件事。個人感覺,當時的事態是漸進的,肅宗就算開始有自立的打算,也是等到馬嵬亂後堅定的信心,甚至是因此激變的,陳玄禮,王思禮,甚至高力士,在其中起的作用也許也都是很重要的,謀如此大事,不會沒有幾個同盟者聯合的。
扯遠了……說回來,已殺楊國忠,陳玄禮請求賜死貴妃,要是陰謀事件的話,陳玄禮肯定和主謀有聯繫,但他的想法就是清君側,後來的事態不是他所預期的,就是一大號的汪東興……怎麼又扯遠了……再說回來,請求賜死貴妃,玄宗回答朕自處之,此時他還沒認識到事件的性質和嚴重,以為自己的君威還可以擺平,然後眾人再請,兵士聚於室外,玄宗看出來嚴重了,擺架子沒用,於是開始辯解,貴妃居深宮不知外事,也沒用,這時連高力士都看出來了,貴妃facebook,於是也勸,玄宗於是放棄,賜死貴妃。
這就是無情無義嗎?作為封建時代帝王,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好不好?非要一起死才算有感情?(玄宗心想一起死了後人也要罵我因女人失國失身,跟周幽王一個樣,你們那嘴啊,還不如我活著呢,還能給貴妃做做法事……)放棄君位?這想法太超前了,皇帝真的假的也是有法定職責的吧?為了女人放棄?後世會怎麼評價?追悼會開不開了?老傅同志有話說……封建帝王怎麼會把感情放在第一位考慮呢?你們怎麼會有這麼可笑的想法?皇帝家耕地用金鋤頭?
作為帝王,哪怕是失敗的帝王,玄宗那天做的也已經合格了,有的答案說如果他堅持叛軍會放棄的,這種想法毫無價值。要是叛軍就為了激怒他好下一步弒君呢?這種事當時誰能看清?
何況,誰能確定叛軍要求處死貴妃是怕報復?楊氏已經滅門,玄宗已經威權大失,能有什麼報復?誰是最想貴妃死的人?開個腦洞,作為有力皇子,壽王支持了肅宗的行動,作為條件或者回報,貴妃必須死,這樣是不是也有可能呢?
歷史證明,越是慷慨激昂的人,到了關鍵時刻越沒節操,就像這個題目下的好多人,大罵玄宗無情怕死,保護不了女人,可是要是他們趕上這事呢,也許早就「伏地不能起,但曰勿傷朕,急敕左右牽貴妃出,憑諸人處置,貴妃大慟,帝掩面曰汝速去,無累我……」了。
對了定場詩和內容不是一個意思……小瑕疵,請無視吧……


真正的愛情不是在你最好的時候,要把最好的都給她,把她養成金絲雀,廢掉她的翅膀。是在你最不好的時候,仍然想護她周全,給她肩膀。

沒太在意歷史背景,別說什麼迫不得已,我只是就事論事,談愛情。


講愛情,說實話啊,我們比較熟悉的帝王裡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后那才是真的愛情,你不能因為楊玉環漂亮就以為李隆基和她有愛情


推薦閱讀:

某些青銅酒器上(如斝,爵)口沿上的兩根柱有什麼用?
蔣介石和物流有什麼關係?
《自由引導人民》中的露胸女子被稱為自由女神的象徵,為什麼她一定要露胸呢?
為什麼康熙能關門扳倒鰲拜,而漢獻帝無法關門誅殺曹操?
如何看待劉仲敬稱顧頡剛、童書業、楊寬為「中國史學三賊」,拋開華麗外衣也就袁騰飛水準?

TAG:歷史 | 唐朝李唐 | 楊玉環 | 愛情悲劇 | 唐玄宗李隆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