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性和美觀性為什麼大部分情況下是衝突的?

是否可以和「太容易得到就不知道珍惜」的情感做類比,人更容易去關注需要付出代價的事物,從而附著太多情感,而方便實用的東西會由於無需付出而忽略?從而將「美觀性」的定義傾向於一些「苦難的」事物?
比如服裝,家居,甚至銷售員會問:「你更喜歡實用的還是好看的?」


張召忠局座判斷一個新武器好不好先評價的是好不好看。按理說武器是最講究實用的吧。

說來也怪,當你把所有實用性的因素都考慮進去後,你得到的武器就已經很美了。

再舉個例子,iPhone第一代就是基於功能性考慮的,從大觸摸屏為核心的基礎上,結合內部晶元,外面畫一個圓潤的外殼一套,當然這個尺寸也是完全基於人手易用的考慮,over。

你覺得它美嗎?

再舉個例子。

看這條凳子,實用性的典範,你覺得它美嗎?不管你怎麼想,反正無印良品的設計師被他征服了,這個不是某鄉村搬來的條凳,而是muji重磅新款,經過再設計的條凳,當然其優劣需要商榷,可以看看下面這個問題及其回答。
如何看待無印良品(MUJI)把長板凳賣到 1000 塊錢? - 葉清波的回答

我也覺得它是美的。

或許題主是被國內的產品設計荼毒過甚。

當該實現功能都實現了,需要反饋的區域擺好了,這就已經很美了,那兩朵大紅花是怎麼回事啊喂?!

再舉個例子。

哪一把青龍偃月刀更美?

我敢保證,題主也不會覺得第一張那個有多美,但是我也能感覺到題主題目中所說的美觀性就是指的第一張那樣的。

再說,注重實用性不代表不經過設計,也不代表做工粗糙,可惜的是國內很多廉價的產品往往就剩下功能了,做工又很粗糙用料也不好,更加重了題主把美觀和實用割裂開的印象。

國內對設計的理解還停留在工業設計革命前的手工藝人的階段,雕個花呀刻個紋啊就叫經過設計了,鈑金的外殼上漆都沒噴勻邊都翹了。

難怪題主會發出這樣的疑惑。


順著題主的觀點,
先從情感方面來看:
題主提到的「太容易得到就不知道珍惜」的這種感情在我們對美觀性的尋求過程中有什麼影響呢?
對個人而言,美的標準往往牽連著私人化的情結,而且與精神層面的自我暗示有關。
「 關注需要付出代價的事物,從而附著太多情感 」 的這種過程會使得所渴望的事物被美化到現實無法企及的地步,可是追求的辛苦又往往會使它難以等價。誤將審美的喜愛等同於現實的喜愛,是大多數努力結果最終讓人失望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這種期待和嚮往的確會在心裡把餅越畫越大,但這個餅的確切大小同你嚮往什麼樣的 「美 」 沒關係。
稀缺的人和事才格外容易產生吸引力,人們也總為自己缺少的氣質著迷,瞧瞧當下熱鬧的是什麼,大致能知道人們普遍的缺憾在哪裡。

那麼問題來了,設計里的美觀性」到底是個嘛,能弄啥?和村西頭兒的「功能性」關係不清不楚的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說到這就繞不開工藝美術運動。
嗯,看名兒就知道是舶來品,高貴,冷艷,原產地英國。
起於19世紀下半葉,工業時代來的沸反盈天,生產方式也隨之變革,勞動分工重新劃分。工藝美術運動的開山祖師威廉莫里斯嘟著嘴不樂意了,嫌棄機械化批量生產保量不保質,粗製濫造,有違正統,上對不起老藝術家,下對不起人民群眾。於是決定振臂高呼「提高產品品質,反對機械生產」。尋找一個應對方案來解決大批量生產中技術和藝術不協調的問題,讓資本主義反動派們知道知道傳統工藝的厚重。老爺子擁護中世紀精神,認為:裝飾不應該被理解為一種附加的、與社會地位相聯繫的東西,而應該是一種固有的、定義物體屬性的、向它們的使用者展示其功能與特徵的東西。他巧用移型大法將自然形態(花、葉、鳥等)經過簡潔、人性化的設計應用到二維世界。不僅如此,他對」忠實於原材料「和」適應功能「的宗旨的遵循,開山闢地地創造了一種現代設計方法,並在二十世紀現代運動中得到了最終表達。

威廉·莫里斯 壁紙 《鬱金香和百合花》

威廉·莫里斯 花窗玻璃草稿 《桂妮維亞與伊索德》

美觀性和功能性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矛盾不如形容為相互助攻更為恰當。猶如黑白雙煞,雌雄大盜。郎情妾意劍,密宗雙修派。
挨一刀,助個攻,包你想挨第二刀。
挨兩刀,助個攻,活到一百不顯老。


那麼問題又來了,一個是心口硃砂痣,一個是床前明月光,到底孰輕孰重?
嗯,不急,從村西頭兒開始:
啪!
話說清高宗乾隆四年,豪傑處於亂世,亂世引出梟雄。美國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諾首次提出了「形式追隨功能」,後來成了建築師路易斯·沙利文的衝鋒口號立家之本,接著被弗蘭克·勞埃德·高冷·賴特重新表述為「形式與功能相一致」。這兩種表述都指明了「好看」和「好用」兩者在表面上的分離。"形式追隨功能」講開了就是只要功能被滿足,形式將服從於它,討人喜歡也下飯,光看著都能多吃幾碗。沒成想慢慢地傳著傳著就本末倒置嘍,番茄炒蛋蛋炒番茄,這話就被理解成了「理想」的形式總是功能良好。

弗蘭克·勞埃德·高冷·賴特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博物館整體形式簡潔,內部運用三向度的螺旋形的結構創造了一種連續運動的空間,當人置身其中行走時會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空間的流動和延伸。

弗蘭克·勞埃德·高冷·賴特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結合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來看,我們會發現它的形式是受制於功能的。起碼在賴特這裡,一項設計的功能是為了實踐其目的所經由的行為方式。

這就完了?當然不。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祖國花朵兒們不能忘。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搖籃,設計教育界內強調內功修練、講究以靜制動發起包豪斯思潮的武當派還沒出山呢。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包豪斯第一任校長) 德紹校舍

包豪斯創始人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看到工業革命以來大批量生產導致的「技術與藝術相對峙」的狀況,深感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設計心。路不平我來鏟 ,事不平我來管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姆們姆們姆們!針對當時狀況,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相統一」的口號,確定了設計的目的是人而非產品。教導其學員遵循自然和客觀的原則使用材料,並遵循「形式追隨功能」進行設計創作。

馬歇爾·拉尤斯·布勞耶 瓦西里椅子
布勞耶是徹頭徹尾的功能主義者,包豪斯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鋼管強度大,輕盈,能被彎成各種形狀,對與這一材質的使用和挖掘,使得這把椅子成為最偉大的現代主義創新設計之一。他對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於對結構的強調,而非對體量的著重。

密斯.凡.德羅 巴塞羅那椅
金句小能手,代表作 」Less is more「 。 一生放浪不羈愛結構。
同上面那位一樣淘氣的讓人心疼,鋼管玩的出神入化,這把椅子在注重功能和結構的同時也兼顧了線條的流暢和優雅,眾星捧月至今已經發展成一種創作風格。

勒·柯布西耶 薩夫伊別墅
宣稱」房子是居住的機器「,崇尚高效、緊湊的觀念。
薩伏伊別墅實現了許多柯布西耶早期對於住宅建築的想法,如底層架空、橫式長窗、開放空間以及室內與室外的模糊,是柯布西耶在空間、光線、肌理和顏色上進行了大膽嘗試的實驗性作品

迪特·拉姆斯 ET44計算器

主張「Less, but better」,同金句小能手的「Less is more」相映成趣。在包豪斯思潮到當代設計的過渡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作品完成了由「經典」到「日常」的蛻變。
ET44計算器是迪特拉姆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對於按鍵設置的理性網格排布和對色彩的謹慎使用,易於使用者直觀理解按鍵意義。
是否感覺這種設計手法似曾相識,這個妹妹在哪裡見過呢?
別急著摔玉這勞什子了呀快麻溜兒環顧一下四周,看到APPLE的產品了沒?
順帶一提,這種不為了特別而特別、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其詩意簡約的設計風格使得整整一代設計師為其酷炫競折腰,其中喬納森·艾威更是滑動解鎖了老先生的心,成了他心尖兒上的人。


鏡頭切換。
給我個特寫。
謝謝。


理論上講,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行動,設計必須是有意義的。只不過有的意義「更正確一點兒」,有的意義「不那麼恰當」。這個泛指的意義,就是為了實踐其目的所經由的行為方式,即功能。上述作品在功能為大的前提下仍不失美觀,是因為功能問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美觀只是其中的一面,而這一面里的形式和色彩也仍然要為功能服務(例如ET44計算器)。
功能要求里除卻美觀之外,還要考慮:
使用方式(作為工具、交流還是一種象徵)
需求(生存、認同以及目標構成)
設計方法(工具、材料和程序)等

設計過程中遇到的許多障礙,往往是在功能這個大圓圈內的其中幾個面之間豎立起來的。
那些與眾不同的事物,如果只是為了顯得與眾不用,那麼它會很難會被大範圍的接納並長時間的存在。追逐達到頂峰的流行,不會增加任何吸引力。但是那些為了切實解決問題並且精益求精的東西,卻總是能使得人們趨之若鶩,如同吹向空氣稀薄地帶的風。


我覺得漂亮卻不實用,或者實用但是不好看的東西,都是因為設計它的人沒做到極致。或者說他們偷懶了。


實用=能用+便宜
美觀=能用+好用+好看+貴
衝突的是便宜和貴


推薦閱讀:

如何從藝術層面談繪畫與攝影的區別?
有哪些顏色名字屬於好聽的顏色?
如何評價蔣勛的《孤獨六講》及其中命題?
類似於銀翼殺手,大都會等電影,生化奇兵等遊戲的」場景氛圍」有沒有一個統稱?

TAG:設計 | 心理 | 生活經歷 | 美學 | 設計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