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某某科技領域,中國和x國有xx年的差距】這個說法,能不能砸錢瞬間彌補差距?
經常看到類似這樣的說法:
中國xx方面的技術和德國xx方面的技術還有20年的差距。(比如汽車工業,母機、磨具之類的)。
我文層次比較低,請問有沒有高手,願意以一種小學生也能聽得的方式,向我描述一下,為什麼有20年這麼久。網上雖然有現成的資料,但老實說,我看不懂(別笑,你不能指望所有網民智商都高)。
我們家是賣包子的,10年前,我們市生意最旺的那家包子鋪做出來的包子口味勝我10倍,後來我挖了他們兩名員工,只用了一個星期,獲得了他們做包子的方法,做出了一模一樣口味的包子,我的心得是,包子好不好吃,就看原料和製作流程,做包子大概有8種原料和10道工序,我挖的兩個人,分別懂這8種原料和10道工序,所以我能做出最好吃的包子來。
當然,科技領域要比我們包子鋪複雜很多,但是,簡化了說,他難道不也就是原料和工序嗎?我們包子鋪是8種原料,寶馬汽車可能是800個供應商,我們包子鋪是10道工序,寶馬汽車可能是1000道工序。那麼,我們能不能採用同樣的方法,把800個供應商和1000道工序拆解,每個供應鏈條和每道工序,都務必挖到熟練工和技術人員,只要錢夠多,是不是可以彌補科技的差距呢?畢竟中國有很多公司都是不差錢的。
如果是開放市場,什麼都能買得到。那砸錢確實可以解決問題。
其實汽車方面,吉利就有點這個意思,我把沃爾沃買了,就能讓歐洲人給我設計領克,就可以把沃爾沃的供應鏈利用利用。
但是,很多時候,人家是不賣的。有不賣的東西,你自己去砸錢摸索,這就不是單純錢能解決的問題了。
人家的技術和經驗也是多少年探索和積累的,你重來一遍,即使是後發省力模仿山寨也得費點工夫,況且先發者還有各種知識產權壁壘跟你打官司。
而複雜工業品,供應鏈是一層層的,一個汽車上萬個零件,就算你總裝水平達到一流,人家不給你供貨,你的車還是不行。
而分下去某個零件也是有供應鏈的,有供應商的,全部都買下來,都消滅壁壘那難度就大了。一套體系全部達到替代水平需要很長的過程。所以汽車才要努力好多年。
技術含量低的行業,中國很早就抹平差距了,現在有差距的都是難度大的,鏈條長的。
這個要追,即使是大企業,也很難從頭開始解決問題。
你想要變速箱,你能買下愛信嗎?人家賣給你嗎?買不到自己搞,大多數都只能搞難度低可靠性差的雙離合,但是雙離合的核心控制原件是又是博格華納,大陸的,你能把博格華納,大陸買下來嗎?人家賣給你嗎?
包子鋪來類比,就是人家的包子不光有師傅,豬肉的特供的,養的豬是某個豬場的特別品種,調料是某個調料廠特製的。
包子鋪,豬廠,調料廠交叉持股,特製的東西不買給外人。你要複製人家的味道,自己設豬場,自己開調料廠。豬還要養出人家的肉味,調料要學出人家的工藝,這個包子就難以複製了。不可以。先舉個例子:
你花了錢向愛迪生買電燈泡的製作技術,他收了錢以後只會告訴你燈芯用什麼材料做比較好,然後給你圖紙。但是他絕對不會告訴你之前他失敗的那兩千種材料分別是什麼,為什麼失敗以及失敗的流程是什麼樣的。
後者的價值其實根本就不低於前者。
更何況人家愛迪生還不願意把燈泡的製作技術賣給你。
事物的複雜度是隨著變數的增多指數上升的,兩道工序你可能兩三天就研究出來了。但要是一千道工序那沒個幾十年是絕對搞不出的。比如英國勞斯萊斯公司不肯賣給我們航空發動機技術。這是他們幾代人的心血結晶,是給多少錢都不賣的,除非他不想要市場了。
所以我們只能摸索地前進,那就是自主開發。
人是科技領域的決定性因素,知識是依靠人腦來傳承的。買技術和自主開發技術是兩種不同的效果。全世界挖人才,同時致力於自主開發是上策。買技術其實是下策。
英法德這些老工業國一百五十年以來的工業革命的道路不是白走的,經歷了無數失敗的洗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人家學霸一學期認認真真上課看書,你平時翹課打遊戲,然後打算在期末考試前花錢請個老師花一周時間惡補。
考不好是情理之中的事。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你覺得做包子簡單恰恰是因為你有全套的設備,差的就是一個配方而已。說起來你和那個包子鋪差距很小。
假設你之前是個種地的農民,不識字,住的草房子,家在山裡面,你覺得需要多久才能追上城裡包子鋪老闆的步伐?
砸錢可以,快告訴說朝哪裡砸錢效果好,見效快…一千億準備好了,就差目標了。
什麼?還得先砸一千個方向看看哪個有效果?然後再砸其中一百個看看哪個見效快?
……
錢可能大部分花在發現問題上,而不是解決問題上,這也是沒辦法的。
你以為可口可樂的核心技術是那個配方。而有可能核心技術就是「宣稱自己的核心技術是個配方」。首先,砸錢一定能抹平表面的科技劣勢。例子不舉了,就按題主說的包子鋪的來吧。只是砸錢有四個前提:
1.有沒有足夠的錢。最新科技是人家的命根子,不可能說賣就賣給你。追求最新就會造成收購價十分貴,貴到對方願意連命根子都不要了全部給你。
2.能不能買到。這個很簡單了,很多最新科技都不賣給中國的,比如45nm以下的光刻機,用來製造晶元的。中國是靠自力更生+鑽空子+各個擊破+挖人才才突破到了28nm,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但比起現在主流的16nm以下還是有一到兩代的代差。
3.能買到也買得起,最終能否盈利。即使某些東西買到了,也買得起,但是由於代價太大,市場又沒有那麼大,造成付出的成本平攤到每個產品頭上要增加非常大的成本,導致最終無法盈利。或者最終產品售價太貴,自有品牌無法支撐這麼高的售價。沒有辦法盈利的話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採用最新技術。這樣在技術上還是有代差。
4.有沒有整合能力。為什麼把汽車的製造叫做「工程」,而把包子的製造叫做「製作」呢?因為汽車是一個很複雜的結合體。這裡面有結構力學、空氣動力學、機械工程學、電氣學、信息學、美學、聲學等等非常多的學問結合在一起。不是說把寶馬用的鋼板、機械設備、內飾、電器等等東西拿來就能做出一輛寶馬的。吉利當年造車拆了那麼多輛賓士,也才在20年後,並且在收購併整合了沃爾沃的一眾人才和體系的情況下才能做出現在博字輩這樣基本達到同等級合資車相當質量的汽車。這20年間吉利並不是買不到寶馬的配套設備,但是並沒有寶馬的整合能力。
如果沒有上面四個前提,那麼題主所述的問題就是偽命題了。
再舉個例子吧。咱不說複雜的汽車和機械行業,拿我比較熟悉的鋼鐵行業來舉例子吧。
鋼鐵業,在中國儲備的人才不能說不豐富,相關的研究不能說太過落後。所以在人才和技術儲備上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距。
生產設備來說,寶鋼78年建廠,引進的是新日鐵的全套設備,當時在國內是最先進的,因為其他企業用的都是蘇聯的老設備。到現在,新日鐵用的還是78年賣給寶鋼的設備,並不斷進行技術改造。而寶鋼在內的幾乎所有國有鋼企都換成了全套的德國設備,理論上比新日鐵的設備要好得多。所以生產設備也不落後。
但是,中國在高端鋼材的生產上始終存在困難。用於航天業和造船業的很多關鍵鋼材還需要從海外進口。說個我比較熟悉的鋼種,取向硅鋼。這東西就是輸電網路上的大變壓器裡面層層堆疊的鐵芯的原料。中國現在只有武鋼和寶鋼突破了高磁感低鐵損的取向硅鋼技術,俗稱Hi-B鋼。其他家還在摸索,有的有一些成品但是成材率太低,生產數千噸才有幾百噸可用成品。而武寶兩家的成材率其實也不太高。這方面最領先的是新日鐵和韓國的浦項制鐵。新日鐵突破技術的時間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浦項是在2000年前後。他們已經做到成材率非常高而且成本非常低。低到高牌號的取向硅鋼交了中國的反傾銷保證金後仍然可以在國內市場和武寶的同級別產品展開競爭。
這裡,他們的生產設備、人才儲備和中國比起來並沒有太大優勢,但為什麼中國的取向硅鋼就這麼難呢?
因為沒有成型的研發體系和生產管理體系,以及整合研發和生產的統籌能力啊!
寶鋼研究院只有幾百個研發人員,新日鐵有幾千名;寶鋼的研究和生產基本是脫節的,研究的搞研究,生產的管生產,並沒有一個成型的研發-生產-取樣分析-再研發-更改生產流程或改造設備-再分析的體系。中國的國企一般搞的都是項目制,比如召集一個研發小組,包括領導、研發、生產、檢驗等等的人員,設定一個目標,比如突破XXX牌號的XXX鋼種,然後大家就去搞這個。搞出產品之後,這個小組就解散了,大家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去,並沒有繼續追蹤和繼續突破的後續動作。直到發現這個產品競爭力不足了,就再拉一個小組,再去突破下一個目標。這樣的體系是永遠落後於別人的,只能追著別人的腳步亦步亦趨。而且每一次攻關與上一次的相關研究並沒有很強的延續性,甚至是全新的實現方法,這樣就造成研發體系不連貫,每一次的攻關行為並不能為未來的突破打下什麼基礎。
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砸了錢買了最好的設備,卻在生產著最爛的鋼材。
所以,光砸錢是沒有用的。體系、制度的建設也不是一天兩天能達到的。所以,我說在表面上是可以抹平差距的,但是這種抹平並不能帶來後續的連續升級和繼續研發能力。這些都需要時間去建設和消化。所以,不要把這個問題看得那麼簡單。
有題主這個想法一點都不奇怪,我小時候也這麼想。長大一點兒中二了覺著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不是什麼東西都能用錢買到的…然而
然而現在我才意識到,什麼積澱傳承都是瞎扯,問題根本不在什麼錢買得到買不到,而在於「我們國家有錢」根本就是個錯覺。
還是用做包子作比喻,你家能挖來包子師傅,根本原因在於你家更捨得花錢。現在你想用同樣的方法挖來NASA的技術,首先,錢呢?
NASA在2017的預算:195億(單位美元/年,下同)
中國航天局16預算:13億(外方估計)
(此處應有黑人問號表情)
美國軍費:6000億
中國:2000億(這個應該也是外方估計)
NSF(美國自然科學基金):70億
中國國家自然基金:32億 (2012年)
也許你覺著科研上的差距不算大,但是不要忘了美國的私人科研投資非常巨大,光在生物醫藥這一塊我能想到的:
霍華德休斯醫學院:~10億
蓋茨美琳達:~40億
還不要提其他學科從工業界來的funding source。最近連航天都開始有私人資金湧入了。
所以說,等有了錢卻是可以買很多東西,也許追上不光要有錢,但是至少能從20年追到5年。
然而現實是,歸根結底,還是太窮。
========================補充的分割線=======================
竟然被孟政委翻了牌子,一下多了這麼多贊。補充幾點:
- 航天領域的錢可能算少了,因為中國軍費有一部分還會傾斜過來(即使13億本身就是外國機構估計的),但是實際上美國軍方和NASA合作也是不少的。
- 自然基金委從觀感上確實要比12年的數據高(暫時找不到數據),但是不要小瞧美國私人資金的分量。NSF感覺上更像是給冷門基礎學科保底的機構,大部分熱門領域都是大筆大筆的private funding(比如盛大的陳天橋)
- 有人說我們GDP那麼高為什麼日歐俄的核心技術還是買不來?搞清楚,GDP本質是國民生產總值,大概相當於你每年賺多少錢。你現在富了不代表你買得起別人的東西。舉個例子,人家以前賣包子每年賺十萬,每年拿出五千塊錢攢了20年攢出了全自動蒸包機,你這兩年逆襲了每年賺20萬,請問你想買下別人的蒸包機你能出多少錢,人家多少錢賣?人家肯定要比十萬買的高得多,成本,通脹,甚至技術本身因為稀缺性的溢價人家給你報20萬就很不錯了。你會用你一年的收入去買人家的一台高端機器嗎?
- 關於GDP還有一點就是,GDP相當於賺錢,那麼GDP不是存款,更不是你能支付多少。中國人口世界第一多,光維持14億人民吃喝民生就消耗的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多,再加上周邊政治環境不穩定,後發國家本身容易被薅羊毛,能擠出來研發的錢真的不是很多了。
- 所謂中國人工更低這個問題本身就和「挖來人才」相矛盾,試問如果不考慮政治問題,你願意在發達國家領平均工資呢還是發展中國家?答案肯定是前者,發達國家不是隨便叫的。更不要提世界上我估計除了中國人,同等條件下在美國生活不如中國把。換句話說,在挖人才這個事情上,你不給人家足夠多的錢(有時候可能也有其他利益),別人是不回來的。說來說去,還是卡在這裡,給不出那麼多錢罷了。
其實這兩個說法都是錯的。
這既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時間的問題。
舉個例子,紅旗轎車。中國給了它幾百億,近60年時間。 進口車往死里收稅,保護國內車企。國慶50年,60年閱兵,給紅旗做多少免費廣告? 你要給邁巴赫還不收賓士十幾億?
結果呢? 2011年全年銷量---------兩台!!!
結果呢?抄了個奧迪,說是抄雄獅! 雄獅刨你們家祖墳了?見過長這樣的雄獅嘛?
結果呢?概念車裡放個茶壺!
下次放宇宙飛船上也掛個中國結多好? 和諧號掛個紅兜肚?
這個同時出現三種以上語言的中控,我都不知道從何噴起了!
人家收購捷豹和路虎才花了100多億人民幣。你花60年幾百億折騰出點啥了么???
你再砸60年幾百億,你猜又能如何?
有些東西在心裡。不是錢不錢的事兒。
。
。
————————————————————————————
另外,反對以下某高票答案 「中國航天局經費比NASA少很多...」.
1. 假設數據真實,也只能說明你錢少干不好,但你不能證明錢多就幹得好。
2. 別總跟美國比。世界200個國家。你的經費已經吊打多少人了。
3. 這種理論,給蛀蟲和懶蟲各種借口而已。 你就是按照美國的經費配置,他轉身移民美國了,這錢又被美國稅務局收取發給NASA了。
就好比,你說,「要是讓我長到2.26,我打球也能超過姚明!」
那我會說:「盡特么整些廢話!你他娘的倒是先干趴1米75的小托馬斯啊?」
這是種簡單易懂的說法,即落後方現在的水平是領先者在多少年前達到的。比如小王20歲身高一米七五,十年前是一米三,那麼就可以說領先了一個一米三的孩子十年。
80年代講「中國和美國差距有多少年「,發電量、鐵路里程、汽車數量、人民教育水平等等,計量單位?
百年!
美國1870年鐵路里程85169公里,我國80年代五萬三,2009年才有了八萬六。但現在的中國鐵路跟美國比都不會很虛。
經濟如此,產業亦然。工業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可能瞬間追趕,汽車產業是德日立國之本,比包子複雜多了,豐田的管理美帝都要學習,類似你們市裡最好的包子和肯德基的差距。同樣是代工造手機,鎚子的品控簡直是災難,學問大著呢。
至於很多人喜歡鼓吹的小眾行業以小見大,圓珠筆頭螺絲釘儀錶之類的,純粹是效益問題。
我們可以舉一個很多人更熟悉的例子,日本。日本抄襲各國名牌合集,日本山寨大百科_趣味科普人文_科技_bilibili_嗶哩嗶哩
您說六十年前日本滿世界抄襲的時候,難不成是領先者屈尊紆貴?這不一樣成就了精日口中的黑科技天頂星么?
德國抄襲英國,日本抄襲美德,韓國抄襲日本,中國抄襲世界。
後來者奮起、敢抄、趕超,這是真理。
所謂「後發優勢」,搞科研最難的是在無路中開新路,美帝研究DSI進氣道不知耗費多少,成功後中國照貓畫虎風洞一吹,成了。
想知道中國哪裡落後,去查「瓦森納協議」,美國比咱們清楚。。。
產業而論,除了後發優勢,享有既得利益的先發者還有可能止步不前,比如當年英國坐擁無數殖民地巨額利益唾手可得,資本拒絕產業升級二次革命,於是就被美德超越。孟德爾強答的航天,冷戰結束後美國的發展速度下降了不知多少倍——看了評論發現雞同鴨講,他說「有人認為中國航天比美國強,所以我要說實話」,講道理這麼想的沒幾個吧,冷戰美蘇的航天至今依然吊打全球不是常識么。。。。
題主的疑惑其實更適用於科學界,二戰前美國的科學水平不夠給老歐洲提鞋的,元首一發助攻,愛因斯坦等無數科學家逃往新大陸,美國搖身一變成為學界巨無霸。
其實題主這個比喻打得有點瑕疵,你家和別人家包子鋪差的只是原料和工序,技術代差並不是很大。
如果還原回來這個比喻,咱們國家跟人家的技術代差應該是他家有煤氣,自來水,精磨麵粉,鮮肉,調味料齊全。而我們家上述啥也沒有,你有錢能挖人,但是你有錢買煤氣公司,自來水公司,磨坊,豬肉加工廠,調料生產廠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底層技術差著代呢,光有現成工序和人員木有用唉。
我們家是賣包子的,10年前,我們市生意最旺的那家包子鋪做出來的包子口味勝我10倍,後來我挖了他們兩名員工,只用了一個星期,獲得了他們做包子的方法,做出了一模一樣口味的包子,我的心得是,包子好不好吃,就看原料和製作流程,做包子大概有8種原料和10道工序,我挖的兩個人,分別懂這8種原料和10道工序,所以我能做出最好吃的包子來。
問題都不在於你們家挖人的錢從哪裡來。
問題在於你家為什麼要做出最好吃的包子來。
你家不是為了吃到最好吃的包子,你家是賣包子的,所以你家要做出最好吃的包子,然後靠這個賺錢。
國家也一樣,這麼大個國家,當年一窮二白,原子彈都造出來了,如今天朝盛世造個汽車飛機還是問題嗎?
問題是你到底想幹嘛。想要抄個波音寶馬,難么? 當年爆炸第一個原子彈的費用差不多是相當於一年財政收入的1/4到1/3 。
如今領導人一聲令下,拿著2015年四分之一財政收入,六千多億美元,你可以把空客波音和你叫得出名字來的汽車公司差不多一起全買回家。
然後呢。
還是那句話,你去挖人,歸根結底不是為了做出最好吃的包子,而是為了做好生意,面上有光那是順帶的事。如果這做包子的師傅漫天要價,那想必你家也不會非要去爭這個第一的虛名。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覺得,當時諸如下馬運十,買不如租,都和勒緊腰帶做原子彈一樣是合理的決策。不改用做政治的思維做生意。上海飛北京,時間服務都一樣的兩個航班,哪怕只差了一百塊錢,你也不會選貴的。航司也一樣,性能指標都一樣,油耗能低5%,他也不會為了民族大義選 差的。這就是腳踏實地的市場精神。
就是這樣從實際出發的市場精神,幫助中國從三十多年前那個事事都要爭先,處處都要出頭的弱國和窮國走到了今天這樣的地位,然而令人不安的是,似乎人們出奇的健忘。沒過三十年,就忘記了當年處處是國企時,買賣憑票的日子,發了大財,就忘記了悶mo聲。
隨便說個產品吧。比如勺子 當然 隨便一個東西而已 不要糾結具體產品
選什麼樣的材料合適。什麼結構合適呢 垃圾材料性能不好。有好材料太貴。 實驗吧 測試吧 模擬吧。 折騰了一年 發現aaa材料 bbb結構最好了 這個實現了最基本的能用這個目的 但是 還很粗糙 不能說好 不能說方便。
下一步
一個勺子多大尺寸讓人用的最舒服 需要實驗吧 需要測試吧。 好 實驗了半年 發現aaa大小的最舒服。
然後製造 用什麼設備 什麼方法能造出來這個東西。研究了半年。好 ok了
忽然發現 如果要滿足aa材料 就不能用bb設備很簡單的製造出aa結構。否則費時費料。
改吧
折騰了三年 各種問題ok了
然後做可靠性測試。發現 別人家的勺子10年沒事 我的勺子1年就用斷了。怎麼辦
返回來 看看材料夠不夠用。 結構合理不合理 製作過程有沒有問題。測試過程是不是完整。得到的數據是不是有用
好 修改過程又經過了三年 沒問題了
放市場上賣賣看。
結果消費說。這個形狀不好啊。我們喜歡那個形狀的。
好 改吧
各種過程又轉一圈
三年又過去了
再一次拿出來的時候 對方市場上的同類產品一經經過了10輪測試10輪修改10輪驗證 性能已經比我的強大了20% 價格還一樣
傻眼了 我好幾年功夫研究的東西 還不如對方10年前的產品
趕快定製第二代產品的研究計劃 要求性能提升30% 價格降低10% 生產效率提高10%
然後發現 想提升性能 價格一定上升。想降價 生產效率一定下降 想提高產品生產率 性能一定下降
最後在各種妥協下 折騰了10次修改 用了十年時間 第二代產品上市了。而同一個時間 對方選手的設備 3年前就上市了 性能不變的時候 價格降低20%
頓時趕腳。我? 我要不拚命追趕。 永遠比別人同時期產品差勁啊
然後努力研發 努力修改 因為花錢太多 三年後資金鏈斷裂
倒閉了
是無數人智慧的努力 無數次修改的結果 無數次驗證測試實驗的結果。
想要提升一點性能 超越對方
必定需要大量的時間 金錢 智慧 還有承受各種失敗
首先,我得說下,題主你的想法是可行的。
得到關鍵技術的情況下,是可以瞬間抹平時間的差距的。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航空工業剛剛起步,從事飛機設計的人才少的可憐,但是為何中國能夠短時間內實現從只能修理飛機到能製造螺旋槳飛機,再到設計製造噴氣式飛機的大跨越呢?這裡舉一個中國著名噴氣式強擊機,強五的例子。
說到強五,就必須要提它的總設計師,著名飛機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陸孝彭陸總。正是他,在強五被迫下馬的時候,帶著7個設計,2個工藝,4個工人,還有1個資料員,一共14人,設計工藝製造三結合,就這麼搞了幾年,硬是把強五繼續造了下去。
但是除了這種艱苦奮鬥精神,強五的誕生,和國外的先進技術也是分不開的。在蘇聯提供的米格19的基礎上,結合陸總回國前在英美留學工作的經驗,才能設計出這款美蘇結合的名機。而且設計和製造期間,蘇聯專家也多次來中國幫助對圖紙和製造進行審查。中國建國初期,航空事業的發展和蘇聯的幫助是分不開的,這些幫助,抹平了中國航空科技與先進國家數十年的差距。
不過,雖然理論可行,但是實施起來難度很大。除非像剛剛說的,國外主動幫助,靠挖人是很難的,因為這不比題主你說的包子鋪,高精尖技術在各國都是高度保密的狀態,你挖個做包子的,不管是你,還是被挖的人,頂多是道德問題。但挖這些技術人員,那就是法律問題了,涉及重大秘密的,不管哪國,都是屬於叛國行為了,這是要被槍斃的。哪怕有個別要錢不要命的被策反了,那也和題主你提的一樣,他能提供的信息也只是1000道工序中他負責的那一道而已。那麼,哪怕富如美國,也沒這個能力誘惑到這麼多人去投奔它。中國顯然更沒有機會了。
所以,更多的時候,還是要尊重客觀規律。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我對目的導向的中國科研界的領導說一句:
你們不能容忍失敗和低效率的成功,
那麼技術的積累和複雜的成果,
也不會容忍你。
這麼說吧!
我小時候在蕪湖縣鄉下長大的。
今天我回到蕪湖市。在蕪湖市區熙龍灣買了一套3居。明天就去銀行做貸款。
我記得我小時候來蕪湖市區上學,不僅要交學費還要交借讀費。一個學期3000然後上不起就回去了。交了2個學期就回去了。
現在我知道了。那群小時候蕪湖上學的同學。他們出生就有房子了。
所以我和他們差距20多年。
還是在蕪湖上小學。那個時候上的好像是個三元小學。班上很多人都去過很多地方玩過。我記得有個小女孩去過天安門,看到過照片。
我記得老師要讓我寫去哪裡玩過。我寫了一篇內容去天安門玩的。就是按照那個年畫上天安門描寫的。然後老師上課讓我讀出來。當著全班人嘲笑我,說你那麼窮去過天安門。我那個時候特別羞愧。就說是做夢夢到的。
然後還是被嘲笑。
現在我去過天安門,長城。我和那個小女孩差距是10多年吧!
還是在小學,就有同學坐飛機去泰山玩了。
他們去南京坐飛機。回來那個吹啊!什麼看過機長室,我叔叔就是開飛機的。
現在我也坐過飛機。我和他們差距10多年吧!
補一個。蕪湖有個萬里軍用機場,那個時候在鄉下天天看戰鬥機飛。導致TMD我小時候一直都以為坐飛機和做摩托車一樣,帶兩個人,一前一後開的!
可以,把美國買下來就行了。
一個婦女可以懷胎十月生個小孩,十個婦女能夠讓單一的小孩在一個月里生出來嗎?
=======
補充:長期當然可以,持續而大量的投入幾乎就是科研項目成功的充要條件。但是題主問的是「瞬間」啊!
砸錢嘛,確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那都是小問題。
比如,你就買不到美國最先進的航母的圖紙,你砸錢?往哪裡砸?砸太平洋里嗎?
以你的包子鋪為例。
你可以去挖別人店裡包包子的員工;但是你挖不到美國波音公司最先進的生產線上的工人
你可以花重金搞到別的店裡包子的配方;但是你買不到美國B22隱形轟炸機的圖紙
如果是自由市場的話, 當然砸錢都可以, 用錢買時間是很常見的商業邏輯: 但問題是, 沒有自由市場, 那只是歐美虛構出來給發展中國家的假象, 對中國來說, 限制多到很多技術中國自己都研製出來了, 美國自己對華裔科學家的釣魚等等也屢見不鮮, 防得厲害。這種情況下, 砸錢只能起到比不砸錢加速的作用, 砸錢縮小差距是可能的, 純砸錢消滅差距, 不太現實。
中國的資本這麼豐富, 有點耐心, 少砸點什麼共享經濟,多砸點科研實業, 就算砸不出全面領先,也能砸出不少成果。砸錢不一定能瞬間彌補差距,但不砸錢一定彌補不了差距。
綜合一下大家的回答
1、你花錢想買,人家不賣。
2、中國的科研投入比美國少,就是說中國沒錢去買技術,科學家的待遇也比不上美國。比如施一公在美國住300平米的房子,在中國只能住100平米。
3、買一個技術容易,但是買不起一個產業鏈。大家都知道一個航母需要幾萬個廠家的配合,那裡面的技術點怎麼也有十多萬,這一個一個都拿錢買?買不起呀。就算買了,艦載機上技術、驅逐艦上的技術不要錢?巡洋艦、綜合補給艦、核潛艇這一套你又怎麼去買?
推薦閱讀:
※繪畫遇到瓶頸期了怎麼辦?
※在網上言辭極不友善的人,思維是什麼樣的?
※是否經歷越多、知識越多的人,越會相信神秘主義、玄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