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吉爾吉斯斯坦人?
相關問題請問大家,詩仙李白的《靜夜思》裡面的故鄉是哪兒?碎葉城還是江油?
李白出生在唐,居住在唐,父親是唐人(母親我不清楚,不下定論),他認為自己是唐人而且還在詩中稱自己是唐王朝的宗室遠親;那麼問題來了,唐人是中國人還是吉爾吉斯斯坦人?
《胡無人》
唐 李白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無人,漢道昌。
陛下之壽三千霜。
但歌大風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學到的知識表示李白是中國人。在文化上他是中國人,在軍事上他是中國人,美國人認為他是中國人,中國人認為他是中國人,他一定是中國人。
你的意思是。。。吉爾吉斯斯坦。。。自古以來。。。。?
題主這種思想很危險啊,很容易變成外圍皇漢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啊。
用今天的名詞去給古代人添加標籤。
首先,我說李白不是中國人,這個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沒錯,李白出生地確實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可當時的唐朝的地皮呀,人家說是唐朝人當然沒毛病。
如果韓紅出生在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藏自治區,我是不是可以說她是吐蕃人?那不被人笑智障么。
當然,你要硬說中國如今還有吉爾吉斯斯坦的法理領土宣稱,那你就真的是邏輯混亂的外圍皇漢了。
羅永胖祖籍山東,現居上海,照題主這個邏輯,我要是原教旨一點,是不是可以說自己是吳籍齊人羅永胖?
要是在上海碰到一個差不多原教旨的重慶人王永瘦,還自稱吳籍蜀人王永瘦的,我是不是該糾正他你應該是吳籍巴人,而不是陽春白雪,哦不,而不是吳籍蜀人?
這得搞清楚一個事情,一個人之所以是某國人,是因為他擁有該國國籍而不是他出生的這塊土地曾經或者未來屬於哪國。並且一個中國人,不論出生在哪裡,只要沒有入外籍都不改變他是中國人這個事情。
李白是粟特人
碎葉城最開始也是粟特人的殖民地。
不然為什麼叫「白」呢
(那些說李白是突厥人的,突厥人就不是中國人了?)
好像應該是華籍吉人。
讀起來好搞笑。
哦不對,應該是唐籍粟人。
讀起來更搞笑了。
呵呵,神仙下凡除了漢族還會選別的?
截自蔣志的《李白與地域文化》一書部分段落,原文較長,侵刪。
作者其中部分就李白鬍人論展開了論述,論據詳實,資料充分,且逐個反駁了李白鬍人論的各種觀點,總的來說可信度相當高。
李白是我國的偉大詩人,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他當然是中國人,是漢族人,這本來是不成問題的,但近幾十年卻出現了異議。在1930年就有人說李白是生在大食國的外國人,陳寅恪先生則說李白「本為西域胡人」。後來又有人說李白是突厥化的中國人或中國化的突厥人。詹鍈先生同意陳寅恪的觀點,加以論證,郭沫若先生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批駁了李白是西域胡人的觀點,說「李白肯定是漢人」。日本松浦友久先生又反駁郭沫若的觀點,認為「李白的家世本來是西域異族」,筆者曾對松浦先生的觀點質疑過,後來李家烈先生又重申松浦先生的觀點,而且走得更遠,認為「李白不是漢人,亦非邊疆民族」,也就是說李白是地地道道的「老外」,徐文海、李曉峰先生的《李白詩酒人生》一書中,竟赫然出現一個小標題:「李白是外國人。」對此不能不一辯。
說李白不是漢人,甚至說是外國人,其論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中亞碎葉是唐代才納入中央政權管轄範圍,因此李白先世不可能是隋末貶謫到中亞的,他們原本就是住在西域的胡人。(2)李白及其親友故意隱瞞異族家世,以免政治上受歧視。(3)李白之父無真實名字。(4)李白懂外語。(5)李白的生活習性不像漢人。(6)李白與漢族儒家文化相去甚遠。(7)李白的外貌不像漢人。現就以上幾點,提出筆者的不同看法。一、隋末唐初大量中原人遷入西域,李白先人就是這些遷徙者之一
持李白異族說者,只看到了中亞納入唐代版圖的時間,而忽視了在這之前中原漢人已與中亞有密切交往。早在西漢時期,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包括碎葉地區就屬漢朝西域都護管轄。魏晉以後這一地區仍然與中原保持著政治和經濟上的某種聯繫。6世紀中葉,突厥強盛,控制了東到遼河,西至裏海的廣大地區。隋初,突厥分為東西兩部,碎葉成為西突厥統治的心腹地帶,隋朝西部的版圖達且末、鄯善、伊吾(都在今新疆境內)。隋朝與突厥時戰時和,交往非常密切,隋朝為加強西部邊防,在且末以東「置郡縣鎮戍,發天下輕罪徙居之」,如薛道衡被縊殺後,「妻子徙且末」。隋末天下大亂,大量中原漢人遷往突厥控制的地區,這方面的記載很多,如《北史·突厥傳》:「隋末離亂,中國人歸之(突厥)者無數。」《新唐書·高昌傳》:「大業末,華民多奔突厥。」《大唐創業起居注》:「自頃離亂,亡命甚多,走胡奔越,書生不少,中國之禮,並在諸夷。」連隋煬帝的皇后蕭氏和孫子楊正道也跑到突厥去了,突厥可汗還替楊正道組織了一個流亡政府。這些逃亡去的或被突厥擄掠去的中原漢人,在唐初有一部分被贖回,如《資治通鑒》卷一九三載:「隋末,中國人多沒於突厥,及突厥降,上(唐太宗)遣使,以金帛贖之」,「乙丑,有司奏,凡得男女八萬口」。有一部分漢人則繼續留居西域,如玄奘西行經「呾邏私城……南行十里,有小孤城,三百餘戶,本中國人也,昔為突厥所掠,遂鳩集同國,共保此城,於中宅居,衣服去就,遂同突厥,言辭儀範,猶存本國」。根據李白自述而寫成的李陽冰《草堂集序》云:「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九世孫……中葉非罪,謫居條支。」「范碑」說李白「其先隴西成紀人……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這些記載與前述的歷史背景是吻合的。隋末有十萬以上的中原人去突厥控制下的西域,李白之先輩為何不是這十餘萬分之一呢?至於去西域的原因,《草堂集序》說是「謫居」,「范碑」說是「被竄」,這裡有因罪被流放的意思,也包含有由漢民族居地移往外域的意思。隋大業中,西域的且末就有輕罪人徙居,李白的先輩就是其中之一,大業末天下大亂,河西走廊一帶也燃起了戰火,他們又隨著中原人向西域遷徙的大潮流,再向西遷至碎葉,定居下來。後來就把這一段經歷籠統地稱之為「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泛指西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李白的先輩應當是《大唐創業起居注》中說的「走胡奔越」的「書生」之一,他們保存了「中國之禮」即漢文化傳統,一代代傳下來,由李白繼承。
二、李白及親友並未承認其為異族
究竟李白是不是胡人,首先應尊重李白本人的意見。從李白的詩文中以及根據他的直接、間介面授而寫成的《李翰林集序》、《草堂集序》、「范碑」等具有權威性的材料中絲毫也看不出他是異族人,而是說他祖籍隴西成紀,李廣之後,涼武昭王九代孫,是地道的漢人。李白曾與許多李唐宗室認親,姑無論他是不是真正的李暠九代孫,但起碼他是漢人才有可能與李唐宗室的人稱兄道弟。既然當年李白及其親友都未承認異族出身,為什麼事隔千餘年後我們硬要說他是異族出身呢?又何必把一個簡單明了的問題弄得很複雜呢?
松浦先生也承認李白「在主觀上是把自己當做漢人的」,但他又說李白是有意隱瞞自己的異族出身,因為異族人「參與政治和依靠權勢者的推薦而顯達是沒有希望的,甚至連通過科舉而參與政治也是不可能的」。李家烈先生說,「在唐人眼中,胡人地位相當低下」,李白為了不被人歧視,不得不掩飾自己是胡人。
我以為此種看法不符合唐代歷史。唐朝是在長時期民族大融合基礎上建立的繁榮富強的具有開放精神的朝代。李唐皇族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唐高祖的母親獨孤氏,唐太宗的母親竇氏,唐高宗的母親長孫氏都是鮮卑人,在唐朝皇帝身上就有異族血緣。唐代的統治者改變了前代帝王歧視異族的狹隘的民族觀念,解除了華夷之防,採取了「華夷一體,一視同仁」的開放的民族觀念。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與李白同時代的李華也說:「國朝一家天下,華夷如一。」由於唐代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所以邊疆少數民族和外國人遷入中原的不少,僅在長安百萬居民中就有百分之五的胡人,他們與漢人長期和睦相處,並未受歧視。在唐代有不少出身異族的人被擢升提拔,身居要職,如貞觀四年(630)平定東突厥後,「其酋首至者,皆拜為將軍、中郎將等官,布列朝廷,五品以上者百餘人」。唐代許多聲名顯赫的將領出身於異族,如突厥人阿史那杜爾、阿史那忠,鐵勒人契苾何力,突騎施人哥舒翰,契丹人李光弼,百濟人黑齒常之(也可以說他是外國人)……這些人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軍,有的還娶公主為妻,有的封為國公。異族人不僅擔任高級將領,還有被提升為宰相的,從《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統計:有唐一代369個宰相中,有18人是異族,約佔5%,其中有匈奴、鮮卑、奚、契丹、沙陀等國內少數民族,還有高麗人、安息國人可以說是外國人。著名的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在開元年間來唐後,先後擔任過補闕、衛尉少卿、秘書監、左散騎常侍及鎮南都護等要職。唐代的科舉制對異族人以及僑居中國的外國人並無歧視,他們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者也不乏其人,如新羅人崔致遠,波斯人李彥升都以進士顯名。宋人錢易《南部新書》載:「大中(847—859)以來,禮部放榜,歲取三二姓氏稀僻者,謂之色目人,亦謂曰榜花。」這些姓氏稀僻的色目人,也就是異族人。開元初,唐王朝官修《姓族系錄》,「其諸蕃酋長,曉襲冠帶者,亦別為一品」。也就是說將少數民族首領也列入士族之中,大大的突破了「華夷有別」的傳統偏見。李白生活在沒有民族歧視政策的唐代,如果他真是異族人,沒有必要隱瞞自己的族屬。
三、李白之父沒有留下真名,只能說明他是隱士,而不能推論出是異族人
陳寅恪和松浦先生說李客非李白之父的真名,是因為「西域之人其名字不通於華夏」,他「終生沒有正式的中國名字」,所以說他是西域胡人。這種說法不符合史實,西域胡人移居中國者不少,他們定居後都取了一個中國式的名字,昭武九姓胡人移居中國的都以國為姓,「凡西域人入中國,以石、曹、米、史、何、康、安、穆為氏者,大率俱昭武九姓之苗裔也」。也有不少胡人改姓李,如李珣一家的祖先就是從波斯遷入中國做藥材生意,定居中國改中國式姓名;又如宣宗時進士李彥升是大食人,改中國式姓名。再從遷居中原的胡人死後的墓志銘上看,他們也都有一個中國式的名字,如在長安出土的《唐故米國大首領米公墓志銘》:「公諱薩寶,米國人也。」《安令節墓志銘》:「君諱令節……出自安息國王子。」像這一類的墓志銘還不少,不僅在他們的墓志銘上都有一個中國式的名字,還寫明了原來的國籍,這些都說明西域胡人遷居內地,並非「其名字不通於華夏」。據「范碑」云:李白之「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李客」就是從外地遷來的姓李的客人的意思,這的確不是他的真實名字,如果他是異族,定居在青蓮鄉後,完全可以像當時成千上萬個內遷中原的胡人那樣改一個中國式的名字,然而他沒有這樣做,而是隱去真名,任別人叫他李客,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是一個有意隱瞞真名的隱士。所謂隱士就是那些遠離或逃避社會現實的士人,即所謂「不事王事,高尚其志」的知識分子。隱士的存在是中國古代社會不容忽視的歷史現象。在國家初步形成時就有巢父、許由這樣的隱士。秦漢以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確立,士階層的主體人格與專制主義發生衝突,其中一部分人採取消極逃避的形式,遠離政治,隱居於林泉,這種現象歷代不衰。唐代是中國古代隱士史上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隱士人數之多超過前代。在唐詩中出現的「處士」、「征君」、「逸人」等都是指的隱士。「當時天下一君,四海一國,舍乎此則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於朝,則山林而已矣」。儘管唐朝前期,天下太平,政治清明,又實行了科舉制,為士人發揮才能開闢了廣闊的前景,但在君主專制主義和官僚政治的制約下,科舉並不意味著真正的公平仕途競爭,而且科舉取士名額有限,「士十於官,求官者又十於士」,有的士人不願意去擠壅塞的仕途,而走上了退隱之路,也有的為追求人格的獨立,或在政治傾軋中逃避風險而隱居。元次山說:「老死岩谷,遠跡時世者,不必其心皆好山林,若非介直方正與時世不合,必識高行獨與時世不合,不然則剛褊傲逸與時世不合。彼若遭逢不容,則身不足以為禍,將家族以隨之。至於傷污毀辱,何足說者。故使之矯然絕世,逃其不容,直為逸民,竟為退士,枕石飲泉,終身而已。」李白之父就是這樣的隱士。據「范碑」雲,李白之父「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卧雲林,不求祿仕」。《草堂集序》說李父「逃歸於蜀」,《李翰林集序》說李父「乃放形,因家於綿」。又《蜀中名勝記》引唐代於邵立的李白碑說,李父「避地客蜀」。《杜詩補遺》說:「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把這些史料綜合起來看,李白之父因某種原因「與時世不合」,「遭逢不容」,為避仇或避禍,舉家逃到西蜀青蓮鄉這個偏僻的地方,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間,「高卧雲林,不求祿仕」,成為「逋客」,即避世的隱者,就是徹底擺脫名羈利鎖,避開塵世干擾,隱名埋姓,儘可能不讓人知曉。歷史上固然也有隱士留下姓名,甚至載入《隱逸傳》,但有更多的隱士沒有留下真實姓名,他們「變名姓,抱經書,隱避林藪」。如在西漢末涪縣(距李白故里30公里)近郊就有隱者「不知何出,嘗釣於涪水,因號涪翁,乞食人間,見病者,時下針石,輒時而雙,乃著《針經》、《診脈法》傳於世」。這位隱者雖寫了世界上第一部針灸專著,但他的真實姓名一直不為人知。我們總不能因為這位隱者未傳下真實姓名而推斷他是西域胡人吧!
四、從李白精通異族文字以及生活習性等也不能推斷出他是異族人
有學者把李白精通異族文字作為他是異族人的證據。竊以為不能成立。李白精通異族文字這是事實,劉全白《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云:「天寶初,玄宗辟翰林待詔,因為和蕃書,並上宣唐鴻猷一篇,上重之。」「范碑」雲,李白「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懸河,筆不停輟」。這裡說的「蕃」是對西方少數民族及外國的通稱。以後《今古奇觀》及戲劇據李白曾「草答蕃書」的事實加以誇張,虛構情節,說是渤海國(在今東北境內)使者帶來用本國文字寫的宣戰書,滿朝文武都不認識,只有李白才能識得,併當場回書,平息了一場戰亂。於是據此誤認為,只有李白認得異族文字,那麼他應當是異族人。事實上在大唐王朝中絕不止李白一人識得異族文字。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不同語言的各民族交往十分頻繁,據《周禮》載,早在周朝就設有「譯者」。
漢代的鴻臚寺(相當於外交部禮賓司)屬官中有「譯官令」。唐代與外國交往以及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更為頻繁,翻譯人員也大大增加。《新唐書·百官志》載:「凡蕃客至,鴻臚訊其國山川,風土,為圖奏之。」這當然要懂蕃語的才能詢問。據《唐會要》載:「開元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敕:鴻臚當司官吏以下,各施門籍出入。其譯語掌客出入客館者,於長官下狀牒館門,然後與監門相兼出入。」這說明在鴻臚寺中有專門搞翻譯的。唐代翻譯大量佛經,設立了翻譯道場,這之中也集中了一大批翻譯人才。總之,在大唐人士中絕不止李白一人懂得異族語言,我們不能認為李白懂異族語言就一定是異族人。松浦先生也承認:「李白有很高外語水平」與「異族出身」,「二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聯繫」。
能否說「李白有豪俠之風亦與中華之傳統文人不類」來證明李白為異族人呢?其實豪俠之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在中原大地上十分盛行,韓非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寫了《遊俠列傳》,歌頌漢初的朱家郭解等遊俠。秦漢雖打擊壓制豪俠,但豪俠之風並未斷絕,至唐代就更為盛行,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唐代詩人有豪俠之風。如李白的老鄉陳子昂及其父陳元敬就「以豪俠聞」。李白的老師趙蕤也是「任俠有氣」,所以以李白有豪俠之風來推論他是異族人也是站不住腳的。
李白《扶風豪士歌》云:「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脫帽歡舞為夷禮,我們能否說李白習此夷禮就推論他為異族人呢?不能。唐代實行民族開放政策,中西文化和各族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中原人接受了不少外來的東西。漢人染上胡風是普遍現象,或者說是一種時髦。《新唐書·五行志》云:「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這在唐代的出土文物中,如唐三彩、壁畫等也可證明,元稹《法曲》:「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仙進胡音務胡樂。火鳳聲沉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肖索。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這就生動地描繪出崇尚西域風氣的情景,作為漢族人的李白在那時習「夷禮」毫不足怪。
李白出蜀不久,同行的友人吳指南病故,李白將遺體暫時安葬,隔幾年後將骨殖洗削,背赴於鄂城之東再葬。能否從這個不同於當時漢族人的安葬方式就推論他是西域胡人呢?否。這種葬法叫遷葬或二次葬,在我國中原的仰韶文化墓葬中普遍存在,在巴蜀的一些少數民族中繼續保留,如西南夷中的邛都人(在四川西部)就是實行二次葬,人死後屍體先存於別處,數年後,血肉腐化,檢其骨殖,葬於大石墓內。李白生長於巴蜀,受此習俗之影響,安葬了友人的屍骨,這一習俗不能證明他是西域的異族人。
從李白與儒家文化的關係也看不出李白是胡人。李家烈先生認為李白「與漢族儒家文化是相抵牾的」,因而斷言他不是漢人。李白與儒家文化的關係已有不少學者作了深入研究,大多數學者認為李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筆者認為在李白博雜的兼容性的思想中,儒家思想佔主導地位,不能抓住李白的某些詩句或某些行為就片面地得出李白與儒家文化相抵牾的結論。李白的確寫過嘲諷魯儒的詩,但魯儒不能與儒家文化畫等號,李白也說過「鳳歌笑孔丘」,但他也有許多的詩文中尊稱孔子為「大聖」、「聖人」,在他臨終時還吟道:「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是他一生最後的一句詩,呼喚的是孔子!怎麼能說他對孔子及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抵牾的,唐代實行開明的寬容的文化政策,允許儒道佛三教自由辯論,也並未把儒家定為一尊,文人們說一些「嘲堯舜笑孔子」的話,並不是「極罕見的」。杜甫有詩云:「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難道我們能抓住這句對孔子大不敬的話來推論杜甫與漢族儒家文化相抵牾,進而得出杜甫是外國人的結論嗎?
再說,從李白的「家庭觀念與漢族儒家文化相去甚遠」,能否推論李白是異族人或外國人呢?否。在漢人中也不乏家庭觀念薄弱,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人。王琦是說過:「太白詩中絕無思親之句。」但他接著還有一句話:「疑其遷化久矣。」這種推論是很有道理的。李白故里青蓮的民間傳說,李白十多歲出蜀之前,還沒有任何名聲時,父母已去世,出蜀後在故鄉已無父母可思,這種事與李白國籍毫不相干。
李家烈先生說:「對待唐王朝與邊疆民族戰爭的態度,這是判別漢民族與其他民族文士的分水嶺。李白的態度也是明確的,沒有絲毫漢族的『夷夏之防』觀念,明確反對邊疆戰爭。」以此證明李白不是中國人。這種觀點頗值得商榷。李白對邊疆戰爭並非一概反對,他對唐王朝統治者發動的奴役壓迫少數民族的不義之戰是堅決反對,強烈譴責的,李家烈先生舉出的《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書懷贈南陵常贊府》等詩就屬這一類。李白對於維護國家統一,抵禦少數民族統治者侵擾中原的正義戰爭又是堅決擁護的,寫了許多詩讚揚邊疆戰士的英雄氣概,鼓勵他們英勇殺敵,如《塞上曲》、《塞下曲》、《從軍行》、《出自薊北門行》、《白馬篇》、《發白馬》等等,特別是《胡無人》:「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無人,漢道昌。」還有《送外甥鄭灌從軍》:「當斬胡頭衣錦回,梟首當懸白鵲旗」、「斬胡血變黃河水」等詩句,難道不能說是李白鮮明地站在漢族人的立場,仇視蔑視少數民族入侵者嗎?如果把這些詩與李先生舉出的高適、儲光羲等人寫的「蔑視少數民族,把少數民族寫得非常不堪」的詩放在一起,恐怕是看不出有多大的民族立場上的差別。據筆者粗略統計,李白寫的《胡無人》這類鼓勵邊疆戰士多殺「胡虜」之類的詩有三十多首,而《書懷贈南陵常贊府》之類反對唐王朝窮兵黷武的不義之戰的詩還不到十首。李先生說對於在邊疆作戰有功的哥舒翰將軍,李白寫詩譴責,而杜甫卻「把哥舒翰吹捧得不著邊際」,以此說明李白是胡人。其實李白也有吹捧哥舒翰的詩,《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天為國家育英才,森森矛戟擁靈台。浩蕩深謀噴江海,縱橫逸氣走風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衛青漫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把哥舒翰吹得超過了古代名將衛青、白起,比杜甫吹得更不著邊際。杜甫也有反對唐王朝窮兵黷武、發動邊疆戰爭的詩,如著名的《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這血淚的控訴中也包含對哥舒翰在青海屠殺吐蕃人的譴責。這裡還要說明的是哥舒翰就是地地道道的西域胡人,《舊唐書·哥舒翰傳》:「哥舒翰,突騎施(突厥人的一支)首領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稱姓,因以為氏……世居安西……翰母尉遲氏,于闐之族也……父是突厥,母是胡。」哥舒翰深受唐王朝重用,成為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元帥,封為平西郡王,官至宰相,這個事實說明李唐王朝是一個開放的王朝,沒有嚴格的「華夷之防」。哥舒翰是地地道道的胡人,照李家烈先生的邏輯,他應當反對邊疆戰爭,至少也應當對少數民族手下留情,然而哥舒翰卻在邊疆戰爭中大肆斬殺少數民族,以致遭到李白、杜甫的強烈譴責。因此,要以有無「華夷之防」作分水嶺來判斷是不是漢人,是說不通的。抓住李白少量詩歌中反對邊疆戰爭的內容,得出李白不是中國人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
從李白的外貌更不能證明李白是外國人。幽谷說:「他的相貌,按魏顥所述,『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按崔宗之《贈李十二》詩:『雙目光照人』,都是外國人的描寫。」李家烈先生也說這是「西域人種之特徵」,其實這是描寫李白有一雙大而炯炯有神的眼睛,哪能牽強附會地解釋成碧眼高鼻的外國人!如果說外國人就是目光炯炯,難道中國人就是雙目無光?郭沫若先生從李白《上雲樂》中描述西域胡人碧眼高鼻黃髮的外貌,品評胡人長相「詭譎」,即怪得出奇,說明李白不是西域胡人,論證是很精當的。而李家烈先生硬說李白的《上雲樂》是「以『老胡』和『小胡』的同類而得意,口氣顯然是自豪的」,難道有自己說自己的長相怪得出奇的嗎?「詭譎貌」又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呢?李先生從賀知章見李白「既奇其姿」,又「奇白風骨」,玄宗見李白「神氣高朗,軒軒若霞舉」,世稱李白有「仙風道骨」,得出了李白是外貌奇異的外國人的結論。其實這些都是形容李白器宇軒昂,有神仙之姿,不僅證明不了李白是外國人,反而證明李白是中國漢人,神仙之說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的神仙都是標準的中國人形象,絕無高鼻碧眼的仙人。李家烈先生為了論證李白是身材高大的外國人,抓住了李白自述「長不滿七尺」這句話,按唐尺換算出李白「大約至少也有19米的高度,用來形容身材高大是完全合理的」。李白的原話是:「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與韓荊州書》)《古文觀止》對這句話的批註是「身雖小而志實大」,其意思是,我的身材雖然不高大,但心氣比萬夫都高。若按李家烈先生的解釋,這句話應當是:我的身材雖然很高大,但心氣比萬夫都高。這就很不通順,身、心都高,意思沒有轉折,絕不會用「雖……而……」。李白這句話中的「七尺」是作為成語在用,並非按唐尺實指高度。「七尺」、「七尺之軀」、「七尺男兒」是先秦時已經形成,至今還在用的成語。春秋戰國時的1尺長為0231米,有戰國時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銅尺可證,秦國統一度量衡,1尺也是長0231米,林劍鳴先生在《秦史稿》中有詳細論證。按秦尺7尺則為1617米,恰好是一個成年人中等個頭那麼高,在先秦時就以「七尺」代稱成年人。戰國時成書的《周禮·地官·鄉大夫》云:「國中有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賈公彥解釋:「七尺謂年二十者,案《韓詩外傳》:『二十行役』與此國中七尺同,則知七尺謂年二十。」《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魏晉南北朝以後尺子逐步變長,晉南朝1尺長024米,北魏尺長029米,唐尺長031米,但「七尺」、「七尺之軀」作為成年男子的代稱在詩文中屢見不鮮。如陸機《輓歌詩》:「昔為七尺軀,今成灰與塵。」沈約《齊太尉王儉碑銘》:「傾方寸以奉事,忘七尺以事君。」唐代仍繼續用「七尺」這個成語,如李頎《古意》:「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李白自述「雖長不滿七尺」,是說他的身材不及一個成年人的中等個頭,恰好證明他不是身材高大的外國人,而是身材偏矮的中國人。
李白的外貌曾在畫家的筆下流傳。與李白同時代的吳道子、韓干、周昉等著名畫家都為李白畫過肖像畫,從後人為這些畫的題詩中,絲毫看不出李白有深目高鼻的奇異形象。宋代畫家梁楷的李白像還流傳至今,他肯定是見過唐人的李白肖像畫的,在他的筆下的李白也不是深目高鼻的外國人。現存的故宮南熏殿舊藏的李白畫像,應當是接近李白真貌的,也是標準的中國人形象。
如果說李白的外貌真是黃髮碧眼高鼻,身高近兩米的大漢,李白要想隱瞞自己的外國人身世也是隱瞞不了的。唐末住在梓州今四川三台縣)的李珣就是波斯香藥商人的後代,到中國來後才改姓李,因關中戰亂,從長安遷到梓州,繼續經營藥材生意,還寫了《海葯本草》,由於他家在中國居住時間很長,接受了漢文化,後來成為唐末著名的詞人,但他並未,也不可能隱瞞國籍。黃休復《茅亭客話》、何光遠《鑒誡錄》、吳任臣《十國春秋》、林志茂《三台縣誌》等都明確稱他「土生波斯」,他的好友尹鶚曾稱他為「李波斯」,還開玩笑地說他詩詞中有「胡臭」,這說明一個西域胡人的後代來蜀定居,當時的人必明確視之為西域胡人。但是,從李白的親朋好友的記述中,絲毫也看不出李白是「非我族類」,很難想像,一個黃髮高鼻子的外國人能與李唐王室去攀親。要之,從外貌上絲毫也說明不了李白是外國人。退一步說,即使是綠眼黃髮高鼻子,也不一定是外國人。唐代西域轄區內除突厥人外(突厥為匈奴之一部,而匈奴按《漢書》記載是夏後氏之苗裔,還是黃種人),還有綠眼黃髮的種族,唐代顏師古注《漢書·西域傳》:「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獼猴者,本其種也。」《新唐書·回鶻傳》載黠戛斯「人皆長大,白髮、皙面、綠瞳,以黑髮為不祥」。《舊唐書·西戎傳》載:「康國即漢康居之國也,其王姓溫。月氏先居張掖祁連山北……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須髯。」在李白的《上雲樂》中描述的「康老胡雛」就是康國藝人的形象。據日本學者羽田亨在《西域文化史》中考證,烏孫人、月氏人、黠戛斯人等都屬亞利安人種。這些種族當時已納入唐朝版圖,如康國在唐初已臣服唐王朝,「永徽時以其地為康居都督府,即授其王拂呼縵為都督」。這些納入唐王朝版圖的綠眼黃髮民族,不能叫外國人,就如我們今天不能把新疆的俄羅斯族叫外國人一樣,他們相對於漢族來說,可以說是異族或邊疆少數民族。李家烈先生說李白把「康老胡雛」引為同類,似乎是說李白是康國人。即使承認他是康國人,在當時也不能算是外國人。
綜上所述,從李白的自述,和李白很親近的人的敘述以及流傳下來的李白畫像,都看不出李白是西域胡人,更不能說是外國人。不過說李白身上有異族人的血緣完全可能,他的先輩長期居住西域,可能與異族通婚。據李白故鄉的傳說,李白的母親是少數民族,所以他居住的青蓮鄉又叫蠻婆渡,至於李白之母究竟是哪一族,很難考證。即使說李白身上有異族血緣也不能否認他是漢族。漢民族本身就是在多次大融合中像滾雪球似的發展壯大起來的,我們說李白身上有異族血緣也好,受了西域文化影響也好,但他本質上是一個繼承和發揚了漢文化優良傳統的漢族人。
複製我以前一個答案的一個片段。
李白和郭沫若。
現在總有名人故里之爭,關於李白的出生地有四種說法。現在人們總喜歡開玩笑說他是外國人,因為有一種說法說他出生在西域的碎葉城,也就是現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關於這個絕無可能。這其實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結果。而他的這種考證其實有著政治目的。托克馬克市當初是屬於蘇聯的,而當初中蘇之間矛盾尖銳,原本在蜜月期間壓下來的領土爭議、劃界問題重新被提及。郭沫若考證李白出生在那裡,自然是想利用「自古以來」在中蘇邊界談判時增加砝碼,能有助於收回這塊1864年就失去的領土。(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主要還是在國內起到輿論宣傳的作用。最起碼可以噁心一下蘇聯人。)類似韓國人搞的高句麗史研究,純粹是為政治服務,並不是從嚴謹的學術角度出發,本身的學術價值並不大。
他是四川江油人。
首先,著名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是丹麥人,不是瑞典人。
其次,第谷出生的介紹裡面有一句:「第谷出生於丹麥斯科納(今屬瑞典)。」
由此可見,李白出生介紹中:「李白出生於大唐碎葉城(今屬吉爾吉斯斯坦)。」
所以毫無疑問,李白是中國人,不是吉國人。
這個事兒得問韓國人,如果韓國人說他是韓國人,那他一定是中國人
按照今天一個地方歸屬於那個國家來判斷過去這個地方是誰的是一個嚴重錯誤,但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常見(因為這個錯誤對於中國歷史來說不嚴重,李白是唯一的例子)
簡而言之套用你的理論,歐幾里得是阿拉伯人。歐幾里得自身是希臘人(他是埃及土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住在埃及,因為他住在埃及,就說他是科普特人(埃及土著),這已經錯的夠多了。因為今天的埃及是埃及阿拉伯人共和國所以他是阿拉伯人。。。腦迴路啊
李白同理,因為他出生在碎葉就說他不是中國人已經夠離譜的了,說他是吉爾吉斯人……那時候今天所謂吉爾吉斯斯坦還沒有大規模的吉爾吉斯人納,當時候是粟特人
說他是粟特人的王言和和萊布尼茲之夢等於說歐幾里得是埃及土著(科普特人)錯誤已經夠大了,說他是吉爾吉斯人等於說歐幾里得是阿拉伯人。。簡直瞎掰(然而中國的確一大堆人認為阿拉伯人是埃及的原住民)
李白愛吃豬肉,你說他能是什麼斯坦人不?
亞洲人都是從非洲跑過來的,那麼亞洲人到底是亞洲人還是非洲人?
提這個問題,要麼壞要麼蠢。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只是生在碎葉城而已。中國話學的當時就名聞天下,現在也算迴響千年,外國人怎麼能有這樣的水平。。。。
題主不如去問問吉爾吉斯坦人民,中國人民的回答一定會讓你失望的。
李白並不樂意告訴你他是哪兒人,有時候說是四川人,有時候說是山東人。
認祖歸宗沒意思,千古流芳才有意思。
推薦閱讀:
※全國到世界範圍內,你知道哪些結婚風俗?
※有人說「韓寒與郭敬明一樣都是社會毒瘤」,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中國地區在夏商時代的技術落後於北非,和炎帝黃帝與蚩尤戰爭有關嗎?
※你如何評價《奔跑吧,兄弟》第五期的中韓對決?
TAG:李白 | 中國 | 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