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學習是基於什麼心理?

周圍很多同學都在偷偷學習,除了因為競爭還有什麼心理呢?真正的大師不是應該分享嗎?

—————————
問題裡面的「偷偷學習」是指明明是去學習,卻說是出去玩耍。


這個問題早在上個世紀就受到教育心理學家關注了,Covington教授於1984年提出自我價值理論,他之所以提出這個理論主要是試圖對教學中出現的「學生為何逃避失敗」、為何不願付出努力「等一系列問題作出回答,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一下幾點:

(1)
學習動機的核心是逃避失敗以維護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指個體對自身重要性價值的主觀感受,反映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悅納程度。這個理論的假設就是人天生就有維護自我價值的傾向。我們從小就知道成功能獲得認可和讚揚,從而提升了人的自尊,使人產生更高的自我價值感,但是獲得成功需要一定的能力的支持,這就使成功、能力和自我價值感三者形成了前後因果的連鎖關係。於是我們形成了一個共同的認知: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又能帶來巨大的自我價值感;相反失敗則代表能力不足,這會損傷自尊,威脅自我價值感。而在學校中,獲得好成績就代表成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好成績,所以就會存在一些學生不努力學習從而避免失敗維護自我價值感的現象。

(2)
人們傾向於把成功歸因於能力而不是努力

人們對失敗作出解釋時,通常是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而不是能力不夠,但是在對成功作出解釋時,則更傾向於解釋為自己具有出眾的能力而不是因為過多的努力。並且付出較少努力的成功被看做得更有價值。因此,有能力,較少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能力,是保持積極自我形象的最重要的因素,成功更多地被視為是個人能力的展現而非努力的結果。

(3)
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驅動力。

人們有得到贊同和認可的需要,也有拒絕和否認失敗的傾向,這就導致自我知覺和自我價值之間會存在一個衝突,為了解決這個衝突,個體會形成一種保護和防禦以建立一個正面的自我形象的傾向,這種傾向就是自我價值動機,所以自我價值就成了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驅力。這樣能解釋為什麼學生會那麼努力用功追求好成績,是因為他渴望獲得好成績從而得到讚揚從而提升自我價值感。

上面是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下面介紹一下這個理論的四象限動機模型,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O(∩_∩)O~~

所有人的學習動機可以用兩種驅力來描述:追求成功的驅力和避免失敗的驅力,而這兩種驅力都有高低之分,因此就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四種類型,如下圖:

這幾種類型都有哪些特點呢?大家可以自行對號入座。。。

第一種:高趨高避型。

這種動機的學生同時受到成功的誘惑和失敗的恐懼。他們對人物既追求又排斥的衝突情緒,但焦慮引起並加強了他們對學習的注意,所以他們會想辦法取得成功來避免失敗。表面上,他們追求成功、努力學習、聰明能幹,但事實上他們又嚴重受到緊張、衝突的精神困擾。為了成功而又掩飾自己的努力,他們中就出現了一種「隱諱努力」的現象。他們在同學中盡量表現得貪玩、不在乎考試,但私下裡卻偷偷的努力。這樣成功時,他們的成績更有價值,更能說明他們的能力過人,而在失敗時,也可以為自己的失敗找到很好的理由,就是沒好好努力,從而不會被認為是無能。這種學生被稱為「過度努力者」。(這一種就是題主問題中的那一種)

第二種:高趨低避型。

這種類型的學生具有無窮的好奇心,他們就是喜歡學習,他們能很努力的學習,努力的發展自己,這種學生通常也表現的自信機智,他們會把失敗解釋為自己努力不夠,從而會更加努力。成功時,會解釋為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共同的作用。他們被稱為「成功定向者」。

第三種:低趨低避型。

這種學生沒有對成功自豪的期望,也沒有對失敗羞愧的恐懼,並且他們內心很少有衝突,同時他們很少學習或者直接放棄學習,對學習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這種漠不關心有些事真正的漠不關心,因為覺得課程對自己根本無用;也有些漠不關心是因為隱藏著反抗,也防止了對自己無能的評價。這種類型的學生被稱作「失敗接受者」。

第四種:低趨高避型。

這類學生認為逃避失敗比期望成功更重要,為了避免失敗的恐懼,而又不至於被別人認為是無能的,他們就會採取自我妨礙的策略,失敗了可以為自己找一些借口。他們被稱為「逃避失敗者」。


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學習動機,可能會有兩個因素:

1、 學生所持有的能力觀不同,關於能力觀總共有兩種類型,即能力實體觀和能力增長觀。前者認為能力是一種固定的與生俱來的特徵,個人無法控制的,多努力就是低能力的表現。後者認為能力是由不斷增長的知識和技能所構成,個人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自身的能力,腦子會越用越靈。如果學生是持有能力實體觀,然後這個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又缺乏自信,那麼就很容易選擇逃避困難放棄努力,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已經固定且有限,即使我付出再多努力也是白費,反而還會被認為是能力低的表現,所以一些學生直接放棄努力,還有一些學生會採取「假努力」的措施來掩人耳目,比如給自己設置過高或過低的學習目標、故意拖延時間等等,從而為自己的失敗找出和你的借口。所以作為教育者應該讓學生轉變能力觀,把能力觀轉變為能力增長觀,那就要讓學生切身感覺到能力是可以隨著知識和經驗的增加而增長,此外,讓學生知道能力不是單一的,能力的形式多種多樣,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形式的能力,展現自己的專長,並及時給予獎勵。作為個體可以反思自己的能力觀是否是消極的實體觀,如果是的話,可以想辦法改變自己的能力觀。

2、 競爭的學校教育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成功只是少數,並且獎勵制度也只是獎勵給少數人,導致大部分學生被認為是失敗者,而且過多的使用的是外在獎勵,從而使學生對於學習這件事產生了過度理由效應,比如學習就是為了的第一得到獎勵,從而扼殺了內在動機,比如學習就是因為自己感到開心等內在動機。這種競爭性的教育機制會使得學生之間發生嫉妒性的比較,就會產生過多地將評價和能力差異聯繫起來,從而才會出現一些學生採用一些歪曲的策略欺騙自己,製造一些借口推卸失敗的個人責任。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可以多實行小組合作制,降低競爭性。

參考文獻

自我價值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自我價值論:激發學習動機的新視角

《教育心理學》

Ps:看起來好啰嗦,很多是我們生活中就能體會到的,但是那些理論家就是能把生活中的普遍現象用理論概括起來,看起來就很高大上有木有!


在TED上看到過一段視頻,講的就是做事情不要先說出來,說出來你可能就得到了一點滿足,從而努力的程度沒有自己知道的高。
其實我也深有體會。我這個學期從開學到現在短短1個月10多天,已經考了3個證了,當然都是屬於別人不知道的那種。而在接下來的這個學期我還準備去參加3次考試,PS.我是學金融的。會計,初級會計,證券,期貨,二級,四級,金融英語,BEC,blabla.. 當我別人不知道我要考這些,而我天天在考研教室上自習到23點左右,回宿舍當然他們都以為我在搞對象。。。至少不會去問我今天學了什麼。。學習到這麼久,你要逆襲成學霸之類的話,我也可以靜靜的去學習。相比較而言,我準備清明放假騎自行車去北京,剛有這個想法,我就告訴了別人,現在也就沒有後文了。看中一款不錯但有點小貴的鞋,告訴別人我想買。然後也沒後文了。
所以,想做什麼自己就去做,而不是去說。讓別人(無關人員)知道除了能增加一點虛榮感,剩下的大多是羈絆了。
-----------------------------------
沒想到得到這麼多的贊,謝謝大家。
附上TED的鏈接: 有決定的時候不要說出來


學習成績/在同學眼中學習所花的時間=在同學眼中的聰明程度。


謝邀。

這個情況我還是比較有感受的。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擔心自己努力了卻還沒有什麼成果,然後會被別人笑話自己的努力,或者被人笑話自己很蠢,所以就裝作不努力不在乎的樣子。

這樣萬一結果不好,還可以借口說自己不用功。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一種人是刻苦努力卻沒取得好成績,一種人是乾脆不努力所以沒有好成績,相比之下,好像人們更喜歡嘲笑前者,對其更加幸災樂禍。


我也因為這個掙扎很久,現在好多了。競爭。說白了就是偷偷學習的原因就是怕別人看見自己學,本來玩遊戲的他,也會來看書。出門不能說自己去圖書館了,要說出去走走。看書要藏著掖著,不能讓別人知道。塑造自己不看書,不愛學習的形象,讓別人放鬆考試警惕,玩得樂不思蜀,一面自己加班加點,趕超英美。
這樣的心理不好,真的,活著很累,活在欺騙中和擔心受怕中。一方面怕別人醒悟過來超過自己,不自信。另一方面,希望別人學得不好,這樣就可以甩開他們。
但是其實知道,氛圍可以改變人的,但是你一個人是不會改變氛圍的。比如大家都在玩遊戲,無論你一個人怎麼學,他們也不會停下來跟著學的。所以根本沒必要偷偷學。
所以做一件事,我相信驅動力更多來自內心,你學習,根本動搖不了人家玩遊戲看視頻的心。
所以我現在不再偽裝,很輕鬆。
「你幹嘛去」
「圖書館搞學習,你也去嗎」
「不行啊,你看,這盤遊戲又開了」


我覺得以上所有人的答案都可以歸結為「等老子學成歸來天下第一嚇你們一大跳老子超爽的哈哈哈哈」


因為大多數人都在逃課、打遊戲、偷懶、墮落,你要是好好學習、積極向上,你就是大家潛意識裡的敵人。
人需要和周圍的人保持一致來獲得安全感,你讓他的安全感受到挑戰,他希望你和他一起偷懶,如果不可以,他就討厭你。


沒太多想法,只是不習慣和別人一起學習。喜歡的事情往往就一個人獨自慢慢專研。


跟「悶聲發大財」是一個心理


他們不知道,其實理想也是一種隱私。那些在班會上大聲喊出來的,贏得班主任與同學們讚許的目光的理想,可能不是真的。想把學習搞好是自己的私事,憑什麼要讓那群好奇愚蠢的八卦愛好者們知道?


我讀書時候就這樣一個典型,也成功的塑造了一邊玩兒一邊學成績還不賴的形象,連老師們對我的評價都是這樣,而且老師們還會因此喜歡我這樣的學生。初中高中的時候我一邊鬧著早戀的緋聞,成績也倒沒落下,更是給別人這種印象。
但是工作以後我覺得這成為了一個致命的缺點,因為我會吝於努力,我依然抱著那種覺得別人努力10分我努力8分就可以獲取一樣的成績的心態,於是很多時候變成了懶惰。有時候還覺得太努力不值得,從來沒有全心全意為哪件事努力過,總是有所保留,這樣真的很不好。如果小時候沒有受到這樣的鼓勵(因為不努力成績還不錯而得到老師的喜愛),如果老師能鼓勵學生多努力而不是喜歡我這樣的學生,那現在我就回很尊重那些很努力的人,而且自己也會變成一個很努力的人。可是現在我依然是一個不夠努力的人


「偷偷學習」中的「偷偷」應該是「不聲張」的意思吧。 這樣無可厚非呀, 總不能學習之前向全世界宣布「我要開始學習啦!」, 你看你那些微博,微信,人人上總是說自己要好好學習的,哪有真正會好好學習的?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如何分享學習呢,能分享的只是知識? 分享知識的前提也是別人有不懂的來問,才可以分享知識。 總不能說「我來分享一下我馬上準備學習」的東西吧。

小學有篇課文:「聞一多先生的說與做」,現在讀起來覺得裡面的一些話依然非常深刻: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鑽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鑽之彌堅,越堅,鑽得越鍥而不捨。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髮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並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讚美,在驚嘆,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百度百科中的全文鏈接: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在某些地方你若是認真學習你就是另類。我不喜歡且受不住異樣的眼光。


因為在你看書的時候總有某幾個小婊砸跳出來酸你哎喲學習呢啊~然後整間教室都知道了,下次考試要是考不好你就等著再次被酸吧。


基於,假想敵的心理


能沉的下去,也能浮的起來。


雖然說真正決定要怎麼做的是我們自己,但不可否認的,環境也會對人造成不小的影響。

比如,

1.大家都在默默地學,但也默契地假裝在玩

2.大家都在玩,你為了「合群」而「偷偷


高中里很常見的情景——大家明明都在默默地學習,可要是問他們,都會默契地說自己是在玩。如果把你空降到這樣一個場景,你會老實地將自己的學習進度公之於眾,還是跟其他人一樣學著心口不一?


再者大學里也有恰好相反的情景——原本人滿為患的教室來的人越來越少,寢室里打遊戲的看電影的睡覺的什麼都有唯獨少了學習的。這時候如果你想要學習,你會偷偷躲進自習室里,還是非要讓所有人「見證」你的努力?


只要是個正常人都知道應該怎麼做吧?


我們總在感受著來自社會、來自團體的「惡意」,可又誰都沒法躲、誰都逃不掉。

  • 心理學家Myers就把這種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與信念的傾向稱為從眾

就像周圍人都在打遊戲,原本想看書的你受不了被孤立,於是放下書包跟他們一起開黑是從眾;大家都在玩「我沒有學習」的啞劇,原本想跟人探討學習成果的你默默收回了念頭也是從眾……這樣看來,「偷偷學習」又有什麼不對?

「畢竟我只是個再平常不過的人,需要正常的社交和寢室/同學關係,只是不想被當成出頭鳥打掉、不希望別人總是用看「異類」的眼光看我罷了,儘管覺得這種情(zhuang)形(B)著實無聊又詭異,但只要沒有觸到底線,遵守一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想這就是被環境「帶壞」的人的內心寫照


先不要說什麼應該樂於分享、互相幫助讓大家都站到檯面上去競爭學習、形成良好的風氣,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能走在一起的,那是因為雙方都存了積極的心思,坦誠一點對大家都好;可如果是一人想要學習,別人只會推三阻四拖後腿,那還有什麼說「實話」的必要?更別提是勸人向「善」、拉人一把了,非親非故的,又不是聖母,誰會樂意去做?

何況就算真有人「大公無私」了,又經得起多少次「冥頑不靈」呢?說句冷血的,為了不把自己也搭進去,遠離墮落分子才是最好的選擇,不告訴你只是不想讓你找到理由靠近的借口而已


難道不是那句「你得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我感覺我就是這樣的人。
行為描述:
問:哎,hello,去哪了?
我:哦,出去了一趟。

問:哎,你去哪啊?
我:去吃飯。*雖然我背著書包吃完飯是要去自習的。

問:hello啊,怎麼才回來?
我:出去逛了逛。

問:又去學習了啊
我:沒有。(然後balabala

要問我為什麼這麼虛假,這麼裝,我只是受不了下面這樣的:

問:幹什麼去了啊
我:學習了(這是題主想要的答案么
然後就是:我擦,牛逼啊,又去學習了
擦,大學霸真裝逼
我擦,不愧是學霸。
。。。。。


我就是去學習了怎麼的 了,非得弄得那麼驚嘆幹什麼,你自己不去上自習就把別人上自習當成稀有動物一樣,我就偏不告訴你去幹什麼了不行啊。


剛上大學那會兒,整體抱著手機看電子書、或者抱著紙質本小說看(當然也有其他類型的書),就有一室友經常性對我說,「你好認真啊……」balabala,答曰小說,又來「看小說也可以學到很多啊……」後來我就不想再在她跟前看書了,學習也是……
其實這位同學自己本身就很認真好學,但好像看到別人稍一認真就開始慌了,非得嘴裡說說,把自己放在一個不愛學習、不努力的位置上面。


推薦閱讀:

我怎麼判斷自己是內向還是冷淡?
為什麼某個親人去世,我知道後很平靜,沒有眼淚,為此我很有罪惡感,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情緒?
用別人的不幸來安慰自己的不幸是否更有效?
對顏色所代表情緒的感覺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TAG:心理學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