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消解掉「層」概念的建築案例?


1庫哈斯 朱蘇圖書館(頭獎,未建成)
Library for Jussieu University

看這風騷的流線分析。用曲折連續的樓板形成確定的流線,把城市的路徑引入到建築之內,創造更多的交往機會。
附上兩張模型照片

http://wenku.baidu.com/view/7863af54ad02de80d4d84028
這是較為詳盡的介紹。

2 庫哈斯 康索現代藝術中心
Kunsthal Temporary Arts Center
資料很多,這是我隨便找的一個分析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GULSbLPCbgS3dq0eTJqcsaTTgcLXcG1LR0Yq50PLfs6DV5S0aQvVnfe64oslevr1rPm-zYHi6iYIsm4ZDJa_DqMlQ2J-kWtTDFw9x4kZ0lS
想要搞清楚這個建築,最好去做一下模型,手模。

3 庫哈斯 荷蘭駐德國大使館
Embassy of the Netherlands in Berlin
一條連續的流線直通頂層,這條流線穿梭在建築各處,在行走的過程中能看到不同的風景(公園和柏林電視塔)。

沒找到好圖,將就著看吧。想要搞懂這個建築,最好也做一做模型。
El croquis雜誌上有更詳細的資料,另外,有一本書專門介紹的這個建築,好像是OMA出的。

4 妹島和世 勞力士學習中心
Rolex Learning Center
像一塊乳酪

資料很多,就不貼鏈接了。

5 BIG 2010年世博會丹麥館
為了展現丹麥的自行車文化,BIG設計的丹麥館採用了螺旋上升的結構,並行的自行車道和人行道從地面盤旋兩次到達12米的屋頂,又盤旋而下回到地面,而丹麥著名的小美人魚雕塑就安放在螺旋形的中央。

最後,我的一點體會是:模糊層與層的建築,最好有兩條流線:一條慢線(各種坡道、樓梯的漫遊路線),一條快線(消防樓梯,電梯),這樣才會讓你的建築更嚴謹,更好用

評論區有關心坡道上怎麼布置座椅和傢具的,在西雅圖圖書館的方案中,螺旋書庫里,每個書架下面墊了三角形的基座,而在朱蘇圖書館中,傢具大部分是放在水平面上的,報告廳等會布置在斜面上。

圖片截圖自El croquis 53 79和134-135期。


忍不住來答一發,感覺大家思路有些局限在螺旋坡道造成的層的模糊了……
所以在這先貼個大連理工大學張思明的碩士論文《基於層的當代空間整合操作研究》中的圖,對於打開思路有一定幫助吧~

然後想說個引起我強烈表達慾望的房子:藤本壯介的某住宅(雖然不小心忘了名字,哪天問師兄補上,或者大家有知道的告訴一下,不勝感激)設計。雖然對於藤本大部分房子不是很喜歡,不過這個真的是神來之筆了。【忘記名字了,只有這麼張模型照片,不過夠講清楚了。。。圖片 來源於人人網Sou Fujimoto 藤本壯介 -
【人人分享】
實際上是兩層尺度的房子,然而強行做出了四層的劃分,通過控制不同層高來區分空間開闔以匹配不同功能,再通過對樓板的不同位置打通形成相互貫通的空間,卻又有各不相同的空間體驗。出於構造需要的樓板厚度被環繞的柜子隱藏,使使用者在內部對於樓板的感知降低;而樓板本身在承載地面功能的同時,還承擔了檯面的功能。
總結一下大概是通過對層的重新定義和對尺度的準確把握來獲得全新的空間體驗吧,算是十分反常卻合理且精彩的打破層概念的方式。


題主在問消解了「層」的案例,大家舉出了好多項目,一樓的哥們說了好些庫哈斯的項目,讓我很是開心,我就不主要舉例子了,特想說說這個問題背後的「為什麼」,我這是答非所問,沒有興趣的不用往下看了。
首先,什麼是沒有「層」的概念。一般說的建築有兩個方向:水平和豎直,建築在豎直方向上的發展才有了「層」的概念,那麼問題來了,沒有了「層」,豎向上的發展怎麼辦?不能所有的房子只有一層吧?這時候坡道(ramp)就閃亮登場了。坡道能提供空間在豎向上的發展,而且和樓梯不一樣,不會明顯的分隔不同高差的空間。關於坡道的應用有一個人的名字必須提,柯布西耶,有興趣的可以自個搜搜哈,我就不多說了。
下面來重點,為啥庫哈斯的好多項目里坡道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呢?為啥他的好多建築里沒有明確的「層」嘞?下面這張圖是Seattle public library電梯里的按鈕,注意看左邊一排字,這寫的是功能。另外特別注意一下1層和3層是幹啥的,一會講。

剛才問了一大堆問題,現在開始回答。
我們先說說庫哈斯是幹嘛的。不同於其他的建築師,庫爺子最牛逼的地方是「Urban Thinking」,具體怎麼翻譯嘞,我也不是太清楚,大概就是說以城市的眼光來思考建築的問題。建築是什麼?建築是城市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尤其是圖書館博物館這些公共建築。再簡單點說,建築就是城市的一部分,或者說城市的延伸。這裡引出一個理論: "Landscape Urbanism"(我真心不知道怎麼翻,有知道的告我一下,謝過),庫爺子當年的Parc de la Villette競賽方案是這個理論的奠基之作,這個理論大概是說我們城市的發展是無法預知不可控制的,作為建築師我們沒辦法左右政治經濟等等的社會力量,所以你再怎麼費勁心機去設計城市裡的建築都沒用。正相反,我們該關注城市裡的空白(void),也就是Landscape(這裡說的是廣義的landscape,不僅僅指「景觀」),因為landscape才是相對持久與穩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相互作用(interaction)發生的空間,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才是城市的本質,是城市存在的意義
所以說在庫哈斯眼裡,他設計的這些建築都是城市的Landscape,而landscape是什麼,是水平的表皮(horizontal surface)。舉個例子,Rem設計的Educatorium。

大家看圖裡的這個坡道,直接是從馬路上的人行道開始引向建築內部的,再看坡道的邊緣向遠處延伸,一直到翻轉回來變成了樓板/屋面,這是啥意思?這是在說人行道變成了建築,人行道就是建築!同時,建築就是人行道(城市的基礎設施)。這是大師想說的。
這下咱們在回頭看Seattle public library,電梯上1層和3層寫的都是路名,跟上面一個道理,是說咱這個圖書館是城市的一部分,完美融合不孤立的。估計庫爺子都不想在電梯上寫1234的數字,直接標註功能就好了。我看到一樓的哥們提到Jussieu library,二樓的哥們提到Seattle public library,大家仔細看看啊,沒覺得很像么?Jussieu沒機會蓋成,然後......不能多說了。
庫哈斯早年說過「Fuck the context」,但是大家別真以為他不在乎環境(context),他比誰都在乎,而且他這種在乎是更高層次的在乎,比起那些「周圍房子都是磚房,咱們就也用磚」或者「在水邊設計房子,就把房子設計成波浪形狀」的粗淺理解不知道高級到哪裡去了。我這不是說庫哈斯有多好,有多牛X,大家別噴我。憑心而論,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好建築師,他的很多作品的細節處理的及其噁心,他自己說是因為他自己不在乎,我覺得比起其他大師,他真的沒有這方面水平和天賦。
剛才跑題了,現在再拐回來,之前說了消解「層」的概念一個是因為站在城市層面的設計觀念。另一個是因為「流動空間」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說空間的核心是人,人怎麼用空間建築師管不著,也沒法管,建築師需要做的是提供最大的可兼容性(這裡還是把空間當做infrastructure來看的),重點是人的活動。沒有「層」概念的建築就有很大的潛質提供流動空間和多功能空間。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Yokohama Pier, FOA

第二個,Gammel Hellerup high school, BIG architects

你說說照片里那些都是啥東西?台階?有人坐那上面,還有人躺那上邊,還有一堆人在開演唱會,擦,竟然有人在上面玩滑板!桌子?有人坐在上面,有人說像是蘑菇雕塑,有人說是燈,有人說是分割空間用的。。。。。。服了,這空間到底你妹的是幹嘛用的啊?答案:自己開發。這就是流動空間的終極奧義,已哭。接著,這可不是說隨意整個小坡道弄個小弧線就是流動空間了。有一句話,「Architectural specificity leads to programmatic indeterminacy」,大概是說設計上的越精巧考慮的越多,在功能上就越不確定越多樣。想要滿足各種功能要求,要考慮的東西很多,設計難度很高。另外,為什麼要追求不確定性呢?因為不確定帶來不同,不同帶來碰撞與摩擦,從而推動創造力和進步。具體一點,玩滑板的嘻哈小哥和坐那喝咖啡讀詩歌的妹紙就是不同,把他們放在同一個空間里,增大了他們接觸的機會,總有一天,倆人得開始聊天,一聊天發下倆人來自徹底的兩個世界,接下來怎麼樣呢?誰知道呢,嘻哈小哥因為了解了一下詩歌,滑板滑的更詩意了?咖啡妹紙開始伴著鼓點讀詩歌了?
但是,不同總是好的。


賴特設計的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建築物向上螺旋上升,內部的曲線和斜坡通到6層。地面以 3%的坡度緩慢上升。參觀時觀眾先乘電梯到最上層,然後順坡而下,參觀路線共長430米。美術館的陳列品就沿著坡道的牆壁懸掛著,觀眾邊走邊欣賞,不知不覺之中就走完了6層高的坡道,看完了展品。


浮盒

  • 把建築理解為外圍的框架,然後在其中塞入一些盒子,盒子在其中呈現懸浮的狀態
  • 打破原來樓板層的概念,達到了特殊的功能有特殊的形式

盒子可以:1.從其他體量延伸出來,呈現咬合的狀態,2.3.懸浮於空間中,4.消去層式體塊

源起:柯神在「光輝城市」展覽上的構思

OMA可謂該方法的集大成者

omas-tres-grande-bibliotheque-more-簡直是柯神圖的翻版

西雅圖圖書館-外圍的盒子可以隨著浮盒組織,呈現緊密的關係

台北歌劇院-浮盒和外盒可以相互對比

赫爾辛基圖書館提案

盒與外面盒子的不同相對關係產生不同可能。


Rem Koolhaas, SEATTLE CENTRAL LIBRARY.


除了以上答案們 ,很多商業也有這樣的設計,走上升坡道人的速度會變慢,停留會更久。舉例我想到的:
首爾的Ssamziegil (???)

Ssamziegil擁有一個方正的內環坡道,當然也有快速到達每一層的樓梯,現場的商業分為很好,內街的感覺,人們走路都很慢,帶動商業氣氛。這個和賴特在紐約古根海姆中提倡的「彎曲連續的空間」很相似,提到賴特,其實他晚年有好幾個建築作品都是帶螺旋形上升的空間。

啊!相類似的我又想到了首爾的三星美術館,其中博塔所設計的那部分也有個螺旋狀上升的中庭。

不過這個感覺不算是很純粹的「消解層概念」的建築,只是有這樣一個體驗。

還想到個身邊的例子,上海長寧區的一個不知名的商業——玫瑰坊,是一個內街式的商業,不溫不火的,裡面有一個大坡道,連接一層到負一層。圖:

還想到的是馬清運在青浦的浦陽閣圖書館,其內部空間有很多坡道連接不同高差的空間。似乎空間照片很難找,找到下面的圖:

講的有點亂,見諒。
圖片均源自網路搜索。


轉載自日新建築。

書山圖書館
位於荷蘭由MVRDV事務所設計的的書山項目,真的是書山有路勤為徑!

完全沒有層的概念。
山就在那裡,等待你去發覺

沿著書架的小徑長達480米。,曲曲彎彎看不到頭。。。

但作為一個愛書之人,這裡難道不是如夢如幻嗎?
登上山頂還有福利

山頂的咖啡館。在這裡可以一覽眾山小了。


我設計的博物館,謝謝。
時間久遠,手機里只有正草立面。要是有贊的話,我再去找找當時的平面圖。


安藤忠雄 表參道之丘 表參道ヒルズ

這張照片其實看起來不太明顯,
但其實圖片中的所有樓板都是斜面。可以實現不使用垂直交通,慢慢散著步走著坡道,不知不覺就從1層到了6層。
當然,趕時間或者目標明確的話,我站的位置後面就是剪刀手扶梯。
這是我親身感受過的最沒有層的概念的建築了。
這個建築之所以能在整條街都是大師作品的表參道上不叫XXビル、XXデパート,而敢叫表參道ヒルズ這麼地標的名稱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它的結構。
一部分的承重結構是————水
感興趣的可以查一下。


王澍的象山校區。


maybe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也算一個。。。


成都EGO潮流廣場

中庭大步梯從負二樓爬到一樓

廊道逆時針上旋,可以從進門開始一直繞到樓頂
每層兩端用扶梯連接。。。。(如果你站在圖中麥當勞那個位置,順時針退兩步就下一樓,逆時針繞一圈就往上一樓,也可直接從扶梯往上一樓)

過道都是坡,看起來店面的地板也似乎是斜的吧。。。。

NO..店面的地板當然是平的。。。

類似這樣

問題是:為什麼是逆時針旋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B樓
顛覆人類對「層」概念的認知


作為一個外行人表示並不懂建築,閱讀了這個問題的回答感覺漲了很多姿勢先表感謝。 然而重點是,今天去看了上海的達芬奇展覽,赫然發現萊昂納多在16世紀就搞出了這種「消解層的概念」的設計。頓感肅然起敬,高山仰止。


消解層的概念真是美的很,上面的圖片堪稱美輪美奐。
然而實際是是這樣的。

這是西電的B樓,有人待了四年都找不到教室。有人會說啊,這不就是斜著的么,簡單的很啊。
實際上,幾乎不可能一次就找到你要去的教室,基本上還是要一個一個教室看過去。


安藤的表參道hills


以前天津濱江道有個商城,好像叫財神道吧在友誼商廈和麥購之間。裡面一共9層,是螺旋下降的。進去之後先坐扶梯到4層,可以從這裡螺旋下行,也可以從4層坐扶梯到9層,開始慢慢一圈圈往下走。


成都春熙路還有個商場叫什麼我忘了,走廊也是斜坡的。在一樓走著走著就到了2樓,然後又不知不覺到了3樓。。。


人民大會堂算不算


藤本壯介的n house,以0.35m厚的板材層疊而成的空間體


推薦閱讀:

建築設計師在設計時會考慮風水嗎?
SketchUp 能出斜二等軸測圖嗎?
如何看待「山水城市」這個概念和它對於中國建築未來發展的影響?
如何從自學建築到申請頂尖建築學院?
建築界對悉尼歌劇院的評價是怎樣的?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樓層 | 建築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