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諸葛亮到底是誰比較厲害?或者說互相勝過彼此的地方是哪兒?

本人是更喜歡周瑜的。但是古漢語水平比較低。史記中的文言文都不是很能看懂。期望各位大神能來講講!


先來看周瑜。

在《三國志》當中,周瑜是一位不管在人品氣度、軍事才能、政治謀略都堪稱卓越的一流人才,並深受當時東吳人民所愛戴。在孫吳政權剛起步的初期,年輕的周瑜便與當時的孫策私交甚篤,兩人以兄弟之禮相待,進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可從《三國志?周瑜傳》中看出端倪:

「堅子策與瑜卻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孛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如此「升堂拜母」的情節在當時蔚為佳話,流傳至今更代表了朋友間結為通家之好的深厚友誼。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段如下的敘述:

策又給瑜鼓吹,為治館舍,贈賜莫與為比。策仙曰:「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

由上述兩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孫策與周瑜亦君亦友的交情,甚至當時雄踞一方的霸主袁術因欣賞而想拉攏周瑜為其效命,進而提出豐碩的條件欲任命周瑜為將,周瑜卻借故東歸,回到了當時只是無名小卒的孫策身邊,輔佐他建立江東政權。這樣不被權力、慾望所迷惑的堅定心智,實為重情重義的表現。可惜的是,孫策英年早逝,但這並不影響周瑜對東吳的忠心,他曾對蔣干說過: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帥生所能移乎?

所以對周瑜而言,即便國君從孫策換成了孫權,只要是知人善任的君王,又有似手足的情誼存在,再加上孫家兄弟於國事上對周瑜言聽計從,如此的倚重和仰賴,周瑜怎能不賣命效力呢?而這一切也絕非是庸俗的權利及金錢所能取代的。如此忠心的表現,也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將領令人動容的一面。

在《三國志》的描述當中,周瑜年僅二十一歲便幫助孫策平定了江東,也幫助了孫吳政權奠定良好的開國基礎。而當曹操勢力逐漸崛起,兵威日盛,成為一方霸主時,周瑜更沒有因而畏懼強權,而慌了自己的腳步。相反的,當建安七年,張昭、秦松等人對是否送人質到曹營爭論不休時,周瑜卻獨排眾議,為孫權提出了以下截然不同的看法:

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里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楊,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余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有何逼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

以上這些見解,充分從天時、地利、人和為孫權統整分析了東吳的政治、經濟與兵力的整體實力,並且從中剖析東吳要如何與曹操相抗衡。最高瞻遠矚的是,一旦孫權遣子為質,那便必須聽從曹操的命令,孫權統一天下的終極目標也必然不能實現。因此,當周瑜的建議被採納後,實也為東吳未來的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并吞荊州,劍指江東,當時東吳正面臨唇亡齒寒之際,大臣們紛紛手足無措,主張投降,但這時,周瑜再次挺身而出,做出了以下的分析:

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上述精闢的分析,從關西馬超、韓遂的後患未除開始,到北方士兵不擅水戰,甚至會水土不服,周瑜點出了種種曹操違反用兵之道的觀點,並勸說孫權只要以彼之長擊敵之短,雖曹操兵多將廣,東吳始終可破敵致勝,無須擔心。而這一席話,讓原本猶疑不定的孫權有如吃了定心丸,從而確立了抗曹的決心,《三國志》也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除了《三國志》外,《資治通鑒》也詳加記載了曹操揮兵南下,攻打赤壁之事:

是夜,瑜復見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勿慮!」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以魯肅為贊校尉,助畫方略。

由上也可看出,周瑜並沒有因為曹操軍隊勢力龐大而有所退卻,相反的,卻建議孫權大舉抗曹,也正因為周瑜的建言,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周瑜的戰略思維對於東吳之重要性,自然也可見一班。無怪乎後來當周瑜行經巴丘時,病疾複發身亡的消息,傳回東吳後,孫權一度悲痛得不能自己:

及卒,權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後權稱尊號,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甚至《三國志》當中還提到:

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

從君王親自穿喪服為周瑜哀悼,到孫權自己說出:「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的這番話,都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孫權有多麼倚賴周瑜,昔若非有周瑜,今日又何以稱帝?從上述的種種事迹,皆可再次印證周瑜的軍事才能相當卓越、非凡,甚至對於當時東吳的興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具史實陳,周瑜的正面評價不僅僅呈現於軍事能力及忠心不二的性格上,在陳壽的描述當中,周瑜更具有開闊的胸襟與氣度,是個為人稱頌的瀟洒公子。所以,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里,曾有這樣的一段話:

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親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從上述「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這句話,我們便可看出當代的人對於周瑜的評價相當的高。不僅如此,劉備曾說他:「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在《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孫權更曾感嘆:「公瑾雄列,膽略兼人」。能同時讓兩位當代君王同聲其贊,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事,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無論是在性情、氣量,甚至是胸襟上,周瑜都是三國時期的佼佼者。而上述原本對周瑜不服的三朝老將程普,後來也折服於周瑜的治軍之道,《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曾提到:

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由於周瑜的忍讓與大量,化解了他與老將程普之間尷尬及矛盾,甚至讓程普感動到「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這段話實是將周瑜的雍容大度、寬厚胸襟形容的淋漓盡致。除了有與人相處的寬厚胸襟之外,周瑜更有著常人所難及的音樂素養,所以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里,曾對周瑜有這樣的描述: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

從上述段落,我們可以看出周瑜對音律的精通程度,甚至連喝醉了也可以察覺錯誤,「曲有誤,周郎顧」也就因而廣為人知了。所以,翻開《三國志》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到對於周瑜這號人物,出現的幾乎都是正面的評價,不管是人品、相貌、胸襟,甚至到戰略分析、統軍作戰的能力,周瑜幾乎都是一流的,這樣文武兼備的儒雅氣質,在三國的將軍當中是相當少見的。他的存在,正如他的字-「公瑾」,美如白玉,完美無瑕;他的出現,有如划過三國時代的一道閃電,燦爛而絢麗,若不是因取蜀中途病故巴丘,年僅三十六歲,或許會留下更多令人驚艷的篇章。

再來看諸葛亮。

由於後來的時代不同的解讀、理解與傳播,造成了諸葛亮在形象上有相當多元的特點。而在《三國志》當中,陳壽更是唯獨幫諸葛亮、陸遜列傳,也因而可見諸葛亮在陳壽心目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定位。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我們也可看出陳壽對諸葛亮的敬重: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將諸葛亮與管仲、蕭何相媲美,可見當時諸葛亮的鋒芒是多麼耀眼,陳壽對諸葛亮是多麼推崇。除此之外,諸葛亮的治國才能更被當代人是讚譽有加,其中有一段描述是這樣的:

「樊建為給事中,晉武帝嘗問其諸葛亮之治國。樊建對曰:「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亯, 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由上可知,對於一位生於亂世,奮鬥於亂世,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物來說,諸葛亮在《三國志》中所獲得的評價大部分都是正向居多。諸葛亮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先後輔佐了劉備、劉禪父子,建立了蜀漢,當時與曹魏、孫吳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勢。而要使一個國家興盛強大,法治、規準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在《三國志》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的敘述: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等作法,都可以看出諸葛亮為了建立社會秩序有多努力。除此之外,以法治國更是他的核心準則,從「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雖輕必戮」這四句中,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在政治上是依循本諸公心、不徇私情、賞罰分明的觀念加以執行。在如此公平、公正的法治社會之中,上至官員,下至黎民百姓,自然也就「刑政雖峻而無怨者」,兢兢業業的效忠國家了。

當然,在執法嚴明,毫不徇私的作法之下,自然也會有不聽從命令之人,其中在《三國志》中就有兩起較為明顯的例子:

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親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帝曰:「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

由上可知,當諸葛亮出軍祁山,急需糧草供應之際,李嚴卻因故督辦糧草不濟,甚至為了卸責,假傳聖旨令諸葛亮班師回朝。回朝後,李嚴在鑿鑿證據下無從抵賴,這時諸葛亮卻上表主云:

自先帝崩後,平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孜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鎮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弳,欲仙平主督漢中,平說司馬懿等開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際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豐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時之務。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羣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漢室債危,伐平之短,莫若襃之。然謂平情在於榮利而已,不意平心顛倒乃爾。若事稽留,將致禍敗,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其實也有惜才愛才的一面,雖說李嚴怠忽職守,糧草運送更沒有及時送達,造成蜀軍的損失難以估計,按律當斬。但諸葛亮顧全大局,沒有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夾雜任何個人恩怨,更在皇上面前處處為李嚴說情,希望後主能珍惜人才,從輕發落。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法」,並不是如商鞅的那種嚴刑峻法,而是儒家那種「以大義定出處」的道德標準。除了李嚴之外,另還有權臣廖立,因為不滿諸葛亮常常拿李嚴打壓他,而心生憤懣,便借故向李邵、蔣琬發怨懟之言:

軍當遠出,卿諸人好諦其事。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即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亱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後至漢中,使關亱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無綱紀;朗昔奉馬良仝弟,謂為聖人,今作長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長,從人者耳,不足與經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伕此三人,為不然也。王連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這位曾經被諸葛亮視為與龐統旗鼓相當的治世人才,批評先帝劉備用兵失當,勞師動眾而無所獲,甚至令自己身犯險地;又指關羽徒有虛名而無軍紀,致令荊州被奪;更指出當朝大臣向朗、文恭、郭攸之都是平凡的人,根本不能擔任重任。上至先主劉備,下至蜀漢重臣,自然群情激憤,但這時諸葛亮聞之,卻上書劉備道:

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羣士,公言國家不伕賢達而伕俗即,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部伍分明者,立舉頭視屋,憤吒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勝數。羊之亂羣,猶能為害,況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邪?

光是批評先主劉備這點便可定廖立死罪,但諸葛亮卻認為「羊之亂羣,猶能為害」,不應處死。而後奏請後主治罪,廢廖立為庶民,徙汶山郡,與少數民族為伍。後來兩人聽聞諸葛亮逝世,廖立垂泣而嘆:「吾終為左袵矣!」,李嚴則激憤發病而死。為何能使兩位受罰者感念其恩德,甚至聞喪而泣、激憤而死?終歸其因,還是諸葛亮公平執法及客觀公允的治國之道所致,也誠如陳壽所給予的評價:

「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亯,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即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亰弱,風化肅然也諸。」

這不但是陳壽個人對諸葛亮給予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是當代大多數人在諸葛亮治理下的內心感受。因而,當這位被大家推崇備至、傳頌街巷賢相逝世之後,其惠政德澤自然也就讓蜀民緬懷,《襄陽記》中就曾記載: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

除了在諸葛亮初亡之際,大家爭相祭祀於道陌之上外,多年後,百姓對其追思甚至愛屋及烏的轉移到諸葛瞻的身上,《三國志?諸葛瞻傳》中就曾記載:

「蜀人追思亮, 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日:「葛亱之所為也。」 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雖說這些美聲溢譽對於諸葛亮之子而言,多是言過其實,但這也實實在在地證明了諸葛亮的治蜀績效及廉潔忠貞的人格,深刻烙印在蜀國黎民百姓的心中,而這樣的緬懷之情,甚至讓諸葛亮死後神格化,進入廟堂之中,成為許多人民心中重要的精神支柱。

作為三國時期的傑出軍事戰略家,在著名的三顧茅廬中,諸葛亮向劉備冷靜的分析了各個集團的消長及戰爭變化情勢,並針對劉備的處境提出了一套完整可以建基立國、北伐中原,進而與另外兩大勢力集團三分天下的戰略方針「隆中對」,史上本無「隆中對」一說,標題並非由作者陳壽所提出,而是後人所添加上去,但全文仍可見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當中: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擁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擁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擁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仙諸亱,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撽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撽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孚,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亯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夛、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針對當時毫無根據地的劉備集團提出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對策,而後來事實也證明,劉備便據此奠定基礎,從而確定了他與曹操、孫權在史中「天下三分」的大勢,並且維持超過半世紀的時間。而從上述的「隆中對」中,我們主要可以看出諸葛亮有以下幾個戰略想法:

1.「引孫吳集團為援」:

諸葛亮觀當時情勢,認為「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實力尚為薄弱的劉備,應先與江東的孫權結盟,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根據地,進而勤修內政,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實力。這樣的建議,對當時孤立無援、四處流竄的劉備來說,確實是一劑強心針,後來赤壁之戰的事實也證明,劉備與孫權聯手,不僅打敗了曹操,更替自己爭取到三國時代卓著的歷史定位。

2.「取荊州、益州,並與少數民族交好」:

在「隆中對」中裡面說道:「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徹底點出荊、益兩州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而蜀漢帝國確實也在取得荊、益兩州的基礎上,才能加以建立。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戰略更使後來的蜀國在北伐上,能無後顧之憂,這些都足以看出諸葛亮對局勢變化的敏銳眼光。

3.「待天下有變,以兵分兩路之勢進發」:

在早年三國局勢的演變當中,基本上都照著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划進行,但尚未等到天下有變、曹魏勢力分崩離析之前,蜀漢勢力卻失去了荊州,這對劉備軍團而言無疑是個晴天霹靂的慘痛消息。這最終也導致了蜀漢勢力在經濟實力上被大幅削弱,從此一蹶不振。

綜觀而言,取天下者,除了人謀,上需天運,諸葛亮再如何洞燭機先,萬萬也沒有料想到失去荊州的這一天,使得蜀漢政權終歸只能偏安一隅。總之,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我國歷史上最具體、完整,而且非常卓越的統一天下的全程戰略構想。遺憾的是荊州之失,為「隆中對」的致命傷。

雖說失去荊州並不能完全怪罪於關羽,然而失去荊州確實使蜀漢國力大傷,諸葛亮所提出隆中對的藍圖,終究也是棋差一著,但是,難道諸葛亮就這樣死心了嗎?

丟失了荊州之後,諸葛亮並沒有就此灰心喪志,相反的,他開始尋求其他解決之道。而他發現到,強兵悍將,戰馬利兵,糧倉充足,這些無疑都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條件,因此,對於蜀國來說,只佔領荊州、益州等地,並不能確保足以據險自保、安享太平。若要對抗狼子野心的魏國,不斷的開疆闢土、搜尋人才,才能增強蜀漢的綜合戰力,進而才能對曹魏一定的威脅情勢。因此,北伐中原也就成了諸葛亮的必要之舉,但弱小的蜀國,究竟要如何出兵、用計才能與強大的曹魏相抗衡呢?諸葛亮所提出的第一次北伐之計,竟與法正所言不謀而合:

曹擁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亱淵、張郃屯孚,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患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弩討,則必可克之,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債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從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法正認為須先攻克當時夏侯淵、張郃所駐守的根據地秦隴地區,才能進可攻,退可守。這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地恰巧吻合,足見兩人都皆視秦隴為蜀國長期發展的首選之地,可謂英雄所見略同。甚至連明代王夫之在他的《讀通鑒論》中也加以認同:

秦隴者,非長孜之要地也,乃西蜀之門戶也。天水、南孜、孜定,地險而民強,誠收之以為外蔽,則武都、陽平在懷抱之中,魏不能越劍閣以收蜀之北,復不能繞階、文以搗蜀之西,則蜀可鞏固以存,而待時以進,公之定算在此矣。

雖說諸葛亮將第一次北伐的策略計畫地相當出色,但最卻依然敗在街亭之戰,將軍馬謖剛愎自用的決策上,記載可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當中:

魏明帝西鎮長孜,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更有詳盡記載: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由上述兩段可知,馬謖因其高傲的態度與經驗的不足,甚至不聽諸葛亮以及王平給他的建言,慘遭魏將張郃切斷水源,圍困于山中,慘敗於街亭之戰中,而這也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最終以失敗坐收。

但諸葛亮卻並不因此而氣餒,而我們也可以看到諸葛亮後來幾次的北伐,幾乎都是以漢中為據點,試圖進發隴山地區,進而切斷魏軍在關中與隴右之聯繫,孤立隴右之魏軍,待機而奪取之,以打下北定中原的良好基礎。

所以綜觀諸葛亮的七年北伐當中,除了街亭之戰失利損兵之外,在往後的戰爭當中,不僅多打勝仗,更奪得許多魏國的土地及人民,在戰役中更獲得武都、陰平二郡,使得蜀漢西北邊境上又多了道防線,既可北上隴右,又可與漢中遙相呼應,替蜀漢帝國在中後期的邊境防守中,起了莫大的作用,力保蜀軍仍有與其餘兩國爭雄的實力。然而,在《三國志》當中,陳壽卻有所異論:

「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甚至說道: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在我看來,卻不盡如此。多年北伐,雖未竟成功之志,但其實仍有許多重大的斬獲。而且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不應只從調兵遣將及出謀劃策的方面來看,而應從外交政治、戰術執行及後勤補給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從《隆中對》中與孫權建立穩定牢固的政治軍事同盟開始,到諸葛亮利用反間計使曹睿與司馬懿失和,讓曹氏政權產生變化,甚至到了戰爭後期為了後勤補給,諸葛亮研發出了「木牛流馬」,皆顯示出諸葛亮智慧巧思的一面,雖最終歷史的結局對諸葛亮而言,是遺憾、無奈的,但他卻早已向世人證明他優異的軍事能耐及才幹。

-------------

歷史上的周瑜與諸葛亮,雖說年齡相差不大,但由於周瑜出道的時間較早,因此兩人發光發熱的時期幾乎沒有太多的重疊之處,因此兩人的對決、較量,皆為後世加油添醋之作。在羅貫中筆下的周瑜,不僅滿足了民間對於三國人物的想像,更呈現出作者自身的寫作立場與偏好。在小說中的周瑜形象可說是《三國志平話》的形象延伸,其部分形象再次被扭曲矮化。相較於周瑜的形象演變,諸葛亮形象則是越變越好,從一位仍然有著缺失的政治家逐漸轉變成一位無所不能的智者人物,這樣的創作手法不僅植基於文化環境,更投射出作者本身對於「完美人格」的理想追求,從而匯聚各時代階層以及自身的觀點、審美、情感以及想像,最終加工出來的藝術產物。


我只想問問答主為毛了解周瑜要看史記?


謝邀。不過題主啊,您喜歡周公瑾還把俺找來,豈非哪壺不開提哪壺?.....((/- -)/ 出於禮貌,俺就不全方位黑美洲狼了,就說(hei)一點:

赤壁之戰聯軍主帥很可能不是周瑜。《三國志》中《魏志》、《吳志》均脫胎於魏吳兩家的官史,唯獨蜀漢據說國不置史,由陳壽自行收集材料,這是史學常識。官史的特點便是自吹自擂,因此三國志中常出現魏志吹魏,吳志吹吳,互相打臉的情況。

赤壁之戰中周郎的光輝形象出於《吳志》及裴松之注《江表傳》,後者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為吳人專美之言,具體而言,便是捧孫黑劉,類似壬辰倭亂是李舜臣等蕩平的,明朝軍隊就是來擾民打醬油之類。這種同盟爭功掰扯不清,但於敵方而言,一個王八蛋,一個蛋八王,沒有理由偏袒一方,譬如金家吹得再凶,老美也不會跟著記載金大帥神威定美夷。故而,最簡單的分斤掰兩便是看敵對方記載。

《武帝紀》: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程昱傳》:權果多與備兵,以御太祖。

再看北方系統的野史記載: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眾口一詞,赤壁之戰指揮者是劉備。

再看陳壽上諸葛氏集表: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與魏志記載如出一轍。魏晉相繼,赤壁之戰的史實於晉庭再明白不過,亡國之臣的陳壽既不敢,也不必冒著欺君大罪給劉備吹喇叭抬轎子。

因此,可以下結論,赤壁之戰的聯軍統帥即為劉備,吳軍不過助拳。即便在吳軍內部,亦非周瑜一言堂: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周瑜不過二督之一,雖然實際權力可能較高,但程普等均有很強的獨立性。因此,即便周瑜本傳亦稱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

赤壁火攻謀劃均出於黃蓋,周瑜拱手而已。當然,個人認為水戰的實際指揮者為周瑜的可能性較大,但下有黃蓋建策,上有劉備統帥,要說赤壁之戰全系周郎之功,那頗有點某領導人得勢後稱淮海戰役是我指揮之嫌。

再說敗績,至少有一場明明白白:瑜將數萬眾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賊多,金眾少,遂為所圍。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金等垂沒,左右皆失色。仁意氣奮怒甚,謂左右取馬來,矯等共援持之。謂仁曰:「賊眾盛,不可當也。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去賊百餘步,迫溝,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沖入賊圍,金等乃得解。餘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

所以說,吳軍動輒被數十、數百破十萬的光輝業績並非孫仲謀專利,周十萬才是始作俑者(~ ̄▽ ̄)~ 末了大耳朵蕩平南四郡,舉兵來援,又是分張飛與周瑜,又是關羽絕北道,又親自帶隊去捅曹天人的腚,聯軍團隊協作才是南郡之戰的本來面目。

戰後周瑜寫了一份報告:如(wo)何(jun)得(jiang)到(ling)關(quan)羽(bu)張(shi)飛(zha)。

至於取蜀,只能說周郎死得及時。且不說劉璋雖然不給力,但也不是軟柿子,吳軍西進,補給就是沿江一線,北有曹操,南有劉備,隨時一掐,萬事大吉。眾所周知,益州是劉備的乳酪,周郎取蜀,是逼著大耳朵當南四郡草頭王?看看周郎搭檔孫瑜繼續取蜀事業時大耳朵的反應: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雖說周瑜謀劃之時江陵屬吳,大耳朵未必敢明火執仗,但只要在補給線上搗點鬼,足夠周郎喝一壺。又捎帶,曹操不是死人,坐等周瑜算計,轉過年來就把馬超給滅了,周郎的聯盟大計就此泡湯。故而所謂二分天下之計,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如意算盤,天可憐見,周郎立馬掛了,沒鬧到兵困三峽,後院起火,孫劉破裂,一敗塗地,不然要掉多少粉吶 -_-!

《唐太宗李靖問對》涉及諸葛亮凡13問,周瑜0問,至於排名,給張名單:

唐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列於右,以良為配。

建中三年,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里侯皇甫嵩,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

從唐人角度看,軍事上諸葛亮之於周瑜,大致是常委與中央委員的差別……


嘟嘟粉怒答一記。

個人見解是: 僅歷史地位而言,諸葛完勝。但這兩個人,並沒有很直接的可比性,因為嘟嘟大放異彩的時候丞相還只是流浪軍團的軍師,而丞相名滿天下的時候嘟嘟已經長眠地下了。

先說丞相。作為三國志中唯二臣子獨立成傳的人(另一個是陸遜),諸葛的歷史地位毋庸置疑,對蜀國的貢獻獨一無二,個人也贊同從史而言丞相是三國第二人(第一當然是曹老闆)。可以說沒有諸葛就不會有劉蜀政權,隆中對千古留名為顛沛流離的劉備軍團指明了方向。

但是!

歷史地位的高低,是由人的一生作為決定的,嘟嘟死的時候才36歲,丞相53歲。

下面具體一點的分析(我就不搬史料了):

治軍能力。丞相的治軍能力三國頂級,司馬懿曹真都十分讚賞。嘟嘟也是,赤壁之戰三軍統帥無不敬畏。

領軍能力。私以為嘟嘟更勝一籌,因為窮其一生嘟嘟未嘗敗績。赤壁之前打的是劉瑤嚴白虎黃祖,也許水分比較大,赤壁之戰之後打的可是老闆和天下第一盾。赤壁之戰奠定三分基礎,南郡之戰嘟嘟用不善步戰的吳兵打下了曹家的荊州封鎖線,領軍能力之強一時無二。丞相領兵的時候在晚期了,幾次北伐贏多輸少,但並沒有很大的建樹,收復西涼對整個局勢影響並不大。當然不可否認丞相的統帥也是三國頂尖。

戰略方面。三分天下千古留名,但嘟嘟當初提出的二分天下之計一樣為東吳指明方向。如果嘟嘟沒有英年早逝,也許現在討論更多的就不是大師的榻上策了。

內政方面。丞相完勝,因為嘟嘟更多的在外征戰,只有渣權剛上崗的五年處理過內政,不好和長年國家大事一肩挑的丞相比。私以為全三國只有令君可以在內政方面和丞相一比。

個人魅力方面。這個就不好比了,應該是平手。嘟嘟文武雙全曲有誤周郎顧還有如飲醇醪,而丞相也是一表人才加上一個人撐起劉蜀王朝10年,無可挑剔。


所以真的不好比較,但無可否認的是這兩個人都是各自時代的頂尖人物,而且都為自己的勢力,甚至於整個天下局勢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

最後回到最早的見解,如果嘟嘟可以多活15年,天知道還有沒有三國鼎立。

可惜沒有如果。


諸葛亮就算厲害到逆天聰明逆天智慧逆天改命,但有三樣他是輸定了的。
第一個是顏值。
第二個是老婆的顏值。
第三個是基友的顏值。
所以我投美周郎一票。


話說司馬遷三國之前已經死了,史記怎麼會寫周瑜


諸葛亮:周瑜你吊毛?
周瑜:我長得帥。
諸葛亮:我也帥!
周瑜:我老婆好看。
諸葛亮:噗!


純屬娛樂。這倆人如果有交集的話,一定是亦敵亦友。如果是一個勢力的,畫面太美。可恨嘟嘟跟的是孫十萬而不是劉備。


難道你們沒看出來嗎,蜀漢是社會主義,小國養強兵。孫吳是資本主義,家族財團影響政權。曹魏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自由市場經濟,所以最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你們覺得資本主義領袖和社會主義領袖哪個更好呢?


周渝老婆的顔値高。


先說答案:兩人只有在軍事上有可比性。諸葛亮是三國偉大的【軍事家】,然而在戰績上不如【名帥】周瑜亮眼。

在一款玩家製作的歷史類mod中,諸葛能力值93 30 100 108 103,周瑜95 69 93 77 95(統帥 武力 智力 政治 魅力)(上限為100+20,100+為傳奇數據)

先簡單列舉下二人的戰績:

諸葛亮:
1.入蜀:分定(蜀中)郡縣,共圍成都。大概是重慶到成都一帶的城市。

2.南征: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3.一伐:率眾攻取祁山,三郡叛魏應亮(這其實挺符合某個「不戰而屈人之兵」問題,但是後來曹真來的時候也是這樣平的三郡┬─┬ ノ( " - "ノ))

4.二伐:反殺王雙

5.三伐:取武都陰平

6.四伐:先破郭淮費耀,後大破司馬(甲首三千出自此役),反殺張頜(這場戰役,是諸葛亮生涯中最精彩的戰役)

7.五伐:對峙。

總體而言,諸葛亮的用兵水平和蜀漢的兵力強度,是「很快上升」的。南征可以說是對蜀中兵力的一次訓練,一伐後痛定思痛的訓練是諸葛亮後來幾次戰鬥,甚至是繼承者們戰鬥的基礎。
如果說南征是攻心之策的作用,一伐是趁人不備的成果,那麼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是實實在在地以正兵取勝的結果。
然而有個缺點就是,諸葛亮雖然小勝大勝多次,卻沒有一次明確指明是「以弱勝強(軍隊數量,不是佔地面積)」,在軍事生涯中所佔領的敵國土地,也僅有武都陰平二郡。

周瑜戰績:

孫策時期:

1.從攻橫江,當利,破笮融薛禮

2.從攻皖,拔之

3.進潯陽,破劉勛

孫權時期:

1.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

2.瑜追討擊,生虜(鄧)龍送吳(防守戰)

3.赤壁初期:初一交戰,(曹)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4.赤壁後期:北軍大壞,曹公退走

5.圍南郡,退曹仁

周瑜短暫的生涯中,真可謂是「戎馬一生」。由於從一開始就開始領兵作戰,周瑜對於戰爭並沒有諸葛亮那樣一上手的陌生感。赤壁的戰役是周瑜的最大兩點,以弱勝強,而且是「大勝」,這一戰就足以讓周瑜名傳千古了。
至於練兵,周瑜可能略輸於諸葛亮。孫策時期的軍隊,可以說是孫策一手聚集起來的;孫吳的私兵兵制,也讓周瑜對軍隊的掌控沒有諸葛亮那麼得心應手。

看到有人黑周瑜「偏將軍」,這是非常可笑的。南郡時期的孫權職務是「討虜將軍」「會稽太守」,他有什麼權力認命周瑜為四方四鎮假節專征?之後才有劉備表孫權為車騎將軍,徐州牧。一個州牧能任用什麼官職,我想可能玩遊戲的都比那個黑子強。


諸葛亮還有很多周瑜沒做到的地方,這就是其軍事家的另一面:

1.改進連弩。連弩的改進改變了「臨陣不過三發」的弱點,蜀漢的步兵可以正面和西涼騎兵對抗。

2.製作木牛流馬。木牛流馬使運糧更快捷,然而再高科技也抵不過豬隊友

3.最後想了想,還是說幾句練兵。

南征後: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一伐後:於是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天下,厲兵講武,以為後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矣


三國大擂台之瑜亮PK

第一回:出身。

亮: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 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三國志諸葛亮傳)

評分:5

瑜: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

(三國志周瑜傳)

評分:6

第二回:外貌。

亮: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
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三國志諸葛亮傳)

評分:9

瑜:

瑜長壯有姿貌

(三國志周瑜傳)

評分:7

第三回:軍事才能。

亮: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志諸葛亮傳)

五次北伐:

不知道您怎麼看,但拿現在打個比方吧:

一個面積不到我國1/9,人口不到我國1/4的南方國家,跑來打我國五次,打得我國只有還手之力,我國軍銜排第二的張郃元帥還戰死了。

作為被攻打的那方,您會覺得臉面有光嗎?

出處:諸葛亮,設身處地,才能明白他多麼匪夷所思


評分:9


瑜:


與孫策平江東,赤壁之戰,南郡之戰


評分:8


第四回:外交才能。


亮:


赤壁之戰前出使江東,促成聯盟。

夷陵之戰後示好孫權,繼續聯盟。


評分:7


瑜:

暫無


評分:4(沒表現不等於沒有,但畢竟沒表現,取中間向下)


第五回:政治才能


亮: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

評分:10


瑜:


輔助孫權上位。


評分:7


第六回:識人之明。


亮:


郭攸之、 費禕、董允、向寵、馬謖等

評分:8

瑜:

魯肅

評分:8

(諸葛亮所選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人,保證了蜀漢在諸葛去世後仍然平穩,直至滅亡,但馬謖是其敗筆;周瑜推薦魯肅一人,但足矣。)

總分:

亮:48
瑜:40

結論:亮更勝一籌。


一直不覺得周瑜只有純粹的軍事才能,孫權說的很好,「公瑾有王佐之資」,看三國志的評論,包括陳壽的,看得出周瑜有輔佐的才能。


別誤會,我是看熱鬧的,搬好小馬扎、端著瓜子盤看吳吹蜀妖撕逼的。

繼豐臣秀吉與戚繼光誰更牛逼、趙雲和真田幸村誰更牛逼、上杉謙信和關羽誰更牛逼、武田信玄和諸葛亮誰更牛逼後,撕逼對象終於轉到三國內部了。

荀彧和諸葛亮誰牛逼?
周瑜和諸葛亮誰牛逼?

哎呀不行,葛賊粉太強大了,令君、嘟嘟別哭。

建議知乎er再提個問題:

關羽和諸葛亮誰牛逼?
趙雲和諸葛亮誰牛逼?

讓蜀妖自相殘殺吧!不過,在葛賊粉眼中他們都是渣,雲妹二爺別哭啦~~~

所以我強烈建議!若平葛賊粉,只有曹丞相出馬了!

提個問題吧!——諸葛亮和曹操誰更牛逼???

三國兩大粉絲團對肛,各個大V小V紛紛站隊,當然,不排除有大V和稀泥的。


個別亮迷居然要靠貶低對手來捧諸葛亮,貴亮迷的素質也開始下滑了,挫子裡面拔大個也真是光榮的不行。


作為都督粉就隨口回答一下。雖然《演義》偏頗但對後世的影響的確很大,我都督也時常無故被黑。其實他們兩人沒什麼正面較量的機會,畢竟都督白骨黃沙戰場廝殺的時候諸葛不過初出茅廬,再者即便二者智謀無法分出高下的時候,在厲害這個問題上我也覺得沒什麼疑問,因為都督武力值比較高啊。


拿張遼跟司馬懿比有意思嗎,壓根不是一類人,也不在發光段上


如果單論政治、軍事、外交、文學才華的話,村夫應該是碾壓美洲狼的吧。周郎的才華以軍事最為突出,但較之村夫還是遜色了一些(以《孫子》所說的軍事為標準)。


諸葛亮歷史上那麼多大V點贊的人已經淪落到和各種人比來比去的地步了么。什麼統帥軍師都拿來和諸葛比一比,是想充分證明諸葛是個全才嗎。你們可不可以換一個人。
比如,
周瑜和曹仁誰更厲害。
周瑜和陸遜誰更厲害。


周瑜,他能反間破空城。


可惜周郎死的早,兩人實未分高下。
就兩人都在世的時候來看,周瑜很年輕的,或許對個人的成敗比諸葛要看得重些。


推薦閱讀:

周公旦長子封魯、世代為侯,次子世代為周公、為王卿士,這反映了什麼價值觀?
晏子使楚中的齊王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齊王是同一個人嗎?
如何評價有人指齣電視劇《龍珠傳奇》中的不妥後大量粉絲的反駁?
康熙不信神的嗎?
為什麼晉文公和趙衰從翟跑到齊的時候不帶老婆孩子一起跑,而是把他們留在翟?

TAG:中國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 歷史人物 | 周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