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是怎麼看出安祿山必反的?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當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璉因為副將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捉拿護送他到京城,請求按照朝廷典章執行(死刑)。張九齡奏明皇上說:「張守璉的軍令一定要執行,
安祿山不應該免除死罪。」皇上特別赦免了他。張九齡上奏說: 『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根據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後患。」皇上說:
「你不要因為王夷甫了解石勒這箇舊例,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於是放安祿山回到藩地。這是第一次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失利,張守珪奏
請朝廷斬首。之前,安祿山曾入京朝見,拜見過時任宰相的張九齡。張九齡頗有識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斷定日後此人必會作亂。宰相張九齡
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適逢安祿山干犯軍法,被押送京城,奏請朝廷判決。張九齡毫不猶豫在奏文上批示,為嚴肅軍紀,將安祿山斬首,
奏文說:「穰苴出軍,必斬庄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華夷之辨,看了批文後說:「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唐玄宗沒有最終批准,卻為示皇恩,將安祿山釋放。最終安祿山反叛,重演了西晉末年,羯族石勒反晉亂華的一幕。
這是第二次 光看個面相有這麼屌么
三個高官提出安祿山必反 兩個是利益衝突 但是張九齡好像和他沒多少利益衝突
要說安祿山拜見張九齡時得罪了張九齡 這也不太可能 一個是張九齡沒這麼小心眼 二一個安祿山過來拜見肯定是想討好張九齡的 不可能去主動得罪 說到底也不知道怎麼那麼屌 怎麼看出必反的 難道是因為外族?因為五胡亂華的先例?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好像也不合適 還是繼承了張良的血繼限界? 真不懂 還是說張九齡僅僅憑藉第六感? 憑感覺殺人 這不是暴君所為? 何況張九齡是個品德高尚的君子 是宰相
說到這裡 想到了曹操識司馬懿 狼顧之相 也是看相定反 難道看相這麼靠譜?
看相的根本也是看臉 咋又有的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
看相見心性,心性不正,反只是時間問題,例如眼神不正,外遇只是時間問題。
人不可貌相是給一般人用的,如同一般人看馬雲覺得不揚,相師看馬雲則大讚富貴,專業度問題而已在玄宗一朝,張九齡素來以辦事公允著稱,尤其是他的識人之明和見微知著的本事,在當時就被人們所矚目。只要見到一個人,略有交流,他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獨門絕技」判斷出對方的品行和才能,往往八九不離十。(這一特技曾國藩似乎也有)
正因為這樣,僅僅見了一面,張九齡就可以判斷出安祿山將來必亂幽州。
安祿山有大才。這是確定無疑的,通過現場談話,張守珪的看重(收其為義子)和過往的軍功(超級戰鬥英雄),張九齡馬上就能確定這是一個心思縝密、有勇有謀的幹才,這將使他不斷地建立軍功,不斷地陞官,掌握越來越大的權力。
安祿山對人情世故極為老練。他在討好上級方面,極有技巧,毫無底線,張九齡現場就已領教,而這將使他的陞官速度遠超常人。更可怕的是,募兵制實行之後,他的這一特質將使他在軍中逐漸結成一個牢不可破的軍政團體,而他將是自然而然的領袖。
安祿山殘忍且無道德底線。想想吧,幾個人就可以俘獲或殺死敵人幾十人,這當然不是正常的殺敵手段所能奏效的,恐怕更多靠著刷新道德底線做到的,這樣的人你能保證他一直對你忠心?
一個胡人,有大才卻毫無做人底線,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唐朝社會瀰漫著強烈的軍功崇拜),想想就可怕。
首先到了那個級別的人的氣場感知能力非常強,第二安祿山野史記載眼睛和鬍子的搭配是非常陰毒下賤的,第三安祿山自己的表現不符合君臣之禮,古人是講究氣節之人,無論從微觀或者宏觀都是反骨之人
你遇見過這樣的人嗎?有強烈的控制欲與好勝心,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認為自己比別人高貴,不知道仁義道德為何物。這樣的人,為了上位犧牲了自己的自尊與自我,當他上位成功後,他的自尊與自我就又跳出來了。為了彌補他的自尊與自我,必須要消滅或者扳倒原先讓他犧牲自尊自我的人。修身養性很重要。
司馬昭之心
天生反骨
這題目寫得答案似的
李隆基一生其實是一個悲劇。他生性英明果斷,710年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擁立父親李旦,712年李旦禪位於他,次年他就發動先天兵變消滅太平公主黨羽,撥亂反正,維護中央集權。
他勤於政事,選賢任能,三大名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的各項舉措帶來了開元盛世政通人和。
他文武雙全,通音律,知邊事。開元年,大膽啟用恝苾何力,哥舒翰,高仙芝,僕固懷恩,哥舒翰等外籍將領南北東西開疆拓土,無往不克。
可惜人總會老來昏庸,不得善終。開元後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外舉安祿山節度平盧,范陽,漁陽三鎮。先於怛羅斯之役丟失中亞,使大片佛國皈依伊斯蘭。後於安史之亂動搖大唐根基,造就藩鎮割據敗局。
可憐的傢伙,最後馬嵬坡之變,連自己喜歡的兒媳婦楊貴妃都保不住,留下一段世俗談笑的戲曲小說。
扯那麼多,進入主題,為什麼張九齡一眼識破了安祿山的反相?
張九齡什麼人,廣東籍。九歲識文章,十三歲成詩。一首《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多少人離鄉背井懷戀起遠方情人來。能觀察這麼細膩的傢伙,在安祿山登門拜訪,品茶談笑間,人之志向野心肯定瞭然於胸。況且前有安祿山入宮拜母這種明眼傻逼事,後有不拜太子跪舔皇帝事。這種噁心事堪比戰國時嘗糞療疾的事,怎麼能不懷疑安祿山有異心?!這種賤人怎麼能不殺?大唐一直以公主下嫁奚和契丹以換邊境平穩,安祿山偏偏年年對外用兵,邀功求賞,屢次兵敗。致使邊外皆殺公主反叛。安祿山這樣的賤人,不殺等什麼???
墨菲定律的即視感
張九齡只是討厭他而已,隨口罵了一句安祿山會反叛,沒想到真反了……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唐肅宗靈武即位,當時的局面會如何發展,唐玄宗能否力挽狂瀾?
※唐太宗對待長孫安業謀反和李承乾謀反的態度為何區別這麼大?
※如何看待武則天的無字碑?
※以唐朝的綜合國力,唐僧西天取經不能免簽嗎?為什麼還要倒換通關文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