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主持一次高效的頭腦風暴?


團隊進行頭腦風暴時,8個人以內為佳,每輪頭腦風暴需控制在1小時以內。

#頭腦風暴基本環節#

1.熱身
對於沉默需要有熱身讓大家進入狀態。比如5分鐘,每人先拿小條重新定義男女朋友。或玩解扣等團隊遊戲。
2.確定題目
頭腦風暴題目要清晰,盡量拆解為簡單的題目。通過題目的不斷深入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組織者要引導大家分解問題,如「怎麼在學校推廣某app」的問題可以分解為「什麼同學喜歡該app」、「怎麼找到找到Ta」、「可以在學校的什麼地方推廣該app」。
3.寫小條
第一輪時間不宜過長,6-7分鐘為佳。
4.分享
在每人展示idea的規程中,鼓勵大家實時發散延伸,同時也寫條上。思維碰撞的火花及時記錄。
5.分類
分類的目標不是嚴格的分類,而是看出趨勢。
6.選出一類形成方案,或進行下一輪腦爆
複雜的問題可以,分解成更簡單更明確的問題。通過問題的不斷深入進行多輪腦暴,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7.整理
推薦使用papa、evernote等移動互聯網工具,將每個分類拍照,並錄下語音解說,便於傳播和二次激發。

組織一場頭腦風暴還有那些要注意的點:

  1. 一張小條一個idea,保證每個小條的平等性,同時他們都是可隨意移動的,對下一步進行整理歸類有直接影響。
  2. 追求數量,小條量要多,爭取每輪100+。
  3. 鼓勵瘋狂,越瘋狂的idea越好,對團隊其他成員越有啟發。
  4. 可以適當邀請團隊外的成員加入頭腦風暴,形成不同思維碰撞的火花。
  5. 推遲評判,把判斷往後放,出現在腦子裡的都寫下來。
  6. 小條上的表述要清晰生動,畫出來為佳,一米之外能看清。如下圖

  7. 要充分利用小條的顏色,最好每輪一個顏色,當然男生女生、團隊內團隊外可用不同顏色區分。
  8. 貼在牆上就是團隊共同的,拿在手上,就只是自己的了。
  9. 多給團隊成員積極的反饋,哪怕不好,也不要否定。
  10. 貼條過程中,避免對每一張的解釋和討論。受到啟發後的實時發散,也不要用嘴說,用小條寫下來。
  11. 遇到停滯,第一點先反思,問題提的太空泛,沒有做到思考點對點的問題。立即把問題收縮。
  12. 在合適環節適當做總結,總結時明確自己的角色:比如,當大家把條貼一牆的時候,告訴大家,(1)我們現在有了關於xxx的一切,這類用戶需要什麼我們基本上都知道了;下面我們要選擇最合適的角度進行切入。 (2)這就是在用頭腦風暴的方法,頭腦風暴的原則是......

-------------2014年11月05日更新---------------
最後,推薦一個腦爆後整理輸出的利器,由3M公司出品,想必大家都用過他家出的便簽紙吧,死貴==
還好,app不要錢==


對於一家營銷創意公司,頭腦風暴會既像家常便飯一樣平常,也像一日三餐至關重要。畢竟,能不能拿下客戶、最後的作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頭腦風暴的質量:富於成效的風暴會還能激勵員工士氣、提升員工榮譽感,而糟糕的風暴會,往往會令員工對公司文化產生懷疑和抵觸,降低他們的自尊心,甚至誘發離職衝動。


那麼,遵循哪些規則,會讓頭腦風暴會更成功呢?怎樣避免開一場無效的風暴會?《羅伯特議事規則》?也許有用。但那本書太長了,今天只談談自己的切身感受:


1.無準備不風暴


公司常犯的錯誤是,過於輕率地召開「頭腦風暴會」,既不做事前的準備,也缺乏明確的議程,會議過程中也沒有人清晰地引導,這樣的會議對所有參與者都是一種災難。


為什麼公司會充斥著隨意的「頭腦風暴」?原因當然出在有權隨時召開會議的那個人。畢竟,隨時叫人開會也是行使權力獲得快樂的一種方式。但老闆們還得明白,最終對公司有價值的,是會議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會議的成本,是與會人員的時薪*參會人數,所以頭腦風暴會應迅速進入核心議題,與會人員提前對背景知識了解的越充分,會議就能避免在ABC上浪費時間。


2.杜絕獨角戲,人人都是演員


應該讓員工明確一點:參加風暴會意味著公司認為,你有責任也有能力對相關業務發表見解,公司並不會出於禮貌邀請人蔘會,而是真的在乎你的想法。雖然一些初級員工開始可能不習慣表達自己,但適當的鼓勵,會讓他們表達欲增強:一方面公司獲得好創意的幾率增加了;同時,公司也不必把創意的寶壓在少數明星員工上,創造出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好想法就會如中東的石油源源不斷。


頭腦風暴會最忌諱的,就是變成少數幾個明星員工或者是老闆的自HIGH秀。很多公司有種奇怪的現象,老闆不在時,大家暢所欲言;老闆一出現,所有人都等著老闆說話隨聲附和。為什麼要跟老闆爭論呢?反正按他的去做,失敗的責任不在自己。任何一個公司,只要這種負面思維蔓延開來,除非老闆真的是喬布斯再世,否則必死無疑。

我自己是從「放手」中嘗到過甜頭的:好幾次團隊頭腦風暴會,我的點子都被小朋友嗤笑排斥,一開始有點不服,但壓制住自己的表現欲,按他們的想法去做,效果果然不錯。從那以後,除非受邀請,我從不主動參加小團隊的頭腦風暴會,給他們空間和信任就是最大的激勵,他們自然會表現給你看。


3.別忽視外行的觀點


頭腦風暴會上還有一種常見的錯誤,就是與會者陷入互相PK眼界和知識的「專家思維」,忽視了外行的感受。其實,「外行」等同於「普通消費者」,他們對產品和創意的直覺反應,因為赤裸裸不加修飾,往往更具普遍意義和商業價值。喬布斯說「stay foolish」,不就是指時刻把自己清零到普通消費者的身份,重新審視世界嗎?HAO123這種網址導航站的需求,是專業人士能想到了嗎?互聯網早期精英用戶誰會記不住幾個英文網址?


4.不要擔心衝突,主動製造衝突


頭腦風暴,顧名思義就是像風暴一樣猛烈,所以必須直面問題、要有衝突。一場沒有諷刺、挖苦、讚揚的風暴會,不會是一場成功的風暴會,因為情緒沒有被調動起來,頭腦也不會全力以赴地運轉。我通常是這樣在風暴會上製造衝突的:有人如果出了太大陸貨的點子,我會打開26樓的窗戶,讓他直接跳下去!而對於眼前一亮的好點子,我會奪過他手裡的水杯,衝到水房幫他打一杯水端到跟前。


在頭腦風暴中,leader的作用,不是自己產生最牛逼的創意和方案,而是扮演主持人和教練的雙重角色。主持人確保討論不跑題、不走偏、圍繞核心議題層層推進;教練,則是利用一切手段,激勵團隊成員輸出最佳方案,包括製造衝突。


--------------------


分享自我的微信公眾號書客(微信號:shukewenzhai),作者來福腔。


感謝邀請。
就我個人經驗來說,一次高效的頭腦風暴,可能需要以下條件:
1、首先,這個話題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熱。太冷的話題,大家不了解,很難產生髮散,也不可以太熱,否則到處都是觀點,對頭腦風暴產生限制。
2、主持人需要自己先對這個話題進行比較深入的了解和考慮,能夠在冷場或者大家不積極的時候通過自己拋出各種可能刺激參與者進行思考。
3、參與者中,應該找一些比較積極和活躍的人,他們會帶動氣氛,並且願意首先提出觀點,即使觀點本身毫無價值,也可能會成為引玉的磚。
4、主持人需要保持高效的思考,時不時對話題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和引導,提高參與者思維的活躍度和集中度。
其他的暫時沒有想到,頭腦風暴這件事情不能單純的只考慮主持人的功力,參與者的個性也非常重要。
以上為個人觀點。


關注了這個問題許久,如今似乎已是沉寂。
就從我的專業的角度來進行一些分析吧... ...其間諸多的朋友已經說了很多的個人想法以及經驗,那麼,作為曾經的主持人,對所有朋友的信息以及說法來進行一番整理和探討再加入一點點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以供交流。以下為「直接將頭腦風暴的位置上升到電視欄目行業和實體欄目」當中的個人看法。
———————————————————————————————————————————
1.首先,作為主持人應該明白:「頭腦風暴」的重點不在「頭腦」而在「風暴」。
當然,這是我的一些個人的經驗和看法,關於「頭腦風暴」這個東西業界當中有非常多的典範,當然,這種東西在內地欄目中體現得並不是特別的明顯,因為製片人制度和整體行業把控的存在使得內地的欄目受到很大的制約。這一點就不細談了,說來話長。
回歸到原本的問題上。頭腦風暴的重點不在頭腦而在風暴。

有一句老話,叫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有頭腦i的人,換言之,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有自己思想和頭腦的人,既然大家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愛憎取向,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不缺少能夠碰得出火花的話題。當然這不代表你可以選取一個完全沒有營養的話題來做這檔節目。不過,相信我,一花一世界,蝴蝶效應就是這麼個道理,咱們能說能聊能爭論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重點不是你如何選題目,而是這個題目會不會讓大家覺得扯太遠之後再扯回來發現與原話題似乎一點關係都沒有。當然,話題可以延伸,但覺不代表可以跨界,這個下面再說。

2.主持人的角色把控與定位。
這一點非常的重要,主持人最忌諱的是什麼?第一是喧賓奪主,第二是鳩佔鵲巢。更多的人把主持人三個字理解為是欄目的主角,我想說這是完全錯誤的————主持人並非是一檔欄目的「中心佔有者」,而是一個「引導者」,其職能應該是「引導風暴走向和控制風暴破壞力與速度」,而不是成為風暴旋轉的中心。
反而言之,主持人是不是就不該有自己的想法?必須站在中立的立場上?
絕對不是,主持人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必須要建立在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去看待所有問題,在欄目過程中引導雙方言論出現火花和碰撞成為「雙方的語言意義的解釋者」而並非某一個觀念的擁護者。
所謂「言以托物,線以串珠」,主持人會說話是一門技術活,第一是不偏向於任意一方的觀點,其次是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去評價每一個觀點,給風暴以外的更多受眾以正確的輿論導向。
作為曾經的主持人而言,我在欄目當中從來不避諱敏感話題(政治、教育、兩性等等等等),因為根據經驗,如果作為主持人的你,都會避諱這個風暴當中的一些尖銳物,那麼作為風暴中在不斷僵持的雙方就更會有所保留,所以你要做的是第一不讓風暴失控,第二把破壞力控制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

這裡給各位介紹一檔曾經我非常喜歡看的欄目,《一虎一席談》,沒有錯的,胡一虎,非常有意思的一個主持人。

3. 分版塊的去剖析話題並給予這個話題以不同的定義。
有碰撞才會有火花,有火花才會有思維的爆炸。作為主持人而言首先提出問題你就得對這個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並非必須是非常的專業),甚至某些情況下你可以完全不懂這個話題,但是你至少要對這個話題有所了解,並知道「這個話題的度,需要掌握在什麼火候才叫點到為止」。
我見過不少新人因為自身經驗不夠豐富被欄目中的嘉賓當眾嘲笑的情況,甚至還有在欄目錄製當眾惡語相向甚至導致多方大打出手的案例。而這一切的產生,都是因為主持人沒有起好這個「引導全局,把控全局」的角色的作用。

話題版塊的分割,有助於減少在多方爭論過程中不必要的過分追究。——————人是一種喜歡抓著一個東西就不放的生物,一個論點甚至是一句話都有可能導致最後這一場頭腦風暴變成一場祖宗追悼會。所以,把一個話題細細的分開變成很多個爭論點,這樣一來,有助於主持人順利把控全局,也不會使得整體把控太過困難,語言過於火熱影響受眾信息接納。

更多的時候,主持人需要扮演好這一個引導者的角色,你可以成為大家的靶子,但這個靶子要做得恰到好處,不要讓子彈給擊穿了。讓你自己能全身而退的同時,大家還覺得你幹得不錯,引導出了更多的好東西。這同樣重要。


簡而言之,該叫停站出來熄火的時候站出來熄火,該縮回去坐等火勢變大的時候就縮回去,收放自如,方顯英雄本色。


台灣有一檔欄目非常火,沒有錯,《康熙來了》,每一檔欄目當中的話題,談論和挖掘的過程,都是一出頭腦風暴。並且因為有蔡康永的存在而顯得非常的高效。蔡康永,是一名經驗豐富,同時很聰明的主持人,看過這檔欄目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再做過多評價了。

4.定位你的欄目類型。
剛才第一點有說到話題可以無限延伸東拉西扯的情況對不對,對!
但是我真的建議,最好是給你的頭腦風暴一個區域性定位,在你感覺到話題即將遠離你的時候迅速的把這個話題巧妙的拉回來,不要讓「我今天吃了一個肉包子裡面沒有肉」變成了「樓下剛結婚的小兩口孩子生了5個」。
保證風暴不肆虐到遙不可及的地方,讓它在一定範圍內轉個死去活來,不要枉殺無辜。這,便是大家一直在念叨的所謂「高效」。
近期有一檔網路節目也很火熱,高曉松等一干人等造就的《奇葩說》,卧槽...我對這個欄目的評價都已經到了「卧槽」的地步了,可見一斑,馬東在其中的作用,不知各位看出來沒有,《奇葩說》邀請到的嘉賓簡直是真正的奇葩,娘炮兒,偽爺們兒,女漢...總而言之是真的各種奇葩,但這樣的群體的存在也就意味著:每一個話題的出現只要夠勁,那麼火花一定十足。按成都話來講,一個牙尖的人叫牙尖,一群牙尖的人一起牙尖那就是核武。然而馬東這個角色就巧妙的解決了最後話題收不住的情況,他扮演著一個傻傻的角色,然而就是這個傻傻的角色每一次在話題已經是敏感甚至火花四溢到收不住的情況下被他一個巧妙的切入而扭轉過來。

最後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讓頭腦風暴高效的重點,第一是點得起火,第二是控得住火勢。
這樣一來,「高效」就此誕生。


之前整理的關於如何「頭腦風暴」的一篇文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作者:Mr湯進er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頭腦風暴法」我相信很多團隊都用過,在我自己的項目實踐過程中也經常用到,今天回顧「頭腦風暴」相關知識,目的是從實踐回歸理論,反過來看看自己在實踐過程中還有那些不足和問題,讓理論更好的服務實踐,也期待在這樣的實踐和理論反覆的過程中更加深入的學到一些知識和方法,最終服務於產品設計實踐。

對於如何整理和分析這樣一篇比較「老」的設計方法,一直沒有好的思路,看了好多相關文章大同小異,無外乎知識點搬來搬去,最終決定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展開「頭腦風暴」這一設計方法的分享。

————————— 我是「入門級——理論知識」分割線 —————————

Q:什麼是頭腦風暴?

A:關於「頭腦風暴」的定義,在這裡引用MBA智庫百科的介紹:

頭腦風暴法又稱智力激勵法、BS法、自由思考法、暢談會或集思會,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於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發表的一種激發性思維的方法。

Q:如何理解頭腦風暴?

A:頭腦風暴的核心思想是:集思廣益!希望通過一群人圍繞特點的話題,產生很多想法、點子、辦法等來獲取好的想法、點子、辦法等。引用貝爾獲獎者 Linus Pauling 的一句話就是:

「The Best way to get a good idea is to get a lot of ideas.」

要收穫好的點子,首先要獲得很多點子。

Q:開展頭腦風暴要注意點什麼:

A:好吧,這個問題已經被總結成立好些個原則(說法不一,但核心思想就那麼幾點),我把這些原則總結為5個:

自由發散原則

應該營造輕鬆的氛圍,參加者不應該受任何條條框框限制,放鬆思想,讓思維自由馳騁。鼓勵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位,大膽地展開想像,儘可能地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提出獨創性的想法。

這裡補充下:在他人想法的基礎之上鼓勵自己,從中得到啟發或者補充他人設想也是非常好的頭腦風暴思路。

主題聚焦原則

頭腦風暴的目的是最求儘可能多的想法,思維可以發散,天馬行空的任意設想,但必須始終圍繞所討論的主題,不能偏離主題。

禁止批評原則

參加頭腦風暴會議的每個人都不得對別人的設想提出批評意見,因為批評對創造性思維無疑會產生抑制作用。同時,發言人的自我批評也在禁止之列,不要自謙之詞,自我批評性質的說法同樣會破壞會場氣氛,影響自由暢想.

延遲判斷原則

一切評價和判斷都要延遲到會議結束以後才能進行。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評判約束與會者的積極思維,破壞自由暢談的有利氣氛;另一方面是為了集中精力先開發設想,避免把應該在後階段做的工作提前進行,影響創造性設想的大量產生.

以量求質原則

追求數量是頭腦風暴的首要任務。參加會議的每個人都要抓緊時間多思考,多提設想.至於設想的質量問題,自可留到會後的設想處理階段去解決.在某種意義上,設想的質量和數量密切相關,產生的設想越多,其中的創造性設想就可能越多.

Q:頭腦風暴的有哪些組織形式?

A:按照組織形式去分類頭腦風暴,可以分為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兩種。

1、非結構化的頭腦風暴會

非結構化的或自由滾動式的頭腦風暴為團隊成員提供了自由的提出見解和意見的機會。這種方式鼓勵成員任意地貢獻出儘可能多的主意,直至沒有人再有新東西可增加了。

2、結構化的頭腦風暴會

對於團隊負責人或會議主持人提出的問題,團隊成員一個接一個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每人每次只能提一個。當某個成員再也沒有新的主意時,可以跳過。所有的主意都應記錄在白紙板上。這種方式的一個變種可以用於比較敏感的主題。這種方式要求成員在規定的時間內安靜地在小紙片上寫出自己的主意。當時間到時,所有的小紙片都交到主持人手上,並粘貼或寫到大白板上。

圖1:結構化和非結構化頭腦風暴對比

————————— 我是「進階級——實踐知識」分割線 —————————

Q:頭腦風暴的原理是什麼?

A:開頭已經說過"「The Best way to get a good idea is to get a lot of ideas.」。現在進一步解析下頭腦風暴如何產生一些列的「思路、想法、點子、創意、方法」等。理解了頭腦風暴的過程原理,可以更容易的掌握和實施,也更容易理解頭腦風暴所要求的5點原則。

如圖2所示,假設甲、乙、丙三人進行頭腦風暴。第一步:由於三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求解的出發點不同,每個人先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及附近發表意見。丙沿方向A提出設想,如果乙在此基礎上向方向B延伸,甲又在這些基礎之上沿方向C延伸,那麼方向(A—B—C)就形成了「思路」。依次類推,方向(D—E—F)形成了另一條「思路」,這樣不同的出發點可以形成非常多的思路(設計方案)。

圖2:頭腦風暴模型

Q:頭腦風暴開展流程和注意事項?

A:簡單概括其流程核心可以分為2步走,首先是頭腦風暴產生想法,然後對想法進行過濾。

按實際操作大體上分為三個階段:頭腦風暴前、頭腦風暴中和頭腦風暴後(好像是廢話,不過前和後經常被我們忽略)。一般頭腦風暴的流程見下圖3

圖3:頭腦風暴流程

詳細整理頭腦風暴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項如下:

(頭腦風暴前)

1. 準備階段。負責人應事先對相關課題進行一定的研究,並明確頭腦風暴所要達到的目標。同時選定與會人員,一般以5-15人為宜,不宜太多。然後將會議的時間、地點、所要解決的問題、可供參考的資料和設想、需要達到的目標等事宜一併提前通知與會人員,讓大家做好充分的準備。另外,需要更具參與者的情況,選擇相應的頭腦風暴形式(結構式/非結構式)

(頭腦風暴中)

2. 熱身階段。這個階段的目的是創造一種自由、密切配合、祥和的氛圍,是大家得以放鬆,進入一種無拘無束的狀態。主持人宣布開會後,先說明會議的規則和原則,然後隨便談點有趣的話題或問題,讓大家的思維處於輕鬆和活躍的境界。

3. 明確問題。主持人扼要地介紹有待解決的問題。介紹時應該簡潔、明確,不可過分周全,否則,過多的信息會限制人的思維,干擾思維創新的想像力。

4. 重新表述問題。經過一段討論後,大家對問題已經有了較深程度的理解。這時,為了使大家對問題的表述能夠具有新角度、新思維,主持人或記錄員要記錄大家的發言,並對發言記錄進行整理。通過記錄的整理和歸納,找出富有創意的見解,以及具有啟發性的表述,供下步暢談時參考。

5. 暢談階段。暢談是頭腦風暴法的創意階段。為了使大家能夠暢所欲言,主持人首先要向大家宣布相應規則,隨後引導大家自由發言,自由想像,自由發揮,使彼此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真正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暢所欲言,然後將會議發言記錄進行整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5條大原則以外,這個階段需要制訂相應的規則,比如:第一,不要私下交談,以免分散注意力。第二,不妨礙及評論他人發言,每人只談自己的想法。第三,發表見解時要簡單明了,一次發言只談一種見解。

(頭腦風暴後)

6. 篩選階段。會議結束後的一二天內,主持人應向與會者了解大家會後的新想法和新思路,以此補充會議記錄。然後將大家的想法整理成若干方案(思路),再根據相應的標準(以互聯網產品設計為例,這些標準可以是:用戶需求[潛在用戶數、使用頻次、需求等級等等]、商業價值[包括開發成本、推廣成本、維護成本等])進行篩選。經過多次反覆比較和優中擇優,最後確定1-3個最佳方案。這些最佳方案往往是多種創意的優勢組合,是大家集體智慧綜合作用的結果。

Q:能舉一個運用頭腦風暴法的有趣案例?

A:經典案例:

有一年,美國北方格外嚴寒,大雪紛飛,電線上積滿冰雪,大跨度的電線常被積雪壓斷,嚴重影響通信。過去,許多人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但都未能如願以償。後來,電信公司經理應用奧斯本發明的頭腦風暴法,嘗試解決這一難題。他召開了一種能讓頭腦捲起風暴的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是不同專業的技術人員。

按照這種會議規則,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有人提出設計一種專用的電線清雪機;有人想到用電熱來化解冰雪;也有人建議用振蕩技術來清除積雪;還有人提出能否帶上幾把大掃帚,乘直升機去掃電線上的積雪。對於這種「坐飛機掃雪」的想法,大家心裡儘管覺得滑稽可笑,但在會上也無人提出批評。相反,有一位工程師在百思不得其解時,聽到用飛機掃雪的想法後,大腦突然受到衝擊,一種簡單可行且高效率的清雪方法冒了出來。他想,每當大雪過後,出動直升機沿積雪嚴重的電線飛行,依靠調整旋轉的螺旋槳即可將電線上的積雪迅速扇落。他馬上提出「用干擾機扇雪」的新設想,頓時又引起其他與會者的聯想,有關用飛機除雪的主意一下子又多了七八條。不到一小時,與會的10名技術人員共提出90多條新設想。

會後,公司組織專家對設想進行分類論證。專家們認為設計專用清雪機,採用電熱或電磁振蕩等方法清除電線上的積雪,在技術上雖然可行,但研製費用大,周期長,一時難以見效。那種因「坐飛機掃雪」激發出來的幾種設想,倒是一種大膽的新方案,如果可行,將是一種既簡單又高效的好辦法。經過現場試驗,發現用直升機扇雪真能奏效,一個久懸未決的難題,終於在頭腦風暴會中得到了巧妙的解決。(案例引用自《設計調研》戴力農主編)

另外補充:

頭腦人數一般為5~15人,最好由不同專業背景或不同崗位者組成;

時間一般為20~60分鐘;

設主持一名,主持人只主持會議,對設想不作評論。

設記錄員1~2人,要求認真將與會者每一設想不論好壞都完整地記錄下來。

————————— 我是「反思級——問題與思考」分割線 —————————

實際運用和操作中遇到的問題:

1、前期準備不足:這個問題在我自己的相關實踐過程中比較突出,很多時候,為了頭腦風暴而頭腦風暴,零時拉來項目組的同學進行腦爆,這樣很容易因為準備不足造成效果很差。比如,目標感不強,特別是在設計學院背景下,很多時候同學們的思維比較活躍,很容易「飛來飛去」,這一點很好,但是沒有主題和目標感,就會飛偏。

2、成員背景相似:這一點在設計團隊裡面比較明顯,都是設計師,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非常相似。這個問題一直比較突出,經過幾次項目實踐也借鑒了「角色扮演法」的相關思路,通過讓小組成員假設自己是「某某背景的人」如(老闆/產品經理、工程師、設計師、運營、銷售、目標用戶等等身份)來從各自扮演的身份出發思考問題和提供想法,這一方法有一定的彌補成員同一背景的不足,但因實際背景知識的影響還是很難有突破。

3、過早的陷入幾個想法中:早期很容易出現這個問題,本質上也是「延遲判斷原則」沒有遵守好,很容易因為某個同學的想法很「亮」就陷入進入無法自拔。

4、過程過於自由:小組成員過於熟悉,提前沒有明確相關要求,會造成腦爆過程鬆散,話題滿天飛,這邊還在討論項目,那邊「明天吃什麼」之類的話題就穿插進來了,也是很無力了,所以一定要提前明確目標和相關規則,做到高效產出。

5、後期總結不到位:沒有一定的篩選很分類標準,僅憑團隊成員的主觀判斷去做篩選,我們經常會給每個思路打分,但因為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主觀上就已經造成了結果的不「公平」

其他問題待補充……

————————— 我是「拓展級——深入與提升」分割線 —————————

拓展知識:

創新方法大約有300多種。常用的方法有:頭腦風暴法、試錯法、缺點列舉法、希望點列舉發明法、假想構成法、高頓思考法、設問法、綜攝法、類比發明法、信息交合法、檢核表法、水平思考法、五S思維法、卡片思維法、疊加法、原型啟發法、合理移植法、聯想擴充法、象徵類比法等等。

提升閱讀:

產品經理技能Get--書面頭腦風暴法

豌豆莢Design Hackathon 工作法分享

行動學習操作手冊-結構化頭腦風暴的操作流程及要點


個人覺得James Surowiecki在《The Wisdom of Crowds》的四原則很好:
多樣性(Diversity):與會者應該包括各種各樣的人,甚至與之不是很相關的人。
獨立性(Independent):最好讓與會者寫紙條提交意見,然後再討論,以免前面發言的人帶跑了後面人的思路。
分散性(Decentralization):決策人不參與頭腦風暴,如果與會者的職位高低分層嚴重,最好按職位分層多次召開或匿名開會(如網路會議),避免權力的干擾。
聚合能力(Aggregation):除了各抒己見之外,每人必須分析別人觀點的優劣,也必須事先制定好一種決策機制:是由某人拍板,還是民主投票,還是加權投票,還是其它什麼方法。


記得不要在別人提出一些看上去比較可笑的回答的時候進行打擊,這樣會挫傷接下來大家的積極性。
做好記錄,控制好時間。事前先確定不同階段的討論時間。


一、頭腦風暴是什麼?
是集中一組人,通過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來解決一個問題、萌發一個好的創意。
二、基本程序
1、確定議題:必須在會前確定一個目標,是與會者明確通過這次會議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同時不要限制可能的解決方案的範圍。
2、會前準備:保證與會者在開會之前,對於對於待解決的問題有所了解;另外還可以準備一些資料預先給大家參考;也可以準備一個創造力測驗題,在會議開始時供大家思考,以便活躍氣氛、促進思維。
3、確定人員:一般以8人~12人為宜,也可略有增減(5~15人)。與會者人數太少不利於交流信息,激發思維。而人數太多則不容易掌握,並且每個人發言的機會相對減少,也會影響會場氣氛。
4、明確分工:要有一名主持人和1~2名記錄員,主持人的作用是在會議開始時重申討論的議題和紀律,在會議進程中啟發引導,掌握時間;記錄員應將與會者的設想都進行簡要記錄,最好讓與會者都能夠看到(使用白板或投影儀)
5、規定紀律:如要集中注意力積極投入,不消極旁觀;不要私下議論,以免影響他人的思考;發言要針對目標,開門見山,不要客套,也不必做過多的解釋;與會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忌相互褒貶等等。
6、掌握時間:經驗表明,創造性較強的設想一般要在會議開始10分鐘~15分鐘後逐漸產生。會議時間最好安排在30~45分鐘之間。時間太短與會者難以暢所欲言,太長則容易產生疲勞感,影響會議效果。
三、成功要點
需保證與會者能夠充分、非評價性的、無偏見的交流,具體而言,可歸納以下幾點:
1、自由暢談:不受任何限制,讓思維自有馳騁,儘可能的提出獨創性的想法。
2、禁止評論,也不要自謙:對別人提出的任何想法都不能稱讚或批評,同時也不允許自我批判。
3、追求數量:頭腦風暴會議的目標是獲得儘可能多的設想,追求數量是它的首要任務。至於設想的質量問題,自可留到會後的設想處理階段去解決。
4、鼓勵巧妙地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設想:每個與會者都要從他人的設想中得到啟示,或補充他人的設想,或將他人的若干設想綜合起來提出新的設想等。
5、與會人員平等,設想全部記錄:與會人員,不論是專家還是外行,一律平等;各種設想,不論大小,甚至是最荒誕的設想,記錄人員都要認真地將其記錄下來。
6、獨立思考:不允許私下交談,以免互相干擾思維。
7、見解無專利:每個人都參與,但產生的每一個設想都屬於團隊,不強調個人成績。
四、設想處理
通過組織頭腦風暴會議,能獲得大量與議題有關的設想。至此任務只完成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對已獲得的設想進行整理分析,以便選出有價值的創造性設想來加以開發實施,這個工作就是設想處理。
頭腦風暴法的設想處理通常安排在頭腦風暴暢談會的次日進行。設想處理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專家評審,可聘請有關專家及頭腦風暴會議的與會者代表(5人左右為宜)承擔這項工作;另一種是二次會議評審,即由頭腦風暴暢談會的參加者共同舉行第二次會議,集體進行設想的評價處理工作。

頭腦風暴的變式——觸發器法
這種方法常常和經典的頭腦風暴法連用(見圖一)。具體步驟如下:
(1)向小組成員宣布問題。
(2)每個成員記錄他們的想法(時間為5分鐘,要求安靜)。
(3)要求某個小組成員向其他成員宣讀他或她的想法。
(4)小組其他成員就剛才提出的想法進行討論,討論的目的是設想觀點的變式或新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要求每個成員都牢記這一目的。討論時間為10分鐘。

圖一
再進行一次變式,力求更簡潔的完成一次頭腦風暴
設想收集階段
(1)主持人宣讀議題
(2)與會者將自己的設想寫在紙條上,然後將紙條傳給旁邊的人
(3)每個人在收到紙條後,或補充他人的設想,或將他人的若干設想綜合起來提出新的設想等
(4)主持人收集紙條
設想處理階段
(1)對收集到的設想進行評價
(2)選出有價值的創造性設想來加以開發實施

會議之初的暖場活動
在開始討論前,需要確保每個人的腦細胞都活躍起來
一、挑戰「如果」法則
(1)如果雨滴有咖啡的味道會怎麼樣?
(2)如果再也沒有疾病了會怎麼樣?
(3)如果汽車用水做燃料而不是汽油會怎麼樣?
(4)如果我打進了NBN總決賽會怎麼樣?
(5)如果天空是綠色的而草是藍色的會怎麼樣?
(6)如果我是一個百萬富翁會怎麼樣?
二、物品的非傳統用途
(1)除了固定少量紙張之外,回形針還有哪些用途呢?
(2)你能想像一把勺子有多少種用途么?

以上轉載於:組織一次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能最高效的激發創新思維IDEA,沒有之一。

IDEA +實現路徑 = 英雄有用武之地。

但如何進行高效的頭腦風暴呢?

方法/步驟

  1. 頭腦風暴何以能激發創新思維IDEA?

    1、聯想反應。聯想是產生新觀念的基本過程。在集體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每提出一個新的觀念,都能引發他人的聯想。相繼產生一連串的新觀念,產生連鎖反應,形成新觀念堆,為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熱情感染。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況下,集體討論問題能激發人的熱情。人人自由發言、相互影響、相互感染,能形成熱潮,突破固有觀念的束縛,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性地思維能力。

    3、競爭意識。在有競爭意識情況下,人人爭先恐後,競相發言,不斷地開動思維機器,力求有獨到見解,新奇觀念。心理學的原理告訴我們,人類有爭強好勝心理,在有競爭意識的情況下,人的心理活動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4、個人慾望。在集體討論解決問題過程中,個人的慾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擾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頭腦風暴法有一條原則,不得批評倉促的發言,甚至不許有任何懷疑的表情、動作、神色。這就能使每個人暢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觀念。

  2. 頭腦風暴法的基本程序:

    1、確定議題,必須在會前確定一個目標,使與會者明確通過這次會議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同時不要限制可能的解決方案的範圍。

    2、會前準備,收集一些資料預先給大家參考,以便與會者了解與議題有關的背景材料和外界動態,會場採用圓桌布置,要準備白班,白紙和筆。

    3、與會者背景最好能有所不同,確定人選一般以8人~12人為宜,與會者人數太少不利於交流信息,激發思維;而人數太多則不容易掌握,並且每個人發言的機會相對減少,也會影響會場氣氛。

    4、會議時間一般設定在90分鐘為宜,前45分鐘大家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想法,休息10分鐘後,後35分鐘進一步細化這些想法。

    5、主持人在開始時重申討論的議題和講解頭腦風暴的原則,在會議進程中要引導大家產生儘可能多的想法,活躍會議氣氛,把控節奏。主持人應將與會者的所有設想都及時編號,簡要記錄,寫在白板等醒目處,讓與會者能夠看清。會議後半程要對這些想法進行分類,對想法進行評估,根據優先順序進行排列。也可以將一些相似的想法合併。

  3. 頭腦風暴的原則和紀律:

    1、自由思考。即要求與會者儘可能解放思想,無拘無束地思考問題並暢所欲言,不必顧慮自己的想法或說法是否「離經叛道」或「荒唐可笑」。

    2、延遲評判。即要求與會者在會上不要對他人的設想評頭論足,不要發表「這主意好好極了!」「這種想法太離譜了!」之類的「捧殺句」或「扼殺句」。至於對設想的評判,留在會後組織專人考慮。

    3、以量求質。即鼓勵與會者儘可能多而廣地提出設想,以大量的設想來保證質量較高的設想的存在。

    4、結合改善。即鼓勵與會者積極進行智力互補,在增加自己提出設想的同時,注意思考如何把兩個或更多的設想結合成另一個更完善的設想。

    5、免打擾,最好能禁止與會者帶筆記本和手機,會議最好能安排在一個獨立安靜的環境中。

注意事項

  • 1 個人想法是一維的,頭腦風暴是多維的
  • 2 想法越荒誕無奇,越天馬行空越好

大家似乎越來越在意腦子這件事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用「頭腦風暴」來表達「開會」的意思,特別是縮略的「腦暴」就有點瘮人了,以至於後來爛大街的「開腦洞」、「腦洞不夠大」,怎麼都覺得是「說起來噁心、想起來恐怖」的詞語。


隨著「執行」的越來越完善,「品牌」越來越趨同,「價格」越來越透明化,「策略」越來越形式化,「創意」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不管什麼公司不管什麼行業,總會倡導「我們要提高創意能力」,雖然絕大部分,停留在喊口號的層面。


於是,為了激發出所謂的創意,「腦暴」成了標配的口頭禪和行為規範:客戶那邊來了個新要求,一會去會議室腦暴一下吧。


首先就是到場時間,似乎不遲到幾分鐘、不表現出懶懶散散的樣子,就沒有創意人的風采。


比如有次參加另一個team的「腦暴」會議,會議發起人在群里說的16:00,我在15:50開始收尾手上的工作,15:55到會議室,發起人大概壓點到,然後自然的打開電腦該幹什麼幹什麼,等快到16:10,我開始懷疑自己記錯時間,弱弱的問,「咱們會議是幾點開始呀?」


對方很淡定的回答「4點,不過一般都要遲到10分鐘左右才會陸陸續續來。」


據說,矽谷最頂尖風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關於會議有一項要求「開會遲到1分鐘罰款100美元;如果會議中間要打電話,10分鐘罰1000美元。」


不知道國外人開會時是不是都自覺的調靜音,反正我接觸的大部分會議上,信息提示音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有必要再加一條「手機不調靜音,響一次罰10美元。」


然後就是腦暴的形式。


似乎會議上產不出好的點子、得不出好的結論,不是會議發起人提前準備不足、會上引導不夠,不是參會者心不在焉、能力不足,而是會議室不夠好,或者腦暴的形式不夠自然。


就好像,便秘的人不去分析是不是吃辣上火還是直腸打結,而是怪罪沒有用上金馬桶。


聽說奧美有一個team,認為人在洗澡的時候是最放鬆的,於是在會議室接上水管和噴頭,開會的時候用噴頭把水曬向每一個人。


不敢確定到底有沒有用,大抵作秀的成分更多一些吧。這還算很不錯的改進,至少也體現了創意本身,而有些會議,為了「腦暴」出更好的結果而做的一些形式,讓人哭笑不得。


比如,有的會議,特意發些瓜子、花生、香蕉、橘子,美其名曰「讓會議更自然更人性化」。


一直不相信這種茶話會真的有效果,就不說吃零食本身就是對思路的干擾,而且吃零食弄髒的手,就算忽然因為某句話想起點什麼,需要百度查詢下,也很可能作罷。


這種本末倒置的形式主義,在90後特別是95後居多的互聯網公司,因為70後80後的boss要討好年輕人而越來越普遍。


比如說,允許帶寵物到公司。


我算是特別喜歡貓狗之類小動物的群體,但完全能想到,一定有人受不了帶毛的這些寵物,一定有對細碎毛髮過敏的人,這本身就是對他們的不尊重。


而且,帶寵物上班算怎麼一回事,本來就低下的工作效率將會更低,影響自己的同時,異味、鳴叫聲也會大大影響周圍人的效率。


當然,如果一家初創企業,或者人很少的公司,有那麼一兩隻寵物作為吉祥物,調節氣氛的同時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用萌寵打打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家大型、正規企業,感覺還是盡量不要了罷。


類似於萌寵,為了體現扁平化、民主化,放任有些健談的員工肆意大聲說話,或者把電腦聲音開著外放,微信、QQ的嘀嘀聲、視頻聲,夾雜著肆無忌憚的打電話聲,讓人無比懷念風聲雨聲讀書聲。


說回主題,關於效率更高的頭腦風暴方式,曾看過這樣一個研究,深以為意,分享給你。


甚至無需會議室,像微信群一樣拉個臨時群,但是群裡面所有人的頭像和個人資料完全一樣,你不知道說話的人是誰,沒有領導和下屬,同事沒有討厭和喜歡的區別,真正的暢所欲言。


當時遭到一些同事的反對和質疑,「都扁平化了,誰跟誰都平級,哪有什麼不敢說的話」,「完全是浪費時間,而且如果我想分析出你,只要你說幾句話,我就能猜出你是誰了」。


別說不可能做到沒有上下級的區別,即使做到(這個假設毫無意義),當放到檯面上,無論是意識層面的「照顧某某的面子」還是潛意識層面,都是很不一樣的。而且,會議的目的不是出創意出點子嗎,又不是扮演名偵探柯南。


當然也有個前提,需要所有人自覺的前提下,畢竟這種方式下,你完全可以一句話不說而沒人發現。


其實這樣的應用很輕,群每次用完,提取完會議紀要自動銷毀。可惜沒有這樣的app(至少我再嘗試了近百款沒找到),不過,在耗費了一下午的時間,終於想出可以替代實現的種種辦法,不過並沒有實施而不了了之。


畢竟,一個比較麻煩卻沒得到驗證的新方法,在很多自詡「創新」的公司是很難推廣的,你們現在無比歧視的諾基亞靠著按部就班賺了那麼多年的錢,iPhone可是踩著無數創新的屍體九死一生走過來的。


會前
參與的人對討論主題有充分的準備,而且會議設計者設計會議流程並且在開會前將流程發到每個人手中,讓大家心裡有數

會中
1.主持人(最好是設計者,需要有資質很懂這個topic,一方面可以 GET到每個人的點,把 控會議方向。另一方面,卡時間,強調紀律性)
2.會議記錄人(把會議以文字或者錄音的方式記錄下來)
3.參與者(依次有序發言)

會後:由會議記錄者提煉出會議綱要,抄送給參與的人


頭腦風暴的注意事項
組織者
1.要保證有序的發表看法,而不是討論會
2.外邀的人要多維度,不同質量
3.會議流程清晰,提前給每個人
4.人員安排合理
參與人
1.從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拓展
2.日常多積累,拓展知識面
3.提前準備,對於討論主題有所了解


推薦閱讀:

越來越不想上班,怎樣讓自己發奮起來?
用什麼方法能夠快速有效的練字?

TAG:高效工作 | 主持人 | 頭腦風暴 | 組織與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