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央視紀錄片《零零後》?

零零後個性鮮明,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自主選擇生活。《零零後》是中國第一部連續十年跟蹤00後孩子成長的系列紀錄片。本片由央視紀錄頻道出品,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製作,張同道教授擔任總導演,將於8月20日—8月24日20:00於CCTV-9首播。全集戳這裡http://tv.cctv.com/v/v1/VIDEDOioxUzWSFfxZAFrVVVH170821.html


片子很好,但片名並不恰當。它應該叫《中國精英家庭中的零零後》,而不是只叫《零零後》。因為用年代劃分一個群體,是有失偏頗的。因地域,因階層,因個人情況,都會有巨大的差異。

我不同意一些知友對零零後的稱讚,覺得下一代人如何如何優秀。如上論述,你只能說,精英家庭中的孩子,是如何如何優秀。而這幾乎是理所應當的,這個道理自古皆然。畢竟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享受的生活環境,幾乎是全國最好的。但這種優秀,也許只能代表全中國所有孩子的前5%。而剩下的95%中的不少人,在你沒看見的地方,輟學,打工,讀普高,讀技校。

有些人認為,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信息時代減小了教育之間的差距。但有時候,我真的特別懷疑這一點。精英家庭的孩子,有魚又有漁,他們可以在課餘,用合適的方法盡情捕撈知識大海中的精髓;而那些普通家庭甚至貧困家庭的孩子,學校教育就已經落後很多了,網路恐怕只會進一步加大這個差距,因為他們既沒有魚,也不懂漁。

我希望大家認識到一點,那就是隨著貧富差距的加大和教育資源的分化,下一代孩子之間的差距,會比我們這一代更甚。在我們這一代,一個農村孩子也許還可以和市長兒子做同桌,但零零後這一代,甚至是一零後,我覺得幾乎不可能了。

紀錄片很不錯,展現了這些孩子豐富的內心。但,零零後,真的不只是紀錄片里的這幾個而已。

在我心裡,同類題材的紀錄片,只有一部是真的算得上視野廣闊,有血有肉,發人深省。那就是前幾年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高考》。


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名字是錯誤的,我也是零零後,但我和他們除了「零零後」這個名字沒有多少是共同的了
我住在廣東省汕頭市。我非常羨慕紀錄片中他們的生活。父親是城市工人,母親是農村農民, 家庭勉強算上小康吧,家裡有房,有兩破二手車。但是還有許多人生活的比我不好,我覺得我的生活過得還是蠻滋潤的。
這是我住的地方

我住的地方是外來務工人員的聚集地,有很多外地人來這裡租房。我是本地人,但是是後來搬到這裡的,所以爸媽沒分到房,分到房的人,大多都建了房子或者停車場,過上了地主老爺的日子。
居民樓一座緊挨著一座,太陽進不來,一下雨街道就陰暗潮濕起來,地上積水和垃圾便成了害蟲的溫床
我的同學一些人居住在這裡,如圖

街道上的電線纏繞在一起,就像一顆顆定時炸彈

這裡是我這個零零後成長的地方,我永遠愛它,長大我要把它變得漂亮起來。 我和紀錄片中的零零後居住的環境很不同,而我也是零零後,很明顯這個紀錄片不能代表全中國的零零後,所以這個紀錄片名字要改改,其他答案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希望執政黨加大力度,改善工農階級的們的生活環境,希望「共青團中央」能幫助貧困學子,希望在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中生活的工農們能過上像紀錄片中那樣的生活!
我是高中生,文筆辣雞,各位原諒我。不喜歡也別拉黑我,我還要看各位的文章與回答呢!o(′^`)o


《零零後》里表現出來的少年兒童,是一個我見過但和我相去甚遠的群體,其實早在湖南衛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里已經從側面展示了這一點!

我看第二季的時候,這種印象還不是很深刻,到了第三季,有一個環節,是爸爸不在孩子身邊,讓孩子獨立和周圍的外國人溝通,結果有兩個孩子才六七歲的樣子可以流利的用英語和外國人進行溝通,但是我就覺得哪裡不對!

的確,我們現在在強制學習英語,有利於人和世界接軌和國際交流,但是這些自小便能夠流利的使用英語的孩子,顯然和我們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當很多三四線城市的家長在擠破頭連夜排隊讓孩子上重點小學,大城市不惜一擲千萬買學區房讓孩子就讀在重點學校的時候,這些明星藝人和一些商界人士早已經從小把孩子送出國去,不和國內的小朋友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了~

知乎網友 @豆子 寫了一篇名為「中國從小學到大學各階段淘汰率」的文章中國從小學到大學各階段淘汰率,文章中2012年介紹了義務教育的學生中,仍然只有44.1%的初中畢業生可以堅持到初中畢業,考上高中,其餘55.9%要麼沒考上,要麼輟學了!也就是說初中升高中的概率不到一半!

而上了並上完大學只佔同齡人的16.59%,甩掉了83.4%的同齡人,能上完本科的,只佔同齡人的8.6%!

說真的看到這個還是有點震撼的,但仔細想想結合我身邊實際,我身邊的朋友只有一個目前準備讀博士,有兩個完成了碩士或正在讀碩士,其餘的大本和大專只佔到了不到一半,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高中和高中以下學歷,包括我本人在內,其中還有兩人未完成義務教育!

他們也大多是「90後」和「00後」,如果大家還記得大涼山的孩子,也都是「00後」,而除了自身因素較早「混社會」或就業以外,因家庭因素或身體因素早早輟學的也屢見不鮮,因為我本人殘疾人的屬性,身邊接觸了不少同樣遭遇的人,學習和就業,甚至是生活和出行都是擺在面前的巨大障礙!

他們當中也不乏「00後」,我之所以厭惡最近一系列的「專題片」並不是其「假」,而在於「空」,最近包括《厲害了中國》系列,央視在用一系列的專題片去歌功頌德,去把一個社會的上線刻意表現成均線,甚至是下線!

加劇了無數「小紅粉」的自我感動和自我陶醉,而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很容易讓人忽略現實中的種種問題,製造一種已經全民富裕的假象!有人曾經這麼說「一個國家人民的幸福度,要看最貧困的那一群人」我深以為然!

大涼山的孩子里有「00後」,練體育練殘了的有「00後」,小小年紀不得不撐起家庭重擔的有「00後」,央視表現出的「00後」只不過是極其幸運的一小部分人罷了!而通過刻意渲染和宣傳,這些極少數人代表了這個郭嘉需求、階層完全不同的廣大少年兒童!

魯迅說過「滿紙吃人」今天仍然毫不為過!我再一次用我寫的兩句詩來表達我的心情:

當年「但願眾生皆無憂,不辭辛勞迎耀陽」

今朝「只見朱門廣廈起,不聞村童未識書」


看了幾集很感慨。北京孩子的零零後,說實話,紀錄片里的大部分主角們的家庭條件放到全中國在同年齡段里應該可以排到前百分之5,說是精英也不為過。無憂無慮的生活和對外界更多更廣的接觸,所受的更好的教育讓他們能夠更加充分地思考。13 4歲的思想和表達甚至比高考之前18歲的我還要成熟,這就是差距吧。不過既然央視這部紀錄片就叫零零後,我想不應該只著眼於北京,這些叫零零後,小城裡的,山區里的也叫零零後。不過對於後者,可能拍出來的東西也是千篇一律,索然無味吧。


歡迎收看大型紀錄片《別人家的——00後》


我很喜歡這部「紀錄片」。尤其是哪個叫「一一」的小女孩,當被幼兒園老師問道「你不需要朋友?你不想跟他們(幼兒園小朋友)玩嗎?」,4歲的她竟然回復了一句「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著實讓我震驚了一把。

但是,我有兩個問題。

首先,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叫《生於北京中產階級家庭,在豐富的物質條件和充盈的精神生活下成長的零零後》才更為恰當。我之所以加這麼長的定語,是因為,紀錄片中的這幾個孩子還不足以代表全中國的所有零零後,它只是呈現了定語條件下的零零後,而擁有上億資產家庭的富二代、中國小縣城的少年、偏遠山村的赤著腳翻山越嶺上學的孩子......這部紀錄片卻沒有呈現。當然,導演不可能照顧到全中國的每一個零零後的孩子,但是用幾個孩子來代表整個一代人,從語境上是說不通的。

其次,我之所以把「紀錄片」打上引號,是因為我認為這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導演張同道說過這樣一句話——「第一次拍完粗剪的時候我們在幼兒園舉行了家長看片會,家長認為不想上的鏡頭統統拿掉。」

這說明:這部「紀錄片」經過了孩子家長的介入和干擾。家長介入會有什麼後果?正如導演說的那樣:認為不想上的鏡頭統統拿掉。那家長肯定要拿掉孩子表現不好的鏡頭,或者是不想讓觀眾看到的鏡頭。也就是說,這部紀錄片在後期剪輯時,經過了家長的「再創作」,比如家長讓導演把孩子表現出勇敢的鏡頭全部留下來,拼接到一起,那麼這個孩子的主題就是勇敢。但是,很多孩子是多面性的,他有時候勇敢,有時候卻也怯懦。紀錄片正確的做法是儘力做到完全復原,而不是被孩子家長左右,讓不想上的鏡頭統統拿掉。而紀錄片是什麼?紀錄片是還原真實的,它不受任何意識形態和行政權力的左右。但是這部「紀錄片」沒有做到。所以,個人認為,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所以,把它當成文藝作品看看就好。


作為一個三線城市鄉村中的一個孩子,看夠表示很羨慕。看著那些孩子學特長,旅遊,覺得真心羨慕。他們可能很累,但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去看世界。農村孩子小時候,在街上瘋跑,肆無忌憚地看電視,沒有奧數,沒有補習班,這樣的日子很爽嗎?不。等長大後,我們覺得失去了很多東西。我這個暑假去了北京天文館,看到人大附中的學生在那裡落落大方地講解天文知識,我頓時覺得同齡人的差距好大。再看這部紀錄片,當我看到那些孩子的父母可以輔導孩子作業,那些孩子可以參加各種夏令營的時候,我頓時感覺好羨慕。 感謝大家的贊、支持與鼓勵,其實,有時候我特別慶幸有高考,這是我們這些孩子改變命運一條最重要的途徑。高考讓我們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儘管說寒門再難出貴子,儘管北京狀元的話語刷屏。但只是概率降低了,並不是沒有機會。儘管我會覺得人世間不公平,但人在任何時候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們不會是最優秀的,但也不是最差的。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過上《00後》中孩子的生活。(對不去,寫的有點亂,大家勉強湊合著看吧。)


我是零零後,但不是《零零後》里的零零後。


題目里有對紀錄片的介紹,在這裡做一個補充:

片中的幾個孩子是北師大紀錄片中心從2006年開始紀錄的,他們都來自北京市芭學院。從06年開始,以這些孩子為紀錄素材,製作方已經完成了《小人國》、《小人國之酷學時代》,兩部紀錄電影,以及《成長的秘密》這部30集的紀錄片。

紀錄開始的10年之後,孩子們都長大了很多,有的在念初中,有的完成中考升入高中,於是製作方再一次出馬,做出了目前正在播放的五集紀錄片:零零後。

目前看了2、3、4三集,下面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吧:

第一個感覺就是親切。作為一個比片中主人公們大10歲左右的在北京長大的孩子,我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就像看到了我自己的童年與少年時代。萌萌合唱的歌曲,梁昊天厭煩父親時的腔調,以及一一跟朋友畫畫時對話的口音,都讓我彷彿回到了十年前,二十年前在北京的日子。

特別是看到第四集一一「三帆中學」的校服的時候,有點莫名的激動。可能是由於個人性格的原因吧,我十分欣賞一一這種類型的孩子,安靜、沉穩、內心豐富而深刻。於是看到她是比自己小10級的校友的時候就格外地興奮。看著她穿著校服的樣子,我就會想起自己初中時班上的同學們,有很多很有特點,也十分精彩有趣的男孩兒女孩兒們。

下面再放下情感,理性地談一談這部片子的內容:

首先這部片子的一個好處就是:以06、16兩個時間為重點,穿插10年間的成長過程。這樣連點成線,讓觀眾們可以看到孩子們成長之中發生的變化,性格的形成。

其次,我想說一說這部片子的紀錄樣本,也就是這些06年在芭學園上幼兒園的孩子們以及他們的家庭。

可以說,這些孩子從幼兒園到中學基本接受了中國頂級的教育資源,就算是放在他們成長的北京來看也算是很不錯的。從幼兒園來說,「芭學院」就算在北京也是條件比較好的幼兒園了,第三集裡面的梁昊天和劉嘉陽上的都是國際小學,劉嘉陽後來上的是國際初中,梁昊天的初中時北京十一學校,而第四集里的一一的初中是北京三帆中學。

劉嘉陽的國際學校自不必說,梁昊天和一一的初中,以及這兩所初中的高中部均是北京頂尖的名校,相當於上海的四大天王、八大金剛這個級別的。

當然,這些名校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片子裡面放了幾個孩子小升初階段的片段(劉嘉陽除外),雖然沒有描寫大城市小升初競爭的慘烈,但是經歷過得人看到就會有共鳴:不同於小城市或者鄉村,北上廣深以及各大省會城市裡的「高考」的競爭,是從小升初的階段,也就是小學四五年級開始的。

而這些孩子的家庭,其實都算是北京市的普通中產。可能劉嘉陽的家境會比其他人稍微好一些,但差距其實並不是很大。之所以可以這麼肯定的說,是因為我自己中學時代的不少同學,以及他們的家庭就和片子里的這些家庭差不多,對這個體系我還是十分熟悉的。

另外一點,就是可以看出這些孩子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都比較高,基本都算是知識分子家庭吧。孩子們出生於01-03年,父母們應該是七十年代前半的那一代,推測是96年高校擴招之前,最後幾屆考到北京的大學生,畢業後在北京安家落戶。我稍微聽了聽家長們的口音,除了梁昊天的父母有北京口音,應該是北京人以外,一一、劉嘉陽、萌萌三個孩子的父母都不是北京人,應該都是從外地考到北京,在90年代末期留下來的,享受最後一波政策福利的70後們,所以一一、劉嘉陽、萌萌應該算是京二代。而梁昊天回姥姥家那一段裡面可以聽出來,姥爺姥姥都是年輕時來到北京,然後在北京把梁昊天的媽媽帶大,所以梁昊天應該算是京三代。

這些孩子的成長里,萌萌一直在參與合唱、練習舞蹈;劉嘉陽就更不用說了;而一一和梁昊天都練了鋼琴。這些「素質教育」基本上是一二線城市中產家庭的標配,從85後那一代就開始了。同時劉嘉陽、梁昊天小學四年級就一起在暑假拍了微電影,萌萌的郵輪旅行,一一暑假裡回幼兒園做義工,梁昊天父子中考之後的川藏線騎行,這些經歷確實另全國大部分同齡人羨慕,但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中產家庭來說倒也算是十分平常。

可以說,雖然題目叫做「零零後」,但是這些孩子以及他們的家庭遠遠無法代表中國全體的零零後們。不過,其確實可以代表中國當前一二線,以及相對富裕發達的地區的很多中產家庭,而這個群體在中國的數量也已經十分龐大了。

最後還要說的就是,從一些細節上可以看出,這些孩子目前成長社會環境,條件,相比於我自己十年前的環境、條件又好了不少。所以我對這一代的孩子們還是抱有十分樂觀的憧憬,以及充足的信心。

目前還有兩集沒看,看完之後可能會再補充一些吧。


零不起,零不起

曾經:你是不是看動漫?
我:你懂什麼,這叫二次元
現在:你是不是那個二次元!
我:不不不我就一看動漫的


曾經:可以問問你多大嗎?
我:我可是零零後
現在:你是不是零零後!
我:不不不我只是還沒工作而已


以精英群體的後代來代表整個同時代人群,這種事情沒什麼可怕,相反,是正常的。

王思聰接受BBC採訪時,在外國人的角度,更多的感受是原來中國的80後也可以是這樣的,而不是原來中國首富的兒子是這樣的。

其實你們與其羨慕且酸溜溜地認為「他們無法代表我們」,不如警惕,曾經「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已經變成了「精英族群代表你們享受發展成果」並且「精英群體的發展成果代表全社會發展成果」。你們還是要仔細想想,為什麼要用精英群體後代生活的進步來代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一句話,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可以代表人類的一大步,但是更是美國的一大步,和你中國基本沒啥關係,雖然你也算「人類」。


在幼兒園裡,小朋友的鞋子被錫坤扔到比自己還高的垃圾桶里,李躍兒覺得,鞋子瞬間消失,是錫坤在感知另一個未知世界。她專門找了個時間,讓錫坤可著勁兒玩了一回,肆無忌憚地把塑料方塊撒滿整個房間。這也成了導演張同道被觸動的畫面:「一個孩子有機會充分的表達自己,那個瞬間是最美的。」

張同道的鏡頭裡,芭學園的00後有些不一樣。

梁昊天3歲,不愛說話,小朋友們圍在一起上音樂課,他一個人在旁邊滿地打滾;

兩歲的錫坤會抱著鞋子,踉踉蹌蹌地跑到比他個頭還高的垃圾桶前,踮起腳扔進去;

4歲的小女孩一一被問到為什麼不交朋友時,她一字一頓回答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我有權利這樣。」

這群千禧年後出生的孩子,10年前被父母送入同一所幼兒園,10年後走上不同的路——張同道覺得有些意思,他想拍這樣的故事。

《00後》就是這樣誕生的,作為中國第一部連續10年跟蹤5個孩子的紀錄片,它探討的是所有家庭要面對的最尖銳的命題:個性與制度、應試與素質、留守與留學、青春期與親子關係、獨生子女與二胎政策。

同樣被記錄的還有一群焦慮的父母,他們竭盡全力想為孩子的成長找到一條更好的路徑,但關於什麼是更好,也許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

放手

昊天的到來是個意外。

梁平夫婦原本覺得二人世界挺好的,孩子又鬧又煩,他們不喜歡,為此特意買了位於6樓的房子,就是圖個清靜。

懷孕打破了理想生活。兩人猶豫著,到底生還是不生?直到B超顯示屏上出現孩子揮舞的小手,才有了最終決定。

昊天出生後一直住在姥姥家,夫妻倆每天下班後輪流來這裡陪孩子睡覺。梁平帶得多,孩子牙牙學語,清脆地叫了聲爸爸,他朝妻子炫耀:「你看你看,兒子先叫的爸爸!」

梁平從沒想過,孩子會帶給他那麼大的快樂,但怎麼教育孩子,似乎是一個遙遠的命題。昊天3歲那年,梁平在地鐵上讀到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的書。這本名為《捕捉兒童敏感期》的書,講述了孩子在不同年齡段行為的深意,比如吃手和摸土,這些被父母禁止的舉動,其實是孩子在用感官探索世界。

梁平突然心頭一震:「姥姥帶的乾乾淨淨,是不是讓昊天失去探索機會?」在轟隆隆的地鐵上,他第一次察覺到因為孩子衍生出的焦慮。

書里描繪的那種開放式幼兒園,梁平是嚮往的,他想放手,把昊天轉過去,但北京沒有。梁平最後找到了理念相似的芭學園——昊天可以盡情玩耍,釋放天性。

但錫坤進入芭學園的過程,並不像昊天那樣順利,對他的媽媽何蓮(化名)來說,放手是難題。

不到2歲時,錫坤被送入芭學園,是這裡最小的孩子。之前一家人來參觀,園長李躍兒注意到,爺爺全程把錫坤抱在身上,何蓮解釋說,自己很大年紀才生下錫坤,一家人格外疼愛。

錫坤與母親 圖 / 紀錄片《00後》截圖

在幼兒園裡,錫坤最愛做的事兒,是把小朋友的鞋子扔到比自己還高的垃圾桶里。李躍兒覺得,鞋子瞬間消失,其實是錫坤在感知另一個未知世界。她專門找了個時間,讓錫坤可著勁兒玩了一回,肆無忌憚地把塑料方塊撒滿整個房間。這也成為導演張同道被觸動的畫面:「一個孩子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那個瞬間是最美的。」

對何蓮來說,錫坤的依賴讓她擁有一種滿足感。何蓮回憶往事,錫坤兩歲半時,她抱著孩子餵奶,其他小朋友好奇地說:「喲,他還在吃奶!」何蓮耐心解釋:「他才兩歲半。」錫坤嘴巴鬆開了,也跟著說了句:「我才兩歲半。」何蓮至今還記得那個瞬間的感受:「甜蜜得都快化了。」正是這種甜蜜,讓何蓮不忍心放手。

但在李躍兒看來,何蓮有些過於寵溺錫坤。「人類真正的母愛,是要幫助孩子將來離開母親,而不是靠在母親懷裡變弱。在這一點上,很多家長是需要成長的。」她試著找何蓮談話,但對方一開始並不認同。

長大的錫坤依然內向又獨特,何蓮幾乎參與他生活的一切。為了讓錫坤更外向一點,何蓮想盡方法,幫他報演講班、英語夏令營,甚至在家裡舉辦活動,讓他能交上朋友。

後來母子倆有過一次談話,錫坤說:「長大,對媽媽意味著要離開我。」何蓮追問他:「誰離開誰?」錫坤篤定地說:「你離開我。」何蓮似乎沒聽懂,「我離開你是什麼意思?好吧,我來說吧,不會離開的。」

「放手」一直是何蓮的難題。她不是沒想過,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問題:「有一種說法是要做60分媽媽,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太完美。可我一開始就想做完美媽媽,結果出了事兒。」

紀錄片播出後,很多評論認為錫坤媽媽的位置太過靠前,對孩子不放手。但導演組不認同,他們覺得,看到的是一個母親的成長史。現在的錫坤媽媽,又重新開始了工作,還時常出國旅行,就是為了讓錫坤有獨立的空間。

選擇

跟蹤拍攝10年,張同道目睹這些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一切,特別理解這樣一重矛盾心理:「我們都知道父母要少做一點比較好,但又忍不住伸出手。這是一個理智和情感交戰的狀態。父母既是教育者,又是保護者,做父母,是兩個角色在交戰。」他自己也處於這樣的矛盾中。

而梁平原本擱置下的交戰,在昊天離開芭學園5年後再度爆發。從芭學園畢業的孩子,一半的父母選擇繼續延續孩子的天性,而另一半則沿著傳統軌跡成長。昊天和他的好朋友嘉陽,就是這樣一枚硬幣的兩面。

離開幼兒園後,原本兩個家庭的父母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同一所國際學校,這裡能給孩子更多自由和空間,到了周末,兩家人一起聚會,男孩在陽光下撒歡,父母就坐在樹蔭下聊天。

直到昊天上小學五年級,被一道奧數題的解法難住時,梁平才察覺,那些熟悉的焦慮感一下又回來了——昊天在學校從沒有學過奧數,也沒上過補習班,和同齡人差得太遠了。

梁平開始自己教昊天奧數,他脾氣不好,和兒子時常嗆上。昊天一度覺得,父親一發脾氣,整個世界瞬間就灰暗了。

梁平也漸漸意識到,光靠自己教不行。他托朋友打聽一大圈才發現,好的師資基本都在體制內學校。在小升初之際,梁平決心讓昊天重新考到一所傳統中學。

嘉陽的父母更特立獨行些,他們一直堅定地選擇另一條道路。嘉陽最初想去美國上學,每逢寒暑假,他都會出國參加各種國際夏令營、冬令營。

後來,他又改變主意,想去日本留學。雖然嘉陽媽媽並不贊同,但仍然選擇支持孩子。「我們兒子很有主見,他知道他想要什麼。如果他得不到他要的,那後果也要他自己去承擔呀,有什麼好焦慮的呢?」

因為嘉陽此前在不同學校來回輾轉,無法向日方提供初中畢業證明,沒能申請到學校,只能延遲一年。

劉嘉陽(左)和梁昊天一起參加電影夏令營,因意見不合發生過爭執 圖 / 紀錄片《00後》截圖

對這樣的結果,嘉陽媽媽也很淡定:「但願假以時日,他的想法會有所改變。如果他一定堅持,那就去吧。好與不好,只能讓他自己去經歷、去體會。」

梁平不這麼認為:「讓孩子自己選擇,他承擔不了這個後果。」決心把昊天轉回體制內學校的那一年,梁平給他報了名校的占坑班:「先把坑占上,至少有這個機會考試。」

昊天不理解,占坑班對他來說實在太難了。梁平也知道難,五年級就講排列組合,都是他上高中時才學的知識,甚至有孩子為了上占坑班再去上一門培訓課。

到六年級,小升初的更大壓力襲來。昊天的周末基本在補課中度過,之前積累的愛好都荒廢了。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和彈鋼琴,到初二初三就基本不彈了。

他幾乎再沒見過嘉陽。一天吃飯時,他突然朝梁平感慨了句:「劉嘉陽上午肯定在玩呢。」

接受

梁平被昊天的感慨觸動了。中考結束後,他帶著昊天一起進行了一次川藏之行,從四川雅安一路騎行到拉薩,昊天也順利考入了十九中。

現在,昊天已經是高二的學生,梁平的焦慮又變成了高考。他擔心孩子在體制內外來回輾轉,底子不夠好,不一定能考上重點大學。到底是在國內考大學還是去國上學?梁平又重新開始了關於不同教育模式的搖擺。

在張同道的鏡頭裡,昊天曾經笑著說,因為自控力不強,可能還是傳統教育更適合自己。可如果時光倒流,讓梁平再選擇一次,他覺得還是無法判斷:「適不適合他,哎呀,我們現在不知道。」

但昊天的同齡人萌萌,最大的願望就是時光倒流。那時她對未來滿是憧憬,不像進入青春期後,十分惶恐。

萌爸每周都會收到老師的簡訊,是每周單元測驗的成績,85分是平均分,而萌萌是87分。一看到簡訊,他就憋不住了,趕著萌萌去學習。萌萌熱愛的舞蹈,因為學業的壓力,不得不減緩頻率。

父女倆一起去買眼鏡,萌萌挑了一個,萌爸覺得不好,萌萌反駁他:「你不懂我的觸。」在00後少女圈子裡流行的這句,他確實不懂。

萌爸陪萌萌去買眼鏡 圖 / 紀錄片《00後》截圖

在《00後》第二集里,萌媽一回想過去那個甜美粘人的女兒,就流下眼淚,萌萌對此十分不解:「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會為我難過,也許是我長得太快了。」

青春期的女孩與父母矛盾重重,這讓萌爸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到底你的小孩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能接受?」

「芭學園告訴孩子,快樂地生活,能靠自己,快樂地能幹自己想乾的事,不傷害別人,也能保護自己。」萌爸一連串背出這些話,頓了頓又說:「關鍵是,只是這個狀態,你能接受嗎?不能接受,你就只能跟著社會走。」

一個寒假,萌萌爸媽帶著這個疑問,回到了芭學園找李躍兒。李躍兒拿著筆在黑板上邊寫邊說:「知識,應該是通過實踐獲得的。分數這些,不一定可以最終內化成孩子的知識。」

萌媽接住話茬:「所以我們還是很焦慮,但是呢……」李躍兒趕忙打斷,「不要說但是,我不喜歡聽你們但是。」

李躍兒緊接著說:「你愛你的孩子,但你要怎樣去愛?愛的感覺和愛的決心是兩回事。真正的愛應該是決心,就是意圖加行動。」

芭學園園長李躍兒和孩子們在一起 圖 / 來源網路

聽這話的時候,萌爸一直低著頭。李躍兒突然發現,以前能放開和孩子玩耍的男人,已經變成了一個不滿又焦慮的父親。

萌爸和萌媽都是通過讀書考試擁有了理想的工作和生活,他們認為,既然都是這麼過來的,孩子也可以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張同道非常看好萌萌的藝術潛質。他本以為萌萌將來在藝術上會有一番成就。「可是偏偏就讓這樣一個孩子天天去弄數學。這就是我們教育模式化,所有的孩子不管興趣,不管年齡,到了這個點都必須統一用一個標準要求。」

愛的本義

《00後》播出後,梁平先是和妻子一起看了前兩集。等昊天出現的《成長單行道》播出時,一家人才擠在床上,一起從頭看到尾。

看著昊天從需要父母牽著手的幼兒,到個子高過自己的少年,從無憂無慮玩耍,到周末被學業捆綁,這些畫面的強烈對比,讓梁平記起了很多遺忘瞬間。

到梁平朝昊天發火的鏡頭時,昊天先是把臉轉了過來,使勁看了看他。梁平有些不好意思,又一次向兒子道歉。

梁平很是感激,觀看紀錄片成了一次自我審視的機會,此前,他想不到自己氣頭上的言辭會對兒子造成傷害。

後來,紀錄片的編導告訴梁平,B站上也有這部片子。他跑去看了,昊天湊過來看了一眼:「喲,你還看B站呢!」梁平說:「我看看彈幕,對你有沒有什麼壓力。」昊天揮了揮手,說沒事兒。

很多彈幕說,這部紀錄片應該改名叫「大城市中產階級的00後」。梁平理解,《00後》拍攝的孩子都畢業於芭學園,孩子的父母有一些共同點——他們多是70、80後,經歷了典型的中國式成長,對社會和教育的感悟和反思多,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他們的舉動背後,是整個巨大社會變遷中的一種動向,一種想法,一種焦慮。

張同道是欣賞梁平的:「他為孩子的成長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儘管會發火,但是他是一位真正的父親,不僅在思考,而且在行動。在北京他也經常帶兒子騎行,甚至帶兒子騎川藏線。我做不到。」梁平做出的選擇,他覺得也並非完全和孩子的自由天性對立。

昊天常常和父親去騎行 圖 / 受訪者供圖

至於他本人,拍攝這樣一部用10年跨度去展示孩子成長的紀錄片,目睹了不同父母的焦慮後,才慢慢理解,教育的能量,此前被放得太大。

「你以為通過教育就能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其實不是。內在的DNA是改不了的,那就是他的個性,首先你得知道你的孩子是什麼,順著他的天性,去幫助他,去為他尋找合適的教育,而不是說我想要你成為什麼,給你設計什麼樣的路,最後肯定是不行的。」

這是《00後》要表達的命題:為性格不同的孩子設計不同的教育模式,才是愛的本義,才能對抗焦慮。

本文首發每日人物《00後》,最值得中國父母一看的紀錄片

文 | 楊璐

編輯 | 金匝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ID:meirirenwu)。


本廢物看完之後只覺得自己是一個假的零零後......

能夠追蹤十年,應該肯定這部作品的製作還是很用心的,不過其內核依然跟前段時間的那部《厲害了,我的國》水平相同。那就是用少數人的光鮮亮麗來掩蓋殘酷的現實。


作為比較大的一批90後,看完前兩集感覺很壓抑,不談作品本身,單純談自己的感受吧。

可能因為身邊一些朋友都已結婚生子,自己也處於快要被催婚的年紀,看完這兩集真的想說,父母的負擔和壓力真的太大了,自己越來越想丁克了。

尤其第一集中,母親在最初幾年辭去了工作,專職在家照顧孩子成長,孩子內向時母親的焦慮,小升初面臨的升學壓力,在母親的訪談中,感覺唯一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自己的職責就是做一個好家長。

設想一下,如果以後我有了小孩兒,也開始這條教育之路,真的是承受不起。尤其在前面幾位回答中看到,這些家庭都屬於中產階級,物質條件基礎都屬於不錯的,再想想自己的條件,更是覺得壓抑和無望。

先為各位偉大的父母致敬吧。


所謂一個片名引發的一場血案,以下是原答:

作為導演組,看到知乎上的夥伴也有了關注,希望將我們的製作理念與想法拿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感謝所有的肯定與批評指正!


這次播出的五集《零零後》是我們整個計劃的電視版,明年還將有電影版。

電影版中的孩子在小小年紀已離家遠走美國。當父母送機時,母親說我不會傷感,養男孩子就是為了推他出去自己闖。但我們看到當孩子背影消失在安檢口,媽媽快步走出機場,悄悄擦眼淚。拍攝完這一幕,我們心裡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成長到底是什麼?

也許是孩子用一個背影告訴你,你不用追。

憶起我們上大學時的一幕:滿心想著要與最好的朋友分別了,從未想過同時也要與父母天各一方,這使得我媽媽非常傷心。當然這份傷心在我當時很難理解,離開家對於十多歲的孩子來說是終於有一份自由可以追求了。

正如《零零後》第二集中,萌萌媽媽一回想過去那個甜美粘人的女兒就潸然淚下,而萌萌說「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會為我難過,也許是我長得太快了」。而錫坤媽媽想把兒子推出去獨立,自己也渴望一份自我空間,但屢屢又不忍放手。錫坤說「長大就意味著要離開」,媽媽說「不會離開的。」這個度可能是很多家長難以把握的。

《零零後》探討的是一些普遍的關係。有的觀眾說我們只關注了北京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這個跟我們第一部影片是從芭學園出發有關係。芭學園作為教育理念較具實驗性的幼兒園,當時大膽選擇芭學園的家長都是非常重視幼兒階段的教育,希望給孩子提供自由發展空間的。

然而,《零零後》如果除開地域和家庭背景,有一些話題其實是永恆的。比如媽媽和兒子之間執手放手的親子關係,二胎家庭兩個孩子之間的親疏關係,體制內和體制外的選擇問題,獨處和群居的哲思,對朋友以及圈子的態度,青春期的困惑。這些我想是從我這代人開始就伴隨成長的關鍵詞。不同的是,00後更為個性鮮明,思想獨立,自主選擇生活。所以你聽見一一說「我有權利這樣」,梁昊天說「我覺得自己更適合傳統體制」,辰辰說「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我會堅持走下去」,樂樂說「我現在就是要去追求我的天命」。

有別於幼兒園時期的天真爛漫,童言無忌,小學時代的孩子自我意識還在形成之中,對鏡頭較為敏感和迴避。今天的孩子們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我們的鏡頭前的他們顯得自信而舒展。這一次,孩子們和我們的談話涉及教育、人生、家庭、信仰,甚至對自己成長軌跡的解讀頗具反思精神。辰辰說「我過去就這樣,現在還這樣,我挺驕傲的。」一一說:「我很佩服自己小時候,不交朋友的勇氣。」錫坤說「我想成為科學家,我覺得自己具有科學家的潛質。」昊天中考後跟著父親去騎行,經歷了暴雨、逆風之後看到了美麗的風景。在這個越發功利、喧囂的世界,有個孩子願意堅持自我,有個孩子願意獨處、沉澱自己,有個孩子想做科學家,有個孩子不畏艱苦、逆風前行……這本身就讓人動容。

這個系列希望能勾勒出零零後的精神特質,他們觀念開放,更願意接受新鮮事物,願意跟傳統體制說「不」。當然,社會環境也給零零後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從幼兒園同一個起點出發,孩子和家長選擇了不同的成長路徑:有的進入公立學校,回歸主流教育體系;有的選擇私立學校,保留隨時回歸的可能,卻又保存一定寬鬆度;有的選擇家庭學校,為孩子個性發育提供最大的空間;有的對於繞道現行教育體制,求學海外。他們用具體選擇對於中國教育作出獨立的思考,並付諸行動,而孩子們則如同播撒在不同土壤的種子開出多樣的花。

這次的系列比起前兩個階段的拍攝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調配三個階段積累的寶貴素材,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勾勒一個個更為完整飽滿的人物形象。我們希望在回溯與展望中看到孩子們的變與不變,社會的變與不變。十年來,我們一直垂直記錄,但人生的走向很難預排,生活在我們眼前展開的比我們想像的更有戲劇性。一直拍下來,還是能感受到孩子的變與不變,有時候覺得孩子在這個階段受一些因素的影響,他變了,但放到更長的時間裡來,發現骨子裡有些東西還是沒有變的,他又找回來一些東西。

最後

當然,相比於英國版7 UP 我們的抽樣並不具備全面的代表性,也並非論文式的展開議題論述。階級固化是我們這個時代難以迴避的問題,我們也希望在這方面有更多的片子可以呈現這個重要的議題。關於這方面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范立欣的《歸途列車》、BBC《我們為何貧窮》。有很多的片子都有相關內容的呈現。

我們拍攝傾向於更深入的走入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一個當年從實驗性幼兒園走出的孩子。70後、80後、90後到今天的00後,每一代人身上都有著獨特的烙印、卻也有共同的經歷與回憶。走進這些家庭,我們關注成長,這條不可逆的成長單行道。

以上。


我看到幾個高票答案都提到「這只是大城市家庭出身好的00後,不能代表中國的00後」,我對此有異議。

因為「00後」這個詞並不是簡單的年齡劃分,而是一個由新聞媒體打造出來的特殊文化符號,本身指的就是成長在21世紀信息時代的新人類,基本也就等同於城市裡家庭不錯的那部分孩子。
而山區農村的同齡孩子,只能說是「出生於2000-2009年的人」,不能叫「00後」。

同理,「80後」這個詞也是媒體塑造的概念,特指中國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比如最早作為80後代表人物而出名的韓寒。
其數量只佔這十年中國出生人口的約20%。而另外80%的同齡人只能叫「出生於1980-1989年的人」,不能叫「80後」。
不過這個概念後來又有演變,就是另一回事了。這些工作之後才知道自己是「80後」的人,和那些上高中時就知道自己是「80後」的顯然不是一撥人。


我是一口氣看完2 3 4集的
讓我想到人生七年紀錄片
也很期待零零後繼續跟拍下去

比起人生七年傾向於孩子們的談話認識,
零零後這個紀錄片更傾向父母吐露孩子,

雖然零零後這個紀錄片選擇對象是北京主中產階級的孩子們,
但也反映了很多零零後這個時期孩子們的特點

關於二胎,升學壓力,自我認識
體制內,體制外性格

此外,還有許多可愛的小細節
芭學園辦了起碼有十多年(私心很喜歡幼兒園片段,日本也有紀錄片關於幼兒園孩子的,真是非常可愛)
每個家長都稱呼園長為大李

第四集一一的父母出境很少,幾乎都是關於一一自我吐露的,這個女孩子獨立知性的思維跟她喜歡獨處慎思讀書的特徵是分不開的,

親愛的安德烈里有個文段大意說過,
中國很多大人雖然詢問孩子們的情況,可他們的眼睛是看著孩子的父母的,因為在他們心中
,孩子們是附屬於父母,而不是獨立個體(個人理解)

第四集一一獨自的出鏡率其實是她自己獨立魅力的表現
攝影師叔叔出鏡率也多在第四集幼兒園中逗一一
好喜歡一一家養的貓!超想吸嘞!

萌萌青春期的叛逆個人認為跟父親是有很大原因的(我覺得說細節可以寫5000字了)
萌萌跳舞多次出境的worth it學的是李知玹舞室編舞的版本,酷酷拽拽風格,許多女孩子都很喜歡這種風格,也很容易引起所謂酷的叛逆
看b站評論萌萌直播說是模仿papi醬,
我覺得都很正常,早接觸網路容易引起模仿,以前初中我非常喜歡模仿王尼瑪,結果現在說話的調調……

至於萌萌與爸爸去買眼鏡,她說的你不懂我的觸
大概是從網路語言中改動出來的, 萌萌自己的圈子裡肯定也流行這句話

每次看到家長們聚在一起討論各種話題,我覺得孩子們更喜歡跟朋友一起是很有理由的,更多的理解感觸和共同話題,
萌萌的媽媽認為萌萌現在跟柚子關係不好,以後長大會好的,這句話雖然沒錯,我跟我妹妹差12歲,我妹妹沒出生時我是非常抵觸的,但當我第一眼在產房看到她時,我變成了深深的妹控

不過,親姐妹關係和諧,和與父母關係和諧不能混淆,覺得如果青春期父母與頭胎孩子關係不好,頭胎孩子與二胎關係也不好,是有隱患的,即使以後親姐妹倆關係好,父母也要多多經營他們與孩子間的關係,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集中劉嘉陽是非常有個性的,一般許多同齡人都會被魅力吸引的,私下肯定有許多小女孩喜歡

他導演的微電影
我覺得行

電影里許多梗也是

梁昊天初中班感覺沒多少人,很好的教學設施,他學習的那些字典
真是格外熟悉

各種家長應該都是知識分子,很好奇他們各自的工作是什麼,每位母親都是非常有氣質的

看零零後這個紀錄片相對於其他國家類似的紀錄片,更加接地氣,更加有感觸

雖然是以北京中產階級孩子們為背景
可是孩子們的性格,成長,他們的父母

當我看時我覺得都能產生共鳴,都好像是我身邊人
二胎的影響,父母的代溝,競爭的壓力
自我的困惑

不過這個紀錄片不能全部反映零零後這個時代孩子的特性,
在更多二三線城市,鄉鎮里,有更多留守兒童的零零後,要參加變形記的零零後,努力讀書改變自身階級的零零後,迷失在網路里叛逆期里的零零後,完全沒有機會接觸這個時代福利的零零後們

這個紀錄片體現
時代在進步
國家發展經濟穩步國際化信息化
千禧年後的孩子們
他們有更多體驗接觸新事物的經歷
接受過更國際化的教育
沒有經濟的拘束,溫飽困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父母的寵愛
開放的信息教育

他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
更追求個人意識
個人認為是更有是有自信的一代


不過改名為
北京中產階級零零後
更為貼切


我的關注點是萌萌
因為她和我太像了
我太理解她的煩惱,她的一切吧,我就像看到另外一個自己
貼上我感觸很深的一些片段

我看的時候特別觸動
我和我妹妹也相差十多歲,我已經有自己對生活的構想,對世界的了解,家裡確又多了一個還在牙牙學語的孩子,我不討厭但是我喜歡不起來,我被寵了這麼多年,怎麼突然不被重視了的感覺。
所以我開始裝作討厭妹妹 厭煩父母,我喜歡和朋友們出去,我喜歡和朋友待在一起的時光,或者一個人在外面待著,也能減少我和他們一起的孤獨感

我也有一個人想這些事感到孤獨在房間一個人流淚,只能默默刷手機,所以鏡頭給萌萌帶著耳機一個人坐在床上玩手機時我就覺得我真的就是我生活的寫照
還有萌萌從小學舞蹈,我也是,我從記事開始就開始跳舞,也是學中國舞之類的,後來初中開始接觸韓流,她跳的那首worth it也是我很喜歡很喜歡的舞蹈,藝術節的時候我就獨舞跳了那個

萌萌那一集我看了兩次,因為太像太感同身受,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懂,不懂萌萌,不懂我們的感受

這部紀錄片體現了 中產階級各種種類的孩子的狀態我身邊有很多劉嘉陽,更多梁昊天,也遇到過一一這樣的,很真實真實的像看到了他們不是片中的演員,是我和朋友們的生活。

高一了,過了一個多月的高中生活,在學校很開心,和同學相處也很好。
但是一回家就各種不開心不爽,所有人都注意妹妹,家裡沒人注意我關心我,在家的狀態就是一個人在房間干自己的事,聽自己的歌,對家裡的事一點熱情都沒有,互相冷漠,不過也沒人在乎,無所謂
下星期開始申請長住,不想回家,本來就是單親,家裡兩個陌生人,沒什麼關係的妹妹,真的很煩,只想擁有自己的生活,其他人無所謂我不在乎。有時候討厭上帝讓我在這樣一個家,給我這樣一個撇下我也完全無所謂的母親,我狠她但是已經不聯繫了,一個不存在於自己生活里的人有什麼好狠的。
生活很喪但我還是盡量過的開心
還好我有夢想。


不得不說,僅僅幾個孩子的角度就定名為《零零後》過於狹隘。
看似走大眾路線、想要紮根現實,卻在拍攝對象、拍攝內容上違法了片名本意。
無可否認,它記錄的零零後,記錄的真實性,但一味拿精英家庭的精英孩子作為拍攝對象,雖然讓節目更高逼格了,更耐看華麗麗,甚至說畫風都變好了一層……但也因此,因對象選擇問題,讓它偏離了紀錄片一貫的真實性原則,反而走向了偶像風,走上了與湖南衛視《神奇的孩子》相似的路線…
喂喂……你可是紀錄片啊…
我們觀看紀錄片還是想看到一個真實的社會反映,而不僅是與大多熟人不沾邊的上流精英的生活,那開掛一般的生活的畢竟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大部分人,大部分零零後,更多的還是進行著他們的九年義務教育,各種輔導班、興趣班、網路遊戲、積木拼圖……只是這是我眼中的零零後真實樣子,相信也是大多數人身邊零零後的樣子。
《高考》是我看過最平易近人的一部紀錄片了,身為剛剛脫離苦海的上任高三黨,我深深感受到了節目與自身的相似性,與普通也就是大多數高中生日常的逼近與貼合。這才是真正反映一代人生活該有的片子,而不是過度渲染時代的喜人,以偏概全。
希望下次可以看到更多普通孩子的身影……
~( ̄▽ ̄~)~


自答一發
作為某二線城市的00後來說,感覺紀錄片上反應的零零後的生活,與本人的生活有些類似,卻又有些不同。
類似的,便是本人身邊認識不少的像紀錄片里多才
藝的同齡人。而他們的思想深度,也與紀錄片的主人公不相上下。

不同的,便是本人也認識不少只讀完九年義務教育的同齡人,大部分人往往去讀個技校混日子後就出來找工作了。(比如說自己親戚家的同齡人)他們的想法和我的同學大不相同,往往我們在對一些時事熱點進行辯駁之時,對難題進行討論之時,他們想的是看韓劇做微商談戀愛。(沒有貶低的意思,只是客觀說明事實。其實這三樣重點中學的不少學生也會做,但他們往往自身素質也不低)
拍攝對象是北京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同齡人,他們或者熱愛科學,或者喜愛獨處,或者熱愛自然,或者精通許多才藝……僅僅是這些也無法準確的把零零後這個群體面面俱到地反映出來,他們的生活經歷,只能說是零零後的代表,不能說是零零後的全部。

階級可以決定攥取資源的多少。毫無疑問,北上廣深的生活在中產家庭的同齡人,比本人和本人所在城市的大部分同齡人可以獲得更廣闊的視野,更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但是,本人身邊的大部分同齡人,也會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運用身邊的各種資源(互聯網,培訓機構等)盡全力提高自己。身邊有不少大神,有的編程拿過全國獎項,有的自學本科知識,有的唱歌表演十分厲害。但更多的是努力讀書開闊眼界積極思考的普通學生。當然,本人也深知有更多的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同齡人他們很早撐起了家庭的重擔,拚命學習去爭取我們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拿到的機會。

本人身邊也有不少同齡人草草讀了個初中便去讀技校混日子,打架鬥毆的不在少數,甚至誤入歧途的也有。這也是真實的零零後。這些聽著離我好像很遙遠,因為本人所在的學校,也是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市重點中學。正所謂平台決定高度,不論是什麼後,站在高平台上的永遠是少數人。

紀錄片中的主人公有選擇是否在國內受教育的權利,然而本人還有絕大部分同齡人是沒機會選擇的,我們只能備戰高考,考個好大學。
其實本人感覺自己處在一個中間的階層,雖然可以吃飽穿暖,也有點閑錢去干其他事,但絕非能像中產階級同齡人一樣可以發展各種愛好,也沒有想過去遊學等一些會花些不大不小數目的項目。所以本人只能用知識提高認知水平,用網路等手段開闊眼界。然後努力學習,爭取到達一個更高的平台。

五集全部看完的一名高中生。

(胡亂寫了一些,沒有條理請笑納,有錯誤不足之處歡迎指出。)
以上
———————————分割線——————————————
加多一個個人的觀點
其實零零後相對於九零後八零後來說,接受的信息資源,教育資源更多,這也是導致一些零零後的思想和認知較為成熟的原因之一。網上公開課,手機APP搜題軟體等,大部分九零後可能在學生時代很少使用,但大部分零零後都可以在手機上,網路上很方便地去學習課內知識,同時也可以獲取很多課外知識。信息技術的發展也有利於促進零零後的認知水平。


推薦閱讀:

你們感覺現在00後和10後所看的動漫怎麼樣???
在00或90年出生是什麼體驗?

TAG:紀錄片 | 00後 | 如何看待評價X | 零零後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