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三國時代成就了《三國演義》,還是《三國演義》成就了三國時代?

中國從春秋起到清末的兩千年歷史裡面,似乎最為人們熟知的歷史就是漢末三國這100年間,隨便找個人問問也能說出個劉關張、諸葛亮、曹孟德的故事。
這個問題是想了解一下,究竟是三國時期的人物、事迹的確在歷史上也是很突出的,還是由於《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及後續的衍生產品(特別是遊戲、影視劇)眾多,才讓人覺得三國人才輩出?
如果說,是由於衍生品的關係,那麼這段歷史的本身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氣質,才能衍生出這麼多的產品?


Q,Q

臨台行高,高以軒。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黃鵠往且翻。
行為臣,當盡忠。願令皇帝陛下三千歲。宜居此宮。
鵠欲南遊,雌不能隨。
我欲躬銜汝,口噤不能開。
我欲負之,毛衣摧頹。
五里一顧,六里徘徊。

這是曹丕的《臨高台》。

這首詩前後不搭界,甚至有點莫名其妙。
前半闕寫遼闊的情懷,下半闕寫離別的愁苦。
中間還有句非常胡鬧的願令皇帝陛下三千歲。

但曹丕不是在瞎胡鬧。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精神。
這就是建安風骨的縮影。

在光與暗的糾纏中渡過時代交替的日夜。
在黎明中塑造新時代的豪邁與希望,又在黃昏中為滯留在舊時代的自己唱起輓歌。

三國是獨一無二的。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殘唐五代十國,之後的大亂世都不能與她相比。

或者在鮮血迸濺的慘烈中缺乏清雅逸群的出塵。
又或者在溫文爾雅的斯文遊戲中不見了金屬鏗鏘的壯志激烈。
甚至飛揚瀟洒的豪歌烈士,也不具備那種在日月輪轉下親歷繁榮與悲涼的滄桑。
最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在絕望中摸索堅持直至將自己燃燒殆盡卻照亮數千年的一絲溫暖。

臨台行高,高以軒。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黃鵠往且翻。
英雄在亂世競逐夢想,有人為了堅持正義,有人為了貫徹原則,還有些看透世情的人選擇妥協。
但他們都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他們曾經真正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選擇下一個時代的面貌。
而不像那些後代的亂世英雄們,只能在一個大時代的慣性下被推動。

我欲躬銜汝,口噤不能開。我欲負之,毛衣摧頹。
有些選擇了自己命運的人,只能看著另一些人面對毀滅與新生。除了旁觀,無能為力。
他們在痛苦中保持清醒,直視靈魂上血淋淋的傷口。

三國是獨一無二的,建安是絕無僅有的。
她不僅僅成就了一部小說。

這是第一個大帝國覆滅的時代,她承載著構成我們這個民族最原始的基石。
她成就了我們這個民族。

三國是她的鎮魂曲,慰靈碑。
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每一個名字,都是鎮魂曲的音符,慰靈碑的祭文。


《名偵探柯南》中,基德曾經對工藤新一說:「如果說怪盜是一個藝術家,那麼偵探不過是緊隨其後吹毛求疵的評論家罷了。」相同的道理,很難想像一個歷史上是否有其人尚存疑的一介文人與一本小說能成就如此燦爛的一個時代,而非相反。當然,我們最初對這個時代感興趣大多是受演義的影響,我無意否認創作者的崇高地位,只不過,這種地位如果不構建在一個足夠吸引人的時代的基礎上,那麼便如同流沙一樣,容易消弭於無形。更何況,即使有羅貫中其人的存在,他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量也僅是將歷代的三國傳說加以整理與再加工罷了。

說回三國這段時代,從某些方面看,這幾十年其實有些許尷尬,學術層面上,應該沒有人是專研三國史的,這段歷史一般被劃在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之中,有時也作為漢史的尾巴。不過,這種承上啟下本身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之一,舉其概要,大凡有以下幾點,如果怕麻煩,可以只看黑體字。

1.三國時代雖很難精確斷代,但有一部良史及良注雙雙存世,形成了最原始的材料積累。
感謝陳壽,一個默默無名的季漢小官員,在現實世界中潦倒窘迫的他為我們留下了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這是一部非常棒的史書,首先,它將「三國」這個辭彙以史冊的形式正式凝固下來,從而構建了這座華人文化大廈的基石。三書合一的體例是前四史中僅見的,三大不同的角度給陳壽的春秋筆法以極大的發揮空間。《三國志》的裁剪與遣詞是相當優秀的。說到文采飛揚,秉筆直書,陳壽當然不如太史公,甚至不如范曄,但是要說一字千金,曲徑通幽,那麼陳壽不僅前四史中當屬第一,放眼整個二十四史也難覓對手。而裴松之的大量註解,則和本傳成為一枚硬幣的兩面,永銘史冊。這種本傳與註解和諧共存,一起刊行的局面,也是其他史書很難找到的。壽書令人咂摸不定,裴注令人大呼過癮,兩者共同輝耀著漢末的天空。

2.三國時代作為承兩漢之後的分裂時代,帶來重大的觀念變革。
西漢東漢交替之際,雖然亦曾出現短暫的分裂局面,但很快復歸統一。而三國時代的分裂不僅延續數代,且三大勢力基本呈鼎立狀態,勢均力敵,很難說哪一家代表了正統。這也意味著虛無縹緲的天命再也不掌握在某一位天子手中,這毫無疑問對秦漢以來天命觀念的巨大衝擊。舉個例子,建安二十二年出現五星聚的天文現象,在數年後漢魏禪讓,劉備登基的時候,兩個政權爭相對這一現象作出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在許芝等人的分析中,這代表著魏代漢祚,譙周等人的上書則認為這預示著漢室的中興。在這裡,「天命」的詮釋權發生了分裂,這是長期儒教大一統的漢王朝的統治下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天命」既然失去了權威,那麼更多的唯物思想就開始萌芽了。緊承這一點的,是對「英雄」概念的格外重視與發揚,其核心便是對個人價值的承認及尊重。在秦漢之時,雖然劉項堪稱一時英雄,但「英雄」一詞使用的範圍還頗為局限,而三國時代,經王粲《漢末英雄記》的渲染,劉邵《人物誌》的專辟篇章,「英雄」一詞徹底走入大眾視野,成為與中華民族相伴始終的文化定義與文化現象。人們歌頌劉備曹操,同樣也歌頌關羽張飛,不顧尊卑,不顧成敗,因為他們都是令人尊敬的英雄,這種歷史觀是經過三國時代才正式固定下來的。成為民間信仰的關羽、諸葛亮等人形象的演變,早在《三國演義》問世前就開始了。

3.三國時代為後世留下了首創的、珍貴的政治遺產。
漢帝國和唐帝國被稱為中華的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其中,許多給後世留下深刻影響的政治遺產都首創於三國時期,他們大多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切合實際的變成了制度,不切實際的則成為政治理想留在史冊中。例如,在當忠臣與當皇帝之間的第三條路,亦即所謂「霸府」的政治構想,由袁紹首先實踐,又由曹操繼承,成為後世南北朝時高歡等人經典意義上「霸府」的雛形。曹操以「任人唯賢」為指導的法家寒族集權思想,經過自己與諸葛亮的實踐(東吳亦短暫實踐過),雖然最終失敗,但它的影響是深遠的。漢魏禪代開創性的在現實政治中上演了堯舜禪代,和平接班的易代模式,被後來的南朝一再效仿。另外,中央集權制下地方官員擁兵割據,成為軍閥的傳統亦是三國時代正式出現的(王莽時期亦有,但未成氣候),這給為了避免分封製造成的王國分裂而施行的中央集權制提出了新的問題。至於九品中正制這樣成功且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就不用多提了。

4.三國時代是文學、哲學上新思潮湧現的關鍵時期。
這一點事實上和第二點有些重複,不同之處在於,第二點更多反映的是民間的一種樸素觀念,很難有文獻依託去具體分析。而這一點中反映的思想偏向於上層社會,是可以按照現有的材料展開具體研究的。最典型的例子,當然是建安文學的誕生,閃爍與沉寂。可以說,三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要大大高於政治史。建安文學並不僅僅作為一個普通的文學流派而出現,它事實上是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次飛躍,詩文從言志轉向抒情,真正找到了屬於文學自己的位置。《古詩十九首》被稱為「風之餘,詩之母」,道理也正在這裡。哲學層面,兩漢的儒教宣告破產,向魏晉的玄學轉化,三國時代也是關鍵的節點。

總之,三國是相當重要的時代,它是中國歷史在斷裂一面,亦即《三國演義》開篇所謂「分久必合」中的「分」一面中的一個關鍵且具開創性質的樣本。也正是在這一樣本的基礎上,成就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


我是拋磚工。三國時期確實是擁有迷人魅力的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戰事頻繁,且規模龐大,勢力關係不單一,人物能力出眾,等。可是這些在別的時期也有啊,憑什麼三國那麼受歡迎?除了人物出眾戰爭激烈這些前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充滿戲劇性。
如果把歷史看成戲劇(廣義),那麼三國就是一部在短時間內由超級多牛逼角色組成的大戲,整部戲矛盾衝突劇烈、持久,情節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勢力之間關係複雜,實力相當;出場角色眾多,能力出眾,事迹突出,相互之間的對抗、合作與惺惺相惜。總之,這段充滿了戲劇性的歷史必然會受到文藝創作者的青睞,《三國演義》只是集大成者,發揚光大而已。
那麼其獨特的魅力都有哪些?
一、時間早,歷時不長不短。在三國以前,也有春秋戰國這一段迷人的歷史,但是由於歷史過於悠久,文字記錄不多,很多事情只是碎片化的,比如政權的交接啊,更迭啊,大的戰事啊,剪短的對話記錄啊,還有詩經這些藝術作品等,故事性太差,單獨拿一段來說還行,連起來就有點費事了。再者,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現在能立馬說出哪五霸哪七雄的有多少人?五霸是怎麼輪流稱霸的?戰國有哪些名將?別說普通人,高三文科生背這段歷史也挺費勁的吧?這就是認知門檻太高,觀眾認知度太低,註定難以在悠悠歲月街頭巷尾流傳這些故事,按現在的話來說,小眾,收視率不高。而之後的歷史,大多會被說成歷史的輪迴,或者拿來和三國對比,沒什麼優勢了。
歷時長短也是一個問題,時間太長,正如春秋戰國,大家難以記住,說不定還會搞混,而且就算有閃耀的歷史也會被時間割裂變成單獨的戰役或者事件,不利於連起來說故事。時間太短,如五代十國,主演位子還沒坐穩就領便當了,觀眾誰記得住啊,走馬燈溜過去了。而三國時期,也就幾代人的事,重點故事還就集中在一代人身上,好傢夥,領銜主演的幾個佔了大半戲份,劇情穩定啊,可以安心追劇啊有木有。而且,如此風雲變幻的歷史大戲集中在一代人的身上,通過人物的成長和衰老,可以更直觀地展現出來,也更能引起人的共鳴。
二、矛盾衝突劇烈而集中。矛盾衝突是戲劇性的標誌,而戰爭本身就是矛盾衝突的體現,因此戰爭具有天然的戲劇性,所以文藝創作者喜歡說亂世,寫戰爭。所以也體諒一下抗日劇的編劇,處處有戲,寫起來不費事。加上三國鬥爭並不只是兩方對戰這麼簡單,從開始的黃巾起義,到各路掌權勢力,再到三分天下,再到魏晉,無處不是爭鬥,人命在歷史面前也如螻蟻,與主角相對應的,就是那些剛散發光芒就隕落的配角,也增強了戲劇性。
三、三條主線,劇情豐富。魏、蜀、吳三方都有清晰而豐富的主線,從白手起家到各自稱帝,時間上也差不多,這簡直就是三部王朝歷史大戲拼在一起演嘛,根本不給觀眾尿點啊!
四、三國鼎立的博弈。這個應該三國最大的魅力了,玩過三國殺三人局鼎立模式的話就知道,如何保持平衡,如何打破僵局,如何自保,如何形成短暫的聯盟,又在什麼時機打破聯盟,都是非常考驗智商的,更何況三個擁有大量優秀人才的勢力,動輒就是幾十萬人的戰役,如何下好這盤棋,看過下棋的人就知道趣味所在了。
五、出場人物。這是三國另一個魅力所在,為什麼很多人都能記住主角的名字、性格、陣營以及參加的戰役呢?因為他們確實很優秀,並且扎堆出現。前面說過,這段歷史並不是很長,但是戰事頻繁,正是這種亂世才會出英雄,只有過人的武力才能單挑對方武將,才能衝鋒陷陣,才能身經百戰,沒有這種實力,就只能是「一句話武將」了。謀士雖然不會親冒矢石,但出謀劃策、分析決斷這種事,也是驗證實力的直接手段,每次看到諸葛亮、龐統、荀彧、郭嘉、周瑜這些人秀智商斗計謀,難道不是比武將砍菜切瓜好看多了?
而這些優秀人才,不只是多,簡直是井噴,不止一家有,三家都有,還有呂布這種bug級人物,我去,就憑這一點,做遊戲能繞過三國嗎?隨隨便便一大把啊,三國殺出了標準包還能出風林火山啊,還能出一將成名包啊,這些還都是出場次數很多的角色啊,一個詞,繁星璀璨!要是還有人問風雲際會的三國哪裡好看,我都說不過來了, @王不二有句話說得好,菜雞互啄和虐菜都是特別無聊的事情,這些都是鋪墊,都是陪襯,看戰鬥力90以上的武將你來我往,簡直了!有人腦補過復仇者聯盟對陣正義聯盟么?翻天覆地啊。所以對作家、編劇、做遊戲的人來說,三國時期的素材多到用不完啊……
可以說,三國時期確實非常好看,所以人們才願意流傳這些精彩的故事,而眾多優秀人才在經過藝術加工之後更是惹人喜愛,比如將諸葛亮神話,再配以悲情結果,活生生的悲劇劇本;張飛黑臉化,才讓人覺得死得冤枉卻也合情合理;讓周瑜和諸葛亮鬥智,直至說出「既生瑜何生亮」,讓讀者對他的命運也感慨唏噓起來。人們總是喜歡傳奇的人物傳奇的故事,當藝術加工賦予歷史人物更飽滿的形象後,歷史人物就變成形象生動的傳奇人物了,當眾多傳奇人物齊登場的時候,三國歷史也更像是一部戲了,而且是極其精彩的大戲,這是其他時期難以比擬的。
因此結論是:三國時期成就了一段精彩的歷史,給文藝創作者提供了極好的素材,最終成就優秀的作品;而後世的優秀作品如《三國演義》啊影視劇啊日本遊戲啊,這些確實讓更多人了解三國,喜歡三國,某種意義上成就了三國在人們心目中、文學作品中甚至文化市場上的地位。


毛宗崗《讀三國志法》【節選】

古史甚多,而人獨貪看《三國志》者,以古今人才之聚未有盛於三國者也。觀才與不才敵,不奇;觀才與才敵,則奇。觀才與才敵,而一才又遇眾才之匹,不奇;觀才與才敵,而眾才尤讓一才之勝,則更奇。
【人們愛看三國時的事,因為三國是歷史上人才最多、最集中的時代。看沒才的跟有才的對抗,不新奇;看有才的跟有才的對抗,才新奇。看一個有才的被一群有才的比下去,不新奇;看一群有才的被一個有才的比下去,才新奇。】

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有此三奇,乃前後史之所絕無者,故讀遍諸史而愈不得不喜讀《三國志》也。
【有諸葛亮、關羽、曹操這三絕,三國已經很好看了。事實上,有關這三個人的傳說在《三國演義》之前都已經流傳很久了】

三國之有三絕固已,然吾自三絕而外,【……】殆舉前之豐沛三傑、商山四皓、雲台諸將、富春客星,後之瀛洲學士、麟閣功臣、杯酒節度、砦市宰相,分見於各朝之千百年者,奔合輜湊於三國之一時,豈非人才一大都會哉!入鄧林而選名材,游玄圃而見積玉,收不勝收,接不暇接,吾於三國有觀止之歎矣。
【除了那三絕以外,還有一大堆各種各樣的奇人,一般每個朝代只出一兩個的,三國時代卻全有,讓人眼花繚亂看不過來】

《三國》一書,乃文章之最妙者。敘三國不自三國始也,三國必有所自始,則始之以漢帝。敘三國不自三國終也,三國必有所言終,則終之以晉國。而不但此也,劉備以帝胄而纘統,則有宗室如劉表、劉璋、劉繇、劉辟等以陪之。曹操以強臣而專制,則有廢立如董卓,亂國如李傕、郭汜以陪之。孫權以方侯而分鼎,則有僭號如袁術,稱雄如袁紹,割據如呂布、公孫瓚、張揚、張邈、張魯、張繡等以陪之。劉備,曹操於第一回出名,而孫權則於第七回方出名。曹氏之定許都在第十一回,孫氏之定江東在第十二回,而劉氏之取西川則在第六十回後。假令今人作稗官,欲平空擬一三國之事,勢必劈頭便敘三人,三人便各據一國,有能如是之繞乎其前,出乎其後,多方以盤旋乎其左右者哉?古事所傳,天然有此等波瀾,天然有此等層折,以成絕世妙文,然則讀《三國》一書,誠勝讀稗官萬萬耳。
【《三國演義》敘事有始有終,人物有主要有陪襯,各種情節的起始都自然而不突兀。這都是因為當時的事件天然如此巧妙,寫小說的人不容易杜撰得這樣好的。假如讓人憑空虛構三個國家的故事出來,肯定一上來就是三個人割據了三國,不會像這樣曲折精彩。話說回來還是三國時期的歷史本來就很引人入勝】

若論三國開基之主,人盡知為劉備、孫權、曹操也,而不知其間各有不同。【……】可謂參差錯落,變化無方者矣。今之不善畫者,雖使繪兩人,亦必彼此同貌;今之不善歌者,即使唱兩調,亦必前後同聲。文之合掌,往往類是。古人本無雷同之事,而今人好為雷同之文,則何不取餘所批《三國志》。【劉備、孫權、曹操都是王朝的開創者,三個人卻各有不同,都是歷史上本來如此,憑空杜撰人物不容易寫得這麼有特點】

【……】

《三國》一書,有巧收幻結之妙。設令魏而為蜀所並,此人心之所甚願也』設令蜀亡而魏得一統,此人心之所大不平也。乃彼蒼之意不從人心所甚願,而亦不出於人心之所大不平,特假手於晉以一之,此造物者之幻也。然天既不祚漢,又不予魏,則何不假手於吳而必假手於晉乎?曰:魏固漢賊也,吳嘗害關公、奪荊州、助魏以攻蜀,則亦漢賊也。若晉之奪魏,有似乎為漢報仇也者,則與其一之以吳,無寧一之以晉也。且吳為魏敵,而晉為魏臣,魏以臣弒君,而晉即如其事以報之,可以為戒於天下後世,則使魏而見並於其敵,不若使之見並於其臣之為快也,是造物者之巧也。幻既出入意外,巧複在人意中,造物者可謂善於作文矣。今人下筆必不能如此之幻,如此之巧,然則讀造物自然之文,而又何必讀今人臆造之文乎哉!
【最終既不是魏國吞併三國也不是蜀漢恢復江山,而是晉朝一統天下,這是造物者「作文」的巧妙之處,勝過人為設計的結局】

【……】

讀《三國》勝讀《水滸傳》。《水滸》文字之真,雖較勝《西遊》之幻,然無中生有,任意起滅,其匠心不難,終不若《三國》敘一定之事,無容改易,而卒能匠心之為難也。且三國人才之盛,寫來各各出色,又有高出於吳用,公孫勝等萬萬者。吾謂才子書之目,宜以《三國演義》為第一。
【三國時的人物本來就很出色,文韜武略,寫出來都比《水滸傳》中那些江湖好漢、《西遊記》中那些神仙鬼怪精彩】


我認為三國天然地適合文學和藝術作品反覆解讀,所以「三國模式」被反覆地拿來再塑造,並深入人心。即使沒有三國演義,沒有日本的三國遊戲,三國題材依舊會非常熱。

三國之所以熱,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三」這個數字值得玩味。除了三國以外,三足長時間鼎立現象比較少。兩強相爭,諸侯爭霸,這兩者出現都比較多,但都不如三分天下這個設定來得好。因為兩強相爭,單調,諸侯爭霸(超過三個),混亂。三股勢力,不多不少,線索清晰,鬥爭複雜,可以說,三股勢力是非常好的一個平衡,對寫故事、講故事的人來說非常合適。

2、時間不長不短。時間短了,沒有興亡之感,時間長了,牛逼人物容易錯開,東周列國志那麼長的歷史,大家根本沒精力去讀完。

3、英雄人物個性鮮明,且扎堆出現。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主公各具特色就不說了,即使是一些武將,也是個性鮮明,而且這些牛逼人物都是同時期出現的有沒有,根本沒有一個特別叼的人物天下無敵的情況出現,這樣遊戲就非常的平衡。打遊戲的都知道,菜雞互啄和虐菜都是特別無聊的事情。

4、三國真實的歷史本來就波瀾壯闊,非常精彩。

所以羅貫中之所以寫三國演義,不寫漢代風雲,可能三國的獨特性也是他的考量之一。當然,三國演義對三國文化的發展毫無疑問是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後世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文化產品在反覆解讀三國,歸根到底還是三國模式本身實在太優秀、實在太特別了。


首先開宗明義,是三國時代成就了三國演義。
三國的故事很多在羅貫中著三國演義之前就廣為流傳了,你看唐代詩人杜甫就寫過兩朝開濟老臣心,可見諸葛亮受到推崇並不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到宋代理學發展,擁劉貶曹的格局開始形成。到了元朝,三國故事在元雜劇中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所以說羅貫中寫了三國演義,不如說羅貫中整理了民間三國故事,加之自己的創作,形成了三國演義。所以說三國演義的主體脈絡思想,其實在羅貫中寫三國前就已經形成了。
曾有這麼一句話來評價三國演義—中國文人士子的集體意淫。諸葛亮可以說是每個中國文人的精神寄託,每個文人都希望自己是諸葛亮,遇到明主,不負重託,揮斥方遒,展現自己的的絕世才華。正是這種文人的寄託,誕生了一個個的三國故事,進而被整理到三國演義中去。
而中國歷史上亂世這麼多,為何只有三國這麼備受矚目呢。私以為這也離不開中國文人士子的推崇。中國亂世雖多,但讓文人大放異彩的亂世並不多,也只有亂中有序的東漢末年,門閥貴族出身的知識分子才有能力左右朝政。秦以前百家爭鳴,還沒有誕生出士族知識分子階級。晉朝後五胡亂華,隋唐是貴族革命,而五代後直接是槍杆子里出政權。而能讓知識分子參與朝政的亂世,基本上只有三國了。荊州士人集團,江東士人集團,河北豪族,誕生了多少文人集團,而這些,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怎麼會放過呢。
正是三國時代的特徵吸引了文人士子的注意,成就了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成書後,這點又保證了三國演義的經久不衰。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關於三國何以魅力非凡,樓上的各位已經論證得很充分了。

我不揣冒陋,來補充一點:

三國之所以壯闊激昂,全因為它處在中國歷史的青春期。三國處在秦漢第一帝國向隋唐第二帝國過渡的序幕里,正如同青春期夾在少年與成年之間。

就象每個人一樣,青春是最美好的回憶。在那段時光里,沒有暮氣,沒有頹喪,進取和張揚是主旋律。

三國是一個年青的時代。在三國的時光里,少有猥瑣懦怯的官僚,迂腐狹隘的文人。英雄、文士、帝王、武將,各自風采飛揚。

那時理學綱紀尚未興起,人們腦海里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史書中人物的語言透著質樸原始的味道。

然而三國又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時代:成熟的典章制度,成熟的政治運作,成熟的軍事思想,以及從漢帝國手中繼承的,成熟的中華版圖。

三國,充滿著無限的可能,充滿著自由奔放的氣息,勇士們相信個人可以改變時代,時代允許勇士們盡他們的所能。這種恰到好處地混合著精明與熱血、壯志與詭謀、不可能與可能的能力角逐時代,在三國之前,在三國之後,都再也沒有出現過。


謝謝題主能讓我們看到這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三國」如此的流行,這也許不僅是這段歷史的氣質問題,簡單的來判斷,是由於衍生品火了。該衍生品主要指《三國演義》,有一個簡單的證據,那就是大多數人都記住了演義的劇情,不咋看過「志」。
除了有一個優秀的衍生同人作品,三國熱還是很多偶然積累出來的。
恕我偏題,我們聊聊這個偶然是被哪些推手推出來的?

1,第一位是中國好史家陳壽先生和好注釋裴松之先生。以強大的業務能力創作注釋《三國志》,為三國定名,為以後的所有內容提供優質原始素材。

2,古時說書藝人。說書精確起源不明,總之唐宋就有記載。對於說書來說,相對其他史書《三國志》是很適合的本子。時間跨度較短、人物多活動相對集中、作者寫的也豐富,不被拿來當傳統節目簡直浪費。

3,偉大的曲藝作品創作者羅貫中先生。羅先生造反未成後一直從事搜集整理曲藝作品的工作,其中三國被認為是他最好的作品。

4,眾多有「四大」癖好的文藝中老年:「四大XX」這個玩法應該是從佛經里來,所有一切由四大組成,薩婆多部的理論。漢唐之後中國被天竺文化輸入,語言文字受佛經影響滿大。故也喜歡四大XX的排座次,李漁為代表一批文藝中老年將《三國》這一評書台本評為四大才子書之一,為其之後的宣傳提供了良好的包裝口號。(聽著好像是胡說開玩笑,還真是認真說的,有了好口號就是容易被記住和流傳)

5,吉川英治。傷害民族感情的內容來了,為啥有個鬼子?先別著急,後面會講。吉川英治改編翻譯三國演義為《日版三國志》,造成其國內長久的閱讀熱潮,各種漫畫、衍生文學作品極多。

6,電子遊戲。最早的三國遊戲是光榮1985年推出的基於吉川英治版的《三國志》,(那兩年動畫電視熱潮這題材在日本正火)其後因其銷量良好,數十年時間內形成了所謂的「集聚效應」,越是紅越是賣錢,就越吸引更多人跟這個遊戲題材。日本動漫遊戲出的多,國內動漫遊戲也會多,然後就到現在了。

因為題主特別提到了衍生品的話題,故而遊戲漫畫等等不可忽視,這方面日本較強,造成的影響不小。國內王扶林版電視劇確實也很重要,但如沒有後期遊戲漫畫全方位配合,現下年輕朋友對三國劇情和人物的熟悉度未必有這麼高。退一步講,國內不算,至少電子遊戲動漫極大加強了三國的國際影響力。個人看法。

良好的史書打底,通俗文化製造群眾基礎,異國多媒體輔助,想不紅都難。其實在咱們漫長的歷史河流中,人物眾多,權謀精彩的時期還有很多,可是並不是每一位唱功好長的漂亮的歌手都紅了,不是嗎?


公元1102年宋徽宗先封關羽為 忠惠公,過了6年又覺得不解氣,再加封他為 崇寧真君 、 義勇武安王;萬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封關羽為 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22年後又加封為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順治元年(1644年),清廷封關羽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到1879年(光緒五年),關羽的封號又追加成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詡贊宣德關聖帝君 。

先是三國人物太深入人心了,《三國演義》只是三國故事最突出的衍生品!


首先,三國歷史是極好的小說素材,不像楚漢相爭那麼簡單,也不像五代十國那麼複雜。過於簡單和過於複雜都不好寫。其次,三國時代的那些風流人物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確實是其他時代少有的。從這個角度看,是三國歷史成就了《三國演義》。但是,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三國里那些人物和事件也絕不會達到今天的知名度。兩者可以說是互相成就吧。


日本遊戲商救了三國演義


個人的愚見是《三國演義》成就了三國時代。
亂世出英雄是一句話常言,但是各個王朝興替之間的亂世很少有像三國時代一樣,那麼多的英雄謀士讓人熟知。然而事實上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真正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諸如孔明、曹操、周瑜、呂布五虎上將這般的人物,這些人物形象中有多少虛構的部分讀過三國志的話一目了然,然而我們津津樂道的其實恰恰是這些部分傳奇色彩的杜撰。比如人們欣賞關羽一定是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的關雲長,還真未必是水淹七軍的關將軍;欣賞張飛一定是喝斷長板橋的燕人張翼德,一定不是能詩會賦,擅畫美人的張國丈。再舉一例我們說起誰最具諸葛遺風,不是姜維而是韋睿,後者堪稱南朝第一將才,被太祖稱讚是具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大將,觀其平生真是神似諸葛,但這麼一位人物還真沒前者出名。所以說演義最成功的就是通過一定的史實加上一定程度的YY塑造了一群英雄美女,然後通過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這些人物的故事告訴人們,而民眾其實喜歡這種YY出來的形象勝過歷史記載的真人。這就像是一種炒作,通過包裝把一些普通明星炒成天皇巨星,如果成功了那麼人們對他們的崇拜一定是呈指數上升的。只能說《三國演義》真是一本神書,它是讓一段歷史變成了故事,把一些英雄化成了偶像,然後三國時代真正深植到了人們的心中。


日本人表示沒看過三國演義。。


我覺得這關係就好像清宮劇和大清朝之間的關係吧~


皇帝/宦官/農民軍/外戚/士人/邊將; 開篇的人群

官吏/將帥/皇族/教主/土匪 老闆的身份

庶族/財閥/門閥/軍閥/外族 奮鬥的階層

合縱連橫/天子/玉璽/屯田 激斗的策略

四戰之地/長江寬蜀道難/三足鼎立 戰鬥的局勢

刺殺/政變/詐騙/立儲/託孤/二代 花樣的問題

人妻/搞基/蘿莉 人物的品味

一波幹掉一波來,你方唱罷我登台,什麼人都能玩出花樣來,什麼花樣都玩的很出彩。

混亂中暗藏著主線,主線里醞釀著轉變。

類同清末到共和國初。


歷史精彩,才有演義吧,畢竟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藍本的二次創作。深究的話其實最大的吸引要素是亂世出英雄,有對比才有看點,三國之所以精彩就是因為他們的故事高潮迭起,勝敗難分。個別人物又有其鮮明的個性特點與足夠傳頌的傳奇故事。適合加以藝術的紋飾。


這麼棒的問題,卻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只能期待大神們的發揮了。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本來就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三國演義用通俗的語言和膾炙人口的典故讓更多的人了解了那個時代,使得那個時期的許多人和事被廣為流傳,而且三國演義以小說的形式,誇張的手法,塑造了很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到不能說沒有三國演義那些人才就不存在了


如果事實來說三國成就了三國演義,很多文(zhuang)藝(bi)青年看來,三國志要比三國演義精彩的多,同樣我也是其中之一。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如果世俗話來說,是三國演義成就了三國,尤其是趙雲諸葛亮等人。三國演義類似於現在二月河的小說類似的。


東周列國太長
南北朝各自玩
五代十國太亂
遼金元明清更迭太悲催

總的說,三國成就了三國評書/演義,三國評書/演義反過來也提高了三國在平民中的歷史地位。


推薦閱讀:

李世民對曹操 「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的評價是否妥當?
曹丕稱帝的選擇是否不明智?
如何評價瑜小喬的三國物語系列?
曹操在历史上真的屠城了吗,有记载的屠城有哪几次,有何意义?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