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武王殺死紂王時,是先連射三箭,再用黃色大斧砍下其頭顱;對待紂的寵妃,也先連射三箭,用黑色大斧砍頭顱。問題如下: 1)為什麼都要先連射三箭,有何講法? 2)為什麼紂王用黃色大斧,而寵妃用黑色大斧?

《史記》周本紀第四:

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於火而死。

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


知乎的某些歷史答案真是太不負責任了。這問題雖然有點鑽,但多翻點典籍少點腦補不好么?

1,為什麼是黃鉞斬紂王,玄鉞斬妃子?

晉崔豹《古今注·輿服》:「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中國古代分不清金、銅的化學性質,以黃金、白金、赤金等分別稱呼金銀銅這些金屬,春秋的「金」說的一般是銅;商代已經有出土的稀少隕鐵器具(那時還不會冶煉鐵礦石),故《周禮.考工記》說青銅在鑄造不同器具時的成分是「六分其金而錫居一」、「五分其金而錫居一」,也就是說這裡是用的銅鉞砍的紂王,鐵鉞砍的妃子,跟顏色陰陽水火一毛錢關係沒有,純粹因為金(銅)是鑄造鐘鼎的帝王正器,鐵當時比較稀少,對應不同地位的對象使用罷了。

這個針對性後面的部分也可以說明,縣(懸)大、小白之旗,對應了帝王和妃子的地位。這是因為商朝的旗就是白色(「殷以十二月為正,物牙色白。」《周禮註疏》)。因此可見整個行刑鞭屍的過程是很講究尊卑禮儀的,這也是當時中原政權的風尚。


2,為什麼要射三箭?

我手頭並沒有直接的史料說明這一段,但是從周王的一系列行為,我是傾向於他有相當的禮法依據的。在其誓師伐紂之前,他曾宣布紂王的罪行「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舊說指天、地、人,這意思就是紂王罪無可恕了。接下來周王又宣稱自己將代行天罰「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因此這裡的三箭,極有可能是周王當著將士的面宣稱紂王罪行中的「毀壞其三正」而執行的「天罰」


謝邀。

這裡的玄黃,是顏色,與「陰陽」相關,但與「天地玄黃」裡頭的玄黃有所不同。所謂「天地玄黃」,就是天是黑色的,地是黃色的:

而武王殺人用的玄黃,顏色是差不多的,但卻僅僅只是代表顏色,不代表天地。
這裡的玄,依然是黑色。(如玄鐵,就是黑鐵)
但這個黃,卻是金黃。

陽——陰
火——水

後世以玄武對應北方水,有人說水怎麼是黑色的呢?

你不要想像一彎清泉,你得想像在沒有陽光照射的情況下,這個水,它完全就是黑色的。與玄武對應的是朱雀,屬南方火。這是典型的陰陽對比,黑色(水)與金黃(太陽),也同樣對應著陰和陽,分別對應著陰柔與陽剛,即女和男。

因此,武王要用玄鉞斬斷紂的媳婦的腦袋,用黃鉞斬了紂的頭。這不是什麼交叉互換,也不是為了讓他們陰陽顛倒,比喻商紂無道。因為之後武王把紂的腦袋懸在了太白旗上,給女人的腦袋掛在了小白旗上,若要諷刺他們,就連旗幟也顛倒了。

只看記載,證明這一次砍頭,武王是很謹慎的,是動遵禮法的。人都死了,他還要站車上,正兒八經地朝屍體射三箭。
然後下車,用劍刺人家幾下。

至於為什麼是三下,或許正如前面知友說的吧:

重要的人物射三下。


連射三箭這個本身是商時的一種巫術,後世的宋國是商朝後裔,他們在戰爭之前會做敵方君主的偶像然後用箭射他,如《戰國策》」燕策二記蘇子謂齊王曰:「今宋王射天答地,鑄諸侯之像,使侍屏匾,展其臂,彈其鼻。此天下之無道不義而王不伐,王名終不成。」
當時崇尚巫術,詛咒敵國君主社稷的事情是常有的,如秦國就出過一篇《詛楚文》。
至於為什麼要用金斧砍紂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紂王是貴人,故當用貴器。
當時很重視貴族血脈這回事的,武王分封的時候,續三代社稷,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


隨便開下腦洞

第一,為什麼先連射三箭,不是兩箭,不是四箭了呢?

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武王在盟津閱兵時發表討商檄文,《尚書》里記為《泰誓》,這是周本紀版。

古人有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昬棄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俾暴虐於百姓,以奸軌於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羆,如豺如離,於商郊,不御克奔,以役西土,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於爾身有戮。

武王在牧野發表戰前動員令,《尚書》里記為《牧誓》,這是周本紀版。

膺受大命,革殷 ,受天明命

武王在戰爭勝利後又發表祭祀用的祭文,《尚書》里記為《武成》,這是周本紀版。

「共(恭)行天罰」和「受天明命」基本上是一個意思,武王絮絮叨叨重複了三遍,無非是想表示:我這次滅了帝辛真的不是奴隸主階級鬥爭,真的不是為了搶地盤搶奴隸,帝辛真的是個壞透了的壞蛋,我這是代表老天消滅他,完全是替天行道啊。(宋公明默默點了個贊)

這是天罰,所以這三箭不是武王所射,而是武王代替被紂王毀壞的三正(哪三正歷來說法不一,我個人傾向於孔子所認為的天地人之正道)所射,射這三箭時這個男人已經不是武王了,於是我腦補了這個場景:

望著地上已被燒作焦黑的紂王屍體,武王突然跳起了大神兒,張弓射出第一箭,口中念念有詞,「此刻我是皇天附體!」,隨後張弓又射出第二箭,口中依舊念念有詞,「此刻我是后土附體!」,最後張弓又射出第三箭,口中仍是念念有詞,「此刻我是天下百姓附體!」。

另外,當時戰局已經,武王對紂王屍體的這種先射箭繼劍擊後鉞斬再懸於旗的處理方法已經不是一種政治軍事行為,而屬於祭祀禮法範疇了,對屍體射箭並劍擊,一者有一種其罪大惡極必須鞭屍給予懲戒,二者有一種武王想表現出是自己親自手刃並殺死紂王的象徵意義,所以他想像這具屍體仍是活著並具有反抗能力的紂王,然後以當時的軍禮完成了這一系列斬殺動作以宣告伐商行動的全面結束及勝利。

像方孝孺這種腐儒認為武王不可能鞭屍紂王的想法,就像認為建文帝不能背負弒叔之名、大家可以坐下來好好談一樣天真,階級鬥爭的殘酷性在奴隸社會遠比封建社會更甚。當然連孟子都吐槽《尚書。武成》的靠譜性(盡信書不如無書),可能武王鞭屍的真偽性確實待考,但我覺得這件事至少在情理之中。

第二,為什麼紂王用黃色大斧,而寵妃用黑色大斧?

首先鉞和大斧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當時鉞是王權和專殺之威的象徵,多用作禮器和刑具,而斧就是普通的戰爭兵器。

《殷本紀》里: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不可能是說湯光著膀子掄著鉞親自上陣砍人吧?也就是在坐鎮後方拿著鉞做做樣子罷了。

後來因行刑也用大斧, 故斧鉞時常並稱。 天子賜予諸侯斧鉞, 表示授予殺戮大權。再往後, 君主遣將出征, 賜鉞成為慣例,稱為「假黃鉞」,九錫之一。另外,這裡的黃鉞、玄鉞應該更偏向於對質地的描述:

《古今注。輿服》 謂鉞分為兩等, 「金斧,黃鉞也; 鐵斧, 玄鉞也。 三代通用之斷斬。 黃鉞, 乘輿建之, 以純金為飾; 玄鉞, 諸侯王公得建之。 武王以黃鉞斬紂頭, 故王者以為截; 太公以玄鉞斬妲己,故婦人以為戒」 。

《逸周書。世浮》:(周武)王秉黃鉞正國伯,……王秉黃鉞正邦君。

「黃鉞」,應解釋為以黃金飾鉞,非純金製品;「玄鉞」是純鐵所鑄的可能性不大,它更可能是以合金方式鑄造而成。在河北藁城台西遺址和北京平谷縣劉家河遺址都曾出土過鐵刃銅鉞,其中所使用的鐵經鑒定皆屬隕鐵製品。在人工冶鐵技術發明之前,天然隕鐵一度是鐵的唯一來源。

可以看出,黃鉞是當時天下共主才能採用的標配,禮儀規格遠比玄鉞高,顯然,在武王看來,擁有「王」地位的商紂才有資格被黃鉞砍頭,而其嬖妾之刑只能使用質地不同的玄鉞。


關注這問題有些日子了,一直沒人答。
今天看書正好看到這一塊,摘抄上來,以為引玉之磚。

當斯時使紂悔過遷善,武王必不興師而逾孟津。及紂兵已北,使紂不死而降,武王必將封之以百里之邑,俾奉其宗廟,必不忍加兵於其身也。況紂已死乎?吾意武王見紂之死也,必踴而哭之,命商之群臣以禮葬之矣。豈復有餘怒及其既死之身乎?遷乃謂武王至紂死所,三射之,躬斬其首,懸於太白之旗。又斬其二嬖妾,懸於小白之旗。此皆戰國薄夫之妄言,齊東野人之語,非武王之事。遷信而取之,謬也。
--方孝孺《遜志齋集》卷四-武王伐紂

翻譯過來就是,這故事是哪個說評書的告訴您的吧?您還真敢寫嘿。

且不說其可信度了,我試著分析一下司馬遷為何要這麼寫。
其一:玄鉞,郭沫若釋之為鐵器,黃鉞,我猜測為銅或青銅。以理度之,黃鉞當比玄鉞為尊,故以黃鉞斬紂王。(沒有冶金知識,說錯請指正)

其二:司馬法裡邊說「夏執玄鉞,殷執白戚,周左杖黃鉞」,按三統之說,夏為黑統,商為白統,周為赤統。若把條件放寬一點,以黃鉞為周朝禮器,則以黃鉞斬之也可說是象徵以周繼商之兆。
(三統說為董仲舒首創,太史公作為他徒弟,寫這一段時若是以此為據也未必不可能)

其三:坤文言里講「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因此,要說司馬遷寫「以黃斬主,以玄斬妃」是為了說紂王無道,顛倒乾坤,也能解釋。
--------------------------------------以下是說明----------------------------------------
1.這三種解釋都是在猜司馬遷為什麼這麼寫,而不是武王為什麼要分別黃玄二鉞斬別人的頭。
2.這三種解釋都有點牽強,也許他就是隨筆那麼一寫,沒什麼春秋筆法在裡頭。
3.希望能把玉引出來。


1.仇恨太大,殺了老大伯邑考並逼迫老子吃下去

2.周是商的奴隸國,奴隸反抗主人,起碼的尊敬儀式還是有的。祭天獲得上天的眷顧,周是天下的統治者。


重要的人射三箭。
紂王很黃所以用黃斧子。
寵妃已黑所以用黑斧子。
古人已經懂得黑幽默了。
你們這些人啊,拿衣服。


這一段最早應見於《逸周書》
《逸周書》成書年代最晚不晚於戰國,另有人認為書中各篇成書年代不同,《克殷》、《世俘》成書年代可能較早

《克殷》:

適王所,乃克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折,縣諸太白。適二女之所,乃既縊。王又射之三發,乃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鉞,縣諸小白。

來到商王的宮殿,親射帝辛的屍身,射了三箭而後下車,又用輕呂劍刺其屍身,用黃鉞大斧砍其首級。斬下首級,懸掛在太白旗上。又到兩個王妃所住的宮殿,她們已經自縊。武王又射了她們三箭,又用輕呂劍刺其屍身,用玄鉞大斧砍其首級,懸掛在小白旗上。

《世俘》:

武王在祀,太師負商王紂縣首白旂、妻二首赤旂,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

武王主持祭祀,太師姜尚扛著懸掛商王紂首級的白旗和懸掛其妻首級的紅旗,先於陣斬的左耳進入周廟,並在廟中點燃了旗子。

庶國乃竟,告於周廟,曰:「古朕聞文考修商人典,以斬紂身。」告於天、於稷。

眾諸侯助祭已畢,武王稟告周廟先祖,說:「以前我知道先父文王修習過商典,我據商典殺了紂。」告於上天、后稷。

司馬遷應該是抄的《克殷》

另引度娘百科:

《逸周書》部分內容及思想與儒家道德理論相違背,其書迄清代一直不甚為人所重

開一下腦洞,這套可能模仿戰場或狩獵,先遠程攻擊使其負傷,追上去用劍擊倒,最後用斧砍頭


年代過於久遠,即使逸周書成於戰國,那也是過去七八百年的事情了,戰國人看周初的事情,和我們今天看宋朝的感覺一樣。而且那時文字不發達,字形複雜難寫,識字的人不多,而且這些識字的人散落在互相距離極其遙遠的小城邦中,缺乏交流。
綜上,任何一件事情能被準確的一手資料,哪怕把更改記錄成文,都是很困難的,想要流傳個八百年再被後人轉述,更是難上加難。
像這種鞭屍的時候先射箭再用輕呂再用斧鉞,射箭射了幾箭,輕呂擊了幾下,斧子是什麼顏色,旗子是大是小什麼顏色,還每個人鞭屍的方法都不一樣,這種文字,你就是說成朵花,我特么也一個字都不信。
就好比偵探發現一個腳印,從腳印推斷說這個人身高體重大概多少,這個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但你要推斷說,從這個腳印可以看出,這個人是藍眼睛紅頭髮,還燙了個大波浪,紋身左青龍右白虎,包了幾個二奶,元芳你信嗎。就算你蒙對了,也和這個腳印沒啥關係。
所以武王有沒有重要的人射三次呢,不知道,也永遠無法知道,就算真的射了三次,文獻記載也不足證明之。
那麼既然事實如何是不可知的,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我認為第一,我們可以試圖推理,文獻的可知的邊界在哪裡?比如不管記載如何,至少「武王克殷」這件事,是的確發生過的,而周與商之間的確發生過一場大戰,僅僅通過傳世文獻,就能知道這個事件的存在,這本身就是個奢侈的奇蹟。而同時代的特洛伊戰爭,就連是否發生過也要存疑。
至於交戰過程如何,哪一天發生的,商王是戰死的還是自殺,要證明這些細節,需要更多能夠互相印證的文獻,文獻寫下的時間需要更加接近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的出土文物進行印證。
以我們現存的證據,能把案發現場還原到什麼程度?在該還原度下,是否足夠給兇手定罪?要知道不管是法官還是陪審團,都不可能直接目睹兇案發生的經過,他們獲知的一切,最後都只是部分的真相,而最後的判決,恰恰就是依賴於這些部分的真相。如果需要給兇手定罪,需要多大程度還原真相,而要達到該還原度還需要哪些證據?我們要到哪裡去找這些證據?
第二,書寫這些不靠譜文獻的人,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寫?他參考了什麼而寫下了他所認為的事實?或者,他出於什麼目的編造了謊言?再或者,他書寫時是誠實的,而參考的是謊言,那這個謊言是出於什麼目的編造的?

討論這兩個問題,要比問為啥斧子是黃色的更有用的多。



三箭嘛,我覺得是替老天一箭,替老地一箭,替中間的人一箭,剁腦袋是為了表示人獸不可取,蘿莉才是正義


此種方式符合商禮,以商禮亡其國、滅其主符合彼時自比正義之師的心態與做派。

孔子作禮,並非他發明了禮,而是他重新收集、整理並推廣了禮,而禮的來源有夏禮,有商禮,有周禮。


這個問題本身沒有多少值得研究的地方,但不知道諸位注意到沒有,《史記殷本紀》說(武王)殺妲己?而在《周本紀》中說,以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這一點很耐人詢問,不知諸位有何高見?


真相非常簡單,司馬遷是抄周人的記述,而周人作賊心虛文過飾非,故有如題說。

證據就是商朝自己的歷史文獻直到西方列強粉碎了周封建道統後才有機會浮現於世。

今世中人想從有周以來的正史發掘三代真相無異緣木求魚。

我通過考易提出一個合乎邏輯的商紂版本《周易陰謀考》合《紂王之殤》獨立電影劇本 《周易陰謀考》合《紂王之殤》獨立電影劇本


楚王問鼎,武王伐共,血不流干,死不休戰


這都是扯淡的。商紂王並不是昏君,他的后妃也不是妖孽,憑啥要受此大刑? 姬發趁著人家東征,搶了人家的江山,還要把以前的主子砍了鞭屍,這咋都說不過去。


重要人物射三箭和重要的話說三遍一樣


射三下也許是個人愛好呢,那時候就這個描寫手法。
用斧子啊,人家萬一沒什麼想法呢?
應該就是下面這個原因吧
作者這是一個藍色的窗帘
考題:窗帘體現了作者巴拉巴拉巴拉。。。。。
考生:我草,我怎麼知道為什麼藍色


我倒是比較感興趣為什麼射三箭,射在什麼地方,那三劍又刺在什麼地方,以及為什麼要斬首。

這種行為應該和古時人們對鬼神之事的看法有關


.

聽楚人的,莫聽漢人的

像這種鞭屍的時候先射箭再用輕呂再用斧鉞,
射箭射了幾箭,輕呂擊了幾下,斧子是什麼顏色,
旗子是大是小什麼顏色,還每個人鞭屍的方法都不一樣,
這種文字,你就是說成朵花,我特么也一個字都不信。

---------------------------------------------------------------------------...Xiuquan Yu.先生說的好

1944年有位楚人毛潤芝先生曰:「中國古時候有位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

潤芝先生給司馬遷定位為文學家,實為真知卓見,馬遷的文學造旨遠在史學之上。

他編輯的《史記》中,其歷史部分是太史公打下的基礎,他只是增補作《列傳》而已,

文學色彩濃烈的「歷史事件」,都出自他的妙筆生花。比如,最著名的「烽火戲諸侯」。錢

穆先生調侃為「委巷小人之言」,雖然很難聽,但曾經身為太史,確實不該戲說歷史。

二千多年來,絕大多數的學人,讀一輩子《史記》,至死都搞不明白.「太史公」.是誰。

公元前317年,楚國三閭大學校長熊正則大夫就「武王伐紂」之歷史,給三閭一期學長

宋玉出過思考題:

【簡書原文】

會期爭盟
何餞吾期
蒼鳥群飛
孰使萃之
列擊紂躬
叔旦不嘉
何親揆發
定周之命以咨嗟

【參考繹文】

諸侯盟誓
何守我期
天鷹群飛
誰使薈萃
列擊紂躬
叔旦不許
謀政姬發
定周之命卻嘆嗟

【注】 熊校長在司馬遷之前就說清楚了,紂王是自殺的,
武王讓諸侯列隊擊打紂王之屍(應當是太師呂望的主意),
以使達到諸侯眾責難逃之目的,但四弟周公不同意。

文王在他的回憶錄《周易》中,真實的記錄了太師尚父
給他出的精明策略,即在西伯越獄、祭祀岐山稱王開國,
公開與紂王分庭抗禮。在某年的子月戊日舉行冬狩,首
次採用.「王用三驅」的王禮,前來參與的眾多諸侯,敢死
心踏地擁周反殷者自然留下,膽小的自然退出。

滅商不等於「列擊紂躬」,所以,「叔旦不嘉(不允許)」!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都是編的,自焚死,都成一把灰了,還怎麼砍。


推薦閱讀:

長平之戰,趙王為什麼信任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
春秋末期旳吳越兩國皆地處東南地區,爲何吳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踐劍會在湖廣地區旳楚國出土?
如何看待北京師範大學張國安博士說古史層累說存在邏輯謬誤?
先秦時期人們祭祀什麼?

TAG:歷史 | 商朝 | 先秦歷史 | 周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