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會允許那麼多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的軍校學習?
甲午戰爭之後很多中國有志之士紛紛希望學習現代科學與軍事知識,大部分都去了日本,很多都是進了日本的軍校,比如日本陸軍軍官學校,在當時的形勢下,為什麼日本會允許接納他們?難道日本就不擔心這些人回國後壯大清朝的實力?
這就涉及到一個現代中國人比較陌生的歷史概念了:大亞細亞主義。
簡單說:亞洲國家之間的矛盾無論怎樣都是次要的,主要的還是對西方列強的矛盾,聽起來似乎是高調,其實與「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完全一樣。
這個主義在當年可以算是一種比較土的馬克思主義——有色人種是被壓迫者,白人是壓迫者,因此亞洲人民要團結起來,失去的只是鎖鏈,獲得的將是整個亞洲。
大亞細亞主義雖然發源於日本,但類似的心態在亞洲國家普遍存在。當時東亞的情況非常絕望,大家普遍認為,除非亞洲人團結起來,否則面對西方列強的壓迫只能亡國滅種。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二戰後日本與東南亞的被侵略國之間關係一直都不錯,因為人家幾百年前就亡國了,對白人恨得咬牙切齒,日本相比之下已經算是比較公平的了。而中韓完全是亡在日本人手裡,體會自然不同。
由於日本在當時是亞洲唯一保持獨立的國家,而且已經有富國強兵的跡象,所以當時日本的國際主義戰士——也就是大亞細亞主義者——自然號召全亞洲的黃種人保衛日本。這其實就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只有一個祖國的縮水版本。
同理,莫斯科,哦不,東京也成為黃種人解放事業的後方基地和指揮部,日本必須支援兄弟國家的解放事業。當時日本為亞洲同胞解放而奔走的大亞細亞主義者不計其數,拋頭顱灑熱血的也絕非少數,而且有相當比例的人是完全無私的,並沒有損害其他國家利益強化日本的動機在。
清末中國的情況還比較特殊,中國是日本的文化母國,卻被野豬皮搞得民不聊生,清末認為日本有義務幫助漢民族復國的想法在日本知識分子中相當流行。甲午戰爭日本勝了,認為這是不義之戰的日本人大有人在,但「反清到底是不是反華」,「推翻清政府到底是解放還是侵略」就讓很多人糾結了。很多日本人對中國有一種補償的心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中國。中國雖然被日本打疼了,但為之叫好的皇漢絕非少數。清末民初中國的有識之士對日本有好感的是絕大多數,這種好感基礎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煙消雲散,所以現代中國人看魯迅那一代人寫的東西往往嘖嘖稱奇。
而在大的基調下,就是各種方法論的鬥爭了,路線鬥爭比對外鬥爭還狠,異端比異教徒更該死。有的人認為中國爛泥扶不上牆,乾脆日本先解放中國,建起一個現代的文明國家再交還給中國人,這與國父的「憲政」理論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把國民黨換成日本人而已。然後更進一步,既然日本這麼進步,乾脆把亞洲管起來算了,這聽起來又與「XX不適合採取西式民主」高度一致。
像石原莞爾,熟悉日本史的人就知道,這人其實是典型的大亞細亞主義者,他侵佔滿洲的目的為了發展一個獨立於日本的現代國家,作為未來黃種人與白種人最終決戰的後方基地。昏話說到這個程度,大概他自己都信了吧。
其實遭到背叛的何止是大亞細亞主義,馬克思主義、新自由主義乃至戀愛資本主義又何嘗不是如此?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對這類話題有興趣的,可以看安彥良和的漫畫,沒基礎的人看《王道之狗》,有基礎的人看《天之血脈》。
補充:就拿以南京大屠殺罪魁身份而臭名昭著的松井石根來說,此人其實還是個「中國通」,但也是個所謂的亞細亞主義者,「日華間的問題要在日華間解決。要將白人統治下的亞細亞重新變為亞細亞人的亞細亞」,「以征服亞洲之責任自負,唱大亞細亞主義」。在他看來,閉塞愚昧的近代中國靠自己努力已經無可救藥,需要日本老大哥的近代化「指導」才行,戰爭乃至屠殺都是出於哥哥教訓弟弟去學好的「好心」,但把這種基於本國利益中心出發的「興亞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下場,大家也看到了。所以,竊以為一廂情願地去詩意美化「皇軍」或者被仇恨蒙蔽雙眼單純做個義和團,應該都是不足取的。
戊戌變法時,維新派中甚至有組建中日合邦的主張,共和革命時,孫中山甚至有交易滿洲來交換日本支持的謀劃,在近代,中日之間的關係遠比如今看起來的複雜。 我想,當時的日本需要的不是一個排外、落後、愚昧、混亂、滿地義和團的中國,而是一個能進入現代文明時代、認同日本價值觀念、能與日本展開更高層次合作、弱而不亂的中國,日本需要的是一個能為自己所用的中國,而不是一個「索馬利亞化」的中國,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會有「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 日本接納過康梁、孫中山這些人,也「培養」過魯迅、蔣介石這些人,但這與「道德」無關,從國家利益考量的話,也完全說的通。日本想做東亞體系中文明開化、殖產興業的帶頭大哥,一個地區的資源整合者和主宰者,但過於腐朽蒙昧甚至徹底崩潰掉的中國更加不好「利用」,這不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反對最高票的答案,和大亞洲主義一點關係沒有。所謂大亞洲主義就是一群喊天皇萬歲的,去協助其他國家翻推皇帝。
先說結論:因為他們不讓中國學生進入陸軍大學、江田島海軍兵學校,學生學不到真東西,他們自然不怕。
赴日學習軍事的稱為「武備生」,先看看他們在日本學習的流程。首先要進入成城學校接受預備教育(1903年以後改在振武學校),結業後入陸軍士官學校。
成城學校時學習16個月,振武學校時則改為15個月,又改為18個月,然後改成了兩年,最後定為三年。預備學校畢業之後,以「士官候補生」的身份在各個聯隊接受一年的實習。實習期滿,再進入士官學校念一年半的後期教育。結業之後,以「見習士官」的身份下聯隊實習半年,這才算正式畢業。
這裡算下時間,預算學校算15個月的話,從入學到畢業,累計的時間是:
15+12+18+6=51(月)
累計要四年零三個月,這期間的費用全部由清政府出。至於下部隊實習是否花錢,資料上沒有,但振武學校的學費是每年三百日元。當時是一塊美元等於二塊日元的時代,一個日元折銀1.4兩。清政府每年給每個學生的學費就要420兩,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不停的延長預備學校修學時間的原因之一。
陸軍士軍學校培養的只是初級軍事指揮人員,高級指導員都是陸大中出來的。雖然二戰時有特例,但非陸大者不為將,這個一直是日本陸軍的潛規則。所以清政府後來準備讓日本給中國培養些高級指揮人才時,日本也僅僅是同意他們進入陸軍戶山學校。
戶山學校現在最有名的就是軍樂隊,當時這個只能算是日本軍官的進修學校。中尉到下士這些人進入這個學校進修,學習的就是體操(體育)、劍術這些。真正的陸大的戰術之類的科目還是沒有讓中國學生染指。但就是如此,當時日本也有規定:凡涉及日本軍隊的機密時,中國學生一律被謝絕聽講,或須暫時退出課堂。
當時中國人也有想學習海軍的,他們倒是被日本接收了,但進的不是江田島的海軍兵學校。他們是先進「商船學校」學習,學制三年,畢業之後進入海軍炮術學校、機關科學校、工機學校這些初級士官學校學習六個月。但就是這樣,中國人很少能有合格進入這些學校的,所以1909年,清政府也停止派學生到日本學習海軍。
敢於接納敵對國的留學生,源於當時日本政府的強大自信——並非相信日本必勝,而是相信來過日本的中國人肯定會被日本所折服;退一萬步講,即便不會變的「親日」,也會變得「知日」。
而且那個時代可以留學的中國人原本就極為優秀,回國後成為中國的精英領導層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事實也的確如此,有了這些「親日」或者「知日」的中國精英階層的存在,對日本的國家利益和對華外交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現代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台灣親日政治家李登輝,台灣民主化之後李登輝的親日外交為日本的國家利益帶來的影響延綿至今。
比較贊同樓上的大亞細亞主義的答案。
當時日本社會對於東亞諸國的看法就是亞洲是黃種人自己的亞洲,為了支援亞洲人民解放,大量培訓了東亞東南亞的軍官和政治人員,這一方針甚至到太平洋戰爭時期都仍在堅持,雖然到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主要目的已經由培養解放者到培養代日本進行管理的管理者,但是從客觀上來看,日本確實促進了戰後東南亞各國的獨立。但是至少前期,日本確實培養了不少革命黨人,是不是跟我國六七十年代輸出革命很類似。
至於後面為何日本人會變得那麼神經病,主要原因還是日本和東亞東南亞各國的差距越拉越大。當時的日本已成為了亞洲唯一的帝國主義國家,唯一能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國家,日本國內民族自信心爆棚,感覺自己是最優等的民族,然後這種病態的民族自尊心演化成為納粹式的極端民族主義,釀成了二戰亞洲戰場的苦果。其實反觀現在,中國以三十年完成了西方需兩百多年才能完成的發展成果,綜合國力更是大幅度提升,雖然尚未遠甩東亞東南亞諸國,但是從某些論壇上看,中國人民族自信心爆棚程度不亞於當年日本,但是托兔子的福,使得中國不會像當年日本德國那樣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論理由,其一,軍隊建設。兔子一直重視軍隊的思想建設,堅持黨管著槍,所以不會出現日本那樣少壯派軍人奪權、軍部把持整個國家機器的狀況,所以現今的日本政府也牢記這點教訓,堅持文人政治,不允許任何有軍人背景的人參政議政;其二,兔子的強權政治,使得納粹黨那樣利用煽動民眾拉選票上台的情況無法在中國發生。試看中國基層選舉,哪怕沒人發50塊錢都能拉到選票,如果中國實行西方式普選,野心家打出「用中國的槍為中國的犁奪取土地」「用中國的拳頭捍衛中國的尊嚴」的口號,絕對分分鐘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分鐘變成納粹中國。但是強權政治唯一不穩定的是,就是受執政黨的方向影響太大。如果哪天兔子也要走極端民族主義道路了,那也沒辦法了。相比普選,只能兩害取其輕。
說到後面有點跑題了,還請見諒。
十九世紀末二十年代初,亞洲(文中所有亞洲均不含俄羅斯)幾乎全部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只有日本還保持了民族獨立,再加上日本是唯一一個擊敗過白種人的黃色人種(日俄戰爭),所以當年在黃種人眼裡,日本就是「亞洲希望紅太陽」。
而當時的日本與俄羅斯在山東的利益衝突已經白熱化,日本急需盟友共同對抗幅員遼闊的俄國。支援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既可爭取到盟友,又能削弱英法(相對日本,二者更親俄)在亞洲的影響力,一箭雙鵰。
對於日本來說,吸引中國留學生去日本留學,可以對他們施加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把他們中的很多人變成親日派。而且這些青年軍官都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很有可能就在日本和日本女子戀愛結婚。這樣他們和日本的關係就會更加緊密。這麼多親日派遍布中國軍方之中,這對日本未來在中國擴張勢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在1898年給日本外務大臣寫了這麼一封信:
「如果將在日本受感化的中國新人材散佈於古老帝國,是為日後樹立日本勢力於東亞大陸的最佳策略。其習武備者,日後不僅將仿效日本兵制,軍用器材亦必仰賴日本。清國之軍事將成日本化。又因培養理科學生之結果,定將與日本發生密切關係。此系擴張日本工商業於中國的階梯。至於專攻法政等學生,定以日本為楷模,為中國將來改革之準則。果真如此,不僅中國官民信賴日本之情,將增加二十倍,且可無限量的擴張勢力於大陸。」
所以當時日本可以說是比較有熱情吸引中國留學生的,不只是軍事,在各個方面都是如此。
那麼,在日本人的角度來說,你覺得是打這些你教出來的,他有什麼手段你大致清楚的對手容易。還是說去打歐洲軍事強國教出來的,他的手段你不一定清楚的對手容易?
中國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學生一千多號,日本自己的學生培養了三萬多,二三十個打你一個,他有什麼好怕的?而且陸軍士官學校培養的是基層軍官,並不培養高級軍事人才。更不要說陸軍士官學校里中日學生是分開授課的,你真以為日本人有那麼蠢么?
所以說所謂蔣百里拿了陸軍士官學校第一名,得到日本天皇賜予的軍刀落了日本人面子云雲,完全就是瞎扯淡。連學制和教程都不一樣,怎麼可能放在一起排名。
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問題。我試圖解答:
1. 當時日本沒打算要全面侵略中國
2. 日本對清政府不認同,希望培養一支親日的中國力量來推翻清政府
3. 日本只是陸軍士官學校這種普通軍官學校招中國留學生,教授的沒有什麼高科技。
4. 純粹是經濟問題。可以賺學費。
清廷方面
一是甲午戰爭後國內民族危機加深,在客觀上刺激了留學日本熱潮的興起。
甲午中日戰爭後,因清廷戰敗而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隨後西方列強蜂擁而至,在中國搶佔租借地,瓜分勢力範圍。尤其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迫使清廷簽訂《辛丑條約》,更使中華民族處於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國內民族危機的加深,大大刺激了中國的有識之士,他們極欲尋覓救國之道。這種急切的心情,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做出過於長遠的打算,留學歐美固然不錯,但遠水不解近渴。相比之下,到學習西方頗見成效的日本取經,顯然是一條最佳快捷方式。於是中國的愛國之士、熱血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際,背負救國使命,「以強敵為師」,東渡日本,興起了一股留學日本的熱潮。
二是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留學日本熱潮的升溫。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清廷迫於壓力,宣布停止科舉考試,使得推行千年的科舉制度終於走到了盡頭。這對於急於入仕求官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講,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由於他們讀書做官之途被堵塞,不得不另想辦法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清廷獎勵留學的「新政」政策使他們重新看到了「學而優則仕」的希望。只是此「學」非彼「學」,須留學外國方能實現。鑒於留學日本比留學歐美便利,經濟費用負擔較輕,因此大部分知識分子都選擇了去日本留學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與願望。
從1895年開始,孫中山曾先後三次去日本開展革命活動,先後帶動培養了黃興、陳天華、汪精衛等一批新人,在日本留學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據史料記載,1903年,孫中山游歐抵日時,受到中國留日學生約1300人的熱烈歡迎,體現出了一個優秀革命家的號召力。1904年黃興謀劃長沙起義失敗後,與宋教仁一同亡命日本,追隨者甚眾。1905年8月,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正式成立。此後,革命運動愈演愈烈,日本儼然成為中國革命的舞台,大批志士青年受孫中山、黃興等革命家的吸引,紛紛前往日本留學,尋求革命真理。
三是一批革命先驅搶先東渡遊學,在輿論環境上帶動了留學日本熱潮的高漲。
回望甲午戰敗後國內出現的東渡日本留學熱,人們不難發現,雖然有些留日學生是為了自己獲取功名和社會地位而東渡扶桑的,但更多的是國內一批熱血青年為了民族之振興,在日本忍辱負重,刻苦學習,將個人理想與民族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絕大多數赴日留學生最終都選擇了回國服務和發展,僅有極少數人留在日本長期定居、工作和生活。
正是這種赤誠的愛國之心和孜孜以求、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為近代中國磨練出了一大批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軍事政治人才,造就了一批愛國者和革命家,而且在清末民初那個重要的歷史轉型時期,為中國的近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在推動中國近代社會進步方面意義深遠,作用甚大。
日本方面
日本政府主動吸引中國留學生的政策和日本朝野歡迎中國留學生的態度,也是出現留日熱潮的一個重要原因。甲午戰爭後日本為與俄國爭奪遠東霸權,有意籠絡清政府,其中手段之一便是勸說清政府派學生去日本留學。此舉既可密切兩國感情,又可增加日本外匯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中國擴張勢力,培養親日派。日本教育界還特地為接納中國留學生開設了一批學校,如日華學堂、弘文書院、成城學校清國留學生部、法政大學法政速成科、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等。
此外還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因素,如中日地理相近,來往方便,留學日本費用節省,文字習俗相似等。
清政府向日本官派留學生,最早是在1896年。當時駐日公使裕庚出於使館工作需要,從國內選拔了唐寶鍔等13名學生赴日本留學,並請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嘉納治五郎負責對他們的教育。
出處: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38e9px3.htmlhttp://www.qinghistory.cn/qsjj/qsjj_dwgx/363699.shtml
「我這都是為你好啊!」
這有什麼奇怪的,日本人的軍事知識還是英國人和德國人那裡學來的,英國人和德國人並沒有擔心這些。
軍事培訓這方面,日本人不是獨家供應商,牌子也不夠英國德國硬,有什麼可擔心的?你不教,自然有英國人德國人來教。比起日本來,他們那邊路費貴點,生活成本高點,但質量也高。
站在中國的角度,原因有以下幾點:
1、日本是當時世界上近代化國家中,與中國距離最近,且最窮的一個,所以在日本留學的費用最低。
2、日本也是東方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它能戰勝西方列強,如果我們能學得像他們一樣,那麼我們也不用再受列強欺負了。
3、文化相近。
站在日本的角度,原因有以下幾點:
1、培養親日勢力
2、賺取中國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畢竟當時日本也是個窮國,大批中國留學生帶來的消費對於他們也是很可觀的一筆收入。
當時世界各國,各個列強都是允許 進入他們軍事院校學習的,比如北洋水師的很多軍官都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的,如果按答主這種邏輯,英國就不怕 曾經的戰敗國大清,學習到了知識 打敗自己呢?
按這種邏輯下去,日本明治維新 派出的歐洲考察團,歐洲列強幹嘛允許他們 考察呢?就不怕他們學到了,超過自己嗎?
因為人家確實不怕,沒有過這種擔心。這只是國際慣例。更何況,在福澤諭吉的《文明論》里歐洲是文明國家,日本是半文明,中國是野蠻國家,野蠻人怎麼會超過日本人呢?郁達夫在日本考試考的好,日本同學都不相信,說支那人不通過作弊,怎麼能考試及格的?肯定是作弊。
看到了吧,人家確實不怕,各種歧視中國人。
這個問題毫無意義,只是給了某些人為日本洗白的機會,好像日本人是真的想幫助我們一樣? 美國的大學培養出了錢學森,本意也是想幫中國人嗎難道???
包括他第一個號 馬超,只有一個零贊回答,沒有任何提問,關注,來知乎的目的 就是為了噴人,這種行為 該不該封號? 我都懷疑 馬超這個號,也是某人的一個小號。
陰謀一些講……
培養出一批仰慕日本文明傾向日本文化,有現代化學術技能的中國人,去統治中國,去滲入中國的各個階層
不是個好事么……
一、學校吸收外國人材,當這些人回國發展後,自然就成了親近本國的力量。歐美、當今中國也是這搞的,你看中國培訓了很多非洲的人材。
二、日本學校對中國學生是有留一手的,你可以參看留日的學生記錄,比較高明的、先進的東西,日本是故意不教中國學生。郭汝瑰回憶錄就有記載過
對於國家外交來說,意識形態輸出是很值得關注的方面。在別國內部培養扶植認同自己價值觀的群體,對於外交來說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泛亞主義。
日本以為中國人會和他們一樣脫亞入歐。
事實上中國扶不起來。
但日本人還是想試試。
於是才會有後來的常凱申救了岡村寧次,閻錫山收留日本人作為自己的作戰部隊。
我也一直覺著亞洲只有走向一統才能復興,才能屹立世界之上,而亞洲的一統至少要從中日韓開始,至於領導人的話,民主一點,咱們民選算了,誰選票多誰來。
日本人的目的在於在中國國內尤其是軍政界培植親日勢力,為其實現大陸政策服務,與美國人退還庚款培植親美勢力、維護美國在華利益有異曲同工之妙
推薦閱讀:
※日本現在還有姓德川的嗎?
※這種日式服飾叫什麼?
※如何看待《浪客劍心》作者和月伸宏因涉嫌持有大量兒童淫穢視頻而接受檢方調查?